一种轨道交通用弹簧浮置板道岔道床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道岔道床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轨道交通用弹簧浮置板道岔道床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轨道交通的技术发展,弹簧浮置板道床结构逐步推广,该结构在应用时能够提供良好的减振效果。轨道交通的道岔位置是线路内薄弱环节,轨道交通列车经过道岔区域时常不免产生较大的振动及二次结构噪声,即使采用弹簧浮置板道床结构也难以满足要求。目前,道岔区域内的主要减振问题如下:
3.1)弹簧浮置板道床结构的道床板一般按行业内的常规长度预制;在道岔区域内需要铺设多块相分离的道床板,相邻的道床板之间常因轨道交通列车经过时产生相互影响甚至振动叠加;同时在长期使用后,各道床板也容易发生损坏。
4.2)道岔区域内需要配置转辙器或其他设备,此处的振动易对安装在道岔区域内的各种设备造成不良影响,导致设备使用寿命的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用弹簧浮置板道岔道床结构,通过在整组道岔范围采用整块的道床板,配合在整组道岔范围内将隔振器进行分区式布置,提高弹簧浮置板道岔道床结构的使用性能。
6.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7.一种轨道交通用弹簧浮置板道岔道床结构,该弹簧浮置板道岔道床结构包括转辙器、辙叉,所述转辙器安装在转辙器安装基坑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浮置板道岔道床结构包括长度覆盖自转辙器前至所述辙叉外的道岔道床结束段之间的一整块道床板,在所述道床板上设置有沿线路方向布置的若干轨枕
8.其中位于所述转辙器前至所述转辙器之间范围内的若干轨枕间沿线路方向以一定距离间隔布置弹簧隔振器,每处一对弹簧隔振器;
9.位于所述转辙器范围内的若干轨枕在所述转辙器的拉杆断面位置分别设置三对弹簧隔振器,相邻的转辙器安装基坑之间的每个轨枕间均设置一对弹簧隔振器;
10.位于所述转辙器至所述辙叉之间范围内的若干轨枕间沿线路方向以一定距离间隔布置弹簧隔振器,每处两对弹簧隔振器;
11.位于所述辙叉范围内的若干轨枕间沿线路方向以一定距离间隔布置弹簧隔振器,该弹簧隔振器以四对、两对的方式间隔布置;
12.位于所述辙叉至道岔道床结束段之间范围内的若干轨枕间以一定距离间隔布置弹簧隔振器,每处三对弹簧隔振器且在端头位置采用四对弹簧隔振器。
13.所述转辙器前至所述转辙器之间范围内的弹簧隔振器是以间隔两个或三个轨枕间距进行间隔布置。
14.所述转辙器至所述辙叉之间范围内的弹簧隔振器是以间隔两个轨枕间距进行间隔布置。
15.所述辙叉范围内的弹簧隔振器是以间隔两个轨枕间距进行间隔布置。
16.所述辙叉至所述道岔道床结束段之间范围内的弹簧隔振器是以间隔两个轨枕间距进行间隔布置。
17.在所述弹簧浮置板道岔道床结构下方设置有中心水沟,两侧分别设置侧水沟,其中位于所述转辙器安装基坑一侧的侧水沟绕开该转辙器安装基坑布置。
18.所述转辙器安装基坑临近于所述侧水沟一侧设置有挡水围墙。
19.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可用于特殊减振地段,显著减小道岔地段轨道交通对于地面敏感点的振动及二次结构噪声;整体性好,有效保证转辙器的使用安全;排水措施到位;结构简单合理,使用方便,适于推广。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方式
21.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22.如图1所示,图中标记1-8分别表示为:整体道床板1、轨枕2、弹簧隔振器3、转辙器安装基坑4、中心水沟5、侧水沟6、集水坑7、挡水围墙8。
23.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轨道交通用弹簧浮置板道岔道床结构的主体包括一整块的整体道床板1,该整体道床板1的覆盖自转辙器前至辙叉外的道岔道床结束段,通过一块整体性好的整体道床板,避免一组道岔内部的道床存在不均匀的变形,从而提高弹簧浮置板道岔道床结构的结构性能,同时尽可能降低后期维护所需利用的人力物力等各种资源。在图1中,设置在整体道床板1一侧的转辙器安装基坑4用于安装转辙器,因此图1中左侧为转辙器前的位置,而右侧的辙叉的右侧为道岔道床结束段,该道岔道床结束段便可连接普通线路。
24.在整体道床板1上设置有沿线路方向布置的若干轨枕2,这些轨枕2均用于支承钢轨。在本实施例中,这些轨枕2是以分区式的方式进行设计布置,以用于特殊减振地段,减小道岔地段轨道交通对于地面敏感点的振动及二次结构噪声。
25.在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是将该道岔区段分为五个区域,包括:转辙器前至转辙器之间的范围、转辙器的范围、转辙器至辙叉之间的范围、辙叉的范围、辙叉至道岔道床结束段之间的范围;通过在图1中对其弹簧隔振器3的位置布置可对上述五个区域进行区分,具体如下:
26.(1)在转辙器(图示为转辙器安装基坑4的位置)前的轨枕地段采用间隔两个轨枕间距或三个轨枕间距的间隔距离对弹簧隔振器3进行布置,每处一对弹簧隔振器。例如当轨枕间距为0.6米时,则在该地段的弹簧隔振器3可以以1.2m或1.8m的间隔距离成对间隔布置。
27.(2)转辙器(图示为转辙器安装基坑4的位置)范围内的轨枕地段,在转辙器的拉杆
边每断面设三对弹簧隔振器,而在相邻的两个转辙器安装基坑4之间的各个轨枕间距均设弹簧隔振器3。此时,通过在转辙器的拉杆边每断面设置的三对弹簧隔振器以避免振动对转辙器本身产生影响,同样地,相邻的转辙器安装基坑4之间所密集设置的多对弹簧隔振器3则可有效避免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28.(3)转辙器至辙叉之间的轨枕地段,则可每处两对,沿线路方向间距两个轨枕的距离。
29.(4)辙叉范围内的轨枕地段,弹簧隔振器3的布置采用四对、两对间隔布置,沿线路方向间距为两个轨枕的距离。其中,这是为了保证辙叉范围内由于线路变化导致的加剧振动而带来的振动影响以及针对该地段内长度逐渐增长的轨枕考虑,避免隔振盲区,有效保证隔振效果。
30.(5)辙叉外至道岔道床结束段采用三对隔振器,沿线路方向间距为两个轨枕的距离;在端头位置(即道岔道床结束段之后衔接普通地段的位置)采用四对隔振器进行加密。
31.本实施例采用分区式设计的方式在整体道床板1上布置各个弹簧隔振器3, 可有效降低采用整体道床板1时易产生的振动传递,即由于道床板是整体结构,因此其振动影响范围大、影响程度大,而采用分区式设计布置的弹簧隔振器3可有效避免整体道床板1的振动传递。
32.本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时:如图1所示,在弹簧浮置板道岔道床结构下方设置有用于排除弹簧浮置板道岔道床下的水的中心水沟5,同时在道床结构的两侧分别设置侧水沟6,而该侧水沟6则用于排除地下车站的水。其中,位于转辙器安装基坑4一侧的侧水沟6绕开该转辙器安装基坑4布置,同时在转辙器安装基坑4的外侧设置有挡水围墙8,防止侧水沟6的明水进入转辙机安装基坑4而给安装在内的转辙器造成不良影响。在中心水沟5及其两侧的侧水沟6之间可设置集水坑7,以将水排放至废水泵房。
33.弹簧浮置板道岔道床结构与地下车站结构之间可采用胀锚螺栓连接,加强基底与地下车站结构之间的连接,保证结构强度及稳定性。
34.浮置板道床厚度采用大于400mm设计,可保证转辙机拉杆下道床厚度大于200mm,具有安全余量。
35.虽然以上实施例已经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构思和实施例做了详细说明,但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没有脱离权利要求限定范围的前提条件下,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改进和变换,故在此不一一赘述。

技术特征:


1.一种轨道交通用弹簧浮置板道岔道床结构,该弹簧浮置板道岔道床结构包括转辙器、辙叉,所述转辙器安装在转辙器安装基坑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浮置板道岔道床结构包括长度覆盖自转辙器前至所述辙叉外的道岔道床结束段之间的一整块道床板,在所述道床板上设置有沿线路方向布置的若干轨枕;其中位于所述转辙器前至所述转辙器之间范围内的若干轨枕间沿线路方向以一定距离间隔布置弹簧隔振器,每处一对弹簧隔振器;位于所述转辙器范围内的若干轨枕在所述转辙器的拉杆断面位置分别设置三对弹簧隔振器,相邻的转辙器安装基坑之间的每个轨枕间均设置一对弹簧隔振器;位于所述转辙器至所述辙叉之间范围内的若干轨枕间沿线路方向以一定距离间隔布置弹簧隔振器,每处两对弹簧隔振器;位于所述辙叉范围内的若干轨枕间沿线路方向以一定距离间隔布置弹簧隔振器,该弹簧隔振器以四对、两对的方式间隔布置;位于所述辙叉至道岔道床结束段之间范围内的若干轨枕间以一定距离间隔布置弹簧隔振器,每处三对弹簧隔振器且在端头位置采用四对弹簧隔振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交通用弹簧浮置板道岔道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辙器前至所述转辙器之间范围内的弹簧隔振器是以间隔两个或三个轨枕间距进行间隔布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交通用弹簧浮置板道岔道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辙器至所述辙叉之间范围内的弹簧隔振器是以间隔两个轨枕间距进行间隔布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交通用弹簧浮置板道岔道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辙叉范围内的弹簧隔振器是以间隔两个轨枕间距进行间隔布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交通用弹簧浮置板道岔道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辙叉至所述道岔道床结束段之间范围内的弹簧隔振器是以间隔两个轨枕间距进行间隔布置。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交通用弹簧浮置板道岔道床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弹簧浮置板道岔道床结构下方设置有中心水沟,两侧分别设置侧水沟,其中位于所述转辙器安装基坑一侧的侧水沟绕开该转辙器安装基坑布置。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轨道交通用弹簧浮置板道岔道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辙器安装基坑临近于所述侧水沟一侧设置有挡水围墙。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岔道床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轨道交通用弹簧浮置板道岔道床结构,包括长度覆盖自转辙器前至所述辙叉外的道岔道床结束段之间的一整块道床板,在所述道床板上设置有沿线路方向布置的若干轨枕;在整组道岔范围内将隔振器进行分区式布置。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可用于特殊减振地段,显著减小道岔地段轨道交通对于地面敏感点的振动及二次结构噪声;整体性好,有效保证转辙器的使用安全;排水措施到位;结构简单合理,使用方便,适于推广。适于推广。适于推广。


技术研发人员:

宫寅 陶佳元 秦艳 吴俊 张鸿飞 钱程 李凤煜 王欣怡 刘冬娅 王宇航 袁可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18

技术公布日:

2023/3/28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9:02: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821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弹簧   道岔   轨枕   辙叉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