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室局部上翻梁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下室局部上翻梁结构。


背景技术:



2.地下室层高对项目的造价和品质影响均为最主要因素。基于对地下室成本管控的严格要求,以及对项目品质追求的不断提升,保证层高满足各方面的要求是目前业内需解决的问题。而地下室层高的控制因素主要为:车道净高,风管、消防等管线吊装高度,顶板厚度。车道净高与顶板结构厚度在相关技术规定中均有硬性要求,如何精细化设计来调节结构梁底标高、风管、消防等管线安装高度,是本领域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经检索,已有针对上述不足进行改进的技术方案公开,如中国专利号zl2020205454459,授权公告日为2020年8月25日,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地下车库顶板的局部反梁结构,该申请案涉及一种地下车库顶板的局部反梁结构,包括有车库主体,所述车库主体内分布有若干车位,所述车库主体的顶部设置有正梁结构、反梁结构和设备管线通道,所述正梁结构与反梁结构均包括有一体成型的顶板和梁,所述正梁结构的梁位于顶板的下部,所述反梁结构的梁位于顶板的上部,所述反梁结构仅位于设备管线通道的上部。该申请案将车库主体顶部架设有设备管线通道的位置进行局部反梁,虽然这样就能将设备管线通道上移,实现降低地下车库层高,降低施工成本的同时能够不影响地下车库的使用,但是该申请案强调的是做大统一的设备管线布置,在整个梁窝里面解决所有的管线(车库通风管、车库消防喷淋管和车库电气桥架),这种设备管线布置方式存在以下问题:1、车库通风管、车库消防喷淋管和车库电气桥架一起布置在设备管线通道内,会影响到地下库层高;2、此设计中的上翻梁存在现有技术中上翻梁的常见技术问题;地下室顶板考虑顶板面排水,一般设计时均按照结构面向一个方向坡设计;上翻梁若垂直于顶板结构面坡方向,则会阻断排水流向,需在上翻梁与顶板交接位置预埋排水管。而排水管的埋设常常有标高精度不足,影响排水效果的问题,并且影响局部顶板防水卷材铺设,削弱防水效果,可能引起结构顶板渗漏。同时,顶板梁上翻也会造成防水材料的用量加大,加大施工时模板的架设难度;地库顶板上也会有管线布置,整道梁上翻会对造成一些位置管线埋深受限,不得不绕行或者无法布置,不利于项目成本的控制和管线排布的合理性。在施工期间地库顶板会布置有施工道路,梁上翻时影响的范围较大,可能阻碍施工道路的最优路线布置,从而影响项目的施工流畅性和工期,对项目综合成本的控制及为不利。结合该专利附图1中的内容,上翻的跨度还是很大,因此同样存在排水、防水、布线、施工上的问题。
4.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上翻梁结构示意图,也与中国专利号zl2020205454459的专利结构相同,采用此种结构的局部上翻梁,顶板顶部的水沿顶板排水方向流,由于上翻梁3的阻挡,通常会在上翻梁3中部形成积水区1,为了水能够顺利流走排出,会在上翻梁3上设置若干与顶板排水方向相同的过水洞2,并在过水洞2内预埋排水管,但排水管的预埋会影响局部顶板防水卷材的铺设,削弱防水效果,如图2所示,上翻梁3上设有过水洞2,上翻梁3上的防水层依次包括附加防水层4与防水层5,并在上翻梁3上的防水层外先设置保护层回
填土6,最终利用回填土7铺平后,最后在顶部设置景观地面8,完成上翻梁3的处理,但是即使上翻梁3上设置了两层防水,但是由于过水洞2内部无法进行防水处理,还是会存在削弱防水效果的问题,可能引起结构顶板渗漏。


技术实现要素:



5.(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6.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下室局部上翻梁结构,能够有效的提升地下室净高,同时保证排水通常,不影响地下室顶板的防水效果。
7.(二)技术方案
8.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9.一种地下室局部上翻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地下室顶板、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的多个横纵交错的横向梁与纵向梁、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下方的沿纵向梁延伸方向的主通风管;所述横向梁与纵向梁的交叉处设有支撑柱;所述纵向梁的方向与地下室顶板坡排水方向一致;所述横向梁相对主通风管处且大于主通风管横向长度的区域形成局部上翻梁从而保证主通风管的底部平面不超过横向梁最底部所在平面;所述局部上翻梁的跨度大于局部上翻梁所处的两支撑柱所夹横向梁跨度的三分之一。
10.进一步的,所述局部上翻梁两端通过折梁与地下室顶板顶部平齐。
11.进一步的,所述折梁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60
°

12.进一步的,所述局部上翻梁的一端靠近支撑柱所在交叉处设置。
13.进一步的,所述局部上翻梁外设有附加防水层;所述附加防水层外铺设有覆盖整个地下室顶板顶部的防水层。
14.进一步的,所述防水层上位于局部上翻梁外设有保护层回填土层;所述保护层回填土层外设有回填土层;所述回填土层顶部设有景观地面层。
15.(三)有益效果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局部上翻梁结构有效的提升了主通风管设置时底部的地下室净高,能够更好的进行地下室走线的排布;同时局部上翻梁的结构不用设置过水洞,水流能够绕过局部上翻梁流走,从而能够有效的进行防水。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8.图1是现有技术局部上翻梁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现有技术局部上翻梁防水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局部上翻梁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局部上翻梁防水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局部上翻梁排水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6.实施例,请参照图3-5所示:
27.一种地下室局部上翻梁结构,包括地下室顶板10、设置在地下室顶板10上的多个横纵交错的横向梁20与纵向梁30、设置在地下室顶板10下方的沿纵向梁30延伸方向的主通风管40;所述横向梁20与纵向梁30的交叉处设有支撑柱50;所述纵向梁30的方向与地下室顶板10坡排水方向一致,也即纵向梁30的方向为地下室顶板10顶部顶板排水方向;所述横向梁20相对主通风管40处且大于主通风管40横向长度的区域形成局部上翻梁21从而保证主通风管40的底部平面不超过横向梁20最底部所在平面;局部上翻梁21设置后在底部形成有容纳主通风管40的容纳空间,从而能够将主通风管40在其底部设置,并且保证主通风管40底部平面不超出未设置局部上翻梁21的横向梁20的最底部平面,通过此种结构能够有效的提升地下室的净高,主通风管40的横向长度是指其宽度,如图3所示的主通风管40截面的横向长度,局部上翻梁21的长度大于这个长度,并且局部上翻梁21的底部两侧形成斜面与未设置局部上翻梁的横向梁20进行过渡接合,当局部上翻梁21一段靠近支撑柱50设置时,靠近支撑柱50的一端不设置斜面,由于此时支撑柱50进行了遮挡,可以仅在另一侧设置斜面进行过渡接合;
28.所述局部上翻梁21的跨度大于局部上翻梁21所处的两支撑柱50所夹横向梁20跨度的三分之一;局部上翻梁21设置在横向梁20上的作用主要是用于容纳主通风管40,因此必然处于相邻两支撑柱50所夹的横向梁20内,若局部上翻梁位于支撑柱50顶部,并跨越支撑柱50两端的横向梁20,一方面这种设计在建造时施工难度大,另一方面也不方便主通风管40的设置,会造成上翻区域的冗余,增大局部上翻梁21的跨度,会存在背景技术中所述的阻碍排水的技术问题,在进行局部上翻时,局部上翻梁21的跨度要大于所在两个支撑柱50
所夹横向梁20跨度的三分之一,一方面是保证了主通风管40能够顺利通过,另一方面能够保证折弯钢筋的长度满足工程规范,实际生产时,局部上翻梁21的跨度在此要求的情况下尽量做到最小,这样跨度仅有传统上翻梁跨度的三分之一,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排水效果,避免发生水流聚集的情况,水流能够从折梁22出绕流通过。
29.所述局部上翻梁21两端通过折梁22与地下室顶板10顶部平齐,通过设置折梁22能够提升上翻梁的结构强度,并且有利于排水;所述折梁22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60
°
;如图3所示,局部上翻梁21的跨度为l,所处的相邻两支撑柱50间所夹的横向梁的跨度为ln,l>1/3ln,图3中所示的局部上翻梁21的一端靠近支撑柱50所在交叉处设置,虽然两端均设有折梁22,但此时局部上翻梁21的跨度左侧是从支撑柱50的位置起算,并非左侧折梁22的端部算起,只有当局部上翻梁21位于横向梁20中部时,局部上翻梁21的跨度从两端折梁22的最端部计算。
30.本实用新型的一是实施中,所述局部上翻梁21外设有附加防水层4;所述附加防水层3外铺设有覆盖整个地下室顶板10顶部的防水层5。
31.本实用新型的一是实施中,所述防水层5上位于局部上翻梁21外设有保护层回填土层11;所述保护层回填土层11外设有回填土层12;所述回填土层12顶部设有景观地面层13。
3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增加地下室结构梁下净高,提供风管安装位置的设计结构。一端局部上翻折梁做法有效保证了地下室净高,同时梁形态的改变使得梁的挠度较一般梁更小;因此设计仅局部上翻,尺寸较小,可不设过水孔,保证防水效果,降低对顶板排水的影响;同时减少对顶板以上管线埋设、施工道路布置的影响,减少上翻梁的模板工程量和施工难度;最终有效控制地下室工程的综合成本。
3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地下室局部上翻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地下室顶板、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的多个横纵交错的横向梁与纵向梁、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下方的沿纵向梁延伸方向的主通风管;所述横向梁与纵向梁的交叉处设有支撑柱;所述纵向梁的方向与地下室顶板坡排水方向一致;所述横向梁相对主通风管处且大于主通风管横向长度的区域形成局部上翻梁从而保证主通风管的底部平面不超过横向梁最底部所在平面;所述局部上翻梁的跨度大于局部上翻梁所处的两支撑柱所夹横向梁跨度的三分之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室局部上翻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局部上翻梁两端通过折梁与地下室顶板顶部平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下室局部上翻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梁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60
°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室局部上翻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局部上翻梁的一端靠近支撑柱所在交叉处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室局部上翻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局部上翻梁外设有附加防水层;所述附加防水层外铺设有覆盖整个地下室顶板顶部的防水层。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地下室局部上翻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层上位于局部上翻梁外设有保护层回填土层;所述保护层回填土层外设有回填土层;所述回填土层顶部设有景观地面层。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下室局部上翻梁结构,包括地下室顶板、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的多个横纵交错的横向梁与纵向梁、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下方的沿纵向梁延伸方向的主通风管;所述横向梁与纵向梁的交叉处设有支撑柱;所述纵向梁的方向与地下室顶板坡排水方向一致;所述横向梁相对主通风管处且大于主通风管横向长度的区域形成局部上翻梁从而保证主通风管的底部平面不超过横向梁最底部所在平面;所述局部上翻梁的跨度大于局部上翻梁所处的两支撑柱所夹横向梁跨度的三分之一。本实用新型通过局部上翻梁结构有效的提升了主通风管设置时底部的地下室净高;同时局部上翻梁的结构不用设置过水洞,水流能够绕过局部上翻梁流走,从而能够有效的进行防水。能够有效的进行防水。能够有效的进行防水。


技术研发人员:

陈旻 卢士清 林展超 谢东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福建正博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2.06

技术公布日:

2023/3/28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3:31: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821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顶板   局部   地下室   所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