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手总成、车门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车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把手总成、一种车门以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2.当前车辆领域中的车门把手,多通过触摸或按压的方式解锁,以解除车门相对于车身的锁固状态。其中触摸操作通常采用电容感应器件实现,按压操作则通常采用按压感应器件实现。当以上两种器件的数量为一个时,可能因为触碰、雨滴、水渍等情况形成误触发,导致车门被意外解除锁固状态。车辆也由此形成了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靠性更高的把手总成,一种车门以及一种车辆,以减小车门被误触发的几率,提高车身安全性。
4.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把手总成,包括底座、手柄、监测模块、解锁模块和至少两个感应单元;手柄活动连接于底座,并锁固于底座上;手柄的外壳上设有感应区,各个感应单元均位于感应区内,并贴合于外壳设置,监测模块与各个感应单元电性连接,并通过至少两个感应单元监测用户在感应区上的触摸操作;监测模块还与解锁模块电性连接,用于向解锁模块发送感应信号,解锁模块接感应信号后发出解锁指令,以将手柄从底座上解锁。
5.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感应区为长条状,至少两个感应单元包括第一感应单元和第二感应单元,第一感应单元和第二感应单元分别位于感应区的相对两端。
6.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感应单元还包括第三感应单元,第三感应单元位于第一感应单元和第二感应单元之间。
7.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感应单元的数量为m,监测模块通过n个感应单元监测用户在感应区上的触摸操作以发出感应信号,其中m≥n。
8.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感应单元为压力感应器件、电容感应器件、电压感应器件、或电流感应器件中的一者。
9.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还包括连接于底座和手柄之间的手柄电机,手柄电机用于在手柄解锁后,驱动手柄相对于底座运动。
10.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门,包括门体和第一方面所提供的把手总成,把手总成的底座固定于门体上。
11.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车门还包括车锁,车锁与把手总成的手柄传动连接,或与把手总成通信连接,手柄相对于底座运动时,车锁同步解锁。
12.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和第二方面所提供的车门,车门与车身转动连接。
13.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车辆包括唤醒模块,唤醒模块收容于车身中,唤醒模块与把手总成的监测模块电性连接,唤醒模块用于启动监测模块。
14.本技术把手总成通过在手柄外壳上设置感应区,且于感应区内设置多个感应单元,可以利用感应单元接收用户在感应区上的触摸操作。监测模块则对至少两个感应单元进行监测,并需要至少监测到两个感应单元形成感应,才会向解锁模块发送感应信号,进而通过解锁模块发出解锁指令,解除手柄与底座之间的锁固。本技术把手总成通过至少两个感应单元对感应区的触摸操作进行监测,较于单点触摸的方式可靠性更高,可以减小车门被误触发的几率,提高车身安全性。
15.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实施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是本技术车辆在一种实施例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技术车辆中车门在一种实施例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本技术车门中把手总成在一种实施例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本技术把手总成中手柄在一种实施例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是本技术把手总成中手柄在另一种实施例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是本技术车辆在应用把手总成时的逻辑框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24.请参见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车辆300,车辆300包括车身301和车门200,车门200与车身301转动连接,用于打开或关闭车身301内的车厢。本技术所提供的车辆300可以为汽油车、柴油车、电动车、或混合动力车。本技术所提供的车门200可以对应设置于车身301的驾驶室处,也可以同时对应设置于车身301的驾驶室和副驾驶室处。在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所提供的车门200还可以进一步对应车身301的后排座位设置。
25.在图1的示意中,车辆300还可以包括唤醒模块310。唤醒模块310收容于车身301之内,并至少用于唤醒本技术所提供的把手总成100(参见图2)中的监测模块40(参见图4),以启动监测模块40的工作。
26.在一些实施例中,唤醒模块310可以设置于车辆300的车身控制模块(body control module,bcm)中。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唤醒模块310也可以设置于车辆300的主域控制器(body domain controller,bdc)中。唤醒模块310还可用于唤醒车辆300中的其它组件,如车锁、灯光、门窗、座椅等对应的控制单元。车辆300的唤醒模块310可以通过车钥匙启动,也可以通过无钥匙系统、射频信号、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移动
客户端等方式启动。
27.图2则示意了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车门200的结构。本技术车门200包括门体201和本技术所提供的把手总成100。请结合图3所示的本技术所提供的把手总成100示意图一并理解。本技术所提供的把手总成100包括手柄10和底座50,把手总成100通过底座50固定于门体201上。手柄10相对于底座50活动连接,用户可以通过握持手柄10,以牵动车门200相对于车身301转动,打开或关闭车辆300的车厢。
28.在一些实施例中,手柄10可以转动连接于底座50上;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手柄10可以滑动连接于底座50上;可以理解的,还有一些实施例,手柄10同时与底座50转动且滑动连接。上述实施例均为手柄10相对于底座50活动连接的一种实现方式。
29.在图2的示意中,车门200还可以包括车锁202,车锁202相对于门体201活动连接,进而将车门200锁固于车身301上。对于本技术实施例,车锁202还与把手总成100的手柄10传动连接,或与把手总成100通信连接,以在手柄10相对于底座50转动和/或滑动时,实现同步解锁车门200的功能。
30.当车锁202与手柄10传动连接时,手柄10与车锁202之间设有传动机构(图中未示)。手柄10相对于底座50的运动,可以通过传动机构传递至车锁202上,并使得车锁202与车身301解锁,车门200可相对于车身301转动打开;当车锁202与把手总成100通信连接时,把手总成100内可以设置通信模块(图中未示),对应车锁202处设有车锁控制器(图中未示),手柄10相对于底座50的运动,可以通过通信模块与车锁控制器之间的信号交互,以驱动车锁控制器将车锁202相对于车身301解锁,进而车门200可以相对于车身301转动打开。
31.请配合参见图4所示的本技术把手总成100处手柄10的结构示意。本技术把手总成100还包括监测模块40、解锁模块30、以及感应单元20。其中感应单元2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在图4的示意中,感应单元20的数量为两个。在本技术把手总成100中,各个感应单元20均收容于手柄10的内部,并贴合于手柄10的外壳11设置。
32.具体的,在图4的示意中,手柄10的外壳11上设有感应区12,且在该实施例中,感应区12的形状为长条状,两个感应单元20(图4中示意为第一感应单元20a和第二感应单元20b)均位于感应区12内,并分列长条状的感应区12的相对两端。监测模块40和解锁模块30之间电性连接,监测模块40还与两个感应单元20电性连接。监测模块40和解锁模块30可以同样收容于手柄10的内部,在一些实施例中,监测模块40和解锁模块30也可以设于底座50中,或设置于底座50与手柄10的外部,只要监测模块40和解锁模块30之间、以及监测模块40与各个感应单元20之间电性连接,都可以形成本技术把手总成100的方案。
33.图4的示意中,为了表述清楚,第一感应单元20a和第二感应单元20b均采用了实线示意。实际的产品中,各个感应单元20都可以收容于手柄10的外壳11之内,从用户角度观测本技术把手总成100时,可以仅观测到外壳11的结构,提升把手总成100的外观品质。
34.另一方面,感应区12的设置,可以为实体区域的显示,也可以理解为虚拟区域的划分。在实际的产品中,感应区12可以采用颜、框线、灯条等方式显示于手柄10的外壳11上,便于用户准确定位。可以理解的,感应区12并不需要严格显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能够容纳全部感应单元20的区域都可以视为感应区12。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手柄10的外壳11也可以整体划分为感应区12。感应单元20可以全部或至少覆盖大部分感应区12的面积,以保证用户在感应区12上的触摸操作能够被捕捉到。
35.感应单元20设于感应区12内,监测模块40通过与感应单元20的电性连接,可以监测到各个感应单元20的状态。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感应单元20可以为压力感应器件、电容感应器件、电压感应器件、或电流感应器件中的一者。由此,监测模块40则可以通过监测压力、电容变化、电压变化、或电流变化的方式,实现对感应单元20所采集到信号的监测功能。
36.相对应的,手柄10的外壳11可以采用绝缘材料制作,或感应区12内的外壳11材料采用绝缘材料制作,以便于感应单元20准确感应到用户在感应区12上的触摸操作。
37.以电容感应器件为例,当感应单元20为电容感应器件时,用户在手柄10的感应区12上进行触摸操作,会引起感应单元20产生电容变化,监测模块40进而通过采集两个感应单元20的电容变化,可以识别到用户的触摸操作,并形成感应信号。通过与解锁模块30的电性连接,监测模块40可以将感应信号发送给解锁模块30,解锁模块30在接收到感应信号之后,发出解锁指令,以将手柄10从底座50上解锁。在一些实施例中,解锁模块30发出的解锁指令可以通过改变车辆300中硬线电压信号的方式实现。例如,解锁模块30可以将硬线电压信号拉低150ms,进而形成该解锁指令。
38.可以理解的,当手柄10相对于底座50解锁之后,手柄10可以相对于底座50运动,便于用户握持。进一步的,对于上述车门200还包括车锁202的实施例,手柄10相对于底座50的运动,还可以解开车锁202,以便于用户打开车门。
39.本技术把手总成100通过监测模块40对至少两个感应单元20进行监测,且各个感应单元20均位于感应区12内,可以提升对用户在感应区12上的触摸操作识别可靠性。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单点触摸的解锁方案,在遇到触碰、雨滴、水渍的场景下,单点触摸容易引发误触发。而本技术把手总成100增加了感应单元20的数量,用户需要在感应区12内进行两次以上的触碰点击、或按照预设路线划动,才能解锁手柄10,进而避免了上述误触发的几率,相较于现有技术提升了可靠性,也提升了本技术车门200以及车辆300的安全性。
40.一种实施例请参见图5,感应单元20还包括第三感应单元20c,第三感应单元20c也位于感应区12之内,并位于第一感应单元20a和第二感应单元20b之间。第三感应单元20c也与监测模块40电性连接,监测模块40还可以通过第三感应单元30c来感知用户在感应区12的触摸操作。
41.前述中提到,用户在利用本技术把手总成100解锁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按照预设路径划动的方式解锁。当感应区12如图5和图4所示为长条状时,对应的预设路径则为第一感应单元20a至第二感应单元20b的直线路径。在设置第三感应单元20c之后,用户可以通过划动的方式依次触摸第一感应单元20a、第三感应单元20c、以及第二感应单元20b。第三感应单元20c的设置丰富了用户的触摸操作方式,可以提升用户体验。
42.在图5的示意中,第三感应单元20c的数量还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三感应单元20c依次排列于第一感应单元20a与第二感应单元20b之间。用户的划动操作可以依次经过各个第三感应单元20c。而在一种实施例中,定义感应单元20的数量为m,监测模块40则通过n个感应单元20来监测用户在感应区12上的触摸操作,以发出感应信号。其中,m≥n。
43.也即,用户在感应区12进行触摸操作的过程中,可以仅触摸部分感应单元20所在的区域,而无需完整触摸每一个感应单元20,即可实现手柄10的解锁。可以理解的,把手总成100中设置的感应单元20数量越多,其可以避免的误触发几率越大,进而可靠性也越高。但在一些场景下,当感应区12的面积过大,或长度较长时,用户要对感应区12内的多个感应
单元20逐一进行触摸操作,会相对繁琐。
44.为此,可以设置监测模块40在监测到部分感应单元20的信号变化后,即判定用户已经在感应区12内进行了触摸操作,进而生成感应信号发送给解锁模块30,以解锁手柄10。通过对感应单元20的总数量m、和监测模块40所需要监测到的感应单元20的数量n的设置,可以在保证解锁可靠的前提下,简化用户的触摸操作,提升用户体验。
45.例如,设置n/m≥70%,即监测模块40通过监测到超过七成的感应单元20的信号变化,来判定用户对感应区12进行了触摸操作,并发送感应信号至解锁模块30以解锁手柄10。对应到感应区12为长条状的实施例,该七成的感应单元20可以为第一感应单元20a以及靠近第一感应单元20a的若干第三感应单元20c的部分;也可以为第二感应单元20b以及靠近第二感应单元20b的若干第三感应单元20c的部分;还可以为若干第三感应单元20c的部分。也即,用户只要在感应区12内划动足够长的距离,即可完成解锁操作。
46.另一方面,把手总成100也可以扩大感应区12的面积,将感应区12设置为矩形、圆形、或三角形等任意形状。感应单元20可以呈矩阵式排布、圆周阵列排布、或任意排布方式设置于感应区12内。用户在感应区12上进行触摸操作时,还可以采用图案化等方式进行操作,只要检测模块40通过满足预设数量的感应单元20监测到用户的触摸操作,都可以形成解锁手柄10的效果。
47.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还可以反复触摸同一个或多个感应单元20,来形成预设数量的感应单元20信号变化,并实现开锁。例如,当感应区12的形状为长条状时,用户从感应区12的中部位置向第二感应单元20b的方向划动,该中部位置的第三感应单元20c至第二感应单元20b之间的感应单元20数量可能无法达到检测模块40的预设个数,此时用户可以在划动至第二感应单元20b之后,反复点击触摸第二感应单元20b,或这从第二感应单元20b处向回(第一感应单元20a的方向)划动,以使得发生信号变化的感应单元20的数量满足预设个数,同样可以达到解锁手柄10的目的。上述实施例也达到了简化用户操作、提升用户体验的效果。
48.在一种实施例中,把手总成100还可以包括连接于底座50和手柄10之间的手柄电机60。手柄电机60包括定子和转子,且定子和转子可以分别固定于底座50和手柄10上。由此,手柄电机60可以通过定子和转子之间的相对运动,来驱动手柄10相对于底座50运动,进而在用户解锁手柄10后,驱动手柄10自动伸出、凹陷于底座50,或者驱动手柄10的一端相对于底座50转出,以便于用户握持手柄10。手柄电机60实现了手柄10的自动伸缩功能,可以进一步简化用户操作,提升用户体验。
49.图6示意了本技术车辆300在应用把手总成100的整体逻辑框架。在图6的示意中,车辆300的唤醒模块310与把手总成100的监测模块40电性连接,唤醒模块310可以启动监测模块40的监测工作。监测模块40与若干感应单元20电性连接,并通过监测到至少两个感应单元20的信号变化后,来向解锁模块30发出感应信号。解锁模块30在接收到感应信号之后,再向外发出解锁指令以实现解锁功能。
50.可以理解的,当车辆300在处于停驻状态时,因为车辆300还未被唤醒,此时监测模块40无需对用户操作进行监测,可以减小本技术把手总成100的功耗。同时,因为监测模块40未进行监测,在车辆300停驻状态下,还可以避免车门200被误触发打开的现象,提升车辆300的安全性。
51.而当用户唤醒车辆300之后,唤醒模块310再启动监测模块40监测用户的触摸操作,以便于用户解锁车门200,并进入到车厢中。前述中提到,装配本技术把手总成100的车门200可以仅设置于驾驶室的位置,也可以同时设置于驾驶室和副驾驶室的位置,甚至还进一步设置于后排的位置。这样的设置可以使得不同的用户在进入车厢时,都能够通过本技术把手总成100进行车门200的解锁,不同的用户基于自身的使用习惯,还可以对不同车门的解锁图案和解锁方式进行自定义,提升车辆300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同步提升了用户体验。
52.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把手总成100也可以单独设置于驾驶室位置,由车主对把手总成100进行触摸操作,来使得车辆300中各个车门200均实现解锁,以便于其余用户进入到车厢中。因为本技术把手总成100的可靠性更高,也避免了因为误触发而解锁车辆300全部车门的不良现象。
53.当然,上述各个实施方式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组合应用,以上所述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把手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手柄、监测模块、解锁模块和至少两个感应单元;所述手柄活动连接于所述底座,并锁固于所述底座上;所述手柄的外壳上设有感应区,各个所述感应单元均位于所述感应区内,并贴合于所述外壳设置,所述监测模块与各个所述感应单元电性连接,并通过至少两个所述感应单元监测用户在所述感应区上的触摸操作;所述监测模块还与所述解锁模块电性连接,用于向所述解锁模块发送感应信号,所述解锁模块接收所述感应信号后发出解锁指令,以将所述手柄从所述底座上解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区为长条状,所述至少两个感应单元包括第一感应单元和第二感应单元,所述第一感应单元和所述第二感应单元分别位于所述感应区的相对两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把手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单元还包括第三感应单元,所述第三感应单元位于所述第一感应单元和所述第二感应单元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单元的数量为m,所述监测模块通过n个所述感应单元监测用户在所述感应区上的触摸操作以发出所述感应信号,其中m≥n。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把手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单元为压力感应器件、电容感应器件、电压感应器件、或电流感应器件中的一者。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把手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底座和所述手柄之间的手柄电机,所述手柄电机用于在所述手柄解锁后,驱动所述手柄相对于所述底座运动。7.一种车门,其特征在于,包括门体和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把手总成,所述把手总成的所述底座固定于所述门体上。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还包括车锁,所述车锁与所述把手总成的所述手柄传动连接,或与把手总成通信连接,所述手柄相对于所述底座运动时,所述车锁同步解锁。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和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车门,所述车门与所述车身转动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唤醒模块,所述唤醒模块收容于所述车身中,所述唤醒模块与所述把手总成的所述监测模块电性连接,所述唤醒模块用于启动所述监测模块。

技术总结


本申请属于车辆领域,公开了一种把手总成、一种车门和车辆。把手总成包括底座、手柄、监测模块、解锁模块和至少两个感应单元;手柄活动连接于底座,并锁固于底座上;手柄的外壳上设有感应区,各个感应单元均位于感应区内,并贴合于外壳设置,监测模块与各个感应单元电性连接,并通过至少两个感应单元监测用户在感应区上的触摸操作;监测模块还与解锁模块电性连接,用于向解锁模块发送感应信号,解锁模块接感应信号后发出解锁指令,以将手柄从底座上解锁。把手总成通过至少两个感应单元监测用户的触摸操作,相较于单点触摸的方式可靠性更高,可以减小车门被误触发的几率,提高车身安全性。全性。全性。


技术研发人员:

王伟 安雪梅 向红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阿维塔科技(重庆)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7.13

技术公布日:

2022/11/14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3:24: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69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感应   单元   手柄   模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