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粘合带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两粘合面的高低差追随性高、能够对剪切载荷及倾斜载荷发挥高的保持力、至少一个粘合面的再加工性优异、进而粘贴时的处理性也优异的双面粘合带。


背景技术:



2.粘合带被广泛用作电子部件的固定用途。具体而言,例如在电视、监控器等显示装置中,为了将表面的盖板固定于壳体而使用粘合带。这样的粘合带以例如边框状等形状配置于显示画面的周边的方式使用。
3.近年来,追求设计、功能性的结果是电视、监控器等显示装置的窄边框化得以发展,对无边框的显示装置的期待也在提高。在现有的显示装置的制造中,有时也通过嵌入、螺纹固定将盖板固定于壳体,但在进行了窄边框化的显示装置中难以进行嵌入、螺纹固定,因此对于利用粘合带进行固定的需求越来越高,粘合带的薄型化及窄幅化也在推进。
4.作为这样的显示装置中可以使用的粘合带,例如在专利文献1及2中记载了一种冲击吸收带,其是在基材层的至少单面层叠一体化有丙烯酸粘合剂层、且该基材层具有特定的交联度及气泡的长宽比的交联聚烯烃系树脂发泡片。
5.发泡体基材具有适度的柔软性,能够缓和应力,因此,通过使用发泡体基材作为粘合带的基材,存在能够提高高低差追随性、能够提高耐冲击性、能够降低显示装置中产生的显示不均等优点。
6.现有技术文献
7.专利文献
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42541号公报
9.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5827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10.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11.然而,电视、监控器等显示装置的大型化不断发展,盖板、壳体等被固定构件的重量也增加。因此,对粘合带、特别是进行了薄型化及窄幅化的粘合带施加以往以上的非常大的载荷。其中,在剪切方向上施加非常大的载荷,并要求对于剪切载荷具有高保持力。另外,在壁挂电视等用途中,将显示装置以相对于垂直方向前倾例如20~45
°
左右的状态下设置等情况也增加,还要求相对于倾斜载荷具有高的保持力。
12.另外,近年来,电子部件有变得昂贵的倾向,因此例如在部件固定时产生不良情况等情况下,要求能够对部件进行再加工。作为对部件进行再加工的方法之一,例如使用以下方法:用切割刀将粘合带的发泡体基材撕裂,使其层间破坏而将部件拆下,将在部件上残留的粘合带的一部分剥离除去。在这样的情况下,对粘合带要求能够在部件上不残留残渣(例如断裂而残留的发泡体基材的一部分)地剥离除去的优异的再加工性。
1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两粘合面的高低差追随性高、能够对剪切载荷及倾斜载荷
发挥高的保持力、至少一个粘合面的再加工性优异、进而粘贴时的处理性也优异的双面粘合带。
14.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15.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面粘合带,其具有发泡体基材和层叠于上述发泡体基材的两面的粘合剂层,上述发泡体基材具有第1发泡树脂层和层叠于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的至少一面的第2发泡树脂层,上述第2发泡树脂层的发泡倍率比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低,上述粘合剂层中的至少一者在180℃下的储能模量为11000pa以上。
16.以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叙述。
17.本发明人等在具有发泡体基材和层叠于该发泡体基材的两面的粘合剂层的双面粘合带中,为了提高对剪切载荷及倾斜载荷的保持力,并且提高至少一个粘合面的再加工性,对使用在发泡树脂层的至少一面层叠树脂层而进行了增强的多层基材作为发泡体基材进行了研究。
18.然而,例如,在单面或两面的树脂层过硬的情况下,层叠有该树脂层的那一侧的高低差追随性降低,容易发生剥离。近年来,粘合带与显示装置内的偏振板局部重叠、或者为了表示粘合带的粘贴部位而与形成于壳体的引导件局部重叠的情况增加,对于粘合带而言,在以薄型且窄宽度使用的情况下,也要求充分地追随这样的偏振板、引导件等的高低差。另一方面,在想要提高高低差追随性而使树脂层在两面均过于柔软的情况(例如,在两面的树脂层中使用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的情况)下,无法充分地得到对于剪切载荷及倾斜载荷的保持力,还发生在粘贴时粘合带伸长而导致处理性差的问题。
19.针对这些问题,本发明人等研究了:也使用发泡树脂层(最外层)作为层叠于发泡树脂层(中心的发泡树脂层)的树脂层,并将最外层的发泡倍率调整为低于中心的发泡树脂层的发泡倍率。本发明人等发现,通过使用这样的多层基材作为发泡体基材,能够兼顾两粘合面的高低差追随性、对于剪切载荷及倾斜载荷的保持力以及至少一个粘合面的再加工性,还能够得到优异的处理性。本发明人等进一步发现,通过将粘合剂层中的至少一者在180℃下的储能模量调整为特定范围,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对于剪切载荷及倾斜载荷的保持力,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20.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具有发泡体基材和层叠于上述发泡体基材的两面的粘合剂层。通过具有上述发泡体基材,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高低差追随性提高,而且能够发挥优异的应力缓和性。
21.上述发泡体基材具有第1发泡树脂层和层叠于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的至少一面的第2发泡树脂层,上述第2发泡树脂层的发泡倍率比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低。
22.通过在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上层叠上述第2发泡树脂层,从而能够缓和因施加剪切载荷或倾斜载荷而产生的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的变形应力而不易传递至上述粘合剂层,能够抑制上述粘合剂层的剥离。另外,通过在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上层叠上述第2发泡树脂层,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在再加工时能够剥离除去而不会在层叠有上述第2发泡树脂层的那一侧的被粘附物上残留残渣(例如,断裂而残留的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的一部分),能够发挥优异的再加工性。
23.此外,在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上层叠有过硬的树脂层的情况下,层叠有该树脂层的那一侧的高低差追随性降低,与此相对,在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中,通过在上述第1发泡树
脂层上层叠上述第2发泡树脂层,能够抑制两粘合面的高低差追随性的降低。另一方面,在想要提高高低差追随性而在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的两面层叠过于柔软的树脂层的情况(例如,在两面的树脂层中使用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的情况)下,无法充分地得到对于剪切载荷及倾斜载荷的保持力,还发生粘贴时的处理性差的问题。与此相对,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通过在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上层叠上述第2发泡树脂层,从而能够对剪切载荷及倾斜载荷发挥高的保持力、粘贴时的处理性也优异。
24.上述发泡体基材可以仅在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的一面具有上述第2发泡树脂层,也可以在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的两面具有上述第2发泡树脂层。其中,从双面粘合带的对于剪切载荷及倾斜载荷的保持力进一步提高、能够在两粘合面发挥优异的再加工性的方面考虑,优选在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的两面具有上述第2发泡树脂层。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情况下,两面的第2发泡树脂层的树脂构成、物性、厚度等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25.另外,通常,粘合带以卷绕成卷状体的状态提供,从该卷状体抽出而使用。而且,在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的两面层叠有过硬的树脂层的情况下,如果芯的直径成为一定以上的大小,则在卷绕时产生褶皱、折断。与此相对,在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中,通过在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层叠上述第2发泡树脂层,即使在两面层叠有上述第2发泡树脂层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双面粘合带整体的柔软性。由此,容易将双面粘合带卷绕成卷状,处理性显著提高,能够抑制在卷绕时产生褶皱、折断。
26.上述发泡体基材除了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及上述第2发泡树脂层以外,还可以具有例如粘合剂层等其他层,但是从防止制造工序的复杂化的观点考虑,优选在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与上述第2发泡树脂层之间不具有其他层。
27.在图3中示出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一例的剖面图。图3所示的双面粘合带7具有发泡体基材8和层叠于发泡体基材8的两面的粘合剂层91、92。发泡体基材8具有第1发泡树脂层10和层叠于第1发泡树脂层10的两面的第2发泡树脂层11、12。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所示的双面粘合带中,在第1发泡树脂层的两面层叠有第2发泡树脂层,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这样的方式。
28.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可以具有连续气泡结构,也可以具有独立气泡结构,优选具有独立气泡结构。通过具有独立气泡结构,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的强度提高,因此能够抑制施加剪切载荷及倾斜载荷时的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的变形及层间破坏,双面粘合带的对于剪切载荷及倾斜载荷的保持力进一步提高。
29.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可以为单层结构,也可以为多层结构。
30.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聚氨酯发泡树脂层、聚烯烃发泡树脂层、橡胶系发泡树脂层、丙烯酸系发泡树脂层等。其中,从能够发挥优异的应力缓和性和强度的方面考虑,优选聚氨酯发泡树脂层或聚烯烃发泡树脂层,更优选聚烯烃发泡树脂层。
31.上述聚氨酯发泡树脂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由含有多异氰酸酯及多元醇的氨基甲酸酯树脂组合物形成的聚氨酯发泡树脂层。这样的聚氨酯发泡树脂层可以通过使上述氨基甲酸酯树脂组合物进行加热固化来制造。
32.上述聚烯烃发泡树脂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由聚乙烯系树脂、聚丙烯系树脂、聚丁二烯系树脂等树脂形成的发泡树脂层。其中,从容易得到柔软的聚烯烃发泡树脂层
的方面考虑,优选由聚乙烯系树脂形成的发泡树脂层。
33.上述聚乙烯系树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利用齐格勒-纳塔化合物、茂金属化合物、氧化铬化合物等聚合催化剂进行聚合而得到的聚乙烯树脂。另外,从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的柔软性增加的方面考虑,作为上述聚乙烯树脂,优选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上述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优选为通过将乙烯与根据需要使用的少量的α-烯烃进行共聚而得到的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作为上述α-烯烃,例如可举出丙烯、1-丁烯、1-戊烯、4-甲基-1-戊烯、1-己烯、1-庚烯、1-辛烯等。其中,优选碳原子数4~10的α-烯烃。
34.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的发泡倍率只要高于上述第2发泡树脂层的发泡倍率就没有特别限定。
35.在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为聚烯烃发泡树脂层的情况下,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的发泡倍率的优选的下限为5cm3/g,优选的上限为30cm3/g。如果上述发泡倍率为5cm3/g以上,则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能够具有适度的柔软性,双面粘合带的两粘合面的高低差追随性及应力缓和性进一步提高。如果上述发泡倍率为30cm3/g以下,则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的强度充分地提高,双面粘合带的对于剪切载荷及倾斜载荷的保持力进一步提高。上述发泡倍率的更优选的下限为8cm3/g,更优选的上限为25cm3/g,进一步优选的下限为10cm3/g,进一步优选的上限为20cm3/g,更进一步优选的上限为18cm3/g。
36.需要说明的是,发泡倍率可以基于jis k 7222(在使用聚乙烯的情况下)而求出。另外,发泡倍率可以以表观密度的倒数的形式求出。
37.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的下限为100μm,优选的上限为2000μm。如果上述厚度为100μm以上,则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能够具有适度的柔软性,双面粘合带的两粘合面的高低差追随性及应力缓和性进一步提高。如果上述厚度为2000μm以下,则能够抑制施加剪切载荷及倾斜载荷时的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的变形,双面粘合带的对于剪切载荷及倾斜载荷的保持力进一步提高。上述厚度的更优选的下限为300μm,更优选的上限为1500μm,进一步优选的下限为500μm,进一步优选的上限为1000μm。
38.需要说明的是,发泡树脂层的厚度可以使用刻度盘式厚度计(例如mitutoyo公司制,“abs digimatic indicator”)进行测定。
39.上述第2发泡树脂层只要是发泡倍率比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低的发泡树脂层就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具有与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同样的气泡结构、层结构、树脂构成、物性等的发泡树脂层,也可以是具有与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不同的气泡结构、层结构、树脂构成、物性等的发泡树脂层。
40.上述第2发泡树脂层可以具有连续气泡结构,也可以具有独立气泡结构,优选具有独立气泡结构。通过具有独立气泡结构,从而上述第2发泡树脂层的强度提高,因此,双面粘合带在再加工时能够剥离除去而不会在层叠有上述第2发泡树脂层的那一侧的被粘附物上进一步残留残渣(例如,断裂而残留的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的一部分),能够发挥更优异的再加工性。
41.上述第2发泡树脂层可以为单层结构,也可以为多层结构。
42.上述第2发泡树脂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聚氨酯发泡树脂层、聚烯烃发泡树脂层、橡胶系发泡树脂层、丙烯酸系发泡树脂层等。其中,从能够发挥优异的应力缓和性和强度的方面考虑,优选聚氨酯发泡树脂层或聚烯烃发泡树脂层,更优选聚烯烃发泡树脂
层。
43.上述聚氨酯发泡树脂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与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中的聚氨酯发泡树脂层相同。上述聚烯烃发泡树脂层也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与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中的聚烯烃发泡树脂层相同。
44.上述第2发泡树脂层的发泡倍率只要低于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的发泡倍率就没有特别限定,优选的下限为1.1cm3/g,优选的上限为7cm3/g。如果上述发泡倍率为1.1cm3/g以上,则上述第2发泡树脂层能够具有适度的柔软性,双面粘合带的两粘合面的高低差追随性及应力缓和性进一步提高。如果上述发泡率为7cm3/g以下,则上述第2发泡树脂层的强度充分地提高,双面粘合带的对于剪切载荷及倾斜载荷的保持力进一步提高,粘贴时的处理性也进一步提高。上述发泡倍率的更优选的下限为1.3cm3/g,更优选的上限为5cm3/g,进一步优选的下限为1.4cm3/g,进一步优选的上限为2cm3/g,更进一步优选的下限为1.5cm3/g,更进一步优选的上限为1.9cm3/g。
45.上述第2发泡树脂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的下限为5μm,优选的上限为100μm。如果上述厚度为5μm以上,则双面粘合带的对于剪切载荷及倾斜载荷的保持力进一步提高。如果上述厚度为100μm以下,则双面粘合带的两粘合面的高低差追随性及应力缓和性进一步提高。上述厚度的更优选的下限为10μm,更优选的上限为80μm,进一步优选的下限为30μm,进一步优选的上限为60μm。
46.上述发泡体基材(发泡体基材整体)的25%压缩强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的下限为1kpa,优选的上限为200kpa。如果上述25%压缩强度为1kpa以上,则上述发泡体基材的强度充分地提高,双面粘合带的对于剪切载荷及倾斜载荷的保持力进一步提高。如果上述25%压缩强度为200kpa以下,则上述发泡体基材能够具有适度的柔软性,双面粘合带的两粘合面的高低差追随性及应力缓和性进一步提高。上述25%压缩强度的更优选的下限为10kpa,更优选的上限为100kpa,进一步优选的下限为20kpa,进一步优选的上限为40kpa。
47.例如可以通过调整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的发泡倍率,从而将上述发泡体基材(发泡体基材整体)的25%压缩强度调整为上述范围内。
48.需要说明的是,25%压缩强度可以基于jis k 6254:2016,使用例如岛津制作所公司制“autographags-x”等,通过如下测定而求出。
49.将发泡体基材裁切成20mm
×
20mm,将其重叠,制作厚度约5mm
×
20mm
×
20mm的样品。以速度10mm/min将上述样品沿着压缩方向压碎,确认压缩了25%时的压力(n)。根据所得到的压力并利用下述式(2)计算出25%压缩强度。需要说明的是,将上述样品的厚度设为100时被压缩了25%(上述样品的厚度成为75)的情况设为压缩了25%。
50.压缩强度(kpa)=压力(n)/0.4
ꢀꢀꢀ
(2)
51.上述发泡体基材(发泡体基材整体)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的下限为105μm,优选的上限为2100μm。如果上述厚度为上述范围内,则双面粘合带的对于剪切载荷及倾斜载荷的保持力进一步提高,并且两粘合面的高低差追随性及应力缓和性也进一步提高。上述厚度的更优选的下限为310μm,更优选的上限为1580μm,进一步优选的下限为530μm,进一步优选的上限为1060μm。
52.在上述发泡体基材中,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的厚度与上述第2发泡树脂层的厚度之比(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的厚度/上述第2发泡树脂层的厚度的值)没有特别限定,优选的下
限为1.0,优选的上限为400。如果上述厚度之比为上述范围内,则双面粘合带的对于剪切载荷及倾斜载荷的保持力进一步提高,并且两粘合面的高低差追随性及应力缓和性也进一步提高。上述厚度之比的更优选的下限为3,更优选的上限为150,进一步优选的下限为5,进一步优选的上限为40。
53.在上述发泡体基材中,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的发泡倍率与上述第2发泡树脂层的发泡倍率之比(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的发泡倍率/上述第2发泡树脂层的发泡倍率的值)没有特别限定,优选的下限为1.3,优选的上限为100。如果上述发泡倍率之比为上述范围内,则双面粘合带的对于剪切载荷及倾斜载荷的保持力进一步提高,并且两粘合面的高低差追随性及应力缓和性也进一步提高。上述发泡倍率之比的更优选的下限为3,更优选的上限为50,进一步优选的下限为8,进一步优选的上限为20。
54.制造上述发泡体基材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分别制作了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和上述第2发泡树脂层之后,将它们压接或者借助粘合剂层等进行贴合的方法,优选使用形成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的发泡性组合物和形成上述第2发泡树脂层的发泡性组合物进行多层挤出的方法。如果是进行上述多层挤出的方法,则可以不借助粘合剂层等而将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与上述第2发泡树脂层层叠,从防止制造工序的复杂化的观点考虑是优选的。
55.进行上述多层挤出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首先,将形成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的发泡性组合物和形成上述第2发泡树脂层的发泡性组合物分别挤出,使分别挤出的发泡性组合物在熔融的状态下在模具内合流成层状,得到多个由发泡性组合物形成的层层叠而成的层叠片。形成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的发泡性组合物及形成上述第2发泡树脂层的发泡性组合物例如是含有如上所述的聚乙烯系树脂及热分解型发泡剂的组合物。通过改变上述热分解型发泡剂的种类及量,能够调整所得到的发泡树脂层的发泡倍率。
56.接下来,对所得到的层叠片的至少一个表面照射电离性放射线,进行上述聚乙烯系树脂的交联。通过改变上述聚乙烯系树脂的交联度,能够调整所得到的发泡树脂层的发泡倍率。
57.此外,通过加热等使发泡交联后的层叠片,由此可以得到具有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和上述第2发泡树脂层的发泡体基材。也可以在通过加热等使交联后的层叠片发泡时和/或发泡后进行拉伸。
58.上述粘合剂层层叠于上述发泡体基材的两面。需要说明的是,两面的粘合剂层的树脂构成、物性、厚度等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同。
59.上述粘合剂层中的至少一者在180℃下的储能模量的下限为11000pa。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情况下,上述粘合剂层的两面在180℃下的储能模量可以在该范围内,也可以仅单面在180℃下的储能模量在该范围内。如果上述180℃下的储能模量为11000pa以上,则上述粘合剂层的体积强度(日文:
バルク
強度)提高,能够抑制施加剪切载荷或倾斜载荷时的上述粘合剂层的剥离。上述180℃下的储能模量的优选的下限为13000pa,更优选的下限为15000pa,进一步优选的下限为20000pa。
60.上述180℃下的储能模量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优选的上限为50000pa。如果上述180℃下的储能模量为50000pa以下,则能够抑制由于上述粘合剂层的界面的润湿性不足而导致在施加剪切载荷或倾斜载荷时发生界面剥离。上述180℃下的储能模量的更优选的上限为40000pa,进一步优选的上限为32000pa。
61.上述粘合剂层在180℃下的储能模量例如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调整为上述范围内:调整上述粘合剂层中所含的丙烯酸系共聚物的组成、重均分子量、分子量分布(重均分子量/数均分子量)等;调整上述粘合剂层中所含的交联剂及增粘树脂的种类及量;调整上述粘合剂层的凝胶分率等。
62.需要说明的是,180℃下的储能模量可以使用粘弹性测定装置(例如,rheometrics公司制“rheometrics dynamic analyze rda-700),在测定温度-40~200℃、升温速度3℃/min、频率10hz的条件下求出。
63.上述粘合剂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丙烯酸系粘合剂层、橡胶系粘合剂层、氨基甲酸酯粘合剂层、有机硅系粘合剂层等。其中,从对于光、热、水分等比较稳定、能够粘接于各种被粘附物(被粘附物选择性低)的方面考虑,上述粘合剂层中的至少一者优选为丙烯酸系粘合剂层。即,上述粘合剂层中的至少一者优选含有丙烯酸系共聚物。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情况下,上述粘合剂层可以两面含有丙烯酸系共聚物,也可以仅单面含有丙烯酸系共聚物。
64.从由于初始的粘性提高所以低温时的粘贴容易性变得良好的观点考虑,上述丙烯酸系共聚物优选是通过将包含丙烯酸丁酯和/或丙烯酸2-乙基己酯的单体混合物进行共聚而获得的。上述丙烯酸系共聚物更优选是通过将包含丙烯酸丁酯及丙烯酸2-乙基己酯的单体混合物进行共聚而获得的。
65.上述丙烯酸丁酯在全部单体混合物中所占的含量的优选的下限为30重量%,优选的上限为80重量%。通过使上述丙烯酸丁酯的含量在该范围内,能够兼顾高的粘合力和粘性。
66.上述丙烯酸2-乙基己酯在全部单体混合物中所占的含量的优选的下限为10重量%,优选的上限为100重量%,更优选的下限为30重量%,更优选的上限为80重量%,进一步优选的下限为50重量%,进一步优选的上限为60重量%。通过使上述丙烯酸2-乙基己酯的含量在该范围内,能够发挥高粘合力。
67.上述单体混合物可以根据需要包含除了丙烯酸丁酯及丙烯酸2-乙基己酯以外的可共聚的其他聚合性单体。作为上述可共聚的其他聚合性单体,例如可举出:烷基的碳原子数为1~3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烷基的碳原子数为13~18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官能性单体等。
68.作为上述烷基的碳原子数为1~3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例如可举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等。作为上述烷基的碳原子数为13~18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例如可举出:甲基丙烯酸十三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酯等。作为上述官能性单体,例如可举出:(甲基)丙烯酸羟基烷基酯、二甲基丙烯酸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异氰酸酯、(甲基)丙烯酸、衣康酸、马来酸酐、巴豆酸、马来酸、富马酸等。
69.其中,从提高上述粘合剂层在180℃下的储能模量及体积强度的观点考虑,优选(甲基)丙烯酸羟基烷基酯、二甲基丙烯酸甘油酯等含羟基单体。即,上述丙烯酸系共聚物优选具有来自含羟基单体的结构单元。上述(甲基)丙烯酸羟基烷基酯没有特别限定,更具体而言,例如可举出(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等。
70.为了将上述单体混合物共聚而得到上述丙烯酸系共聚物,只要使上述单体混合物
在聚合引发剂的存在下进行自由基反应即可。作为使上述单体混合物进行自由基反应的方法、即聚合方法,可以使用现有公知的方法,例如可举出溶液聚合(沸点聚合或恒温聚合)、乳液聚合、悬浮聚合、本体聚合等。
71.上述丙烯酸系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mw)的优选的下限为50万。如果上述丙烯酸系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为50万以上,则上述粘合剂层在180℃下的储能模量及体积强度提高,能够抑制施加剪切载荷或倾斜载荷时的上述粘合剂层的剥离。上述重均分子量的更优选的下限为60万,进一步优选的下限为80万,更进一步优选的下限为100万。
72.上述丙烯酸系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优选的上限为200万。如果上述丙烯酸系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为200万以下,则能够抑制由于上述粘合剂层的界面的润湿性不足而导致在施加剪切载荷或倾斜载荷时发生界面剥离。上述丙烯酸系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的更优选的上限为190万,进一步优选的上限为180万,更进一步优选的上限为175万。
73.需要说明的是,重均分子量(mw)是指基于gpc(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凝胶渗透谱法)的标准聚苯乙烯换算的重均分子量。
74.上述丙烯酸系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mw)相对于数均分子量(mn)之比(mw/mn)的优选的下限为1.05,优选的上限为5.0。如果mw/mn为5.0以下,则低分子成分的比例得以抑制,上述粘合剂层在180℃下的储能模量及体积强度提高,能够抑制施加剪切载荷或倾斜载荷时的上述粘合剂层的剥离。mw/mn的更优选的上限为4.5,进一步优选的上限为4,更进一步优选的上限为3.5。
75.从发挥高粘合力的观点考虑,上述粘合剂层中的至少一者优选含有增粘树脂。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情况下,上述粘合剂层可以两面含有增粘树脂,也可以仅单面含有增粘树脂。
76.作为上述增粘树脂,例如可举出:松香系树脂、松香酯系树脂、氢化松香系树脂、萜烯系树脂、萜烯酚系树脂、香豆酮茚系树脂、脂环族饱和烃系树脂、c5系石油树脂、c9系石油树脂、c5-c9共聚系石油树脂等。这些增粘树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其中,优选松香系树脂或萜烯系树脂,更优选具有羟基的松香系树脂或萜烯系树脂。
77.上述增粘树脂的软化温度的优选的下限为70℃,优选的上限为170℃。如果上述软化温度为70℃以上,则能够抑制上述粘合剂层变得过于柔软而使对于剪切载荷及倾斜载荷的保持力降低。如果上述软化温度为170℃以下,则能够抑制由于上述粘合剂层的界面的润湿性不足而导致在施加剪切载荷或倾斜载荷时发生界面剥离。上述软化温度的更优选的下限为120℃。
78.需要说明的是,软化温度是指通过jis k2207环球法测定的软化温度。
79.上述增粘树脂的羟值的优选的下限为25。通过使上述羟值为上述值以上,能够抑制由于上述粘合剂层的界面的相互作用不足而导致在施加剪切载荷或倾斜载荷时发生界面剥离。上述羟值的更优选的下限为30。上述羟值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
80.需要说明的是,羟值可以通过jis k1557(邻苯二甲酸酐法)来测定。
81.上述增粘树脂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定,相对于上述丙烯酸系共聚物100重量份的优选的下限为10重量份,优选的上限为40重量份。如果上述增粘树脂的含量为10重量份以上,则上述粘合剂层的粘合力提高。如果上述增粘树脂的含量为40重量份以下,则能够抑制上
述粘合剂层变得过硬而使粘合力降低。
82.对于上述粘合剂层中的至少一者而言,优选通过交联剂而在构成上述粘合剂层的树脂(例如上述丙烯酸系共聚物、上述增粘树脂等)的主链间形成交联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情况下,上述粘合剂层可以在两面添加交联剂,也可以仅在单面添加交联剂。通过调整上述交联剂的种类及量,从而容易调整上述粘合剂层在180℃下的储能模量及凝胶分率。
83.上述交联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异氰酸酯系交联剂、氮丙啶系交联剂、环氧系交联剂、金属螯合物型交联剂等。其中,优选异氰酸酯系交联剂。
84.上述交联剂的添加量相对于上述丙烯酸系共聚物100重量份的优选的下限为0.01重量份,优选的上限为10重量份,更优选的下限为0.1重量份,更优选的上限为3重量份。
85.出于提高粘合力的目的,上述粘合剂层可以含有硅烷偶联剂。上述硅烷偶联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环氧硅烷类、丙烯酸系硅烷类、甲基丙烯酸系硅烷类、氨基硅烷类、异氰酸酯硅烷类等。
86.出于赋予遮光性的目的,上述粘合剂层可以含有着材料。上述着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炭黑、苯胺黑、氧化钛等。其中,从比较廉价且化学上稳定的方面考虑,优选为炭黑。
87.上述粘合剂层可以根据需要含有无机微粒、导电微粒、抗氧化剂、发泡剂、有机填充剂、无机填充剂等现有公知的微粒及添加剂。
88.上述粘合剂层中的至少一者的凝胶分率的优选的下限为15重量%。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情况下,上述粘合剂层的两面的凝胶分率可以在该范围内,也可以仅单面的凝胶分率在该范围内。如果上述凝胶分率为15重量%以上,则上述粘合剂层在180℃下的储能模量及体积强度提高,能够抑制施加剪切载荷或倾斜载荷时的上述粘合剂层的剥离。上述凝胶分率的更优选的下限为30重量%,进一步优选的下限为40重量%。
89.上述凝胶分率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优选的上限为80重量%。如果上述凝胶分率为80重量%以下,则能够抑制由于上述粘合剂层的界面的润湿性不足而导致在施加剪切载荷或倾斜载荷时发生界面剥离。上述凝胶分率的更优选的上限为75重量%,进一步优选的上限为70重量%,更进一步优选的上限为65重量%。
90.需要说明的是,粘合剂层的凝胶分率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来测定。
91.将双面粘合带裁切为50mm
×
100mm的平面长方形状来制作试验片。将试验片在乙酸乙酯中于23℃浸渍24小时后,从乙酸乙酯中取出,在110℃的条件下干燥1小时。测定干燥后的试验片的重量,利用下述式(1)算出凝胶分率。需要说明的是,在试验片上未层叠用于保护粘合剂层的脱模膜。
92.凝胶分率(重量%)=100
×
(w
2-w0)/(w
1-w0)
ꢀꢀꢀ
(1)
93.(w0:发泡体基材的重量,w1:浸渍前的试验片的重量,w2:浸渍、干燥后的试验片的重量)
94.上述粘合剂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单面的粘合剂层的厚度的优选的下限为20μm,优选的上限为100μm。如果上述粘合剂层的厚度为20μm以上,则上述粘合剂层的粘合力充分。如果上述粘合剂层的厚度为100μm以下,则上述发泡体基材的应力缓和性也能够充分地有助于双面粘合带整体上的应力缓和性。上述粘合剂层的厚度的更优选的下限为25μm,更优选的上限为80μm,进一步优选的下限为30μm,进一步优选的上限为70μm,更进一步优选的
下限为35μm,更进一步优选的上限为65μm。
95.需要说明的是,粘合剂层的厚度可以使用刻度盘式厚度计(例如,mitutoyo公司制,“abs digimatic indicator”)进行测定。
96.根据需要,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可以根据需要具有除了上述发泡体基材及上述粘合剂层以外的其他层。
97.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在拉伸试验中从初始的夹持夹具间距离起伸长5mm时的强度的优选的下限为1.5n。如果上述强度为1.5n以上,则双面粘合带的对于剪切载荷及倾斜载荷的保持力进一步提高,粘贴时的处理性也进一步提高。上述强度的更优选的下限为1.7n,进一步优选的下限为2.2n。
98.例如可以通过将上述第2发泡树脂层的发泡倍率调整为适当的范围来提高上述第2发泡树脂层的强度等,由此将上述强度调整为上述范围内。
99.需要说明的是,在拉伸试验中,从初始的夹持夹具间距离起伸长5mm时的强度可以通过基于jis k 7161的方法来测定。具体而言,例如,使用高分子计器公司制造的冲裁刀片“拉伸3号型哑铃状”等,将双面粘合带冲裁成哑铃状而制作试验片。例如使用岛津制作所公司制“autograph ags-x”等,将所得到的试验片在25℃、相对湿度50%下以拉伸速度50mm/min进行拉伸。此时,将初始的夹持夹具间距离设为60mm,读取从该距离起伸长5mm时(夹持夹具间距离65mm)的强度。
100.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25%压缩强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的下限为20kpa,优选的上限为70kpa。如果上述25%压缩强度为20kpa以上,则双面粘合带的对于剪切载荷及倾斜载荷的保持力进一步提高。如果上述25%压缩强度为70kpa以下,则双面粘合带的两粘合面的高低差追随性及应力缓和性进一步提高。上述25%压缩强度的更优选的下限为25kpa,进一步优选的下限为27kpa,尤其优选的下限为30kpa。上述25%压缩强度的更优选的上限为65kpa,进一步优选的上限为60kpa,尤其优选的上限为40kpa。
101.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25%压缩强度可以与发泡体基材的25%压缩强度同样地基于jis k 6254:2016进行测定。
102.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优选在对将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切片而成的样品进行23℃拉伸试验时的拉伸断裂强度为2n以上。如果上述拉伸断裂强度为2n以上,则在常温下,双面粘合带能够发挥更优异的再加工性。上述拉伸断裂强度更优选为3n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n以上。
103.上述拉伸断裂强度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从高低差追随性及应力缓和性的观点考虑,优选的上限为20n,进一步优选的上限为15n。
104.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优选在对将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切片而成的样品进行23℃拉伸试验时的拉伸断裂伸长为30mm以上。如果上述拉伸断裂伸长为30mm以上,则在常温下,双面粘合带能够发挥更优异的再加工性。上述拉伸断裂伸长更优选为50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0mm以上。
105.上述拉伸断裂伸长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从发挥对于剪切载荷及倾斜载荷的保持力的观点考虑,优选的上限为200mm。
106.对将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切片而成的样品进行23℃拉伸试验的方法如下所述。
107.将双面粘合带切成哑铃3号(中心宽度5mm)的大小,用羽毛刀片将第1发泡树脂层
(中心部分)切片。由此,得到粘合剂层/第2发泡树脂层/第1发泡树脂层(约一半的厚度)的样品。
108.使用岛津制作所公司制“autograph ags-x”,在拉伸速度100mm/min、温度23℃、夹持夹具间距离45mm的条件下对各样品进行拉伸试验。将样品断裂时的强度作为拉伸断裂强度,将样品断裂时的伸长作为拉伸断裂伸长。
109.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中,在对于将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切片而成的样品进行80℃拉伸试验时的拉伸断裂强度优选为1n以上。如果上述拉伸断裂强度为1n以上,则在高温下,双面粘合带能够发挥更优异的再加工性。上述拉伸断裂强度更优选为1.5n以上。
110.上述拉伸断裂强度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从高低差追随性及应力缓和性的观点考虑,优选的上限为10n。
111.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中,在对于将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切片而成的样品进行80℃拉伸试验时的拉伸断裂强度降低率优选为70%以下。如果上述拉伸断裂强度降低率为70%以下,则在高温下,双面粘合带能够发挥更优异的再加工性。上述拉伸断裂强度降低率更优选为60%以下。
112.上述拉伸断裂强度降低率的下限没有特别限定,越低越优选,实质上的下限为10%左右。
113.对将上述第1发泡树脂层切片而成的样品进行80℃拉伸试验的方法如下所述。
114.将双面粘合带切成长条状5mm的大小,用羽毛刀片将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部分)切片。由此,得到粘合剂层/第2发泡树脂层/第1发泡树脂层(约一半厚度)的样品。
115.使用岛津制作所公司制“autograph ags-x”,在拉伸速度100mm/min、温度80℃、夹持夹具间距离10mm的条件下对各样品进行拉伸试验。需要说明的是,以10mm的夹持夹具间距离设置样品后,在80℃的环境下放置5分钟后开始测定。将样品断裂时的强度作为拉伸断裂强度。另外,计算出1-(80℃下的拉伸断裂强度/23℃下的拉伸断裂强度)的值作为拉伸断裂强度降低率。
116.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的下限为100μm,优选的上限为3000μm。如果上述厚度为100μm以上,则双面粘合带的粘合力变得充分,而且应力缓和性也变得充分。如果上述厚度为3000μm以下,则能够利用双面粘合带实现充分的粘接及固定,而且两粘合面的高低差追随性也变得充分。上述厚度的更优选的下限为250μm,更优选的上限为1600μm,进一步优选的下限为350μm,进一步优选的上限为1500μm,更进一步优选的下限为500μm,更进一步优选的上限为1300μm。
117.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制造方法,例如可举出如下所述的方法。
118.首先,在丙烯酸系共聚物、增粘剂、交联剂等中添加溶剂而制作粘合剂a的溶液。将该粘合剂a的溶液涂布于脱模膜的脱模处理面,使溶液中的溶剂干燥而将其除去,由此形成粘合剂层。利用橡胶辊等将该粘合剂层加压贴合于发泡体基材的表面。以同样的要领在发泡体基材的另一单面也贴合粘合剂层,可以得到在发泡体基材的两面具有粘合剂层、并且粘合剂层的表面被脱模膜覆盖的双面粘合带。
119.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用于电子设备中的部件固定。上述电子设备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电视、监控器、便携电子设备、车载用电子设备等。
120.其中,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适合用于电视、监控器等显示装置,尤其是比较大型的
显示装置中的部件固定,具体而言,例如在上述显示装置中用于将表面的盖板固定于壳体。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能够对剪切载荷及倾斜载荷发挥高的保持力,因此即使在比较大型的显示装置中利用窄宽度的双面粘合带来固定部件的情况下也适合使用。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可以为窄宽度,其宽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的下限为0.5mm,优选的上限为20mm,更优选的下限为1mm,更优选的上限为5mm。这些用途中的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可举出长方形、边框状、圆形、椭圆形、环形等。
121.另外,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可以用于车辆用内装、家电(例如tv、监控器、空调、冰箱等)的内外装等。
122.发明效果
123.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两粘合面的高低差追随性高、能够对剪切载荷及倾斜载荷发挥高的保持力、至少一个粘合面的再加工性优异、进而粘贴时的处理性也优异的双面粘合带。
附图说明
124.图1是示出双面粘合带的45
°
倾斜保持力试验的示意图。
125.图2是示出双面粘合带的剪切保持力试验的示意图。
126.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双面粘合带的一例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127.以下列举实施例来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方式,但本发明不仅限于这些实施例。
128.(丙烯酸系共聚物a的制备)
129.在具备温度计、搅拌机、冷却管的反应器中加入作为溶剂的乙酸乙酯159重量份、丙烯酸丁酯(ba)75重量份、丙烯酸2-乙基己酯(2eha)25重量份、丙烯酸2-羟基乙酯(hea)0.1重量份及丙烯酸(aac)5重量份。进行氮置换后,在设定为60℃的水浴中设置反应器,对反应器进行加热而开始回流。回流开始30分钟后,在反应器中投入作为聚合引发剂的偶氮二异0.050重量份,反应6小时。然后,一边在反应器内中添加乙酸乙酯而进行稀释一边进行冷却,由此得到丙烯酸系共聚物a的溶液。
130.利用四氢呋喃(thf)将所得到的丙烯酸系共聚物a的溶液稀释50倍,将所得到的稀释液用过滤器(材质:聚四氟乙烯,孔径:0.2μm)进行过滤。将所得的滤液供给至凝胶渗透谱(waters公司制,2690separations model),在样品流量1毫升/min、柱温40℃的条件下进行gpc测定,测定丙烯酸系共聚物a的聚苯乙烯换算分子量,求出重均分子量(mw)。重均分子量(mw)为140万。作为柱,使用gpckf-806l(昭和电工公司制),作为检测器,使用差示折射计。
131.(丙烯酸系共聚物b的制备)
132.将溶剂变更为乙酸乙酯100重量份及甲苯50重量份,将聚合引发剂变更为偶氮二异0.14重量份,除此以外,与丙烯酸系共聚物a同样地得到丙烯酸系共聚物b的溶液。所得到的丙烯酸系共聚物b的重均分子量为80万。
133.(丙烯酸系共聚物c的制备)
134.将聚合引发剂变更为偶氮二异0.04重量份,除此以外,与丙烯酸系共聚物a同
样地得到丙烯酸系共聚物c的溶液。所得到的丙烯酸系共聚物c的重均分子量为160万。
135.(丙烯酸系共聚物d的制备)
136.将丙烯酸的配合量变更为3重量份,除此以外,与丙烯酸系共聚物a同样地得到丙烯酸系共聚物d的溶液。所得到的丙烯酸系共聚物d的重均分子量为140万。
137.(丙烯酸系共聚物e的制备)
138.在具备温度计、搅拌机、冷却管的反应器中加入作为溶剂的乙酸乙酯50重量份,进行氮置换后,对反应器进行加热而开始回流。乙酸乙酯沸腾后30分钟后,投入作为聚合引发剂的偶氮二异0.20重量份。用1小时30分钟向其中均等且缓慢地滴加由丙烯酸丁酯75重量份、丙烯酸2-乙基己酯25重量份、丙烯酸2-羟基乙酯0.1重量份及丙烯酸3重量份形成的单体混合物,使其反应。滴加结束30分钟后添加偶氮二异0.15重量份,进一步进行5小时的聚合反应,在反应器内添加乙酸乙酯,一边进行稀释一边进行冷却,由此得到丙烯酸系共聚物e的溶液。所得到的丙烯酸系共聚物e的重均分子量为40万。
139.(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a)
140.准备具有表1所示的物性及组成的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a。
141.[表1]
[0142][0143]
(实施例1)
[0144]
(1)发泡体基材的制作
[0145]
作为形成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的发泡树脂层)的发泡性组合物,使用由聚乙烯系树脂(ube聚乙烯f420)100重量份、作为热分解型发泡剂的偶氮二甲酰胺8.5重量份、作为分解温度调节剂的氧化锌1重量份及作为抗氧化剂的2,6-二叔丁基对甲酚0.5重量份形成的组合物。
[0146]
作为形成第2发泡树脂层(最外层)的发泡性组合物,使用由聚乙烯系树脂(ube聚乙烯f420)100重量份、作为热分解型发泡剂的偶氮二甲酰胺1.1重量份、作为分解温度调节剂的氧化锌1重量份及作为抗氧化剂的2,6-二叔丁基对甲酚0.5重量份形成的组合物。
[0147]
需要说明的是,ube聚乙烯f420是指ube-maruzen polyethylene公司制“ube polyethylene f420”(密度:0.920g/cm3)。
[0148]
将形成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的发泡树脂层)的发泡性组合物和形成第2发泡树脂层(最外层)的发泡性组合物供给至多层挤出成形用的挤出机,以130℃进行熔融混炼。熔融混炼后,将在由形成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的发泡树脂层)的发泡性组合物形成的层的两面层叠有由形成第2发泡树脂层(最外层)的发泡性组合物形成的层的厚度约1.0mm的长条片状的发泡体卷挤出。
[0149]
接下来,对上述长条片状的发泡体卷的两面照射加速电压500kv的电子束4.0mrad而进行交联。将交联后的发泡体卷连续地送入通过热风及红外线加热器保持为250℃的发泡炉内进行加热而使其发泡,同时将md的拉伸倍率设为3.5倍、并将td的拉伸倍率设为3.5倍而使其拉伸。由此,得到在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的发泡树脂层)的两面分别层叠有第2发泡树脂层(最外层)-1及第2发泡树脂层(最外层)-2的发泡体基材。对各个发泡树脂层的厚度及基于jis k 7222的发泡倍率、以及发泡体基材的厚度及基于jis k 6254:2016的25%压缩强度进行测定。将测定结果示于表2。
[0150]
(2)双面粘合带的制造
[0151]
相对于丙烯酸系共聚物a的固体成分100重量份,添加聚合松香酯树脂(荒川化学工业公司制,pensel d-135、软化点135℃、羟值45)15重量份及萜烯酚醛树脂(yasuhara chemical公司制,ys polystar g150、软化点150℃、羟值135)15重量份。进一步添加乙酸乙酯(不二化学药品公司制)30重量份、异氰酸酯系交联剂(日本聚氨酯公司制,商品名“coronate l45”)固体成分1.3重量份,进行搅拌,得到粘合剂溶液。
[0152]
准备厚度75μm的脱模膜,在该脱模膜的脱模处理面涂布粘合剂溶液,在110℃下干燥5分钟,由此形成厚度50μm的粘合剂层。将该粘合剂层与上述得到的发泡体基材的表面贴合。接下来,以同样的要领在与发泡体基材相反的表面也在剥离pet隔膜后贴合与上述相同的粘合剂层。然后,在40℃加热48小时来进行熟化。由此,得到用脱模膜覆盖的双面粘合带。
[0153]
(3)凝胶分率的测定
[0154]
将双面粘合带裁切为50mm
×
100mm的平面长方形状来制作试验片。将试验片在乙酸乙酯中在23℃下浸渍24小时后,从乙酸乙酯中取出,在110℃的条件下使其干燥1小时。测定干燥后的试验片的重量,利用下述式(1)计算出凝胶分率。需要说明的是,试验片上未层叠用于保护粘合剂层的脱模膜。
[0155]
凝胶分率(重量%)=100
×
(w
2-w0)/(w
1-w0)
ꢀꢀꢀ
(1)
[0156]
(w0:发泡体基材的重量,w1:浸渍前的试验片的重量,w2:浸渍、干燥后的试验片的重量)
[0157]
(4)180℃下的储能模量的测定
[0158]
使用粘弹性测定装置(rheometrics公司制“rheometrics dynamic analyze rda-700),在测定温度-40~200℃、升温速度3℃/min、频率10hz的条件下求出粘合剂层在180℃下的储能模量。
[0159]
(5)从初始的夹持夹具间距离起伸长5mm时的强度的测定(拉伸试验)
[0160]
基于jis k 7161,如下所述地测定从初始的夹持夹具间距离起伸长5mm时的强度。
[0161]
使用高分子计器公司制造的冲裁刀片“拉伸3号型哑铃状”,将双面粘合带冲裁成哑铃状而制作试验片。使用岛津制作所公司制“autograph ags-x”,将所得到的试验片在25℃、相对湿度50%下以拉伸速度50mm/min进行拉伸。此时,将初始的夹持夹具间距离设为60mm,读取从该距离起伸长5mm时(夹持夹具间距离65mm)的强度。
[0162]
(6)25%压缩强度的测定
[0163]
对于双面粘合带的25%压缩强度,也与发泡体基材的25%压缩强度同样地基于jis k 6254:2016进行测定。
[0164]
(7)23℃拉伸试验
[0165]
将双面粘合带切成哑铃3号(中心宽度5mm)的大小,用羽毛刀片将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部分)切片。由此,分成粘合剂层/第2发泡树脂层(最外层)-1/第1发泡树脂层(约一半的厚度)的样品(设为“第2发泡树脂层(最外层)-1侧的样品”)、和第1发泡树脂层(约一半的厚度)/第2发泡树脂层(最外层)-2/粘合剂层(设为“第2发泡树脂层(最外层)-2侧的样品”)。
[0166]
使用岛津制作所公司制“autograph ags-x”,在拉伸速度100mm/min、温度23℃、夹持夹具间距离45mm的条件下对各样品进行拉伸试验。将样品断裂时的强度作为拉伸断裂强度,将样品断裂时的伸长作为拉伸断裂伸长。
[0167]
(8)80℃拉伸试验
[0168]
将双面粘合带切成长条状5mm的大小,用羽毛刀片将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部分)切片。由此,分成粘合剂层/第2发泡树脂层(最外层)-1/第1发泡树脂层(约一半的厚度)的样品(设为“第2发泡树脂层(最外层)-1侧的样品”)、和第1发泡树脂层(约一半的厚度)/第2发泡树脂层(最外层)-2/粘合剂层(设为“第2发泡树脂层(最外层)-2侧的样品”)。
[0169]
使用岛津制作所公司制“autograph ags-x”,在拉伸速度100mm/min、温度80℃、夹持夹具间距离10mm的条件下对各样品进行拉伸试验。需要说明的是,以10mm的夹持夹具间距离设置样品后,在80℃的环境下放置5分钟后开始测定。将样品断裂时的强度作为拉伸断裂强度。另外,计算出1-(80℃下的拉伸断裂强度/23℃下的拉伸断裂强度)的值作为拉伸断裂强度降低率。
[0170]
(实施例2~6、11~14)
[0171]
将发泡体基材如表2所示地进行变更,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双面粘合带。需要说明的是,发泡树脂层的厚度的调整通过调整多层挤出时的厚度及md、td的拉伸倍率来进行,发泡树脂层的发泡倍率的调整通过调整热分解型发泡剂的量来进行。
[0172]
(实施例7~10)
[0173]
将粘合剂层如表2所示地进行变更,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双面粘合带。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例6中,使用丙烯酸系共聚物b,将交联剂的量设为固体成分1.9重量份。在实施例7中,使用丙烯酸系共聚物c,将交联剂的量设为固体成分1.1重量份。在实施例8及9中均使用丙烯酸系共聚物d,但通过在实施例8中将交联剂的量设为固体成分1.4重量份、在实施例9中将交联剂的量设为固体成分1.1重量份来改变使凝胶分率。
[0174]
(比较例1)
[0175]
在“(1)发泡体基材的制作”中,不使用形成第2发泡树脂层(最外层)的发泡性组合物,而仅使用形成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的发泡树脂层)的发泡性组合物。在所得到的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的发泡树脂层)的两面分别层叠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片及苯乙烯-丙烯酸系共聚物片,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双面粘合带。
[0176]
具体而言,在“(1)发泡体基材的制作”中,首先,仅形成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的发泡树脂层)。接下来,在厚度5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片(东丽公司制,x30)的表面涂布含有丙烯酸系共聚物a的粘合剂溶液,在110℃下干燥5分钟,由此形成厚度20μm的粘合剂层。在该粘合剂层上层叠所得到的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的发泡树脂层),得到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片/粘合剂层/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的发泡树脂层)构成的层叠体。
[0177]
进一步在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a的乙酸乙酯溶液中配合相对于100重量份的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a为5重量份的交联剂,涂敷于表面实施了脱模处理的厚度5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片上,进行干燥,得到厚度40μm的未交联树脂膜。作为交联剂,使用日本聚氨酯公司制,商品名“coronate l45”。将未交联树脂膜层叠于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片/粘合剂层/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的发泡树脂层)构成的层叠体的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的发泡树脂层)侧,得到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片/粘合剂层/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的发泡树脂层)/未交联树脂膜构成的层叠体。接下来,在40℃加热48小时,使未交联树脂膜进行热交联,由此得到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片/粘合剂层/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的发泡树脂层)/苯乙烯-丙烯酸系共聚物片构成的发泡体基材。
[0178]
(比较例2)
[0179]
在“(1)发泡体基材的制作”中,不使用形成第2发泡树脂层(最外层)的发泡性组合物,而仅使用形成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的发泡树脂层)的发泡性组合物,在所得到的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的发泡树脂层)的两面层叠苯乙烯-丙烯酸系共聚物片,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双面粘合带。
[0180]
具体而言,在“(1)发泡体基材的制作”中,首先,仅形成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的发泡树脂层)。接下来,在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a的乙酸乙酯溶液中配合相对于100重量份的苯乙烯-丙烯酸系嵌段共聚物a为5重量份的交联剂,涂敷于表面实施了脱模处理的厚度5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片上,进行干燥,得到厚度40μm的未交联树脂膜。作为交联剂,使用日本聚氨酯公司制,商品名“coronate l45”。
[0181]
在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的发泡树脂层)上层叠未交联树脂膜,得到由未交联树脂膜/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的发泡树脂层)构成的层叠体。接下来,在40℃加热48小时,使未交联树脂膜进行热交联,由此得到由苯乙烯-丙烯酸系共聚物片/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的发泡树脂层)构成的层叠体。
[0182]
进而,将同样地制作的未交联树脂膜层叠于由苯乙烯-丙烯酸系共聚物片/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的发泡树脂层)构成的层叠体的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的发泡树脂层)侧,得到由苯乙烯-丙烯酸系共聚物片/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的发泡树脂层)/未交联树脂膜构成的层叠体。接下来,在40℃加热48小时,使未交联树脂膜进行热交联,由此得到由苯乙烯-丙烯酸系共聚物片/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的发泡树脂层)/苯乙烯-丙烯酸系共聚物片构成的发泡体基材。
[0183]
(比较例3)
[0184]
在“(1)发泡体基材的制作”中,不使用形成第2发泡树脂层(最外层)的发泡性组合物,而仅使用形成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的发泡树脂层)的发泡性组合物,在所得到的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的发泡树脂层)的两面层叠聚乙烯(pe)片,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双面粘合带。
[0185]
具体而言,在“(1)发泡体基材的制作”中,首先,仅形成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的发泡树脂层)。准备厚度75μm的脱模膜,在该脱模膜的脱模处理面涂布含有丙烯酸系共聚物a的粘合剂溶液,在110℃下干燥5分钟,由此形成厚度6μm的粘合剂层。接下来,将该粘合剂层与厚度40μm的低密度聚乙烯(pe)片的表面贴合,得到由粘合剂层/低密度聚乙烯(pe)片构成的层叠体。将由粘合剂层/低密度聚乙烯(pe)片构成的层叠体中的粘合剂层的脱模膜剥离,并与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的发泡树脂层)贴合。接下来,以同样的要领,在与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的发泡树脂层)相反的表面也贴合粘合剂层/低密度聚乙烯(pe)片。然后,在40℃加热48小时,从而进行熟化。得到由聚乙烯(pe)片/粘合剂层/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的发泡树脂层)/粘合剂层/聚乙烯(pe)片构成的发泡体基材。
[0186]
(比较例4)
[0187]
在“(1)发泡体基材的制作”中,不使用形成第2发泡树脂层(最外层)的发泡性组合物,而仅使用形成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的发泡树脂层)的发泡性组合物,在所得到的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的发泡树脂层)的单面层叠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片,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得到了双面粘合带。
[0188]
具体而言,在“(1)发泡体基材的制作”中,首先,仅形成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的发泡树脂层)。接下来,在厚度5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片(东丽公司制,x30)的表面涂布含有丙烯酸系共聚物a的粘合剂溶液,在110℃下干燥5分钟,由此形成厚度20μm的粘合剂层。在该粘合剂层上层叠所得到的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的发泡树脂层),得到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片/粘合剂层/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的发泡树脂层)构成的发泡体基材。
[0189]
(比较例5)
[0190]
在“(1)发泡体基材的制作”中,不使用形成第2发泡树脂层(最外层)的发泡性组合物,而仅使用形成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的发泡树脂层)的发泡性组合物,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得到了双面粘合带。
[0191]
(比较例6~8)
[0192]
将粘合剂层如表3所示地进行变更,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双面粘合带。需要说明的是,在比较例6中使用了丙烯酸系共聚物e,但通过将交联剂的量设为固体成分2.5重量份来改变凝胶分率。在比较例7中,与实施例8及9同样地使用了丙烯酸系共聚物d,但通过将交联剂的量设为固体成分0.7重量份来改变凝胶分率。
[0193]
(比较例9)
[0194]
在“(1)发泡体基材的制作”中,不使用形成第2发泡树脂层(最外层)的发泡性组合物,而仅使用形成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的发泡树脂层)的发泡性组合物。在所得到的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的发泡树脂层)的两面分别层叠丙烯酸系共聚物片,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双面粘合带。
[0195]
具体而言,在“(1)发泡体基材的制作”中,首先,仅形成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的发
泡树脂层)。接下来,相对于45重量份的可乐丽公司制la2270添加乙酸乙酯100重量份并搅拌,得到溶液。将所得到的溶液涂敷于表面实施了脱模处理的厚度5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片上,在110℃下干燥5分钟,得到厚度40μm的树脂膜。将树脂膜露出的那一面贴合于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的发泡树脂层)的单面。通过与上述同样的操作再次制作厚度40μm的树脂膜,将树脂膜露出的那一面贴合于与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的发泡树脂层)相反侧的那一面,得到发泡体基材。
[0196]
《评价》
[0197]
对在实施例、比较例中得到的双面粘合带进行以下的评价。将结果示于表4~5。
[0198]
(1)高低差追随性的评价
[0199]
在玻璃板(125mm
×
50mm、厚度1.5mm)上粘贴单面粘合带(125mm
×
20mm、厚度300μm),制作高度300μm的高低差。将双面粘合带切成25mm
×
50mm的大小,将一面用厚度23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片进行加衬。将双面粘合带的另一面粘贴于玻璃板的制作了高低差的那一面,使2kg的橡胶辊从玻璃板侧往复1次而进行压接。测定空气从高低差部分的咬入距离,按照以下的基准进行评价。
[0200]
a:空气的咬入距离小于700μm
[0201]
b:空气的咬入距离为700μm以上且小于800μm
[0202]
c:空气的咬入距离为800μm以上且小于900μm
[0203]
d:空气的咬入距离为900μm以上且小于1000μm
[0204]
e:空气的咬入距离为1000μm以上
[0205]
(2)保持力的评价
[0206]
(2-1)45
°
倾斜保持力试验
[0207]
在图1中示出表示双面粘合带的45
°
倾斜保持力试验的示意图。
[0208]
将所得到的双面粘合带18切成25mm
×
25mm的大小,在玻璃板17上贴合第2发泡树脂层(最外层)-2侧的粘合剂层,使2kg的橡胶辊以300mm/分钟的速度在双面粘合带18上往复一次。接下来,在sus板16上贴合双面粘合带18的第2发泡树脂层(最外层)-1侧的粘合剂层,用5kg的砝码从sus板16侧加压10秒钟而进行压接后,在23℃、相对湿度50%的环境下放置24小时,制作试验样品。
[0209]
将该试验样品在60℃、相对湿度90%下,在sus板16的中心,以对双面粘合带18及sus板16施加载荷的方式安装1kg的砝码15,在倾斜45
°
的状态下保持,测定砝码15落下为止的时间(落下时间),按照以下的基准进行评价。
[0210]

:落下时间为250小时以上
[0211]

:落下时间为50小时以上且小于250小时
[0212]
×
:落下时间小于50小时
[0213]
(2-2)剪切保持力试验
[0214]
在图2中示出表示双面粘合带的剪切保持力试验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2(a)为主视图,图2(b)为侧视图。
[0215]
如图2(a)及(b)所示,利用pet膜(#50)4对双面粘合带3的第2发泡树脂层(最外层)-2侧的粘合剂层进行加衬。将双面粘合带3的第2发泡树脂层(最外层)-1侧的粘合剂层粘贴于sus板1和sus板2,制作sus板1与双面粘合带3的粘贴面积为25mm
×
25mm的试验样品。
试验样品如下制作。
[0216]
首先,准备sus板1(厚度2mm
×
50mm
×
70mm,用耐水研磨纸360号对jis-g-4305中规定的sus304钢板的表面均匀地进行了研磨)、和sus板2(厚度1mm
×
30mm
×
50mm,未研磨)。用乙醇对sus板1和sus板2进行清洗后,充分地干燥。将双面粘合带3裁切成宽度25mm
×
长度140mm,将一面的脱模膜剥离,在露出的粘合剂层上贴合pet膜(#50)4。接下来,将另一面的脱模膜剥离,将露出的粘合剂层的端部以气泡不会进入的方式粘贴于sus板1,使2kg的橡胶辊以10mm/秒钟的速度往复1次而进行压接。此时,以sus板1与双面粘合带3重叠30mm的方式进行粘贴。进一步,将粘合剂层的与粘贴在sus板1上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粘贴于sus板2,使2kg的橡胶辊以10mm/秒钟的速度往复1次而进行压接。此时,双面粘合带3以覆盖sus板2的前面和背面的方式配置。然后,对双面粘合带3连同sus板2一起设置贯通孔5,以使sus板1与双面粘合带3的粘贴面积成为25mm
×
25mm的方式将双面粘合带3切断。
[0217]
将如上所述地制作的试验样品在50℃、80%rh的恒温槽中放置24小时后,在相同环境下对贯通孔5安装2kg的砝码6,测定200小时后的偏移,按照以下的基准进行评价。另外,对于双面粘合带3的第2发泡树脂层(最外层)-2侧的粘合剂层的剪切保持力也进行同样的评价。
[0218]

:200小时后的偏移小于2mm
[0219]

:200小时后的偏移为2mm以上且小于10mm
[0220]
×
:200小时后的偏移为10mm以上
[0221]
(3)23℃再加工性及80℃再加工性的评价
[0222]
将双面粘合带切成5mm
×
100mm的大小,将一面粘贴于玻璃板。将双面粘合带的另一面也粘贴于玻璃板,制作玻璃板/双面粘合带/玻璃板的层叠体,以5kg的重量压接10秒钟。用羽毛刀片将所得到的层叠体的第1发泡树脂层(中心部分)切片。由此,分成玻璃板/粘合剂层/第2发泡树脂层(最外层)-1/第1发泡树脂层(约一半的厚度)的样品(设为“第2发泡树脂层(最外层)-1侧的样品”)、和第1发泡树脂层(约一半的厚度)/第2发泡树脂层(最外层)-2/粘合剂层/玻璃板(设为“第2发泡树脂层(最外层)-2侧的样品”)。
[0223]
在23℃再加工性的评价中,将各样品在23℃下放置4天后,用手从玻璃板高速剥离双面粘合带部分。
[0224]
在80℃再加工性的评价中,将各样品在80℃下放置1天后,刚取出后立即用手高速地从玻璃板剥离双面粘合带部分。
[0225]

:没有残胶,双面粘合带部分未断裂,能够对玻璃板进行再加工

:有残胶,但双面粘合带未断裂,能够对玻璃板进行再加工
[0226]
×
:双面粘合带断裂,无法对玻璃板进行再加工
[0227]
根据第2发泡树脂层(最外层)-1侧的样品及第2发泡树脂层(最外层)-2侧的样品的评价结果,按照下述的基准对23℃再加工性及80℃再加工性分别进行再加工性的综合评价。
[0228]

:第2发泡树脂层(最外层)-1侧的样品及第2发泡树脂层(最外层)-2侧的样品的评价结果均为

[0229]

:第2发泡树脂层(最外层)-1侧的样品及第2发泡树脂层(最外层)-2侧的样品的评价结果中的至少一者为

、或均为

[0230]

:第2发泡树脂层(最外层)-1侧的样品及第2发泡树脂层(最外层)-2侧的样品的评价结果中的至少一者为

[0231]
×
:第2发泡树脂层(最外层)-1侧的样品及第2发泡树脂层(最外层)-2侧的样品的评价结果均为
×
[0232]
(4)处理性的评价
[0233]
将所得到的双面粘合带切成宽度3mm
×
长度10mm的大小,在25℃、相对湿度50%下,使用autograph ags-x(岛津制作所公司制),将双面粘合带以1n拉伸10秒钟,测定伸长(mm)。按照以下的基准进行评价。初始载荷变化的设定设为1n/sec。
[0234]

:伸长小于10mm。
[0235]
×
:伸长为10mm以上。
[0236]
(5)有无折断的评价
[0237]
将所得到的双面粘合带切成100mm
×
300mm的大小,以使第2发泡树脂层(最外层)-2侧为内侧的方式卷绕于直径3英寸的纸芯,得到卷状体。
[0238]
从所得到的卷状体抽出双面粘合带后,通过目视进行观察,按照以下的基准进行评价。
[0239]

:未确认到折断。
[0240]
×
:确认到了折断。
[0241]
[表2]
[0242][0243]
[表3]
[0244][0245]
[表4]
[0246][0247]
[表5]
[0248][0249]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250]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两粘合面的高低差追随性高、能够对剪切载荷及倾斜载荷
发挥高的保持力、至少一个粘合面的再加工性优异、进而粘贴时的处理性也优异的双面粘合带。
[0251]
附图标记说明
[0252]
1、2
ꢀꢀꢀ
sus板
[0253]3ꢀꢀꢀꢀꢀꢀ
试验片(双面粘合带)
[0254]4ꢀꢀꢀꢀꢀꢀ
pet膜(#50)
[0255]5ꢀꢀꢀꢀꢀꢀ
贯通孔
[0256]6ꢀꢀꢀꢀꢀꢀ
砝码(3kg)
[0257]7ꢀꢀꢀꢀꢀꢀ
双面粘合带
[0258]8ꢀꢀꢀꢀꢀꢀ
发泡体基材
[0259]
91、92 粘合剂层
[0260]
10
ꢀꢀꢀꢀꢀ
第1发泡树脂层
[0261]
11、12 第2发泡树脂层
[0262]
15
ꢀꢀꢀꢀꢀ
砝码(1kg)
[0263]
16
ꢀꢀꢀꢀꢀ
sus板
[0264]
17
ꢀꢀꢀꢀꢀ
玻璃板
[0265]
18
ꢀꢀꢀꢀꢀ
双面粘合带

技术特征:


1.一种双面粘合带,其特征在于,具有发泡体基材和层叠于所述发泡体基材的两面的粘合剂层,所述发泡体基材具有第1发泡树脂层和层叠于所述第1发泡树脂层的至少一面的第2发泡树脂层,所述第2发泡树脂层的发泡倍率比所述第1发泡树脂层低,所述粘合剂层中的至少一者在180℃下的储能模量为11000pa以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粘合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发泡体基材在所述第1发泡树脂层与所述第2发泡树脂层之间不具有其他层。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面粘合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粘合带在拉伸试验中从初始的夹持夹具间距离起伸长5mm时的强度为1.5n以上。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双面粘合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发泡体基材的25%压缩强度为200kpa以下。5.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双面粘合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粘合带在对将所述第1发泡树脂层切片而成的样品进行23℃拉伸试验时的拉伸断裂强度为2n以上,在对将所述第1发泡树脂层切片而成的样品进行80℃拉伸试验时的拉伸断裂强度为1n以上,拉伸断裂强度降低率为70%以下。6.根据权利要求1、2、3、4或5所述的双面粘合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粘合带在对将所述第1发泡树脂层切片而成的样品进行23℃拉伸试验时的拉伸断裂伸长为30mm以上。7.根据权利要求1、2、3、4、5或6所述的双面粘合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发泡树脂层为聚烯烃发泡树脂层,发泡倍率为5cm3/g以上且30cm3/g以下。8.根据权利要求1、2、3、4、5、6或7所述的双面粘合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发泡体基材在所述第1发泡树脂层的两面具有所述第2发泡树脂层。9.根据权利要求1、2、3、4、5、6、7或8所述的双面粘合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剂层中的至少一者含有重均分子量为50万以上的丙烯酸系共聚物,凝胶分率为15重量%以上。10.根据权利要求1、2、3、4、5、6、7、8或9所述的双面粘合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发泡树脂层为聚烯烃发泡树脂层。11.根据权利要求1、2、3、4、5、6、7、8、9或10所述的双面粘合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粘合带的宽度为20mm以下。12.根据权利要求1、2、3、4、5、6、7、8、9、10或11所述的双面粘合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粘合带的厚度为100μm以上且3000μm以下。

技术总结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两粘合面的高低差追随性高、能够对剪切载荷及倾斜载荷发挥高的保持力、至少一个粘合面的再加工性优异、进而粘贴时的处理性也优异的双面粘合带。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面粘合带,其具有发泡体基材和层叠于所述发泡体基材的两面的粘合剂层,所述发泡体基材具有第1发泡树脂层和层叠于所述第1发泡树脂层的至少一面的第2发泡树脂层,所述第2发泡树脂层的发泡倍率比所述第1发泡树脂层低,所述粘合剂层中的至少一者在180℃下的储能模量为11000Pa以上。量为11000Pa以上。量为11000Pa以上。


技术研发人员:

原田桃子 前川博亮 松井由纪菜 石堂泰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

2021.09.22

技术公布日:

2022/12/1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08:27: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689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树脂   基材   粘合剂   丙烯酸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