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向喷射式气溶胶灭火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灭火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向喷射式气溶胶灭火器。


背景技术:



2.在现有技术中,大多灭火器都是朝一个方向喷射,如现有文献cn2106127578u公开了一种非贮压式自动灭火装置,其在外壳的上部设置前挡盖,前挡盖上具有位于前挡盖顶部的圆孔和长孔以及位于前挡盖侧部的长孔。从内筒的喷孔喷出的灭火剂正对着顶部的圆孔和长孔,因而大部分灭火剂会从前挡盖的顶部喷出,少部分的灭火剂从前挡盖的侧部的长孔喷出,因而该自动灭火装置所喷出的灭火剂主要喷射范围为前挡盖的前方区域,其他区域扩散较慢,灭火效果不甚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向喷射式气溶胶灭火器,通过在底壁与第一端之间的空间设置第二冷却剂,使得从排气口喷出的气溶胶,经过第二冷却剂的分散,使得从第一喷孔和第二喷孔能够同等重要地对外喷出气溶胶,提升对气溶胶灭火器的径向的灭火效果。
4.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5.一种多向喷射式气溶胶灭火器,包括相互盖合的外壳和端盖,以及内筒和启动线,所述外壳具有底壁和周向环绕所述底壁的侧壁,所述底壁上设有若干第一喷孔,所述侧壁上设有喷孔区和过线孔,所述喷孔区上设有若干第二喷孔;
6.所述内筒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设有排气口;所述内筒内沿其轴向依次设置有灭火剂和第一冷却剂,所述第一冷却剂更靠近所述第一端;所述内筒安装于所述喷孔区与所述端盖之间,且所述第一端与所述侧壁间隙配合,所述排气口朝向所述底壁,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端盖抵靠;
7.所述外壳内位于所述底壁与所述第一端之间的空间设置有第二冷却剂;
8.所述启动线的一端插入到所述内筒的灭火剂内,另一端经所述过线孔穿出所述外壳。
9.优选的,所述排气口位于所述第一端的中心区域,且与若干所述第一喷孔所在的区域相对。
10.优选的,所述喷孔区包括沿径向相对的两个侧部区,各所述侧部区设置有排成多行和多列的所述第二喷孔。
11.优选的,各所述第二喷孔为条形孔,其长度方向与所述侧壁的周向一致。
12.优选的,所述外壳还包括突出设置于所述侧壁内的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位于所述喷孔区靠近所述端盖的一侧,且沿所述侧壁的周向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凸起结构在所述侧壁的轴向上相抵靠。
13.优选的,所述凸起结构包括凸筋,所述凸筋沿所述侧壁的轴向延伸,且部分凸筋远
离所述第一端的端部与所述底壁形成一体结构。
14.优选的,所述过线孔位于所述侧壁远离所述喷孔区的区域。
15.优选的,所述侧壁包括中间段和位于所述中间段两端的端部段,所述端部段在周向上的部分区域较所述中间段向外突出形成凸台,所述过线孔位于两个所述凸台之间;所述启动线伸出所述外壳的部分在所述中间段上螺旋缠绕。
16.优选的,所述侧壁的内壁面为阶梯结构,所述阶梯结构的小径段靠近所述内筒;所述内筒的第一端与所述阶梯结构的阶梯面抵靠。
17.优选的,所述端盖朝向所述内筒的一面设置有避让缺口;
18.所述气溶胶灭火器还包括传感器,所述传感器包括传感器本体和自所述传感器本体引出的引出线,所述传感器本体与所述第二端贴合,且位于所述避让缺口;所述引出线经所述过线孔穿出所述外壳。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20.在本实用新型中,在外界发生火情时,启动线点燃灭火剂,灭火剂燃烧释放气溶胶,气溶胶经过第一冷却剂从排气口喷至底壁与第一端之间的空间内,经该空间内的第二冷却剂,被分散成杂乱的、分散的气流,之后从第一喷孔和第二喷孔喷出,使得第一喷孔和第二喷孔能够同等重要地对外喷出气溶胶,增加了气溶胶喷射的范围,提升灭火效果;且由于在内筒外设置有第二冷却剂,还能够对内筒的燃烧室的压力起到保压作用,以保证灭火剂处的火焰压力,增加灭火剂的燃烧效率,加大了从第二喷孔中喷出的气溶胶的总量,进一步提升了气溶胶灭火器的灭火效果。
附图说明
21.在附图中: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多向喷射式气溶胶灭火器的一种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图1中气溶胶灭火器的优选实施例的爆炸图;
24.图3是气溶胶灭火器的剖视图;
25.图4是外壳的剖视图;
26.图5是端盖的结构的示意图。
27.图中:1、外壳;2、内筒;3、端盖;4、启动线;5、传感器;
28.11、侧壁;12、底壁;13、凸筋;14、开口;15、第一喷孔;16、第二喷孔;17、喷孔区;18、凸台;19、过线孔;
29.21、排气口;31、避让缺口;51、传感器本体;52、引出线。
30.171、侧部区;172、降温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并没有详细叙述。
32.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
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33.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5.参见图1-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向喷射式气溶胶灭火器,包括相互盖合的外壳1和端盖3,以及内筒2和启动线4,外壳1具有底壁12和周向环绕底壁12的侧壁11,底壁12上设有若干第一喷孔15,侧壁11上设有喷孔区17和过线孔19,喷孔区17上设有若干第二喷孔16。
36.内筒2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设有排气口21;内筒2内沿其轴向依次设置有灭火剂和第一冷却剂,第一冷却剂更靠近第一端;内筒2安装于喷孔区17与端盖3之间,且第一端与侧壁11间隙配合,排气口21朝向底壁12,第二端与端盖3抵靠。
37.外壳1内位于底壁12与第一端之间的空间设置有第二冷却剂。
38.启动线4的一端插入到内筒2的灭火剂内,另一端经过线孔19穿出外壳1。
39.内筒2的第一端设有排气口21,内筒2内设有灭火剂和第一冷却剂(图中未示出),第一冷却剂相比灭火剂更靠近排气口21,即从第一端到第二端依次设置第一冷却剂和灭火剂,因而在灭火剂被点燃后,灭火剂释放气溶胶,气溶胶经第一冷却剂从排气口21喷出。
40.在一些实施例中,灭火剂外侧由硅胶壳包裹(第一冷却剂未被硅胶壳包裹),硅胶壳具有朝向排气口21的开口,启动线4的一端从硅胶壳的开口14位置插入到灭火剂内,启动线4可从硅胶壳与内筒2的侧壁11之间通过,并从内筒2的第二端穿出(可在第二端设置相应的过线孔),然后从侧壁11上的过线孔19穿出外壳1。
41.外壳1呈筒状结构,侧壁11远离底壁12的一端形成开口14,内筒2从该开口14安装到外壳1内,在外壳1内,内筒2的第一端朝向底壁12,内筒2的第二端朝向开口14,第一端与底壁12之间留有间隔,第一端、底壁12与侧壁围成降温空间172,降温空间172所对应的部分侧壁11为侧壁11上的喷孔区17,也即,喷孔区17、底壁12和第一端围成降温空间172,底壁12上设有第一喷孔15、喷孔区17上设有第二喷孔16;当然,也可以降温空间172所对应的侧壁11的部分为喷孔区17,也即,在轴向上,喷孔区17的长度小于降温空间172的长度,且喷孔区17完全位于降温空间172的范围内,此时,优选喷孔区17靠近底壁12设置。
42.降温空间172内填满第二冷却剂,第二冷却剂可以为块状、片状或者颗粒状等,因而在降温空间172内,第二冷却剂之间形成若干相互连通的缝隙,从而形成无序的、细小的、若干气流通道,内筒2的排气口21与第一喷孔15和第二喷孔16之间通过这些气流通道连通。因而在点燃内筒2内的灭火剂时,灭火剂燃烧释放气溶胶,气溶胶经过内筒2的第一冷却剂从排气口21喷出,经若干气流通道分散,并使得从排气口21喷出的气溶胶不会直接冲击底壁12,使得气溶胶较均匀地从第一喷孔15和第二喷孔16对外喷出,也即从第一喷孔15喷出的气溶胶的流速与从第二喷孔16喷出的气溶胶的流速基本持平,如第一喷孔15的截面积(垂直于气溶胶从第一喷孔15喷出方向的截面)与第二喷孔16的截面积(垂直于气溶胶从第二喷孔16喷出的方向的截面)相等,那么第一喷孔15和第二喷孔16的所喷出的气溶胶的流
量基本持平,从而使得第一喷孔15和第二喷孔16同等重要地对外喷出气溶胶,使得气溶胶灭火器能够通过第一喷孔15在轴向上向前方喷出气溶胶,通过第二喷孔16在径向上向外喷出气溶胶,使得气溶胶能够更高效地充斥外界。
43.第一冷却剂和第二冷却剂可以阻碍气溶胶的流动,使得气溶胶在灭火剂的燃烧处聚集,增大灭火剂燃烧处的火焰压力,从而提高灭火剂的燃烧效率,并使得灭火剂更加充分的燃烧,从而增大气溶胶灭火剂的内部气压,使得从第一喷孔15和第二喷孔16所喷出的气溶胶具有更高的流速,从而提升气溶胶灭火剂的灭火效果。
44.气溶胶经过第一冷却剂和第二冷却剂时,第一冷却剂和第二冷却剂还能够对气溶胶进行降温,防止从第一喷孔15和第二喷孔16喷出的气溶胶的温度过高;灭火剂燃烧所释放的气溶胶内含有残渣,气溶胶经过第一冷却剂和第二冷却剂时,气溶胶内的残渣会被冷却剂所阻拦,从而降低了从气溶胶灭火器喷出的气溶胶的残渣量。
45.启动线4可以为热敏线或电引发线,在采用热敏线时,外界的火情引燃热敏线,通过热敏线点燃灭火剂,实现气溶胶灭火器对外喷出气溶胶的目的;在采用电引发线时,火情所引发的控制信号通过电引发线点燃灭火剂。
46.优选的,排气口21位于第一端的中心区域。
47.排气口21(排气口21的数量可以仅为一个)经位于第一端的中心区域,使得内筒2仅通过中心区域的排气口21与降温空间172连通,且降温空间172明显减小,使得降温空间172靠近第一端的区域的气压与第一冷却剂所处位置的气压基本一致,使得灭火剂在燃烧的整个过程中均处于高压状态,提高灭火剂的燃烧效率。
48.优选的,喷孔区17包括沿径向相对的两个侧部区171,各侧部区171设置有排成多行和多列的第二喷孔16。
49.第二喷孔16位于两个侧部区171上,从第二喷孔16喷出气溶胶时,就沿着两个侧部区171向外喷出气溶胶,从而优先覆盖两个侧部区171径向外侧的空间,因而在安装气溶胶灭火器时,可调整气溶胶灭火器的安装位置使得,两个侧部区171正对着容易发生火情的位置,从而确保能够在第一时间灭火的目的。
50.当然第二喷孔16也可以在环形的喷孔区17的周向上均匀分布,从而使得从喷孔区17所喷出的气溶胶能够尽可能的覆盖气溶胶灭火器外围的周向空间,实现气溶胶更高效地充斥外界的目的。
51.优选的,各第二喷孔16为条形孔,其长度方向与侧壁11的周向一致。
52.条形的第二喷孔16,使得从第二喷孔16所喷出的气溶胶在径向上从内向外流动,同时,条形孔沿周向延伸,使得气溶胶更容易的在周向扩散,从而使得气溶胶更容易地对气溶胶灭火器的外侧的周向空间进行覆盖。
53.当然,第二喷孔16也可以为圆形、三角形或矩形。
54.优选的,参见图3和图4,外壳1还包括突出设置于侧壁11内的凸起结构,凸起结构位于喷孔区17靠近端盖3的一侧,且沿侧壁11的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一端与凸起结构在侧壁11的轴向上相抵靠。
55.凸起结构具有朝向开口14的止挡面,该止挡面与喷孔区17的靠近开口14的一端齐平,在将内筒2安装到外壳1内时,内筒2的第一端与该止挡面相抵,从而对内筒2在外壳1内的位置进行限位,确保内筒2与底壁12之间形成降温空间172,以供设置第二冷却剂。
56.当然,也可以不在外壳1内设置凸起结构,而是直接从开口14向内筒2内放置第二冷却剂,在第二冷却剂填充满降温空间172后,再将内筒2从开口14安装至内筒2内,直接通过第二冷却剂直接限定内筒2的第一端的位置。
57.优选的,凸起结构包括凸筋13,凸筋13沿侧壁11的轴向延伸,且部分凸筋13远离第一端的端部与底壁12形成一体结构。也就是说,全部的凸筋13均可以延伸至底壁12;也可以仅部分凸筋13延伸至底壁12。凸筋13呈条形,其长度方向的一端形成止挡面,有些凸筋13的另一端延伸至底壁12,且凸筋13与底壁12、侧壁11呈一体结构,如一起注塑成型,这些凸筋13在的延伸方向不经过第二喷孔16,使得凸筋13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确保内筒2喷出气溶胶时对内筒2在轴向上的位置进行有效限定。对于延伸方向经过第二喷孔16的凸筋13,也可以另一端延伸至底壁12,只是在该处气流会被分割为两路分别从凸筋13的两侧喷出;或者,凸筋13在延伸方向上会被第二喷孔16分割成多段。
58.优选的,参见图4,过线孔19位于侧壁11远离喷孔区17的区域。
59.过线孔19位于内筒2对应的部分侧壁11上,使得过线孔19靠近内筒2的第二端,从而使得尽可能的减少内筒2与过线孔19之间的启动线4的长度,尤其对于热敏线而言,可使得尽可能长的热敏线位于外壳1的外侧,从而确保热敏线能够更灵敏的感应外界的温度,以确保发生火情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内点燃灭火剂。
60.当然,启动线4也可以从第一喷孔15或第二喷孔16穿出外壳1,或者,在端盖3上设有过线孔19,启动线4从端盖3上的过线孔19穿出。
61.优选的,参见图1和图2,侧壁11包括中间段和位于中间段两端的端部段,端部段在周向上的部分区域较中间段向外突出形成凸台18,过线孔19位于两个凸台18之间。
62.两个端部段均在径向上向外突出形成凸台18,两个凸台18的突出方向相同,在安装气溶胶灭火器时,通过这两个凸台18安装到指定区域,在气溶胶灭火器安装完毕后,过线孔19正对着指定区域,因而从外界无法直接观察到过线孔19,提高气溶胶灭火器的美观性。而且在外界拉动启动线4时,在过线孔19的位置启动线4有明显的弯折,从而能够起到一定的阻断拉力的作用,使得启动线4不会轻易地脱离灭火剂,确保气溶胶灭火器能够正常工作。
63.优选的,参见图1,启动线4伸出外壳1的部分在中间段上螺旋缠绕。
64.启动线4在外壳1的周向上缠绕多圈,以避免启动线4杂乱地散乱在气溶胶灭火器的安装空间内,防止意外扯断启动线4。当然,启动线4也可不在中间段上螺旋缠绕。
65.优选的,侧壁11的内壁面为阶梯结构,阶梯结构的小径段靠近内筒2;内筒2的第一端与阶梯结构的阶梯面抵靠。
66.阶梯结构可以绕侧壁11的轴线环形设置,因而阶梯结构可以形成环形的阶梯面,阶梯面朝向开口14,用以对内筒2的第一端的轴向位置进行限定。
67.优选的,端盖3朝向内筒2的一面设置有避让缺口31。
68.参见图2,气溶胶灭火器还包括传感器5,传感器5包括传感器本体51和自传感器本体51引出的引出线52,传感器本体51与第二端贴合,且位于避让缺口31;引出线52经过线孔19穿出外壳1。
69.传感器本体51设置于第二端与端盖3之间,端盖3上与传感器本体51相干涉的部分开设避让缺口31,以避免这两者之间干涉的问题,传感器本体51可通过避让缺口31进行位
置限定,或者传感器本体51可采用粘接的方式粘接在第二端上,传感器5的引出线52从过线孔19伸出到外壳1外。
70.传感器5能够检测温度,在灭火剂被点燃后,灭火剂燃烧释放气溶胶,并产生高温,由于灭火剂的位置靠近第二端,因而该高温会传导至第二端,从而被传感器5所检测到,在所检测的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便可对外发送报警信号,从而提醒值守人员该气溶胶灭火器处于工作状态,该气溶胶灭火器所在位置存在火情。
71.应当理解,上述的实施方式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针对上述细节做出的各种明显的或等同的修改或替换,都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多向喷射式气溶胶灭火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盖合的外壳(1)和端盖(3),以及内筒(2)和启动线(4),所述外壳(1)具有底壁(12)和周向环绕所述底壁(12)的侧壁(11),所述底壁(12)上设有若干第一喷孔(15),所述侧壁(11)上设有喷孔区(17)和过线孔(19),所述喷孔区(17)上设有若干第二喷孔(16);所述内筒(2)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设有排气口(21);所述内筒(2)内沿其轴向依次设置有灭火剂和第一冷却剂,所述第一冷却剂更靠近所述第一端;所述内筒(2)安装于所述喷孔区(17)与所述端盖(3)之间,且所述第一端与所述侧壁(11)间隙配合,所述排气口(21)朝向所述底壁(12),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端盖(3)抵靠;所述外壳(1)内位于所述底壁(12)与所述第一端之间的空间设置有第二冷却剂;所述启动线(4)的一端插入到所述内筒(2)的灭火剂内,另一端经所述过线孔(19)穿出所述外壳(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灭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口(21)位于所述第一端的中心区域。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灭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孔区(17)包括沿径向相对的两个侧部区(171),各所述侧部区(171)设置有排成多行和多列的所述第二喷孔(16)。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灭火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二喷孔(16)为条形孔,其长度方向与所述侧壁(11)的周向一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灭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还包括突出设置于所述侧壁(11)内的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位于所述喷孔区(17)靠近所述端盖(3)的一侧,且沿所述侧壁(11)的周向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凸起结构在所述侧壁的轴向上相抵靠。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溶胶灭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包括凸筋(13),所述凸筋(13)沿所述侧壁(11)的轴向延伸,且部分凸筋(13)远离所述第一端的端部与所述底壁(12)形成一体结构。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灭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线孔(19)位于所述侧壁(11)远离所述喷孔区(17)的区域。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灭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11)包括中间段和位于所述中间段两端的端部段,所述端部段在周向上的部分区域较所述中间段向外突出形成凸台(18),所述过线孔(19)位于两个所述凸台(18)之间;所述启动线(4)伸出所述外壳(1)的部分在所述中间段上螺旋缠绕。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灭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11)的内壁面为阶梯结构,所述阶梯结构的小径段靠近所述内筒(2);所述内筒(2)的第一端与所述阶梯结构的阶梯面抵靠。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气溶胶灭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3)朝向所述内筒(2)的一面设置有避让缺口(31);所述气溶胶灭火器还包括传感器(5),所述传感器(5)包括传感器本体(51)和自所述传感器本体(51)引出的引出线(52),所述传感器本体(51)与所述第二端贴合,且位于所述避让缺口(31);所述引出线(52)经所述过线孔(19)穿出所述外壳(1)。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向喷射式气溶胶灭火器,包括相互盖合的外壳和端盖,以及内筒和启动线,外壳具有底壁和周向环绕底壁的侧壁,底壁上设有若干第一喷孔,侧壁上设有喷孔区和过线孔,喷孔区上设有若干第二喷孔;内筒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设有排气口;内筒安装于喷孔区与端盖之间,排气口朝向底壁,第二端与端盖抵靠;外壳内位于底壁与第一端之间的空间设置有第二冷却剂;启动线的一端插入到内筒的灭火剂内,另一端经过线孔穿出外壳。通过在底壁与第一端之间的空间设置第二冷却剂,使得从排气口喷出的气溶胶,经过第二冷却剂的分散,使得从第一喷孔和第二喷孔能够同等重要地对外喷出气溶胶,提升对气溶胶灭火器的径向的灭火效果。灭火效果。灭火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

李双庆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李双庆

技术研发日:

2022.04.24

技术公布日:

2022/10/21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23:22: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684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气溶胶   侧壁   冷却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