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应力钢筋加固混凝土梁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建筑结构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预应力钢筋加固混凝土梁装置。


背景技术:



2.钢筋混凝土梁常常由于材料老化、设计失误、施工缺陷、使用功能改变等原因造成抗剪承载力不足,影响到既有房屋、桥梁结构的安全使用,此时需要对钢筋混凝土梁进行抗剪加固处理以满足使用需求。
3.目前常用的钢筋混凝土梁抗剪加固方法有增大截面法、外贴钢板或型钢、粘贴纤维复合材料等,以上加固方法均为被动加固,只有待被加固梁继续变形时加固材料才会开始参与抗剪受力,抗剪加固受力存在一定滞后性,导致钢筋混凝土梁抗剪加固承载力提升有限。此外,以上抗剪加固施工工序繁多,钻孔植筋等亦会对原钢筋混凝土梁造成一定损伤,加固施工完成后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养护,加固成本较高,不能满足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应力钢筋加固混凝土梁装置,能够实现对钢筋混凝土梁的预应力抗剪加固,并有效抑制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斜裂缝产生,具有安装施工简便、施工阶段无噪声无污染、节能环保的优点。
5.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预应力钢筋加固混凝土梁装置,其包括至少一个顶部抵压钢筋混凝土梁底部的梁底预应力筋锚固件、至少一个底部抵压钢筋混凝土梁顶部的梁顶预应力筋锚固件、多根位于钢筋混凝土梁侧方的梁侧预应力螺纹钢筋及多个螺母,梁侧预应力螺纹钢筋的两端分别通过螺纹贯穿梁底预应力筋锚固件和梁顶预应力筋锚固件后连接螺母。
7.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梁底预应力筋锚固件和梁顶预应力筋锚固件中的至少一个设有用于卡接钢筋混凝土梁的容纳槽。
8.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容纳槽的内壁转角处为倒圆角,且倒圆角的半径在25mm以上。
9.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梁侧预应力螺纹钢筋上还套设有至少一个垫板,垫板位于螺母和钢筋混凝土梁之间。
10.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还包括多根连接螺纹钢筋,梁侧预应力螺纹钢筋上套设有至少一个加强套筒,每根连接螺纹钢筋均通过螺纹贯穿至少两个相邻的加强套筒。
11.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连接螺纹钢筋连接有至少一根张拉钢丝绳,张拉钢丝绳与梁底预应力筋锚固件或梁顶预应力筋锚固件连接。
12.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梁底预应力筋锚固件和梁顶预应力筋锚固件上设有供梁侧预应力螺纹钢筋穿过的预留孔,预留孔的直径比梁侧预应力螺纹钢筋的直径大至少5mm,梁底预应力筋锚固件和梁顶预应力筋锚固件的宽度不小于3倍预留孔的直径。
13.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梁底预应力筋锚固件和梁顶预应力筋锚固件的厚度不小于25mm。
14.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梁底预应力筋锚固件和梁顶预应力筋锚固件的长度不小于2倍自身宽度与钢筋混凝土梁宽度之和。
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预应力钢筋加固混凝土梁装置包括至少一个顶部抵压钢筋混凝土梁底部的梁底预应力筋锚固件、至少一个底部抵压钢筋混凝土梁顶部的梁顶预应力筋锚固件、多根位于钢筋混凝土梁侧方的梁侧预应力螺纹钢筋及多个螺母,梁侧预应力螺纹钢筋的两端分别通过螺纹贯穿梁底预应力筋锚固件和梁顶预应力筋锚固件后连接螺母。本技术提供的预应力钢筋加固混凝土梁装置能够实现对钢筋混凝土梁的预应力抗剪加固,并有效抑制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斜裂缝产生,具有安装施工简便、施工阶段无噪声无污染、节能环保的优点。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预应力钢筋加固混凝土梁装置与钢筋混凝土梁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预应力钢筋加固混凝土梁装置与钢筋混凝土梁连接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预应力钢筋加固混凝土梁装置中梁底预应力筋锚固件、梁顶预应力筋锚固件和梁侧预应力螺纹钢筋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技术第二种实施例提供的预应力钢筋加固混凝土梁装置与钢筋混凝土梁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技术第三种实施例提供的预应力钢筋加固混凝土梁装置与钢筋混凝土梁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技术第四种实施例提供的预应力钢筋加固混凝土梁装置与钢筋混凝土梁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00、钢筋混凝土梁;110、梁底预应力筋锚固件;120、梁顶预应力筋锚固件;130、梁侧预应力螺纹钢筋;140、螺母;150、容纳槽;160、倒圆角;170、垫板;180、连接螺纹钢筋;190、加强套筒;200、张拉钢丝绳。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25.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
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6.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8.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0.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1.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的预应力钢筋加固混凝土梁装置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32.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预应力钢筋加固混凝土梁装置,其包括五个顶部抵压钢筋混凝土梁100底部的梁底预应力筋锚固件110、五个底部抵压钢筋混凝土梁100顶部的梁顶预应力筋锚固件120、十根位于钢筋混凝土梁100侧方的梁侧预应力螺纹钢筋130及十个螺母140,每根梁侧预应力螺纹钢筋130的两端分别通过螺纹贯穿梁底预应力筋锚固件110和梁顶预应力筋锚固件120后连接螺母140。梁底预应力筋锚固件110的顶部和梁顶预应力筋锚固件120的底部分别设有用于卡接钢筋混凝土梁100的容纳槽150,容纳槽150的内壁转角处为倒圆角160,且倒圆角160的半径为25mm。每根梁侧预应力螺纹钢筋130的两端分别套设有一个垫板170,每个垫板170均位于螺母140和钢筋混凝土梁100之间。梁底预应力筋锚固件110和梁顶预应力筋锚固件120上分别设有供梁侧预应力螺纹钢筋130穿过的预留孔,预留孔的直径比梁侧预应力螺纹钢筋130的直径大5mm,梁底预应力筋锚固件110和梁顶预应力筋锚固件120的宽度为3.5倍预留孔的直径,梁底预应力筋锚固件110和梁顶预应力筋锚固件120的厚度不小于25mm。梁底预应力筋锚固件110和梁顶预应力筋锚
固件120的长度不小于2倍自身宽度与钢筋混凝土梁100宽度之和。
3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预应力钢筋加固混凝土梁装置通过使用五对分别抵压钢筋混凝土梁100顶部和底部的梁顶预应力筋锚固件120和梁底预应力筋锚固件110及十根分别通过螺纹贯穿并连接梁顶预应力筋锚固件120和对应梁底预应力筋锚固件110两端的梁侧预应力螺纹钢筋130,能够利用梁侧预应力螺纹钢筋130配合梁顶预应力筋锚固件120和对应梁底预应力筋锚固件110对钢筋混凝土梁100施加预压应力,有效的提高钢筋混凝土梁100的抗剪预应力,且该抗剪预应力施加完成后可立即实现加固效果,在施工阶段无噪声无污染,节能环保且经济效益明显。
34.梁底预应力筋锚固件110的顶部和梁顶预应力筋锚固件120的底部分别设有用于卡接钢筋混凝土梁100的容纳槽150,能够利用容纳槽150对钢筋混凝土梁100的顶部和底部转角处进行有效的锚固固定和预应力施加;容纳槽150的内壁转角处为倒圆角160,能够避免容纳槽150内壁对钢筋混凝土梁100造成损伤,提高锚固的稳定性。每根梁侧预应力螺纹钢筋130的两端分别套设有一个垫板170,每个垫板170均位于螺母140和钢筋混凝土梁100之间,在螺母140和钢筋混凝土梁100之间设置垫板170能够提高锚固的稳定性。
35.如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预应力钢筋加固混凝土梁装置中,钢筋混凝土梁100为边梁时,钢筋混凝土梁100顶部的梁顶预应力筋锚固件120可以为l形仅保留抵压钢筋混凝土梁100外侧的单肢并取消楼板处对应u形肢,此时,一侧的梁侧预应力螺纹钢筋130贯穿钢筋混凝土梁100后与梁顶预应力筋锚固件120和梁底预应力筋锚固件110连接。
36.如图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预应力钢筋加固混凝土梁装置中,钢筋混凝土梁100为中间梁时,钢筋混凝土梁100顶部的梁顶预应力筋锚固件120取消两侧u形肢,此时,两侧的梁侧预应力螺纹钢筋130均贯穿钢筋混凝土梁100后与梁顶预应力筋锚固件120和梁底预应力筋锚固件110连接。
37.如图6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预应力钢筋加固混凝土梁装置中,还包括四根连接螺纹钢筋180,八根梁侧预应力螺纹钢筋130上分别套设有一个加强套筒190,每根连接螺纹钢筋180均通过螺纹贯穿两个相邻的加强套筒190。连接螺纹钢筋180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对张拉钢丝绳200,每对张拉钢丝绳200的另一端分别与梁底预应力筋锚固件110和梁顶预应力筋锚固件120连接。通过在梁侧预应力螺纹钢筋130上套设有一个加强套筒190,每根连接螺纹钢筋180均通过螺纹贯穿两个相邻的加强套筒190,能够利用连接螺纹钢筋180和加强套筒190配合提高两根相邻梁侧预应力螺纹钢筋13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通过设置两对与连接螺纹钢筋180连接的张拉钢丝绳200,且每对张拉钢丝绳200的另一端分别与梁底预应力筋锚固件110和梁顶预应力筋锚固件120连接,能够对钢筋混凝土梁100施加稳定的预应力张拉。
38.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预应力钢筋加固混凝土梁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至少一个顶部抵压钢筋混凝土梁底部的梁底预应力筋锚固件、至少一个底部抵压所述钢筋混凝土梁顶部的梁顶预应力筋锚固件、多根位于所述钢筋混凝土梁侧方的梁侧预应力螺纹钢筋及多个螺母,所述梁侧预应力螺纹钢筋的两端分别通过螺纹贯穿所述梁底预应力筋锚固件和所述梁顶预应力筋锚固件后连接所述螺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钢筋加固混凝土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梁底预应力筋锚固件和所述梁顶预应力筋锚固件中的至少一个设有用于卡接所述钢筋混凝土梁的容纳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应力钢筋加固混凝土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的内壁转角处为倒圆角,且所述倒圆角的半径在25mm以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钢筋加固混凝土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梁侧预应力螺纹钢筋上还套设有至少一个垫板,所述垫板位于所述螺母和所述钢筋混凝土梁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钢筋加固混凝土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根连接螺纹钢筋,所述梁侧预应力螺纹钢筋上套设有至少一个加强套筒,每根所述连接螺纹钢筋均通过螺纹贯穿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加强套筒。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预应力钢筋加固混凝土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螺纹钢筋连接有至少一根张拉钢丝绳,所述张拉钢丝绳与所述梁底预应力筋锚固件或所述梁顶预应力筋锚固件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钢筋加固混凝土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梁底预应力筋锚固件和所述梁顶预应力筋锚固件上设有供所述梁侧预应力螺纹钢筋穿过的预留孔,所述预留孔的直径比所述梁侧预应力螺纹钢筋的直径大至少5mm,所述梁底预应力筋锚固件和所述梁顶预应力筋锚固件的宽度不小于3倍所述预留孔的直径。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钢筋加固混凝土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梁底预应力筋锚固件和所述梁顶预应力筋锚固件的厚度不小于25mm。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钢筋加固混凝土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梁底预应力筋锚固件和所述梁顶预应力筋锚固件的长度不小于2倍自身宽度与所述钢筋混凝土梁宽度之和。

技术总结


一种预应力钢筋加固混凝土梁装置,涉及建筑结构领域。预应力钢筋加固混凝土梁装置包括至少一个顶部抵压钢筋混凝土梁底部的梁底预应力筋锚固件、至少一个底部抵压钢筋混凝土梁顶部的梁顶预应力筋锚固件、多根位于钢筋混凝土梁侧方的梁侧预应力螺纹钢筋及多个螺母,梁侧预应力螺纹钢筋的两端分别通过螺纹贯穿梁底预应力筋锚固件和梁顶预应力筋锚固件后连接螺母。本申请提供的预应力钢筋加固混凝土梁装置能够实现对钢筋混凝土梁的预应力抗剪加固,并有效抑制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斜裂缝产生,具有安装施工简便、施工阶段无噪声无污染、节能环保的优点。能环保的优点。能环保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

吴中会 周荣论 李涛 邓娟 袁媛 阿颖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中冶南方城市建设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20

技术公布日:

2023/3/10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8:27: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682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