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底座、电子设备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移动终端底座、电子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2.如平板电脑等终端产品可以配合键盘、触控板等外设使用,以达到接近笔记本电脑的使用效果。一些现有的皮套键盘、平板底座等产品即能实现该功能。
3.然而,现有的产品存在结构和功能设置不合理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移动终端底座、电子设备和该电子设备的使用方法,以解决现有的产品存在结构和功能设置不合理的问题。
5.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底座,包括支撑板、第一盖板、触控板和接电结构。支撑板具有第一侧边。第一盖板可翻折地连接于支撑板的第一侧边,并能够翻折至与支撑板相对的第一状态。触控板设置于第一盖板。接电结构设置于第一盖板,并电连接于触控板。
6.在第一状态,第一盖板能够覆盖置于支撑板上的移动终端,并使其上的接电结构和设置在移动终端上或设置在支撑板上的供电结构配对,以使供电结构通过接电结构对触控板供电。
7.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底座,触控板设置在可翻折地连接于支撑板的第一盖板上,不占用支撑板上的空间,使得支撑板上有更大的空间用于放置键盘或其他结构,并且,通过该设置,具有使第一盖板覆盖置于支撑板上的移动终端的状态,该状态可对移动终端施加一定保护,且恰好使得触控板能够由移动终端供电,或由支撑板供电。
8.该实施例中第一盖板能够覆盖移动终端实现对移动终端的保护或收纳功能,同时,在该保护或收纳状态下,还能保持对触控板供电,无需用户刻意关注触控板的电量,结构和功能组合设置合理,使用方便省心。
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接电结构包括第一充电线圈和电池;第一充电线圈电连接电池,电池用于向触控板供电。供电结构包括设置于移动终端的第二充电线圈。在移动终端置于支撑板时,处于第一状态的第一盖板上的第一充电线圈与第二充电线圈相互配对,以使移动终端通过其第二充电线圈和第一充电线圈的配对对电池充电。
10.该实现方式提出一种通过线圈实现无线充电的结构。线圈尺寸可设置得比较大,且能够完全内置于移动终端或第一盖板内部,而无需露出表面,不影响移动终端或第一盖板的外观。同时,线圈占用结构厚度方向的空间较小,但容易设置成具有较大的覆盖范围,从而通过线圈实现无线充电的方式对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的相对位置要求较低,即使两者具有一定的面向错开,也能保持正常的充电功能。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接电结构包括充电pogo pin(充电pogo pin:即充电弹
簧顶针)和电池;充电pogo pin电连接电池,电池用于向触控板供电。供电结构包括设置于移动终端的充电pad(充电pad:即充电板,与充电pogo pin配对使用)。在移动终端置于支撑板时,处于第一状态的第一盖板上的充电pogo pin与充电pad配对,以使移动终端通过其充电pad和充电pogo pin的配对对电池充电。
12.该实现方式提出一种通过充电pogo pin和充电pad配合实现无线充电的结构。通过充电pogo pin和充电pad配对接合的方式实现充电,为有线方式充电,充电效率较高。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充电pogo pin竖向伸出第一盖板的板面;对应的充电pad设置于移动终端的背面。
14.该实现方式中,通过使充电pogo pin和充电pad在对应地面处伸出,能够使得在第一盖板覆盖移动终端时,两者恰好对应接合实现充电,使用方便。
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移动终端底座还包括第二盖板,第二盖板可翻折地连接于支撑板的第二侧边,并能够翻折至与支撑板相对的第二状态;第二侧边和第一侧边相对。接电结构包括充电pogo pin和电池;充电pogo pin电连接电池,电池用于向触控板供电;充电pogo pin沿第一盖板所在板面向远离第一侧边的方向伸出第一盖板远离第一侧边的一边。供电结构包括设置于支撑板的充电端口、设置于第二盖板远离第二侧边的一边的充电pad以及电连接充电端口和充电pad的柔性电路板。在第一盖板处于其第一状态且第二盖板处于其第二状态时,充电pogo pin与充电pad配对,以使连接至充电端口的外接电源能够通过充电pad和充电pogo pin的配对对电池充电。
16.该实现方式中设置第二盖板,第二盖板和前述的第一盖板能够分别从两侧分别覆盖移动终端,能够对移动终端进一步的保护和收纳;在此基础上,将接电结构的充电pogo pin和供电结构的充电pad分别设置在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的外边,使得在第二盖板和第一盖板分别覆盖移动终端时,接电结构的充电pogo pin和供电结构的充电pad能够电接合,能够实现对触控板充电。即,该实现方式使得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的结合能够同时起到收纳保护移动终端以及实现在收纳保护状态下对触控板充电的双重效果。
1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移动终端底座还包括第二盖板,第二盖板可翻折地连接于支撑板的第二侧边,并能够翻折至与支撑板相对的第二状态;第二侧边和第一侧边相对。在第一盖板处于其第一状态且第二盖板处于其第二状态时,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能够分别从支撑板的两侧覆盖置于支撑板上的移动终端。
18.该实现方式中,第一盖板一方面和第二盖板组合从两侧覆盖和保护移动终端,实现移动终端的收纳;另一方面,在收纳状态下,还能保持对第一盖板上的触控板供电,使用方便,结合合理。
1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一盖板处于其第一状态时,第一盖板上的第三吸合件吸合于移动终端。在第二盖板处于其第二状态时,第二盖板上的第二吸合件吸合于移动终端。
20.通过设置各个吸合件,能够一定程度维持第一盖板/第二盖板与支撑板之间的覆盖状态,同时也能够方便地解除覆盖状态,使用方便。该处所说的第三吸合件/第二吸合件的吸合方式可以是磁吸。
2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盖板包括可翻折地连接于第二侧边的第一子板和可翻折地连接于第一子板的第二子板,第二子板上设有能够吸合移动终端的第二吸合件;
支撑板上设有固定槽,以使移动终端能够以其下边限位于固定槽、背面吸合于第二子板的状态被第一子板倾斜支撑。
22.该实现方式中,通过将第二盖板设置为能够相对翻折的第一子板和第二子板,并结合设置在支撑板上的固定槽,能够实现移动终端的倾斜支撑使用。
2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固定槽有多条,多条固定槽沿垂直于第二侧边的方向依次平行间隔分布。
24.该实现方式中,设置多个固定槽,结合第一子板和支撑板之间的可翻折连接、第二子板和第一子板之间的可翻折连接,能够方便地实现移动终端的不同角度倾斜支撑使用。
2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盖板相对支撑板的可翻折角度为360
°
,第二盖板相对支撑板的可翻折角度为360
°

26.该实现方式中,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的翻折角度达到360
°
,能够允许两者翻折至支撑板支撑移动终端的一侧,也可翻折到支撑板的另一侧;同时,也可翻折至其他角度,实现对移动终端的倾斜支撑等。即,可实现不同的组合使用方式。
2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移动终端底座包括柔性基板,第一盖板、支撑板和第二盖板依次间隔地固连于柔性基板的板面。
28.该实现方式中,柔性基板可以是一整体的柔性材料支撑的面材,其各处均为可弯折的柔性结构;也可以并非全部为柔性,只需在第一盖板和支撑板之间、第二盖板和支撑板之间存在部分柔性区域,能够实现第一盖板和支撑板之间的可翻折连接、第二盖板和支撑板之间的可翻折连接即可;优选地,柔性基板在第一盖板和支撑板之间、第二盖板和支撑板之间的部分全部为柔性。可选地,第一盖板、支撑板和第二盖板通过粘结或包覆的方式实现和柔性基板的连接,柔性基板对应第一盖板、支撑板和第二盖板的部分可以由柔性材料制成,也可以由硬质材料制成。
2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柔性基板采用皮套制成。
30.该实现方式中,柔性基板采用皮套;在其他实现方式中,柔性基板还可以由柔性橡胶、硅胶或其他柔性材料制成。
3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盖板和支撑板之间的可翻折连接结构为:设置铰链结构,铰链结构连接于支撑板和第一盖板之间。
32.该实现方式提出了一种通过铰链实现第一盖板和支撑板的可翻折连接的形式;具体的铰链结构可以根据需要选用设置。
3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盖板和支撑板之间的可翻折连接结构为:设置第一柔性连接条,第一柔性连接条连接于支撑板和第一盖板之间。
34.该实现方式提出了一种通过第一柔性连接条实现第一盖板和支撑板的可翻折连接的形式;第一柔性连接条可以采用皮质材料、柔性橡胶、网状编织面材等。
3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移动终端置于支撑板并被第一盖板覆盖的状态下,第一柔性连接条和其对应的移动终端的端面之间限定条形空间,用于容置移动终端的触控笔。
36.该实现方式能够在第一盖板盖合移动终端的同时,可靠地收纳触控笔。
3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柔性连接条上固设有第四吸合件,用于在条形空间内未容置触控笔时,吸合于移动终端的对应端面,以带动第一柔性连接条靠近贴合移动
终端的对应端面。
38.该实现方式能够兼容收纳触控笔和不收纳触控笔两种使用状态。在收纳触控笔时,触控笔收纳于前述条形空间,能够支撑第一柔性连接条,保持第一柔性连接条的形状;在不收纳触控笔时,第四吸合件吸合在移动终端的对应端面,将第一柔性连接条带动至贴合移动终端对应端面,保持第一柔性连接条的形状。
3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柔性连接条由弹性材料制成,并能够弹性拉长或缩短,以适配设置或不设置触控笔时的移动终端。
40.可选地,第一柔性连接条仅在中间段设置为可变性的弹性材料,用于适配触控笔;而在两侧设置为不可伸长或缩短的非弹性材料,以保持第一盖板和支撑板的间距。
41.该实现方式中,在设置触控笔时,第一柔性连接条能够被弹性地拉长,实现对触控笔的包覆;而在未设置触控笔时,第一柔性连接条能够缩短包覆在移动终端的端面。
4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撑板上设置有键盘组件;键盘组件能够与移动终端通信连接。
43.该设置方式中,在支撑板上设置键盘组件,在第一盖板上设置触控板,能够为移动终端提供对应的输入方式。
44.此外,对于在支撑板上同时设置有固定槽的情形,键盘组件设置在位于靠近第一盖板一侧、固定槽设置在位于靠近第二盖板的一侧。如此,在移动终端使用固定槽支撑起来使用时,不会影响键盘的操作。
45.键盘组件和移动终端之间可以采用蓝牙等无线方式实现通信连接。前述触控板能够与移动终端蓝牙、wifi等实现无线电连接;当然,也可以通过有线的方式实现连接。
46.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移动终端和前述的移动终端底座。移动终端能够置于支撑板上。在第一状态,接电结构和设置在移动终端上或设置在支撑板上的供电结构配对,供电结构通过接电结构对触控板供电。
47.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中,移动终端底座能够和移动终端组合使用,用于覆盖保护移动终端,同时,在覆盖移动终端时,供电结构能够通过接电结构对触控板供电,使用者不需要额外关注触控板的电量情况。
4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触控板和移动终端之间通过无线通讯连接。
49.该实现方式中,无线通讯连接的方式可以是蓝牙连接等。
50.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移动终端、触控笔和移动终端底座。移动终端正面设置屏幕,背面设有沿其高向从底部到顶部依次布置的第一被吸合件、第二被吸合件、第三被吸合件;移动终端的顶面设有第四被吸合件。触控笔的侧面设有与第四被吸合件匹配的第五吸合件,用于触控笔吸合在移动终端的顶面。移动终端底座包括柔性基板、第一盖板、支撑板和第二盖板,第一盖板、支撑板和第二盖板依次间隔地固连于柔性基板的板面;柔性基板位于第一盖板和支撑板之间的间隔处的部分为第一柔性连接条,第一柔性连接条使第一盖板能够相对支撑板360
°
翻折;柔性基板位于第二盖板和支撑板之间的间隔处的部分为第二柔性连接条,第二柔性连接条使第二盖板能够相对支撑板360
°
翻折;支撑板靠近第一盖板一侧设有键盘组件,支撑板靠近第二盖板一侧设置多条依次间隔的固定槽;第二盖板包括第二子板和第一子板,第二子板和第一子板分别连接于柔性基板,且第一子板和支撑板相间隔以使第一子板能够相对支撑板翻折、第二子板和第一子板相间
隔以使第二子板能够相对第一子板翻折;第一子板上设有适配第一被吸合件的第一吸合件,第二子板上设有适配第二被吸合件的第二吸合件、第一盖板上设置适配第三被吸合件的第三吸合件、第一柔性连接条上设置适配第四被吸合件的第四吸合件。第一被吸合件和第二被吸合件在移动终端的高向的间距基本等于第一吸合件和第二吸合件在沿第一子板指向第二子板方向的间距。移动终端底座还包括触控板和接电结构;触控板设置于第一盖板;接电结构设置于第一盖板,并电连接于触控板。在第一盖板翻折至覆盖置于支撑板上的移动终端时,接电结构和设置在移动终端上或设置在支撑板上的供电结构配对,以使供电结构通过接电结构对触控板供电。
5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通过特定的移动终端底座结构功能设置,能够支持移动终端的多种使用方式、为移动终端提供触控板和键盘组件等外设、在收纳状态下为触摸板供电、实现移动终端和触控笔的合理收纳,功能及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
52.第四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使用方法,其基于前述第三方面的电子设备,电子设备能够采用以下任意一种组合状态使用:
53.第一组合状态:移动终端从移动终端底座分离,单独使用或配合触控笔使用;
54.第二组合状态:移动终端底座的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分别相对支撑板展开,移动终端屏幕朝上地叠于第二盖板,且其背面的第一被吸合件对应地吸合于第一吸合件、第二被吸合件对应地吸合于第二吸合件;
55.第三组合状态:支撑板呈水平摆放、第一子板斜向上倾斜并和支撑板呈锐角;移动终端整体倾斜地被第一子板支撑,且移动终端背面贴合第二子板并以其第二被吸合件吸合第二子板的第二吸合件,并且移动终端底端限位于其中一个固定槽处;触控笔手持使用或吸合于移动终端的顶面;
56.第四组合状态:移动终端屏幕朝上地叠于第二盖板,且其背面的第一被吸合件对应地吸合于第一吸合件、第二被吸合件对应地吸合于第二吸合件;支撑板翻折至第二盖板远离移动终端的一侧并贴合第二盖板,第一盖板翻折至贴合支撑板远离移动终端一侧;
57.第五组合状态:移动终端以顶面朝向第一盖板一侧、背面朝上的方式置于支撑板上;第一盖板翻转至覆盖于移动终端的背面,并以其上的第三吸合件吸合于移动终端背面的第三被吸合件;第二盖板翻转至覆盖于移动终端的背面,并以其上的第一吸合件对应地吸合于移动终端背面的第一被吸合件、以其上的第二吸合件对应地吸合于移动终端背面的第二被吸合件;在第五组合状态下,供电结构通过接电结构对触控板供电。
58.该电子设备使用方法给出了第三方面的电子设备的数种组合状态。
59.第五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底座,包括支撑板、第一盖板和触控板,触控板设置于第一盖板。支撑板具有第一侧边,第一盖板通过第一柔性连接条可翻折地连接于支撑板的第一侧边。第一柔性连接条包括沿平行于第一侧边的方向依次设置的弹性区域和非弹性区域,弹性区域能够弹性地拉长或缩短,用于适配收纳或不收纳触控笔的情形;非弹性区域不能拉长或缩短。支撑板处设有主电池,主电池通过柔性电路板电连接至触控板,用于向触控板供电,其中柔性电路板从非弹性区域经过第一柔性连接条。
60.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底座,触控板设置在可翻折地连接于支撑板的第一盖板上,不占用支撑板上的空间,使得支撑板上有更大的空间用于放置键盘或其他结构;并且,通过设置第一柔性连接条区分弹性区域和非弹性区域,柔性电路板从非弹性区域经过
第一柔性连接条,能够避免该处被拉长而损坏通过的柔性电路板;弹性区域可用于适配收纳或不收纳触控笔的情形。该结构和功能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可靠。
6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柔性连接条的中间部分设置为弹性区域,两侧设置为非弹性区域。
62.该设置方式能够较好地保持支撑板和第一盖板之间的间距,且能够对触控笔提供良好的收纳。
6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移动终端底座还包括第二盖板,第二盖板通过第二柔性连接条连接于支撑板的与其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二侧边,且第二盖板能够相对支撑板翻折。
64.该实现方式设置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能够分别从两侧包覆置于支撑板上的移动终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较可靠地防护移动终端。
65.第六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移动终端和第五方面的移动终端底座。所述移动终端能够置于所述支撑板上,并被第一盖板覆盖。同时,设置在第一盖板上的触控板可通过经过第一柔性连接条的非弹性区域的柔性电路板供电。
附图说明
6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67.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的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68.图2为图1中的电子设备的展开视图;
69.图3为图1中的电子设备的另一使用状态视图;
70.图4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在其第一柔性连接条兼容不收纳触控笔时的示意图;
71.图5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在其第一柔性连接条兼容不收纳触控笔时的另一种实现方式的示意图;
72.图6为图1中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采用另一种供电方式时的示意图;
73.图7为图6的展开视图;
74.图8为图1中的电子设备的触控板采用再一种供电方式时的示意图;
75.图9为图8的展开视图;
76.图10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且电子设备处于第五组合状态;
77.图11为图10中的电子设备的展开视图,且电子设备处于第一组合状态;
78.图12为图10中的电子设备处于第二组合状态时的示意图;
79.图13为图10中的电子设备处于第三组合状态时的示意图;
80.图14为图10中的电子设备处于第四组合状态时的示意图;
81.图15为图10中的电子设备兼容不收纳触控笔时的实现方式的示意图;
82.图1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的再一实施方式的展开视图。
83.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84.电子设备
ꢀꢀꢀꢀꢀꢀꢀꢀꢀꢀꢀꢀꢀꢀꢀꢀꢀꢀꢀꢀꢀꢀꢀꢀꢀꢀꢀꢀꢀꢀꢀꢀꢀ
100
85.触控笔
ꢀꢀꢀꢀꢀꢀꢀꢀꢀꢀꢀꢀꢀꢀꢀꢀꢀꢀꢀꢀꢀꢀꢀꢀꢀꢀꢀꢀꢀꢀꢀꢀꢀꢀꢀ
10
86.第五吸合件
ꢀꢀꢀꢀꢀꢀꢀꢀꢀꢀꢀꢀꢀꢀꢀꢀꢀꢀꢀꢀꢀꢀꢀꢀꢀꢀꢀꢀꢀꢀꢀ
11
87.移动终端
ꢀꢀꢀꢀꢀꢀꢀꢀꢀꢀꢀꢀꢀꢀꢀꢀꢀꢀꢀꢀꢀꢀꢀꢀꢀꢀꢀꢀꢀꢀꢀꢀꢀ
20
88.正面
ꢀꢀꢀꢀꢀꢀꢀꢀꢀꢀꢀꢀꢀꢀꢀꢀꢀꢀꢀꢀꢀꢀꢀꢀꢀꢀꢀꢀꢀꢀꢀꢀꢀꢀꢀꢀꢀ
21
89.背面
ꢀꢀꢀꢀꢀꢀꢀꢀꢀꢀꢀꢀꢀꢀꢀꢀꢀꢀꢀꢀꢀꢀꢀꢀꢀꢀꢀꢀꢀꢀꢀꢀꢀꢀꢀꢀꢀ
22
90.屏幕
ꢀꢀꢀꢀꢀꢀꢀꢀꢀꢀꢀꢀꢀꢀꢀꢀꢀꢀꢀꢀꢀꢀꢀꢀꢀꢀꢀꢀꢀꢀꢀꢀꢀꢀꢀꢀꢀ
23
91.高向
ꢀꢀꢀꢀꢀꢀꢀꢀꢀꢀꢀꢀꢀꢀꢀꢀꢀꢀꢀꢀꢀꢀꢀꢀꢀꢀꢀꢀꢀꢀꢀꢀꢀꢀꢀꢀꢀ
24
92.底部
ꢀꢀꢀꢀꢀꢀꢀꢀꢀꢀꢀꢀꢀꢀꢀꢀꢀꢀꢀꢀꢀꢀꢀꢀꢀꢀꢀꢀꢀꢀꢀꢀꢀꢀꢀꢀꢀ
25
93.顶部
ꢀꢀꢀꢀꢀꢀꢀꢀꢀꢀꢀꢀꢀꢀꢀꢀꢀꢀꢀꢀꢀꢀꢀꢀꢀꢀꢀꢀꢀꢀꢀꢀꢀꢀꢀꢀꢀ
26
94.顶面
ꢀꢀꢀꢀꢀꢀꢀꢀꢀꢀꢀꢀꢀꢀꢀꢀꢀꢀꢀꢀꢀꢀꢀꢀꢀꢀꢀꢀꢀꢀꢀꢀꢀꢀꢀꢀꢀ
27
95.第一被吸合件
ꢀꢀꢀꢀꢀꢀꢀꢀꢀꢀꢀꢀꢀꢀꢀꢀꢀꢀꢀꢀꢀꢀꢀꢀꢀꢀꢀꢀꢀ
28
96.第二被吸合件
ꢀꢀꢀꢀꢀꢀꢀꢀꢀꢀꢀꢀꢀꢀꢀꢀꢀꢀꢀꢀꢀꢀꢀꢀꢀꢀꢀꢀꢀ
29
97.第三被吸合件
ꢀꢀꢀꢀꢀꢀꢀꢀꢀꢀꢀꢀꢀꢀꢀꢀꢀꢀꢀꢀꢀꢀꢀꢀꢀꢀꢀꢀꢀ
30
98.第四被吸合件
ꢀꢀꢀꢀꢀꢀꢀꢀꢀꢀꢀꢀꢀꢀꢀꢀꢀꢀꢀꢀꢀꢀꢀꢀꢀꢀꢀꢀꢀ
31
99.厚度方向
ꢀꢀꢀꢀꢀꢀꢀꢀꢀꢀꢀꢀꢀꢀꢀꢀꢀꢀꢀꢀꢀꢀꢀꢀꢀꢀꢀꢀꢀꢀꢀꢀꢀ
32
100.移动终端底座
ꢀꢀꢀꢀꢀꢀꢀꢀꢀꢀꢀꢀꢀꢀꢀꢀꢀꢀꢀꢀꢀꢀꢀꢀꢀꢀꢀꢀꢀ
40
101.柔性基板
ꢀꢀꢀꢀꢀꢀꢀꢀꢀꢀꢀꢀꢀꢀꢀꢀꢀꢀꢀꢀꢀꢀꢀꢀꢀꢀꢀꢀꢀꢀꢀꢀꢀ
41
102.支撑板
ꢀꢀꢀꢀꢀꢀꢀꢀꢀꢀꢀꢀꢀꢀꢀꢀꢀꢀꢀꢀꢀꢀꢀꢀꢀꢀꢀꢀꢀꢀꢀꢀꢀꢀꢀ
42
103.键盘组件
ꢀꢀꢀꢀꢀꢀꢀꢀꢀꢀꢀꢀꢀꢀꢀꢀꢀꢀꢀꢀꢀꢀꢀꢀꢀꢀꢀꢀꢀꢀꢀꢀꢀ
43
104.固定槽
ꢀꢀꢀꢀꢀꢀꢀꢀꢀꢀꢀꢀꢀꢀꢀꢀꢀꢀꢀꢀꢀꢀꢀꢀꢀꢀꢀꢀꢀꢀꢀꢀꢀꢀꢀ
44
105.第一侧边
ꢀꢀꢀꢀꢀꢀꢀꢀꢀꢀꢀꢀꢀꢀꢀꢀꢀꢀꢀꢀꢀꢀꢀꢀꢀꢀꢀꢀꢀꢀꢀꢀꢀ
45
106.第二侧边
ꢀꢀꢀꢀꢀꢀꢀꢀꢀꢀꢀꢀꢀꢀꢀꢀꢀꢀꢀꢀꢀꢀꢀꢀꢀꢀꢀꢀꢀꢀꢀꢀꢀ
46
107.第一盖板
ꢀꢀꢀꢀꢀꢀꢀꢀꢀꢀꢀꢀꢀꢀꢀꢀꢀꢀꢀꢀꢀꢀꢀꢀꢀꢀꢀꢀꢀꢀꢀꢀꢀ
47
108.触控板
ꢀꢀꢀꢀꢀꢀꢀꢀꢀꢀꢀꢀꢀꢀꢀꢀꢀꢀꢀꢀꢀꢀꢀꢀꢀꢀꢀꢀꢀꢀꢀꢀꢀꢀꢀ
48
109.第二盖板
ꢀꢀꢀꢀꢀꢀꢀꢀꢀꢀꢀꢀꢀꢀꢀꢀꢀꢀꢀꢀꢀꢀꢀꢀꢀꢀꢀꢀꢀꢀꢀꢀꢀ
49
110.第一子板
ꢀꢀꢀꢀꢀꢀꢀꢀꢀꢀꢀꢀꢀꢀꢀꢀꢀꢀꢀꢀꢀꢀꢀꢀꢀꢀꢀꢀꢀꢀꢀꢀꢀ
50
111.第二子板
ꢀꢀꢀꢀꢀꢀꢀꢀꢀꢀꢀꢀꢀꢀꢀꢀꢀꢀꢀꢀꢀꢀꢀꢀꢀꢀꢀꢀꢀꢀꢀꢀꢀ
51
112.第一柔性连接条
ꢀꢀꢀꢀꢀꢀꢀꢀꢀꢀꢀꢀꢀꢀꢀꢀꢀꢀꢀꢀꢀꢀꢀꢀꢀꢀꢀ
52
113.条形空间
ꢀꢀꢀꢀꢀꢀꢀꢀꢀꢀꢀꢀꢀꢀꢀꢀꢀꢀꢀꢀꢀꢀꢀꢀꢀꢀꢀꢀꢀꢀꢀꢀꢀ
53
114.第二柔性连接条
ꢀꢀꢀꢀꢀꢀꢀꢀꢀꢀꢀꢀꢀꢀꢀꢀꢀꢀꢀꢀꢀꢀꢀꢀꢀꢀꢀ
54
115.接电结构
ꢀꢀꢀꢀꢀꢀꢀꢀꢀꢀꢀꢀꢀꢀꢀꢀꢀꢀꢀꢀꢀꢀꢀꢀꢀꢀꢀꢀꢀꢀꢀꢀꢀ
55
116.供电结构
ꢀꢀꢀꢀꢀꢀꢀꢀꢀꢀꢀꢀꢀꢀꢀꢀꢀꢀꢀꢀꢀꢀꢀꢀꢀꢀꢀꢀꢀꢀꢀꢀꢀ
56
117.第一充电线圈
ꢀꢀꢀꢀꢀꢀꢀꢀꢀꢀꢀꢀꢀꢀꢀꢀꢀꢀꢀꢀꢀꢀꢀꢀꢀꢀꢀꢀꢀ
57
118.电池
ꢀꢀꢀꢀꢀꢀꢀꢀꢀꢀꢀꢀꢀꢀꢀꢀꢀꢀꢀꢀꢀꢀꢀꢀꢀꢀꢀꢀꢀꢀꢀꢀꢀꢀꢀꢀꢀ
58
119.第二充电线圈
ꢀꢀꢀꢀꢀꢀꢀꢀꢀꢀꢀꢀꢀꢀꢀꢀꢀꢀꢀꢀꢀꢀꢀꢀꢀꢀꢀꢀꢀ
59
120.充电pogo pin
ꢀꢀꢀꢀꢀꢀꢀꢀꢀꢀꢀꢀꢀꢀꢀꢀꢀꢀꢀꢀꢀꢀꢀꢀꢀꢀꢀꢀꢀ
60
121.充电pad
ꢀꢀꢀꢀꢀꢀꢀꢀꢀꢀꢀꢀꢀꢀꢀꢀꢀꢀꢀꢀꢀꢀꢀꢀꢀꢀꢀꢀꢀꢀꢀꢀꢀꢀ
61
122.充电端口
ꢀꢀꢀꢀꢀꢀꢀꢀꢀꢀꢀꢀꢀꢀꢀꢀꢀꢀꢀꢀꢀꢀꢀꢀꢀꢀꢀꢀꢀꢀꢀꢀꢀ
62
123.柔性电路板
ꢀꢀꢀꢀꢀꢀꢀꢀꢀꢀꢀꢀꢀꢀꢀꢀꢀꢀꢀꢀꢀꢀꢀꢀꢀꢀꢀꢀꢀꢀꢀ
63
124.第一吸合件
ꢀꢀꢀꢀꢀꢀꢀꢀꢀꢀꢀꢀꢀꢀꢀꢀꢀꢀꢀꢀꢀꢀꢀꢀꢀꢀꢀꢀꢀꢀꢀ
64
125.第二吸合件
ꢀꢀꢀꢀꢀꢀꢀꢀꢀꢀꢀꢀꢀꢀꢀꢀꢀꢀꢀꢀꢀꢀꢀꢀꢀꢀꢀꢀꢀꢀꢀ
65
126.第三吸合件
ꢀꢀꢀꢀꢀꢀꢀꢀꢀꢀꢀꢀꢀꢀꢀꢀꢀꢀꢀꢀꢀꢀꢀꢀꢀꢀꢀꢀꢀꢀꢀ
66
127.第四吸合件
ꢀꢀꢀꢀꢀꢀꢀꢀꢀꢀꢀꢀꢀꢀꢀꢀꢀꢀꢀꢀꢀꢀꢀꢀꢀꢀꢀꢀꢀꢀꢀ
67
128.弹性区域
ꢀꢀꢀꢀꢀꢀꢀꢀꢀꢀꢀꢀꢀꢀꢀꢀꢀꢀꢀꢀꢀꢀꢀꢀꢀꢀꢀꢀꢀꢀꢀꢀꢀ
81
129.非弹性区域
ꢀꢀꢀꢀꢀꢀꢀꢀꢀꢀꢀꢀꢀꢀꢀꢀꢀꢀꢀꢀꢀꢀꢀꢀꢀꢀꢀꢀꢀꢀꢀ
82
130.柔性电路板
ꢀꢀꢀꢀꢀꢀꢀꢀꢀꢀꢀꢀꢀꢀꢀꢀꢀꢀꢀꢀꢀꢀꢀꢀꢀꢀꢀꢀꢀꢀꢀ
83
131.主电池
ꢀꢀꢀꢀꢀꢀꢀꢀꢀꢀꢀꢀꢀꢀꢀꢀꢀꢀꢀꢀꢀꢀꢀꢀꢀꢀꢀꢀꢀꢀꢀꢀꢀꢀꢀ
84
具体实施方式
13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133.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134.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
135.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136.实施例
137.配合参见图1和图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100,其包括移动终端20和移动终端底座40。其中,移动终端20可以是平板电脑、手机、电视、电纸书等常用的产品;移动终端底座40可以和移动终端20组合使用,例如用作移动终端20的鼠标、键盘等外设。
138.继续参见图1和图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底座40包括支撑板42、第一盖板47、触控板48和接电结构55。支撑板42具有第一侧边45。第一盖板47可翻折地连接于支撑板42的第一侧边45,并能够翻折至与支撑板42相对的第一状态(见于图1)。触控板48设置于第一盖板47。接电结构55设置于第一盖板47,并电连接于触控板48。在第一状态,第一盖板47能够覆盖置于支撑板42上的移动终端20,并使其上的接电结构55和设置在移动终端20上或设置在支撑板42上的供电结构56配对,以使供电结构56通过接电结构55对触控板48供电。
139.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底座40中,触控板48设置在可翻折地连接于支撑板42的第一盖板47上,不占用支撑板42上的空间,使得支撑板42上有更大的空间用于放置键盘或其他结构;并且,通过该设置,具有使第一盖板47覆盖置于支撑板42上的移动终端20的状态,该状态可对移动终端20施加一定保护,且恰好使得触控板48能够由移动终端20的供电
结构56供电,或由支撑板42处的供电结构56供电。
140.该实施例中第一盖板47能够覆盖移动终端20实现对移动终端20的保护或收纳功能,同时,在该保护或收纳状态下,还能保持对触控板48供电,无需用户刻意关注触控板48的电量,结构和功能组合设置合理,使用方便省心。
141.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支撑板42上设置有键盘组件43。键盘组件43能够与移动终端20通信连接。该设置方式中,在支撑板42上设置键盘组件43,在第一盖板47上设置触控板48,能够为移动终端20提供对应的输入方式。由于触控板48设置在第一盖板47上,从而使键盘组件43具有较大的设置空间,而无需减小尺寸。
142.继续参见图1和2,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底座40还包括第二盖板49,第二盖板49可翻折地连接于支撑板42的第二侧边46,并能够翻折至与支撑板42相对的第二状态(见于图1);第二侧边46和第一侧边45相对。在第一盖板47处于其第一状态且第二盖板49处于其第二状态时,第一盖板47和第二盖板49能够分别从支撑板42的两侧覆盖置于支撑板42上的移动终端20。该实现方式中,第一盖板47一方面和第二盖板49组合从两侧覆盖和保护移动终端20,实现移动终端20的收纳,另一方面且在收纳状态下,还能保持对第一盖板47上的触控板48供电,使用方便。可选地,在覆盖状态,第一盖板47和第二盖板49基本覆盖移动终端20的大部分板面,以提供较全面的保护,当然,允许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在需要时,第一盖板47和第二盖板49上还可以设置能够相互扣合的结构(图中未示出),以实现在覆盖时,第一盖板47和第二盖板49相互连接。
14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一盖板47处于其第一状态时,第一盖板47上的第三吸合件66吸合于移动终端20。在第二盖板49处于其第二状态时,第二盖板49上的第二吸合件65吸合于移动终端20。通过设置各个吸合件,能够一定程度维持第一盖板47/第二盖板49与支撑板42之间的覆盖状态,同时也能够方便地解除覆盖状态,使用方便。该处所说的第三吸合件66/第二吸合件65的吸合方式可以是磁吸,第三吸合件66/第二吸合件65可以是片状的磁铁。
144.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第二盖板49包括可翻折地连接于第二侧边46的第一子板50和可翻折地连接于第一子板50的第二子板51,第二子板51上设有能够吸合移动终端20的第二吸合件65。支撑板42上设有固定槽44,以使移动终端20能够以其下边限位于固定槽44、背面22吸合于第二子板51的状态被第一子板50倾斜支撑。可选地,固定槽44有多条,多条固定槽44沿垂直于第二侧边46的方向依次平行间隔分布。该实现方式中,通过将第二盖板49设置为能够相对翻折的第一子板50和第二子板51,并结合设置在支撑板42上的固定槽44,能够实现移动终端20的倾斜支撑使用。设置多个固定槽44时,则能够方便地实现移动终端20的不同角度倾斜支撑使用。可选地,参见图3,固定槽44为一条形槽,其延伸方向大致平行于第二侧边46。固定槽44为从支撑板42的板面向下凹陷形成,并且根据对应的不同支撑角度,固定槽44的倾斜角度也不同;在需要时将移动终端20的一边支撑于对应的固定槽44内,背面22的大致中间位置吸合在第二子板51上实现相对位置的固定,此时支撑板42、移动终端20和第一子板50形成一三角形的结构,实现对移动终端20的稳定支撑。在需要调节移动终端20的支撑角度时,更换支撑的固定槽44,第一子板50和支撑板42之间、第一子板50和第二子板51之间的夹角适应性调整,即可实现另一角度的支撑。
145.参见图2和图3,对于在支撑板42上同时设置有固定槽44的情形,键盘组件43设置
在位于靠近第一盖板47一侧、固定槽44设置在位于靠近第二盖板49的一侧。如此,在移动终端20使用固定槽44支撑起来使用时,不会影响键盘的操作。
146.键盘组件43和移动终端20之间可以采用蓝牙等无线方式实现通信连接。前述触控板48能够与移动终端20采用蓝牙、wifi等实现无线电连接;当然,也可以通过有线的方式实现连接。
147.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盖板47相对支撑板42的可翻折角度为360
°
,第二盖板49相对支撑板42的可翻折角度为360
°
。该实现方式中,第一盖板47和第二盖板49的翻折角度达到360
°
,能够允许两者翻折至支撑板42支撑移动终端20的一侧,也可翻折到支撑板42的另一侧;同时,也可翻折至其他角度,实现对移动终端20的倾斜支撑等。即,可实现不同的组合使用方式,具体将在下文介绍。
148.继续参见图1-图3,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底座40包括柔性基板41,第一盖板47、支撑板42和第二盖板49依次间隔地固连于柔性基板41的板面。该实现方式中,柔性基板41可以是一整体的柔性材料支撑的面材,其各处均为可弯折的柔性结构;也可以并非全部为柔性,只需在第一盖板47和支撑板42之间、第二盖板49和支撑板42之间存在部分柔性区域,能够实现第一盖板47和支撑板42之间的可翻折连接、第二盖板49和支撑板42之间的可翻折连接即可;优选地,柔性基板41在第一盖板47和支撑板42之间、第二盖板49和支撑板42之间的部分全部为柔性。可选地,第一盖板47、支撑板42和第二盖板49通过粘结或包覆的方式实现和柔性基板41的连接,柔性基板41对应第一盖板47、支撑板42和第二盖板49的部分可以由柔性材料制成,也可以由硬质材料制成。可选地,柔性基板41采用皮套制成。在其他实现方式中,柔性基板41还可以采用柔性橡胶、硅胶或其他柔性材料制成。
149.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盖板47和支撑板42之间的可翻折连接结构还可以是,设置铰链结构(图中未示出),铰链结构连接于支撑板42和第一盖板47之间。改用铰链结构同样能够实现第一盖板47和支撑板42之间的可翻折连接。相似地,在设置第二盖板49的情况下,第二盖板49和支撑板42之间也可以是铰链连接。该实现方式提出了一种通过铰链实现第一盖板47/第二盖板49和支撑板42的可翻折连接的形式;具体的铰链结构可以根据需要选用设置。
15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盖板47和支撑板42之间的可翻折连接结构为,设置第一柔性连接条52,第一柔性连接条52连接于支撑板42和第一盖板47之间。该实现方式提出了一种通过第一柔性连接条52实现第一盖板47和支撑板42的可翻折连接的形式;第一柔性连接条52可以采用皮质材料、柔性橡胶、网状编织面材等。该处所说的第一柔性连接条52也可以体现为前述柔性基板41位于第一盖板47/第二盖板49和支撑板42之间的间隙处的部分。
151.如图1或图2中示出的,本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20还可以配合触控笔10使用。如图1示出的,在移动终端20置于支撑板42并被第一盖板47覆盖的状态下,第一柔性连接条52和其对应的移动终端20的端面之间限定条形空间53,触控笔10容置于该条形空间53内,可选地,触控笔10上设置第五吸合件11,移动终端20的端面设置对应的第四被吸合件31,如此,触控笔10在不使用时可以吸合在移动终端20的端面上;同时在需要同时收纳移动终端20和触控笔10时,触控笔10可收纳于前述的条形空间53内,使用方便,且触控笔10不容易脱出遗失。可选地,在第一柔性连接条52上固设有第四吸合件67,用于在条形空间53内未容置触控
笔10时,吸合于移动终端20的对应端面,以带动第一柔性连接条52靠近贴合移动终端20的对应端面,具体可参见图4。该实现方式能够兼容收纳触控笔10和不收纳触控笔10两种使用状态。在收纳触控笔10时,触控笔10收纳于前述条形空间53,能够支撑第一柔性连接条52,保持第一柔性连接条52的形状;在不收纳触控笔10时,第四吸合件67吸合在移动终端20的对应端面,将第一柔性连接条52带动至贴合移动终端20对应端面,保持第一柔性连接条52的形状。
152.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柔性连接条52由弹性材料(如弹性橡胶等)制成,并能够弹性地拉长或缩短,以适配设置或不设置触控笔10时的移动终端20。该实施方式中,在设置触控笔10时,第一柔性连接条52能够被弹性地拉长(参见图1),实现对触控笔10的包覆;而在未设置触控笔10时,第一柔性连接条52能够缩短以包覆在移动终端20的端面(参见图5)。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柔性连接条还可仅在中间段设置为可变性的弹性材料,用于适配触控笔10;而在两侧设置为不可伸长或缩短的非弹性材料,以保持第一盖板47和支撑板42的间距,该设置方式可配合参见图16示出的实施方式。
153.再次参见图1和图2,该实施方式中,接电结构55包括第一充电线圈57和电池58,第一充电线圈57电连接电池58,电池58用于向触控板48供电。可选地,触控板48可设置在第一盖板47的中间位置,第一充电线圈57和电池58分别位于触控板48的两侧。供电结构56包括设置于移动终端20的第二充电线圈59;例如,可在移动终端20内另设一连接该移动终端20自带电池的线圈作为第二充电线圈59。在移动终端20置于支撑板42时,处于第一状态的第一盖板47上的第一充电线圈57与第二充电线圈59在移动终端20的厚度方向32相对应以实现相互配对,以使移动终端20通过其第二充电线圈59和第一充电线圈57的配对对电池58充电。通过线圈实现无线充电为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在此不赘述。该实现方式提出一种通过线圈实现无线充电的结构。线圈尺寸可设置得比较大,且能够完全内置于移动终端20或第一盖板47内部,而无需露出表面,不影响移动终端20或第一盖板47的外观。同时,线圈占用结构厚度方向的空间较小,但容易设置成具有较大的覆盖范围,从而通过线圈实现无线充电的方式对第一充电线圈57和第二充电线圈59的相对位置要求较低,即使两者具有一定的面向错开,也能保持正常的充电功能。
154.配合参见图6和图7,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接电结构55包括充电pogo pin60和电池58;充电pogo pin60电连接电池58,电池58用于向触控板48供电。供电结构56包括设置于移动终端20的充电pad61。在移动终端20置于支撑板42时,处于第一状态的第一盖板47上的充电pogo pin60与充电pad61配对,以使移动终端20通过其充电pogo pin60和充电pad61的配对对电池58充电。该实现方式提出一种通过充电pogo pin60和充电pad61配合实现无线充电的结构。通过充电pogo pin60和充电pad61配对接合的方式实现充电,为有线方式充电,充电效率较高。可选地,充电pogo pin60竖向伸出第一盖板47的板面;对应的充电pad61设置于移动终端20的背面22。该实现方式中,通过使充电pogo pin60和充电pad61在对应地面处伸出,能够使得在第一盖板47覆盖移动终端20时,两者恰好对应接合实现充电,使用方便。
155.配合参见图8和图9,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实现方式中,适用于前述的移动终端底座40设有可翻折的第二盖板49的情形。在该情形下,接电结构55包括充电pogo pin60和电池58;充电pogo pin60电连接电池58,电池58用于向触控板48供电;充电pogo pin60沿第一
盖板47所在板面向远离第一侧边45的方向伸出第一盖板47远离第一侧边45的一边。供电结构56包括设置于支撑板42的充电端口62、设置于第二盖板49远离第二侧边46的一边的充电pad61以及电连接充电端口62和充电pad61的柔性电路板63。在第一盖板47处于其第一状态且第二盖板49处于其第二状态时,充电pogo pin60与充电pad61配对,以使连接至充电端口62的外接电源(图中未示出)能够通过充电pad61和充电pogo pin60的配对对电池58充电。该实现方式中设置第二盖板49,第二盖板49和前述的第一盖板47能够分别从两侧分别覆盖移动终端20,能够对移动终端20进一步的保护和收纳;在此基础上,将接电结构55的充电pogo pin60和供电结构56的充电pad61分别设置在第一盖板47和第二盖板49的外边,使得在第二盖板49和第一盖板47分别覆盖移动终端20时,接电结构55的充电pogo pin60和供电结构56的充电pad61能够电接合,能够实现对触控板48充电。即,该实现方式使得第一盖板47和第二盖板49的结合能够同时起到收纳保护移动终端20以及实现在收纳保护状态下对触控板48充电的双重效果。
156.由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中,移动终端20能够置于支撑板42上。在第一状态,接电结构55和设置在移动终端20上或设置在支撑板42上的供电结构56配对,供电结构56通过接电结构55对触控板48供电。移动终端底座40能够和移动终端20组合使用,用于覆盖保护移动终端20,同时,在覆盖移动终端20时,供电结构56能够通过接电结构55对触控板48供电,使用者不需要额外关注触控板48的电量情况,使用方便。
157.配合参见图10和11,本技术实施例一实施方式中的电子设备100包括移动终端20、触控笔10和移动终端底座40。移动终端20的正面21设置屏幕23,背面22设有沿其高向24从底部25到顶部26依次布置的第一被吸合件28、第二被吸合件29和第三被吸合件30;移动终端20的顶面27设有第四被吸合件31。触控笔10的侧面设有与第四被吸合件31匹配的第五吸合件11,用于触控笔10吸合在移动终端20的顶面27。移动终端底座40包括柔性基板41、第一盖板47、支撑板42和第二盖板49,第一盖板47、支撑板42和第二盖板49依次间隔地固连于柔性基板41的板面;柔性基板41位于第一盖板47和支撑板42之间的间隔处的部分为第一柔性连接条52,第一柔性连接条52使第一盖板47能够相对支撑板42进行360
°
翻折;柔性基板41位于第二盖板49和支撑板42之间的间隔处的部分为第二柔性连接条54,第二柔性连接条54使第二盖板49能够相对支撑板42进行360
°
翻折;支撑板42靠近第一盖板47一侧设有键盘组件43,支撑板42靠近第二盖板49一侧设置多条依次间隔的固定槽44;第二盖板49包括第二子板51和第一子板50,第二子板51和第一子板50分别连接于柔性基板41,且第一子板50和支撑板42相间隔以使第一子板50能够相对支撑板42翻折、第二子板51和第一子板50相间隔以使第二子板51能够相对第一子板50翻折;第一子板50上设有适配第一被吸合件28的第一吸合件64,第二子板51上设有适配第二被吸合件29的第二吸合件65、第一盖板47上设置适配第三被吸合件30的第三吸合件66、第一柔性连接条52上设置适配第四被吸合件31的第四吸合件67。第一被吸合件28和第二被吸合件29在移动终端20的高向24的间距h1基本等于第一吸合件64和第二吸合件65在沿第一子板50指向第二子板51方向的间距h2。移动终端底座40还包括触控板48和接电结构55;触控板48设置于第一盖板47;接电结构55设置于第一盖板47,并电连接于触控板48。在第一盖板47翻折至覆盖置于支撑板42上的移动终端20时,接电结构55和设置在移动终端20上或设置在支撑板42上的供电结构56配对,以使供电结构56通过接电结构55对触控板48供电。由图10和图11示出的本实施方式中,对触控板48供电的
结构为前述图1和图2示出的通过充电线圈供电的形式;当然,同样本实施方式也可采用前述图6和图7或图8和图9示出的通过充电pogo pin60和充电pad61配合的方式供电,在此不赘述。
158.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吸合件64、第二吸合件65、第三吸合件66、第四吸合件67和第五吸合件11均可采用磁铁制成;同样的,第一被吸合件28、第二被吸合件29、第三被吸合件30和第四被吸合件31也可以采用磁铁制成,只需彼此能够对应吸合即可。各吸合件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如图示的,各吸合件和被吸合件均设置为包括彼此间隔的两个,各吸合件分别设置两个,能够提高吸合的可靠性。
15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该实施方式中的电子设备100的各附加限定特征均可以用于图1-图9示出的各实施方式中。
160.该电子设备100的使用方法为,电子设备100能够采用以下任意一种组合状态使用:
161.第一组合状态:移动终端20从移动终端底座40分离,单独使用或配合触控笔10使用;该组合状态中,触控笔10可以通过其上的第五吸合件11吸合在移动终端20的顶面27上的第四被吸合件31处;该组合状态可参见图11;
162.第二组合状态:移动终端底座40的第一盖板47和第二盖板49分别相对支撑板42展开,移动终端20的屏幕23朝上地叠于第二盖板49,且其背面22的第一被吸合件28对应地吸合于第一吸合件64、第二被吸合件29对应地吸合于第二吸合件65;由于前述第一被吸合件28和第二被吸合件29在移动终端20的高向24的间距h1基本等于第一吸合件64和第二吸合件65在沿第一子板50指向第二子板51方向的间距h2,所以能够实现同时满足第一吸合件64和第一被吸合件28对应及第二吸合件65和第二被吸合件29对应的状态;该组合状态可参见图12;
163.第三组合状态:支撑板42呈水平摆放、第一子板50斜向上倾斜并和支撑板42呈锐角;移动终端20整体倾斜地被第一子板50支撑,且移动终端20的背面22贴合第二子板51并以其第二被吸合件29吸合第二子板51的第二吸合件65,并且移动终端20底边限位于其中一个固定槽44处;触控笔10手持使用或吸合于移动终端20的顶面27;该组合状态可参见图13;
164.第四组合状态:移动终端20的屏幕23朝上地叠于第二盖板49,且其背面22的第一被吸合件28对应地吸合于第一吸合件64、第二被吸合件29对应地吸合于第二吸合件65;支撑板42翻折至第二盖板49远离移动终端20的一侧并贴合第二盖板49,第一盖板47翻折至贴合支撑板42远离移动终端20一侧;该组合状态的实现,同样得益于前述第一被吸合件28和第二被吸合件29在移动终端20的高向24的间距h1基本等于第一吸合件64和第二吸合件65在沿第一子板50指向第二子板51方向的间距h2的设置;该组合状态可参见图14;
165.第五组合状态:移动终端20以其顶面27朝向第一盖板47一侧、背面22朝上的方式置于支撑板42上;第一盖板47翻转至覆盖于移动终端20的背面22,并以其上的第三吸合件66吸合于移动终端20背面22的第三被吸合件30;第二盖板49翻转至覆盖于移动终端20的背面22,并以其上的第一吸合件64对应地吸合于移动终端20的背面22的第一被吸合件28、以其上的第二吸合件65对应地吸合于移动终端20的背面22的第二被吸合件29;该组合状态的实现,同样得益于前述第一被吸合件28和第二被吸合件29在移动终端20的高向24的间距h1基本等于第一吸合件64和第二吸合件65在沿第一子板50指向第二子板51方向的间距h2的
设置;在第五组合状态下,供电结构56通过接电结构55对触控板48供电;该组合状态可参见图10。
166.此外,在前述五种组合状态中,触控笔10均可通过其第五吸合件11吸合于移动终端20的第四被吸合件31上,也可脱离移动终端20。在第五组合状态中,当触控笔10脱离移动终端20时,移动终端底座40上的第四吸合件67吸合移动终端20上的第四被吸合件31,其状态可参见图15。
167.参见图16,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100,包括移动终端20和移动终端底座40。
168.其中,移动终端底座40包括支撑板42、第一盖板47和触控板48,触控板48设置于第一盖板47。支撑板42具有第一侧边45,第一盖板47通过第一柔性连接条52可翻折地连接于支撑板42的第一侧边45。第一柔性连接条52包括沿平行于第一侧边45的方向依次设置的弹性区域81和非弹性区域82,弹性区域81能够弹性地拉长或缩短,用于适配收纳或不收纳触控笔10的情形;非弹性区域82不能拉长或缩短。支撑板42处设有主电池84,主电池84通过柔性电路板83电连接至触控板48,用于向触控板48供电,其中柔性电路板83从非弹性区域82经过第一柔性连接条52。所述移动终端20能够置于所述支撑板42上,并被第一盖板47覆盖。同时,设置在第一盖板47上的触控板48可通过经过第一柔性连接条52的非弹性区域82的柔性电路板83供电。
169.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底座40和电子设备100中,触控板48设置在可翻折地连接于支撑板42的第一盖板47上,不占用支撑板42上的空间,使得支撑板42上有更大的空间用于放置键盘或其他结构;并且,通过设置第一柔性连接条52区分弹性区域81和非弹性区域82,柔性电路板83从非弹性区域82经过第一柔性连接条52,能够避免该处被拉长而损坏通过的柔性电路板83;弹性区域81可用于适配收纳或不收纳触控笔10的情形。该结构和功能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可靠。
17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移动终端底座40还包括第二盖板49,第二盖板49通过第二柔性连接条54连接于支撑板42的与其第一侧边45相对的第二侧边46,且第二盖板49能够相对支撑板42翻折。该实现方式设置第一盖板47和第二盖板49,能够分别从两侧包覆置于支撑板42上的移动终端20,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较可靠地防护移动终端20。
17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柔性连接条52的中间部分设置为弹性区域81,两侧设置为非弹性区域82。弹性区域81的长度适配触控笔10的长度,例如可以设置成略长于触控笔10的长度。该设置方式能够较好地保持支撑板42和第一盖板47之间的间距,且能够对触控笔10提供良好的收纳。
172.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以上较佳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都不应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移动终端底座,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板,具有第一侧边;第一盖板,所述第一盖板可翻折地连接于所述支撑板的第一侧边,并能够翻折至与所述支撑板相对的第一状态;触控板,所述触控板设置于所述第一盖板;接电结构,所述接电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盖板,并电连接于所述触控板;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一盖板能够覆盖置于所述支撑板上的移动终端,并使其上的接电结构和设置在所述移动终端上或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的供电结构配对,以使所述供电结构通过所述接电结构对所述触控板供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电结构包括第一充电线圈和电池;所述第一充电线圈电连接所述电池,所述电池用于向所述触控板供电;所述供电结构包括设置于移动终端的第二充电线圈;在移动终端置于所述支撑板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的所述第一盖板上的第一充电线圈与所述第二充电线圈相互配对,以使移动终端通过其第二充电线圈和第一充电线圈的配对对所述电池充电。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电结构包括充电pogo pin和电池;所述充电pogo pin电连接所述电池,所述电池用于向所述触控板供电;所述供电结构包括设置于移动终端的充电pad;在移动终端置于支撑板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的所述第一盖板上的充电pogo pin与所述充电pad配对,以使移动终端通过其充电pad和所述充电pogo pin的配对对所述电池充电。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pogo pin竖向伸出所述第一盖板的板面;对应的所述充电pad设置于移动终端的背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底座还包括第二盖板,所述第二盖板可翻折地连接于所述支撑板的第二侧边,并能够翻折至与所述支撑板相对的第二状态;所述第二侧边和所述第一侧边相对;所述接电结构包括充电pogo pin和电池;所述充电pogo pin电连接所述电池,所述电池用于向所述触控板供电;所述充电pogo pin沿所述第一盖板所在板面向远离所述第一侧边的方向伸出所述第一盖板远离所述第一侧边的一边;所述供电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支撑板的充电端口、设置于所述第二盖板远离所述第二侧边的一边的充电pad以及电连接所述充电端口和所述充电pad的柔性电路板;在所述第一盖板处于其第一状态且第二盖板处于其第二状态时,所述充电pogo pin与所述充电pad配对,以使连接至所述充电端口的外接电源能够通过所述充电pad和所述充电pogo pin的配对对所述电池充电。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底座还包括第二盖板,所述第二盖板可翻折地连接于所述支撑板的第二
侧边,并能够翻折至与所述支撑板相对的第二状态;所述第二侧边和所述第一侧边相对;在所述第一盖板处于其第一状态且第二盖板处于其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能够分别从所述支撑板的两侧覆盖置于所述支撑板上的所述移动终端。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底座,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盖板处于其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盖板上的第三吸合件吸合于所述移动终端;在所述第二盖板处于其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盖板上的第二吸合件吸合于所述移动终端。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板包括可翻折地连接于所述第二侧边的第一子板和可翻折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子板的第二子板,所述第二子板上设有能够吸合所述移动终端的第二吸合件;所述支撑板上设有固定槽,以使所述移动终端能够以其下边限位于所述固定槽、背面吸合于所述第二子板的状态被所述第一子板倾斜支撑。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终端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槽有多条,多条所述固定槽沿垂直于所述第二侧边的方向依次平行间隔分布。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相对所述支撑板的可翻折角度为360
°
,所述第二盖板相对所述支撑板的可翻折角度为360
°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底座包括柔性基板,所述第一盖板、所述支撑板和所述第二盖板依次间隔地固连于所述柔性基板的板面。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移动终端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基板采用皮套制成。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支撑板之间的可翻折连接结构为:设置铰链结构,所述铰链结构连接于所述支撑板和所述第一盖板之间。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支撑板之间的可翻折连接结构为:设置第一柔性连接条,所述第一柔性连接条连接于所述支撑板和所述第一盖板之间。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移动终端底座,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移动终端置于所述支撑板并被所述第一盖板覆盖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柔性连接条和其对应的所述移动终端的端面之间限定条形空间,用于容置移动终端的触控笔。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移动终端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柔性连接条上固设有第四吸合件,用于在所述条形空间内未容置触控笔时,吸合于移动终端的对应端面,以带动所述第一柔性连接条靠近贴合所述移动终端的对应端面。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移动终端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柔性连接条由弹性材料制成,并能够弹性拉长或缩短,以适配设置或不设置
触控笔时的移动终端。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键盘组件;所述键盘组件能够与移动终端通信连接。1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终端;权利要求1-18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底座;所述移动终端能够置于所述支撑板上;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接电结构和设置在所述移动终端上或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的供电结构配对,所述供电结构通过所述接电结构对所述触控板供电。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板和所述移动终端之间通过无线通讯连接。2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正面设置屏幕,背面设有沿其高向从底部到顶部依次布置的第一被吸合件、第二被吸合件、第三被吸合件;所述移动终端的顶面设有第四被吸合件;触控笔,所述触控笔的侧面设有与所述第四被吸合件匹配的第五吸合件,用于触控笔吸合在所述移动终端的顶面;移动终端底座,所述移动终端底座包括柔性基板、第一盖板、支撑板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支撑板和第二盖板依次间隔地固连于所述柔性基板的板面;所述柔性基板位于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支撑板之间的间隔处的部分为第一柔性连接条,所述第一柔性连接条使所述第一盖板能够相对所述支撑板360
°
翻折;所述柔性基板位于所述第二盖板和所述支撑板之间的间隔处的部分为第二柔性连接条,所述第二柔性连接条使所述第二盖板能够相对所述支撑板360
°
翻折;所述支撑板靠近所述第一盖板一侧设有键盘组件,所述支撑板靠近所述第二盖板一侧设置多条依次间隔的固定槽;所述第二盖板包括第二子板和第一子板,所述第二子板和第一子板分别连接于所述柔性基板,且所述第一子板和所述支撑板相间隔以使第一子板能够相对支撑板翻折、所述第二子板和所述第一子板相间隔以使所述第二子板能够相对第一子板翻折;所述第一子板上设有适配所述第一被吸合件的第一吸合件,所述第二子板上设有适配所述第二被吸合件的第二吸合件、所述第一盖板上设置适配所述第三被吸合件的第三吸合件、所述第一柔性连接条上设置适配所述第四被吸合件的第四吸合件;所述第一被吸合件和第二被吸合件在移动终端的高向的间距基本等于所述第一吸合件和所述第二吸合件在沿第一子板指向第二子板方向的间距;所述移动终端底座还包括触控板和接电结构;所述触控板设置于所述第一盖板;所述接电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盖板,并电连接于所述触控板;在所述第一盖板翻折至覆盖置于所述支撑板上的移动终端时,所述接电结构和设置在所述移动终端上或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的供电结构配对,以使所述供电结构通过所述接电结构对所述触控板供电。22.一种电子设备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能够采用以下任意一种组合状态使用:第一组合状态:移动终端从移动终端底座分离,单独使用或配合触控笔使用;
第二组合状态:移动终端底座的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分别相对支撑板展开,移动终端屏幕朝上地叠于第二盖板,且其背面的第一被吸合件对应地吸合于所述第一吸合件、第二被吸合件对应地吸合于所述第二吸合件;第三组合状态:支撑板呈水平摆放、第一子板斜向上倾斜并和支撑板呈锐角;移动终端整体倾斜地被第一子板支撑,且移动终端背面贴合第二子板并以其第二被吸合件吸合第二子板的第二吸合件,并且移动终端底端限位于其中一个所述固定槽处;触控笔手持使用或吸合于移动终端的顶面;第四组合状态:移动终端屏幕朝上地叠于第二盖板,且其背面的第一被吸合件对应地吸合于所述第一吸合件、第二被吸合件对应地吸合于所述第二吸合件;支撑板翻折至第二盖板远离移动终端的一侧并贴合第二盖板,第一盖板翻折至贴合支撑板远离移动终端一侧;第五组合状态:移动终端以顶面朝向第一盖板一侧、背面朝上的方式置于支撑板上;第一盖板翻转至覆盖于移动终端的背面,并以其上的第三吸合件吸合于移动终端背面的第三被吸合件;第二盖板翻转至覆盖于移动终端的背面,并以其上的第一吸合件对应地吸合于移动终端背面的所述第一被吸合件、以其上的第二吸合件对应地吸合于移动终端背面的所述第二被吸合件;在所述第五组合状态下,所述供电结构通过所述接电结构对所述触控板供电。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旨在解决现有的产品存在结构和功能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提供移动终端底座、电子设备及其使用方法。移动终端底座包括支撑板、第一盖板、触控板和接电结构。支撑板具有第一侧边。第一盖板可翻折地连接于支撑板的第一侧边,并能够翻折至与支撑板相对的第一状态。触控板设置于第一盖板。接电结构设置于第一盖板,并电连接于触控板。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第一盖板能够覆盖移动终端实现对移动终端的保护或收纳功能,同时,在该保护或收纳状态下,还能保持对触控板供电,无需用户刻意关注触控板的电量,结构和功能组合设置合理,使用方便省心。使用方便省心。使用方便省心。


技术研发人员:

唐奉 刘灿 霍国亮 别永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1.08.25

技术公布日:

2023/3/2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0:24: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639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盖板   终端   所述   柔性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