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监测伺服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卫星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卫星监测伺服机构


背景技术:



2.随着无线电业务的迅速发展,对卫星监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相关设备应具备测量精确,轻盈便携、稳定可靠的特点。卫星监测伺服机构是卫星监测系统的重要设备,伺服机构的性能影响着卫星监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只有伺服机构位置精度高才能够确保监测更加准确,另外为了使伺服机构可工作在更复杂的环境,应当使其更加精巧、灵活、稳定可靠。
3.目前市场上的卫星监测伺服机构种类较多,但大多数的伺服机构存在的一定的弊端:稳定性较差、精确度不高、可控性不强、360
°
连续转动,容易导致绕线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卫星监测伺服机构,它具有稳定性好、精确度较高、可控性强、不会有绕线问题的优点。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是:卫星监测伺服机构,它包括俯仰机构1、连接机构2、控制模块3、方位机构4、底座5,俯仰机构1的底端固定连接在连接机构2上,连接机构2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控制模块3,连接机构2的底端固定设置有方位机构4,方位机构4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底座5;所述俯仰机构1的顶端设置有天线固定支架6,天线固定支架6的左右两端分别与俯仰机构1的输出轴两侧相连接。
6.所述俯仰机构1包括外壳11、俯仰电机12、主动轮13、从动轮14、同步带15、蜗杆16、蜗轮17、俯仰输出轴18,外壳11内部底端设置有俯仰电机12,俯仰电机12的输出轴连接有主动轮13,主动轮13与从动轮14上套接有同步带15,从动轮14安装于蜗杆16的右端,蜗杆16与蜗轮17相啮合,蜗轮17的中间部分套接于俯仰输出轴18上,俯仰输出轴18与天线固定支架6相连接;俯仰机构1的侧面板上设置有俯仰手拧轮19,外壳11上固定设置有红外光电传感器7;俯仰输出轴18上安装有反射拨片181。
7.所述连接机构2包括壳体21、射频旋转关节22、汇流环23、汇流环支架24、保护壳25,壳体21的内部上端设置有射频旋转关节22,射频旋转关节22的下端安装于有汇流环支架24上,汇流环支架24设置于汇流环23上,射频旋转关节22、汇流环23、汇流环支架24的外侧设置有保护壳25;连接机构2的侧面板上设置有信号输入端26。射频旋转关节22和汇流环23可防止绕线问题。
8.所述控制模块3为l形,控制模块3的侧面板上设置有切换模式按钮31。切换模式按钮31用于切换手动控制模式和信号控制模式,切换伺服机构的运动方式。
9.所述方位机构4包括方位电机41、方位主动轮42、方位同步带43、方位从动轮44、方位蜗杆45、方位蜗轮46、下盖47,方位电机41的输出轴连接有方位主动轮42,方位主动轮42与方位从动轮44上套接有方位同步带43,方位从动轮44安装于方位蜗杆45上,方位蜗杆45
与方位蜗轮46啮合,方位蜗轮46与下盖47固定; 方位机构4的侧面板上设置有方位手拧轮48。
10.所述底座5的底端设置有n形输出口51、网络接口52、电源接口53。使用时,通过线缆将天线与n形输出口51连接,通过n形输出口51将信号输出,可连接接收设备;网络接口52通过网线连接电脑与设备通信;电源接口53和电源适配器航插头连接。
11.所述方位电机41和俯仰电机12均为带有编码器的步进电机。
12.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本伺服机构可通过手动和网线控制的方式进行运动;同时本机构通过俯仰机构和方位机构实现俯仰和方位的运动,方位方向可实现360
°
连续不间断转动。使用时,俯仰机构内部的电机启动,带动主动轮转动,通过同步带和从动轮带动蜗杆旋转,从而实现蜗轮的旋转,蜗轮旋转带动俯仰输出轴转动,俯仰输出轴两侧与天线固定支架连接,带动天线转动、方位转动。俯仰机构可实现15-105
°
区间(校准为0度时)的转动;红外光电传感器固定于俯仰机构的壳体上,当俯仰机构拨片进入感应区后被视为危险区间,系统会停止工作、直到拨片离开感应区才能正常工作。连接机构内部的射频旋转关节和汇流环的旋转端固定于方位机构的壳体上端,保证了电源、控制信号以及射频信号的顺路传动,实现方位机构360
°
不间断连续转动,且不存在绕线问题。
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采用带编码器的步进电机,在转动过程能够反应当前位置情况,并且采用梯形加减速算法实现加速启动、减速停止,提高了转动过程的稳定性,另外还可以切换控制方式,相比于传统的伺服机构稳定性更好、精确度更高、可控性更强;设置有射频旋转关节及回流环避免了绕线的问题。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
18.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19.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0.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顶端内部结构示意图。
21.附图标记说明:俯仰机构1、连接机构2、控制模块3、方位机构4、底座5、天线固定支架6、红外光电传感器7、外壳11、俯仰电机12、主动轮13、从动轮14、同步带15、蜗杆16、蜗轮17、俯仰输出轴18、俯仰手拧轮19、壳体21、射频旋转关节22、汇流环23、汇流环支架24、保护壳25、信号输入端26、切换模式按钮31、方位电机41、方位主动轮42、方位同步带43、方位从动轮44、方位蜗杆45、方位蜗轮46、下盖47、方位手拧轮48、n形输出头51、网络接口52、电源接口53、反射拨片181。
具体实施方式
22.参看图1-6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卫星监测伺服机构,它包括俯仰机构1、连接机构2、控制模块3、方位机构4、底座5,俯仰机构1的底端固定连接在连接机构2上,连接机构2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控制模块3,连接机构2的底端固定设置有方位机构4,方位机构4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底座5;所述俯仰机构1的顶端设置有天线固定支架6,天线固定支架6的左右两端分别与俯仰机构1的输出轴两侧相连接。
23.俯仰机构1包括外壳11、俯仰电机12、主动轮13、从动轮14、同步带15、蜗杆16、蜗轮17、俯仰输出轴18,外壳11内部底端设置有俯仰电机12,俯仰电机12的输出轴连接有主动轮13,主动轮13与从动轮14上套接有同步带15,从动轮14安装于蜗杆16的右端,蜗杆16与蜗轮17相啮合,蜗轮17的中间部分套接于俯仰输出轴18上,俯仰输出轴18与天线固定支架6相连接;俯仰机构1的侧面板上设置有俯仰手拧轮19,外壳11上固定设置有红外光电传感器7;俯仰输出轴18上安装有反射拨片18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俯仰电机12运转,主动轮13转动,经由同步带15和从动轮14,带动蜗杆16转动,实现蜗轮转动,可在天线掉电的情况下,进行自锁;蜗轮17转动,带动俯仰输出轴18转动,实现天线转动、方位转动;红外光电传感器7固定于外壳11上,反射拨片181固定在俯仰输出轴18上,当俯仰机构1转动至特定角度时,反射拨片181进入红外光电传感器7的感应区,实现角度信号的反馈。
24.连接机构2包括壳体21、射频旋转关节22、汇流环23、汇流环支架24、保护壳25,壳体21的内部上端设置有射频旋转关节22,射频旋转关节22的下端设置有汇流环23,汇流环23的上端设置有汇流环支架24,射频旋转关节22、汇流环23、汇流环支架24的外侧设置有保护壳25;连接机构2的侧面板上设置有信号输入端26。
25.控制模块3为l形,控制模块3的侧面板上设置有切换模式按钮31。
26.所述方位机构(4)包括方位电机41、方位主动轮42、方位同步带43、方位从动轮44、方位蜗杆45、方位蜗轮46、下盖47,方位电机41的输出轴连接有方位主动轮42,方位主动轮42与方位从动轮44上套接有方位同步带43,方位从动轮44安装于方位蜗杆45上,方位蜗杆45与方位蜗轮46啮合,方位蜗轮46与下盖47固定; 方位机构4的侧面板上设置有方位手拧轮48。
27.方位机构4的内部设置有方位电机41,方位电机41和俯仰电机12均为带有编码器的步进电机。方位机构4的侧面板上设置有方位手拧轮48。底座5的底端设置有n形输出头51、网络接口52、电源接口53;俯仰机构1和方位机构4内均设置由编码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俯仰电机12运行时,经由同步带传动实现蜗轮蜗杆传动,带动方位转动。射频旋转关节22和汇流环23的旋转端固定于方位机构4壳体的上端,该方式可保证电源、控制信号及射频信号的顺利传动,实现方位机构360
°
不间断连续转动。底座5上分别固定有n形输出头51、网络接口52、电源接口53,实现各个信号的输入、输出。方位手拧轮48和俯仰手拧轮19与步进电机输出轴连接,可实现手动调节。
28.本具体实施方式可以使用手动和信号方式控制,本设备体积小、重量轻,极大提高了操作灵活性,伺服机构内部装有汇流环和射频旋转关节,可以保证伺服机构转动过程中不会有绕线的问题,另外该实用新型采用了读编码器的方式来确定伺服机构的位置,这样使伺服机构在使用时候读取位置更加精准,在信号控制的方式下可以解决失步、丢步的问题,为了使系统更加可靠,在运行控制方面采用了梯形加减速算法,使伺服机构运行过程更
加平稳、安全。
29.以上所述,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技术特征:


1.卫星监测伺服机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俯仰机构(1)、连接机构(2)、控制模块(3)、方位机构(4)、底座(5),俯仰机构(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机构(2),连接机构(2)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控制模块(3),连接机构(2)的底端固定设置有方位机构(4),方位机构(4)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底座(5);所述俯仰机构(1)的顶端设置有天线固定支架(6),天线固定支架(6)的左右两端分别与俯仰机构(1)的左右两侧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卫星监测伺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俯仰机构(1)包括外壳(11)、俯仰电机(12)、主动轮(13)、从动轮(14)、同步带(15)、蜗杆(16)、蜗轮(17)、俯仰输出轴(18),外壳(11)内部底端设置有俯仰电机(12),俯仰电机(12)的输出轴连接有主动轮(13),主动轮(13)与从动轮(14)上套接有同步带(15),从动轮(14)安装于蜗杆(16)的右端,蜗杆(16)与蜗轮(17)相啮合,蜗轮(17)的中间部分套接于俯仰输出轴(18)上,俯仰输出轴(18)与天线固定支架(6)相连接;俯仰机构(1)的侧面板上设置有俯仰手拧轮(19),外壳(11)上固定设置有红外光电传感器(7);俯仰输出轴(18)上安装有反射拨片(18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卫星监测伺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2)包括壳体(21)、射频旋转关节(22)、汇流环(23)、汇流环支架(24)、保护壳(25),壳体(21)的内部上端设置有射频旋转关节(22),射频旋转关节(22)的下端安装在汇流环支架(24)上,汇流环支架(24)设置于汇流环(23)上,射频旋转关节(22)、汇流环(23)、汇流环支架(24)的外侧设置有保护壳(25);连接机构(2)的侧面板上设置有信号输入端(26)。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卫星监测伺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3)为l形,控制模块(3)的侧面板上设置有切换模式按钮(3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卫星监测伺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方位机构(4)包括方位电机(41)、方位主动轮(42)、方位同步带(43)、方位从动轮(44)、方位蜗杆(45)、方位蜗轮(46)、下盖(47),方位电机(41)的输出轴连接有方位主动轮(42),方位主动轮(42)与方位从动轮(44)上套接有方位同步带(43),方位从动轮(44)安装于方位蜗杆(45)上,方位蜗杆(45)与方位蜗轮(46)啮合,方位蜗轮(46)与下盖(47)固定; 方位机构(4)的侧面板上设置有方位手拧轮(48)。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卫星监测伺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5)的底端设置有n形输出头(51)、网络接口(52)、电源接口(53)。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卫星监测伺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方位机构(4)的内部设置有方位电机(41),方位电机(41)和俯仰电机(12)均为带有编码器的步进电机。

技术总结


卫星监测伺服机构,它涉及卫星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卫星监测伺服机构。它包括俯仰机构、连接机构、控制模块、方位机构、底座,俯仰机构的底端固定连接在连接机构上,连接机构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控制模块,连接机构的底端固定设置有方位机构,方位机构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底座;所述俯仰机构的顶端设置有天线固定支架,天线固定支架的左右两端分别与俯仰机构的输出轴两侧相连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在转动过程能够反应当前位置情况,加速启动、减速停止,提高了转动过程的稳定性,另外还可以切换控制方式,相比于传统的伺服机构稳定性更好、精确度更高、可控性更强;设置有射频旋转关节及回流环避免了绕线的问题。问题。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

刘伟成 曾柏明 白祖强 王敏 薛帅辉 马翔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国家无线电频谱管理研究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2.02

技术公布日:

2023/2/28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20:35: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625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机构   方位   动轮   同步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