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静电防护装置和电子产品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静电防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静电防护装置和电子产品。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的导轨表壳体通常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二者围合形成安装空间,电路板固定于下壳体,并处于该安装空间内。由于导轨表壳体通常采用铸造工艺成型,需要设置拔模斜度,以便于模样从铸型中取出,这可能会导致装配时上壳体和下壳体的连接处产生缝隙,使得静电很容易自下壳体和上壳体的接合处缝隙进入导轨表内部,对电路板造成干扰,影响导轨表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静电防护装置,避免因开模斜度造成的装配缝隙过大,有效防止静电对内部的电路板造成干扰,保证产品正常使用。
4.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产品,避免因开模斜度造成的装配缝隙过大,有效防止静电对内部的电路板造成干扰,保证产品正常使用。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静电防护装置,包括底座和保护盖,所述底座内部设置有容纳腔,用于安装电路板,所述底座包括第一主体,所述第一主体具有第一扣合部,
6.所述保护盖罩设于所述底座,所述保护盖包括第二主体,所述第二主体具有第二扣合部,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相连接的部位形成第一缝隙部,所述第一扣合部和所述第二扣合部中,一者设置为凹陷状,另一个呈与所述凹陷状相配合的凸出状设置,
7.所述第一主体侧壁设置有第一接合部,所述第二主体侧壁设置有第二接合部,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二接合部相连接的部位形成第二缝隙部,所述第一接合部和所述第二接合部中,一者设置有插接部,另一者设置有插接槽,所述插接部与所述插接槽对应插接配合。
8.本实用新型中,第一主体为底座一组相对设置的侧壁,第二主体为保护盖一组相对设置的侧壁,第一扣合部和第二扣合部中,一者设置为凹陷状,另一个呈与凹陷状相配合的凸出状设置,如此,当第一扣合部与第二扣合部相连接后,第一缝隙部将不再呈直线状设置,而是部分位置在高度方向上相对电路板发生向上或向下的偏移,增大电路板与第一缝隙部之间的爬电距离;同时,通过第一接合部与第二接合部的设置,且通过插接部和插接槽的插接配合,即使在底座和保护盖的成型过程中需要设置拔模斜度,导致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在连接处产生缝隙,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也能够紧密连接,进一步避免静电进入,更好地实现静电防护功能。
9.可选地,所述第一接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的内侧壁,所述第二接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的内侧壁。
10.可选地,所述第二缝隙部与所述第一缝隙部在高度方向相互错开。
11.可选地,所述第一接合部内陷于所述第一主体的上端,所述第二接合部突出于所述第二主体的下端,所述第二缝隙部位于所述第一缝隙部的下侧。
12.可选地,所述插接部的数量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插接部沿所述第一接合部/所述第二接合部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13.可选地,所述插接部呈矩形设置。
14.可选地,所述底座四周侧壁均设置有所述第一接合部,所述保护盖四周侧壁均设置有所述第二接合部。
1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产品,包括电路板和壳体,所述电路板固定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壳体为前述静电防护装置。
16.本实用新型电子产品,包括前述静电防护装置,因此具有与前述静电防护装置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17.可选地,所述电路板包括上电路板和下电路板,所述第一扣合部设置为凹陷状,所述第二扣合部呈与所述凹陷状相配合的凸出状设置,所述第一缝隙部部分向下偏离所述电路板。
18.可选地,所述电子产品为导轨表。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静电防护装置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图1静电防护装置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图1静电防护装置中保护盖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图1静电防护装置的剖视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导轨表一种实施例去除保护盖时的结构示意图;
24.其中,图1-图5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25.1-底座;11-第一主体;111-第一扣合部;12-第一接合部;
26.2-保护盖;21-第二主体;211-第二扣合部;22-第二接合部;
27.a-第一缝隙部;b-第二缝隙部;a-插接部;b-插接槽;
28.01-电路板;011-上电路板;012-下电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30.本文中所述“第一”、“第二”等词,仅是为了便于描述结构和/或功能相同或者相类似的两个以上的结构或者部件,并不表示对于顺序和/或重要性的某种特殊限定。
31.请参考图1-图4,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静电防护装置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静电防护装置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静电防护装置中保护盖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静电防护装置的剖视图。
3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静电防护装置,包括底座1和保护盖2,底座1内部设置有容纳腔,用于安装电路板01,底座1包括第一主体11,其中,第一主体11为底座1一组相对设置的侧壁;
33.保护盖2罩设于底座1,对容纳腔内部的电路板01起到保护作用,保护盖2包括第二主体21,其中,第二主体21为保护盖2一组相对设置的侧壁;
34.第一主体11具有第一扣合部111,第二主体21具有第二扣合部211,第一主体11和第二主体21相连接的部位形成第一缝隙部a,如图1所示,第一扣合部111和第二扣合部211中,一者设置为凹陷状,另一个呈与凹陷状相配合的凸出状设置,如此,当第一扣合部111与第二扣合部211相连接后,第一缝隙部a将不再呈直线状设置,而是部分位置在高度方向上相对电路板01发生向上或向下的偏移,增大电路板01与第一缝隙部a之间的爬电距离。
35.同时,第一主体11内侧壁设置有第一接合部12,第二主体21内侧壁设置有第二接合部22,第一接合部12与第二接合部22相连接的部位形成第二缝隙部b,第一接合部12和第二接合部22中,一者设置有插接部a,另一者设置有插接槽b,插接部a与插接槽b对应插接配合,如此,即使在底座1和保护盖2的成型过程中需要设置拔模斜度,可能导致第一主体11和第二主体21在连接处产生缝隙,通过插接部a和插接槽b的插接配合,第一接合部12和第二接合部22也能够紧密连接,进一步避免静电进入,更好地实现静电防护功能。
36.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合部12设置于第一主体11的内侧壁,第二接合部22设置于第二主体21的内侧壁,从外部只能看到第一缝隙部a。可以理解,实际应用中,第一接合部12设置于第一主体11的外侧壁,第二接合部22设置于第二主体21的外侧壁同样是可行的,如此,从外部只能看到第二缝隙部b。
37.请继续参考图2与图3,本实施例中,第二接合部22突出于第二主体21的下端,而第一接合部12内陷于第一主体11的上端,当第一接合部12与第二接合部22接合时,插接部a部分与第二主体21的内壁贴合,第二缝隙部b与第一缝隙部a在高度方向相互错开,具体地,第二缝隙部b位于第一缝隙部a的下侧。
38.如上设置,当保护盖2罩设于底座1时,第一主体11可以起到水平限位的作用,提高底座1和保护盖2的连接稳定性;另一方面,第二缝隙部b与第一缝隙部a在高度方向相互错开,可以延长静电进入壳体内部的路径,更好地实现静电防护功能。
39.可以理解,实际应用中,第一接合部12突出于第一主体11的上端,第二接合部22内陷于第二主体21的下端也是可行的,此时,第一接合部12与第二接合部22接合时,第二缝隙部b位于第一缝隙部a的上侧。
40.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插接部a和插接槽b的数量均为三个,插接部a沿第一接合部12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插接槽b沿第二接合部22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相邻两个插接部a之间形成凹槽,相邻两个插接槽b之间形成凸起,插接部a与插接槽b对应插接配合,凸起与凹槽也对应插接配合,提高第一接合部12和第二接合部22的连接紧密性。
41.可以理解,实际应用中,插接部a和插接槽b的数量并不做限制,如插接部a和插接槽b可以为至少一个;同时,插接部a和插接槽b还可以对调,如插接部a设置于第二接合部22,插接槽b设置于第一接合部12。
42.此外,本实施例中,插接部a和插接槽b呈矩形设置。实际应用中,插接部a和插接槽b的形状不做限制,如还可以为三角形、圆形、椭圆形等,只要能够相互匹配即可。
43.请继续参考图2与图3,本实施例中,底座1四周均设置有第一接合部12,保护盖2四周均设置有第二接合部22,提高底座1和保护盖2的安装稳定性。
44.请参考图5,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导轨表一种实施例去除保护盖时的结构示意
图。
4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产品,包括电路板01和壳体,电路板01固定于壳体内部,该壳体为前述静电防护装置。
46.本实用新型电子产品,包括前述静电防护装置,因此具有与前述静电防护装置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47.其中,如图5所示,电路板01包括上电路板011和下电路板012,第一扣合部111设置为凹陷状,第二扣合部211呈与凹陷状相配合的凸出状设置,如此,第一缝隙部a向下偏离,同时增大与上电路板011和下电路板012的爬电距离。
48.可以理解,这种电子产品可以为导轨表,或其他任何具有电路板,需要进行静电防护的产品。当某一电子产品中电路板01只包括下电路板012时,第一缝隙部a可以向下偏离,也可以向上偏离,即第一扣合部111可以设置为凹陷状,也可以设置为凸出状。
49.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静电防护装置和电子产品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静电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和保护盖(2),所述底座(1)内部设置有容纳腔,用于安装电路板(01),所述底座(1)包括第一主体(11),所述第一主体(11)具有第一扣合部(111),所述保护盖(2)罩设于所述底座(1),所述保护盖(2)包括第二主体(21),所述第二主体(21)具有第二扣合部(211),所述第一主体(11)和所述第二主体(21)相连接的部位形成第一缝隙部(a),所述第一扣合部(111)和所述第二扣合部(211)中,一者设置为凹陷状,另一个呈与所述凹陷状相配合的凸出状设置,所述第一主体(11)侧壁设置有第一接合部(12),所述第二主体(21)侧壁设置有第二接合部(22),所述第一接合部(12)与所述第二接合部(22)相连接的部位形成第二缝隙部(b),所述第一接合部(12)和所述第二接合部(22)中,一者设置有插接部(a),另一者设置有插接槽(b),所述插接部(a)与所述插接槽(b)对应插接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静电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合部(12)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11)的内侧壁,所述第二接合部(22)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21)的内侧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静电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缝隙部(b)与所述第一缝隙部(a)在高度方向相互错开。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静电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合部(12)内陷于所述第一主体(11)的上端,所述第二接合部(22)突出于所述第二主体(21)的下端,所述第二缝隙部(b)位于所述第一缝隙部(a)的下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静电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a)的数量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插接部(a)沿所述第一接合部(12)/所述第二接合部(22)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静电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a)呈矩形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静电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四周均设置有所述第一接合部(12),所述保护盖(2)四周均设置有所述第二接合部(22)。8.一种电子产品,包括电路板(01)和壳体,所述电路板(01)固定于所述壳体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静电防护装置。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电子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01)包括上电路板(011)和下电路板(012),所述静电防护装置的第一扣合部(111)设置为凹陷状,所述静电防护装置的第二扣合部(211)呈与所述凹陷状相配合的凸出状设置。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电子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产品为导轨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静电防护装置,包括底座和保护盖,底座内部设置容纳腔,用于安装电路板,底座包括第一主体,第一主体具有第一扣合部,保护盖罩设于底座,保护盖包括第二主体,第二主体具有第二扣合部,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相连接的部位形成第一缝隙部,第一扣合部和第二扣合部中,一者为凹陷状,另一个呈凸出状,第一主体侧壁设置有第一接合部,第二主体侧壁设置有第二接合部,第一接合部与第二接合部相连接的部位形成第二缝隙部,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中,一者设置有插接部,另一者设置有插接槽,插接部与插接槽对应插接配合。本实用新型能够避免因开模斜度造成的装配缝隙过大,有效防止静电对内部的电路板造成干扰,保证产品正常使用。常使用。常使用。


技术研发人员:

王亦雷 姚国军 王亦挺 平军祥 王亚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德力西集团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7.11

技术公布日:

2023/2/27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3:39: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616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接合部   主体   缝隙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