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极挂具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挂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阳极挂具。


背景技术:



2.物料在焊接前,通常需要将物料挂在挂具的挂件上并在氧化池中进行阳极氧化。目前,通常由人工作业将物料挂在挂件上。人工作业的方式大致为:左手将挂件夹紧,右手将物料挂在被夹紧的挂件上,最后左手再松开挂件,使得挂件恢复至自然状态以撑紧物料,从而实现物料的上料。然而,人工作业的方式存在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出一种阳极挂具,以提升物料的上料效率,降低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阳极挂具,包括挂具、承载板、第一夹紧机构、第二夹紧机构和驱动机构;所述挂具包括挂具本体、以及错位设置在所述挂具本体上的第一挂具单元和第二挂具单元;所述承载板具有一承载位,用于承载所述挂具;第一夹紧机构和第二夹紧机构活动设置在所述承载板上,且所述第一夹紧机构和所述第二夹紧机构位于所述承载位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夹紧机构和所述第二夹紧机构用于挤压所述第一挂具单元和所述第二挂具单元;驱动机构设于所述承载板背离所述挂具的一侧,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组件、第一抵推组件、第二抵推组件、第一复位组件和第二复位组件;所述第一抵推组件和所述第二抵推组件与所述第一夹紧机构和所述第二夹紧机构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抵推组件连接所述第二夹紧机构,所述第二抵推组件连接所述第一夹紧机构,所述驱动组件转动设于所述第一抵推组件和所述第二抵推组件之间;所述第一复位组件的一端连接所述承载板,另一端抵接所述第一抵推组件;所述第二复位组件的一端连接所述承载板,另一端抵接所述第二抵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抵推所述第一抵推组件和所述第二抵推组件相互远离,以使所述第一抵推组件和所述第二抵推组件带动所述第二夹紧机构和所述第一夹紧机构相互靠近以挤压所述第一挂具单元和所述第二挂具单元,并压缩所述第一复位组件和所述第二复位组件;所述驱动组件还用于脱离所述第一抵推组件和所述第二抵推组件,以使所述第一复位组件和所述第二复位组件弹性抵推所述第一抵推组件和所述第二抵推组件相互靠近,进而使所述第一抵推组件和所述第二抵推组件分别带动所述第二夹紧机构和所述第一夹紧机构相互远离以松开所述第一挂具单元和所述第二挂具单元。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挂具单元和所述第二挂具单元均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挂件,所述第一挂具单元的多个所述挂件与所述第二挂具单元的多个所述挂件依次错位设置。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承载板上开设有定位槽、第一滑槽、第二滑槽和第三滑槽,所述定位槽位于所述承载位以用于承载所述挂具本体并对所述挂具进行定位,所述第一滑槽开设于所述承载位且贯穿所述承载板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滑槽与所述定位槽相连通,
所述第二滑槽和所述第三滑槽位于所述定位槽的两侧,且所述第二滑槽和所述第三滑槽均贯穿所述承载板相对的两侧。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紧机构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一夹板和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夹指,所述第一夹板滑动设于所述第二滑槽内且所述第一夹板的两端均凸伸出所述第二滑槽,多个所述第一夹指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且每个所述第一夹指的两端均凸伸出所述第一滑槽,所述第一连接板位于所述承载板背离所述挂具的一侧,且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夹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另一端连接多个所述第一夹指,所述第一连接板还连接所述第二抵推组件;所述第一连接板用于在所述第二抵推组件的带动下带动所述第一夹板和多个所述第一夹指在所述第二滑槽和所述第一滑槽内移动;其中,所述第一挂具单元位于所述第一夹板和多个所述第一夹指之间,多个所述第一夹指与所述第二挂具单元的多个所述挂件一一相对设置。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夹紧机构包括第二连接板、第二夹板和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夹指,所述第二夹板滑动设于所述第三滑槽内且所述第二夹板的两端均凸伸出所述第三滑槽,多个所述第二夹指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且每一个所述第二夹指的两端均凸伸出所述第一滑槽,多个所述第二夹指与多个所述第一夹指依次错位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板位于所述承载板背离所述挂具的一侧,且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夹板,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另一端连接多个所述第二夹指,所述第二连接板还连接所述第一抵推组件;所述第二连接板用于在所述第一抵推组件的带动下带动所述第二夹板和多个所述第二夹指在所述第三滑槽和所述第一滑槽内移动;其中,所述第二挂具单元位于所述第二夹板和多个所述第二夹指之间,多个所述第二夹指与所述第一挂具单元的多个所述挂件一一相对设置。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推组件包括第一导向板和第一抵推板;所述第二抵推组件包括第二导向板和第二抵推板;所述第一导向板和所述第二导向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抵推板和所述第二抵推板交错设置,且所述第二抵推板位于所述第一导向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之间,所述第一抵推板位于所述第二导向板与第二连接板之间,所述第一抵推板通过所述第一抵推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抵推板通过所述第二抵推板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抵推板的一侧用于与所述驱动组件抵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一复位组件抵接;所述第二抵推板的一侧用于与所述驱动组件抵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二复位组件抵接;其中,所述第一抵推板用于在所述驱动组件的带动下通过所述第一导向板带动所述第二夹紧机构运动,并压缩所述第一复位组件;所述第二抵推板用于在所述驱动组件的带动下通过所述第二导向板带动所述第一夹紧机构运动,并压缩所述第二复位组件。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向板包括第一导向主体、第一限位部和第一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主体与所述第二连接板背离所述承载板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一导向部间隔设置且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导向主体的两端,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一导向部面向所述第二导向板延伸,所述第一导向主体靠近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部具有第一台阶,所述第一抵推板与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一导向部连接;所述第二导向板包括第二导向主体、第二限位部和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二导向主体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背离所述承载板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二限位部和所述第二导向部间
隔设置且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导向主体的两端,所述第二限位部和所述第二导向部面向所述第一导向板延伸,所述第二导向主体靠近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二导向部具有第二台阶,所述第二抵推板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和所述第二导向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导向部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导向槽内,所述第二导向部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向槽内。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板、所述第一夹指、所述第二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指面向对应所述挂件的一侧具有与对应所述挂件相适配的挤压面,所述挤压面用于适配挤压对应所述挂件。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复位组件包括第一止挡板和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止挡板位于所述第一抵推组件背离所述第二抵推组件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止挡板与所述承载板背离所述挂具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止挡板,另一端抵接所述第一抵推组件;所述第二复位组件包括第二止挡板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止挡板位于所述第二抵推组件背离所述第一抵推组件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止挡板与所述承载板背离所述挂具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止挡板,另一端抵接所述第二抵推组件。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把手和凸轮;所述凸轮转动设于所述第一抵推组件和所述第二抵推组件之间,所述把手连接所述凸轮;所述凸轮用于在所述把手的带动下转动以抵推所述第一抵推组件和所述第二抵推组件相互远离,以使所述第一抵推组件和所述第二抵推组件分别带动所述第二夹紧机构和所述第一夹紧机构相互靠近,并压缩所述第一复位组件和所述第二复位组件。
14.上述阳极挂具,挂具、承载板、第一夹紧机构、第二夹紧机构和驱动机构之间相互配合,驱动组件抵推第一抵推组件和第二抵推组件,以使第一抵推组件和第二抵推组件分别带动第二夹紧机构和第一夹紧机构相互靠近,并压缩第一复位组件和第二复位组件,第一夹紧机构和第二夹紧机构因相互靠近而挤压第一挂具单元和第二挂具单元,使得第一挂具单元和第二挂具单元处于夹紧状态下,作业人员可以将物料放置在被夹紧的第一挂具单元和第二挂具单元上,从而实现物料的上料;驱动组件脱离第一抵推组件和第二抵推组件,以使第一复位组件和第二复位组件弹性抵推第一抵推组件和第二抵推组件,进而使第一抵推组件和第二抵推组件分别带动第二夹紧机构和第一夹紧机构相互远离,从而松开第一挂具单元和第二挂具单元,使得第一挂具单元和第二挂具单元处于自然状态下,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第一挂具单元和第二挂具单元能够撑紧物料,从而实现对物料的固定。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阳极挂具,挂具单元的夹紧或松开实现了自动化作业,无需作业人员手动夹紧或松开挂具单元,有利于提高作业人员的上料效率,降低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
15.此外,由于阳极挂具在自然状态下撑紧物料,物料的撑紧动作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避免在驱动组件抵推第一抵推组件和第二抵推组件以撑紧物料的情况下,因误操作驱动组件而使驱动组件失去对第一抵推组件和第二抵推组件的抵推力,从而造成第一挂具单元和第二挂具单元无法有效地撑紧物料。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阳极挂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图1所示的阳极挂具分解支架组件、驱动组件后的另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图1所示的阳极挂具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图3所示的第一抵推组件和第二抵推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0.图5是图2所示的阳极挂具省略支架组件、滑动组件、部分驱动组件后凸轮抵推第一抵推组件和第二抵推组件的状态示意图。
21.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22.阳极挂具100
23.挂具10
24.挂具本体11
25.第一挂具单元12
26.第二挂具单元13
27.挂件14
28.承载板20
29.承载位21
30.定位槽22
31.第一滑槽23
32.第二滑槽24
33.第三滑槽25
34.第一夹紧机构30
35.第一连接板31
36.第一夹板32
37.第一夹指33
38.第二夹紧机构40
39.第二连接板41
40.第二夹板42
41.第二夹指43
42.挤压面44
43.驱动机构50
44.驱动组件51
45.底座511
46.把手512
47.凸轮513
48.第一抵推组件52
49.第一导向板521
50.第一导向主体5211
51.第一限位部5212
52.第一导向部5213
53.第一导向槽5214
54.第一台阶5215
55.第一抵推板522
56.第二抵推组件53
57.第二导向板531
58.第二导向主体5311
59.第二限位部5312
60.第二导向部5313
61.第二导向槽5314
62.第二台阶5315
63.第二抵推板532
64.第一复位组件54
65.第一止挡板541
66.第一弹性件542
67.第二复位组件55
68.第二止挡板551
69.第二弹性件552
70.支架组件60
71.基板61
72.支撑柱62
73.支撑座63
74.滑轨组件70
75.导轨71
76.滑块72
具体实施方式
77.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7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7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
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80.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81.请参阅图1,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阳极挂具100。阳极挂具100用于放置和撑紧物料(图未示),以便于在氧化池中对物料进行阳极氧化。其中,物料可以为中框等物件。
82.请参阅图1,阳极挂具100包括挂具10、承载板20、第一夹紧机构30、第二夹紧机构40和驱动机构50。
83.其中,挂具10包括挂具本体11、以及错位设置在挂具本体11上的第一挂具单元12和第二挂具单元13,第一挂具单元12和第二挂具单元13均用于放置和撑紧物料。承载板20具有一承载位21,挂具10安装于该承载位21,挂具10 可从承载板20上取下,以便于将挂具10及挂具10上被撑紧的物料放入氧化池中进行阳极氧化。第一夹紧机构30和第二夹紧机构40活动设置在承载板20上,且第一夹紧机构30和第二夹紧机构40位于承载位21的相对两侧,第一夹紧机构30和第二夹紧机构40用于相配合地挤压第一挂具单元12和第二挂具单元13,以便于在第一挂具单元12和第二挂具单元13上放置物料。驱动机构50设于承载板20背离挂具10的一侧,用于带动第一夹紧机构30和第二夹紧机构40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以挤压或松开第一挂具单元12和第二挂具单元13。
84.请一并参阅图2,驱动机构50包括驱动组件51、第一抵推组件52、第二抵推组件53、第一复位组件54和第二复位组件55。驱动组件51、第一抵推组件 52、第二抵推组件53、第一复位组件54和第二复位组件55均设于承载板20背离挂具10的一侧。第一抵推组件52和第二抵推组件53与第一夹紧机构30和第二夹紧机构40相对设置,且第一抵推组件52连接第二夹紧机构40,第二抵推组件53连接第一夹紧机构30,驱动组件51转动设于第一抵推组件52和第二抵推组件53之间。第一复位组件54的一端连接承载板20,第一复位组件54的另一端抵接第一抵推组件52。第二复位组件55的一端抵接承载板20,第二复位组件55的另一端抵接第二抵推组件53。驱动组件51用于抵推第一抵推组件 52和第二抵推组件53相互远离,以使第一抵推组件52和第二抵推组件53分别带动第二夹紧机构40和第一夹紧机构30相互靠近,并压缩第一复位组件54和第二复位组件55,第一复位组件54和第二复位组件55产生弹性,第一夹紧机构30和第二夹紧机构40相互靠近以挤压第一挂具单元12和第二挂具单元13,从而可以在被挤压的第一挂具单元12和第二挂具单元13上放置物料。驱动组件51还用于脱离第一抵推组件52和第二抵推组件53,以使第一复位组件54和第二复位组件55弹性抵推第一抵推组件52和第二抵推组件53相互靠近,进而使第一抵推组件52和第二抵推组件53分别带动第二夹紧机构40和第一夹紧机构30相互远离,第一夹紧机构30和第二夹紧机构40失去对第一挂具单元12 和第二挂具单元13的挤压力,第一挂具单元12和第二挂具单元13松开以处于自然状态下,从而在自然状态下撑紧物料。
85.如此,为了提升物料的上料效率,降低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阳极挂具100,通过驱动组件51抵推第一抵推组件52和第二抵推组件 53,以使第一抵推组件52和第二抵推组件53分别带动第二夹紧机构40和第一夹紧机构30相互靠近,并压缩第一复位组件54和第二复位组件55,第一夹紧机构30和第二夹紧机构40因相互靠近而挤压第一
23、第二滑槽24和第三滑槽25,使得第一夹紧机构30和第二夹紧机构40均能够穿过承载板20,进而使得第一夹紧机构30和第二夹紧机构40的位于承载板 20下方的部分用于与第二抵推组件53和第一抵推组件52连接,第一夹紧机构 30和第二夹紧机构40的位于承载板20上方的部分则用于挤压和松开第一挂具单元12和第二挂具单元13,使得第一夹紧机构30和第二夹紧机构40分别在第二抵推组件53和第一抵推组件52的带动下能够在承载板20上活动,并对第一挂具单元12和第二挂具单元13进行挤压和松开。
90.请参阅图3,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夹紧机构30包括第一连接板31、第一夹板32和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夹指33。
91.具体地,第一夹板32滑动设于第二滑槽24内且第一夹板32的两端均凸伸出第二滑槽24,多个第一夹指33滑动设于第一滑槽23内且每个第一夹指33的两端均凸伸出第一滑槽23,第一连接板31位于承载板20背离挂具10的一侧,且第一连接板31的一端连接第一夹板32,第一连接板31的另一端连接多个第一夹指33,第一连接板31还连接第二抵推组件53。第一连接板31用于在第二抵推组件53的带动下带动第一夹板32和多个第一夹指33在第二滑槽24和第一滑槽23内移动。其中,第一挂具单元12位于第一夹板32和多个第一夹指33 之间,多个第一夹指33与第二挂具单元13的多个挂件14一一相对设置。第一连接板31还与滑轨组件70的滑块72连接,以使第一夹紧机构30相对承载板 20滑动。
92.请参阅图3,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夹紧机构40包括第二连接板41、第二夹板42和多个第二夹指43。
93.具体地,第二夹板42滑动设于第三滑槽25内且第二夹板42的两端均凸伸出第三滑槽25,多个第二夹指43滑动设于第一滑槽23内且每一个第二夹指43 的两端均凸伸出第一滑槽23,多个第二夹指43与多个第一夹指33依次错位设置,第二连接板41位于承载板20背离挂具10的一侧,且第二连接板41的一端连接第二夹板42,第二连接板41的另一端连接多个第二夹指43,第二连接板41还连接第一抵推组件52。第二连接板41用于在第一抵推组件52的带动下带动第二夹板42和多个第二夹指43在第三滑槽25和第一滑槽23内移动。其中,第二挂具单元13位于第二夹板42和多个第二夹指43之间,多个第二夹指 43与第一挂具单元12的多个挂件14一一相对设置。第二连接板41还与滑轨组件70的滑块72连接,以使第二夹紧机构40相对承载板20滑动。
94.请参阅图1和图3,第一夹紧机构30和第二夹紧机构40使用时,第一抵推组件52和第二抵推组件53分别带动第二连接板41和第一连接板31相互靠近,第一连接板31带动第一夹板32和多个第一夹指33向第二夹板42运动,使第一夹板32挤压第一挂具单元12上的多个挂件14的一侧,多个第一夹指33与多个第二夹指43错位运动以挤压第二挂具单元13上的多个挂件14的一侧;第二连接板41带动第二夹板42和多个第二夹指43向第一夹板32运动,使第二夹板42挤压第二挂具单元13上的多个挂件14的另一侧,多个第二夹指43与多个第一夹指33错位运动以挤压第一挂具单元12上的多个挂件14的另一侧,如此,第一夹紧机构30和第二夹紧机构40相互靠近时,第一夹板32和多个第二夹指43相配合以挤压第一挂具单元12上的多个挂件14,第二夹板42和多个第一夹指33相配合以挤压第二挂具单元13上的多个挂件14,从而实现对第一挂具单元12上的多个挂件14和第二挂具单元13上的多个挂件14的挤压,以便于在被挤压的挂件14上放置物料。
95.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中,为了更好地挤压挂件14且不压伤挂件14,第一夹板
32、第一夹指33、第二夹板42和第二夹指43面向对应挂件14的一侧具有与对应挂件14相适配的挤压面44,挤压面44用于适配挤压对应挂件14,挤压面44为与挂件14相适配的斜面、曲面或其他面型。如此,通过设置第一夹板32、第一夹指33、第二夹板42和第二夹指43面向对应挂件14的一侧具有与对应挂件14相适配的挤压面44,使得第一夹板32、第一夹指33、第二夹板42和第二夹指43能够更好地挤压挂件14,且不会压伤挂件14,有利于提升挂件14的使用寿命。
96.请参阅图3、图4和图5,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抵推组件52包括第一导向板521和第一抵推板522,第二抵推组件53包括第二导向板531和第二抵推板532。
97.第一导向板521和第二导向板531与第一夹紧机构30的第一连接板31和第二夹紧机构40的第二连接板41相对设置,第一抵推板522和第二抵推板532 交错设置,且第二抵推板532位于第一导向板521与第一连接板31之间,第一抵推板522位于第二导向板531与第二连接板41之间,第一抵推板522通过第一抵推板522连接第二连接板41,第二抵推板532通过第二抵推板532连接第一连接板31。第一抵推板522的一侧用于与驱动组件51抵接,第一抵推板522 的另一侧与第一复位组件54抵接。第二抵推板532的一侧用于与驱动组件51 抵接,第二抵推板532的另一侧与第二复位组件55抵接。其中,第一抵推板522 在驱动组件51的带动下通过第一导向板521带动第二夹紧机构40运动,并压缩第一复位组件54。第二抵推板532在驱动组件51的带动下通过第二导向板 531带动第一夹紧机构30运动,并压缩第二复位组件55。如此,驱动组件51 抵推第一抵推板522和第二抵推板532相互远离时,第一抵推板522通过第一导向板521带动第二夹紧机构40运动,第二抵推板532通过第二导向板531带动第一夹紧机构30运动,以带动第二夹紧机构40和第一夹紧机构30相互靠近以挤压挂件14;当驱动组件51脱离第一抵推组件52和第二抵推组件53后,第一抵推组件52和第二抵推组件53在第一复位组件54和第二复位组件55的弹性抵推作用下相互靠近,以带动第二夹紧机构40和第一夹紧机构30相互远离以松开挂件14,从而使得阳极挂具100在自然状态下撑紧物料。
98.请参阅图4,为了防止第一抵推组件52和第二抵推组件53在进行相对运动时发生偏移、运动超范围等情况,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导向板521包括第一导向主体5211、第一限位部5212和第一导向部5213,第二导向板531包括第二导向主体5311、第二限位部5312和第二导向部5313。其中,第一抵推板522、第一导向板521、第二抵推板532和第二导向板531均大致为u型。
99.具体地,第一导向主体5211与第二连接板41背离承载板20的一侧连接,第一限位部5212和第一导向部5213间隔设置且分别连接于第一导向主体5211 的两端,第一限位部5212和第一导向部5213面向第二导向板531的第二导向主体5311延伸,第一导向主体5211靠近第一限位部5212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导向槽5214,第一导向部5213具有第一台阶5215,第一抵推板522与第一限位部5212和第一导向部5213连接。第二导向主体5311与第一连接板31背离承载板20的一侧连接,第二限位部5312和第二导向部5313间隔设置且分别连接于第二导向主体5311的两端,第二限位部5312和第二导向部5313面向第一导向板521的第一导向主体5211延伸,第二导向主体5311靠近第二限位部5312 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导向槽5314,第二导向部5313具有第二台阶5315,第二抵推板532与第二限位部5312和第二导向部5313连接。其中,第一导向部5213 滑动设置在第二导向槽5314内,第二导向部5313滑动设
置在第一导向槽5214 内。如此,通过设置相适配的第一导向部5213和第二导向槽5314、以及相适配的第二导向部5313和第一导向槽5214,便于对第一导向板521和第二导向板 531的运动方向进行导向,保证第二夹紧机构40和第一夹紧机构30的运动方向不会发生偏移等情况,确保第二夹紧机构40和第一夹紧机构30能够准确地挤压交错设置的多个挂件14。此外,通过设置第一台阶5215和第二台阶5315,还能够在第一导向板521和第二导向板531相互靠近时对第一导向板521和第二导向板531进行限位,避免第二夹紧机构40和第一夹紧机构30因运动超范围而过度挤压挂件14,从而造成挂件14不良,有利于提升挂件14的使用寿命。
100.请参阅图2和图3,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复位组件54包括第一止挡板541 和第一弹性件542,第二复位组件55包括第二止挡板551和第二弹性件552。其中,第一弹性件542和第二弹性件552可以为弹簧,第一弹性件542和第二弹性件55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或更多个。本技术实施例对第一弹性件542和第二弹性件552的数量均不作限定,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101.具体地,第一止挡板541设于第一抵推板522背离第二抵推板532的一侧,且第一止挡板541与承载板20背离挂具10的一侧连接,第一弹性件542的一端连接第一止挡板541,第一弹性件542的另一端抵接第一抵推组件52的第一抵推板522。第二止挡板551设于第二抵推板532背离第一抵推板522的一侧,且第二止挡板551与承载板20背离挂具10的一侧连接,第二弹性件552的一端连接第二止挡板551,第二弹性件552的另一端抵接第二抵推组件53的第二抵推板532。如此,通过设置第一止挡板541和第二止挡板551,第一弹性件542 和第二弹性件552易于安装,第一复位组件54和第二复位组件55的结构简单,有利于降低阳极挂具100的制造成本。
102.请参阅图2和图3,本技术实施例中,驱动组件51包括底座511、把手512 和凸轮513。底座511设于承载板20的下方且设置在基板61上,把手512为杆状,把手512与底座511面向承载板20的一侧转动连接,且把手512位于第一抵推组件52和第二抵推组件53的下方,以便于在转动把手512时不会与第一抵推组件52或第二抵推组件53发生干涉。凸轮513大致为椭圆柱状,凸轮513 与把手512面向承载板20的一侧连接,且位于第一抵推组件52和第二抵推组件53之间,以便于凸轮513能够抵推第一抵推板522和第二抵推板532。凸轮 513在把手512的带动下转动以抵推第一抵推板522和第二抵推板532相互远离,以使第一抵推板522和第二抵推板532分别通过第一导向板521和第二导向板 531带动第二夹紧机构40和第一夹紧机构30相互靠近,并通过第一抵推板522 和第二抵推板532压缩第一复位组件54的第一弹性件542和第二复位组件55 的第二弹性件552。如此,驱动组件51的结构简单,有利于降低驱动组件51的制造成本。此外,驱动组件51为机械部件,不易发生故障,有利于提升驱动组件51的使用寿命。
103.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阳极挂具100的实施过程大致为:其中,如图1所示,第一挂具单元12的多个挂件14和第二挂具单元13的多个挂件14均处于自然撑开状态。首先,驱动把手512转动90
°
,以使把手512带动凸轮513转动90
°
,其中,凸轮513转动90
°
前的状态如图2所示,凸轮513转动90
°
后的状态如图5所示;在凸轮513转动的过程中,凸轮513抵推第一抵推板522和第二抵推板532相互远离,第一抵推板522和第二抵推板532分别带动第一导向板521 和第二导向板531相互靠近,第一导向板521和第二导向板531则分别带动第二夹紧机
构40和第一夹紧机构30相互靠近以挤压第一挂具单元12的多个挂件 14和第二挂具单元13的多个挂件14,使得挂件14处于被挤压的状态,第一抵推板522和第二抵推板532在相互远离的过程中压缩第一弹性件542和第二弹性件552。然后,将物料放置在被挤压的挂件14上,直至放置完毕。接着,驱动把手512反向转动90
°
,以使把手512带动凸轮513反向转动90
°
,其中,凸轮513反向转动90
°
后的状态如图2所示;在凸轮513反向转动的过程中,凸轮513脱离第一抵推板522和第二抵推板532,第一抵推板522和第二抵推板 532不再受到凸轮513施加的抵推力,第一抵推板522和第二抵推板532分别受到第一弹性件542和第二弹性件552的弹性作用而相互靠近,第一抵推板522 和第二抵推板532分别带动第一导向板521和第二导向板531相互远离,第一导向板521和第二导向板531则分别带动第二夹紧机构40和第一夹紧机构30 相互远离以松开第一挂具单元12的多个挂件14和第二挂具单元13的多个挂件 14,使得挂件14处于自然撑开状态,从而撑紧物料。如此,实现对物料的上料。
10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阳极挂具100,通过挂具10、承载板20、第一夹紧机构30、第二夹紧机构40和驱动机构50之间的相互配合,使得挂件14的夹紧和松开实现了自动化作业,无需作业人员手动夹紧或松开挂件14,有利于提高作业人员的上料效率,降低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此外,由于阳极挂具100在自然状态下撑紧物料,物料的撑紧动作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避免在凸轮513抵推第一抵推板522和第二抵推板532以撑紧物料的情况下,因误操作把手512而使凸轮513失去对第一抵推组件52和第二抵推组件53的抵推力,从而造成挂件14无法有效地撑紧物料,有利于提高阳极挂具100的稳定性。
105.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技术内。
10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阳极挂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挂具,所述挂具包括挂具本体、以及错位设置在所述挂具本体上的第一挂具单元和第二挂具单元;承载板,所述承载板具有一承载位,用于承载所述挂具;活动设置在所述承载板上的第一夹紧机构和第二夹紧机构,且所述第一夹紧机构和所述第二夹紧机构位于所述承载位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夹紧机构和所述第二夹紧机构用于挤压所述第一挂具单元和所述第二挂具单元;驱动机构,设于所述承载板背离所述挂具的一侧,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组件、第一抵推组件、第二抵推组件、第一复位组件和第二复位组件;所述第一抵推组件和所述第二抵推组件与所述第一夹紧机构和所述第二夹紧机构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抵推组件连接所述第二夹紧机构,所述第二抵推组件连接所述第一夹紧机构,所述驱动组件转动设于所述第一抵推组件和所述第二抵推组件之间;所述第一复位组件的一端连接所述承载板,另一端抵接所述第一抵推组件;所述第二复位组件的一端连接所述承载板,另一端抵接所述第二抵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抵推所述第一抵推组件和所述第二抵推组件相互远离,以使所述第一抵推组件和所述第二抵推组件带动所述第二夹紧机构和所述第一夹紧机构相互靠近以挤压所述第一挂具单元和所述第二挂具单元,并压缩所述第一复位组件和所述第二复位组件;所述驱动组件还用于脱离所述第一抵推组件和所述第二抵推组件,以使所述第一复位组件和所述第二复位组件弹性抵推所述第一抵推组件和所述第二抵推组件相互靠近,进而使所述第一抵推组件和所述第二抵推组件分别带动所述第二夹紧机构和所述第一夹紧机构相互远离以松开所述第一挂具单元和所述第二挂具单元。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阳极挂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挂具单元和所述第二挂具单元均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挂件,所述第一挂具单元的多个所述挂件与所述第二挂具单元的多个所述挂件依次错位设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阳极挂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上开设有定位槽、第一滑槽、第二滑槽和第三滑槽,所述定位槽位于所述承载位以用于承载所述挂具本体并对所述挂具进行定位,所述第一滑槽开设于所述承载位且贯穿所述承载板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滑槽与所述定位槽相连通,所述第二滑槽和所述第三滑槽位于所述定位槽的两侧,且所述第二滑槽和所述第三滑槽均贯穿所述承载板相对的两侧。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阳极挂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紧机构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一夹板和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夹指,所述第一夹板滑动设于所述第二滑槽内且所述第一夹板的两端均凸伸出所述第二滑槽,多个所述第一夹指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且每个所述第一夹指的两端均凸伸出所述第一滑槽,所述第一连接板位于所述承载板背离所述挂具的一侧,且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夹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另一端连接多个所述第一夹指,所述第一连接板还连接所述第二抵推组件;所述第一连接板用于在所述第二抵推组件的带动下带动所述第一夹板和多个所述第一夹指在所述第二滑槽和所述第一滑槽内移动;其中,所述第一挂具单元位于所述第一夹板和多个所述第一夹指之间,多个所述第一夹指与所述第二挂具单元的多个所述挂件一一相对设置。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阳极挂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紧机构包括第二连接板、第二夹板和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夹指,所述第二夹板滑动设于所述第三滑槽内且所述第二夹
板的两端均凸伸出所述第三滑槽,多个所述第二夹指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且每一个所述第二夹指的两端均凸伸出所述第一滑槽,多个所述第二夹指与多个所述第一夹指依次错位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板位于所述承载板背离所述挂具的一侧,且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夹板,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另一端连接多个所述第二夹指,所述第二连接板还连接所述第一抵推组件;所述第二连接板用于在所述第一抵推组件的带动下带动所述第二夹板和多个所述第二夹指在所述第三滑槽和所述第一滑槽内移动;其中,所述第二挂具单元位于所述第二夹板和多个所述第二夹指之间,多个所述第二夹指与所述第一挂具单元的多个所述挂件一一相对设置。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阳极挂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推组件包括第一导向板和第一抵推板;所述第二抵推组件包括第二导向板和第二抵推板;所述第一导向板和所述第二导向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抵推板和所述第二抵推板交错设置,且所述第二抵推板位于所述第一导向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之间,所述第一抵推板位于所述第二导向板与第二连接板之间,所述第一抵推板通过所述第一抵推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抵推板通过所述第二抵推板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抵推板的一侧用于与所述驱动组件抵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一复位组件抵接;所述第二抵推板的一侧用于与所述驱动组件抵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二复位组件抵接;其中,所述第一抵推板用于在所述驱动组件的带动下通过所述第一导向板带动所述第二夹紧机构运动,并压缩所述第一复位组件;所述第二抵推板用于在所述驱动组件的带动下通过所述第二导向板带动所述第一夹紧机构运动,并压缩所述第二复位组件。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阳极挂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板包括第一导向主体、第一限位部和第一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主体与所述第二连接板背离所述承载板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一导向部间隔设置且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导向主体的两端,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一导向部面向所述第二导向板延伸,所述第一导向主体靠近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一端开设有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部具有第一台阶,所述第一抵推板与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一导向部连接;所述第二导向板包括第二导向主体、第二限位部和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二导向主体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背离所述承载板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二限位部和所述第二导向部间隔设置且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导向主体的两端,所述第二限位部和所述第二导向部面向所述第一导向板延伸,所述第二导向主体靠近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一端开设有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二导向部具有第二台阶,所述第二抵推板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和所述第二导向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导向部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导向槽内,所述第二导向部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向槽内。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阳极挂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板、所述第一夹指、所述第二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指面向对应所述挂件的一侧具有与对应所述挂件相适配的挤压面,所述挤压面用于适配挤压对应所述挂件。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阳极挂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复位组件包括第一止挡板和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止挡板位于所述第一抵推组件背离所述第二抵推组件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止挡板与所述承载板背离所述挂具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
止挡板,另一端抵接所述第一抵推组件;所述第二复位组件包括第二止挡板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止挡板位于所述第二抵推组件背离所述第一抵推组件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止挡板与所述承载板背离所述挂具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止挡板,另一端抵接所述第二抵推组件。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阳极挂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把手和凸轮;所述凸轮转动设于所述第一抵推组件和所述第二抵推组件之间,所述把手连接所述凸轮;所述凸轮用于在所述把手的带动下转动以抵推所述第一抵推组件和所述第二抵推组件相互远离,以使所述第一抵推组件和所述第二抵推组件分别带动所述第二夹紧机构和所述第一夹紧机构相互靠近,并压缩所述第一复位组件和所述第二复位组件。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一种阳极挂具,包括挂具、承载板、第一夹紧机构、第二夹紧机构和驱动机构;挂具包括挂具本体、第一挂具单元和第二挂具单元;第一夹紧机构和第二夹紧机构用于挤压第一挂具单元和第二挂具单元;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组件、第一抵推组件、第二抵推组件、第一复位组件和第二复位组件;驱动组件用于抵推第一抵推组件和第二抵推组件,以分别带动第二夹紧机构和第一夹紧机构相互靠近;驱动组件还用于脱离第一抵推组件和第二抵推组件,以分别带动第二夹紧机构和第一夹紧机构相互远离。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阳极挂具,挂具单元的夹紧或松开实现了自动化作业,无需作业人员手动夹紧或松开,有利于提高作业人员的上料效率,降低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劳动强度。劳动强度。


技术研发人员:

吴海英 张永方 赵遂章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富联裕展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6.30

技术公布日:

2023/2/27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6:35: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615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组件   导向   多个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