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焦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对焦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其通过所述滚珠-滚槽结构和所述磁吸组件的特殊相对位置关系,有效地解决所述对焦驱动组件在静态时发生倾斜的问题。


背景技术:



2.随着移动电子设备的发展和普及,被应用于移动电子设备的用于帮助使用者获取影像的摄像模组的相关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进步。为了优化成像质量和拍摄效果,现有的一些摄像模组中会配置对焦驱动组件,例如音圈马达、滚珠马达,以通过对焦驱动组件来进行光学对焦。
3.然而,在现有的滚珠马达结构的结构设计中,其通常将线圈、磁石、滚珠、磁轭等元件集中地布置于滚珠马达的一侧。虽然这种结构布置方式不会影响其性能,但这种布置方式会导致滚珠马达的单侧尺寸较大,进而使得摄像模组的单侧尺寸畸形。
4.并且,在滚珠马达驱动光学镜头进行对焦时,会出现静态tilt(倾斜)和动态tilt(倾斜)的问题。这里,动态tilt指的是在所述滚珠马达运动的过程中光学镜头发生倾斜,而静态tilt指的是在所述滚珠马达不工作时光学镜头发生倾斜。
5.因此,需要一种优化的用于摄像模组的对焦驱动组件。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的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对焦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其通过所述滚珠-滚槽结构和所述磁吸组件的特殊相对位置关系,有效地解决所述对焦驱动组件在静态时发生倾斜的问题。
7.通过下面的描述,本技术的其它优势和特征将会变得显而易见,并可以通过权利要求书中特别指出的手段和组合得到实现。
8.为实现上述至少一优势,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对焦驱动组件,其包括:
9.固定基座;
10.被安装于所述固定基座内的可移动载体,所述可移动载体和所述固定基座之间存在间隙;
11.被设置于所述间隙内的至少一电磁驱动部;
12.被设置于所述间隙的磁吸组件;以及
13.形成于所述间隙内的第一滚珠-滚槽结构和第二滚珠-滚槽结构;
14.其中,所述第一滚珠-滚槽结构和所述第二滚珠-滚槽结构相对于所述磁吸组件对称地布置。
15.在根据本技术的对焦驱动组件中,所述间隙具有位于所述固定载体的转角部的第一部分、所述磁吸组件被设置于所述间隙的第一部分。
16.在根据本技术的对焦驱动组件中,所述磁吸组件包括被设置于所述可移动载体的
外侧壁的感测磁铁和被设置于所述固定基座的内侧壁且与所述感测磁铁相对设置的复位磁轭。
17.在根据本技术的对焦驱动组件中,所述第一滚珠-滚槽结构和所述第二滚珠-滚槽结构相对于所述复位磁轭的中轴线对称地布置。
18.在根据本技术的对焦驱动组件中,所述第一滚珠-滚槽结构包括形成于所述可移动载体的外周壁的第一通道、形成于所述固定基座的内周壁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相配合形成第一滚槽,以及,设置于所述滚槽内的至少一第一滚珠;所述第二滚珠-滚槽结构包括形成于所述可移动载体的外周壁的第三通道、形成于所述固定基座的内周壁的第四通道,所述第三通道和所述第四通道相配合形成第二滚槽,以及,设置于所述滚槽内的至少一第二滚珠。
19.在根据本技术的对焦驱动组件中,所述第一滚珠和所述第二滚珠的球心连线与所述复位磁轭的中轴线垂直。
20.在根据本技术的对焦驱动组件中,所述磁吸组件所产生的磁吸力与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对所述第一滚珠的夹持力的方向相同;和/或,所述磁吸组件所产生的磁吸力与所述第三通道和所述第四通道对所述第二滚珠的夹持力的方向相同。
21.在根据本技术的对焦驱动组件中,所述可移动载体的外周壁具有位于其转角部的第一切面;所述固定基座的内周壁具有位于其转角部且与所述第一切面相对的第二切面;其中,所述第一切面和所述第二切面形成所述间隙的第一部分;其中,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的至少一边与所述第二切面平行,所述第三通道和所述第四通道的至少一边与所述第二切面平行。
22.在根据本技术的对焦驱动组件中,所述间隙还具有自所述第一部分横向延伸的第二部分和自所述第一部分纵向延伸的第三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之间具有预设角度;其中,所述至少一线圈-磁石对包括被分别被设置于所述间隙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第一线圈-磁石对和第二线圈-磁石对。
23.在根据本技术的对焦驱动组件中,所述第一滚珠-滚槽结构与所述第一线圈-磁石对位于所述可移动载体的同一侧;和/或,所述第二滚珠-滚槽结构与所述第二线圈-磁石对位于所述可移动载体的同一侧。
24.在根据本技术的对焦驱动组件中,所述第一滚珠-滚槽结构与所述第一线圈-磁石对位于所述可移动载体的不同侧;和/或,所述第二滚珠-滚槽结构与所述第二线圈-磁石对位于所述可移动载体的不同侧。
25.在根据本技术的对焦驱动组件中,所述间隙还具有自所述第一部分横向延伸的第二部分和自所述第一部分纵向延伸的第三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之间具有预设角度;其中,所述至少一线圈-磁石对包括被分别被设置于所述间隙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第一线圈-磁石对和第二线圈-磁石对。
26.在根据本技术的对焦驱动组件中,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之间的夹角为90
°
,且所述第一线圈-磁石对和所述第二线圈磁石对之间的夹角为90
°

27.在根据本技术的对焦驱动组件中,所述可移动载体的外周壁具有位于其转角部的第一切面、自所述第一切面横向延伸的第一横面以及自所述第一切面纵向延伸的第一纵面;所述固定基座的内周壁具有位于其转角部且与所述第一切面相对的第二切面、自所述
第二切面横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横面相对的第二横面以及自所述第二切面纵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纵面相对的第二纵面;其中,所述第一切面和所述第二切面形成所述间隙的第一部分;所述第一横面和所述第二横面形成所述间隙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纵面和所述第二纵面形成所述间隙的第三部分。
28.在根据本技术的对焦驱动组件中,所述第一横面与所述第一切面之间的夹角与所述第一纵面与所述第一切面之间的夹角相等;和/或,所述第二横面与所述第二切面之间的夹角与所述第二纵面与所述第二切面之间的夹角相等。
29.在根据本技术的对焦驱动组件中,所述可移动载体的外周壁的形状与所述固定基座的内周壁的形状相适配。
30.在根据本技术的对焦驱动组件中,所述对焦驱动组件进一步包括延伸于所述间隙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驱动电路板,其中,所述驱动电路板具有位于所述间隙的第一部分的第一驱动电路子板、位于所述间隙的第二部分的第二驱动电路子板和位于所述间隙的第三部分的第三驱动电路子板。
31.在根据本技术的对焦驱动组件中,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板贴靠于所述第二切面,第二驱动电路子板贴靠于所述第二横面,以及,所述第三驱动电路子板贴靠于所述第二纵面。
32.在根据本技术的对焦驱动组件中,所述复位磁轭位于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之间。
33.在根据本技术的对焦驱动组件中,所述对焦驱动组件进一步包括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板且朝向所述感测磁铁的位置感测元件,所述位置感测元件被配置为感测所述感测磁铁的移动位置。
34.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其包括:
35.感光组件;
36.被保持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的光学镜头;以及
37.用于驱动所述光学镜头沿着所述感光路径移动以进行光学对焦的如上所述的对焦驱动组件。
38.在根据本技术的摄像模组中,所述摄像模组进一步包括用于驱动感光组件移动以进行光学防抖的防抖驱动组件。
39.通过对随后的描述和附图的理解,本技术进一步的目的和优势将得以充分体现。
40.本技术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
附图说明
41.通过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或步骤。
42.图1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立体爆炸示意图。
43.图2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感光组件的示意图。
44.图3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摄像模组的对焦驱动组件的立体爆炸示意图。
45.图4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对焦驱动组件的截面示意图。
46.图5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对焦驱动组件的另一截面示意图。
47.图6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对焦驱动组件的又一截面示意图。
48.图7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对焦驱动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49.图8图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对焦驱动组件的一个变形实施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0.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根据本技术的示例实施例。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本技术的全部实施例,应理解,本技术不受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制。
51.示意性摄像模组
52.如图1至图7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摄像模组被阐明,其包括感光组件10、被保持于所述感光组件10的感光路径上的光学镜头20、用于驱动所述光学镜头20沿着所述感光路径进行移动以进行光学对焦的对焦驱动组件30,以及,用于封装的外壳40。
53.相应地,如图2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感光组件10,包括:线路板11,感光芯片12、镜座13和滤光元件14。具体地,所述感光芯片12电连接于所述线路板11,以藉由所述线路板11为所述感光芯片12提供工作所需要的控制电路和电能。例如,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感光芯片12被安装于所述线路板11的上表面,并通过打金线的方式电连接于所述线路板11。当然,在本技术其他示例中,所述感光芯片12还能以其他方式被设置于所述线路板11和/或其他方式电连接于所述线路板11,例如,以芯片倒装的方式贴附于所述线路板11的下表面,对此,并不为本技术所局限。应可以理解,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感光芯片12的感光路径形成所述感光组件10的感光路径。
54.所述镜座13被形成于所述线路板11上以用于支撑其他部件,其中,所述基座具有对应于所述感光芯片12的至少感光区域的光窗。在本技术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所述镜座13被实施为单独成型的塑料支架,其通过黏着剂附着于所述线路板11的表面,并用于支撑其他部件。当然,在本技术其他示例中,所述镜座13还能以其他方式形成于所述线路板11,例如,所述镜座被实施为模塑基座,其通过模塑工艺一体成型于所述线路板11的预设位置,对此,并不为本技术所局限。
5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滤光元件14的作用在于对进入所述感光芯片12的成像光线进行过滤以滤除其中的杂散光,因此,所述滤光元件14被保持于所述感光芯片12的感光路径上。例如,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所述滤光元件14被安装于所述镜座13上且对应于所述感光芯片12的至少感光区域,通过这样的方式,所述滤光元件14被保持于所述感光芯片12的感光路径上。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技术其他示例中,所述滤光元件14还能够以其他方式被安装于所述镜座13上,例如,先在所述镜座13上设置滤光元件支架,进而将所述滤光元件14安装在所述滤光元件支架上,也就是,在该示例中,所述滤光元件14可通过其他支撑件被间接地安装于所述镜座13上。并且,在本技术的其他示例中,所述滤光元件14还能够被安装于
所述摄像模组的其他位置,例如,所述滤光元件14形成于所述光学镜头20内(例如,作为一层滤光膜附着于所述光学镜头20的某片光学透镜的表面),对此,并不为本技术所局限。
56.为了增加所述感光组件10的底部强度,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感光组件10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线路板11的下表面的加强板(未有图示意),例如,可在所述线路板11的下表面设置钢板,以通过所述钢板来加强所述线路板11的强度。相应地,所述加强板可被配置为与所述线路板11具有相一致的形状和尺寸,以在被叠置于所述线路板11的下表面后,对所述线路板11的整体进行加强。
57.进一步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20被保持于所述感光组件10的感光路径上以采集外界成像光线。相应地,所述光学镜头20可被实施为独立的部件,也可以与所述对焦驱动组件30集成地配置(关于此,在后续对焦驱动组件30的描述中会展开,在此先不赘述)。当所述光学镜头20被实施为独立的部件时,其可被实施为分体式镜头或者一体式镜头。
58.一体式镜头包括镜筒和被安装于所述镜筒内的至少一光学透镜。而分体式镜头包括至少两个镜头部分,例如,包括两个镜头部分:第一镜头部分和第二镜头部分,其中,所述第一镜头部分包括第一镜筒和安装于所述第一镜筒内的至少一光学透镜,所述第二镜头部分包括第二镜筒和被安装于所述第二镜筒内的至少一光学透镜,所述第一透镜部分的至少一光学透镜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的至少一光学透镜相互配合以形成可成像光学系统。
59.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知晓,在预定光学透镜的数量范围内,所述光学镜头20的解像力与光学透镜的数量正正比,即,所述光学镜头20的解像力越好,其所包含的光学透镜的数量越大。因此,在实际的摄像模组中,所述光学镜头20所包含的光学透镜的数量通常大于等于5。
60.相应地,在所述摄像模组的成像过程中,需调整所述光学镜头20和所述感光组件10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以使得所述光学镜头20的成像焦平面位于所述感光芯片12的成像面上。因此,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摄像模组还配置有用于驱动所述光学镜头20沿着所述感光组件10的感光路径进行移动以进行光学对焦的对焦驱动组件30。
61.特别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对焦驱动组件30被实施为滚珠式马达,其包括:固定基座31、被安装于所述固定基座31内的可移动载体32、用于驱动所述可移动载体32相对所述固定基座31进行移动的至少一电磁驱动部、用于复位的磁吸组件34和用于引导所述可移动组件相对所述固定基座31进行移动的至少一滚珠-滚槽结构,如图3和图4所示。
62.相应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可移动载体32可以被设置于所述固定基座31的上方或者以被收容于所述固定基座31中。相应地,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技术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所述可移动载体32被安装于所述固定基座31内,即,所述固定基座31具有收容腔,所述可移动载体32被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收容腔内。
6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20被安装于所述可移动载体32中,这样当所述可移动载体32相对于所述固定基座31发生移动时,所述可移动载体32能携带所述光学镜头20沿着所述感光路径进行移动以进行光学对焦。在具体实施中,当所述光学镜头20被实施为独立的部件时,其可通过黏着剂粘接、卡扣连接或者螺纹连接等方式被安装于所述可移动载体32的镜头安装腔内。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技术其他一些示例中,所述光学镜头20也可以与所述对焦驱动组件30集成地配置,即,所述光学镜头20的至少一光学透镜被直接地安
装于所述镜头安装腔内而没有配置所述镜筒,也就是,所述可移动载体32的镜头安装腔在功能上形成所述光学镜头20的镜筒,这样,可减小所述摄像模组的整体尺寸。
64.应可以理解,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基座31为位置固定的部件,即,所述固定基座31形成所述对焦驱动组件30的定子,而所述可移动载体32能够相对所述固定基座31沿着所述感光组件10的感光路径进行移动,即,所述可移动载体32形成所述对焦驱动组件30的动子。而驱动所述可移动载体32相对于所述固定基座31进行移动的驱动力由所述至少一电磁驱动部提供。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电磁驱动部为线圈-磁石对,即,驱动力由线圈和磁石之间的电磁作用产生。
65.具体地,在如图4所示意的示例中,所述对焦驱动组件30包括两个电磁驱动部:第一电磁驱动部33和第二电磁驱动部35,其中,所述第一电磁驱动部33包括被设置于所述可移动载体32的外侧壁的第一磁石331和被设置于所述固定基座31的内侧壁且与所述第一磁石331相对设置的第一线圈332,在所述第一线圈332通电后其与所述第一磁石331相互作用产生沿着感光路径方向的驱动力以驱动所述可移动载体32相对于所述固定基座31移动;所述第二电磁驱动部35包括被设置于所述可移动载体32的外侧壁的第二磁石351和被设置于所述固定基座31的内侧壁且与所述第二磁石351相对设置的第二线圈352,其中,在所述第二线圈352通电后其与所述第二磁石351相互作用产生沿着感光路径方向的驱动力以驱动所述可移动载体32相对于所述固定基座31移动。
66.应可以理解,在本技术其他示例中,所述对焦驱动组件30也可以仅包括一个电磁驱动部,或者,可以包括更多数量的电磁驱动部,对此,并不为本技术所局限。
67.具体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磁吸组件34包括被设置于所述可移动载体32的外侧壁的感测磁铁341和被设置于所述固定基座31的内侧壁且与所述感测磁铁341相对设置的复位磁轭342,以通过所述感测磁铁341和所述复位磁轭342之间的磁吸力使得所述可移动载体32在被移动后能够回复到初始位置(这里,所述初始位置指的是所述可移动载体32的最初位置)。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在停止对所述第一线圈332和所述第二线圈352通电后,所述感测磁铁341和所述复位磁轭342通过两者之间的磁吸力使得所述可移动载体32被回复至初始位置。
68.如前所述,在滚珠马达驱动光学镜头20进行对焦时,会出现静态tilt(倾斜)和动态tilt(倾斜)的问题。这里,动态tilt指的是在所述滚珠马达运动的过程中光学镜头20发生倾斜,而静态tilt指的是在所述滚珠马达不工作时光学镜头20发生倾斜。
69.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一方面,对所述电磁驱动部和所述磁吸组件34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特殊配置以解决动态tilt的问题;另一方面,对所述磁吸组件34和所述滚珠-滚槽结构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特殊配置,以解决动态tilt和静态tilt的问题。
70.为了实现上述特殊位置关系的配置,首先对所述可移动载体32和所述固定基座31的形状和尺寸参数进行特殊配置,以使得所述电磁驱动部和所述磁吸组件34以及所述磁吸组件34和所述滚珠-滚槽结构能够按照预设要求被布设于所述可移动载体32和所述固定基座31所形成的间隙内。
71.具体地,如图4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可移动载体32和所述固定基座31之间存在间隙300,其中,所述间隙300具有位于所述固定基座31的转角部的第一部分310。这
里,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基座31具有块状结构,在如图4所示意的示例中,所述固定基座31的形状为长方体或者说,所述固定基座31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即,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基座31具有四个转角部。值得一提的是,当所述固定基座31被实施为其他形状时,其转角部的数量可增加或减少,对此,并不为本技术所局限。
72.也就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间隙300的第一部分310位于所述固定基座31的转角区域,即,所述间隙30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固定基座31的转角区域,这样,所述固定基座31的转角区域的空间可被利用起来。具体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磁吸组件34被设置于所述间隙300的第一部分310,即,所述磁吸组件34被设置于所述可移动载体32和所述固定基座31之间的位于所述固定基座31的转角处的间隙300内。
73.进一步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间隙300还具有自所述第一部分310横向延伸的第二部分320和自所述第一部分310纵向延伸的第三部分330,所述第二部分320和所述第三部分330之间具有预设角度。也就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间隙300具有特殊的形状配置,其至少包括三个部分(而没有对所述间隙300的其他部分进行限定):第一部分310位于所述固定基座31的转角处,第二部分320自所述第一部分310横向延伸,第三部分330自所述第一部分310纵向延伸,并且,所述第二部分320和所述第三部分330之间具有预设夹角。这里,强调所述第二部分320和所述第三部分330之间具有预设夹角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所述第二部分320和所述第三部分330之间不平行,即,所述第二部分320和所述第三部分330之间的夹角的角度并不为本技术所局限。并且,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部分320和所述第三部分330之间的夹角表示所述第二部分320的中轴线和所述第三部分330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
74.如图4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磁驱动部33和所述第二电磁驱动部35被分别设置于所述间隙300的第二部分320和第三部分330。并且,如图4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磁吸组件34被设置于所述间隙300的第一部分310。也就是说,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磁吸组件34被设置于所述可移动载体32和所述固定基座31之间的位于所述固定基座31的转角处的间隙300内,且,所述磁吸组件34位于两对线圈-磁石对之间,并且,这两对线圈-磁石对之间具有预设夹角(即,这两对线圈-磁石对之间不平行)。这样一方面所述对焦驱动组件30内部的元件布局更为紧凑以缩减所述对焦驱动组件30的整体尺寸,另一方面,由于所述第一电磁驱动部33、所述第二电磁驱动部35和所述磁吸组件34的特殊相对位置关系,能解决所述动焦摄像模组的动态tilt问题。
75.更具体地,如图4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可移动载体32的外周壁具有位于其转角部的第一切面321、自所述第一切面321横向延伸的第一横面322以及自所述第一切面321纵向延伸的第一纵面323;所述固定基座31的内周壁具有位于其转角部且与所述第一切面321相对的第二切面311、自所述第二切面311横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横面322相对的第二横面312以及自所述第二切面311纵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纵面323相对的第二纵面313;其中,所述第一切面321和所述第二切面311形成所述间隙300的第一部分310;所述第一横面322和所述第二横面312形成所述间隙300的第二部分320;所述第一纵面323和所述第二纵面313形成所述间隙300的第三部分330。
76.为了便于理解,将所述可移动载体32在其外周壁上的第一切面321、第一横面322和第一纵面323所形成区域定义为第一异形区,以及,将所述固定基座31在其内周壁上的第
二切面311、第二横面312和第二纵面313所形成的区域定义为第二异形区。优选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异形区和所述第二异形区具有相一致的形状,即,所述第一切面321平行于所述第二切面311,所述第一横面322平行于所述第二横面312,所述第一纵面323平行于所述第二纵面313。当然,在本技术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异形区和所述第二异形区的形状也可以不一致,例如,两者之间存在微弱的差异,对此,并不为本技术所局限。
77.更具体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横面322与所述第一纵面323之间的夹角为90
°
,所述第二横面312与所述第二纵面313之间的夹角为90
°
,这样,所述第二部分320和所述第三部件所成的夹角为90
°
。并且,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横面322与所述第一切面321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一纵面323与所述第一切面321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二横面312与所述第二切面311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二纵面313与所述第二切面311之间的夹角为钝角。优选地,所述第一横面322与所述第一切面321之间的夹角与所述第一纵面323与所述第一切面321之间的夹角相等;和/或,所述第二横面312与所述第二切面311之间的夹角与所述第二纵面313与所述第二切面311之间的夹角相等,当然,所述第一横面322与所述第一切面321之间的夹角与所述第一纵面323与所述第一切面321之间的夹角也可以不相等,以及,所述第二横面312与所述第二切面311之间的夹角与所述第二纵面313与所述第二切面311之间的夹角也可以不相等。更优选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横面322与所述第一切面321之间的夹角为135
°
、所述第一纵面323与所述第一切面321之间的夹角为135
°
、所述第二横面312与所述第二切面311之间的夹角为135
°
、所述第二纵面313与所述第二切面311之间的夹角为135
°

78.相应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磁驱动部33的第一磁石331被设置于所述可移动载体32的第一横面322,所述第一电磁驱动部33的第一线圈332被设置于所述固定基座31的第二横面312;所述第二电磁驱动部35的第二磁石351被设置于所述可移动载体32的第一纵面323,所述第二电磁驱动部35的第二线圈352被设置于所述固基座的第二纵面313;所述磁吸组件34的感测磁铁341被设置于所述可移动载体32的第一切面321,所述磁吸组件34的复位磁轭342被设置于所述固定基座31的第二切面311。优选地,所述磁吸组件34的感测磁铁341被设置于所述可移动载体32的第一切面321的中间区域,所述磁吸组件34的复位磁轭342被设置于所述固定基座31的第二切面311的中间区域。
79.特别地,当所述第二部分320和所述第三部分330的夹角为90
°
时,即,所述第一电磁驱动部33的线圈-磁石对和所述第二电磁驱动部35的线圈-磁石对之间的夹角为90
°
时,所述第一电磁驱动部33和所述第二电磁驱动部35所产生的驱动力能够使得所述可移动载体32相对更为平衡地沿着所述感光路径移动以减少驱动过程中tilt(倾斜)的产生。
80.并且,由于所述第一部分310和所述第二部分320以及所述第一部分310和所述第三部分330之间都存在夹角,因此,所述第一电磁驱动部33、所述第二电磁驱动部35和所述磁吸组件34之间在水平方向的截面上也具有一定的角度。或者说,所述磁吸组件34所产生的磁吸力的方向与所述第一电磁驱动部33或所述第二电磁驱动部35所产生的驱动力的方向不在驱动力所在平面上正交。这里,所述驱动力所在的平面是指沿着感光路径的方向所述第一电磁驱动部33的第一线圈332或第一磁石331所在的平面,或者,所述第二电磁驱动部35的第二线圈352或第二磁石351所在的平面。
81.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可以理解,所述对焦驱动组件30在移动所述光学镜头20以
进行光学对焦的过程中,不仅会产生动态的tilt,还会产生静态的tilt,即,所述对焦摄像模组在不工作的状态下也有可能产生倾斜。为此,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对所述磁吸组件34和所述滚珠-滚槽结构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特殊配置,以解决静态tilt问题和进一步优化动态tilt问题。
82.具体地,如图4至图6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滚珠-滚槽结构包括一对滚珠滚槽结构(为了便于说明,定义为第一滚珠-滚槽结构38和第二滚珠-滚槽结构39),其中,所述第一滚珠-滚槽结构38和所述第二滚珠-滚槽结构39相对于所述磁吸组件34对称地布置。
83.更具体地,所述第一滚珠-滚槽结构38包括形成于所述可移动载体32的外周壁的第一通道381、形成于所述固定基座31的内周壁的第二通道382,所述第一通道381和所述第二通道382相配合形成第一滚槽380,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滚槽380内的至少一第一滚珠383;所述第二滚珠-滚槽结构39包括形成于所述可移动载体32的外周壁的第三通道391、形成于所述固定基座31的内周壁的第四通道392,所述第三通道391和所述第四通道392相配合形成第二滚槽390,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滚槽390内的至少一第二滚珠393。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一通道381、所述第二通道382、所述第三通道391和所述第四通道392的形状可以是v形、〕形等。
8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磁吸组件34被设置于所述间隙300的第一部分310,即,所述磁阻组件位于所述固定基座31的转角处。更明确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滚珠-滚槽结构38和所述第二滚珠-滚槽结构39相对于所述复位磁轭342的中轴线对称地布置,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所述第一滚珠-滚槽结构38和所述第二滚珠-滚槽结构39相对于所述磁吸组件34对称地布置。
85.应可以理解,当所述第一滚珠-滚槽结构38和所述第二滚珠-滚槽结构39相对于所述复位磁轭342的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时,所述磁吸组件34所产生的磁吸力与所述第一通道381和所述第二通道382对所述第一滚珠383的夹持力的方向相同,使得所述第一滚珠383能够被适配地夹持于所述可移动载体32和所述固定基座31之间,并且,所述磁吸组件34所产生的磁吸力与所述第三通道391和所述第四通道392对所述第二滚珠393的夹持力的方向相同,使得所述第二滚珠393能够被适配地夹持于所述可移动载体32和所述固定基座31之间,以解决静态tilt问题和进一步优化动态tilt问题。
86.更优选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对焦感光组件10的水平截面上(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滚珠-滚槽结构38的滚珠和所述第二滚珠-滚槽结构39的滚珠的球心连线与所述磁吸组件34的感测磁铁341的中轴线垂直(即,所述第一滚珠383和所述第二滚珠393的球心连线与所述复位磁轭342的中轴线垂直),以使得所述磁吸组件34所产生的磁吸力与所述第一通道381和所述第二通道382对所述滚珠的夹持力的方向以及所述第三通道391和所述第四通道392对所述滚珠的夹持力的方向相同。
87.为了进一步地确保所述磁吸力和所述夹持力在方向上的协同性,更优选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道381和所述第二通道382的至少一边与所述第二切面311平行,所述第三通道391和所述第四通道392的至少一边与所述第二切面311平行,如图5和图6所示。应可以理解,当所述第一通道381和所述第二轨道382的至少一边与所述固定基座31的第二切面311平行时,夹持力的方向与该边的方向也会与所述磁吸力的方向一样:与所述第
二切面311产生90
°
的夹角,以保证所述第一滚珠383能够被适配地夹持在所述第一通道381和所述第二轨道382中,进而可以使得所述可移动载体32能够被平稳地安置于所述固定基座31内而不会产生倾斜,导致静态tilt的产生。当所述第三轨道391和所述第四轨道392的至少一边与所述固定基座31的第二切面311平行时,夹持力的方向与该边的方向也会与所述磁吸力的方向一样:与所述第二切面311产生90
°
的夹角,以保证所述第二滚珠393能够被适配地夹持在所述第三轨道391和所述第四轨道392中,进而可以使得所述可移动载体32能够被平稳地安置于所述固定基座31内而不会产生倾斜,导致静态tilt的产生。
88.值得一提的是,本技术所涉及的平行和垂直关系可以允许存在一定的偏差,如5
°‑
10
°
的偏差。
89.进一步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滚珠-滚槽结构38与所述第一线圈-磁石对位于所述可移动载体32的同一侧;和/或,所述第二滚珠-滚槽结构39与所述第二线圈-磁石对位于所述可移动载体32的同一侧,如图4至图6所示。当然,在本技术其他示例中,所述第一滚珠-滚槽结构38与所述第一线圈-磁石对位于所述可移动载体32的不同侧;和/或,所述第二滚珠-滚槽结构39与所述第二线圈-磁石对位于所述可移动载体32的不同侧,如图8所示。
90.并且,为了防止所述滚珠-滚槽结构的滚珠在滚至滚槽的一侧而导致所述活动载体发生倾斜,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进一步对所述滚珠-滚槽结构的结构进行优化。具体地,如图7所示,所述滚珠-滚槽结构进一步包括形成于所述滚槽内且将所述滚槽划分为第一子槽和第二子槽的挡板,其中,所述至少一滚珠包括被设置于所述第一子槽内的滚珠和被设置于所述第二子槽内的滚珠,也就是,通过设置于滚槽内的挡板将所述滚槽分成两个子槽并且每个滚槽内容纳至少一个滚珠,这样,所述挡板使得不同的滚珠在不同的滚动子槽内移动以避免滚珠在滚至滚槽的一侧而导致所述活动载体发生倾斜。优选地,将所述挡板设置于所述滚槽的中间区域,即,所述挡板位于所述滚槽的中部区域。
91.相应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滚珠-滚槽结构38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滚槽380内且将所述第一滚槽380划分为两个子槽部分的第一挡板384,其中,各个子槽部分分别设置有至少一所述第一滚珠383。而所述第二滚珠-滚槽结构39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二滚槽390内且将所述第二滚槽390划分为两个子槽部分的第二挡板394,其中,各个子槽部分分别设置有至少一所述第二滚珠393。
92.为了导通所述第一驱动部分33、所述第二驱动部分35和所述磁吸组件34,所述对焦驱动组件30进一步包括延伸于所述间隙300的第一部分310、第二部分320和第三部分330的驱动电路板36,其中,所述驱动电路板36具有位于所述间隙300的第一部分310的第一驱动电路子板361、位于所述间隙300的第二部分320的第二驱动电路子板362和位于所述间隙300的第三部分330的第三驱动电路子板363。
93.特别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板361贴靠于所述第二切面311,第二驱动电路子板362贴靠于所述第二横面312,以及,所述第三驱动电路子板363贴靠于所述第二纵面313,其中,所述复位磁轭342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板361、所述第一线圈332电连接于第二驱动电路子板362,以及,所述第二线圈352电连接于所述第三驱动电路子板363。优选地,所述复位磁轭342位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板361的中间区域。
94.特别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复位磁轭342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板361的背向所述感测磁铁341的一侧,所述第一线圈332、第二线圈352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子板362、第三驱动电路子板363的朝向所述第一磁石331和所述第二磁石351的一侧,,即,所述复位磁轭342与所述第一线圈332和所述第二线圈352设置于所述驱动电路板36不同的两侧。
95.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所述对焦驱动组件30进一步包括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板361且朝向所述感测磁铁341的位置感测元件37,所述位置感测元件37被配置为感测所述感测磁铁341的移动位置。当然,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所述位置感测元件37感测到所述感测磁铁341的位置移动后,将移动的信号继续传递至一信号处理单元并由信号处理单元来判断和处理所述可移动载体32的移动信息,以形成闭环控制。在具体实施中,所述位置感测元件37可以是霍尔元件、驱动ic与霍尔元件的集成体,或者其他位置感测元件37。
96.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固定基座31还具有自其内底面向上延伸的止挡件,所述止挡件与所述滚珠相对用于防止所述滚珠在移动的过程中脱离轨道。当然,也可以在所述滚槽的上部区域设置所述止挡件以防止所述滚珠从所述滚槽的上部区域脱出。
97.还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固定基座31还具有自其内底表面向上延伸的防撞凸台,所述防撞凸台朝向所述可移动载体32以防止所述可移动载体32在移动过程中与所述固定基座31发生撞击造成损坏。
98.进一步地,在使用摄像模组的过程中,还可能因为手抖等因素影响成像质量,因此,在根据本技术的摄像模组中,其还包括用于驱动感光组件10移动以进行光学防抖的防抖驱动组件。
99.防抖驱动组件50被实施为抖动补偿致动器,其中,所述抖动补偿致动器包括至少一防抖线圈51和至少一防抖磁石52,所述防抖线圈51设置于固定载体53,所述防抖磁石52设置于镜座13,所述防抖线圈51与所述防抖磁石52相对设置,其中,当所述防抖线圈51通电后能够与所述防抖磁石52产生电磁感应,以驱动所述防抖磁石52带动镜座13从而带动所述感光组件10在垂直于光轴的平面内。
100.优选地,所述固定载体53的底部设置有所述防抖线圈51的安装槽,以将所述防抖线圈51固定于所述固定载体53上并尽量减小高度方向尺寸的增加。所述镜座13的底部设置有所述防抖磁石52的安装槽,以将所述防抖磁石52固定于镜座13上并尽量减小高度方向尺寸的增加。优选地,所述防抖线圈51和所述防抖磁石52的数量为4,分别位于固定载体53和镜座13的四边上。当然,所述防抖线圈51和所述防抖磁石52的数量也可以为2,分别位于所述固定载体53和所述镜座13相邻的两边上。
101.进一步地,所述防抖驱动组件50还包括磁吸构件、导向机构54、导电结构及框架。具体地,为了使得所述镜座13与所述固定载体53之间摩擦接触且所述镜座13能够在摄像模组中保持稳定不会随着摄像模组的晃动或倒置而产生脱落,产生让所述感光组件10保持置中的效果,在镜座13与固定载体53之间设置所述磁吸构件。
102.具体地,所述磁吸构件包括一第二磁轭,所述第二磁轭与所述防抖磁石52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磁轭设置于所述固定载体53,以通过所述第二磁轭与所述防抖磁石52之间的
吸引力使得所述感光组件10在移动后能够回复到初始位置(初始位置指所述感光组件10的最初位置)。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将所述第二磁轭设置于所述防抖线圈51的背面,即所述防抖磁石52可以随所述镜座13移动,在所述防抖线圈51停止通电后,所述第二磁轭与所述防抖磁石52之间的吸引力使得所述感光组件10回复到初始位置。在本技术的该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抖磁石52与所述防抖线圈51之间产生的驱动力在垂直于光轴方向所在的平面内,而所述第二磁轭与防抖磁石52之间产生的磁吸力在沿光轴方向。
103.值得一提的是,在常规摄像模组中,通常将磁轭设置于侧壁,但当需要实现较大行程时需要将磁轭与磁石的距离设置的更远,且复位更加困难。而本技术相对于常规方案,将第二磁轭设置于防抖磁石52的正上方,产生向上的吸力,由于在进行光学防抖时,防抖磁石52在沿垂直于光轴方向即与第二磁轭所在的平面平行的平面上移动,因此第二磁轭与防抖磁石52的距离并不需要受到ois行程的影响,使得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更大的行程,并且复位更加容易。
104.并且,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还在所述感光组件10的镜座13与所述固定载体53的上下之间设置所述导向机构54,所述导向机构54包括至少一轨道及设置于轨道之间的滚珠。为了提高所述摄像模组在光学防抖过程中运动的稳定性,提高成像质量,在所述镜座13与所述固定载体53间设置轨道,并将滚珠容纳于轨道之中,以在进行光学防抖时使得镜座13相对于固定载体53移动的过程中始终对镜座13形成支撑,使其能够平稳的滑动。此外由于轨道具有方向,滚珠的运动轨迹被限制在该轨道内,因此能够在感光组件10移动的过程中起到导向的作用。并且,由于滚珠能够通过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可以进一步减小镜座13与固定载体53间的摩擦力。具体的,在所述固定载体53的底面设置一沿x轴方向的轨道,在所述镜座13的上表面设置一沿y轴方向的轨道(底面和上表面是指沿光轴方向,从感光芯片12到镜头的方向),所述x方向的轨道与y方向的轨道相对设置形成一“十”字形的容纳腔,将滚珠容纳其中。每个容纳腔内设置一颗滚珠,所述容纳腔与滚珠的数量为至少3个,优选的,所述滚珠和容纳腔数量为4,以使得所述感光组件10能够保持稳定。在进行光学防抖时,通过滚珠和轨道作为导向机构54,可以为感光组件10提供更大的ois行程。当然,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所述镜座13上表面既设置沿x轴方向的轨道也设置沿y轴方向的轨道,并且两个同侧的轨道设置于镜座13的同一侧。与之相对的,在固定载体53的下表面设置与镜座13上表面方向垂直的轨道,即在固定载体53上与镜座13上x轴方向轨道相对的位置设置y轴方向轨道,在固定载体53上与镜座13y轴方向轨道相对的位置设置x轴方向轨道,以避免出现干涉。
105.为实现摄像模组的电路导通,所述固定载体53上设置有一导电结构,通过该导电结构实现摄像模组内部与外界电子设备主板进行导通。进一步的,所述导电结构为一防抖基板(例如,所述防抖基板可以是pcb板或者所述防抖基板可以是fpc板,对此,并不为本技术所局限),所述防抖基板置于固定载体53的底部,并从侧边向外延伸,实现与外部连接器的电路导通。所述感光组件10的线路板11向上延伸到防抖基板,并实现与防抖基板的电路导通。并且所述对焦基板也可以向下延伸到防抖基板,以实现与对焦基板的电路导通。进一步的,当所述感光组件10被用来实现芯片防抖时,所述防抖线圈51也可以直接贴附于防抖基板,以简化电路。
106.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insert molding技术(嵌入式注塑)将电路
一体成型于所述固定载体53,并由固定载体53导通到伸缩式摄像模组外部。或者,在所述固定载体53的表面设置至少二lds槽,所述lds槽深度不大于20~30μm,宽度不小于60μm,在槽内运用lds(激光直接成型技术),在lds槽表面镀设导电镀层(例如可以是镍钯金的镀层),从而可以避免内部其他金属干扰,实现电路导通。
107.也就是说,为了简化导电结构,将摄像模组的电路集中导通与固定载体53的导电结构上,通过固定载体53实现摄像模组与外界电子设备主板的电路导通。
108.当然,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对焦基板与防抖基板向下延伸至感光组件10的线路板11,并通过线路板11实现与外界电路的导通。并且,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防抖线圈51设置于镜座13,将防抖磁石52设置于固定载体53,并且防抖线圈51与防抖磁石52相对设置。随之,所述第二磁轭与第二位置感测元件也设置于镜座13,并与防抖磁石52相对设置。特别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位置感测元件37设置于所述防抖线圈51内,与所述防抖磁石52相对设置。
109.进一步地,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外壳40被外套设于所述驱动组件的上方,并且所述外壳40具有与所述光学镜头20对应的开口。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光学镜头20可以先于所述外壳40参与到所述摄像模组的组装过程中,也就是,在本技术实施方式中,在将所述外壳40组装于所述镜座13之后,无需再通过开口将所述光学镜头20安装于所述驱动组件内,因此,所述外壳40的开口的口径能够得以缩减。应可以理解,当开口的口径缩减后,有利于防止外界灰尘、脏污或杂散光进入所述摄像模组的内部。所述外壳40的材质可以为金属,例如冷轧碳素薄钢板(spcc)或者不锈钢等导磁材料,从而起到一定的导磁作用,加强磁场。
110.综上,基于本技术实施例的摄像模组被阐明,其中,所述摄像模组的对焦驱动组件30具有特殊的结构配置,具体地,其通过所述滚珠-滚槽结构和所述磁吸组件34的特殊相对位置关系,有效地解决所述对焦驱动组件30在静态时发生倾斜的问题。
111.示意性对焦驱动组件
112.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对焦驱动组件30。
113.具体地,所述对焦驱动组件30,包括:固定基座31;被安装于所述固定基座31内的可移动载体32,所述可移动载体32和所述固定基座31之间存在间隙300;被设置于所述间隙300内的至少一电磁驱动部;被设置于所述间隙300的磁吸组件34;以及,形成于所述间隙300内的第一滚珠-滚槽结构38和第二滚珠-滚槽结构39;其中,所述第一滚珠-滚槽结构38和所述第二滚珠-滚槽结构39相对于所述磁吸组件34对称地布置。
114.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对焦驱动组件30中,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间隙300具有位于所述固定载体的转角部的第一部分310、所述磁吸组件34被设置于所述间隙300的第一部分310。
115.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对焦驱动组件30中,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磁吸组件34包括被设置于所述可移动载体32的外侧壁的感测磁铁341和被设置于所述固定基座31的内侧壁且与所述感测磁铁341相对设置的复位磁轭342。
116.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对焦驱动组件30中,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滚珠-滚槽结构38和所述第二滚珠-滚槽结构39相对于所述复位磁轭342的中轴线对称地布置。
117.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对焦驱动组件30中,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滚珠-滚槽结构38包括形成于所述可移动载体32的外周壁的第一通道381、形成于所述固定基座31的内
周壁的第二通道382,所述第一通道381和所述第二通道382相配合形成第一滚槽380,以及,设置于所述滚槽内的至少一第一滚珠383;所述第二滚珠-滚槽结构39包括形成于所述可移动载体32的外周壁的第三通道391、形成于所述固定基座31的内周壁的第四通道392,所述第三通道391和所述第四通道392相配合形成第二滚槽390,以及,设置于所述滚槽内的至少一第二滚珠393。
118.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对焦驱动组件30中,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滚珠383和所述第二滚珠393的球心连线与所述复位磁轭342的中轴线垂直。
119.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对焦驱动组件30中,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磁吸组件34所产生的磁吸力与所述第一通道381和所述第二通道382对所述第一滚珠383的夹持力的方向相同;和/或,所述磁吸组件34所产生的磁吸力与所述第三通道391和所述第四通道392对所述第二滚珠393的夹持力的方向相同。
120.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对焦驱动组件30中,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可移动载体32的外周壁具有位于其转角部的第一切面321;所述固定基座31的内周壁具有位于其转角部且与所述第一切面321相对的第二切面311;其中,所述第一切面321和所述第二切面311形成所述间隙300的第一部分310;其中,所述第一通道381和所述第二通道382的至少一边与所述第二切面311平行,所述第三通道391和所述第四通道392的至少一边与所述第二切面311平行。
121.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对焦驱动组件30中,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间隙300还具有自所述第一部分310横向延伸的第二部分320和自所述第一部分310纵向延伸的第三部分330,所述第二部分320和所述第三部分330之间具有预设角度;其中,所述至少一线圈-磁石对包括被分别被设置于所述间隙300的第二部分320和第三部分330的第一线圈-磁石对和第二线圈-磁石对。
122.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对焦驱动组件30中,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滚珠-滚槽结构38与所述第一线圈-磁石对位于所述可移动载体32的同一侧;和/或,所述第二滚珠-滚槽结构39与所述第二线圈-磁石对位于所述可移动载体32的同一侧。
123.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对焦驱动组件30中,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滚珠-滚槽结构38与所述第一线圈-磁石对位于所述可移动载体32的不同侧;和/或,所述第二滚珠-滚槽结构39与所述第二线圈-磁石对位于所述可移动载体32的不同侧。
124.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对焦驱动组件30中,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间隙300还具有自所述第一部分310横向延伸的第二部分320和自所述第一部分310纵向延伸的第三部分330,所述第二部分320和所述第三部分330之间具有预设角度;其中,所述至少一线圈-磁石对包括被分别被设置于所述间隙300的第二部分320和第三部分330的第一线圈-磁石对和第二线圈-磁石对。
125.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对焦驱动组件30中,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二部分320和所述第三部分330之间的夹角为90
°
,且所述第一线圈-磁石对和所述第二线圈352磁石对之间的夹角为90
°

126.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对焦驱动组件30中,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可移动载体32的外周壁具有位于其转角部的第一切面321、自所述第一切面321横向延伸的第一横面322以及自所述第一切面321纵向延伸的第一纵面323;所述固定基座31的内周壁具有位于其转角
部且与所述第一切面321相对的第二切面311、自所述第二切面311横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横面322相对的第二横面312以及自所述第二切面311纵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纵面323相对的第二纵面313;其中,所述第一切面321和所述第二切面311形成所述间隙300的第一部分310;所述第一横面322和所述第二横面312形成所述间隙300的第二部分320;所述第一纵面323和所述第二纵面313形成所述间隙300的第三部分330。
127.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对焦驱动组件30中,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横面322与所述第一切面321之间的夹角与所述第一纵面323与所述第一切面321之间的夹角相等;和/或,所述第二横面312与所述第二切面311之间的夹角与所述第二纵面313与所述第二切面311之间的夹角相等。
128.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对焦驱动组件30中,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可移动载体32的外周壁的形状与所述固定基座31的内周壁的形状相适配。
129.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对焦驱动组件30中,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对焦驱动组件30进一步包括延伸于所述间隙300的第一部分310、第二部分320和第三部分330的驱动电路板36,其中,所述驱动电路板具有位于所述间隙300的第一部分310的第一驱动电路子板361、位于所述间隙300的第二部分320的第二驱动电路子板362和位于所述间隙300的第三部分330的第三驱动电路子板363。
130.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对焦驱动组件30中,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板361贴靠于所述第二切面311,第二驱动电路子板362贴靠于所述第二横面312,以及,所述第三驱动电路子板363贴靠于所述第二纵面313。
131.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对焦驱动组件30中,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复位磁轭342位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板361的中间区域。
132.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对焦驱动组件30中,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对焦驱动组件30进一步包括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板且朝向所述感测磁铁341的位置感测元件37,所述位置感测元件37被配置为感测所述感测磁铁341的移动位置。
133.综上,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对焦驱动组件30被阐明,其通过所述滚珠-滚槽结构和所述磁吸组件34的特殊相对位置关系,有效地解决所述对焦驱动组件30在静态时发生倾斜的问题。
134.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技术中提及的优点、优势、效果等仅是示例而非限制,不能认为这些优点、优势、效果等是本技术的各个实施例必须具备的。另外,上述公开的具体细节仅是为了示例的作用和便于理解的作用,而非限制,上述细节并不限制本技术为必须采用上述具体的细节来实现。

技术特征:


1.一种对焦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基座;被安装于所述固定基座内的可移动载体,所述可移动载体和所述固定基座之间存在间隙;被设置于所述间隙内的至少一电磁驱动部;被设置于所述间隙的磁吸组件;以及形成于所述间隙内的第一滚珠-滚槽结构和第二滚珠-滚槽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滚珠-滚槽结构和所述第二滚珠-滚槽结构相对于所述磁吸组件对称地布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焦驱动组件,其中,所述间隙具有位于所述固定载体的转角部的第一部分、所述磁吸组件被设置于所述间隙的第一部分。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焦驱动组件,其中,所述磁吸组件包括被设置于所述可移动载体的外侧壁的感测磁铁和被设置于所述固定基座的内侧壁且与所述感测磁铁相对设置的复位磁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焦驱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滚珠-滚槽结构和所述第二滚珠-滚槽结构相对于所述复位磁轭的中轴线对称地布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对焦驱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滚珠-滚槽结构包括形成于所述可移动载体的外周壁的第一通道、形成于所述固定基座的内周壁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相配合形成第一滚槽,以及,设置于所述滚槽内的至少一第一滚珠;所述第二滚珠-滚槽结构包括形成于所述可移动载体的外周壁的第三通道、形成于所述固定基座的内周壁的第四通道,所述第三通道和所述第四通道相配合形成第二滚槽,以及,设置于所述滚槽内的至少一第二滚珠。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对焦驱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滚珠和所述第二滚珠的球心连线与所述复位磁轭的中轴线垂直。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对焦驱动组件,其中,所述磁吸组件所产生的磁吸力与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对所述第一滚珠的夹持力的方向相同;和/或,所述磁吸组件所产生的磁吸力与所述第三通道和所述第四通道对所述第二滚珠的夹持力的方向相同。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对焦驱动组件,其中,所述可移动载体的外周壁具有位于其转角部的第一切面;所述固定基座的内周壁具有位于其转角部且与所述第一切面相对的第二切面;其中,所述第一切面和所述第二切面形成所述间隙的第一部分;其中,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的至少一边与所述第二切面平行,所述第三通道和所述第四通道的至少一边与所述第二切面平行。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对焦驱动组件,其中,所述间隙还具有自所述第一部分横向延伸的第二部分和自所述第一部分纵向延伸的第三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之间具有预设角度;其中,所述至少一线圈-磁石对包括被分别被设置于所述间隙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第一线圈-磁石对和第二线圈-磁石对。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对焦驱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滚珠-滚槽结构与所述第一线圈-磁石对位于所述可移动载体的同一侧;和/或,所述第二滚珠-滚槽结构与所述第二线圈-磁石对位于所述可移动载体的同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对焦驱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滚珠-滚槽结构与所述第一线圈-磁石对位于所述可移动载体的不同侧;和/或,所述第二滚珠-滚槽结构与所述第二线圈-磁石对位于所述可移动载体的不同侧。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焦驱动组件,其中,所述间隙还具有自所述第一部分横向延伸的第二部分和自所述第一部分纵向延伸的第三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之间具有预设角度;其中,所述至少一线圈-磁石对包括被分别被设置于所述间隙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第一线圈-磁石对和第二线圈-磁石对。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对焦驱动组件,其中,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之间的夹角为90
°
,且所述第一线圈-磁石对和所述第二线圈磁石对之间的夹角为90
°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对焦驱动组件,其中,所述可移动载体的外周壁具有位于其转角部的第一切面、自所述第一切面横向延伸的第一横面以及自所述第一切面纵向延伸的第一纵面;所述固定基座的内周壁具有位于其转角部且与所述第一切面相对的第二切面、自所述第二切面横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横面相对的第二横面以及自所述第二切面纵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纵面相对的第二纵面;其中,所述第一切面和所述第二切面形成所述间隙的第一部分;所述第一横面和所述第二横面形成所述间隙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纵面和所述第二纵面形成所述间隙的第三部分。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对焦驱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横面与所述第一切面之间的夹角与所述第一纵面与所述第一切面之间的夹角相等;和/或,所述第二横面与所述第二切面之间的夹角与所述第二纵面与所述第二切面之间的夹角相等。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对焦驱动组件,其中,所述可移动载体的外周壁的形状与所述固定基座的内周壁的形状相适配。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对焦驱动组件,其中,所述对焦驱动组件进一步包括延伸于所述间隙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驱动电路板,其中,所述驱动电路板具有位于所述间隙的第一部分的第一驱动电路子板、位于所述间隙的第二部分的第二驱动电路子板和位于所述间隙的第三部分的第三驱动电路子板。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对焦驱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板贴靠于所述第二切面,第二驱动电路子板贴靠于所述第二横面,以及,所述第三驱动电路子板贴靠于所述第二纵面。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对焦驱动组件,其中,所述复位磁轭位于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之间。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对焦驱动组件,其中,所述对焦驱动组件进一步包括被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子板且朝向所述感测磁铁的位置感测元件,所述位置感测元件被配置为感测所述感测磁铁的移动位置。21.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感光组件;被保持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的光学镜头;以及用于驱动所述光学镜头沿着所述感光路径移动以进行光学对焦的如权利要求1至20任一所述的对焦驱动组件。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中,进一步包括用于驱动感光组件移动以进行光学防抖的防抖驱动组件。

技术总结


公开了一种对焦驱动组件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对焦驱动组件包括固定基座;被安装于所述固定基座内的可移动载体,所述可移动载体和所述固定基座之间存在间隙;被设置于所述间隙内的至少一电磁驱动部;被设置于所述间隙的磁吸组件;以及,形成于所述间隙内的第一滚珠-滚槽结构和第二滚珠-滚槽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滚珠-滚槽结构和所述第二滚珠-滚槽结构相对于所述磁吸组件对称地布置。这样,通过所述滚珠-滚槽结构和所述磁吸组件的特殊相对位置关系,有效地解决所述对焦驱动组件在静态时发生倾斜的问题。倾斜的问题。倾斜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

叶林敏 赵波杰 黄桢 鲁晓峰 诸海江 赵开开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1.08.25

技术公布日:

2023/2/27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5:19: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611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滚珠   组件   切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