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烹饪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自动化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自动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食材烹饪依靠传统的手工烹饪方式完成,手工烹饪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菜品质量难以保证,而且厨师工作环境恶劣;另外厨房烹饪过程存在较多安全和卫生隐患;而自动烹饪设备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3.现有的自动烹饪设备通常使用转筒来模拟炒菜过程,转筒中放置有待翻炒的菜品,然后利用加热部件对转筒进行加热,然而,加热部件的有效加热面积小,容易使转筒各部分的温度不均匀,进而使得菜品质量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烹饪设备,以解决现有自动烹饪设备存在加热部件的有效加热面积小,容易使转筒各部分的温度不均匀,进而使得菜品质量下降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烹饪设备,包括:
6.外壳,设有转动腔和连通所述转动腔的转动开口;
7.锅体,容置于所述转动腔中,并且能够相对所述外壳绕轴转动,所述锅体设有烹饪腔和连通所述烹饪腔的烹饪开口,所述烹饪开口对应于所述转动开口;
8.加热部件,所述加热部件包括第一加热部和与所述第一加热部连接的第二加热部,所述第一加热部设于所述锅体的锅壁的外侧,所述第二加热部设于所述锅体的锅底的外侧。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锅体能够相对外壳绕轴转动,进而使得锅体的锅壁相对第一加热部均匀转动,同时,锅体的锅底相对第二加热部均匀转动,这样,在锅体的锅壁和锅底产生加热点,提高了锅体各个部位受热的均匀程度,进而提高了烹饪效果。
1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锅体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锅体的锅壁为圆侧壁,所述第一加热部的形状与所述锅壁的形状匹配,所述第一加热部为瓦型结构,所述第一加热部的表面平行于所述锅体的转动轴,所述第一加热部和所述锅壁之间预留有第一加热缝隙;所述锅体的锅底为圆底壁,所述第二加热部的形状与所述锅底的形状匹配,所述第二加热部为直角结构,所述第二加热部的表面垂直于所述锅体的转动轴,所述第二加热部和所述锅底之间预留有第二加热缝隙。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锅体受热的均匀程度,同时减少了第一加热部、第二加热部和锅体受损的可能。
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罩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外,所述第一壳体内设有所述转动腔,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加热部和所述第二加热部对应的部分为非金属材料结构或者非铁磁性材料结构。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壳体与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对应的部分为非金属材料结构或者非铁磁性材料结构降低了形成涡电流效应的可能,并且提高了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的散热效率。
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设有与所述第一加热部对应的第一开窗以及与所述第二加热部对应的第二开窗。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降低了形成涡电流效应的可能,并且提高了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的散热效率。
1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窗和所述第二开窗设有遮挡结构,所述遮挡结构为非金属材料结构或者非铁磁性材料结构。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产生的磁场分布集中于转动腔,进而提升锅体的加热效率,同时降低了在其余结构产生涡电流效应的可能。
1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部件为直角瓦型线圈盘。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线圈盘结构简单且可靠性高。
2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自动烹饪设备还包括转锅电机,所述转锅电机的转动输出轴与所述锅体可拆卸连接。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锅体不需要工具即可完成拆卸和换装,提高了操作的便利性。
2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自动烹饪设备还包括底座,所述外壳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外壳上还设有翻转结构,所述翻转结构包括旋转把手或者翻转电机,所述翻转结构能够使所述外壳相对所述底座转动,进而带动所述锅体转动,同时使所述烹饪腔向下倾斜。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提高烹饪效果。
2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自动烹饪设备还包括用于获取所述锅体的锅体加热温度、环境温度、锅体旋转速度和锅体姿态状态中的至少一种数据的传感器模块,传感器模块包括温度传感器、姿态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传感器模块通过串口通讯或者wifi的方式传送数据给数据中心,数据中心集成在机箱内,也可以是独立于自动烹饪设备的服务器。为了适应不同烹饪场所,并且根据不同烹饪场所需要对锅体的温度进行补偿,传感器模块获取锅体加热温度、环境温度、锅体旋转速度和锅体姿态状态,并且输出补偿信息至加热部件和翻转电机进行温度、转速和姿态的调整。
2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自动烹饪设备还包括与所述锅体电连接的人机交互装置,所述人机交互装置包括电视、显示器、电脑一体机、平板电脑或者手机。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自动烹饪设备通过电视实现人机交互,电视与自动烹饪设备之间通过网线、串口、wifi或视频线进行连接完成通讯。电视也可以替换为显示器,电脑一体机、平板电脑或者手机等。
附图说明
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
其他的附图。
29.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烹饪设备的立体结构图;
30.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烹饪设备的爆炸图;
31.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烹饪设备的立体剖视图。
32.图中各附图标记为:
33.1、外壳;2、锅体;3、加热部件;4、转锅电机;5、底座;6、翻转结构;7、传感器模块;
34.11、转动腔;12、转动开口;13、第一壳体;14、第二壳体;21、烹饪腔;22、烹饪开口;23、锅壁;24、锅底;31、第一加热部;32、第二加热部;41、转动输出轴;
35.131、第一开窗;132、第二开窗;141、第一开孔;142、第二开孔。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7.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位于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位于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至另一个元件。
38.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9.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或指示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
40.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动烹饪设备,可以理解的是,用于自动烹饪食物;具体地,为了提高烹饪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设置有外壳1、锅体2和加热部件3,通过锅体2的自动转动以及加热部件3对锅体2的加热,进而使锅体2中的食物均匀受热并且翻炒,模拟人工炒菜的过程,最大程度节约人力,提高烹饪效率。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41.自动烹饪设备包括:外壳1、锅体2,以及加热部件3;
42.外壳1,设有转动腔11和连通转动腔11的转动开口12;这里,外壳1作为锅体2的支撑件,外壳1的内部形成有转动腔11,并且外壳1开设有连通转动腔11的转动开口12,这样,锅体2能够从转动开口12放入转动腔11中,并且与转动腔11间隙配合,使得锅体2能够相对外壳1转动,以使得食物能够在锅体2中翻转,从而模拟人工炒菜时的翻炒动作。
43.锅体2,容置于转动腔11中,并且能够相对外壳1绕轴转动,锅体2设有烹饪腔21和连通烹饪腔21的烹饪开口22,烹饪开口22对应于转动开口12;这里,锅体2用于盛放待烹饪的食物,并且使食物在锅体2内部翻转受热;具体地,锅体2内设有烹饪腔21,并且锅体2设有连通烹饪腔21的烹饪开口22,这样,操作人员能够将待烹饪的食品从烹饪开口22中放入烹饪腔21中;另外,锅体2能够发生绕轴转动,即锅体2相对外壳1转动,使锅体2内的食品能够
跟随锅体2的转动而转动,这里,需要进一步解释的是,锅体2的转动轴与水平面成预设角度,使锅体2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即,食品在随着锅体2转动至锅体2底部的上侧时会因重力的作用掉入锅体2底部的下侧,这样,实现了食物的翻炒,使其烹饪的过程更贴近人工炒菜的过程。
44.加热部件3,加热部件3包括第一加热部31和与第一加热部31连接的第二加热部32,第一加热部31设于锅体2的锅壁23的外侧,第二加热部32设于锅体2的锅底24的外侧。这里,加热部件3用于加热锅体2,其加热方式优选为电磁加热方式;具体地,加热部件3包括第一加热部31和第二加热部32,这里,第一加热部31和第二加热部32优选为一体成型件,其中,第一加热部31靠近锅体2的锅壁23设置,第二加热部32靠近锅体2的锅底24设置,第一加热部31和第二加热部32分别用于加热锅体2的不同部位,使锅体2的受热均匀。
45.本实施例提供的自动烹饪设备的工作原理如下:
46.自动烹饪设备可以连接显示装置,而显示装置显示有烹饪食物所需要的信息供操作人员参考,例如加热时间,放置食材的步骤,以及烹饪时间;进一步地,显示装置能够显示自动烹饪设备的设备信息,例如锅体2温度,环境温度,锅体2转速,锅体2姿态。操作人员可以根据显示装置上的烹饪流程进行操作自动烹饪设备,具体地,将食材按照烹饪步骤放入锅体2中,或者通过食材入料装置将多种食材以及调料送入锅体2中,然后锅体2自动启动,模拟人工炒菜将锅体2中的多种食材翻转,实现翻炒功能;在翻炒过程中,第一加热部31和第二加热部32持续对锅体2进行加热,同时保证锅体2的锅壁23和锅底24均能产生受热点,使其均匀受热。需要进一步解释的是,锅体2相对外壳1绕轴转动,同时也相对第一加热部31和第二加热部32转动,即,在锅体2匀速绕轴转动时,锅体2的锅壁23均匀相对第一加热部31转动,这样,锅壁23能够均匀受热;同理地,锅体2的锅体2均匀相对第二加热部32转动,这样,锅底24能够均匀受热。
4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锅体2能够相对外壳1绕轴转动,进而使得锅体2的锅壁23相对第一加热部31均匀转动,同时,锅体2的锅底24相对第二加热部32均匀转动,这样,在锅体2的锅壁23和锅底24产生加热点,提高了锅体2各个部位受热的均匀程度,进而提高了烹饪效果。
48.在一个实施例中,锅体2的横截面为圆形,锅体2的锅壁23为圆侧壁,第一加热部31的形状与锅壁23的形状匹配,第一加热部31为瓦型结构,第一加热部31的表面平行于锅体2的转动轴,第一加热部31和锅壁23之间预留有第一加热缝隙;锅体2的锅底24为圆底壁,第二加热部32的形状与锅底24的形状匹配,第二加热部32为直角结构,第二加热部32的表面垂直于锅体2的转动轴,第二加热部32和锅底24之间预留有第二加热缝隙。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加热部31用于加热锅体2的锅壁23,为了提高加热效率,使第一加热部31的形状匹配于锅壁23的形状,同时减小第一加热部31和锅壁23之间形成的第一加热缝隙的宽度;同理地,第二加热部32用于加热锅体2的锅底24,为了提高加热效率,使第二加热部32的形状匹配于锅底24的形状,同时减小第二加热部32和锅底24之间形成的第二加热缝隙的宽度;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第一加热部31为瓦型结构,其表面能够贴近锅体2的锅壁23设置,这样,使得第一加热部31的加热效率提升。另外,第一加热部31的表面平行于锅体2的转动轴,这样,当锅壁23相对第一加热部31转动时,由于锅壁23和第一加热部31之间留有第一加热缝隙,因此减少两者发生干涉的可能,即减少第一加热部31损坏的可能;同理地,第二加热部32的表
面垂直于锅体2的转动轴,这样,当锅底24相对第二加热部32转动时,由于锅底24和第二加热部32之间留有第二加热缝隙,因此减少两者发生干涉的可能,即减少第二加热部32损坏的可能。
4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锅体2受热的均匀程度,同时减少了第一加热部31、第二加热部32和锅体2受损的可能。
50.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壳1包括第一壳体13和第二壳体14,第二壳体14罩设于第一壳体13外,第一壳体13内设有转动腔11,第一壳体13与第一加热部31和第二加热部32对应的部分为非金属材料结构或者非铁磁性材料结构。
5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壳体13与第一加热部31和第二加热部32对应的部分为非金属材料结构或者非铁磁性材料结构降低了形成涡电流效应的可能,并且提高了第一加热部31和第二加热部32的散热效率。
52.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3设有与第一加热部31对应的第一开窗131以及与第二加热部32对应的第二开窗132。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加热部31和第二加热部32的加热方式为电磁加热方式,即,为了避免产生涡电流效应,在靠近第一加热部31和第二加热部32的外壳1部分开设有第一开窗131和第二开窗132,同时,该第一开窗131和第二开窗132也能够提高第一加热部31和第二加热部32的散热效率。
5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开窗131和第二开窗132降低了形成涡电流效应的可能,并且提高了第一加热部31和第二加热部32的散热效率。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开窗131和第二开窗132设有遮挡结构,遮挡结构为非金属材料结构或者非铁磁性材料结构。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第一加热部31和第二加热部32的热量能够集中于转动腔11中,在第一开窗131和第二开窗132设有遮挡结构,遮挡结构封闭第一开窗131和第二开窗132,使得第一加热部31和第二加热部32产生的热量能够集中于转动腔11中。为了降低产生涡电流效应,遮挡结构选用非金属材料结构或者非铁磁性材料结构。
5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第一加热部31和第二加热部32产生的磁场分布集中于转动腔11,进而提升锅体2的加热效率,同时降低了在其余结构产生涡电流效应的可能。
55.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4设有与第一开窗131对应的第一开孔141以及与第二开窗132对应的第二开孔142。可以理解的是,外壳1包括第一壳体13和第二壳体14,第一壳体13收容于第二壳体14的内部,避免外露第一开孔141和第二开孔142能够分别设置散热件,包括但不限于风扇。
5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第二壳体14的散热效率。
57.在一个实施例中,加热部件3为直角瓦型线圈盘。
5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线圈盘结构简单且可靠性高。
59.在一个实施例中,自动烹饪设备还包括转锅电机4,转锅电机4的转动输出轴41与锅体2可拆卸连接。可以理解的是,转动输出轴41和锅体2之间的机械连接结构为快拆结构。可选地,锅体2设有快拆孔,转动输出轴41插设于快拆孔中,并且与快拆孔的孔壁中的限位凸起配合,使得锅体2和转动输出轴41固定连接。
6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锅体2不需要工具即可完成拆卸和换装,提高了操作的便利性。
61.在一个实施例中,自动烹饪设备还包括底座5,外壳1与底座5转动连接,外壳1上还
设有翻转结构6,翻转结构6包括旋转把手或者翻转电机,翻转结构6能够使外壳1相对底座5转动,进而带动锅体2转动,同时使烹饪腔21向下倾斜。这里,外壳1能够相对底座5转动,进而带动锅体2相对底座5转动,即,通过翻转结构6驱使外壳1转动,进而驱使锅体2转动,调整锅体2的烹饪腔21与水平面的角度。这样,操作人员可以根据烹饪的菜式对锅体2的烹饪腔21的倾斜程度进行调整,使其适应于烹饪方式。同时为了方便烹饪完毕后食物的转移,翻转结构6能够使烹饪口朝下,便于将食物倒出,这里,翻转结构6有手动控制方式和电动控制方式,具体地,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旋转把手或者翻转电机进行控制锅体2的翻转。
6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提高烹饪效果。
63.在一个实施例中,自动烹饪设备还包括用于获取锅体2的锅体2加热温度、环境温度、锅体2旋转速度和锅体2姿态状态中的至少一种数据的传感器模块7,传感器模块7包括温度传感器、姿态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
6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传感器模块7通过串口通讯或者wifi的方式传送数据给数据中心,数据中心集成在机箱内,也可以是独立于自动烹饪设备的服务器。为了适应不同烹饪场所,并且根据不同烹饪场所需要对锅体的温度进行补偿,传感器模块获取锅体加热温度、环境温度、锅体旋转速度和锅体姿态状态,并且输出补偿信息至加热部件和翻转电机进行温度、转速和姿态的调整。
65.在一个实施例中,自动烹饪设备还包括与锅体2电连接的人机交互装置,人机交互装置包括电视、显示器、电脑一体机、平板电脑或者手机。
6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自动烹饪设备通过电视实现人机交互,电视与自动烹饪设备之间通过网线、串口、wifi或视频线进行连接完成通讯。电视也可以替换为显示器,电脑一体机、平板电脑或者手机等。
67.在一个实施例中,自动烹饪设备还包括用于盖合锅体2的锅盖。
68.具体地,锅盖为自动锅盖,可选地通过电机驱使锅盖自动关闭或者自动打开。
6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自动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设有转动腔和连通所述转动腔的转动开口;锅体,容置于所述转动腔中,并且能够相对所述外壳绕轴转动,所述锅体设有烹饪腔和连通所述烹饪腔的烹饪开口,所述烹饪开口对应于所述转动开口;加热部件,所述加热部件包括第一加热部和与所述第一加热部连接的第二加热部,所述第一加热部设于所述锅体的锅壁的外侧,所述第二加热部设于所述锅体的锅底的外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锅体的锅壁为圆侧壁,所述第一加热部的形状与所述锅壁的形状匹配,所述第一加热部为瓦型结构,所述第一加热部的表面平行于所述锅体的转动轴,所述第一加热部和所述锅壁之间预留有第一加热缝隙;所述锅体的锅底为圆底壁,所述第二加热部的形状与所述锅底的形状匹配,所述第二加热部为直角结构,所述第二加热部的表面垂直于所述锅体的转动轴,所述第二加热部和所述锅底之间预留有第二加热缝隙。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罩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外,所述第一壳体内设有所述转动腔,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加热部和所述第二加热部对应的部分为非金属材料结构或者非铁磁性材料结构。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设有与所述第一加热部对应的第一开窗以及与所述第二加热部对应的第二开窗。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窗和所述第二开窗设有遮挡结构,所述遮挡结构为非金属材料结构或者非铁磁性材料结构。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自动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部件为直角瓦型线圈盘。7.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自动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烹饪设备还包括转锅电机,所述转锅电机的转动输出轴与所述锅体可拆卸连接。8.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自动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烹饪设备还包括底座,所述外壳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外壳上还设有翻转结构,所述翻转结构包括旋转把手或者翻转电机,所述翻转结构能够使所述外壳相对所述底座转动,进而带动所述锅体转动,同时使所述烹饪腔向下倾斜。9.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自动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烹饪设备还包括用于获取所述锅体的锅体加热温度、环境温度、锅体旋转速度和锅体姿态状态中的至少一种数据的传感器模块,传感器模块包括温度传感器、姿态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10.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自动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烹饪设备还包括与所述锅体电连接的人机交互装置,所述人机交互装置包括电视、显示器、电脑一体机、平板电脑或者手机。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烹饪设备,包括:外壳,设有转动腔和连通转动腔的转动开口;锅体,容置于转动腔中,并且能够相对外壳绕轴转动,锅体设有烹饪腔和连通烹饪腔的烹饪开口,烹饪开口对应于转动开口;加热部件,加热部件包括第一加热部和与第一加热部连接的第二加热部,第一加热部设于锅体的锅壁的外侧,第二加热部设于锅体的锅底的外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锅体能够相对外壳绕轴转动,进而使得锅体的锅壁相对第一加热部均匀转动,同时,锅体的锅底相对第二加热部均匀转动,这样,在锅体的锅壁和锅底产生加热点,提高了锅体各个部位受热的均匀程度,进而提高了烹饪效果。进而提高了烹饪效果。进而提高了烹饪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

谭亦旻 李珏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谭亦旻

技术研发日:

2022.08.18

技术公布日:

2023/2/23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22:23: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610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壳体   结构   锅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