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控器的温度补偿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温控器温度补偿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温控器的温度补偿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2.现在广泛使用的温控器都是由电子电路组成的,在工作中,电子元器件会发出一些热量,特别是,当前温控器开始采用彩屏幕显示,并已经成为该类产品发展的趋势。由于彩液晶屏幕显示方式及附属的电路,比之前黑白液晶屏幕方式显示及其附属电路,发出更多的热量,以至于严重干扰温控器的温度测量结果,造成温控器不能正常工作。
3.传统的解决方法是,将实际温度测量值,固定减掉一个固定的温度数值,进行修正。这种方法,仅适用于内部自身发热量较低,且对测温精度要求不高的应用,如黑白液晶屏幕温控器,但对于内部发热量比较高,且测温精度要求也高的彩液晶屏幕的温控器,测温的误差会变得很大,以至于影响温控器正常工作。实际上,温控器内部元器件发热产生的温度测量误差,主要与发热部件的发热量、安装位置、分布、温控器的结构、电路板导热特性,以及环境温度等因素有关,因此,上述温度测量误差实际上是随环境温度和其它因素动态变化的,通过减掉一个固定的数值进行补偿的传统方法,无法抵消温控器内部发热对温度测量结果的影响。
4.对于安装中央空调系统的建筑房间内部的环境温度调节,需要准确的测量室内环境的温度,在温控器通常安装温度传感器,用来测量室内环境温度,但是,由于温控器内部的电子部件在工作时,会产生一定的热量,这些热量会干扰温度传感器的测量结果,造成测量结果的温度数值高于实际的环境温度,部件的发热量越大,对温度测量结果的影响越大,使温控器不能够正常工作。温控器要获得准确的结果,就需要从测量结果中,减掉由于干扰而增加的温度值,使测量结果接近实际的环境温度值。传统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测量某个温度点的误差,再用测量值减掉这个误差值,从而得到修正后的测量结果。实际上,温控器内部电子部件的发热对温度测量的影响,是与内部部件的发热量、安装位置、分布、温控器的结构、电路板导热特性,以及环境温度有关,特别是温度测量误差是随环境温度动态变化的,并不是一个常数,又因为不同产品在结构、电子电路等方面的差异,也很难通过计算得到经验算式。因此,采用现有温度补偿技术的温控器,无法提高环境温度的测量准确度。


技术实现要素:



5.基于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温控器的温度补偿方法及装置,能够解决现有温控器测量环境温度准确度过低的问题。
6.第一方面,一种温控器的温度补偿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7.在所述温控器开机时,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温控器开机时室内实际温度;
8.在所述温控器开机后,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按预设时间间隔检测并更新室内的第一环境温度;
9.对所述第一环境温度进行补偿包括:
10.在所述温控器处于过渡阶段的情况下,根据预设的温度补偿数据,按照预设时间间隔确定每一时刻的补偿温度,并根据所述每一时刻的补偿温度和所述第一环境温度计算并更新室内实际温度;
11.在所述温控器处于稳定阶段的情况下,在上一次更新的室内实际温度大于15
°
且小于或等于25
°
时,根据第一预设公式,确定所述补偿温度;在上一次更新的室内实际温度大于25
°
且小于或等于35
°
时,根据第二预设公式,确定所述补偿温度;
12.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公式包括:δt=ka×
t-k
1a
×
t
10a-ha;
13.所述第二预设公式包括:δt=kb×
t-k
1b
×
t
10b-hb;
14.在所述第一预设公式中,δt表示所述补偿温度,ka表示第一系数,k
1a
表示第二系数,t表示上一次更新的室内实际温度,ha表示第一常数,t
10a
表示第二常数;
15.在所述第二预设公式中,δt表示所述补偿温度,kb表示第三系数,k
1b
表示第四系数,t表示上一次更新的室内实际温度,hb表示第三常数,t
10b
表示第四常数;
16.采用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减去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对应的补偿温度,计算得到补偿后的第一环境温度。
17.上述方案中,可选的,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温控器的第一预设位置,所述第一环境温度为温控器进行温度补偿前测得的室内环境温度。
18.上述方案中,进一步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19.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按预设时间间隔检测并更新温控器的内部温度;其中,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按预设时间间隔内的预设时间间隔为所述温控器内部发热部件发热从零到达到稳定的时间间隔;
20.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与所述温控器内部发热部件小于预设距离范围内。
21.上述方案中,进一步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22.t
10
为所述温控器开机时第二温度传感器测得的前两次温控器的内部温度之差,所述t
10a
是温控器开机时室内实际温度大于15
°
小于等于25
°
时对应得到的t
10
,所述t
10a
是温控器开机时室内实际温度大于25
°
小于35
°
时对应得到的t
10

23.上述方案中,进一步可选的,所述第一系数ka、第二系数k
1a
、第一常数ha、第三系数kb、第四系数k
1b
以及第三常数hb计算方式包括:
24.在所述温控器通电后,获取所述温控器在各个时刻对应的第一环境温度、在各个环境温度下测得的t
10
以及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各个时刻对应的室内实际温度,并将所述各个时刻对应的第一环境温度、各个环境温度下测得的t
10
以及各个时刻对应的室内实际温度带入所述第一预设公式和第二预设公式,计算得到第一系数ka、第二系数k
1a
、第一常数ha、第三系数kb、第四系数k
1b
以及第三常数hb。
25.第二方面,一种温控器的温度补偿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26.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在所述温控器开机时,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温控器开机时室内实际温度;用于在所述温控器开机后,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按预设时间间隔检测并更新室内的第一环境温度;
27.对所述第一环境温度进行补偿包括:
28.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温控器处于过渡阶段的情况下,根据预设的温度补偿
数据,按照预设时间间隔确定每一时刻的补偿温度,并根据所述每一时刻的补偿温度和所述第一环境温度计算并更新室内实际温度;
29.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温控器处于稳定阶段的情况下,在上一次更新的室内实际温度大于15
°
且小于或等于25
°
时,根据第一预设公式,确定所述补偿温度;
30.第三确定模块,用于在上一次更新的室内实际温度大于25
°
且小于或等于35
°
时,根据第二预设公式,确定所述补偿温度;
31.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公式包括:δt=ka×
t-k
1a
×
t
10a-ha;
32.所述第二预设公式包括:δt=kb×
t-k
1b
×
t
10b-hb;
33.在所述第一预设公式中,δt表示所述补偿温度,ka表示第一系数,k
1a
表示第二系数,t表示上一次更新的室内实际温度,ha表示第一常数,t
10a
表示第二常数;
34.在所述第二预设公式中,δt表示所述补偿温度,kb表示第三系数,k
1b
表示第四系数,t表示上一次更新的室内实际温度,hb表示第三常数,t
10b
表示第四常数;
35.温度补偿模块:用于采用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减去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对应的补偿温度,计算得到补偿后的第一环境温度。
36.上述方案中,可选的,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温控器的第一预设位置,所述第一环境温度为温控器进行温度补偿前测得的室内环境温度。
37.上述方案中,进一步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按预设时间间隔检测并更新温控器的内部温度;其中,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按预设时间间隔内的预设时间间隔为所述温控器内部发热部件发热从零到达到稳定的时间间隔;
38.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与所述温控器内部发热部件小于预设距离范围内。
39.第三方面,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40.在所述温控器开机时,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温控器开机时室内实际温度;
41.在所述温控器开机后,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按预设时间间隔检测并更新室内的第一环境温度;
42.对所述第一环境温度进行补偿包括:
43.在所述温控器处于过渡阶段的情况下,根据预设的温度补偿数据,按照预设时间间隔确定每一时刻的补偿温度,并根据所述每一时刻的补偿温度和所述第一环境温度计算并更新室内实际温度;
44.在所述温控器处于稳定阶段的情况下,在上一次更新的室内实际温度大于15
°
且小于或等于25
°
时,根据第一预设公式,确定所述补偿温度;在上一次更新的室内实际温度大于25
°
且小于或等于35
°
时,根据第二预设公式,确定所述补偿温度;
45.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公式包括:δt=ka×
t-k
1a
×
t
10a-ha;
46.所述第二预设公式包括:δt=kb×
t-k
1b
×
t
10b-hb;
47.在所述第一预设公式中,δt表示所述补偿温度,ka表示第一系数,k
1a
表示第二系数,t表示上一次更新的室内实际温度,ha表示第一常数,t
10a
表示第二常数;
48.在所述第二预设公式中,δt表示所述补偿温度,kb表示第三系数,k
1b
表示第四系数,t表示上一次更新的室内实际温度,hb表示第三常数,t
10b
表示第四常数;
49.采用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减去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对应的补偿温度,计算得到补偿后
的第一环境温度。
50.第四方面,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51.在所述温控器开机时,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温控器开机时室内实际温度;
52.在所述温控器开机后,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按预设时间间隔检测并更新室内的第一环境温度;
53.对所述第一环境温度进行补偿包括:
54.在所述温控器处于过渡阶段的情况下,根据预设的温度补偿数据,按照预设时间间隔确定每一时刻的补偿温度,并根据所述每一时刻的补偿温度和所述第一环境温度计算并更新室内实际温度;
55.在所述温控器处于稳定阶段的情况下,在上一次更新的室内实际温度大于15
°
且小于或等于25
°
时,根据第一预设公式,确定所述补偿温度;在上一次更新的室内实际温度大于25
°
且小于或等于35
°
时,根据第二预设公式,确定所述补偿温度;
56.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公式包括:δt=ka×
t-k
1a
×
t
10a-ha;
57.所述第二预设公式包括:δt=kb×
t-k
1b
×
t
10b-hb;
58.在所述第一预设公式中,δt表示所述补偿温度,ka表示第一系数,k
1a
表示第二系数,t表示上一次更新的室内实际温度,ha表示第一常数,t
10a
表示第二常数;
59.在所述第二预设公式中,δt表示所述补偿温度,kb表示第三系数,k
1b
表示第四系数,t表示上一次更新的室内实际温度,hb表示第三常数,t
10b
表示第四常数;
60.采用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减去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对应的补偿温度,计算得到补偿后的第一环境温度。
61.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62.本发明基于对现有技术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和研究,认识到采用现有温度补偿技术的温控器,无法提高环境温度的测量准确度。本发明通过在温控器开机时,检测温控器开机时室内实际温度,按预设时间间隔检测并更新室内的第一环境温度。在对第一环境温度进行补偿,且温控器处于过渡阶段的情况下,根据预设的温度补偿数据,按照预设时间间隔确定每一时刻的补偿温度,并根据所述每一时刻的补偿温度和第一环境温度计算并更新室内实际温度,在对第一环境温度进行补偿,且温控器处于稳定阶段的情况下,根据第一预设公式或第二预设公式,确定补偿温度。补偿温度是随外界温度和内部部件自发热的程度,动态变化的,相比目前常用的固定补偿参数的方法,更符合温控器温度测量的规律,同时采用一次线性方程,工程应用上更容易操作,此外,本发明除了考虑了温控器稳态下的温度补偿问题,还考虑了过渡状态下的温度补偿问题,更加全面的解决了温控器温度测量中的温度补偿问题,进而提高了温控器对环境温度的测量准确度。
附图说明
63.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温控器的温度补偿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64.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温控器的温度补偿方法的平面原理示意图;
65.图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温控器的温度补偿方法的t
10
与环境实际温度t的拟合曲线图;
66.图4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温控器的温度补偿方法的补偿温度与环境实际温度的拟合曲线图;
67.图5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温控器的温度补偿方法中预设的温度补偿数据图;
68.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69.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70.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提供了一种温控器的温度补偿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71.在所述温控器开机时,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温控器开机时室内实际温度;
72.在所述温控器开机后,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按预设时间间隔检测并更新室内的第一环境温度;其中,所述预设时间间隔可以为一分钟。
73.对所述第一环境温度进行补偿包括:
74.在所述温控器处于过渡阶段的情况下,根据预设的温度补偿数据,按照预设时间间隔确定每一时刻的补偿温度,并根据所述每一时刻的补偿温度和所述第一环境温度计算并更新室内实际温度;其中,所述过渡阶段可以为二十五到三十分钟,在此不做限定,一般温控器在二十五到三十分钟后达到稳定阶段。
75.在所述温控器处于稳定阶段的情况下,在上一次更新的室内实际温度大于15
°
且小于或等于25
°
时,根据第一预设公式,确定所述补偿温度;在上一次更新的室内实际温度大于25
°
且小于或等于35
°
时,根据第二预设公式,确定所述补偿温度;其中,所述稳定阶段为开机后二十五到三十分钟。
76.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公式包括:δt=ka×
t-k
1a
×
t
10a-ha;
77.所述第二预设公式包括:δt=kb×
t-k
1b
×
t
10b-hb;
78.在所述第一预设公式中,δt表示所述补偿温度,ka表示第一系数,k
1a
表示第二系数,t表示上一次更新的室内实际温度,ha表示第一常数,t
10a
表示第二常数;
79.在所述第二预设公式中,δt表示所述补偿温度,kb表示第三系数,k
1b
表示第四系数,t表示上一次更新的室内实际温度,hb表示第三常数,t
10b
表示第四常数;
80.采用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减去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对应的补偿温度,计算得到补偿后的第一环境温度。
8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温控器的第一预设位置,所述第一环境温度为温控器进行温度补偿前测得的室内环境温度。其中,所述第一预设位置可以为温控器底部。
8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按预设时间间隔检测并更新温控器的内部温度;其中,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按预设时间间隔内的预设时间间隔为所述温控器内部发热部件发热从零到达到稳定的时间间隔;其中,所述预设时间间隔可以为一分钟。
83.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与所述温控器内部发热部件小于预设距离范围内。其
中所述预设距离可以为一厘米,或者根据温控器内部发热部件位置设定,在此不做限定。
8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t
10
为所述温控器开机时第二温度传感器测得的前两次温控器的内部温度之差,所述t
10a
是温控器开机时室内实际温度大于15
°
小于等于25
°
时对应得到的t
10
,所述t
10a
是温控器开机时室内实际温度大于25
°
小于35
°
时对应得到的t
10

8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系数ka、第二系数k
1a
、第一常数ha、第三系数kb、第四系数k
1b
以及第三常数hb计算方式包括:在所述温控器通电后,获取所述温控器在各个时刻对应的第一环境温度、在各个环境温度下测得的t
10
以及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各个时刻对应的室内实际温度,并将所述各个时刻对应的第一环境温度、各个环境温度下测得的t
10
以及各个时刻对应的室内实际温度带入所述第一预设公式和第二预设公式,计算得到第一系数ka、第二系数k
1a
、第一常数ha、第三系数kb、第四系数k
1b
以及第三常数hb。
86.本实施例提出的温控器温度补偿方法,是随外界温度和内部部件自发热的程度,动态变化的,相比目前常用的固定补偿参数的方法,更符合温控器温度测量的规律,同时采用一次线性方程,工程应用上更容易操作,另外,通过温控器内部安装位置不同的两个温度传感器的实验统计数据,确定最终的温度补偿算式和参数,可以更加准确的与实际温控器的温度特性相匹配,同时,通过在温度补偿范围内,增加温度测试点的数量,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温度补偿参数的精度,从而提高温控器总体的测温精度;此外,本发明除了考虑了温控器稳态下的温度补偿问题,还考虑了过渡状态下的温度补偿问题,更加全面的解决了温控器温度测量中的温度补偿问题。
87.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提供了本实施例的平面原理示意图,图中的矩形为温控器外壳,h1、h2、h3为温控器内部发热部件;t1为温度传感器,用于室内温度测量,通常置于温控器的底部,结构上确保与室内空气有比较好接触,并尽量远离温控器内部的发热部件;t2为温度传感器,用于温控器内部的温度测量,通常放置在内部温度最高的区域;t为室内环境的实际温度。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温度补偿的方法,使温控器最终的温度测量结果与实际室温的偏差,满足精度要求。
88.计算公式如下:t=t1-deltat,算式中:t1是该温度传感器测量的实际数值,由于受到内部部件发热的影响,实际测量的结果要比室内实际环境温度数值高,deltat是需要减掉的数值,即温度补偿数值。根据算式,只要能够得到规定温度范围内对应的deltat的数值,用t1减掉,就可以得到满足精度要求的温度测量值,使温控器能够正常的控制室温。
89.在一个实施例中,温控器工作在稳定状态下的温度补偿方法包括:由于t1的测量值受室温和内部温度的共同影响,当室温发生变化时,温控器内部发热部件对t1的测量结果也会产生变化,因此,温度补偿数值deltat也是随环境温度呈现一定规律性的变化,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到deltat的变化规律。另外,由于不同温控器内部使用部件的差异,每只温控器的发热程度有一定差别,这些差别也会对t1的测量结果产生影响。因此,确定deltat的补偿问题,既要考虑温控器内外温差的共性问题,也要考虑每只温控器发热特性不同的个性化问题。
90.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并经过实验验证后,得出如下温控器稳定工作状态下的温度补偿系数公式:
91.deltat=k*t+k1*t
10
+h;其中:k,h,k1是需要要确定的参数,t是环境温度值,t0和
t1是温度传感器t2通电后,连续两个时刻的测量值,t
10
=t1-t0,也是随环境和内部温度变化的变量,t0可以取自开机以后第一次t2温度的采集数值。
92.本实施例通过是温度实验数据来拟合算式中的参数,以此获得温度补偿参数的规律。当温控器通电后,可以通过测量,获得若干只温控器样本在各个时刻温度传感器t1测量得到的环境温度,以及温度传感器t2测量得到的t0、t1的测量值,并将获得的测量值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后,代入上述三元一次方程,即可得到k,h,k1的具体数值,从而得到deltat的计算公式,以下是根据某型号温控器的实测数据和计算过程示例。
[0093][0094]
表1
[0095]
表1是样本温控器1#至4#分别在15℃、25℃、35℃时,在连续时间里,实测的环境温度测量值t、同时刻温控器内部温度传感器t1和t2的温度实测值,经过计算得到t1与t的差值delta和均值。其中,表一中15
°
、25
°
和35
°
三组实验数据是分别测得,并不是一次实验获取的,每次实验都是重开打开温控器测得实验数据。
[0096][0097]
表2
[0098]
表2是汇总表1和实测t0、t1计算得到的t
10
。其中,t
10
是通过测得每次实验开机后的前两组t2测得的实验数据得到的。
[0099]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从t
10
与环境温度t的数据来看,t
10
可以用两段直线来拟合,即:t
10
=k2*t+h10,其中:k2是线段的斜率,h10是常数值,根据图2计算后,可以确定。将t
10
代入算式,deltat=k*t+k1*t
10
+h,得到:
[0100]
deltat=k*t+k1*(k2*t+h10)+h;或者:
[0101]
deltat=(k+k1*k2)*t+k1*h10+h;(1)
[0102]
其中:k2、h10根据图2或表2数据确定,k、k1、h是常数,需要根据表2数据计算,通过表2数据代入算式(1),可以得到2个方程式,及需要确定的三个未知数。
[0103]
根据算式(1),h是常数,对曲线的形状没有影响,它的数值大小会造成曲线平移,取值范围有一定区间。因此,根据实验数据,选择h的取值上下边界,得到hmax和hmin,在边界内选择一个h,即可得到相对应的k和k1的数值,从而获得算式(1)中所有的参数,该算式可以植入温控器的温度补偿程序中,参加实时温度补偿计算。在实际使用中,算式(1)中的t,一般取上一周期的经过补偿后的环境温度值,是基于室内环境温度在极短时间内,不可能发生跳变的原理或生活常识。通过对表2数据和表达式(1)进行分析,deltat由两段曲线组成,设为a,b,如图4所示,代入表达式(1)中,得到(2)和(3)表达式
[0104]
deltata=(ka+k1a*k2a)*t+k1a*h10a+ha;(2)
[0105]
deltatb=(kb+k1b*k2b)*t+k1b*h10b+hb;(3)
[0106]
按照上述方法,将表2数据中的均值代入算式,并经过后续的实验挑选合适参数和验证效果。
[0107]
需要说明的是,deltat的曲线受温控器内部部件发热量和外部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其特性大概率不是单调的曲线,在某个温度点出现拐点,变成两条特性不同的曲线,因此,在确定的温度补偿范围内,至少要选取三个温度测量点。如果需要进一步提高温度测量精度,还可以增加温度测量点,获得更多的温度曲线。
[0108]
另外,上述测量和计算是针对温控器稳定状态进行的测量,当温控器工作时,有多个稳定状态,即内部发热部件呈现不同的特性时,需要根据上述方法,获得不同工况下的温度测量数据和温度补偿计算公式。
[0109]
经过上述计算和验证,确定两条不同温度补偿曲线的公式和参数数值,具体在温控器内部进行如下计算:
[0110]
在环境温度为25℃和以下时,输出的温度测量结果=t1-deltata=t1-ka*t-k1a*t
10-ha;
[0111]
环境温度高于25℃时,输出的温度测量结果=t1-deltatb=t1-kb*t-k1b*t
10-hb;
[0112]
其中:ka、k1a、ha、kb、k1b、hb为根据测试数据计算并确定的常数;
[0113]
t是上一次输出的环境温度测量结果;
[0114]
t1是本次温度传感器t1实时测量的温度数值;
[0115]
t
10
是温控器开机时,连续两次测量的温度数值之差,即t1-t0。
[0116]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温控器工作在过渡状态下的温度补偿方法,温控器大多数时间,都是工作在稳定状态下,但也存在一些过渡的状态,例如:温控器从断电状态进入到通电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温控器内部发热部件由室温逐渐加热一段时间后,才能达到热平衡状态,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温度补偿参数的变化规律变得极为复杂,以至于无法用一般的公式来表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用查表法,来进行温度补偿,具体方法如下:
[0117]
在确定的温度补偿范围内,平均选取不低于三个温度点,取若干只温控器样本放到某温度点的测试环境中,通电后,按照确定的采样时间间隔,同时采集和记录各个温控器t1和环境温度t的瞬时数值,同时记录采样的时刻值,直至温控器进入到稳定工作状态,对于每一个时刻的温度补偿值deltat,设温控器有n个样本,编号从1至n,采用如下算式:
[0118][0119]
其中t1i是同一时刻,各个温控器t1温度传感器的测量数值,t是同一时刻的环境
温度值。
[0120]
按照公式将deltat的计算结果,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成表格,供温控器内部程序初始上电后,根据时间选取相应的deltat,作为该时刻的温度补偿数值。图4是某型号温控器前5分钟的测试数据。
[0121]
需要说明的是,温控器长期工作在通电状态,故初始通电过渡过程并不是常态,因此,在这段时间对温控器的测温精度的要求要比稳定状态时要低一些。本发明在此处增加查表的温度补偿方法,目的是为了避免温控器的温度测量结果在加电启动过程产生的比较大偏差,从而对启动过程的室内温度控制功能产生影响。
[0122]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图1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图1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中的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0123]
本实施例提出的温控器温度补偿方法,是随外界温度和内部部件自发热的程度,动态变化的,相比目前常用的固定补偿参数的方法,更符合温控器温度测量的规律,同时采用一次线性方程,工程应用上更容易操作;另外,通过温控器内部安装位置不同的两个温度传感器的实验统计数据,确定最终的温度补偿算式和参数,可以更加准确的与实际温控器的温度特性相匹配,同时,通过在温度补偿范围内,增加温度测试点的数量,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温度补偿参数的精度,从而提高温控器总体的测温精度;此外,本发明除了考虑了温控器稳态下的温度补偿问题,还考虑了过渡状态下的温度补偿问题,更加全面的解决了温控器温度测量中的温度补偿问题。
[0124]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温控器的温度补偿装置,包括:
[0125]
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在所述温控器开机时,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温控器开机时室内实际温度;用于在所述温控器开机后,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按预设时间间隔检测并更新室内的第一环境温度;
[0126]
对所述第一环境温度进行补偿包括:
[0127]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温控器处于过渡阶段的情况下,根据预设的温度补偿数据,按照预设时间间隔确定每一时刻的补偿温度,并根据所述每一时刻的补偿温度和所述第一环境温度计算并更新室内实际温度;
[0128]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温控器处于稳定阶段的情况下,在上一次更新的室内实际温度大于15
°
且小于或等于25
°
时,根据第一预设公式,确定所述补偿温度;
[0129]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在上一次更新的室内实际温度大于25
°
且小于或等于35
°
时,根据第二预设公式,确定所述补偿温度;
[0130]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公式包括:δt=ka×
t-k
1a
×
t
10a-ha;
[0131]
所述第二预设公式包括:δt=kb×
t-k
1b
×
t
10b-hb;
[0132]
在所述第一预设公式中,δt表示所述补偿温度,ka表示第一系数,k
1a
表示第二系数,t表示上一次更新的室内实际温度,ha表示第一常数,t
10a
表示第二常数;
[0133]
在所述第二预设公式中,δt表示所述补偿温度,kb表示第三系数,k
1b
表示第四系
数,t表示上一次更新的室内实际温度,hb表示第三常数,t
10b
表示第四常数;
[0134]
温度补偿模块:用于采用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减去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对应的补偿温度,计算得到补偿后的第一环境温度。
[0135]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温控器的第一预设位置,所述第一环境温度为温控器进行温度补偿前测得的室内环境温度。
[0136]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按预设时间间隔检测并更新温控器的内部温度;其中,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按预设时间间隔内的预设时间间隔为所述温控器内部发热部件发热从零到达到稳定的时间间隔;
[0137]
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与所述温控器内部发热部件小于预设距离范围内。
[0138]
关于温控器的温度补偿装置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温控器的温度补偿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上述温控器的温度补偿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0139]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终端,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6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通信接口、显示屏和输入装置。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通信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进行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无线方式可通过wifi、运营商网络、nfc(近场通信)或其他技术实现。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温控器的温度补偿方法。该计算机设备的显示屏可以是液晶显示屏或者电子墨水显示屏,该计算机设备的输入装置可以是显示屏上覆盖的触摸层,也可以是计算机设备外壳上设置的按键、轨迹球或触控板,还可以是外接的键盘、触控板或鼠标等。
[0140]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6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技术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技术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0141]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涉及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
[0142]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涉及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
[0143]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技术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易失性存储器中的至少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磁带、软盘、闪存或光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可以是多种形式,比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sram)或动态随机存取存
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等。
[0144]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145]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温控器的温度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温控器开机时,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温控器开机时室内实际温度;在所述温控器开机后,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按预设时间间隔检测并更新室内的第一环境温度;对所述第一环境温度进行补偿包括:在所述温控器处于过渡阶段的情况下,根据预设的温度补偿数据,按照预设时间间隔确定每一时刻的补偿温度,并根据所述每一时刻的补偿温度和所述第一环境温度计算并更新室内实际温度;在所述温控器处于稳定阶段的情况下,在上一次更新的室内实际温度大于15
°
且小于或等于25
°
时,根据第一预设公式,确定所述补偿温度;在上一次更新的室内实际温度大于25
°
且小于或等于35
°
时,根据第二预设公式,确定所述补偿温度;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公式包括:δt=k
a
×
t-k
1a
×
t
10a-h
a
;所述第二预设公式包括:δt=k
b
×
t-k
1b
×
t
10b-h
b
;在所述第一预设公式中,δt表示所述补偿温度,k
a
表示第一系数,k
1a
表示第二系数,t表示上一次更新的室内实际温度,h
a
表示第一常数,t
10a
表示第二常数;在所述第二预设公式中,δt表示所述补偿温度,k
b
表示第三系数,k
1b
表示第四系数,t表示上一次更新的室内实际温度,h
b
表示第三常数,t
10b
表示第四常数;采用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减去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对应的补偿温度,计算得到补偿后的第一环境温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温控器的第一预设位置,所述第一环境温度为温控器进行温度补偿前测得的室内环境温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按预设时间间隔检测并更新温控器的内部温度;其中,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按预设时间间隔内的预设时间间隔为所述温控器内部发热部件发热从零到达到稳定的时间间隔;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与所述温控器内部发热部件小于预设距离范围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t
10
为所述温控器开机时第二温度传感器测得的前两次温控器的内部温度之差,所述t
10a
是温控器开机时室内实际温度大于15
°
小于等于25
°
时对应得到的t
10
,所述t
10a
是温控器开机时室内实际温度大于25
°
小于35
°
时对应得到的t
1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系数k
a
、第二系数k
1a
、第一常数h
a
、第三系数k
b
、第四系数k
1b
以及第三常数h
b
计算方式包括:在所述温控器通电后,获取所述温控器在各个时刻对应的第一环境温度、在各个环境温度下测得的t
10
以及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各个时刻对应的室内实际温度,并将所述各个时刻对应的第一环境温度、各个环境温度下测得的t
10
以及各个时刻对应的室内实际温度带入所述第一预设公式和第二预设公式,计算得到第一系数k
a
、第二系数k
1a
、第一常数h
a
、第三系数k
b
、第四系数k
1b
以及第三常数h
b
。6.一种温控器的温度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在所述温控器开机时,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温控器开机时
室内实际温度;用于在所述温控器开机后,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按预设时间间隔检测并更新室内的第一环境温度;对所述第一环境温度进行补偿包括: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温控器处于过渡阶段的情况下,根据预设的温度补偿数据,按照预设时间间隔确定每一时刻的补偿温度,并根据所述每一时刻的补偿温度和所述第一环境温度计算并更新室内实际温度;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温控器处于稳定阶段的情况下,在上一次更新的室内实际温度大于15
°
且小于或等于25
°
时,根据第一预设公式,确定所述补偿温度;第三确定模块,用于在上一次更新的室内实际温度大于25
°
且小于或等于35
°
时,根据第二预设公式,确定所述补偿温度;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公式包括:δt=k
a
×
t-k
1a
×
t
10a-h
a
;所述第二预设公式包括:δt=k
b
×
t-k
1b
×
t
10b-h
b
;在所述第一预设公式中,δt表示所述补偿温度,k
a
表示第一系数,k
1a
表示第二系数,t表示上一次更新的室内实际温度,h
a
表示第一常数,t
10a
表示第二常数;在所述第二预设公式中,δt表示所述补偿温度,k
b
表示第三系数,k
1b
表示第四系数,t表示上一次更新的室内实际温度,h
b
表示第三常数,t
10b
表示第四常数;温度补偿模块:用于采用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减去所述第一环境温度对应的补偿温度,计算得到补偿后的第一环境温度。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温控器的第一预设位置,所述第一环境温度为温控器进行温度补偿前测得的室内环境温度。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按预设时间间隔检测并更新温控器的内部温度;其中,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按预设时间间隔内的预设时间间隔为所述温控器内部发热部件发热从零到达到稳定的时间间隔;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与所述温控器内部发热部件小于预设距离范围内。9.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温控器的温度补偿方法,通过在温控器开机时,检测温控器开机时室内实际温度,按预设时间间隔检测并更新室内的第一环境温度。在对第一环境温度进行补偿,且温控器处于过渡阶段的情况下,根据预设的温度补偿数据,按照预设时间间隔确定每一时刻的补偿温度,并根据所述每一时刻的补偿温度和第一环境温度计算并更新室内实际温度,在对第一环境温度进行补偿,且温控器处于稳定阶段的情况下,根据第一预设公式或第二预设公式,确定补偿温度。相比目前常用的固定补偿参数的方法,更符合温控器温度测量的规律,采用一次线性方程,应用上更容易操作,解决了温控器温度测量中的温度补偿问题,进而提高了温控器对环境温度的测量准确度。测量准确度。测量准确度。


技术研发人员:

林星原 王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北京海林自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1.07

技术公布日:

2023/2/23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16:24: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606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温度   温控器   环境温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