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分插复用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光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分插复用器。


背景技术:



2.随着县乡波分的需求日益增加,导致城域核心汇聚网下沉,所以需要使用光分插复用器。光分插复用器是一种能从多个波长光中分出单个波长光,或将单个波长光加入到多个波长光中的光波分复用设备。
3.相关技术中,通常采用固定光分插复用器,固定光分插复用器中能够固定分出单个波长光,或者固定加入单个波长光。这样,在调整分出光的波长或者加入光的波长时,需要手动插拔光纤进行操作,导致光分插复用器灵活性比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光分插复用器,能够自动改变分出的光或者加入光,使得光分插复用器比较灵活。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光分插复用器,光分插复用器包括输入组件、滤波膜片、透射环回组件和输出组件。输入组件,用于接收第一输入光,在将下波波长或上波波长调整至目标波长的过程中,调整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入射至滤波膜片的入射角度。透射环回组件,用于接收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滤波膜片的第一透射光,并将第一透射光输出至输出组件。输出组件,用于接收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滤波膜片的第一反射光和第一透射光,并将第一反射光和第一透射光进行直通输出。
6.本技术所示的方案,通过调整第一输入光入射至滤波膜片的入射角度,调整光分插复用器的下波波长或者上波波长。在将光分插复用器的下波波长或者上波波长调整至目标波长的过程中,第一输入光在滤波膜片上的反射光和透射光均能进行直通输出,不会使得第一输入光损失。因此,能够自动调整下波波长或者上波波长,且在调整下波波长或者上波长的过程中,将输入光在滤波膜片的反射光和透射光均能直通输出,能够减少输入光的损失。
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光分插复用器为分波器件,在将入射角度调整至目标波长对应的目标数值后,透射环回组件,用于接收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滤波膜片的第二透射光,将第二透射光进行透射输出。输出组件,用于接收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滤波膜片的第二反射光,并将第二反射光进行直通输出。
8.本技术所示的方案,在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分波器件时,入射角度调整至目标波长对应的目标数值后,第一输入光入射至滤波膜片后,滤波膜片透射目标波长的光。透射环回组件将目标波长的光进行透射输出实现下波。输出组件将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滤波膜片的反射光进行直通输出。这样,光分插复用器实现下波功能。
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光分插复用器为合波器件,在将入射角度调整至目标波长对应的目标数值后,透射环回组件,用于接收第二输入光,按照入射角度为目标数值将
第二输入光入射至滤波膜片,第二输入光的波长为目标波长;输出组件,用于接收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滤波膜片的第二反射光和第二输入光在滤波膜片的第三透射光,并将第二反射光和第三透射光进行直通输出。
10.本技术所示的方案,在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合波器件时,入射角度调整至目标波长对应的目标数值后,第一输入光入射至滤波膜片后,滤波膜片透射目标波长的光,第一输入光不包括目标波长的光,第一输入光入射至滤波膜片后没有透射光。透射环回组件将上波输入光(即第二输入光)按照入射角度为目标数值入射至滤波膜片,实现第二输入光在滤波膜片的透射。输出组件将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滤波膜片的反射光和第二输入光在滤波膜片的透射光进行直通输出。这样,使得光分插复用器实现上波功能。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输入组件包括第一可动反射镜,在将下波波长或上波波长调整至目标波长的过程中,第一可动反射镜,用于接收第一输入光,通过转动调整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入射至滤波膜片的入射角度;在将入射角度调整至目标波长对应的目标数值后,第一可动反射镜,用于接收第一输入光,将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入射至滤波膜片。这样,可动反射镜通过转动即可调整入射角度,能够使得控制简便。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输入组件还包括第一固定反射镜;第一可动反射镜设置于第一固定反射镜与滤波膜片之间的光路上;第一固定反射镜,用于接收第一输入光,将第一输入光反射至第一可动反射镜。这样,通过第一固定反射镜能够改变第一输入光的传输方向,能够使得光分插复用器的体积比较小。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输出组件包括第二可动反射镜;在将下波波长调整至目标波长的过程中,第二可动反射镜,用于接收第一反射光和第一透射光,并通过转动将第一反射光和第一透射光进行直通输出;在将入射角度调整至目标波长对应的目标数值后,第二可动反射镜,用于接收第二反射光,并将第二反射光进行直通输出。这样,可动反射镜通过转动即可实现光分插复用器的直通输出,能够使得控制简便。
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输出组件还包括第二固定反射镜,第二固定反射镜用于:将第二可动反射镜反射的光,进行直通输出。这样,通过第二固定反射镜能够改变第二可动反射镜反射的光的传输方向,能够使得光分插复用器的体积比较小。
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透射环回组件包括第三可动反射镜和第四可动反射镜;在将下波波长调整至目标波长的过程中,第三可动反射镜和第四可动反射镜,用于接收第一透射光,并通过转动将第一透射光输出至输出组件;在将入射角度调整至目标波长对应的目标数值后,第三可动反射镜,用于接收第二透射光,并通过转动将第二透射光进行透射输出。
16.本技术所示的方案,在光分插复用器为分波器件的情况下,在调整光分插复用器的下波波长的过程中,可动反射镜通过转动即可将透射光进行直通输出,能够使得控制简便。而且光分插复用器的下波波长调整至目标波长后,第一输入光按照目标数值的入射角度入射至滤波膜片,滤波膜片透射第一输入光中目标波长的光。第三可动反射镜通过转动将目标波长的光进行透射输出。这样,在光分插复用器的下波波长调整至目标波长时,能够对目标波长的光进行下波处理。
1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光分插复用器为分波器件,输入组件包括第一偏振分束组件,输出组件包括第一偏振合束组件,透射环回组件包括第二偏振合束组件。第一偏振
分束组件,用于将第一输入光,在入射至滤波膜片之前进行偏振分束变为单偏振光。第一偏振合束组件,用于将直通输出的光,在直通输出之前进行偏振合束变为双偏振光。第二偏振合束组件,用于将透射输出的光,在透射输出之前进行偏振合束变为双偏振光。
18.本技术所示的方案,光分插复用器为分波器件时,第一偏振分束组件将第一输入光转变为单偏振光,该单偏振光入射至滤波膜片,使得第一输入光经过滤波膜片时对于同一波长的光滤波带宽相同。最后进行直通输出时,又通过第一偏振合束组件将单偏振光转变为偏振合束光(也可以称为是双偏振光),使得直通输出的光是偏振合束光。最后进行透射输出时,又通过第二偏振合束组件将单偏振光转变为偏振合束光,使得透射输出的光是偏振合束光。
1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光分插复用器还包括第一可动半波片,第一可动半波片设置于滤波膜片与第一偏振分束组件之间的光路上。第一可动半波片,用于通过旋转改变第一输入光经过偏振分束后的偏振态。这样,通过第一可动半波片能够连续改变第一输入光经过偏振分束后的单偏振光的偏振态,进而能够连续改变该单偏振光在滤波膜片的滤波带宽。
2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输出组件包括第二可动反射镜,在将上波波长调整至目标波长的过程中,第二可动反射镜,用于接收第一反射光和第一透射光,并通过转动将第一反射光和第一透射光进行直通输出。在将入射角度调整至目标波长对应的目标数值后,第二可动反射镜,用于接收第二反射光和第三透射光,并将第二反射光和第三透射光进行直通输出。这样,可动反射镜通过转动即可实现光分插复用器的直通输出,能够使得控制简便。
2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透射环回组件包括第三可动反射镜和第四可动反射镜,在将上波波长调整至目标波长的过程中,第三可动反射镜和第四可动反射镜,用于接收第一透射光,并通过转动将第一透射光输出至输出组件。在入射角度调整至目标波长对应的目标数值后,第三可动反射镜,用于接收第二输入光,按照入射角度为目标数值将第二输入光入射至滤波膜片。
22.本技术所示的方案,在光分插复用器为合波器件的情况下,在调整光分插复用器的上波波长的过程中,可动反射镜通过转动即可将透射光进行直通输出,能够使得控制简便。在入射角度调整至目标数值时,光分插复用器的上波波长调整至目标波长,第二输入光的波长为目标波长。控制第三可动反射镜转动,将目标波长的光输入至滤波膜片,滤波膜片透射目标波长的光。这样,在光分插复用器的上波波长调整至目标波长时,能够实现上波。
2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输入组件包括第一偏振分束组件,输出组件包括第一偏振合束组件,透射环回组件包括第二偏振分束组件。第一偏振分束组件,用于将第一输入光,在入射至滤波膜片之前进行偏振分束变为单偏振光。第二偏振分束组件,用于将第二输入光,在入射至滤波膜片之前进行偏振分束变为单偏振光。第一偏振合束组件,用于将滤波膜片输出的光,在输出之前进行偏振合束变为双偏振光。
24.本技术所示的方案,光分插复用器为合波器件时。第二偏振分束组件将第二输入光转变为单偏振光,该单偏振光入射至滤波膜片,使得第二输入光经过滤波膜片时对于同一波长的光滤波带宽相同。最后进行直通输出时,又通过第一偏振合束组件将单偏振光转变为偏振合束光,使得直通输出的光是偏振合束光。
2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光分插复用器还包括第二可动半波片,第二可动半波片设置于滤波膜片与第二偏振分束组件之间的光路上。第二可动半波片,用于通过旋转改变第二输入光经过偏振分束后的偏振态。
26.本技术所示的方案,第二可动半波片通过旋转能够连续改变第二输入光经过偏振分束后的单偏振光的偏振态,进而能够连续改变该单偏振光在滤波膜片的滤波带宽。
27.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光分插复用器,光分插复用器包括第一输入组件、全反膜片、至少一个第一滤波膜片和第一输出组件;每个第一滤波膜片的滤波带宽不相同;第一输入组件,用于接收第一输入光,在将下波波长或上波波长调整至目标波长的过程中,调整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入射至全反膜片的入射角度;在将入射角度调整至目标波长对应的目标数值后,至少一个第一滤波膜片中目标滤波膜片移入第一输入组件的输出光路上,且全反膜片移出第一输入组件的输出光路上;第一滤波膜片用于对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中目标波长的光进行透射;第一输出组件用于将全反膜片和目标滤波膜片输出的光进行输出。
28.本技术所示的方案,通过调整第一输入光入射至拼接膜片的入射角度,调整光分插复用器的下波波长或者上波波长。在将光分插复用器的下波波长或者上波波长调整至目标波长的过程中,全反膜片在第一输入组件的输出光路上,第一输入光在全反膜片全部被反射,进行直通输出,不会使得第一输入光损失。而且,在入射角度调整至目标数值时,第一滤波膜片移入第一输入组件的输出光路上,全反膜片移出第一输入组件的输出光路上,能够将目标波长的光透射输出,实现下波功能,或者能够将目标波长的光上波输入,实现上波功能。因此,能够自动调整下波波长或者上波波长,且在调整下波波长或者上波长的过程中,将输入光均直通输出,能够减少输入光的损失。
2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光分插复用器为分波器件,第一输入组件包括第一可动反射镜。在将下波波长调整至目标波长的过程中,第一可动反射镜,用于接收第一输入光,通过转动,调整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入射至全反膜片的入射角度。在将入射角度调整至目标波长对应的目标数值后,第一可动反射镜,用于接收第一输入光,将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入射至目标滤波膜片。这样,可动反射镜通过转动即可调整入射角度,能够使得控制简便。
3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输入组件还包括第一固定反射镜,第一可动反射镜设置于第一固定反射镜与拼接膜片之间的光路上,第一固定反射镜用于将第一输入光反射至第一可动反射镜。这样,通过第一固定反射镜能够改变第一输入光的传输方向,能够使得光分插复用器的体积比较小。
3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输出组件包括第一子输出组件和第二子输出组件。在将下波波长调整至目标波长的过程中,第一子输出组件,用于将全反膜片输出的反射光进行直通输出。在将入射角度调整至目标波长对应的目标数值后,第一子输出组件,用于将目标滤波膜片输出的反射光进行直通输出,第二子输出组件用于,将目标滤波膜片输出的透射光进行透射输出。这样,在光分插复用器为分波器件时,第一子输出组件能够实现直通输出,第二子输出组件能够实现透射输出。
3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子输出组件包括第二可动反射镜。在将下波波长调整至目标波长的过程中,第二可动反射镜,用于通过转动将全反膜片输出的反射光进行直通输出。在将入射角度调整至目标波长对应的目标数值后,第二可动反射镜,用于将目标
滤波膜片输出的反射光进行直通输出。这样,可动反射镜通过转动即可实现光分插复用器的直通输出,能够使得控制简便。
3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子输出组件包括第三可动反射镜。在将入射角度调整至目标波长对应的目标数值后,第三可动反射镜,用于通过转动,将目标滤波膜片输出的透射光进行透射输出。这样,可动反射镜通过转动即可实现透射输出,能够使得控制简便。
3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输入组件包括第一偏振分束组件,第一子输出组件包括第一偏振合束组件,第二子输出组件包括第二偏振合束组件。第一偏振分束组件,用于将第一输入光,在入射至目标滤波膜片之前进行偏振分束变为单偏振光。第一偏振合束组件,用于将目标滤波膜片输出的反射光,在直通输出之前进行偏振合束变为双偏振光。第二偏振合束组件,用于将目标滤波膜片输出的透射光,在透射输出之前进行偏振合束变为双偏振光。
35.本技术所示的方案,光分插复用器为分波器件时,第一偏振分束组件将第一输入光转变为单偏振光,该单偏振光入射至滤波膜片,使得第一输入光经过滤波膜片时对于同一波长的光滤波带宽相同。最后进行直通输出时,又通过第一偏振合束组件将单偏振光转变为偏振合束光,使得直通输出的光是偏振合束光。最后进行透射输出时,又通过第二偏振合束组件将单偏振光转变为偏振合束光,使得透射输出的光是偏振合束光。
3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光分插复用器为合波器件,第一输入组件包括第一子输入组件和第二子输入组件。在将上波波长调整至目标波长的过程中,第一子输入组件,用于接收第一输入光,调整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入射至全反膜片的入射角度。在将入射角度调整至目标波长对应的目标数值后,第一子输入组件,用于接收第一输入光,将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入射至目标滤波膜片,第二子输入组件,用于接收第二输入光,按照入射角度为目标数值将第二输入光的输出光入射至所述目标滤波膜片,第二输入光的波长为目标波长。
37.本技术所示的方案,在光分插复用器为合波器件时,第一子输入组件能够实现直通输入,第二子输入组件能够实现上波输出。
3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子输入组件包括第一可动反射镜。第一可动反射镜,用于通过转动,调整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入射至全反膜片的入射角度。在将入射角度调整至目标波长对应的目标数值后,第一可动反射镜,用于接收第一输入光,将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入射至目标滤波膜片。这样,可动反射镜通过转动即可调整入射角度,能够使得控制简便。
3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子输入组件包括第三可动反射镜。第三可动反射镜,用于接收第二输入光,通过转动,按照入射角度为目标数值将第二输入光的输出光入射至目标滤波膜片。这样,可动反射镜通过转动即可控制入射角度,能够使得控制简便。
4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输出组件包括第二可动反射镜。在将上波波长调整至目标波长的过程中,第二可动反射镜,用于通过转动,将全反膜片输出的反射光进行直通输出。在将入射角度调整至目标波长对应的目标数值后,第二可动反射镜,用于将目标滤波膜片输出的反射光和透射光进行直通输出。这样,通过可动反射镜即可实现合波时的直通输出,能够使得控制简便。
4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子输入组件包括第一偏振分束组件,第二子输入
组件包括第二偏振分束组件,第一输出组件包括第一偏振合束组件。第一偏振分束组件,用于将第一输入光,在入射至目标滤波膜片之前进行偏振分束变为单偏振光。第二偏振分束组件,用于将第二输入光,在入射至目标滤波膜片之前进行偏振分束变为单偏振光。第一偏振合束组件,用于将直通输出的光,在输出之前进行偏振合束变为双偏振光。
42.本技术所示的方案,光分插复用器为合波器件时,第二偏振分束组件将第二输入光转变为单偏振光,该单偏振光入射至滤波膜片,使得第二输入光经过滤波膜片时对于同一波长的光滤波带宽相同。最后进行直通输出时,又通过第一偏振合束组件将单偏振光转变为偏振合束光,使得直通输出的光是偏振合束光。
附图说明
43.图1是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透射波长与入射角度的关系示意图;
44.图2是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滤波膜片的结构示意图;
45.图3是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分波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46.图4是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分波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47.图5是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分波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48.图6是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分波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49.图7是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分波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50.图8是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分波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51.图9是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分波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52.图10是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分波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53.图11是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偏振分束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54.图12是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偏振合束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55.图13是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合波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56.图14是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合波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57.图15是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合波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58.图16是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合波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59.图17是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合波器件的结构示意
图;
60.图18是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合波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61.图19是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合波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62.图20是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合波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63.图21是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分波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64.图22是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分波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65.图23是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分波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66.图24是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分波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67.图25是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分波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68.图26是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分波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69.图27是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合波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70.图28是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合波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71.图29是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合波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72.图30是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合波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73.图31是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可动半波片旋转角度与滤波带宽的关系曲线图。
74.图例说明
75.11、输入组件;12滤波膜片;13、透射环回组件;14、输出组件;15、第一可动半波片;16、第二可动半波片;111、第一可动反射镜;112、第一固定反射镜;113、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4、透镜;131、第三可动反射镜;132、第四可动反射镜;133、第二偏振合束组件;134、第二偏振分束组件;135、第三固定反射镜;136、第四固定反射镜;137、第五固定反射镜;141、第二可动反射镜;142、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3、第二固定反射镜;21、第一输入组件;22、全反膜片;23、第一滤波膜片;24、第一输出组件;211、第一子输入组件;212、第二子输入组件;241、第一子输出组件;242、第二子输出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76.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77.为了便于对本技术实施例的理解,下面首先介绍所涉及到的一些术语概念做解释说明:
78.1、光分插复用器,是一种能从多个波长光中分出单个波长光,或将单个波长光加入到多个波长光中的光波分复用设备。
79.2、滤波膜片,是入射角度不同使得透射波长不相同的膜片,即每个透射波长对应一个入射角度。入射角度为光入射至滤波膜片的角度。图1示出了滤波膜片的透射波长与入射角度的关系。在图1中,横轴表示入射角度,纵轴表示透射波长。在图1中实线曲线和虚线曲线分别表示两个滤波膜片的透射波长与入射角度的关系。
80.图2还示出了滤波膜片的结构,滤波膜片包括滤波面、玻璃基底和增透面,滤波面也可以称为是反射面,增透面也可以称为是透射面。滤波面的功能是使得某种波长的光通过,而使得其他波长的光反射,增透面的功能是使得各种波长的光透射。玻璃基底的上表面交替镀有多层滤波面,玻璃基底的下表面镀有增透面。
81.图2所示的结构仅是一种可能的结构,凡是用于实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滤波膜片的功能的膜片均能应用于本技术实施例。图2所示的滤波膜片为后文中提到的滤波膜片12以及第一滤波膜片23。
82.3、可动反射镜,是光路中一种可以转动的反射镜。示例性的,可动反射镜采用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固定有反射镜的方式实现,固定方式可以是粘贴等。示例性的,可动反射镜也可以采用液晶附硅(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lcos)实现,lcos是一种采用有源点阵反射式液晶的显示技术。
8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控制可动反射镜转动可以控制光在光传输平面内的传输方向改变。
84.4、固定反射镜,是光路中一种不可以转动的反射镜。
85.5、可动半波片,为光轴可调的半波片。示例性的,可动半波片采用mems固定有半波片的方式实现,固定方式可以是粘贴等。
86.下面描述本技术的构思。
87.相关技术中,通常采用固定光分插复用器,固定光分插复用器中能够固定分出单个波长光,或者固定加入单个波长光。这样,在调整分出光的波长(可以称为是下波波长)或者加入光的波长(可以称为是上波波长)时,需要手动插拔光纤进行操作,导致光分插复用器灵活性比较差。
88.本技术中,通过输入光入射至滤波膜片的入射角度的改变,改变输入光在滤波膜片的透射波长,进而能够实现自动调整下波波长和上波波长。而且在入射角度改变过程中,输入光在滤波膜片的反射光和透射光均进行直通输出,使得输入光不会损失。或者,通过输入光入射至滤波膜片的入射角度的改变,改变输入光在滤波膜片的透射波长,进而能够实现自动调整下波波长和上波波长。而且在入射角度改变过程中,输入光入射至全反膜片,而不是滤波膜片,全反膜片将输入光全反射进行直通输出,使得输入光不会损失。
89.下面描述本技术实施例的应用场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光分插复用器能够应用于
分出光或者加入光的场景,即能够应用于下波场景或者上波场景。示例性的,可以应用于县乡波分场景、城域接入网场景中。
90.本技术实施例涉及基于两种原理的光分插复用器,如下进行简述。
91.第一种原理的光分插复用器:在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分波器件时,在将入射角度调整至目标数值之前(即在入射角度改变过程中),直通输入光入射至滤波膜片,将直通输入光(后文中提到的第一输入光)在滤波膜片的反射光和透射光均进行直通输出,不会损失直通输入光,入射角度为直通输入光在滤波膜片的入射角度。在将入射角度改变至目标数值后,直通输入光在滤波膜片的入射角度为目标数值,直通输入光在滤波膜片的透射光为下波波长的光,直通输入光在滤波膜片的反射光为除下波波长的光之外的光,将直通输入光在滤波膜片的反射光进行直通输出,将直通输入光在滤波膜片的透射光进行透射输出,实现分波器件的下波功能。
92.在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合波器件时,在将入射角度调整至目标数值之前,直通输入光入射至滤波膜片,将直通输入光在滤波膜片的反射光和透射光均进行直通输出,不会损失直通输入光。在将入射角度改变至目标数值后,由于直通输入光不包括目标数值对应的波长的光,所以直通输入光在滤波膜片没有透射。将直通输入光在滤波膜片的反射光进行直通输出,将上波输入光(后文中提到的第二输入光,第二输入光的波长为上波波长)按照入射角度为目标数值入射至滤波膜片,上波输入光在滤波膜片没有反射,将上波输入光在滤波膜片的透射光进行直通输出,实现合波器件的上波功能。
93.第二种原理的光分插复用器:在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分波器件时,在将入射角度调整至目标数值之前(即在入射角度改变过程中),将全反膜片移入光路中,使得直通输入光入射至全反膜片,并调整直通输入光在全反膜片的入射角度,将直通输入光在全反膜片的反射光进行直通输出。在将入射角度改变至目标数值后,将全反膜片移出光路,且将滤波膜片移入光路中,使得直通输入光在滤波膜片的入射角度也为目标数值。直通输入光在滤波膜片的透射光为下波波长的光,直通输入光在滤波膜片的反射光为除下波波长的光之外的光,将直通输入光在滤波膜片的反射光进行直通输出,将直通输入光在滤波膜片的透射光进行透射输出,实现分波器件的下波功能。
94.在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合波器件时,在将入射角度调整至目标数值之前,将全反膜片移入光路中,使得直通输入光入射至全反膜片,并调整直通输入光在全反膜片的入射角度,将直通输入光在全反膜片的反射光进行直通输出。在将入射角度改变至目标数值后,将全反膜片移出光路,且将滤波膜片移入光路中,使得直通输入光在滤波膜片的入射角度也为目标数值。而且由于直通输入光中不包括目标数值对应的波长的光,所以直通输入光在滤波膜片没有透射。将直通输入光在滤波膜片的反射光进行直通输出,将上波输入光按照入射角度为目标数值入射滤波膜片,上波输入光在滤波膜片没有反射,将上波输入光在滤波膜片的透射光进行直通输出,实现合波器件的上波功能。
95.下面描述第一种原理的光分插复用器。
96.光分插复用器包括输入组件11、滤波膜片12、透射环回组件13和输出组件14。
97.示例性的,输入组件11、透射环回组件13和输出组件14相互配合实现光分插复用器的功能。在相互配合时,输入组件11、透射环回组件13和输出组件14分别按照一定的规则独立控制。例如,输入组件11、透射环回组件13和输出组件14周期性分别执行预设的逻辑,
实现相互配合等。或者,在相互配合时,通过一个控制部件进行控制。
98.示例性的,控制部件与输入组件11、透射环回组件13或输出组件14任一集成在一起。例如,控制部件设置于输入组件11内部作为单独的控制器,或者设置于输入组件11包括的第一可动反射镜111中。或者,控制部件是光分插复用器内部独立的器件,如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芯片、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cpld)、微控制单元(micro controller unit,mcu)等。或者,控制部件是光分插复用器外部的一个控制器。
99.控制部件分别与输入组件11、输出组件14、透射环回组件13连接。示例性的,该连接可以是电性连接。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以控制部件执行对输入组件11、透射环回组件13和输出组件14的控制为例进行说明。
100.下面首先介绍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分波器件的结构。
101.光分插复用器包括直通输入端、直通输出端和透射输出端。直通输入端、直通输出端和透射输出端分别连接有光纤。直通输入端用于输入第一输入光,第一输入光是其他设备传输的输入光。直通输出端用于输出直通光至光纤,即用于传输直通光至其他设备。透射输出端用于输出透射光至光纤,即用于下波。透射输出端也能称为是下波输出端。
102.图3示出了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分波器件的结构。在图3所示的结构中,输入组件11设置于直通输入端与滤波膜片12之间的光路上,滤波膜片12设置于输入组件11的输出光路上,输出组件14设置于滤波膜片12的反射光路上,透射环回组件13设置于滤波膜片12的透射光路上。
103.在图3所示的结构中,是以将光分插复用器的下波波长调整为目标波长为例进行说明。示例性的,假设当前光分插复用器的下波波长为第一波长,将光分插复用器的下波波长从第一波长调整为目标波长,使得光分插复用器的下波波长为目标波长。或者假设当前光分插复用器不存在下波输出(即不存在透射输出),调整光分插复用器的下波波长为目标波长。在后文中以将光分插复用器的下波波长从第一波长调整为目标波长为例进行说明。
104.在光分插复用器的下波波长调整为目标波长的过程中,第一输入光从直通输入端输入。输入组件11将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输出至滤波膜片12。并且输入组件11调整第一输入光在滤波膜片12的入射角度,使得第一输入光在滤波膜片12的入射角度调整至目标波长对应的入射角度,即将入射角度调整至目标数值。例如,控制部件控制输入组件11将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输出至滤波膜片12,并且调整第一输入光在滤波膜片12的入射角度,使得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滤波膜片12的入射角度调整至目标波长对应的入射角度。在入射角度为目标数值时,目标波长的光在滤波膜片12是全部进行透射。此处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指第一输入光从输入组件11输出的光。
105.在入射角度改变过程中,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经过滤波膜片12后,得到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滤波膜片12的反射光(即第一反射光)和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滤波膜片12的透射光(即第一透射光)。第一反射光被输出至输出组件14,第一透射光被输出至透射环回组件13。输出组件14接收第一反射光,将第一反射光输出至直通输出端。透射环回组件13接收第一透射光,将第一透射光输出至输出组件14,输出组件14也将第一透射光输出至直通输出端。例如,控制部件控制输出组件14将第一反射光输出至直通输出端。控制部件控
制透射环回组件13将第一透射光输出至输出组件14,输出组件14也将第一透射光输出至直通输出端。这样,第一透射光也输出至直通输出端,而不会输出至透射输出端,在图3中,带箭头的虚线表示透射输出端没有光输出。同理对于后文中的图4至图7以及图9中,带箭头的虚线也表示透射输出端没有光输出。
106.这样,通过改变入射角度能够自动调整下波波长。而且通过透射环回组件13和输出组件14,能够使得在下波波长的调整过程中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滤波膜片12的反射光和透射光,均输出至直通输出端,透射光不会从透射输出端输出,所以不会造成第一输入光的损失。
107.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在入射角度改变过程中,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滤波膜片12上存在透射光的原因为: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入射至滤波膜片12的入射角度一直在改变,入射角度改变会改变滤波膜片12的透射波长;若第一输入光中存在恰好为透射波长的光时,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入射至滤波膜片12时,该透射波长的光在滤波膜片12透射。
108.此处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入射角度改变至目标数值时,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滤波膜片12的反射光已经能输出至直通输出端,所以在入射角度改变至目标数值后至下一次调整下波波长之前,输入组件11和输出组件14不需要再调整,即可将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滤波膜片12的反射光输出至直通输出端。
109.示例性的,光分插复用器可以是接收到下波波长改变消息时,进行下波波长的改变,也可以是周期性进行下波波长的改变。
110.示例性的,在图3所示的结构中,输入组件11包括第一可动反射镜111,第一可动反射镜111设置于直通输入端与滤波膜片12之间的光路上。在入射角度改变过程中,第一可动反射镜111接收第一输入光,第一可动反射镜111通过转动,将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滤波膜片12的入射角度改变为目标数值。目标数值为滤波膜片12的透射波长为目标波长时第一输入光的入射角度。示例性的,滤波膜片12的透射波长为第一波长时第一输入光的入射角度为第一数值,第一可动反射镜111匀速转动,将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滤波膜片12的入射角度从第一数值改变为目标数值。
111.可选的,控制部件控制第一可动反射镜111转动,将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滤波膜片12的入射角度从第一数值改变为目标数值。
112.在入射角度改变至目标数值后,第一可动反射镜111停止转动,第一可动反射镜111接收第一输入光,第一可动反射镜111将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入射至滤波膜片12,入射角度为目标数值。
113.示例性的,图4提供了另一种输入组件11的结构示意图。在图4所示的结构中,输入组件11还包括第一固定反射镜112。第一固定反射镜112设置于直通输入端与第一可动反射镜111之间的光路上。第一可动反射镜111设置于第一固定反射镜112与滤波膜片12之间的光路上。
114.第一输入光经过直通输入端进入光分插复用器后,入射至第一固定反射镜112。第一固定反射镜112将第一输入光反射至第一可动反射镜111。第一可动反射镜111接收到第一输入光。在入射角度改变过程中,控制部件控制第一可动反射镜111转动,将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滤波膜片12的入射角度从第一数值改变为目标数值。在入射角度改变至目标数值后,第一可动反射镜111停止转动,第一可动反射镜111将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入射至滤
波膜片12,入射角度为目标数值。
115.这样,在图3和图4的所示的结构中,输入组件11包括第一可动反射镜111,能够使得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入射至滤波膜片12的入射角度改变,实现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滤波膜片12的透射波长改变。而且第一输入光进入光分插复用器后,是先经过第一固定反射镜112,而不是直接入射至第一可动反射镜111,能够使得第一输入光的传输方向改变,所以能够使得光分插复用器的体积比较小。
116.示例性的,输入组件11还包括至少一个透镜114,参见图5,图5是输入组件11包括两个透镜114的结构示意图。该两个透镜114设置于第一可动反射镜111与滤波膜片12之间的光路扫描范围内。示例性的,至少一个透镜114可以是凸透镜,该至少一个透镜114用于对第一输入光进行汇聚。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光路扫描范围是由多条光路组成,多条光路是由于可动反射镜的转动形成的。
117.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图5中,输入组件11包括一个可动反射镜、一个固定反射镜和两个透镜,这仅是一种示例性的实现方式,在实际应用于输入组件11还可以有其它实现方式。例如,输入组件11包括多个可动反射镜和一个透镜。再例如,输入组件11包括一个可动反射镜和多个固定反射镜。再例如,输入组件11包括一个可动反射镜和多个固定反射镜等。
118.示例性的,图3提供了输出组件14的结构示意图。在图3所示的结构中,输出组件14包括第二可动反射镜141。第二可动反射镜141设置于直通输出端与滤波膜片12之间的光路上。
119.在入射角度改变过程中,第二可动反射镜141通过转动,将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滤波膜片12的反射光(即第一反射光),输出至直通输出端。例如,控制部件控制第二可动反射镜141转动,第二可动反射镜141将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滤波膜片12的第一反射光,输出至直通输出端。另外,透射环回组件13将第一透射光输出至第二可动反射镜141,第二可动反射镜141将第一透射光也输出至直通输出端。
120.在入射角度改变至目标数值后,第二可动反射镜141停止转动,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滤波膜片12的反射光(即第二反射光)输出至第二可动反射镜141。第二可动反射镜141将第二反射光,反射输出至直通输出端。由于在入射角度改变至目标数值时,能使得第二反射光输出至直通输出端,所以在入射角度改变至目标数值时开始,第二可动反射镜141不转动也能将第二反射光输出至直通输出端。
121.示例性的,图6提供了输出组件14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在图6所示的结构中,输出组件14包括第二可动反射镜141和第二固定反射镜143。第二可动反射镜141设置于第二固定反射镜143与滤波膜片12之间的光路上。第二固定反射镜143设置于直通输出端与第二可动反射镜141之间的光路上。
122.在入射角度改变过程中,控制部件控制第二可动反射镜141转动,第二可动反射镜141将第一反射光,反射输出至第二固定反射镜143。第二固定反射镜143将第一反射光反射输出至直通输出端。在入射角度改变至目标数值后,第二可动反射镜141停止转动,第二可动反射镜141将第二反射光,反射输出至第二固定反射镜143,第二固定反射镜143将第二反射光反射输出至直通输出端。
123.这样,输出组件14包括第二可动反射镜141,能够使得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滤波
膜片12的反射光输出至直通输出端。而且输出组件14还包括第二固定反射镜143,能够使得该反射光的传输方向改变,使得光分插复用器的体积比较小。
124.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图6中,输出组件14包括一个可动反射镜和一个固定反射镜,这仅是一种示例性的实现方式,在实际应用中,输出组件14还可以有其它实现方式。例如,输出组件14包括多个可动反射镜。再例如,输出组件14包括一个可动反射镜和多个固定反射镜。再例如,输出组件14包括多个可动反射镜和一个固定反射镜等。
125.示例性的,在图3所示的结构中,透射环回组件13包括第三可动反射镜131和第四可动反射镜132。第三可动反射镜131设置于滤波膜片12与第四可动反射镜132之间的光路扫描范围内。第四可动反射镜132设置于第三可动反射镜131与滤波膜片12之间的光路扫描范围内。
126.在入射角度改变过程中,第三可动反射镜131转动,将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滤波膜片12的第一透射光,反射输出至第四可动反射镜132。第四可动反射镜132接收第一透射光,通过转动将第一透射光输出至输出组件14。例如,控制部件控制第三可动反射镜131转动,第三可动反射镜131将第一透射光,反射输出至第四可动反射镜132。控制部件控制第四可动反射镜132转动,第四可动反射镜132将第一透射光,反射输出至滤波膜片12。滤波膜片12将第一透射光,透射输出至输出组件14。输出组件14将第一透射光输出至直通输出端。
127.示例性的,在输出组件14包括第二可动反射镜141和第二固定反射镜143的情况下,第一透射光依次经过第二可动反射镜141、第二固定反射镜143输出至直通输出端。
128.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滤波膜片12的第一透射光也能输出至直通输出端的原因为:第三可动反射镜131和第四可动反射镜132配合,将第一透射光重新经过滤波膜片12后与第一输入光在滤波膜片12的反射光重合,且第一透射光重新经过滤波膜片12时入射角度为透射时的入射角度。
129.这样,在入射角度改变过程中,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滤波膜片12的第一透射光也能输出至直通输出端,使得第一输入光全部输出至直通输出端,减少第一输入光的损失。
130.示例性的,图7示出了透射环回组件13的另一种结构。在图7所示的结构中,透射环回组件13还包括第三固定反射镜135。第三固定反射镜135设置于第四可动反射镜132与滤波膜片12之间的光路扫描范围内。
131.在入射角度改变过程中,控制部件控制第三可动反射镜131转动,第三可动反射镜131将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滤波膜片12的第一透射光,反射输出至第四可动反射镜132。控制部件控制第四可动反射镜132转动,第四可动反射镜132将第一透射光,反射输出至第三固定反射镜135。第三固定反射镜135将第一透射光,反射至滤波膜片12。滤波膜片12将第一透射光,透射输出至输出组件14。输出组件14将第一透射光输出至直通输出端。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控制部件要控制第三可动反射镜131和第四可动反射镜132同步转动。这样,设置第三固定反射镜135使得透射光的传输方向改变,使得光分插复用器的体积比较小。
132.示例性的,在入射角度改变至目标数值后,光分插复用器会将下波波长的光从透射输出端输出,相应的图8示出了光分插复用器的结构。在将入射角度改变至目标数值时,滤波膜片12的透射波长为目标波长(即下波波长)。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滤波膜片12的透射光(即第二透射光)入射至第三可动反射镜131。第三可动反射镜131转动,将第二透射光输出至透射输出端。例如,控制部件控制第三可动反射镜131转动,第三可动反射镜131将该
第二射光输出至透射输出端。这样,光分插复用器还能够将下波波长的光从透射输出端输出,即实现下波。
133.示例性的,在图8所示的结构中,第三可动反射镜131与透射输出端之间的光路上可选的设置有第四固定反射镜136。第四固定反射镜136属于透射环回组件13。第二透射光经过第三可动反射镜131反射至第四固定反射镜136,第四固定反射镜136将第二透射光反射至透射输出端。这样,设置第四固定反射镜136使得第二透射光的传输方向改变,使得光分插复用器的体积比较小。
134.示例性的,透射环回组件13还包括至少一个透镜114。透镜114可选的设置于第三固定反射镜135与滤波膜片12之间,透镜114用于对第一输入光在滤波膜片12的光进行汇聚,使得光斑比较好。
135.需要说明的是,透射环回组件13包括可动反射镜和固定反射镜,此处可动反射镜和固定反射镜的数目和排布方式可以根据实际应用设置,本技术实施例对该数目,以及排布方式不做限定。
136.示例性的,滤波膜片12对同一波长不同偏振态的光有不同的滤波带宽(滤波带宽也能称为是透射带宽),为了使得第一输入光中同一波长的光在滤波膜片12滤波带宽相同,将第一输入光转变为单偏振光。相应的,提供了图9所示的光分插复用器的结构。
137.在图9所示的光分插复用器中,输入组件11还包括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输出组件14还包括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示例性的,在输入组件11包括第一可动反射镜111和第一固定反射镜112时,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设置于直通输入端与第一固定反射镜112之间的光路上。或者,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设置于第一可动反射镜111与第一固定反射镜112之间的光路上。
138.示例性的,在输出组件14包括第二可动反射镜141时,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设置于第二可动反射镜141与直通输出端之间的光路上。示例性的,在输出组件14包括第二可动反射镜141和第二固定反射镜143时,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设置于第二固定反射镜143与直通输出端之间的光路上。或者,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设置于第二可动反射镜141与第二固定反射镜143之间的光路上。
139.第一输入光在经过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时,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对第一输入光进行偏振分束,获得第一单偏振光。第一单偏振光包括两束偏振态相同,且平行的光,第一单偏振光包括的两束光间距比较窄。
140.在入射角度改变过程中,控制部件控制第一可动反射镜111转动,第一可动反射镜111将第一单偏振光反射至滤波膜片12,并且将第一单偏振光在滤波膜片12的入射角度改变至目标数值。控制部件还能控制第二可动反射镜141转动,第二可动反射镜141将第一单偏振光在滤波膜片12的第一反射光,输出至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
141.控制部件还控制透射环回组件13,透射环回组件13将第一单偏振光在滤波膜片12的第一透射光,输出至滤波膜片12。滤波膜片12将第一透射光,透射输出至第二可动反射镜141。第二可动反射镜141将第一透射光输出至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示例性的,控制部件控制第三可动反射镜131和第四可动反射镜132转动,将第一单偏振光在滤波膜片12的第一透射光经过第三可动反射镜131、第四可动反射镜132、滤波膜片12和第二可动反射镜141输出至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
142.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对第一反射光进行偏振合束,获得第一偏振合束光,将第一偏振合束光输出至直通输出端。并且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对第一透射光进行偏振合束,获得第二偏振合束光,将第二偏振合束光输出至直通输出端。这样,第一输入光转变为单偏振光入射至滤波膜片12,使得第一输入光经过滤波膜片12时对于同一波长的光滤波带宽相同。最后输出至直通输出端时,又将单偏振光转变为偏振合束光(也能称为是双偏振光),使得直通输出端输出的光是偏振合束光。
143.示例性的,在光分插复用器也会包括透射输出端,透射环回组件13还包括第二偏振合束组件133,参见图10。第二偏振合束组件133设置于第三可动反射镜131与透射输出端之间的光路上。示例性的,在存在第四固定反射镜136的情况下,第二偏振合束组件133可以设置于第四固定反射镜136与透射输出端之间的光路上。
144.在入射角度改变至目标数值后,第一输入光从直通输入端输入,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将第一输入光进行偏振分束,得到第一单偏振光。将第一单偏振光输出至滤波膜片12。滤波膜片12对第一单偏振光进行透射和反射,获得第二反射光和第二透射光。第二反射光被输出至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对第一反射光进行偏振合束,获得第一偏振合束光,将第一偏振合束光输出至直通输出端。第二透射光被输出至第三可动反射镜131。控制部件控制第三可动反射镜131转动,第三可动反射镜131将第一单偏振光在滤波膜片12的第二透射光,输出至第二偏振合束组件133。第二偏振合束组件133将第二透射光进行偏振合束处理,获得第三偏振合束光,将第三偏振合束光输出至透射输出端。这样,对于目标波长的光,在入射至滤波膜片12时偏振态相同,滤波带宽相同,而且透射输出端的输出光也是偏振合束光。
145.示例性的,偏振分束组件和偏振合束组件可以是双折射晶体。
146.示例性的,图11还提供了偏振分束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偏振分束组件包括偏振分束棱镜、半波片和一个反射镜。第一输入光入射至偏振分束棱镜分为两束偏振态垂直的光。两束偏振态垂直的光其中一束经过一个反射镜,另一束经过半波片调整偏振态,使得两束光的偏振态相同,且两束光平行,间距比较窄。
147.示例性的,图12还提供了偏振合束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偏振合束组件包括偏振合束棱镜、半波片和一个反射镜。第一单偏振光的反射光或者第一单偏振的透射光均包括两束光,这两束光的偏振态相同,且两束光平行,间距比较窄。先将一束光经过反射镜,将传输方向改变为与另一束垂直。然后再将两束光中的一束经过一个半波片,使得两束的偏振态垂直,将偏振态垂直的两束光经过一个偏振合束棱镜合为偏振合束光。
148.这样,虽然通过偏振分束组件对输入光进行偏振分束后,分为两束偏振态相同的单偏振光,但是,由于两束单偏振光平行,且间距比较窄,所以可以认为是一束单偏振光入射至滤波膜片12。
149.需要说明的是,此处仅给出了偏振分束组件和偏振合束组件的两种示例,在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偏振分束组件和偏振合束组件,本技术实施例不做限定。
150.示例性的,同一波长的光的不同偏振态在滤波膜片12的滤波带宽不相同,为了连续改变第一输入光在滤波膜片12的滤波带宽,图13示出了另一种光分插复用器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3所示的结构中,光分插复用器还包括第一可动半波片15。第一可动半波片15为光轴可调的半波片。第一可动半波片15设置于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与滤波膜片12之间的光
路上,示例性的,在图13中第一可动半波片15设置于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与第一可动反射镜111之间的光路上。控制部件与第一可动半波片15连接。或者第一可动半波片15中按照自身预设的控制逻辑进行控制。例如,周期性进行旋转等。
151.控制部件控制第一可动半波片15旋转,在第一单偏振光经过第一可动半波片15时,改变第一单偏振光的偏振态。示例性的,在滤波膜片12的透射波长为目标波长时,控制部件确定目标波长对应的旋转角度,控制部件控制第一可动半波片15旋转该旋转角度。此处控制部件确定目标波长对应的旋转角度的方式为:控制部件在旋转角度与波长的对应关系中,确定目标波长对应的旋转角度,该对应关系可以存储在控制部件的内存,或者控制部件可以访问的存储器中。这样,能够通过控制第一可动半波片15旋转,调整第一单偏振光的偏振态,实现滤波带宽的改变。
152.示例性的,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分波器件时,还可以同时作为合波器件,光分插复用器还包括上波输入端,上波输入端输入第二输入光。第二输入光为单个波长的光,上波输入端输入的第二输入光入射至第二可动反射镜141,第二可动反射镜141将第二输入光反射至直通输出端。
153.这样,在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分波器件时,能够自动调整下波波长。而且在自动调整下波波长的过程中,由于设置了透射环回组件13,能够使得直通输入光在滤波膜片12的反射光和透射光均从直通输出端输出,而不会使该透射光从透射输出端输出,所以能够减少直通输入端的输入光的损失。而且由于设置了可动半波片,所以也能够连续改变下波波长的光在滤波膜片12的滤波带宽。
154.值得注意的是,在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分波器件时,在入射角度改变过程中,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和第二偏振合束组件133是否存在没有影响,也即是不设置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和第二偏振合束组件133也行。因此在入射角度改变过程中,将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和第二偏振合束组件133移出光路,而在入射角度改变至目标数值后,将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和第二偏振合束组件133移入光路。当然,为了简化控制,也能是光分插复用器生产好后,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和第二偏振合束组件133就一直位于光路中。
155.下面介绍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合波器件的结构。
156.图14示出了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合波器件的结构。在图14所示的结构中,输入组件11设置于直通输入端与滤波膜片12之间的光路上,滤波膜片12设置于输入组件11的输出光路上,输出组件14设置于滤波膜片12的反射光路上,透射环回组件13设置于滤波膜片12的透射光路上。
157.光分插复用器包括直通输入端、直通输出端和上波输入端。直通输入端、直通输出端和上波输入端分别连接有光纤。直通输入端用于输入第一输入光,第一输入光是其他设备传输的输入光。直通输出端用于输出直通光至光纤。上波输入端用于输入单个波长的光。
158.在图14所示的结构中,以将光分插复用器的上波波长调整为目标波长为例进行说明。示例性的,假设当前光分插复用器的上波波长为第一波长,将光分插复用器的上波波长从第一波长调整为目标波长,使得光分插复用器的上波波长为目标波长。或者假设当前光分插复用器不存在上波输入,调整光分插复用器的上波波长为目标波长。后文中描述合波
器件时,以将光分插复用器的上波波长从第一波长调整为目标波长为例进行说明。
159.在光分插复用器的上波波长调整为目标波长的过程中的处理过程,参见针对图3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在图14中,带箭头的虚线表示上波输入端没有上波输入光输入。同理对于后文中的图15至图17中,带箭头的虚线也表示上波输入端没有上波输入光输入。从图14中可知,通过改变入射角度能够自动调整上波波长。而且通过透射环回组件13和输出组件14能够使得在上波波长的调整过程中,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滤波膜片12的反射光和透射光,均输出至直通输出端,而不会将该透射光丢失,所以不会造成第一输入光的损失。
160.示例性的,光分插复用器可以是接收到上波波长改变消息时,进行改变上波波长,也可以是周期性改变上波波长。
161.示例性的,在图14所示的结构中,输入组件11包括第一可动反射镜111,第一可动反射镜111设置于直通输入端与滤波膜片12之间的光路上。在入射角度改变过程中以及改变至目标数值后,光传输过程的描述参见图3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162.示例性的,图15提供了另一种输入组件11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5所示的结构中,输入组件11还包括第一固定反射镜112。第一固定反射镜112设置于直通输入端与第一可动反射镜111之间的光路上,第一可动反射镜111设置于第一固定反射镜112与滤波膜片12之间的光路上。第一输入光经过直通输入端进入光分插复用器后,入射至第一固定反射镜112。第一固定反射镜112将第一输入光反射至第一可动反射镜111。
163.这样,输入组件11包括第一可动反射镜111,能够使得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入射至滤波膜片12的入射角改变,实现第一输入光在滤波膜片12的透射波长改变。而且第一输入光进入光分插复用器后,是先经过一个固定反射镜,而不是直接入射至第一可动反射镜111,能够使得第一输入光的传输方向改变,所以能够使得光分插复用器的体积比较小。
164.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图15中,输入组件11包括一个可动反射镜和一个固定反射镜,这仅是一种示例性的实现方式。在实际应用中,输入组件11还可以有其它实现方式。例如,输入组件11包括多个可动反射镜。再例如,输入组件11包括一个可动反射镜和多个固定反射镜。再例如,输入组件11包括一个可动反射镜和多个固定反射镜等。
165.另外,输入组件11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透镜114。
166.示例性的,在图14所示的结构中,输出组件14包括第二可动反射镜141。第二可动反射镜141设置于直通输出端与滤波膜片12之间的光路上。在入射角度改变过程中,第二可动反射镜141转动,将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滤波膜片12的第一反射光和第一透射光,反射输出至直通输出端。例如,控制部件控制第二可动反射镜141转动,第二可动反射镜141将第一反射光和第二透射光,反射输出至直通输出端。在入射角度改变至目标数值后,第二可动反射镜141停止转动,将第一输入光在滤波膜片12的第二反射光,反射输出至直通输出端。
167.示例性的,在图14的基础上,输出组件14还包括第二固定反射镜143,参见图16。第二固定反射镜143设置于直通输出端与第二可动反射镜141之间的光路上,第二可动反射镜141设置于第二固定反射镜143与滤波膜片12之间的光路上。具体的光传输过程的描述参见图6的描述。
168.这样,输出组件14包括第二可动反射镜141,能够使得第一输入光经过滤波膜片12的反射光输出至直通输出端。而且输出组件14还包括第二固定反射镜143,能够使得该反射光的传输方向改变,使得光分插复用器的体积比较小。
169.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图16中,输出组件14包括一个可动反射镜和一个固定反射镜,这仅是一种示例性的实现方式,在实际应用中,输出组件14还可以有其它实现方式,本技术实施例不做限定。
170.示例性的,输出组件14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透镜114,该至少一个透镜114设置于滤波膜片12和第二可动反射镜141之间的光路扫描范围内。该至少一个透镜114用于汇聚第一输入光以及后续提到的第二输入光。
171.示例性的,在图14所示的结构中,透射环回组件13包括第三可动反射镜131和第四可动反射镜132。第三可动反射镜131设置于滤波膜片12与第四可动反射镜132之间的光路扫描范围内,第四可动反射镜132设置于第三可动反射镜131与滤波膜片12之间的光路扫描范围内。
172.在入射角度改变过程中,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滤波膜片12的第一透射光入射至第四可动反射镜132。第四可动反射镜132通过转动将第一透射光,反射输出至第三可动反射镜131。第三可动反射镜131通过转动,将第一透射光反射输出至滤波膜片12。例如,控制部件控制第四可动反射镜132转动,第四可动反射镜132将第一透射光,反射输出至第三可动反射镜131。控制部件控制第三可动反射镜131转动,第三可动反射镜131将第一透射光,反射输出至滤波膜片12。滤波膜片12将第一透射光,透射输出至输出组件14。输出组件14将第一透射光输出至直通输出端。此处需要控制第三可动反射镜131和第四可动反射镜132同步转动。这样,在入射角度改变过程中,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滤波膜片12的透射光也能输出至直通输出端,使得第一输出端全部输出至直通输出端,不会使得第一输入光损失。
173.示例性的,图17示出了透射环回组件13的另一种结构。在图17所示的结构中,透射环回组件13还包括第四固定反射镜136。第四固定反射镜136设置于第四可动反射镜132与滤波膜片12之间的光路扫描范围内。
174.在入射角度改变过程中,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滤波膜片12的第一透射光入射至第四固定反射镜136,第四固定反射镜136反射第一透射光至第四可动反射镜132。第四可动反射镜132通过转动将第一透射光,反射输出至第三可动反射镜131。第三可动反射镜131通过转动,将第一透射光反射输出至滤波膜片12。例如,控制部件控制第四可动反射镜132转动,第四可动反射镜132将第一透射光,反射输出至第三可动反射镜131。控制部件控制第三可动反射镜131转动,第三可动反射镜131将第一透射光,反射输出至滤波膜片12。滤波膜片12将第一透射光,透射输出至输出组件14。输出组件14将第一透射光输出至直通输出端。
175.这样,设置第四固定反射镜136使得透射光的传输方向改变,使得光分插复用器的体积比较小。
176.需要说明的是,图17中透射环回组件13中可动反射镜和固定反射镜的数目和排列方式,可以根据实际应用调整,本技术实施例不做限定。另外,透射环回组件13中还能包括透镜114,用于汇聚第一输入光等。
177.示例性的,光分插复用器还包括上波输入端,参见图18,上波输入端用于输入加入的光,称为是第二输入光,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输入光的波长为目标波长。在入射角度改变至目标数值后,滤波膜片12的透射波长为目标波长。第二输入光输入至第三可动反射镜131。控制部件控制第三可动反射镜131转动,第三可动反射镜131将第二输入光反射至滤波膜片12,且入射角度为目标数值。第二输入光在滤波膜片12的透射光(称为是第三透射
光)输出至输出组件14。输出组件14将第三透射光输出至直通输出端。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滤波膜片12的反射光(称为是第二反射光)输出至输出组件14,输出组件14将第二反射光输出至直通输出端。
178.这样,第二输入光经过第三可动反射镜131、滤波膜片12和输出组件14输出至直通输出端,使得光分插复用器能够实现上波。而且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入射至滤波膜片12后,滤波膜片12透射的光应该是目标波长的光,但是第一输入光中不包括目标波长的光,所以相当于是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入射至滤波膜片12时,仅有反射而没有透射,不会造成第一输入光的损失。此处第一输入光不包括目标波长的光的原因为:上波波长不能和直通输入光的波长相同,在相同时会造成数据无法区分。
179.示例性的,在图18所示的结构中,第三可动反射镜131与上波输入端之间的光路上可选的设置有第五固定反射镜137,第五固定反射镜137属于透射环回组件13。第二输入光入射至第五固定反射镜137。第五固定反射镜137将第二输入光反射至第三可动反射镜131。这样,设置第五固定反射镜137使得第二输入光的传输方向改变,使得光分插复用器的体积比较小。
180.示例性的,滤波膜片12对同一波长不同偏振态的光有不同的滤波带宽,为了使得第一输入光中同一波长的光在滤波膜片12的滤波带宽相同,将第一输入光转变为单偏振光,相应的,提供了图19所示的光分插复用器的结构。
181.在图19所示的光分插复用器中,输入组件11还包括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输出组件14还包括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示例性的,在输入组件11包括第一可动反射镜111和第一固定反射镜112时,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设置于直通输入端与第一固定反射镜112之间的光路上。或者,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设置于第一可动反射镜111与第一固定反射镜112之间的光路上。
182.示例性的,在输出组件14包括第二可动反射镜141时,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设置于第二可动反射镜141与直通输出端之间的光路上。示例性的,在输出组件14包括第二可动反射镜141和第二固定反射镜143时,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设置于第二固定反射镜143与直通输出端之间的光路上。或者,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设置于第二可动反射镜141与第二固定反射镜143之间的光路上。
183.第一输入光在经过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时,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对第一输入光进行偏振分束,获得第一单偏振光。
184.在入射角度改变过程中,光传输过程的描述参见图9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185.示例性的,透射环回组件13还包括第二偏振分束组件134,参见图19,第二偏振分束组件134设置于上波输入端与第三可动反射镜131之间的光路上。示例性的,在存在第五固定反射镜137的情况下,第二偏振分束组件134设置于上波输入端与第五固定反射镜137之间的光路上。
186.在入射角度改变至目标数值后,第一输入光中不包括目标波长的光,第一输入光从直通输入端输入,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将第一输入光进行偏振分束,得到第一单偏振光。将第一单偏振光输出至滤波膜片12。滤波膜片12对第一单偏振光进行反射得到第二反射光,第二反射光经过第二可动反射镜141,输出至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对第二反射光进行偏振合束,输出至直通输出端。
187.第二输入光从上波输入端输入,入射至第二偏振分束组件134。第二偏振分束组件134将第二输入光进行偏振分束,获得第二单偏振光。第二偏振分束组件134将第二单偏振光输出至第三可动反射镜131。第二单偏振光是两束偏振态相同,且平行的光,第二单偏振光包括的两束光的间距比较窄。控制部件控制第三可动反射镜131转动,第三可动反射镜131将第二输入光反射至滤波膜片12,且入射角度为目标数值,此时滤波膜片12透射第二单偏振光,得到第三透射光。这样,第二单偏振光经过第三可动反射镜131、滤波膜片12和第二可动反射镜141输出至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对第三透射光进行偏振合束,获得第四偏振合束光,将第四偏振合束光输出至直通输出端。
188.这样,上波输入端输入的目标波长的光也能进行偏振分束,以及进行偏振合束,使得既不影响输出,还能够使得在滤波膜片12的滤波带宽不受偏振态的影响。
189.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在入射角度改变至目标数值后,第一输入光中不包括目标波长的光,所以第一输入光在滤波膜片12上没有透射。有无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不会影响第一输入光在滤波膜片12的透射,但是还是设置了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原因为:由于第一输入光最后直通输出时,会经过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进行偏振合束,所以经过这之前要进行偏振分束。
190.示例性的,同一波长的光的不同偏振态在滤波膜片12的滤波带宽不相同,为了连续改变第二输入光在滤波膜片12的滤波带宽,图20示出了另一种光分插复用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0所示的结构中,光分插复用器还包括第二可动半波片16。该第二可动半波片16设置于第二偏振分束组件134与第三可动反射镜131之间的光路上。
191.控制部件控制第二可动半波片16旋转,在第二单偏振光经过第二可动半波片16时,改变第二单偏振光的偏振态。示例性的,在滤波膜片12的透射波长为目标波长时,控制部件确定目标波长对应的旋转角度,控制部件控制第二可动半波片16旋转该旋转角度。此处控制部件确定目标波长对应的旋转角度的方式为:控制部件在旋转角度与波长的对应关系中,确定目标波长对应的旋转角度,该对应关系可以存储在控制部件的内存,或者控制部件可以访问的存储器中。这样,能够通过控制第二可动半波片16旋转,调整第二单偏振光的偏振态,实现滤波带宽的可调整。
192.这样,在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合波器件时,能够自动改变上波波长。而且在自动改变上波波长的过程中,由于设置了透射环回组件13,能够使得直通输入光在滤波膜片12的反射光和透射光均从直通输出端输出,而不会使该透射光丢失,所以能够减少直通输入端的输入光的损失。而且由于设置了可动半波片,通过控制可动半波片能够连续改变上波输入光的偏振态,进而能够连续改变上波输入光在滤波膜片12的滤波带宽。
193.需要说明的是,在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分波器件或者合波器件时,在入射角度改变过程中,控制部件控制第一可动反射镜111转动的同时,控制部件控制第二可动反射镜141、第三可动反射镜131、第四可动反射镜132同步转动。控制每个可动反射镜转动的速率、方向和幅度可以是预先配置的,控制部件读取预先存储的速率和方向,即可控制各个可动反射镜。例如,控制部件控制第一可动反射镜111匀速逆时针转动1度,控制部件控制第二可动反射镜141、第三可动反射镜131、第四可动反射镜132匀速顺时针转动1度。在入射角度改变至目标数值之后,第一可动反射镜111、第二可动反射镜141均已转动到对应的位置上,不需要转动,控制部件按照第三可动反射镜131转动的速率、方向和幅度,对第三可动反射镜131进
行控制。
194.值得注意的是,在入射角度改变过程中,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和第二偏振分束组件134是否存在没有影响,也即是不设置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和第二偏振分束组件134也行。因此在入射角度改变过程中,将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和第二偏振分束组件134移出光路,而在入射角度改变至目标数值后,将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和第二偏振分束组件134移入光路。当然,为了简化控制,也能是光分插复用器生产好后,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和第二偏振分束组件134就一直位于光路中。
195.下面描述第二种原理的光分插复用器。
196.光分插复用器包括第一输入组件21、全反膜片22、至少一个第一滤波膜片23和第一输出组件24。
197.可选的,全反膜片22和至少一个第一滤波膜片23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是集成在一起。在集成在一起时,相当于全反膜片22和至少一个第一滤波膜片23组成拼接膜片,拼接膜片中全反膜片22和每个第一滤波膜片23平行。
198.示例性的,全反膜片22和至少一个第一滤波膜片23组成拼接膜片时,全反膜片22和至少一个第一滤波膜片23按照侧面并排叠加在一起,全反膜片22和每个第一滤波膜片23的表面均未重叠,任两个第一滤波膜片23的表面也未重叠。此处表面为光的入射面或者出射面,即垂直于厚度方向的面,侧面为全反膜片22和第一滤波膜片23中厚度方向的面。示例性的,全反膜片22和每个第一滤波膜片23平行,但未位于同一平面。或者,全反膜片22和每个第一滤波膜片23平行,且位于同一平面。
199.示例性的,全反膜片22是一个能将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的所有波长的光进行反射的膜片。每个第一滤波膜片23的滤波带宽不相同。例如,至少一个第一滤波膜片23为两个滤波膜片,滤波带宽分别为100g和200g。本技术实施例中,对拼接膜片中全反膜片22和第一滤波膜片23的排列方式不做限定。例如,全反膜片22位于至少第一个第一滤波膜片23的左侧,或者右侧,或者任两个第一滤波膜片23之间等。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以全反膜片22和至少一个第一滤波膜片23组成拼接膜片为例进行说明。在后文的图示中均是以拼接膜片为例进行说明。
200.示例性的,第一输入组件21、全反膜片22、至少一个第一滤波膜片23和第一输出组件24相互配合实现光分插复用器的功能。在相互配合时,第一输入组件21、全反膜片22、至少一个第一滤波膜片23和第一输出组件24分别按照一定的规则独立控制。例如,第一输入组件21、全反膜片22、至少一个第一滤波膜片23和第一输出组件24周期性分别执行预设的逻辑,实现相互配合等。或者,在相互配合时,通过一个控制部件进行控制。
201.示例性的,控制部件与第一输入组件21、全反膜片22、至少一个第一滤波膜片23和第一输出组件24任一集成在一起。例如,控制部件设置于第一输入组件21内部作为单独的控制器,或者设置于第一输入组件21包括的第一可动反射镜111中。或者,控制部件是光分插复用器内部独立的器件。
202.控制部件分别与第一输入组件21、全反膜片22、至少一个第一滤波膜片23和第一输出组件24连接。示例性的,该连接可以是电性连接。
20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以控制部件执行对第一输入组件21、全反膜片22、至少一个第
一滤波膜片23和第一输出组件24的控制为例进行说明。
204.下面介绍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分波器件的结构。
205.如前文所述光分插复用器包括直通输入端、直通输出端和透射输出端。第一输入组件21设置于直通输入端与拼接膜片之间的光路上,拼接膜片设置于第一输入组件21的输出光路上。
206.图21示出了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分波器件的结构。在图21所示的结构中,以将光分插复用器的下波波长调整为目标波长为例进行说明。在光分插复用器的下波波长调整为目标波长的过程中,全反膜片22移入第一输入组件21的输出光路上(此步骤在全反膜片22不在该输出光路上时执行),第一输入光从直通输入端输入。第一输入组件21将第一输入光输出至全反膜片22,且将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全反膜片22的入射角度改变为目标数值,如前文所述目标数值对应目标波长。例如,控制部件控制拼接膜片移动,将全反膜片22移入第一输入组件21的输出光路上。控制部件控制第一输入组件21将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输出至全反膜片22,且将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全反膜片22的入射角度改变为目标数值。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为第一输入光经过第一输入组件21输出的光。
207.第一输出组件24将全反膜片22输出的反射光进行直通输出,即输出至直通输出端。例如,控制部件控制第一输出组件24,第一输出组件24将全反膜片22输出的反射光输出至直通输出端。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全反膜片22没有透射光,在图21中,带箭头的虚线表示透射输出端没有光输出,同理对于图22和图23中,带箭头的虚线也表示透射输出端没有光输出。由于全反膜片22与第一滤波膜片23平行,所以相当于调整第一输入光在第一滤波膜片23的入射角度。
208.在入射角度改变至目标数值后,第一滤波膜片23的透射波长为目标波长,将某个第一滤波膜片23(后续称为是目标滤波膜片)移入第一输入组件21的输出光路中,全反膜片22被移出该输出光路。例如,控制部件控制拼接膜片移动,将目标滤波膜片移入第一输入组件21的输出光路中,并将全反膜片22移出该输出光路中,目标滤波膜片移入至全反膜片22原来在输出光路的位置上。目标滤波膜片为目标波长对应的第一滤波膜片23。目标滤波膜片的滤波带宽与目标波长所要求的滤波带宽相同。第一输入光经过第一输入组件21反射至目标滤波膜片。目标滤波膜片对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中的目标波长的光进行透射,并对其他波长的光进行反射。第一输入光的反射光被输出至第一输出组件24进行直通输出(即输出至直通输出端),第一输入光的透射光被输出至第一输出组件24进行透射输出(即输出至透射输出端)。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基于目标波长选择目标滤波膜片,能够使得目标波长所要求的滤波带宽与目标滤波膜片的滤波带宽接近,使得光分插复用器的性能更好。
209.这样,在入射角度改变过程中,能够自动调整下波波长,且设置全反膜片22使得输入光不会损失。
210.示例性的,在图21所示的结构中,第一输入组件21包括第一可动反射镜111,第一可动反射镜111设置于直通输入端与拼接膜片之间的光路上。在入射角度改变过程中,第一可动反射镜111接收第一输入光。第一可动反射镜111通过转动,将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全反膜片22的入射角度改变为目标数值。示例性的,控制部件控制第一可动反射镜111转动,第一可动反射镜111将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全反膜片22的入射角度改变为目标数值。例如,控制部件能够控制第一可动反射镜111匀速转动,将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全反膜片
22的入射角度改变为目标数值。在入射角度改变至目标数值后,第一可动反射镜111停止转动,目标滤波膜片移入第一输入组件21的输出光路上,第一可动反射镜111接收第一输入光,将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入射至目标滤波膜片。由于目标滤波膜片与全反膜片22平行,所以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入射至目标滤波膜片的入射角度为目标数值。
211.示例性的,图22提供了第一输入组件21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在图22所示的结构中,第一输入组件21还包括第一固定反射镜112。第一固定反射镜112设置于直通输入端与第一可动反射镜111之间的光路上,第一可动反射镜111设置于第一固定反射镜112与拼接膜片之间的光路上。
212.第一输入光经过直通输入端进入光分插复用器后,入射至第一固定反射镜112。第一固定反射镜112将第一输入光反射至第一可动反射镜111。
213.这样,在图21和图22的所示的结构中,第一输入组件21包括第一可动反射镜111,能够使得第一输入光入射至全反膜片22的入射角度改变,实现第一输入光在目标滤波膜片的透射波长改变。而且第一输入光进入光分插复用器后,是先经过第一固定反射镜112,而不是直接入射至第一可动反射镜111,能够使得第一输入光的传输方向改变,所以能够使得光分插复用器的体积比较小。
214.示例性的,第一输入组件21还包括至少一个透镜114,图23是第一输入组件21包括至少一个透镜114的结构示意图。至少一个透镜114设置于第一可动反射镜111与拼接膜片之间的光路扫描范围内。至少一个透镜114是凸透镜,该至少一个透镜114用于对第一输入光进行汇聚。
215.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的第一输入组件21的结构仅是一种示例性的结构,本技术实施例对第一输入组件21包括的可动反射镜、固定反射镜和透镜的数目不做限定。
216.示例性的,第一输出组件24包括第一子输出组件241和第二子输出组件242,参见图24。第一子输出组件241设置于全反膜片22(或者目标滤波膜片)与直通输出端之间的光路上。第二子输出组件242设置于全反膜片22(或者目标滤波膜片)与透射输出端之间的光路上。
217.在入射角度改变过程中,第一子输出组件241接收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全反膜片22的反射光,将该反射光,反射输出至直通输出端。在入射角度改变至目标数值后,第一子输出组件241接收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目标滤波片的反射光,将该反射光,反射输出至直通输出端。第二子输出组件242接收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目标滤波膜片的透射光。控制部件控制第二子输出组件242,第二子输出组件242将该透射光,输出至透射输出端。
218.示例性的,在图24所示的结构中,第一子输出组件241包括第二可动反射镜141,第二可动反射镜141设置于目标滤波膜片与直通输出端之间的光路上。
219.在入射角度改变过程中,第二可动反射镜141通过转动,将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全反膜片22的反射光,反射输出至直通输出端。例如,控制部件控制述第二可动反射镜141转动,第二可动反射镜141将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全反膜片22的反射光,反射输出至直通输出端。这样,由于第一可动反射镜111的转动,会导致该反射光的传输方向改变,所以第二可动反射镜141的转动要与第一可动反射镜111配合。
220.在入射角度改变至目标数值后,第二可动反射镜141停止转动。第二可动反射镜141接收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目标滤波膜片的反射光,将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目标滤
波膜片的反射光,反射输出至直通输出端。
221.示例性的,在图24所示的结构中,第二子输出组件242包括第三可动反射镜131,第三可动反射镜131设置于目标滤波膜片与透射输出端之间的光路上。在入射角度改变至目标数值后,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目标滤波膜片的透射光输出至第三可动反射镜131。第三可动反射镜131通过转动,将该透射光反射输出至透射输出端。例如,控制部件控制第三可动反射镜131转动,第三可动反射镜131将该透射光,反射输出至透射输出端。
222.示例性的,在图24的基础上,第二子输出组件242还包括第二固定反射镜143,参见图25。第二固定反射镜143设置于第三可动反射镜131与透射输出端之间的光路上,第三可动反射镜131设置于第二固定反射镜143与目标滤波膜片之间的光路上。在入射角度改变至目标数值后,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目标滤波膜片的透射光输出至第三可动反射镜131。控制部件控制第三可动反射镜131转动,第三可动反射镜131将该透射光,反射输出至第二固定反射镜143。第二固定反射镜143将该透射光,反射输出至透射输出端。
223.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的第一子输出组件241和第二子输出组件242的结构仅是一种示例性的结构。本技术实施例对第一子输出组件241包括的可动反射镜的数目不做限定。例如,第一子输出组件241可以采用多个可动反射镜实现,也可以采用一个可动反射镜和一个固定反射镜实现。本技术实施例对第二子输出组件242包括的可动反射镜和固定反射镜的数目不做限定。例如,第二子输出组件242可以采用多个可动反射镜和多个固定反射镜实现。
224.示例性的,目标滤波膜片对同一波长不同偏振的光有不同的滤波带宽,为了使得第一输入光中同一波长的光在目标滤波膜片的滤波带宽相同,将第一输入光转变为单偏振光,相应的,提供了图26所示的光分插复用器的结构。
225.在图26所示的光分插复用器中,第一输入组件21还包括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第一子输出组件241还包括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第二子输出组件242还包括第二偏振合束组件133。
226.示例性的,在第一输入组件21包括第一可动反射镜111和第一固定反射镜112时,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设置于直通输入端与第一固定反射镜112之间的光路上。
227.示例性的,在第一子输出组件241包括第二可动反射镜141时,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设置于第二可动反射镜141与直通输出端之间的光路上。
228.示例性的,在第二子输出组件242包括第三可动反射镜131和第二固定反射镜143时,第二偏振合束组件133设置于第三可动反射镜131与透射输出端之间的光路上。例如,第二偏振合束组件133设置于第二固定反射镜143与透射输出端之间的光路上。
229.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反膜片22位于第一输入组件21的输出光路中时,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和第二偏振合束组件133是否存在没有影响,也即是不设置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和第二偏振合束组件133也行。因此控制部件可以在全反膜片22位于第一输入组件21的输出光路中时,将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和第二偏振合束组件133移出光路,而在目标滤波膜片位于第一输入组件21的输出光路中时,将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和第二偏振合束组件133移入光路。当然,为了简化控制,也可以不进行移动,在全反膜片22或者目标滤波膜片位于第一输入组件21的输出光路中时,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和第二
偏振合束组件133均在光路中。
230.此处以目标滤波膜片位于第一输入组件21的输出光路中为例进行说明(全反膜片22位于该输出光路中时,仅是没有透射光)。在入射角度改变至目标数值后,第一输入光在经过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时,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将第一输入光进行偏振分束,获得第一单偏振光。第一可动反射镜111将第一单偏振光反射至目标滤波膜片。目标滤波膜片对第一单偏振光进行透射和反射。第一单偏振光的反射光被输出至第二可动反射镜141,第二可动反射镜141将该反射光,反射输出至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对该反射光进行偏振合束,获得第一偏振合束光,将第一偏振合束光输出至直通输出端。
231.第一单偏振光的透射光被输出至第三可动反射镜131。控制部件控制第三可动反射镜131转动,第三可动反射镜131将该透射光,反射输出至第二偏振合束组件133。第二偏振合束组件133对该透射光进行偏振合束,获得第二偏振合束光,将第二偏振合束光输出至透射输出端。
232.这样,第一输入光转变为单偏振光入射至目标滤波膜片,使得第一输入光经过目标滤波膜片时对于同一波长的光滤波带宽相同。最后输出至直通输出端时,又将单偏振光转变为偏振合束光,使得直通输出端输出的光是偏振合束光。最后输出至透射输出端时,又将单偏振光转变为偏振合束光,使得透射输出端输出的光是偏振合束光。
233.示例性的,同一波长的光的不同偏振态在滤波膜片的滤波带宽不相同,为了连续改变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目标滤波膜片的滤波带宽,光分插复用器还包括第一可动半波片15。第一可动半波片15设置于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与目标滤波膜片之间的光路上。控制部件与第一可动半波片15连接。可选的,在全反膜片22在第一输入组件21的输出光路上时,第一可动半波片15可以移出光路,而目标滤波膜片在该输出光路时,第一可动半波片15再移入光路。
234.控制部件控制第一可动半波片15旋转,在第一单偏振光经过第一可动半波片15时,改变第一单偏振光的偏振态。示例性的,在目标滤波膜片的透射波长为目标波长时,控制部件确定目标波长对应的旋转角度,控制部件控制第一可动半波片15旋转该旋转角度。此处控制部件确定目标波长对应的旋转角度的方式为:控制部件在旋转角度与波长的对应关系中,确定目标波长对应的旋转角度,该对应关系可以存储在控制部件的内存,或者控制部件可以访问的存储器中。这样,能够通过控制第一可动半波片15旋转,调整第一单偏振光的偏振态,实现滤波带宽的连续改变。
235.这样,在下波波长调整的过程中,全反膜片22移入第一输入组件21的输出光路中,第一输入光入射至全反膜片22全部被反射,输出至直通输出端,不仅能够自动调整下波波长,而且能够减少第一输入光的损失。而且在下波波长调整至目标波长后,目标滤波膜片移入第一输入组件21的输出光路中,第一输入光入射至目标滤波膜片,第一输入光中目标波长的光在目标滤波膜片透射,输出至透射输出端,并且第一输入光中其他波长的光在目标滤波膜片反射,输出至直通输出端,供其他设备接收。
236.下面描述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合波器件的结构。
237.图27示出了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合波器件的结构。在图27所示的结构中,光分插复用器包括第一输入组件21、全反膜片22、至少一个第一滤波膜片23和第一输出组件24。图27所示的结构参见图21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另外,在图27中,带箭头的虚线表示上波输入
端没有上波输入光输入。
238.如前文所述光分插复用器包括直通输入端、直通输出端和上波输入端。
239.示例性的,在图28所示的结构中,第一输入组件21包括第一子输入组件211和第二子输入组件212。第一子输入组件211设置于直通输入端与拼接膜片之间的光路上,第二子输入组件212设置于上波输入端与拼接膜片之间的光路上。
240.示例性的,在图28所示的结构中,以将光分插复用器的上波波长从第一波长调整为目标波长为例进行说明。在光分插复用器的上波波长调整为目标波长的过程中,是通过调整入射角度实现上波波长的调整,如前文中所述入射角度为目标数值对应目标波长。
241.在入射角度改变过程中,全反膜片22移入第一子输入组件211的输出光路中。例如,控制部件控制拼接膜片移动,将全反膜片22移入第一子输入组件211的输出光路中。直通输入端输入第一输入光,第一子输入组件211接收第一输入光,将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输出至全反膜片22,且入射角度改变为目标数值。全反膜片22将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全部反射至第一输出组件24。第一输出组件24将全反膜片22反射的光,反射输出至直通输出端。例如,此过程是由控制部件对第一子输入组件211和第一输出组件24进行同步控制实现。
242.在入射角度改变至目标数值后,直通输入端输入第一输入光,第一输入光不包括目标波长的光,上波输入端输入第二输入光,第二输入光的波长为目标波长。控制部件控制拼接膜片移动,将至少一个第一滤波膜片23中目标滤波膜片移入第一子输入组件211的输出光路中,目标滤波膜片为目标波长对应的第一滤波膜片23。目标滤波膜片对第一输入光全部反射,第一输入光的反射光输出至第一输出组件24。控制部件控制第二子输入组件212,第二子输入组件212将第二输入光的输出光输出至目标滤波膜片,且入射角度为目标数值。此时目标滤波膜片对第二输入光透射,第二输入光的透射光输出至第一输出组件24。第一输出组件24将该透射光和第一输入光的反射光输出至直通输出端。
243.示例性的,在图28所示的结构中,第一子输入组件211包括第一可动反射镜111,第一可动反射镜111设置于直通输入端与拼接膜片之间的光路上。在入射角度改变过程中,控制部件控制第一可动反射镜111转动,第一可动反射镜111将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全反膜片22的入射角度改变为目标数值。示例性的,控制部件能够控制第一可动反射镜111匀速转动,将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全反膜片22的入射角度改变为目标数值。在入射角度改变至目标数值后,第一可动反射镜111停止转动,第一可动反射镜111将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入射至目标滤波膜片,入射角度为目标数值。
244.示例性的,在图28所示的结构中,第二子输入组件212包括第三可动反射镜131,第三可动反射镜131设置于上波输入端与拼接膜片之间的光路上。在入射角度改变至目标数值后,第二输入光从上波输入端输入,第三可动反射镜131接收第二输入光。控制部件控制第三可动反射镜131转动,第三可动反射镜131将第二输入光,反射输出至目标滤波膜片,且入射角度为目标数值。目标滤波膜片对第二输入光全部透射,输出至第一输出部件24。
245.示例性的,第二子输入组件212还包括第三固定反射镜135,参见图28。第三固定反射镜135设置于第三可动反射镜131与上波输入端之间的光路上,第三可动反射镜131设置于第三固定反射镜135与拼接膜片之间的光路上。第二输入光入射至第三固定反射镜135。第三固定反射镜135对第二输入光进行反射,反射至第三可动反射镜131。控制部件控制第三可动反射镜131转动,第三可动反射镜131将第二输入光入射至目标滤波膜片,且入射角
度为目标数值。经过目标滤波膜片后第二输入光的透射光,传输至第一输出组件24。第一输出组件24输出该透射光至直通输出端。这样,实现上波功能。
246.这样,在图28的所示的结构中,第一子输入组件211包括第一可动反射镜111,能够使得第一输入光入射至目标滤波膜片的入射角改变,实现第一输入光在目标滤波膜片的透射波长调整。第二子输入组件212包括第三可动反射镜131,能够实现上波波长的调整。
247.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的第一子输入组件211和第二子输入组件212的结构仅是一种示例性的结构。本技术实施例对第一子输入组件211包括的可动反射镜的数目不做限定。例如,第一子输入组件211可以采用多个可动反射镜实现。再例如,第一子输入组件211可以采用多个可动反射镜和多个固定反射镜实现。本技术实施例对第二子输入组件212包括的可动反射镜和固定反射镜的数目不做限定。例如,第二子输入组件212可以采用多个可动反射镜和多个固定反射镜实现。
248.示例性的,第一输出组件24包括第二可动反射镜141,参见图27,第二可动反射镜141设置于拼接膜片与直通输出端之间的光路上。
249.在入射角度改变过程中,控制部件控制述第二可动反射镜141转动,第二可动反射镜141将第一输入光在全反膜片22的反射光,反射输出至直通输出端。这样,由于第一可动反射镜111的转动,会导致第一输入光在全反膜片22的反射光的传输方向改变,所以第二可动反射镜141的转动要与第一可动反射镜111配合。
250.在入射角度改变至目标数值后,第二可动反射镜141停止转动,第二可动反射镜141将第一输入光在目标滤波膜片上的反射光,输出至直通输出端。如果上波输入端有输入第二输入光,第二可动反射镜141将第二输入光在目标滤波膜片上的透射光,输出至直通输出端。
251.示例性的,第一输出部件24还包括第二固定反射镜143,参见图28。第二固定反射镜143设置于第二可动反射镜141与直通输出端之间的光路上。在入射角度的改变过程中,控制部件控制第二可动反射镜141转动,第二可动反射镜141将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全反膜片22的反射光,输出至第二固定反射镜143。第二固定反射镜143将第二可动反射镜141反射的光,反射至直通输出端。在入射角度改变至目标数值后,第二可动反射镜141将第一输入光在目标滤波膜片上的反射光,输出至第二固定反射镜143。第二固定反射镜143将该反射光,反射至直通输出端。如果上波输入端有输入第二输入光,第二可动反射镜141将第二输入光在目标滤波膜片上的透射光,反射输出至第二固定反射镜143。第二固定反射镜143将该透射光,反射至直通输出端。
252.示例性的,第一输出部件24还包括至少一个透镜114,参见图29,至少一个透镜114设置于第二可动反射镜141与拼接膜片之间的光路扫描范围内。至少一个透镜114是凸透镜,该至少一个透镜114用于对第一输入光进行汇聚,以及对第二输入光进行汇聚。
253.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的第一输出部件24的结构仅是一种示例性的结构,本技术实施例对第一输出部件24包括的可动反射镜、固定反射镜和透镜的数目不做限定。
254.示例性的,目标滤波膜片对同一波长不同偏振的光有不同的滤波带宽,为了使得第一输入光中同一波长的光在目标滤波膜片的滤波带宽相同,将第一输入光转变为单偏振光,相应的,提供了图30所示的光分插复用器的结构。
255.在图30所示的光分插复用器中,第一子输入组件211包括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
第一输出组件24还包括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第二子输入组件212还包括第二偏振分束组件134。
256.示例性的,在第一子输入组件211包括第一可动反射镜111时,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设置于直通输入端与第一可动反射镜111之间的光路上。
257.示例性的,在第二输出组件24包括第二可动反射镜141时,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设置于第二可动反射镜141与直通输出端之间的光路上。
258.示例性的,在第二子输入组件212包括第三可动反射镜131时,第二偏振分束组件134设置于上波输入端与第三可动反射镜131之间的光路上。在第二子输入组件212包括第三可动反射镜131和第三固定反射镜135时,第二偏振分束组件134设置于上波输入端与第三固定反射镜135之间的光路上。
259.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反膜片22位于第一输入组件21的输出光路中时,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和第二偏振分束组件134是否存在没有影响,也即是不设置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和第二偏振分束组件134也行。因此控制部件可以在全反膜片22位于第一输入组件21的输出光路中时,将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和第二偏振分束组件134移出光路,而在目标滤波膜片位于第一输入组件21的输出光路中时,将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和第二偏振分束组件134移入光路。当然,为了简化控制,也能不进行移动,在全反膜片22或者目标滤波膜片位于第一输入组件21的输出光路中时,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和第二偏振分束组件134均位于光路中。
260.此处以目标滤波膜片位于第一输入组件21的输出光路中为例进行说明(全反膜片22位于该输出光路中时,仅是没有透射光)。在入射角度改变至目标数值后,第一输入光在经过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时,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将第一输入光进行偏振分束,获得第一单偏振光。第一可动反射镜111将第一单偏振光反射至目标滤波膜片。目标滤波膜片对第一单偏振光进行反射。第一单偏振光的反射光被输出至第二可动反射镜141,第二可动反射镜141将该反射光输出至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对该反射光进行偏振合束,获得第一偏振合束光,将第一偏振合束光输出至直通输出端。
261.第二输入光在经过第二偏振分束组件134时,第二偏振分束组件134将第二输入光进行偏振分束,获得第二单偏振光。第三可动反射镜131将第二单偏振光反射至目标滤波膜片,且入射角度为目标数值。目标滤波膜片对第二单偏振光进行透射。第二单偏振光的透射光入射至第二可动反射镜141,第二可动反射镜141将该透射光输出至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对该透射光进行偏振合束,获得第三偏振合束光,将第三偏振合束光输出至直通输出端。
262.这样,第二输入光转变为单偏振光入射至目标滤波膜片,使得第二输入光经过目标滤波膜片时对于同一波长的光滤波带宽相同。而且直通输出端输出的也是偏振合束光,不会影响传输。
263.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在入射角度改变至目标数值后,第一输入光中不包括目标波长的光,所以第一输入光在目标滤波膜片上没有透射。有无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不会影响第一输入光在目标滤波膜片的透射,但是还是设置了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原因为:由于第一输入光最后直通输出时,会经过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进行偏振合束,所以经过这之前
要进行偏振分束。
264.示例性的,同一波长的光的不同偏振态在目标滤波膜片的滤波带宽不相同,为了连续改变上波输入端输入的第二输入光在目标滤波膜片的滤波带宽,光分插复用器还包括第二可动半波片16。该第二可动半波片16设置于第二偏振分束组件134与第三可动反射镜131之间的光路上。
265.控制部件控制第二可动半波片16旋转,在第二单偏振光经过第二可动半波片16时,改变第二单偏振光的偏振态。示例性的,在目标滤波膜片的透射波长为目标波长时,控制部件确定目标波长对应的旋转角度,控制部件控制第二可动半波片16旋转该旋转角度。此处控制部件确定旋转角度的方式为:控制部件在旋转角度与波长的对应关系中,确定目标波长对应的旋转角度,该对应关系可以存储在控制部件的内存,或者控制部件可以访问的存储器中。这样,能够通过控制第二可动半波片16旋转,调整第二单偏振光的偏振态,实现滤波带宽的连续可调整。
266.这样,在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合波器件时,能够自动调整上波波长。而且在自动调整上波波长的过程中,由于设置了全反膜片22,所以能够减少直通输入端的输入光的损失。在调整至目标波长时,设置了目标滤波膜片能够使得上波输入端进行上波处理。而且由于设置了半波片,所以能够连续改变上波输入光在滤波膜片的滤波带宽。
267.需要说明的是,在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分波器件或合波器件时,在入射角度改变过程中,控制部件控制第一可动反射镜111、第二可动反射镜141同步转动。示例性的,控制部件获取第一可动反射镜111和第二可动反射镜141转动的速率、方向和幅度,按照该速率、方向和幅度对第一可动反射镜111和第二可动反射镜141进行控制。在入射角度改变至目标数值后,第一可动反射镜111、第二可动反射镜141均已转动至对应位置上,不需要再转动。在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分波器件时,第一控制器13控制第三可动反射镜131将第一输入光在目标滤波膜片的透射光输出至透射输出端即可。在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合波器件时,第一控制器13控制第三可动反射镜131输入第二输入光即可。示例性的,控制部件获取第三可动反射镜131转动的速率、方向和幅度,按照该速率、方向和幅度对第三可动反射镜131进行控制。
268.另外,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还示例性的提供了可动半波片的旋转角度与滤波带宽的关系曲线,参见图31。在图31中,横轴为旋转角度,单位为度,纵轴为滤波带宽,单位为nm。此处滤波带宽为3db的滤波带宽。
269.需要说明的是,在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分波器件时,光分插复用器的直通输入端、直通输出端和透射输出端均设置有耦合镜,耦合镜连接光纤。直通输入端的耦合镜是为了将第一输入光耦合到光分插复用器中。直通输出端的耦合镜是为了将光分插复用器输出的光耦合到光纤中进行传输。透射输出端的耦合镜是为了将光分插复用器输出的光耦合到光纤中进行传输。
270.在光分插复用器作为合波器件时,光分插复用器的直通输入端、直通输出端和上波输入端均设置有耦合镜,耦合镜连接光纤。直通输入端的耦合镜是为了将第一输入光耦合到光分插复用器中。直通输出端的耦合镜是为了将光分插复用器输出的光耦合到光纤中进行传输。上波输入端的耦合镜是为了将第二输入光耦合到光分插复用器中。
271.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对可动反射镜上的mems的控制,实现对可动反射镜的控制,还可以通过对可动半波片上的mems的控制,实现对可动半波片的控制。
这仅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27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光分插复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分插复用器包括输入组件(11)、滤波膜片(12)、透射环回组件(13)和输出组件(14);所述输入组件(11),用于接收第一输入光,在将下波波长或上波波长调整至目标波长的过程中,调整所述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入射至所述滤波膜片(12)的入射角度;所述透射环回组件(13),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所述滤波膜片(12)的第一透射光,并将所述第一透射光输出至所述输出组件(14);所述输出组件(14),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所述滤波膜片(12)的第一反射光和第一透射光,并将所述第一反射光和所述第一透射光进行直通输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分插复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分插复用器为分波器件;在将所述入射角度调整至所述目标波长对应的目标数值后,所述透射环回组件(13),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所述滤波膜片(12)的第二透射光,将所述第二透射光进行透射输出;所述输出组件(14),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所述滤波膜片(12)的第二反射光,并将所述第二反射光进行直通输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分插复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分插复用器为合波器件;在将所述入射角度调整至所述目标波长对应的目标数值后,所述透射环回组件(13),用于接收第二输入光,按照入射角度为所述目标数值将所述第二输入光入射至所述滤波膜片(12),所述第二输入光的波长为所述目标波长;所述输出组件(14),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所述滤波膜片(12)的第二反射光和所述第二输入光在所述滤波膜片(12)的第三透射光,并将所述第二反射光和所述第三透射光进行直通输出。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光分插复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组件(11)包括第一可动反射镜(111);在将下波波长或上波波长调整至目标波长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111),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输入光,通过转动调整所述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入射至所述滤波膜片(12)的入射角度;在将所述入射角度调整至所述目标波长对应的目标数值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111),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输入光,将所述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入射至所述滤波膜片(12)。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分插复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组件(11)还包括第一固定反射镜(112);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111)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反射镜(112)与所述滤波膜片(12)之间的光路上;所述第一固定反射镜(112),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输入光,将所述第一输入光反射至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11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分插复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组件(14)包括第二可动反射镜(141);在将下波波长调整至目标波长的过程中,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141),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反射光和所述第一透射光,并通过转动将所述第一反射光和所述第一透射光进行直通输出;
在将所述入射角度调整至所述目标波长对应的目标数值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141),用于接收所述第二反射光,并将所述第二反射光进行直通输出。7.根据权利要求2或6所述的光分插复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射环回组件(13)包括第三可动反射镜(131)和第四可动反射镜(132);在将下波波长调整至目标波长的过程中,所述第三可动反射镜(131)和所述第四可动反射镜(132),用于接收所述第一透射光,并通过转动将所述第一透射光输出至所述输出组件(14);在将所述入射角度调整至所述目标波长对应的目标数值后,所述第三可动反射镜(131),用于接收所述第二透射光,并通过转动将所述第二透射光进行透射输出。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光分插复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分插复用器为分波器件;所述输入组件(11)包括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所述输出组件(14)包括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所述透射环回组件(13)包括第二偏振合束组件(133);所述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用于将所述第一输入光,在入射至所述滤波膜片(12)之前进行偏振分束变为单偏振光;所述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用于将直通输出的光,在直通输出之前进行偏振合束变为双偏振光;所述第二偏振合束组件(133),用于将透射输出的光,在透射输出之前进行偏振合束变为双偏振光。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分插复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分插复用器还包括第一可动半波片(15);所述第一可动半波片(15)设置于所述滤波膜片(12)与所述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之间的光路上;所述第一可动半波片(15),用于通过旋转改变所述第一输入光经过偏振分束后的偏振态。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分插复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组件(14)包括第二可动反射镜(141);在将上波波长调整至目标波长的过程中,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141),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反射光和所述第一透射光,并通过转动将所述第一反射光和所述第一透射光进行直通输出;在将所述入射角度调整至所述目标波长对应的目标数值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141),用于接收所述第二反射光和所述第三透射光,并将所述第二反射光和所述第三透射光进行直通输出。11.根据权利要求3或10所述的光分插复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射环回组件(13)包括第三可动反射镜(131)和第四可动反射镜(132);在将上波波长调整至目标波长的过程中,所述第三可动反射镜(131)和所述第四可动反射镜(132),用于接收所述第一透射光,并通过转动将所述第一透射光输出至所述输出组件(14);在所述入射角度调整至所述目标波长对应的目标数值后,所述第三可动反射镜(131),用于接收第二输入光,按照入射角度为所述目标数值将所述第二输入光入射至所述滤波膜片(12)。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光分插复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组件(11)包括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所述输出组件(14)包括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所述透射环回组件(13)包括第二偏振分束组件(134);所述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用于将所述第一输入光,在入射至所述滤波膜片(12)之前进行偏振分束变为单偏振光;所述第二偏振分束组件(134),用于将所述第二输入光,在入射至所述滤波膜片(12)之前进行偏振分束变为单偏振光;所述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用于将所述滤波膜片(12)输出的光,在输出之前进行偏振合束变为双偏振光。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分插复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分插复用器还包括第二可动半波片(16);所述第二可动半波片(16)设置于所述滤波膜片(12)与所述第二偏振分束组件(134)之间的光路上;所述第二可动半波片(16),用于通过旋转改变所述第二输入光经过偏振分束后的偏振态。14.一种光分插复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分插复用器包括第一输入组件(21)、全反膜片(22)、至少一个第一滤波膜片(23)和第一输出组件(24);每个所述第一滤波膜片(23)的滤波带宽不相同;所述第一输入组件(21),用于接收第一输入光,在将下波波长或上波波长调整至目标波长的过程中,调整所述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入射至所述全反膜片(22)的入射角度;在将所述入射角度调整至所述目标波长对应的目标数值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滤波膜片(23)中目标滤波膜片移入所述第一输入组件(21)的输出光路上,且所述全反膜片(22)移出所述第一输入组件(21)的输出光路上;所述目标滤波膜片,用于对所述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中所述目标波长的光进行透射;所述第一输出组件(24),用于将所述全反膜片(22)和所述目标滤波膜片输出的光进行输出。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分插复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分插复用器为分波器件;所述第一输入组件(21)包括第一可动反射镜(111);在将下波波长调整至目标波长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111),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输入光,通过转动,调整所述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入射至所述全反膜片(22)的入射角度;在将所述入射角度调整至所述目标波长对应的目标数值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111),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输入光,将所述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入射至所述目标滤波膜片。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分插复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组件(24)包括第一子输出组件(241)和第二子输出组件(242);在将下波波长调整至目标波长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子输出组件(241),用于将所述全反膜片(22)输出的反射光进行直通输出;在将所述入射角度调整至所述目标波长对应的目标数值后,所述第一子输出组件(241),用于将所述目标滤波膜片输出的反射光进行直通输出,所述第二子输出组件(242),用于将所述目标滤波膜片输出的透射光进行透射输出。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分插复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输出组件(241)包
括第二可动反射镜(141);在将下波波长调整至目标波长的过程中,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141),用于通过转动,将所述全反膜片(22)输出的反射光进行直通输出;在将所述入射角度调整至所述目标波长对应的目标数值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141),用于将所述目标滤波膜片输出的反射光进行直通输出。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光分插复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输出组件(242)包括第三可动反射镜(131);在将所述入射角度调整至所述目标波长对应的目标数值后,所述第三可动反射镜(131),用于通过转动,将所述目标滤波膜片输出的透射光进行透射输出。19.根据权利要求16至18任一项所述的光分插复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入组件(21)包括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所述第一子输出组件(241)包括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所述第二子输出组件(242)包括第二偏振合束组件(133);所述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用于将所述第一输入光,在入射至所述目标滤波膜片之前进行偏振分束变为单偏振光;所述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用于将所述目标滤波膜片输出的反射光,在直通输出之前进行偏振合束变为双偏振光;所述第二偏振合束组件(133),用于将所述目标滤波膜片输出的透射光,在透射输出之前进行偏振合束变为双偏振光。2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分插复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分插复用器为合波器件;所述第一输入组件(21)包括第一子输入组件(211)和第二子输入组件(212);在将上波波长调整至目标波长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子输入组件(211),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输入光,调整所述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入射至所述全反膜片(22)的入射角度;在将所述入射角度调整至所述目标波长对应的目标数值后,所述第一子输入组件(211),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输入光,将所述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入射至所述目标滤波膜片,所述第二子输入组件(212),用于接收第二输入光,按照入射角度为所述目标数值将所述第二输入光的输出光入射至所述目标滤波膜片,所述第二输入光的波长为所述目标波长。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分插复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输入组件(211)包括第一可动反射镜(111);在将上波波长调整至目标波长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111),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输入光,通过转动,调整所述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入射至所述全反膜片(22)的入射角度;在将所述入射角度调整至所述目标波长对应的目标数值后,所述第一可动反射镜(111),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输入光,将所述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入射至所述目标滤波膜片。22.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光分插复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输入组件(212)包括第三可动反射镜(131);所述第三可动反射镜(131),用于接收所述第二输入光,通过转动,按照入射角度为所述目标数值将所述第二输入光的输出光入射至所述目标滤波膜片。23.根据权利要求20至22任一项所述的光分插复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组件(24)包括第二可动反射镜(141);在将上波波长调整至目标波长的过程中,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141),用于通过转动,
将所述全反膜片(22)输出的反射光进行直通输出;在将所述入射角度调整至所述目标波长对应的目标数值后,所述第二可动反射镜(141),用于将所述目标滤波膜片输出的反射光和透射光进行直通输出。24.根据权利要求20至23任一项所述的光分插复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输入组件(211)包括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所述第二子输入组件(212)包括第二偏振分束组件(134);第一输出组件(24)包括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所述第一偏振分束组件(113),用于将所述第一输入光,在入射至所述目标滤波膜片之前进行偏振分束变为单偏振光;所述第二偏振分束组件(134),用于将所述第二输入光,在入射至所述目标滤波膜片之前进行偏振分束变为单偏振光;所述第一偏振合束组件(142),用于将直通输出的光,在输出之前进行偏振合束变为双偏振光。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分插复用器,属于光通信技术领域。光分插复用器包括输入组件、滤波膜片、输出组件和透射环回组件。在将下波波长或上波波长调整至目标波长的过程中,输入组件接收第一输入光,调整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入射至滤波膜片的入射角度,透射环回组件接收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滤波膜片的透射光,并将透射光输出至输出组件。输出组件接收第一输入光的输出光在滤波膜片的反射光和透射光,并将该反射光和该透射光进行直通输出。这样,能够自动调整下波波长或者上波波长,且在调整下波波长或者上波长的过程中,将输入光在滤波膜片的反射光和透射光均能直通输出,能够减少输入光的损失。损失。损失。


技术研发人员:

乔雨 赵臻青 欧阳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1.08.23

技术公布日:

2023/2/23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1:48: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586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膜片   偏振   组件   反射镜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