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组件和灯具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照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组件和灯具。


背景技术:



2.在日常工作或者学习中,通常会使用照明灯具进行光线补充,以营造良好的光学环境,因此照明灯具是生活工作的必备用品。照明灯具的类型也有多种,例如台式灯具,悬挂式灯具,折叠式灯具等,从而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3.在照明灯具的使用过程中,强烈的灯光会对人眼产生刺激,而过于昏暗的灯光则容易使人眼疲劳。因此,灯具的性能特别是光分布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舒适程度和用眼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光学组件和灯具,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部分或者全部不足。
5.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光学组件,包括主体部、偏光透镜、匀光透镜和光源。主体部包括侧壁、内壁以及开口部。所述内壁和所述侧壁沿所述主体部的厚度方向延伸。所述开口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在厚度方向上的一侧。所述侧壁和所述内壁之间形成腔体。所述开口部与所述腔体连通。偏光透镜设置于所述腔体中。所述偏光透镜包括远离所述开口部的偏光面和靠近所述开口部的出光面。所述偏光面包括多个锯齿单元。匀光透镜设置于所述开口部,并封闭所述腔体。光源设置于所述内壁,且所述光源的出光方向朝向所述偏光面。通过这样设置,光源发射的光能够传播到偏光透镜的偏光面,通过偏光面对光线进行反射后,光线仅能通过匀光透镜离开光学组件,从而保证从开口部离开的光线都具有较为均匀的亮度。
6.进一步地,所述锯齿单元包括第一表面、第二表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底边;所述第一表面自所述底边朝向所述光源延伸,并远离所述出光面;所述第二表面自所述底边远离所述光源延伸,并远离所述出光面;所述第一表面的延伸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表面的延伸距离。通过这样设置,位于偏光面任意位置的锯齿单元的第一表面均能够反射光源发出来的光,提高偏光透镜对光线的反射效率。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表面设置为平面;和/或,所述第一表面设置为弧形面,所述弧形面朝向所述出光面。第一表面为平面能够更好地控制光线的走向,第一表面为弧形面能够反射出分散的、柔和的光线。
8.进一步地,所述光学组件还包括反射板。反射板设置于所述腔体中,并且靠近所述偏光面设置于所述偏光透镜和所述主体部之间。通过设置反射板,能够提高光源光线的利用率,使得“残留”在腔体中的光线也能够尽可能地被反射板反射并通过开口部离开光学组件。
9.进一步地,所述匀光透镜包括复眼透镜,所述复眼透镜包括平面侧和凹凸侧,所述平面侧靠近所述偏光透镜设置。通过设置复眼透镜,能够将多个同心光圈进行柔和,将每一
光圈进行边缘散开和柔焦化,使得相邻光圈之间的边缘连接,从而实现光学组件的出光均匀
10.进一步地,所述复眼透镜包括多个匀光单元;多个所述匀光单元尺寸相同,且覆盖所述复眼透镜。通过这样设置,复眼透镜每一处的匀光效果均相同,因此在组装光学组件时无需针对不同的匀光单元进行对位安装。
11.进一步地,所述匀光单元的高度与所述匀光单元的宽度之比大于或者等于0.2、且小于或者等于0.35。通过这样设置,光线的均匀度较好,并且对光通量的损耗较少。
12.进一步地,所述光学组件包括沿所述厚度方向延伸的中空部,所述中空部设置于所述光学组件的中心。中空部的设置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光学组件的重量,进而减小灯具的重量,提高光学组件和灯具的轻便度,方便用户移动灯具。并且中空部能够增加光学组件在视觉上的通透感和轻盈感,为用户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
13.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灯具,包括前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组件,使得灯具能够为用户提供柔和的光线效果。
14.进一步地,所述灯具还包括灯座和立柱;所述立柱连接所述灯座和所述光学组件。通过这样设置,灯具无需通过打孔、接线等安装即可投入使用,并且还能够稳固地放置于桌面上,无需额外寻支撑物。
15.进一步地,所述立柱包括立柱本体和与所述立柱本体可旋转连接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能够绕所述立柱本体的延伸轴线旋转;所述立柱本体与所述灯座连接。通过这样设置,用户能够灵活地调节光学组件在水平面上的照射位置。
16.进一步地,所述光学组件包括沿所述厚度方向延伸的中空部,所述中空部设置于所述光学组件的中心;所述立柱包括垂直于所述厚度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中空部中,并与所述光学组件可旋转连接。通过这样设置,用户能够调节光学组件的倾斜度。
17.进一步地,所述立柱包括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灯座枢接。第三连接部的设置也能够方便用户调节光学组件的光线照射位置。
18.应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示出为本技术的灯具的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其中台灯处于竖直状态。
21.图2示出为图1所示的灯具处于倾斜状态的整体示意图。
22.图3示出为本技术的灯具的光学组件的一个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23.图4示出为本技术的偏光透镜的一个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24.图5示出为本技术的偏光透镜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25.图6示出为本技术的匀光透镜的一个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26.其中,100灯具、1光学组件、11主体部、111内壁、112侧壁、113开口部、114腔体、115第一卡接件、12偏光透镜、121偏光面、122出光面、123锯齿单元、1231第一表面、1232第二表面、1233底边、13匀光透镜、131平面侧、132凹凸侧、133匀光单元、14光源、15反射板、16压板、161第二卡接件、17中空部、2立柱、21立柱本体、22第一连接部、23第二连接部、24第三连接部、25装饰件、26阻尼件、27紧固件、3灯座、4电源线、5控制面板、x径向方向、z厚度方向、hs水平面、a延伸轴线、w宽度、d高度、α偏光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27.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的例子。
28.在本技术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除非另作定义,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若仅指代“一个”时会再单独说明。“多个”或者“若干”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29.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灯具100。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灯具100包括光学组件1、立柱2、灯座3。立柱2连接光学组件1和灯座3。换言之,图1所示的灯具100为能够放置于桌面上台式灯具100。因此,灯具100无需通过打孔、接线等安装即可投入使用,并且还能够稳固地放置于桌面上,无需额外寻支撑物。但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包括本技术的光学组件1的悬挂式灯具、夹持式灯具等,本技术对此并不限制。
30.图1和图2所示的灯具100还包括电源线4,用于与插座连接,以通过电力系统给灯具100提供电源,从而能够为灯具100提供持久且稳定的电力输入。但在其他实施例中,灯具100也可以包括用于安装电池的电池槽(未示出),通过干电池、二次电池、太阳能电池等电源来给灯具100供电。由于灯具100不需要通过电源线4供电,因此灯具100可以摆放于任何期望的位置而不必担心电源线4与插座之间的距离过远,并且由于不存在电源线4,灯具100的外观也更加简洁,美观。
31.在灯具100包括电源线的实施例中,灯座3的底部可以设置有容纳电源线的凹槽(未示出),从而能够将多余的电源线放置在凹槽中,避免电源线过长造成视觉不整洁以及
对空间的占用。并且在不需要使用灯具100时,通过将全部电源线收纳于凹槽中,可以提高灯具100的整洁度。
32.此外,灯具100也还可以包括设置于灯座3的控制面板5,用于操作灯具100的开关、调节亮度、调节温或者设置定时关闭等功能。将控制面板5集成于灯座3,能够提升灯具100结构的紧凑度,并且也能够方便用户操作控制面板5。控制面板5可以是触控面板,从而提高灯具100的科技感以及外观整洁度;或者也可以是按键面板,从而为用户提供更真实直接的按压触感。在灯具100包括电源线4的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将控制面板5设置于电源线4处,本技术对此并不限制。
33.结合图3进行参考,在灯具100包括立柱2的实施例中,立柱2包括与灯座3连接的立柱本体21以及与立柱本体21可旋转连接的第一连接部22。并且第一连接部22能够绕立柱本体21的延伸轴线a旋转,从而带动光学组件1围绕立柱本体21的延伸轴线a旋转。通过这样设置,用户能够灵活地调节光学组件1在水平面hs上的照射位置。例如在光学组件1的中心轴线与立柱本体21的延伸轴线a不重合的实施例中,能够通过旋转第一连接部22或者光学组件1来调节光学组件1的主要照射位置。在光学组件1的中心轴线与立柱本体21的延伸轴线a重合的实施例中,在光学组件1的光源14由于长时间使用出现亮度不均时,也能够通过旋转第一连接部22或者光学组件1来将亮度较大的位置调节至主要照射位置。
34.在第一连接部22组装于立柱本体21中时,第一连接部22需要插入立柱本体21中,为了立柱本体21中的气体能够排出进而方便第一连接部22安装,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2设置为中空柱体,因此立柱本体21中的气体能通过中空柱体离开。以图3所示实施例为例,为了提高灯具100在第一连接部22处的美观度,灯具100还包括装饰件25。装饰件25在第一连接部22远离立柱本体21的一端密封中空柱体,不仅能够避免水、灰尘等物质通过该处进入立柱本体中,还能够避免用户在接触第一连接部22的端部时被端部刮伤的风险。装饰件25和第一连接部22的材质、颜可以相同,从而保证视觉的统一性。或者,装饰件25可以是具有设计感的装饰部件,从而提高灯具100的视觉美感,本技术对此并不限制。
35.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连接部22远离立柱本体21的端部设置有通气孔,从而无需额外设置装饰件25。或者,也可以是在立柱本体21远离第一连接部22的端部设置有通气孔,本技术对此并不限制。
36.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组件1包括沿厚度方向z延伸的中空部17,并且中空部17设置于所述光学组件1的中心。立柱2包括在径向方向x上延伸的第二连接部23。第二连接部23设置于中空部17中,并与光学组件1可旋转连接。换言之,光学组件1能够围绕第二连接部23进行旋转,并与水平面hs形成夹角。通过这样设置,用户能够调节光学组件1的倾斜度,在需要光线集中于平行于水平面hs的桌面时,将光学组件1旋转为与水平面hs平行;在需要加大光线的照射范围并柔和照射光线时,将光学组件1旋转为倾斜于水平面hs。在灯具100的位置受限时,例如在灯具100包含电源线4并且灯具100和插座之间的距离已经为电源线4的长度且无法再进一步远离插座时,能够通过调节光学组件1和水平面hs之间的夹角,将光学组件1的光线照射至更远的位置。
37.此外,中空部17的设置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光学组件1的重量,进而减小灯具100的重量,提高光学组件1和灯具100的轻便度,方便用户移动灯具100。并且中空部17能够增加光学组件1在视觉上的通透感和轻盈感,为用户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
38.参考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立柱2还包括与灯座3枢接的第三连接部24。第三连接部24跟灯座3枢转,能够调节立柱2和水平面hs之间的夹角。同样地,第三连接部24的设置也能够方便用户调节光学组件1的光线照射位置。在立柱2只包括第三连接部24的实施例中,立柱2和光学组件1之间的夹角固定,因此通过调节第三连接部24的枢接位置,能够调节光学组件1的照射范围,例如在需要光线集中于桌面时,调节立柱2位置使立柱2垂直于水平面hs;在需要光线照射至更远的位置时,调节立柱2位置使立柱2和水平面hs之间存在夹角。
39.在立柱2同时包括第二连接部23和第三连接部24的实施例中,用户能够同时调节立柱2和水平面hs之间的夹角以及光学组件1和水平面hs之间的夹角,因此即便是通过第三连接件调节了立柱2和水平面hs之间的夹角,也能够将光学组件1调节为与水平面hs平行,从而改变光学组件1的照射位置并且保持光学组件1的光照强度。
40.在该实施例中,立柱2的延伸轴线a垂直于水平面hs时(图1所示状态),由于灯具100在水平面hs上的投影面积所占区域较小,此时灯具100可以视为收纳状态。立柱2的延伸轴线a与水平面hs存在夹角时(图2所示状态),由于灯具100在水平面hs上的投影面积所占区域较大,此时灯具100可以视为是打开状态。换言之,用户可以在不需要使用灯具100时,将灯具100调节为收纳状态,而在需要使用灯具100时,再将灯具100调节为打开状态。由于第二连接部23的设置,灯具100可以在打开状态和收纳状态时,都将光学组件1调节为与水平面hs平行,因此第三连接部24的调节能够不影响灯具100照射桌面的亮度以及集中度。如此,能够在不需要使用灯具100时最小化灯具100对空间的占用,方便灯具100的收纳,提高桌面的整洁度。
41.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2和立柱本体21之间、第二连接部23和光学组件1之间、以及第三连接部24和灯座3之间可以是过盈配合,使得用户旋转第一连接部22或者第二连接部23之后灯具100可以保持调整后的位置。并且第一连接部22和立柱本体21之间、以及第二连接部23和光学组件1之间可以设置有润滑层,从而减小部件与部件之间的摩擦,提供顺滑的旋转手感并且有利于避免旋转时部件与部件摩擦产生的噪音。
42.除此之外,也可以是灯具100包括阻尼件26。以图3所示实施例为例,第一连接部22和立柱本体21之间设置有阻尼件26。阻尼件26不仅可以避免第一连接部22和立柱本体21之间的刚性摩擦和刚性碰撞,还能够在用户旋转第一连接部22时为用户提供阻尼手感,提高旋转时的旋转手感,为用户提供更舒适以及更高级的使用感受。此外,由于阻尼件26的存在,第一连接部22与阻尼件26之间的摩擦力以及立柱本体21和阻尼件26之间的摩擦力能够在用户旋转第一连接部22之后,还能够将第一连接部22保持在用户期望的位置,避免用户多次重复调节。
43.其中,阻尼件26和立柱本体21之间通过紧固件27进行连接,进而能够保持阻尼件26和立柱本体21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变。在用户旋转第一连接部22时,阻尼件26和第一连接部22之间产生相对移动,进而能够产生阻尼手感。而紧固件27的使用也能够方便阻尼件26从立柱本体21中取出,方便阻尼件26的替换。诚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阻尼件26和第一连接部22之间通过紧固件27连接,或者阻尼件26通过粘接等方式与第一连接部22或者立柱本体21进行连接,本技术对此并不限制。
44.类似地,第二连接部23和光学组件1之间、第三连接部24和灯座3之间也可以设置有阻尼件26,并且阻尼件26也能够同样地在用户调节光学组件1和水平面hs之间的夹角时
为用户提供更舒适以及更高级的使用感受,本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45.应当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灯具100设置为包括第一连接部22、第二连接部23或者第三连接部24中的至少一个。例如灯具100只包括第一连接部22、第二连接部23或者第三连接部24,或者包括第一连接部22和第二连接部23,或者包括第一连接部22和第三连接部24、或者同时包括第一连接部22、第二连接部23和第三连接部24等,本技术对此并不限制。
46.在灯具100的使用过程中,强烈的灯光会对人眼产生刺激,而过于昏暗的灯光则容易使人眼疲劳。参考图3至图6,为了使灯具100能够为用户提供柔和的光线效果,基于上述各个实施例,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光学组件1。光学组件1包括主体部11、偏光透镜12、匀光透镜13和光源14。主体部11包括侧壁112、内壁111以及开口部113。其中,内壁111和侧壁112沿主体部11的厚度方向z延伸,并且开口部113设置于主体部11在厚度方向z上的一侧。侧壁112和内壁111之间形成腔体114,开口部113与腔体114连通。光学组件1的偏光透镜12和光源14等通过开口部113设置在腔体114中。偏光透镜12包括远离开口部113的偏光面121和靠近开口部113的出光面122。偏光面121包括多个锯齿单元123。光源14设置于内壁111,且光源14的出光方向朝向偏光面121。此外,匀光透镜13设置于开口部113,并封闭腔体114。
47.通过这样设置,光源14发射的光能够传播到偏光透镜12的偏光面121,通过偏光面121对光线进行反射后,光线的传播路径改变,并朝向出光面122传播(具体参考图4和图5中表示光线传播路径的虚线箭头),使得来自光源14的光线能够通过开口部113离开光学组件1。并且,匀光透镜13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柔和光线,通过将匀光透镜13设置于开口部113,使得通过偏光透镜12反射后的光线只能经过匀光透镜13才能离开光学组件1,从而保证从开口部113离开的光线都具有较为均匀的亮度。此外,通过匀光透镜13密封腔体114,能够简化光学组件1的结构,并且能够避免额外增加部件来密封腔体114而降低光学组件1的出光面积。
48.应当说明的是,本技术所指的偏光透镜12,意为能够偏移光线传播路径的结构。换言之,当光线在偏光透镜12内部离开偏光透镜12、或者在偏光透镜12外部进入偏光透镜12时,光线的传播路线会产生变化。
49.匀光透镜13可以粘接于主体部11,从而实现腔体114的密封。或者,具体参考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部11包括第一卡接件115,而光学组件1包括压板16,并且压板16设置有和第一卡接件115配合的第二卡接件161。其中,压板16设置于光源14的下方以及光源14出光侧的背侧,因此压板16的设置能够避免影响光学组件1的出光面接。压板16将匀光单元133保持在开口部113的位置,并且通过第二卡接件161与主体部11形成连接,从而实现腔体114的密封。通过设置压板16,使得光学组件1的整体可拆卸。并且通过拆卸压板16而非匀光透镜13,能够避免操作不当时对匀光透镜13产生损坏,进而影响光学组件1的后续使用。
50.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组件1还包括设置于腔体114中的反射板15,并且反射板15靠近偏光面121设置于偏光透镜12和主体部11之间。如此,在偏光透镜12反射光线的过程中,从偏光面121离开偏光透镜12的光线能够被反射板15反射。反射后的光线再次通过偏光透镜12和匀光透镜13后离开开口部113。通过设置反射板15,能够提高光源14光线的利用率,使得“残留”在腔体114中的光线也能够尽可能地被反射板15反射并通过开口部113离开光学组件1。
51.其中,光源14可以是连续地设置于侧壁112朝向腔体114一侧的连续灯带,从而使得光学组件1的光源14能够发射连续并且均一的光线。或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光源14也可以是多个间隔地布置在侧壁112朝向腔体114一侧的发光二极管。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选择发光二极管的参数以及设置发光二极管的密度,从而使得光源14也能够发射出近似连续的光线。并且通过设置多个发光二极管,能够在单个发光二极管损坏的时候,仅替换损坏的发光二极管,而不需要整体替换光源14,因此能够节省成本。此外,在设置发光二极管时,可以将发光二极管设置为标准的市售发光二极管,而无需定制光源14,能够进一步降低后期的维护和维修成本。
52.具体参考图3至图5,光源14发射的光进入偏光透镜12后照射到偏光面121,产生反射后改变传播方向。在一些实施例中,锯齿单元123包括第一表面1231、第二表面1232以及连接第一表面1231和第二表面1232的底边1233。第一表面1231自底边1233朝向光源14延伸,并远离出光面122。第二表面1232自底边1233远离光源14延伸,并远离出光面122。其中,第一表面1231的延伸距离大于第二表面1232的延伸距离。如此,偏光透镜12的厚度沿着光源14光线的传播方向逐渐变小,并且偏光面121和出光面122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小。通过这样设置,位于偏光面121任意位置的锯齿单元123的第一表面1231均能够反射光源14发出来的光,提高偏光透镜12对光线的反射效率。
53.参考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231可以设置为平面,此时两束平行光线照射到同一个第一表面1231后,经过反射仍为平行光线。因此将第一表面1231设置为平面能够更好地控制光线的走向。参考图5,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231设置为弧形面,弧形面朝向出光面122。平行光线投射到弧形面上,反射的光线将成为散开光线,因此弧形的第一表面1231能够反射出分散的、柔和的光线。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偏光面121上部分第一表面1231设置为平面、其余第一表面1231设置为弧形面,本技术对此并不限制。
54.在第一表面1231为平面的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231与出光面122之间的夹角为偏光夹角α。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多个锯齿单元123的偏光夹角α的大小可以是不变的,比如在偏光透镜12为高硼玻璃时选择为大于等于25
°
且小于等于45
°
,而为单片钠钙硅玻璃时,则选择大于等于15
°
且小于等于25
°
等。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在自光源14指向偏光透镜12的方向上偏光夹角α逐渐增大,以适应光通量在该方向上逐渐降低的情形。举例而言,可以是靠近光源14的偏光夹角α设置为大于等于0
°
且小于等于5
°
,远离光源14的偏光夹角α设置为大于等于25
°
且小于等于45
°

55.在第一表面1231为弧形面的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231的切线与出光面122之间的夹角为偏光夹角α。在该实施例中,同一第一表面1231的不同位置处的偏光夹角α不同,但是偏光夹角α的选择数值范围仍与第一表面1231为平面的实施例相同。例如,在同一第一表面1231上,最大的偏光夹角α选择为例如45
°
,最小的偏光夹角α选择为例如25
°
等,本技术对此并不限制。
56.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二表面1232和底边1233难以朝向出光面122反射光线,因此通过偏光透镜12反射出来的光线实际上呈现多个同心光圈的效果。而第二表面1232的延伸距离越长,同心光圈之间的距离越大,越难实现光线的均匀化。而第二表面1232延伸的距离越短,那么偏光透镜12的厚度沿着光源14光线的传播方向变小程度则越大。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控制第一表面1231和第二表面1232之间的夹角、或者第二表面1232的延伸距离,来
控制偏光透镜12厚度变化的程度以及相邻光圈之间的距离。
57.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多个锯齿单元123之间间隔分布,即锯齿单元123之间存在平面部分进行连接,从而能够针对需要反射的位置设置锯齿单元123。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多个锯齿单元123彼此连接。连续分布的锯齿单元123使得偏光面121的任意位置均能够实现光线的反射,进而能够提高从出光面122离开偏光透镜12的光线均匀度,有效避免出光面122的出光光线不均匀的现象。
58.光线经过偏光透镜12反射后从出光面122离开偏光透镜12,并随后进入匀光透镜13中。匀光透镜13可以是任何实现光线均匀的透镜。在一些实施例中,匀光透镜13还可以由多个平凹透镜单元组成,其中平凹透镜单元的凹侧朝向偏光透镜12。平凹透镜单元的焦距为负值,可以使光束发散,因此光线通过平凹透镜单元后,能够实现光圈边缘的散开和柔焦化。
59.参考图6,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匀光透镜13包括复眼透镜,复眼透镜包括平面侧131和凹凸侧132,平面侧131靠近偏光透镜12设置。复眼透镜阵列是由多个独立的光学元件组成的二维阵列,可以将照明平面上非均匀的辐照度分布转换为均匀分布。由于锯齿单元123包括难以朝向出光面122反射光线的第二表面1232和底边1233,因此在出光面122对应第二表面1232和底边1233的位置处的光线较暗。换言之,由偏光透镜12反射后的光线,呈现多个同心光圈的效果。因此通过设置复眼透镜,能够将多个同心光圈进行柔和,将每一光圈进行边缘散开和柔焦化,使得相邻光圈之间的边缘连接,从而实现光学组件1的出光均匀。并且复眼透镜的设置能够提高光学组件1发出的光在平面上的照度均匀度,进而提高用户使用时的感官舒适性。
60.在一些实施例中,复眼透镜包括多个匀光单元133。多个匀光单元133尺寸相同,且覆盖复眼透镜。换言之,复眼透镜的每一处均设置有尺寸相同的匀光单元133。通过这样设置,复眼透镜每一处的匀光效果均相同,因此在组装光学组件1时无需针对不同的匀光单元133进行对位安装。
61.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与间隔分布的锯齿单元123对应,匀光单元133也可以是间隔地分布于复眼透镜处,本技术对此并不限制。或者,也可以是不同位置的匀光单元133的尺寸不一致。例如同一光圈上的匀光单元133尺寸相同,但是相邻光圈上的匀光单元133尺寸不同,从而能够根据光线的实际情况调节匀光效果。
62.针对匀光单元133的尺寸,匀光单元133的高度d和匀光单元133的宽度w之比越小,则代表匀光单元133越平;匀光单元133的高度d和匀光单元133的宽度w之比越大,则代表匀光单元133越凸。光线进入匀光单元133时,与匀光单元133朝向凹凸侧132一侧的夹角较小的光线能够不改变出光方向通过凹凸侧132离开匀光单元133,夹角过大的光线则反射回腔体114内。因此,匀光单元133越平,能够离开匀光单元133的光线越多,但是匀光的效果不理想。而匀光单元133越凸,能够离开匀光单元133的光线越少,因此光通量的损耗较高。经过多次试验,在一些实施例中,匀光单元133的高度d与匀光单元133的宽度w之比大于或者等于0.2、且小于或者等于0.35,此时光线的均匀度较好,并且对光通量的损耗较少。
63.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多种修改、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法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64.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光学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部,包括侧壁、内壁以及开口部;所述内壁和所述侧壁沿所述主体部的厚度方向延伸;所述开口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在厚度方向上的一侧;所述侧壁和所述内壁之间形成腔体,所述开口部与所述腔体连通;偏光透镜,设置于所述腔体中;所述偏光透镜包括远离所述开口部的偏光面和靠近所述开口部的出光面;所述偏光面包括多个锯齿单元;匀光透镜,设置于所述开口部,并封闭所述腔体;光源,设置于所述内壁,且所述光源的出光方向朝向所述偏光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锯齿单元包括第一表面、第二表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底边;所述第一表面自所述底边朝向所述光源延伸,并远离所述出光面;所述第二表面自所述底边远离所述光源延伸,并远离所述出光面;所述第一表面的延伸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表面的延伸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设置为平面;和/或,所述第一表面设置为弧形面,所述弧形面朝向所述出光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反射板,设置于所述腔体中,并且靠近所述偏光面设置于所述偏光透镜和所述主体部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匀光透镜包括复眼透镜,所述复眼透镜包括平面侧和凹凸侧,所述平面侧靠近所述偏光透镜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复眼透镜包括多个匀光单元;多个所述匀光单元尺寸相同,且覆盖所述复眼透镜。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匀光单元的高度与所述匀光单元的宽度之比大于或者等于0.2、且小于或者等于0.35。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组件包括沿所述厚度方向延伸的中空部,所述中空部设置于所述光学组件的中心。9.一种灯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组件。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具还包括灯座和立柱;所述立柱连接所述灯座和所述光学组件。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包括立柱本体和与所述立柱本体可旋转连接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能够绕所述立柱本体的延伸轴线旋转;所述立柱本体与所述灯座连接。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组件包括沿所述厚度方向延伸的中空部,所述中空部设置于所述光学组件的中心;所述立柱包括垂直于所述厚度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中空部中,并与所述光学组件可旋转连接。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包括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灯座枢接。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光学组件和灯具。光学组件包括主体部、偏光透镜、匀光透镜和光源。主体部包括侧壁、内壁以及开口部。内壁和侧壁沿主体部的厚度方向延伸。开口部设置于主体部在厚度方向上的一侧。侧壁和内壁之间形成腔体;开口部与腔体连通。偏光透镜设置于腔体中。偏光透镜包括远离开口部的偏光面和靠近开口部的出光面。偏光面包括多个锯齿单元。匀光透镜设置于开口部,并封闭腔体。光源设置于内壁,且光源的出光方向朝向偏光面。通过这样设置,光源发射的光能够传播到偏光透镜的偏光面,通过偏光面对光线进行反射后,光线仅能通过匀光透镜离开光学组件,从而保证从开口部离开的光线都具有较为均匀的亮度。有较为均匀的亮度。有较为均匀的亮度。


技术研发人员:

刘知礼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上海文采实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14

技术公布日:

2023/2/23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0:32: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572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透镜   偏光   光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