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层建筑分区供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建筑供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层建筑分区供水系统。


背景技术:



2.现有高层建筑给水系统根据建筑高度需要分区供水,一般地下室及二层以下采用市政供水,二层以上的楼层采用水箱联合水泵加压的方式,并进行低中高分区供水。具体地,分区高度根据规范要求,分区压力不大于0.45mpa,其中,每个分区设置单独的加压泵组,以保证正常的供水工作。根据规范要求,为保证供水安全,每个分区的加压泵组需要设置备用泵组,以保证主泵故障和检修时各个分区的正常供水。
3.现有高层建筑给水系统中,一般存在至少两个给水分区,其中,高度越高分区越多,因此需要给每个给水分区的加压设备均设置备用泵组。由于住宅入住率低、以及加压泵选型余量等原因,导致备用泵组的使用频率少,并使得一些分区设备的备用泵长期处于闲置状态,进而使得泵组利用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高层建筑分区供水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高层建筑给水系统中备用泵组利用效率低的问题。
5.第一方面,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高层建筑分区供水系统,该系统包括两个以上的分区供水管路、备用管路、控制组件、对应设置于各个分区的水泵、以及公用备泵;
6.两个以上的所述分区供水管路之间依次串联连接;位于最底端的所述分区供水管路的进水口连接于水源,所述分区供水管路的出水口分出两路,一路与其对应的分区用户连接,另一路与下一分区供水管路的进水口相连接;每个所述分区供水管路上均设置有一个以上的所述水泵;
7.所述备用管路上设置有所述公用备泵,所述备用管路的进水口连接于水源,所述备用管路的出水口分别连接于两个以上的所述分区供水管路的出水口;
8.所述控制组件包括供水阀门、控制器、以及电动阀门;
9.所述分区供水管路靠近其出水口处设置有所述供水阀门;所述备用管路靠近其出水口处设置有所述电动阀门;
10.所述供水阀门、所述水泵、所述公用备泵;以及所述电动阀门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11.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分区用户包括低区用户、中区用户、以及高区用户;
12.所述分区供水管路包括低区供水管路、中区供水管路、以及高区供水管路;
13.所述供水阀门包括第一供水阀门、第二供水阀门、第三供水阀门;
14.所述电动阀门包括第一电动阀门、第二电动阀门、以及第三电动阀门;
15.所述低区供水管路的出水口分成两路,一路与所述中区供水管路的进水口相连接,另一路与所述低区用户相连接;所述低区供水管路的出水口与所述中区供水管路的进水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供水阀门;
16.所述中区供水管路的出水口分成两路,一路与所述高区供水管路的进水口相连接,另一路与所述中区用户相连接;所述中区供水管路的出水口与所述高区供水管路的进水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供水阀门;
17.所述高区供水管路的出水口与所述高区用户相连接;所述高区供水管路的出水口与所述高区用户之间设置有第三供水阀门;
18.所述备用管路的出水口分出三路,分别连接与所述第一供水阀门与所述中区供水管路的进水口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二供水阀门与所述高区供水管路的进水口之间的管路上、以及所述第三供水阀门与高区用户之间的供水管路上;
19.所述控制组件还包括第一减压阀、以及第二减压阀;
20.所述备用管路位于所述第一供水阀门与所述中区供水管路的进水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所述第一电动阀门、以及所述第一减压阀;
21.所述备用管路位于所述第二供水阀门与所述高区供水管路的进水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所述第二电动阀门、以及所述第二减压阀;
22.所述备用管路位于所述第三供水阀门与高区用户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所述第三电动阀门;
23.所述第一供水阀门、所述第二供水阀门、所述第三供水阀门、所述第一电动阀门、所述第二电动阀门、所述第三电动阀门、所述第一减压阀、以及所述第二减压阀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2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2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层建筑分区供水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各个分区之间采用接力供水的而方式为其对应的分区用户供水。当分区供水管路出现故障时,控制器关闭分区供水管路上对应设置的供水阀门,并开启备用管路上设置的公用备泵、以及电动阀门,进而保证分区用户的正常生活用水。
26.该系统包括,两个以上的分区供水管路、备用管路、控制组件、对应设置于各个分区的水泵、以及公用备泵。具体地,较低的分区供水管路通过公用备泵或者较低分区的水泵将低处的水源提升至其对应的分区用户处,供水系统采用接力供水的方式为其对应的分区用户供水。较高的分区供水管路通过较底分区的水泵以及较高分区设置的水泵共同作用、或者公用备泵以及较低分区的水泵、或者公用备泵以及较高分区水泵,进而将低区的水源提升至其对应的分区用户处,并为其对应的分区用户供水。其中,分区供水管路、以及备用管路的供水工作,通过控制器对供水阀门和电动阀门的调节和控制实现。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为各个分区设置公用备泵而言,本技术通过设置一条备用管路,并在备用管路上设置一个公用备泵,即可保障当分区供水管路出现故障时分区用户仍能正常用水。采用本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高层建筑给水系统中备用泵组利用效率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高层建筑分区供水系统的串联供水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100-分区供水管路;200-分区用户;210-低区用户;220-中区用户;230-高区用户;300-备用管路;400-控制组件;410-供水阀门;411-第一供水阀门;412-第二供水阀门;413-第三供水阀门;430-电动阀门;431-第一电动阀门;432-第二电动阀门;433-第三电动阀门;440-减压阀;441-第一减压阀;442-第二减压阀;500-水泵;600-公用备泵。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32.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层建筑分区供水系统,该系统包括两个以上的分区供水管路100、备用管路300、控制组件400、对应设置于各个分区的水泵500、以及公用备泵600。
33.两个以上的分区供水管路100之间依次串联连接。位于最底端的分区供水管路100的进水口连接于水源,分区供水管路100的出水口分出两路,一路与其对应的分区用户200连接,另一路与下一分区供水管路100的进水口相连接。每个分区供水管路100上均设置有一个以上的水泵500。
34.备用管路300上设置有公用备泵600,备用管路300的进水口连接于水源,备用管路300的出水口分别连接于两个以上的分区供水管路100的出水口。
35.控制组件400包括供水阀门410、控制器、以及电动阀门430。
36.分区供水管路100靠近其出水口处设置有供水阀门410。备用管路300靠近其出水口处设置有电动阀门430。
37.供水阀门410、水泵500、公用备泵600。以及电动阀门430均与控制器电连接。
38.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过程中,各个分区之间采用接力供水的而方式为其对应的分区用户200供水。当分区供水管路100出现故障时,控制器关闭分区供水管路100上对应设置的供水阀门410,并开启备用管路300上设置的公用备泵 600、以及电动阀门430,进而保证分区用户200的正常生活用水。
39.该系统包括,两个以上的分区供水管路100、备用管路300、控制组件400、对应设置于各个分区的水泵500、以及公用备泵600。具体地,较低的分区供水管路100通过公用备泵600或者较低分区的水泵500将低处的水源提升至其对应的分区用户200处,供水系统采用接力供水的方式为其对应的分区用户200供水。较高的分区供水管路100通过较底分区的水泵500以及较高分区设置的水泵500 共同作用、或者公用备泵600以及较低分区的水泵500、或者公用备泵600以及较高分区水泵500,进而将低区的水源提升至其对应的分区用户200处,并为其对应的分区用户200供水。其中,分区供水管路100、以及备用管路300的供水工作,通过控制器对供水阀门410和电动阀门430的调节和控制实现。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为各个分区设置公用备泵600而言,本技术通过设置一条备用管路300,并在备用管路300上设置一个公用备泵600,即可保障当分区供水管路100出现故障时分区用户200仍能正常用水。
40.更近一步地,水泵500设置于各个分区的底层。各个分区供水管路100对应的水泵500安装至各个分区的底层,进而防止多个分区的水泵500设置于同一机房中,因此方便水泵500的安装、管理、以及维护工作的进行。
41.继续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分区用户200包括低区用户210、中区用户220、以及高区用户230。
42.分区供水管路100包括低区供水管路、中区供水管路、以及高区供水管路。
43.供水阀门410包括第一供水阀门411、第二供水阀门412、第三供水阀门413。
44.电动阀门430包括第一电动阀门431、第二电动阀门432、以及第三电动阀门 433。
45.低区供水管路的出水口分成两路,一路与中区供水管路的进水口相连接,另一路与低区用户210相连接。低区供水管路的出水口与中区供水管路的进水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供水阀门411。
46.中区供水管路的出水口分成两路,一路与高区供水管路的进水口相连接,另一路与中区用户220相连接。中区供水管路的出水口与高区供水管路的进水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供水阀门412。
47.高区供水管路的出水口与高区用户230相连接。高区供水管路的出水口与高区用户230之间设置有第三供水阀门413。
48.备用管路300的出水口分出三路,分别连接与第一供水阀门411与中区供水管路的进水口之间的管路上、第二供水阀门412与高区供水管路的进水口之间的管路上、以及第三供水阀门413与高区用户230之间的供水管路上。
49.控制组件400还包括第一减压阀441、以及第二减压阀442。
50.备用管路300位于第一供水阀门411与中区供水管路的进水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电动阀门431、以及第一减压阀441。
51.备用管路300位于第二供水阀门412与高区供水管路的进水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电动阀门432、以及第二减压阀442。
52.备用管路300位于第三供水阀门413与高区用户230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三电动
阀门433。
53.第一供水阀门411、第二供水阀门412、第三供水阀门413、第一电动阀门431、第二电动阀门432、第三电动阀门433、第一减压阀441、以及第二减压阀442均与控制器电连接。
54.需要说明的是,公用备泵600以高区供水管路的供水压力和最大一个分区单泵流量作为选型的参数。其中,低区供水管路、中区供水管路、以及高区供水管路对应设置的水泵500的个数逐级递减。
55.在使用过程中,当低区供水管路出现故障时,通过控制器控制低区供水管路上设置的水泵500、以及第一供水阀门411关闭,并开启备用管路100上设置的公用备泵600、第一电动阀门431、以及第一减压阀441。其中,备用管路300上设置的公用备泵600将一部分水提升至低区用户210处,另一部分水源提升至中区供水管路进水口处。接着,由中区供水管路上设置的水泵500将低区供水管路进水口处的水源一部分提升至中区用户220处,另一部分水源提升至高区供水管路的进口处。最后,由高区供水管路上设置的水泵500将高区供水管路的进水口处的水源提升至高区用户230处。
56.当中区供水管路出现故障时,通过控制器控制中区供水管路上设置的水泵500、以及第二供水阀门412关闭,并开启备用管路300上设置的公用备泵600、第二电动阀门432、以及第二减压阀442。其中,低区供水管路上的水泵500将低处的水提升至中区用户220处。同时,备用管路300上设置的公用备泵600将低区的水源一部分提升至中区用处,另一部分水源提升至高区供水管路的进水口。此时,高区供水管路上的水泵500将其进水口处的水提升至高区用户230处。
57.当高区供水管路出现故障时,通过控制器控制高区供水管路上设置的水泵 500、以及第三供水阀门413关闭,并开启备用管路300上设置的公用备泵600、第三电动阀门433。其中,第一供水管路上的水泵500将抵触的水一部分提升至低区用户210处、另一部分提升至中区供水管路的进水口处。此时,中区供水管路上设置的水泵500将其进口处的水提升至中区用户220处。同时,备用供水管路通过公用备泵600为高区用户230供水。
58.本实施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高层建筑分区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以上的分区供水管路(100)、备用管路(300)、控制组件(400)、对应设置于各个分区的水泵(500)、以及公用备泵(600);两个以上的所述分区供水管路(100)之间依次串联连接;位于最底端的所述分区供水管路(100)的进水口连接于水源,所述分区供水管路(100)的出水口分出两路,一路与其对应的分区用户(200)连接,另一路与下一分区供水管路(100)的进水口相连接;每个所述分区供水管路(100)上均设置有一个以上的所述水泵(500);所述备用管路(300)上设置有所述公用备泵(600),所述备用管路(300)的进水口连接于水源,所述备用管路(300)的出水口分别连接于两个以上的所述分区供水管路(100)的出水口;所述控制组件(400)包括供水阀门(410)、控制器、以及电动阀门(430);所述分区供水管路(100)靠近其出水口处设置有所述供水阀门(410);所述备用管路(300)靠近其出水口处设置有所述电动阀门(430);所述供水阀门(410)、所述水泵(500)、所述公用备泵(600);以及所述电动阀门(430)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层建筑分区供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区用户(200)包括低区用户(210)、中区用户(220)、以及高区用户(230);所述分区供水管路(100)包括低区供水管路、中区供水管路、以及高区供水管路;所述供水阀门(410)包括第一供水阀门(411)、第二供水阀门(412)、第三供水阀门(413);所述电动阀门(430)包括第一电动阀门(431)、第二电动阀门(432)、以及第三电动阀门(433);所述低区供水管路的出水口分成两路,一路与所述中区供水管路的进水口相连接,另一路与所述低区用户(210)相连接;所述低区供水管路的出水口与所述中区供水管路的进水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供水阀门(411);所述中区供水管路的出水口分成两路,一路与所述高区供水管路的进水口相连接,另一路与所述中区用户(220)相连接;所述中区供水管路的出水口与所述高区供水管路的进水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供水阀门(412);所述高区供水管路的出水口与所述高区用户(230)相连接;所述高区供水管路的出水口与所述高区用户(230)之间设置有第三供水阀门(413);所述备用管路(300)的出水口分出三路,分别连接与所述第一供水阀门(411)与所述中区供水管路的进水口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二供水阀门(412)与所述高区供水管路的进水口之间的管路上、以及所述第三供水阀门(413)与高区用户(230)之间的供水管路上;所述控制组件(400)还包括第一减压阀(441)、以及第二减压阀(442);所述备用管路(300)位于所述第一供水阀门(411)与所述中区供水管路的进水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所述第一电动阀门(431)、以及所述第一减压阀(441);所述备用管路(300)位于所述第二供水阀门(412)与所述高区供水管路的进水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所述第二电动阀门(432)、以及所述第二减压阀(442);所述备用管路(300)位于所述第三供水阀门(413)与高区用户(230)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所述第三电动阀门(433);
所述第一供水阀门(411)、所述第二供水阀门(412)、所述第三供水阀门(413)、所述第一电动阀门(431)、所述第二电动阀门(432)、所述第三电动阀门(433)、所述第一减压阀(441)、以及所述第二减压阀(442)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高层建筑分区供水系统,该系统包括两个以上的分区供水管路、备用管路、控制组件、对应设置于各个分区的水泵、以及公用备泵。两个以上的分区供水管路之间依次串联连接。位于最底端的分区供水管路的进水口连接于水源,分区供水管路的出水口分出两路,一路与其对应的分区用户连接,另一路与下一分区供水管路的进水口相连接。每个分区供水管路上均设置有一个以上的水泵。备用管路靠近其出水口处设置有电动阀门。供水阀门、水泵、公用备泵。以及电动阀门均与控制器电连接。采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高层建筑分区供水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高层建筑给水系统中备用泵组利用效率低的问题。率低的问题。率低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

张军 阳康 赵凤霞 任惠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7.13

技术公布日:

2022/11/4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4:50: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5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管路   所述   阀门   分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