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尤其涉及一种设置有磁性元件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今许多电子装置(例如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或数字相机)皆具有照相或录影的功能。这些电子装置的使用越来越普遍,除了便利和轻薄化的设计,亦需要发展出更稳定且更良好的光学品质,以提供使用者更多的选择。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装置体积中有效地提升稳定性进而提升成像品质始成为一重要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以解决上述至少一个问题。
4.本公开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一活动部、一固定部以及一驱动组件。活动部连接一光学元件。固定部包括一底座,其中活动部可相对固定部运动。驱动组件驱动活动部相对固定部运动。其中驱动组件驱动光学元件相对固定部运动。
5.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感测组件。感测组件包括:一第一磁性元件、一第二磁性元件以及一感测元件。第一磁性元件连接活动部。第二磁性元件连接活动部,与第一磁性元件排列在一第一方向上。感测元件埋设于底座中。第一方向垂直于活动部相对固定部的一运动方向。沿着运动方向观察,第一磁性元件与感测元件仅部分地重叠。沿着运动方向观察,第二磁性元件与感测元件不重叠。感测元件与光学元件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磁性元件与光学元件之间的距离。感测元件与第一磁性元件之间的距离小于感测元件与第二磁性元件之间的距离。
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元件的一对磁极排列在一第一磁极方向上,且第二磁性元件的一对磁极排列在一第二磁极方向上,其中第一磁极方向平行于第二磁极方向,且第一磁极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
7.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导磁元件。导磁元件具有板状u形结构,且设置于驱动组件与第一磁性元件之间。驱动组件、导磁元件以及第一磁性元件排列在一第二方向上,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
8.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磁元件包括:一第一磁性部、一第二磁性部以及一连接部。第一磁性部对应第一磁性元件。第二磁性部对应第二磁性元件。连接部连接第一磁性部及第二磁性部。其中在第一磁性部、第二磁性部及连接部之间形成一开口,且活动部从开口穿过导磁元件而与驱动组件连接。
9.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磁元件还包括:一第一凸出部以及一第二凸出部。第一凸出部连接第一磁性部,位于第一磁性部上相对连接部的另一侧。第二凸出部连接第二磁性部,位于第二磁性部上相对连接部的另一侧。其中沿着第一方向观察,第一凸出部与第二凸出部皆与活动部部分地重叠。
10.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磁元件与第一磁性元件和第二磁性元件产生一磁性吸引力,上述磁性吸引力为活动部的重量的三倍以上。
11.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电路组件,其中电路组件具有板状结构,且连接感测元件。其中电路组件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活动部的运动方向。
12.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路组件包括四个接脚,其中两个接脚连接感测元件及一控制装置,另外两个接脚连接感测元件及一电源装置。
13.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引导组件,设置于活动部与固定部之间。引导组件包括:一第一引导元件、一第二引导元件以及一第三引导元件。第一引导元件具有一球形结构且具有一第一半径及一第一球心。第二引导元件具有一球形结构且具有一第二半径及一第二球心。第三引导元件具有一球形结构且具有一第三半径及一第三球心。第三引导元件设置于第一引导元件与第二引导元件之间。第一半径与第二半径相同。第三半径小于第一半径。第一球心、第二球心以及第三球心排列在一第三方向上,第三方向平行于运动方向。第一磁性元件具有一第一中心,其中第一中心与底座的一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三球心与上表面之间的距离。第一磁性元件具有一底部表面,其中底部表面与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球心与上表面之间的距离。
14.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的底座对应一感光模块,其中驱动组件驱动光学元件相对感光模块运动。
15.本公开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本公开提供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中,引导组件设置于活动部与固定部之间,用以引导活动部相对固定部的运动。通过设置第一磁性元件、第二磁性元件以及导磁元件,可产生磁力以确保引导组件与活动部及固定部的接触,提升机构稳定性。并且,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配置,引导组件与感测组件的相对位置使得光学元件驱动机构适用于质心超出固定部顶部的光学元件,提供更佳的可用性。
附图说明
16.本公开可通过之后的详细说明并配合图示而得到清楚的了解。要强调的是,按照业界的标准做法,各种特征并没有按比例绘制,并且仅用于说明的目的。事实上,为了能够清楚的说明,因此各种特征的尺寸可能会任意地放大或者缩小。多种实施例参考所附附图描述,其中在各处附图中使用相同的符号表示类似或相同的元件。
17.图1示出根据一些实施例,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立体图。
18.图2示出根据一些实施例,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立体图,其中省略外壳,以清楚呈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内部构造。
19.图3示出根据一些实施例,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前侧立体图,其中省略固定部以及导磁元件,以清楚呈现感测组件的设置位置。
20.图4示出根据一些实施例,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俯视图,其中省略光学元件。
21.图5示出根据一些实施例,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沿着图4中线段a-a’的剖面图,其中省略光学元件。
22.图6示出根据一些实施例,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侧视图,呈现驱动组件、感测组件、导磁元件及引导组件的相对位置。
23.图7示出根据一些实施例,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放大侧视图,呈现驱动组件、感测
组件、导磁元件及活动部的相对位置。
24.图8示出根据一些实施例,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主视图,呈现驱动组件、感测组件及导磁元件的结构。
25.附图标记如下:
26.10: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27.1000:活动部
28.1110:上部件
29.1120:下部件
30.2000:固定部
31.2001:第一部分
32.2002:第二部分
33.2100:底座
34.2150:上表面
35.2200:外壳
36.3000:驱动组件
37.3100:驱动元件
38.3200:导电构件
39.4000:感测组件
40.4100:第一磁性元件
41.4120:底部表面
42.4150:第一中心
43.4200:第二磁性元件
44.4300:感测元件
45.5000:导磁元件
46.5100:第一磁性部
47.5150:第一凸出部
48.5200:第二磁性部
49.5250:第二凸出部
50.5300:连接部
51.5400:开口
52.6000:光学元件
53.7000:电路组件
54.7500:接脚
55.8000:引导组件
56.8100:第一引导元件
57.8200:第二引导元件
58.8300:第三引导元件
59.a-a’:线段
60.d1:第一方向
61.d2:第二方向
62.d3:第三方向
63.o:运动方向
64.p1:第一磁极方向
65.p2:第二磁极方向
66.r1:第一半径
67.r2:第二半径
68.r3:第三半径
69.s1:第一球心
70.s2:第二球心
71.s3:第三球心
具体实施方式
72.以下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然而,可轻易了解本公开实施例提供许多合适的创作概念而可实施于广泛的各种特定背景。所公开的特定实施例仅仅用于说明以特定方法使用本公开,并非用以局限本公开的范围。
73.除非另外定义,在此使用的全部用语(包括技术及科学用语)具有与此篇公开所属的本领域技术人员所通常理解的相同涵义。能理解的是这些用语,例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读成具有一与相关技术及本公开的背景或上下文一致的意思,而不应以一理想化或过度正式的方式解读,除非在此特别定义。
74.请参阅图1。图1示出根据一些实施例,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主要包括一活动部1000、一固定部2000、一光学元件6000以及一电路组件7000。
75.活动部1000连接光学元件6000,其中光学元件6000可包括一或多个镜头,但不限于此,光学元件6000可包括任何适合的光学元件。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光学元件6000可包括承载一或多个镜头的镜筒,大致呈圆柱形,具有渐缩结构。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光学元件6000可为任何适合的形状。应注意的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光学元件6000可延伸超出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的固定部2000。举例来说,在z轴方向上,光学元件6000的质心位置可高于固定部2000的顶部表面,例如:光学元件6000整体的质心与光学元件6000的顶部表面之间的距离可为光学元件6000整体高度(z方向上)的约四分之一。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提供的驱动组件3000适用于驱动质心高于固定部2000的光学元件6000,详细构造将在下文中叙述。
76.固定部2000包括一底座2100以及一外壳2200。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2100与外壳2200之间可通过黏胶或任何适合的方式而接着在一起。底座2100与外壳2200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用于容置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的构件。在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中,除了光学元件6000及电路组件7000以外,其余构件皆设置于底座2100与外壳2200之间。举例来说,光学元件6000可延伸超出外壳2200的顶部表面,而电路组件7000可设置于底座2100的下侧并与底座2100的底部表面齐平。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电路组件7000具有板状结构,且电路组件7000所延伸的平面平行于底座2100的底部表面,即,平行于xy平面。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
活动部1000带动光学元件6000相对固定部2000沿着z方向运动,因此电路组件7000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固定部2000的运动方向(例如:运动方向o,请见图2)。
77.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2000的底座2100对应一感光模块(图未示)。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感光模块可设置于光学元件6000的正下方(z方向上)。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感光模块可接收通过光学元件6000的光线。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固定部2000包括一第一部分2001以及一第二部分2002。沿着y方向观察,固定部2000可大致具有l形的形状,其中沿着x方向延伸的部分称为第一部分2001,且沿着z方向延伸的部分称为第二部分2002。在一些实施例中,感光模块可与固定部2000的第一部分2001排列在z方向上,且可与固定部2000的第二部分2002排列在x方向上。即,感光模块可容置在固定部2000的底座2100下方的一容置空间中,并与底座2100固定地连接。
78.请参阅图2。图2示出根据一些实施例,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的立体图,其中省略外壳2200,以清楚呈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的内部构造。如图2所示,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还包括一驱动组件3000,用以驱动活动部1000相对固定部2000运动。驱动组件3000可包括一驱动元件3100以及一导电构件3200。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元件3100可包括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ma),通过形状记忆合金的变形来驱动活动部1000沿着运动方向o运动。举例来说,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驱动元件3100包括两条形状记忆合金,形状记忆合金的两端皆电性连接导电构件3200。当导电构件3200将电流导入驱动元件3100时,驱动元件3100产生变形而带动活动部1000沿着运动方向o运动。导电构件3200可包括一或多个板状元件,例如:在图2中,底座2100的右侧包括一个板状元件,而底座2100的左侧包括两个板状元件。每一板状元件皆包括钩形结构,对应并电性连接驱动元件3100的端部。板状元件具有电性连接至外部电源或接地的功能,举例来说,在图2中,底座2100右侧的板状元件可接地,而底座2100左侧的两个板状元件可各自连接不同电极。
79.此外,活动部1000可包括一上部件1110以及一下部件1120。上部件1110及下部件1120各自包括一钩形结构,分别对应驱动组件3000的驱动元件3100(例如:形状记忆合金),钩形结构与驱动元件3100的接触点即为驱动组件3000驱动活动部1000的施力点。
80.请参阅图3及图4。图3示出根据一些实施例,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的前侧立体图,其中省略固定部2000以及导磁元件5000,以清楚呈现感测组件4000的设置位置。图4示出根据一些实施例,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的俯视图,其中省略光学元件6000。如图3及图4所示,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还包括一感测组件4000。感测组件4000主要用以感测活动部1000相对固定部2000的运动情形。感测组件4000主要包括一第一磁性元件4100、一第二磁性元件4200以及一感测元件4300。
81.第一磁性元件4100及第二磁性元件4200皆连接活动部1000。更特定地,第一磁性元件4100及第二磁性元件4200皆连接活动部1000的下部件1120。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活动部1000的下部件1120包括两个凹部,用以容置第一磁性元件4100及第二磁性元件420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元件4100及第二磁性元件4200可为磁铁,分别具有一对磁极。第一磁性元件4100的一对磁极排列在第一磁极方向p1上,且第二磁性元件4200的一对磁极排列在第二磁极方向p2上。第一磁极方向p1平行于第二磁极方向p2。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元件4100与第二磁性元件4200排列在第一方向d1上,其中第一方向d1平行于y方向。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磁极方向p1及第二磁极方向p2皆平行于x方向,即,垂直于
第一方向d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方向d1垂直于活动部1000相对固定部2000运动的运动方向o。
82.感测元件4300埋设于固定部2000的底座2100中,并设置于电路组件7000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感测元件4300可包括穿隧磁阻效应感测器(tunneling magnetoresistance effect sensor,tmr sensor),可感测附图中z方向(即,活动部1000的运动方向o)上的磁场变化。在一些实施例中,感测元件4300对应第一磁性元件4100及/或第二磁性元件4200。在图3及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感测元件4300并非设置于第一磁性元件4100与第二磁性元件4200的中心点。沿着运动方向o观察,第一磁性元件4100与感测元件4300仅部分地重叠,而未完全地重叠。沿着运动方向o观察,第二磁性元件4200与感测元件4300不重叠。也就是说,相较于第二磁性元件4200,第一磁性元件4100更靠近感测元件4300。因此,感测元件4300与第一磁性元件4100之间的距离小于感测元件4300与第二磁性元件4200之间的距离。在x方向上,相较于第一磁性元件4100,感测元件4300更靠近光学元件6000(或活动部1000用于容置光学元件6000的开口)。因此,感测元件4300与光学元件6000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磁性元件4100与光学元件6000之间的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感测元件4300可电性连接至电路组件7000上的四个接脚7500。举例来说,其中两个接脚7500可电性连接感测元件4300及一控制装置(图未示),另外两个接脚7500可电性连接感测元件4300及一电源装置(图未示)。设置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外部的控制装置及电源装置可用以提供感测元件4300所需的控制信号及电力。
83.请参阅图5。图5示出根据一些实施例,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沿着图4中线段a-a’的剖面图,其中省略光学元件6000。如图5所示,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可还包括一引导组件8000。引导组件8000可动地设置于活动部1000与固定部2000之间,用以引导活动部1000与固定部2000之间的相对运动。引导组件8000可包括一或多个滚珠。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引导组件8000包括两组滚珠,分别设置于固定部2000的两侧(y方向上)。两组滚珠皆排列在yz平面上。每一组滚珠可包括一第一引导元件8100、一第二引导元件8200以及一第三引导元件8300。第一引导元件8100具有球形结构且具有第一半径r1及第一球心s1。第二引导元件8200具有球形结构且具有第二半径r2及第二球心s2。第三引导元件8300具有球形结构且具有第三半径r3及第三球心s3。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半径r1与第二半径r2相同,且第三半径r3小于第一半径r1及第二半径r2。半径较小的第三引导元件8300设置于第一引导元件8100与第二引导元件8200之间。第三引导元件8300可用于控制第一引导元件8100与第二引导元件8200之间的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引导元件8100与第二引导元件8200之间的距离愈大,光学元件6000在沿运动方向o运动时愈不易产生倾斜或偏转。
84.请参阅图6。图6示出根据一些实施例,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的侧视图,呈现驱动组件3000、感测组件4000、导磁元件5000及引导组件8000的相对位置。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还包括一导磁元件5000。导磁元件5000设置于驱动组件3000与感测组件4000的第一磁性元件4100之间。导磁元件5000可包括金属材质或任何具有导磁性质的材料。导磁元件5000与第一磁性元件4100及第二磁性元件4200产生一磁性吸引力,确保活动部1000被吸引靠近正x方向,而承靠在引导组件8000上,提升运动的稳定性。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稳定质心高于固定部2000顶部表面的光学元件6000,上述磁性吸引力可
为活动部1000(包括光学元件6000)的重量的三倍以上。在一些特定的实施例中,上述磁性吸引力为活动部1000(包括光学元件6000)的重量的五倍至十倍之间。
85.如图6所示,在引导组件8000中,第一引导元件8100的第一球心s1、第二引导元件8200的第二球心s2以及第三引导元件8300的第三球心s3排列在一第三方向d3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方向d3平行于活动部1000的运动方向o,即,平行于z方向。
86.请一并参阅图6及图7。图7示出根据一些实施例,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的放大侧视图,呈现驱动组件3000、感测组件4000、导磁元件5000及活动部1000的相对位置。由于引导组件8000的排列方式及设置位置与稳定活动部1000有关,亦会影响所需的磁性吸引力,因此引导组件8000与第一磁性元件4100的相对位置关系是重要的(与第二磁性元件4200的关系亦有关,但在本文中仅用第一磁性元件4100作为代表描述)。
87.如图6所示,第一磁性元件4100具有一第一中心4150。第一中心4150可被视为第一磁性元件4100所产生的磁力的作用点。在图6及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中心4150与底座2100的上表面2150(底座2100于第三方向d3面向导磁元件5000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三球心s3与上表面2150之间的距离。如图6所示,第一磁性元件4100还具有一底部表面4120。底部表面4120为第一磁性元件4100面向底座2100的表面。底部表面4120与上表面2150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球心s2与上表面2150之间的距离。如此一来,可确保磁性吸引力对第一引导元件8100所造成的力矩大于活动部1000的重量对第二引导元件8200所造成的力矩,避免活动部1000在运动过程中翻转。
88.此外,如图4及图6所示,沿着z方向观察,引导组件8000与光学元件6000彼此不重叠,且引导组件8000可设置在固定部2000额外凸出的对应感光模块的阶梯结构中。因此,可获得更大的空间使得第一球心s1与第二球心s2之间的距离增大,提升稳定性。
89.请一并参阅图7及图8。图8示出根据一些实施例,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的主视图,呈现驱动组件3000、感测组件4000及导磁元件5000的结构。如图7所示,驱动组件3000、导磁元件5000以及第一磁性元件4100依序排列在第二方向d2,第二方向d2平行于x方向且与第一方向d1(图4)垂直。如图8所示,导磁元件5000具有板状u形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磁元件5000主要包括一第一磁性部5100、一第二磁性部5200以及一连接部5300。第一磁性部5100对应第一磁性元件4100,但不完全与第一磁性元件4100重叠。如图8所示,沿着x方向观察,第一磁性元件4100可部分地显露。类似地,第二磁性部5200对应第二磁性元件4200,但不完全与第二磁性元件4200重叠。沿着x方向观察,第二磁性元件4200可部分地显露。连接部5300沿着y方向延伸,连接第一磁性部5100及第二磁性部5200。如图8所示,第一磁性部5100、第二磁性部5200及连接部5300之间形成一开口5400。活动部1000可从开口5400穿过导磁元件5000而与驱动组件3000连接。详细而言,如图7所示,在活动部1000中,形成在上部件1110及下部件1120上的钩形结构可穿过开口5400,而与驱动组件3000中的驱动元件3100连接。
90.由于第一磁性部5100、第二磁性部5200及连接部5300为一体成形,皆具有导磁性,且皆会与第一磁性元件4100及第二磁性元件4200产生磁性吸引力。为了防止仅位于一侧的连接部5300所产生的磁力对整体机构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磁元件5000还包括一第一凸出部5150以及一第二凸出部5250。第一凸出部5150连接第一磁性部5100,位于相对连接部5300的另一侧(例如:靠近正z方向的一侧),并沿着y方向从第一磁性部
5100凸出。类似地,第二凸出部5250连接第二磁性部5200,位于相对连接部5300的另一侧(例如:靠近正z方向的一侧),并沿着y方向从第二磁性部5200凸出。在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凸出部5150与第二凸出部5250的凸出方向相反。详细而言,第一凸出部5150可朝向正y方向凸出,而第二凸出部5250可朝向负y方向凸出。在此些实施例中,第一凸出部5150及第二凸出部5250与第一磁性部5100及第二磁性部5200皆为一体成形,且皆具有导磁性。如此一来,第一凸出部5150及第二凸出部5250所产生的磁力可用以平衡连接部5300所产生的磁力,提升整体稳定性。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着第一方向d1(y方向)或第二方向d2(x方向)观察,第一凸出部5150与第二凸出部5250皆与活动部1000部分地重叠。详细而言,第一凸出部5150与第二凸出部5250并未完全超出活动部1000在z方向上的高度,有助于进一步集中对活动部1000的磁性吸引力。
91.综上所述,在本公开提供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中,引导组件8000设置于活动部1000与固定部2000之间,用以引导活动部1000相对固定部2000的运动。通过设置第一磁性元件4100、第二磁性元件4200以及导磁元件5000,可产生磁力以确保引导组件8000与活动部1000及固定部2000的接触,提升机构稳定性。并且,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配置,引导组件8000与感测组件4000的相对位置使得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0适用于质心超出固定部2000顶部的光学元件6000,提供更佳的可用性。
92.虽然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其优点已公开如上,但应该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更动、替代与润饰。此外,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未局限于说明书内所述特定实施例中的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可从本公开的公开内容中理解现行或未来所发展出的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只要可以在此处所述实施例中实施大抵相同功能或获得大抵相同结果皆可根据本创作使用。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包括上述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另外,每一权利要求构成个别的实施例,且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也包括各个权利要求及实施例的组合。

技术特征:


1.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活动部,连接一光学元件;一固定部,包括一底座,其中该活动部可相对该固定部运动;以及一驱动组件,驱动该活动部相对该固定部运动;其中该驱动组件驱动该光学元件相对该固定部运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感测组件,其中该感测组件包括:一第一磁性元件,连接该活动部;一第二磁性元件,连接该活动部,与该第一磁性元件排列在一第一方向上;以及一感测元件,埋设于该底座中;其中:该第一方向垂直于该活动部相对该固定部的一运动方向;沿着该运动方向观察,该第一磁性元件与该感测元件仅部分地重叠;沿着该运动方向观察,该第二磁性元件与该感测元件不重叠;该感测元件与该光学元件之间的距离小于该第一磁性元件与该光学元件之间的距离;该感测元件与该第一磁性元件之间的距离小于该感测元件与该第二磁性元件之间的距离。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磁性元件的一对磁极排列在一第一磁极方向上,且该第二磁性元件的一对磁极排列在一第二磁极方向上,其中该第一磁极方向平行于该第二磁极方向,且该第一磁极方向垂直于该第一方向。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导磁元件,具有板状u形结构,且设置于该驱动组件与该第一磁性元件之间;其中该驱动组件、该导磁元件以及该第一磁性元件排列在一第二方向上,该第二方向与该第一方向垂直。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导磁元件包括:一第一磁性部,对应该第一磁性元件;一第二磁性部,对应该第二磁性元件;以及一连接部,连接该第一磁性部及该第二磁性部;其中在该第一磁性部、该第二磁性部及该连接部之间形成一开口,且该活动部从该开口穿过该导磁元件而与该驱动组件连接。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导磁元件还包括:一第一凸出部,连接该第一磁性部,位于该第一磁性部上相对该连接部的另一侧;以及一第二凸出部,连接该第二磁性部,位于该第二磁性部上相对该连接部的另一侧;其中沿着该第一方向观察,该第一凸出部与该第二凸出部皆与该活动部部分地重叠。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导磁元件与该第一磁性元件和该第二磁性元件产生一磁性吸引力,该磁性吸引力为该活动部的重量的三倍以上。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电路组件,其中该电路组件具有板状结构,且连接该感测元件;其中该电路组件的延伸方向垂直于该活动部的该运动方向。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电路组件包括四个接脚,其中两个接脚连接该感测元件及一控制装置,另外两个接脚连接该感测元件及一电源装置。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引导组件,设置于该活动部与该固定部之间,包括:一第一引导元件,具有一球形结构且具有一第一半径及一第一球心;一第二引导元件,具有一球形结构且具有一第二半径及一第二球心;以及一第三引导元件,具有一球形结构且具有一第三半径及一第三球心;其中:该第三引导元件设置于该第一引导元件与该第二引导元件之间;该第一半径与该第二半径相同;该第三半径小于该第一半径;该第一球心、该第二球心以及该第三球心排列在一第三方向上,该第三方向平行于该运动方向;该第一磁性元件具有一第一中心,其中该第一中心与该底座的一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该第三球心与该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以及该第一磁性元件具有一底部表面,其中该底部表面与该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该第二球心与该上表面之间的距离。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固定部的该底座对应一感光模块,其中该驱动组件驱动该光学元件相对该感光模块运动。

技术总结


本公开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一活动部、一固定部以及一驱动组件。活动部连接一光学元件。固定部包括一底座,其中活动部可相对固定部运动。驱动组件驱动活动部相对固定部运动。其中驱动组件驱动光学元件相对固定部运动。学元件相对固定部运动。学元件相对固定部运动。


技术研发人员:

胡孝新 陈怡和 胡朝彰 吴亚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21

技术公布日:

2023/2/20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5:30: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538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元件   磁性   光学   组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