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湿地河道水污染治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污染治理装置,具体为一种湿地河道水污染治理装置,属于水污染治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湿地生态系统是湿地植物、栖息于湿地的动物、微生物及其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湿地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以及提供食物及工业原料,提供旅游资源的功能,在一些湿地尤其是最为旅游景点的湿地河道内,由于游客的不正当行为水面上留有大量垃圾,或者,河道中过多的浮萍、四叶萍、满江红等浮水植物,盖住水面,致使水中的水草会因为缺少光照而死亡,从而使水质变差,并且会造成河水污染,因此需要使用治理装置来治理这些水面垃圾或者浮水植物等悬浮污染物
3.申请号为cn202022188002.1公开了一种湿地河道水污染治理装置,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设置在河道内,所述固定板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固定块,两个第一固定块的相对面通过销轴与固定架的左侧面活动连接,所述固定架内壁的左右两侧面均开设有四槽。该混地河道水污染治理装置,通过设置卡块、活动板和滤网,工作人员向上拉动滤网,使得滤网从固定架的上方移出,使得工作人员向上拉动滤网运动便可方便的对其进行拆卸,因该装置的拦截滤网由若干个滤网组成,工作人员只需对损坏的滤网进行更换便可完成对该拦截滤网的维修,使得工作人员不需要对整个拦截滤网进行更换,降低了该装置的维护成本,该技术方案提供的水面垃圾治理收集装置在常规滤网的基础上进行改动,有更好的收集效果,但是依然需要依靠人力操作,收集时处理离岸边较远的河面垃圾时十分不便,并且滤网在河面周围会降低场景的观赏性。
4.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湿地河道水污染治理装置,通过吸水滤水组件和回收组件的配合能够自动完成对水面上的悬浮污染物进行收集并集中回收,能够大大的减少人力操作,并且能够降低治理难度。
6.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湿地河道水污染治理装置,包括主体组件,所述主体组件包括吸引筒、收集筒、排水筒、安装支腿和回收组件,所述吸引筒、所述收集筒、所述排水筒和所述安装支腿由上而下依次设置,所述吸引筒安装在所述收集筒顶部,所述收集筒安装在所述排水筒顶部,所述安装支腿固定安装在所述排水筒底部,所述收集筒和所述排水筒内设置有吸水滤水组件,所述吸引筒底部边缘均开设有吸引口,所述吸引筒与所述收集筒之间开设有连通槽,所述收集筒的内壁开设有过渡槽,所述排水筒内部开设有多个安装腔,所述排水筒外侧边缘均设置有排水管,所述吸水滤水组件包括微孔过滤筒和水泵,所述微孔过滤筒设置在所述收集筒内,所述微孔过滤筒底部固定安装在所述过渡槽内,所述水泵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
腔内,所述水泵通过水管分别与所述过渡槽和所述排水管连接。
7.进一步的,所述吸引筒下部设置有旋动组件,所述旋动组件包括电机、转动板、转动环、连接杆、转动翅板和拦截网,所述电机固定安装在所述吸引筒的内壁顶部,所述转动板设置在所述吸引筒顶部,所述转动板安装在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转动环套设在所述吸引筒底部外侧,所述连接杆固定安装在所述转动板与所述转动环之间,所述转动翅板固定安装在所述转动环边缘,所述拦截网安装在所述转动翅板之间。
8.进一步的,所述转动翅板为四个,均匀分布在所述转动环边缘,所述转动翅板的宽度由内侧向外侧依次增加。
9.进一步的,所述吸引筒的内壁上焊接有防水板,所述防水板设置在所述电机底部,所述转动环设置在所述吸引口底部。
10.进一步的,所述收集筒和所述排水筒内设置有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多级油缸和限位推环,所述排水筒的内壁内部均开设有安置腔,所述多级油缸固定安装在所述安置腔内,所述限位推环设置在所述收集筒的内壁顶部,所述限位推环安装在所述多级油缸一端。
11.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推环的外径等于所述收集筒的内径,所述限位推环的内径等于所述微孔过滤筒的外径。
12.进一步的,所述回收组件包括导向管道和限位容放架,所述收集筒的内壁一侧开设有回收口,所述导向管道一端焊接在所述回收口内,所述限位容放架焊接在所述导向管道另一端。
13.进一步的,所述导向管道上设置有密封组件,所述密封组件包括密封板、安装壳和控制油缸,所述安装壳固定安装在所述导向管道顶部,所述安装壳与所述导向管道顶部开设有卡放槽,所述密封板卡设在所述卡放槽内,所述控制油缸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壳顶部,所述密封板安装在所述控制油缸一端,所述控制油缸外侧安装有防水壳。
14.进一步的,所述排水筒外侧设置有管道延伸组件,所述管道延伸组件包括延伸管、联动板、推杆、推动环和调节油缸,所述延伸管套设在所述排水管上,所述排水筒顶部外侧焊接有安装环,所述推动环设置在所述安装环底部,所述调节油缸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环顶部,所述推动环安装在所述调节油缸一端,所述推杆焊接在所述推动环底部边缘,所述联动板两端分别与所述推杆和所述延伸管转动连接,所述调节油缸外侧安装有密封壳。
15.进一步的,所述排水筒外侧还设置有治理组件,所述治理组件包括微纳米气泡曝气机和填料,所述填料设置于延伸管,所述填料采用碳纤维,包括大量的纤维与孔隙。
16.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1、该治理装置设置的吸水滤水组件和回收组件的配合能够自动完成对水面上的悬浮污染物进行收集并集中回收,因此能够极大的减少人力操作,并且能够降低治理难度。
17.2、本发明通过管道延伸组件能够控制吸水范围,因此能够根据水域空间以及水生植物等生长范围控制悬浮污染物收集范围。
18.3、本发明能够在收集悬浮污染物时通过旋动组件在吸引筒顶部产生漩涡状水流,因此能够在治理水环境的同时增加湿地河道的观赏性。
19.4、该治理装置可拓展性好,可以根据污染治理需要,在排水筒外侧挂载治理组件,根据不同的治理要求改善水质。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施例的安装示意图;图3为本实施例的正视剖面视图;图4为本实施例的侧视剖面视图;图5为本实施例的旋动组件立体图;图6为本实施例的管道延伸组件立体图;图中:1、主体组件;101、吸引筒;1011、吸引口;1012、连通槽;1013、防水板;102、收集筒;1021、过渡槽;1022、回收口;103、排水筒;104、安装支腿;105、排水管;2、回收组件;201、导向管道;202、限位容放架;3、吸水滤水组件;301、微孔过滤筒;302、水泵;4、旋动组件;401、电机;402、转动板;403、转动环;404、连接杆;405、转动翅板;406、拦截网;5、限位组件;501、多级油缸;502、限位推环;6、密封组件;601、密封板;602、安装壳;603、控制油缸;7、管道延伸组件;701、延伸管;702、联动板;703、推杆;704、推动环;705、调节油缸。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2.实施例1:如图1-4所示,一种湿地河道水污染治理装置,包括主体组件1,主体组件1包括吸引筒101、收集筒102、排水筒103、安装支腿104和回收组件2,吸引筒101、收集筒102、排水筒103和安装支腿104由上而下依次设置,吸引筒101安装在收集筒102顶部,收集筒102安装在排水筒103顶部,安装支腿104固定安装在排水筒103底部,收集筒102和排水筒103内设置有吸水滤水组件3,吸引筒101底部边缘均开设有吸引口1011,通过吸引口1011能够将水面悬浮污染物吸入吸引筒101内,吸引筒101与收集筒102之间开设有连通槽1012,通过连通槽1012能够将进行吸引筒101内的悬浮污染物引入收集筒102内,收集筒102的内壁开设有过渡槽1021,过渡槽1021结构如图4所示,过渡槽1021用于储存过滤掉悬浮污染物并即将从收集筒102内排出的河水,排水筒103内部开设有四个安装腔,排水筒103外侧边缘均设置有排水管105,通过排水管105能够将过滤掉悬浮污染物的河水排回河流中,吸水滤水组件3包括微孔过滤筒301和水泵302,微孔过滤筒301设置在收集筒102内,微孔过滤筒301底部固定安装在过渡槽1021内,水泵302固定安装在安装腔内,水泵302通过水管分别与过渡槽1021和排水管105连接,通过吸水滤水组件3能够将河水水面上的水吸入收集筒102内。
23.微孔过滤筒301由折叠式微孔膜滤芯和不锈钢外筒组成,外筒采用快开式环首螺栓连接,方便装卸滤芯,清洗更加便捷。
24.折叠式微孔膜滤芯的过滤精度分为:0.1um、0.22um、0.45um、1um、3um等等。滤芯材质可以为:聚丙烯(pp)、聚砜(he)、聚偏二氟乙烯(pvdf)、尼龙(n66)等组合。
25.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水泵最好为高压泵,可以把液体增压到640mpa左右的压力,大大增加工作的效率。
26.拦截网406由钢丝制成,网目可以根据悬浮污染物的颗粒大小选择不同的尺寸,一般的可以设置为10cmx10cm,可以有效拦截垃圾和浮水植物;拦截网406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有加强筋和十字加强筋,设置的加强筋和十字加强筋有助于抵御悬浮污染物和浪潮推力。
27.一具体的实现中,如图1和图5所示,吸引筒101下部设置有旋动组件4,旋动组件4包括电机401、转动板402、转动环403、连接杆404、转动翅板405和拦截网406,电机401固定安装在吸引筒101的内壁顶部,转动板402设置在吸引筒101顶部,转动板402安装在电机401的输出轴上,转动环403套设在吸引筒101底部外侧,连接杆404固定安装在转动板402与转动环403之间,转动翅板405设置有多个,均匀固定安装在转动环403边缘,拦截网406安装在转动翅板405之间,拦截网406能够对从水面向下移动的悬浮污染物进行限位,防止悬浮污染物向水面下方移动,并且拦截网406设置在紧贴在吸引口1011的外侧底部,因此能够保证悬浮污染物能够顺利进入吸引口内,吸引筒101的内壁上焊接有防水板1013,防水板1013设置在电机401底部,转动环403设置在吸引口1011底部,通过防水板1013能够防止电机401与河水接触。
28.较佳的,转动翅板405为四个,转动翅板405的宽度由内侧向外侧依次增加。可以增强转动带动河水流动效果。
29.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电机401为电机,电机的功率为30kw以上。
30.一具体的实现中,如图1和图3所示,收集筒102和排水筒103内设置有限位组件5,限位组件5包括多级油缸501和限位推环502,排水筒103的内壁内部均开设有安置腔,多级油缸501固定安装在安置腔内,限位推环502设置在收集筒102的内壁顶部,限位推环502安装在多级油缸501一端,限位推环502的外径等于收集筒102的内径,限位推环502的内径等于微孔过滤筒301的外径,通过限位推环502在多级油缸501的带动下能够将进入收集筒102内的悬浮污染物向下推动,从而能够达到控制悬浮污染物移动的功能。
31.一具体的实现中,如图1和图3所示,回收组件2包括导向管道201和限位容放架202,收集筒102的内壁一侧开设有回收口1022,导向管道201一端焊接在回收口1022内,回收口1022的位置如图4所示,回收口设置在收集筒102一侧靠下方的位置,限位推环502将收集筒102内悬浮污染物向下推动时,悬浮污染物在浮力作用下通过回收口1022能够向导向管道201内移动,限位容放架202焊接在导向管道201另一端,导向管道201上设置有密封组件6,密封组件6包括密封板601、安装壳602和控制油缸603,安装壳602固定安装在导向管道201顶部,安装壳602与导向管道201顶部开设有卡放槽,密封板601卡设在卡放槽内,控制油缸603固定安装在安装壳602顶部,密封板601安装在控制油缸603一端,控制油缸603外侧安装有防水壳,通过密封组件6能够控制导向管道201的开合,在收集悬浮污染物时需要控制导向管道201闭合,在排出悬浮污染物时需要控制导向管道通开。
32.本实施例中,通过本发明结构能够自动完成对水面上的悬浮污染物进行收集并集中回收,使用时按照如图2所示方式将本发明安装到河道内,将吸引筒101设置在距离水面0.6-1m的位置,限位容放架202设置在接近水面的位置及较为方便操作人员方便清理的位
置,收集前先通过控制油缸603将密封板601推入导向管道201内,因此能够截断导向管道201内水流,收集时水泵302和电机401运作,水泵302能够将收集筒102和吸引筒101内的水抽入排水管105内排出,因此吸引筒101能够通过吸引口1011和连通槽1012能够将上方河水和悬浮污染物抽入吸引筒101内,河水及悬浮污染物能够进入收集筒102内,河水在水泵302抽动下能够穿过微孔过滤筒301进入过渡槽1021内,而悬浮污染物能够被微孔过滤筒301阻挡并滞留在收集筒102内,电机401能够带动转动板402转动,从而能够通过连接杆404带动转动环403转动,在联动效果下转动环403能够带动转动翅板405和拦截网406转动,拦截网406能够阻挡悬浮污染物移动并对其进行限位,方便悬浮污染物进入吸引口1011内,收集时定时关闭水泵302、控制多级油缸501回缩以及控制控制油缸603回缩,如图4所示,水泵302关闭时水流停止,多级油缸501回缩时能够带动限位推环502向下沿收集筒102内壁和微孔过滤筒301外侧壁移动,因此能够不断将悬浮污染物向下推动,控制油缸603回缩时能够带动密封板601移动回安装壳602内,此时收集筒102内部与导向管道201连通,悬浮污染物在限位推环502的推动下经过回收口1022时,由于导向管道201内水位更高,因此悬浮污染物在浮力作用下能够进入导向管道201内,并且在浮动作用下能够一直移动到限位容放架202内,从而能够自动完成悬浮污染物收集,并且方便集中处理。
33.此外,如图1和图5所示,旋动组件4通过电机401能够带动转动板402转动,从而能够通过连接杆404带动转动环403转动,在联动效果下转动环403能够带动转动翅板405和拦截网406转动,在转动翅板405的转动下能够带动河水呈漩涡状流动。能够在收集悬浮污染物时在吸引筒101顶部产生漩涡状水流,悬浮污染物收集时水泵302能够将收集筒102和吸引筒101内的水抽入排水管105内排出,因此吸引筒101能够通过吸引口1011能够将上方河水和悬浮污染物抽入吸引筒101内,并且排水管105一端河水不断排出,因此排放管周围有水向上移动,而水面靠近吸引筒101位置的水能够以吸引筒101为圆心向内进行水流移动,配合转动的转动翅板405能够在吸引筒101上产生漩涡水流,因此能够在治理水环境的同时增加湿地河道的观赏性。
34.实施例2:如图3和图6所示,排水筒103外侧设置有管道延伸组件7,管道延伸组件7包括延伸管701、联动板702、推杆703、推动环704和调节油缸705,延伸管701套设在排水管105上,排水筒103顶部外侧焊接有安装环,推动环704设置在安装环底部,调节油缸705固定安装在安装环顶部,推动环704安装在调节油缸705一端,推杆703焊接在推动环704底部边缘,联动板702两端分别与推杆703和延伸管701转动连接,调节油缸705外侧安装有密封壳。
35.本实施例中,该装置进行悬浮污染物回收时能够根据水域空间以及水生植物等生长范围控制悬浮污染物收集范围,悬浮污染物收集时水泵302能够将收集筒102和吸引筒101内的水抽入排水管105内排出,因此吸引筒101能够通过吸引口1011能够将上方河水和悬浮污染物抽入吸引筒101内,并且排水管105一端河水不断排出,因此排放管周围有水向上移动,而水面靠近吸引筒101位置的水能够以吸引筒101为圆心向内进行水流移动,此时排放管与其上方水面范围内都会产生水流,因此排水位置能够控制治理范围,调节悬浮污染物收集范围时,通过调节油缸705能够将推动环704向下推动,如图1和图6所示,推动环704向下移动时能够通过推杆703推动联动板702,由于联动板702两端分别与推杆703和延伸管701转动连接,因此推杆703能够推动联动板702向下移动,联动杆两端能够自适应转
动,并且能够将延伸管701向外侧沿排水管105推动,从而能够控制治理范围,调节完毕后关闭调节油缸705即可。
36.实施例3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排水筒103外侧还设置有治理组件(图中未示出)可以挂载在排水筒103外侧,治理组件包括微纳米气泡曝气机和填料,填料设置于延伸管701,填料采用碳纤维,包括大量的纤维与孔隙。
37.较佳的,填料采用碳纤维仿生水草,为大量的微生物提供活性生物基础表面,使得水体有机物在污水与仿生水草接触的过程中得到降解,其中一部分会被微生物分解转化为二氧化碳、水、矿化物等,另一部分会被同化为新的微生物成分,此技术可高效去除水体中的bod5、tss、有机物等。在河道治理过程中,每平方米的碳纤维仿生水草可为提供250平方米的比表面积,建立起的生态系统为多样的生物提供了最理想的生态环境,其三维结构包括大量的纤维与孔隙,表面的a/o环境为细菌落与藻类生长提供理想的生存条件,生长的藻类可通过其化合作用于同化作用转化含氮有机物、有机氮等,达到去除氮、悬浮固体物质的目的。
38.微纳米气泡曝气机能够产生微纳米气泡,直径在数百微米以下的气泡,一般为0.1~50μm,对改善水质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消除有机物污染和黑臭;二是减少水体营养盐含量;三是消除藻类水华;四是改善水及透明度;五是减少底泥内源污染;六是氧化底泥中的污染物质,改善厌氧环境。
39.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40.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技术特征:


1.一种湿地河道水污染治理装置,包括主体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组件(1)包括吸引筒(101)、收集筒(102)、排水筒(103)、安装支腿(104)和回收组件(2),所述吸引筒(101)、所述收集筒(102)、所述排水筒(103)和所述安装支腿(104)由上而下依次设置,所述吸引筒(101)安装在所述收集筒(102)顶部,所述收集筒(102)安装在所述排水筒(103)顶部,所述安装支腿(104)固定安装在所述排水筒(103)底部,所述收集筒(102)和所述排水筒(103)内设置有吸水滤水组件(3),所述吸引筒(101)底部边缘均开设有吸引口(1011),所述吸引筒(101)与所述收集筒(102)之间开设有连通槽(1012),所述收集筒(102)的内壁开设有过渡槽(1021),所述排水筒(103)内部开设有多个安装腔,所述排水筒(103)外侧边缘均设置有排水管(105),所述吸水滤水组件(3)包括微孔过滤筒(301)和水泵(302),所述微孔过滤筒(301)设置在所述收集筒(102)内,所述微孔过滤筒(301)底部固定安装在所述过渡槽(1021)内,所述水泵(302)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腔内,所述水泵(302)通过水管分别与所述过渡槽(1021)和所述排水管(105)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地河道水污染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筒(101)下部设置有旋动组件(4),所述旋动组件(4)包括电机(401)、转动板(402)、转动环(403)、连接杆(404)、转动翅板(405)和拦截网(406),所述电机(401)固定安装在所述吸引筒(101)的内壁顶部,所述转动板(402)设置在所述吸引筒(101)顶部,所述转动板(402)安装在所述电机(401)的输出轴上,所述转动环(403)套设在所述吸引筒(101)底部外侧,所述连接杆(404)固定安装在所述转动板(402)与所述转动环(403)之间,所述转动翅板(405)固定安装在所述转动环(403)边缘,所述拦截网(406)安装在所述转动翅板(405)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湿地河道水污染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翅板(405)为四个,均匀分布在所述转动环(403)边缘,所述转动翅板(405)的宽度由内侧向外侧依次增加。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湿地河道水污染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筒(101)的内壁上焊接有防水板(1013),所述防水板(1013)设置在所述电机(401)底部,所述转动环(403)设置在所述吸引口(1011)底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地河道水污染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筒(102)和所述排水筒(103)内设置有限位组件(5),所述限位组件(5)包括多级油缸(501)和限位推环(502),所述排水筒(103)的内壁内部均开设有安置腔,所述多级油缸(501)固定安装在所述安置腔内,所述限位推环(502)设置在所述收集筒(102)的内壁顶部,所述限位推环(502)安装在所述多级油缸(501)一端。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湿地河道水污染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推环(502)的外径等于所述收集筒(102)的内径,所述限位推环(502)的内径等于所述微孔过滤筒(301)的外径。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地河道水污染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组件(2)包括导向管道(201)和限位容放架(202),所述收集筒(102)的内壁一侧开设有回收口(1022),所述导向管道(201)一端焊接在所述回收口(1022)内,所述限位容放架(202)焊接在所述导向管道(201)另一端。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湿地河道水污染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管道(201)上设置有密封组件(6),所述密封组件(6)包括密封板(601)、安装壳(602)和控制油缸
(603),所述安装壳(602)固定安装在所述导向管道(201)顶部,所述安装壳(602)与所述导向管道(201)顶部开设有卡放槽,所述密封板(601)卡设在所述卡放槽内,所述控制油缸(603)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壳(602)顶部,所述密封板(601)安装在所述控制油缸(603)一端,所述控制油缸(603)外侧安装有防水壳。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地河道水污染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筒(103)外侧设置有管道延伸组件(7),所述管道延伸组件(7)包括延伸管(701)、联动板(702)、推杆(703)、推动环(704)和调节油缸(705),所述延伸管(701)套设在所述排水管(105)上,所述排水筒(103)顶部外侧焊接有安装环,所述推动环(704)设置在所述安装环底部,所述调节油缸(705)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环顶部,所述推动环(704)安装在所述调节油缸(705)一端,所述推杆(703)焊接在所述推动环(704)底部边缘,所述联动板(702)两端分别与所述推杆(703)和所述延伸管(701)转动连接,所述调节油缸(705)外侧安装有密封壳。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湿地河道水污染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筒(103)外侧还设置有治理组件,所述治理组件包括微纳米气泡曝气机和填料,所述填料设置于延伸管(701),所述填料采用碳纤维,包括大量的纤维与孔隙。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水污染治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湿地河道水污染治理装置,包括主体组件,主体组件包括吸引筒、收集筒、排水筒、安装支腿和回收组件,包括吸引筒、收集筒、排水筒和安装支腿由上而下依次设置,吸引筒安装在收集筒顶部,收集筒安装在排水筒顶部,安装支腿固定安装在排水筒底部,收集筒和排水筒内设置有吸水滤水组件,吸引筒内部和外侧设置有旋动组件,吸引筒底部边缘均开设有吸引口,吸引筒与收集筒之间开设有连通槽,收集筒的内壁开设有过渡槽。通过吸水滤水组件和回收组件的配合能够自动完成对水面上的悬浮污染物进行收集并集中回收,能够大大的减少人力操作,降低治理难度。降低治理难度。降低治理难度。


技术研发人员:

刘雁军 杨伟杰 宗昆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南京沃锐特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26

技术公布日:

2022/11/22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0:41: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5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水筒   组件   污染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