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净热一体机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净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净热一体机。


背景技术:



2.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健康用水、饮水也越来越重视,对水的使用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净水机作为一种能够按水的使用要求对水质进行深度过滤、净化处理的水处理设备,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
3.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净热一体机,使消费者既能够同时接取常温净水和热水,并逐渐取代单一净水功能的老式净水机。该类净热一体机包括过滤单元和加热单元,其工作原理是过滤单元将原水过滤后的净水再通过加热单元进行加热,从而在接入水龙头后能够实现出热水的功能,但市面上的诸多净热一体机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其只能常规式的出刚从滤芯过滤出的常温净水或者经加热单元加热后的热水,且热水温度恒定,无法满足用户的多样要求,特别是对不同温度的凉白开水的要求,例如可直接饮用的30℃左右或50℃左右的凉白开水等;经过滤单元过滤的净水的水流会变小,且加热单元的加热功率有限,无法短时间内对大量水实现大幅度的升温,导致向水龙头的供水量不足,水龙头热水的出水量小,响应速度慢,造成用户接水等待时间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净热一体机,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5.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净热一体机,包括过滤单元和加热单元,其中,过滤单元包括滤芯及与所述滤芯的原水入口连接的增压泵,加热单元包括即热装置换热保温组件,所述换热保温组件包括第一水箱、第二水箱以及半导体换热装置,所述第一水箱设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供水口,所述第二水箱设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供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和所述第二进水口分别能够与所述滤芯的净水出口连通,所述半导体换热装置包括半导体换热模块、用于传递所述半导体换热模块冷量的制冷端组件、及用于向所述第一水箱内传递所述半导体换热模块热量的制热端组件,所述制冷端组件设有散冷液道以及分别与所述散冷液道连通的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所述第二供水口能够与所述流体入口连通,所述流体出口与所述第二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供水口和所述第二供水口择一或一起与所述即热装置的进水口连通,所述即热装置的出水口分别能够与所述第一进水口和所述第二进水口连通。
7.本技术中的净热一体机还具有下述附加技术特征:
8.所述第一水箱和所述第二水箱沿横向方向并排布置,所述半导体换热装置夹设于所述第一水箱和所述第二水箱之间。
9.所述制冷端组件包括热交换板和导冷板,所述热交换板内部设有所述散冷液道,所述导冷板的一侧贴合于所述半导体换热模块的制冷端面,所述导冷板的另一侧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导冷翅片,所述导冷翅片插入所述散冷液道内。
10.所述热交换板包括热交换板本体和盖板,所述热交换板本体和所述盖板连接配合形成所述散冷液道,所述流体入口和所述流体出口分别设于所述热交换板本体一组对角处,所述散冷液道自所述流体入口至所述流体出口呈迂回布置的u形结构,所述热交换板本体设有供所述导冷翅片插入所述散冷液道内的第一插孔。
11.所述制冷端组件还包括夹设于所述热交换板本体和所述导冷板之间以用于密封所述第一插孔的第一密封垫片,所述第一密封垫片设有与所述第一插孔相对应的导冷翅片过孔,所述导冷翅片经所述导冷翅片过孔插入所述第一插孔。
12.所述制热端组件包括导热板,所述导热板的一侧贴合于所述半导体换热模块的制热端面,所述导热板的另一侧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导热翅片,所述第一水箱设有第二插孔,所述导热翅片经所述第二插孔插入所述第一水箱内。
13.所述制热端组件还包括夹设于所述第一水箱和所述导热板之间以用于密封所述第二插孔的第二密封垫片,所述第二密封垫片设有与所述第二插孔相对应的导热翅片过孔,所述导热翅片经所述导热翅片过孔插入所述第二插孔。
14.所述净热一体机还包括电控板、设置在所述净水出口与所述第一进水口之间的流体路径上的第一电磁阀、设置在所述净水出口与所述第二进水口之间的流体路径上的第二电磁阀、与所述第二供水口连接的换向阀,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换向阀分别与所述电控板电连接,所述换向阀的一个出水口与所述流体入口连接,所述换向阀的另一个出水口与所述即热装置的进水口连接。
15.所述第一供水口和所述即热装置之间的流体路径上设有第一抽水泵,所述第二供水口和所述换向阀之间的流体路径上设有第二抽水泵;所述换热保温组件还包括底座,所述第一水箱、所述第二水箱、所述半导体换热装置均固定于所述底座的上侧,所述第一抽水泵、所述第二抽水泵、所述换向阀均固定于所述底座的下侧。
16.所述净热一体机还包括支撑骨架,所述支撑骨架的下部设有供所述滤芯横置的第一安装位,所述支撑骨架的上部沿水平方向依次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即热装置的第二安装位、用于安装所述增压泵的第三安装位、及用于安装所述换热保温组件的安装缺口,所述支撑骨架设有第一敞口区、第二敞口区和第三敞口区,所述第一敞口区、所述第二敞口区以及所述第三敞口区的开口方向两两垂直,所述滤芯沿所述第一敞口区装入所述第一安装位,所述即热装置沿所述第二敞口区装入所述第二安装位,所述增压泵沿第三敞口区装入所述第三安装位,所述换热保温组件自上至下装入所述安装缺口。
17.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所取得的技术效果为:
18.1.本技术所提供的净热一体机中,加热单元包括即热装置和换热保温组件,换热保温组件包括第一水箱、第二水箱以及半导体换热装置。首先,将滤芯过滤出的净水装满第一水箱和第二水箱。第二水箱内的净水通过即热装置加热后再返回到第二水箱进行保存。第二水箱内全部加热为沸腾的热水后,将第二水箱内的热水通入半导体换热装置的散冷液道内,制冷端组件将半导体换热模块的冷量传递至散冷液道内,使散冷液道内的热水降温,降温后的热水再由散冷液道内返回至第二水箱内,同时,制热端组件将半导体换热模块的热量传递至第一水箱内,使第一水箱内储存的常温水升温,最后将第一水箱内的温水进入即热装置加热后再返回至第一水箱保存。因此,本技术的净热一体机不仅可以常规性地出常温净水和沸腾热水,还可选择性地将第二水箱内的热水流经散冷液道换热降温后产生的
凉白开水、第一水箱内保存的热水、第一水箱的热水和第二水箱的凉白开水混合形成的混合水等不同温度的水供入即热装置,利用即热装置加热至选择的温度后供向整机的热水出口,进而使与热水出口连接的水龙头可以出不同温度的水,满足用户对净热一体机不同温度出水的多样要求。此外,第一水箱和第二水箱均具备暂存净水的能力,因此,当静置一段时间后的水龙头需再次取用热水时,第一水箱和第二水箱内的存水可直接向即热装置供水,无需等待滤芯过滤,一方面,保证了向即热装置内的供水量,提升水龙头的出水量和响应速度,缩短用户接水等待时长,另一方面,第一水箱和第二水箱的存水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保温温度,使得第一水箱和第二水箱向即热装置供送的温水二次加热的时间远远小于冷水加热的时间,提升了加热效率,还可降低即热装置加热所需的能耗,具备节约能耗效果。
19.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通过使第一水箱和第二水箱沿横向方向并排布置,有助于降低净热一体机整机高度方向上的空间,缩小整机对净热一体机高度方向安装尺寸的需求量,实现整机的紧凑化布局。半导体换热装置夹设于第一水箱和第二水箱之间,有助于简化半导体换热装置与第二水箱之间的水路连接结构,无需跨区域连通,也方便制热端组件与第一水箱的连接和换热,同时,还便于第一水箱、第二水箱和半导体换热装置集成为一体。
20.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导冷板的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导冷翅片并通过导冷翅片插入散冷液道内,增大了导冷板与散冷液道内热水的接触面积,大幅提升半导体换热模块在制冷端组件处的热交换效率,使散冷液道内的热水快速降温,而且,导冷板结构简单,便于装配。
21.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通过将与散冷液道连通的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设于所述热交换板本体一组对角处,便于散冷液道设计为迂回布置的水路结构,而将散冷液道设为呈迂回布置的u形结构,能够增加其内部的热水与导冷翅片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进一步提升换热效率。
22.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导冷板通过若干导热翅片插入第一水箱内,增大了导热板与第一水箱内的常温水水的接触面积,大幅提升半导体换热模块在制热端组件处的热交换效率,使第一水箱内的常温水快速升温,而且,导热板结构简单,便于装配。
23.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式,通过将第一抽水泵、第二抽水泵、换向阀均固定于底座的下侧,有助于第一水箱与第一抽水泵之间、第二水箱与第二抽水泵之间、换向阀与半导体换热装置之间的水流路径快速且可靠地连接,不仅简化了水路结构,还提高了换热保温组件的集成度,节省整机内部空间,也便于生产制造装配,提高生产制造效率。
附图说明
24.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5.图1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净热一体机的水路结构图;
26.图2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换热保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水路板的结构示意图一;
28.图4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水路板的结构示意图二;
29.图5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水路板的爆炸图;
30.图6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换热保温组件的爆炸图;
31.图7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换热保温组件的的剖视图;
32.图8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热交换板本体和导热板所形成的装配组件的剖视图;
33.图9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净热一体机的爆炸图;
34.图10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净热一体机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35.附图标记:
36.11滤芯,12增压泵;
37.2即热装置;
38.31第一水箱,311第二插孔,32第二水箱,33半导体换热装置,331半导体换热模块,332热交换板,3321散冷液道,3322热交换板本体,3323盖板,3324流体入口,3325流体出口,3326第一插孔,3327水路筋,333导冷板,3331导冷翅片,334第一密封垫片,335导热板,336第二密封垫片,337底座;
39.41原水进水口,42常温水出口,43热水出口,44废水排放口;
40.51进水电磁阀,52常温水电磁阀,53热水电磁阀,54废水电磁阀,55第一电磁阀,56第二电磁阀,57换向阀;
41.61第一抽水泵,62第二抽水泵;
42.7水路板;
43.81第一单向阀,82第二单向阀;
44.9支撑骨架,91第一安装位,92第二安装位,93第三安装位,94安装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45.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技术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46.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47.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8.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9.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
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50.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净热一体机,为便于说明和理解,本技术所提供的下述内容,均是在图示产品结构基础上进行的阐述。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结构仅作为一种具体的示例和示意性的说明,并不能构成对于本技术所提供技术方案的具体限定。
51.如图1至图10所示,净热一体机包括过滤单元和加热单元,其中,过滤单元包括滤芯11及与所述滤芯11的原水入口连接的增压泵12,加热单元包括即热装置2和换热保温组件,所述换热保温组件包括第一水箱31、第二水箱32以及半导体换热装置33,所述第一水箱31设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供水口,所述第二水箱32设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供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和所述第二进水口分别能够与所述滤芯11的净水出口连通,所述半导体换热装置33包括半导体换热模块331、用于传递所述半导体换热模块331冷量的制冷端组件、及用于向所述第一水箱31内传递所述半导体换热模块331热量的制热端组件,所述制冷端组件设有散冷液道以及分别与所述散冷液道连通的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所述第二供水口能够与所述流体入口连通,所述流体出口与所述第二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供水口和所述第二供水口择一或一起与所述即热装置2的进水口连通,所述即热装置2的出水口分别能够与所述第一进水口和所述第二进水口连通。
52.当然,如图1所示,作为净热一体机的常规性设计,整机的原水进水口41可与市政水龙头连接,还可使滤芯11的净水出口直接向整机的常温水出口42出水,使净热一体机的水龙头可以排放从滤芯过滤出的常温净水。即热装置2的出水口与整机的热水出口43连接,经过即热装置2加热后的水可以从与热水出口43连接的水龙头排放。本技术未对滤芯11的结构进行限定,其可以采用即可采用单一材质滤芯11,如pp滤芯、活性炭滤芯、反渗透滤芯等,还可采用复合滤芯,对于反渗透滤芯或者由反渗透滤芯组成的复合滤芯而言,还需使净热一体机设置与滤芯11连接的废水排放口44。具体地,如图1所示,原水进水可通过进水电磁阀51控制,常温净水排放可通过常温水电磁阀52控制,热水出口43排放温水或热水可通过热水电磁阀53控制,废水排放可通过废水电磁阀54控制。
53.本技术所提供的净热一体机中,加热单元包括即热装置2和换热保温组件,换热保温组件包括第一水箱31、第二水箱32以及半导体换热装置33。首先,可以将第一进水口和第二进水口分别与滤芯11的净水出口连通,使滤芯11过滤出的净水装满第一水箱31和第二水箱32。然后,将第二供水口与即热装置2的进水口连通、即热装置2的出水口与第二进水口连通,使第二水箱32和即热装置2形成循环加热回路,第二水箱32内的净水通过即热装置2加热后再返回到第二水箱32进行保存。第二水箱32内的水通过循环加热回路全部加热至沸腾状态后,将第二供水口与即热装置2的连通状态截断,并将第二供水口与散冷液道的流体出口连通,散冷液道的流体出口与第二进水口连通,使第二水箱32和散冷液道形成循环换热回路,即将第二水箱32内的热水通入散冷液道内,制冷端组件将半导体换热模块331的冷量传递至散冷液道内使散冷液道内的热水降温,降温后的热水再由散冷液道内返回至第二水箱32内,直至第二水箱32内的水温降低至指定温度,与此同时,制热端组件将半导体换热模
块331的热量传递至第一水箱31内,使第一水箱31内储存的常温水升温。最后将第一水箱31内的温水进入即热装置2加热后再返回至第一水箱31保存。
54.因此,本技术的净热一体机不仅可以常规性地出常温净水和沸腾热水,还可选择性地将第二水箱32内的热水流经散冷液道降温后产生的温水、第一水箱31内保存的热水、第一水箱31的热水和第二水箱32的温水混合形成的混合水等不同温度的水供入即热装置2,利用即热装置2加热至选择的温度后供向整机的热水出口43,进而使与热水出口43连接的水龙头可以出不同温度的水,满足用户对净热一体机不同温度出水的多样要求。例如,可以将第二水箱32内的热水在散冷液道内经过换热后的温度降低至15℃,当用水端选择出水温度为15℃-35℃时,可以选择将第二水箱32内的15℃温水经过即热装置2快速地加热至选择的出水温度后从热水出口43出凉白开水;又如,当用水端选择出水温度为40℃-60℃时,可以选择将第一水箱31内的接近沸腾状态的热水与第二水箱32内的15℃温水按照比例混合至40℃后流经即热装置2,经过即热装置2加热至选择的出水温度后从热水出口43出凉白开水;再如,当用水端选择出水温度位65℃-85℃时,可以选择将第一水箱31内的接近沸腾状态的热水与第二水箱32内的15℃温水按照比例混合至65℃后流经即热装置2,经过即热装置2加热至选择的出水温度后从热水出口43出水;另外,当用水端选择出水温度位90℃-100℃时,可以使第一水箱31内保存的热水直接途径即热装置2后流向热水出口43;此外,当用水端选择常温水时,可以使滤芯11过滤后的净水从滤芯11的净水出口直接排向常温水出口42。
55.此外,第一水箱31和第二水箱32均具备暂存净水的能力,因此,当静置一段时间后的水龙头需再次取用热水时,第一水箱31和第二水箱32内的存水可直接向即热装置2供水,无需等待滤芯11过滤,一方面,保证了向即热装置2内的供水量,提升水龙头的出水量和响应速度,缩短用户接水等待时长,另一方面,第一水箱31和第二水箱32的存水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保温温度,使得第一水箱31和第二水箱32向即热装置2供送的温水二次加热的时间远远小于冷水加热的时间,提升了加热效率,还可降低即热装置2加热所需的能耗,具备节约能耗的效果。
56.关于净热一体机实现加热、换热等工作的控制方式,作为本技术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可以使所述净热一体机还包括电控板、设置在所述净水出口与所述第一进水口之间的流体路径上的第一电磁阀55、设置在所述净水出口与所述第二进水口之间的流体路径上的第二电磁阀56、与所述第二供水口连接的换向阀57,所述第一电磁阀55、所述第二电磁阀56、所述换向阀57分别与所述电控板电连接,所述换向阀57的一个出水口与所述流体入口连接,所述换向阀57的另一个出水口与所述即热装置2的进水口连接。
57.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第一电磁阀55和第二电磁阀56主要用于分别控制第一水箱31和第二水箱32的进水。在向第一水箱31和第二水箱32补水内时,可以将进水电磁阀51、第一电磁阀55和第二电磁阀56打开,第一水箱31和即热装置2形成的循环加热回路需要将第一电磁阀55打开,第二水箱32和即热装置2形成的循环加热回路需要将第二电磁阀56打开。换向阀57用于控制第二水箱32出水,当第二水箱32向即热装置2出水时,换向阀57的一个出水口与即热装置2的进水口连通,另一个出水口截断;当第二水箱32向散冷液道出水时,换向阀57的一个出水口与散冷液道的流体入口连通,另一个出水口截断。
58.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供水口和所述即热装置2之间的流体路径上
设有第一抽水泵61,所述第二供水口和所述换向阀57之间的流体路径上设有第二抽水泵62;所述换热保温组件还包括底座337,所述第一水箱31、所述第二水箱32、所述半导体换热装置33均固定于所述底座337的上侧,所述第一抽水泵61、所述第二抽水泵62、所述换向阀57均固定于所述底座337的下侧。
59.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第一水箱31的出水可以通过第一抽水泵61控制,第二水箱32的出水可以通过第二抽水泵62控制。第一水箱31、第二水箱32和半导体换热装置33可以集成于底座337的上方,第一水箱31和第二水箱32可以通过螺钉固定在底座337上方。半导体换热装置33既可以与底座337通过螺钉固定,也可以与第一水箱31或第二水箱32通过螺钉固定连接。第一抽水泵61、第二抽水泵62以及换向阀57可以通过螺钉固定在底座337的底部,通过将第一抽水泵61、第二抽水泵62、换向阀57均固定于底座337的下侧,有助于第一水箱31与第一抽水泵61之间、第二水箱32与第二抽水泵62之间、换向阀57与半导体换热装置33之间的水流路径快速且可靠地连接,不仅简化了水路结构,还提高了换热保温组件的集成度,使得换热保温组件和第一抽水泵61、第二抽水泵62、换向阀57可做为一个整体结构一起装入支撑骨架9内,节省整机内部空间,也便于生产制造装配,提高生产制造效率。
60.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3至图5所示,还可以使所述净热一体机还包括水路板7,水路板7可以用于换热保温组件内部之间以及换热保温组件与即热装置2等其他零部件之间的水路连通和水流交换。此外,还可以将进水电磁阀51,常温水电磁阀52,热水电磁阀53,废水电磁阀54、第一电磁阀55、第二电磁阀56集成于水路板7上,简化水路结构,也便于各个电磁阀对水路的通断在水路板7上进行控制。另外,还可以在净热一体机的水路中设置多个单向阀,还可以将单向阀嵌入水路板7中,例如,如图1和图5所示,滤芯11的净水出口处中设置有第一单向阀81来保证水流自滤芯11向加热单元单向导通,即热装置2的出水口处设置有第二单向阀82来保证水流自即热装置2的出水口向外导向导通。
6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可以使所述第一水箱31和所述第二水箱32沿横向方向并排布置,所述半导体换热装置33夹设于所述第一水箱31和所述第二水箱32之间。
62.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通过使第一水箱31和第二水箱32沿横向方向并排布置,有助于降低净热一体机整机高度方向上的空间,缩小整机对净热一体机高度方向安装尺寸的需求量,实现整机的紧凑化布局。半导体换热装置33夹设于第一水箱31和第二水箱32之间,有助于简化半导体换热装置33与第二水箱32之间的水路连接结构,无需跨区域连通,也方便制热端组件与第一水箱31的连接和换热,同时,还便于第一水箱31、第二水箱32和半导体换热装置33集成为一体。
63.关于制冷端组件的结构,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制冷端组件包括热交换板332和导冷板333,所述热交换板332内部设有所述散冷液道3321,所述导冷板333的一侧贴合于所述半导体换热模块331的制冷端面,所述导冷板333的另一侧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导冷翅片3331,所述导冷翅片3331插入所述散冷液道3321内。
64.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将导冷板333的一侧贴合于半导体换热模块331的制冷端面后,半导体制冷模块工作时,制冷端面产生的冷量可以通过导冷板333另一侧设置的导冷翅片3331散发至散冷液道3321内,进而与第二水箱32通入散冷液道3321内的热水进
行热交换。而若干个导冷翅片3331的设置,增大了导冷板333与散冷液道3321内热水的接触面积,大幅提升半导体换热模块331在制冷端组件处的热交换效率,使散冷液道3321内的热水快速降温,而且,导冷板333结构简单,便于装配。
65.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8所示,所述热交换板332包括热交换板本体3322和盖板3323,所述热交换板本体3322和所述盖板3323连接配合形成所述散冷液道3321,所述流体入口3324和所述流体出口3325设于所述热交换板本体3322一组对角处,所述散冷液道3321自所述流体入口3324至所述流体出口3325呈迂回布置的u形结构,所述热交换板本体3322设有供所述导冷翅片3331插入所述散冷液道3321内的第一插孔3326。
66.具体实施时,如图6和图8所示,可以在热交换板332设置位于散冷液道3321内的水路筋,盖板3323与水路筋焊接连接形成密封的散冷液道3321。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通过将与散冷液道3321连通的流体入口3324和流体出口3325设于所述热交换板本体3322一组对角处,便于散冷液道3321设计为迂回布置的水路结构,而将散冷液道3321设为呈迂回布置的u形结构,能够增加其内部的热水与导冷翅片3331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进一步提升换热效率,而且,u形结构的拐角端可以设置为圆角,以降低水流过时的阻力,使水流动更加顺畅。
67.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制冷端组件还包括夹设于所述热交换板本体3322和所述导冷板333之间以用于密封所述第一插孔3326的第一密封垫片334,所述第一密封垫片334设有与所述第一插孔3326相对应的导冷翅片过孔,所述导冷翅片3331经所述导冷翅片过孔插入所述第一插孔3326。通过第一密封垫片334在导冷板333和热交换板332之间形成密封,避免了热交换板332在第一插孔3326处出现漏水。
68.关于制热端组件的结构,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制热端组件包括导热板335,所述导热板335的一侧贴合于所述半导体换热模块331的制热端面,所述导热板335的另一侧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导热翅片,所述第一水箱31设有第二插孔311,所述导热翅片经所述第二插孔311插入所述第一水箱31内。
69.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将导热板335的一侧贴合于半导体换热模块331的制热端面后,半导体制冷模块工作时,制热端面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导热板335另一侧设置的导热翅片散发至第一水箱31内,进而与第一水箱31内的常温水进行热交换。而若干个导热翅片的设置,增大了导热板335与第一水箱31内水的接触面积,大幅提升半导体换热模块331在制热端组件处的热交换效率,使第一水箱31内的常温水快速升温,而且,导热板335结构简单,便于装配。
70.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制热端组件还包括夹设于所述第一水箱31和所述导热板335之间以用于密封所述第二插孔311的第二密封垫片336,所述第二密封垫片336设有与所述第二插孔311相对应的导热翅片过孔,所述导热翅片经所述导热翅片过孔插入所述第二插孔311。通过第二密封垫片336在导热板335和第一水箱31之间形成密封,避免了第一水箱31在第二插孔311处出现漏水。
7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9和图10所示,还可以使所述净热一体机还包括支撑骨架9,所述支撑骨架9的下部设有供所述滤芯11横置的第一安装位91,所述支撑骨架9的上部沿水平方向依次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即热装置2的第二安装位92、用于安装所述增压泵12的第三安装位93、及用于安装所述换热保温组件的安装缺口94,所述支撑骨架9设
有第一敞口区、第二敞口区和第三敞口区,所述第一敞口区、所述第二敞口区以及所述第三敞口区的开口方向两两垂直,所述滤芯11沿所述第一敞口区装入所述第一安装位91,所述即热装置2沿所述第二敞口区装入所述第二安装位92,所述增压泵12沿第三敞口区装入所述第三安装位93,所述换热保温组件自上至下装入所述安装缺口94。
72.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通过使第一敞口区、第二敞口区以及第三敞口区的开口方向两两垂直,使得沿第一敞口区安装或拆下的零部件、沿第二敞口区安装或拆下的零部件、沿第三敞口区安装或拆下的零部件互不干涉,尤其是作为消耗用品的滤芯11,其沿第一敞口区装入第一安装位91,在净热一体机日常使用需要更换滤芯11时,旧滤芯的拆下和新滤芯的安装与即热装置2、增压泵12等均不会产生干涉,大幅提升了换芯效率。而且,各个安装位的布置还有助于整机的合理化布局,合理利用支撑骨架9的每一寸空间,促进结构紧凑性和小型化,提高整机装配效率和拆卸维护效率。
73.此外,换热保温组件自上至下装入安装缺口94,也不会与滤芯11的拆装产生干涉。而且,相较于通过多个隔板围成用于安装换热保温组件的安装腔室而言,安装缺口94的设置,一方面,简化了支撑骨架9的结构,降低材料和加工成本,另一方面,也便于换热保温组件的安装,无需在安装换热保温组件的过程中为避让隔板而施加特别的注意力,取消了隔板也有助于增大安装空间,使换热保温组件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体积,有助于增大第一水箱31和第二水箱32储水量,同时,也减少了第一水箱31和第二水箱32内存在热水时向支撑骨架9的热量传导,降低了整机的温升。
74.本技术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75.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76.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净热一体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过滤单元,其包括滤芯及与所述滤芯的原水入口连接的增压泵;加热单元,其包括即热装置和换热保温组件,所述换热保温组件包括第一水箱、第二水箱以及半导体换热装置,所述第一水箱设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供水口,所述第二水箱设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供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和所述第二进水口分别能够与所述滤芯的净水出口连通,所述半导体换热装置包括半导体换热模块、用于传递所述半导体换热模块冷量的制冷端组件、及用于向所述第一水箱内传递所述半导体换热模块热量的制热端组件,所述制冷端组件设有散冷液道以及分别与所述散冷液道连通的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所述第二供水口能够与所述流体入口连通,所述流体出口与所述第二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供水口和所述第二供水口择一或一起与所述即热装置的进水口连通,所述即热装置的出水口分别能够与所述第一进水口和所述第二进水口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净热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箱和所述第二水箱沿横向方向并排布置,所述半导体换热装置夹设于所述第一水箱和所述第二水箱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净热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端组件包括热交换板和导冷板,所述热交换板内部设有所述散冷液道,所述导冷板的一侧贴合于所述半导体换热模块的制冷端面,所述导冷板的另一侧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导冷翅片,所述导冷翅片插入所述散冷液道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净热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板包括热交换板本体和盖板,所述热交换板本体和所述盖板连接配合形成所述散冷液道,所述流体入口和所述流体出口设于所述热交换板本体一组对角处,所述散冷液道自所述流体入口至所述流体出口呈迂回布置的u形结构,所述热交换板本体设有供所述导冷翅片插入所述散冷液道内的第一插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净热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端组件还包括夹设于所述热交换板本体和所述导冷板之间以用于密封所述第一插孔的第一密封垫片,所述第一密封垫片设有与所述第一插孔相对应的导冷翅片过孔,所述导冷翅片经所述导冷翅片过孔插入所述第一插孔。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净热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制热端组件包括导热板,所述导热板的一侧贴合于所述半导体换热模块的制热端面,所述导热板的另一侧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导热翅片,所述第一水箱设有第二插孔,所述导热翅片经所述第二插孔插入所述第一水箱内。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净热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制热端组件还包括夹设于所述第一水箱和所述导热板之间以用于密封所述第二插孔的第二密封垫片,所述第二密封垫片设有与所述第二插孔相对应的导热翅片过孔,所述导热翅片经所述导热翅片过孔插入所述第二插孔。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净热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净热一体机还包括电控板、设置在所述净水出口与所述第一进水口之间的流体路径上的第一电磁阀、设置在所述净水出口与所述第二进水口之间的流体路径上的第二电磁阀、与所述第二供水口连接的换向阀,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换向阀分别
与所述电控板电连接,所述换向阀的一个出水口与所述流体入口连接,所述换向阀的另一个出水口与所述即热装置的进水口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净热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水口和所述即热装置之间的流体路径上设有第一抽水泵,所述第二供水口和所述换向阀之间的流体路径上设有第二抽水泵;所述换热保温组件还包括底座,所述第一水箱、所述第二水箱、所述半导体换热装置均固定于所述底座的上侧,所述第一抽水泵、所述第二抽水泵、所述换向阀均固定于所述底座的下侧。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净热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净热一体机还包括支撑骨架,所述支撑骨架的下部设有供所述滤芯横置的第一安装位,所述支撑骨架的上部沿水平方向依次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即热装置的第二安装位、用于安装所述增压泵的第三安装位、及用于安装所述换热保温组件的安装缺口,所述支撑骨架设有第一敞口区、第二敞口区和第三敞口区,所述第一敞口区、所述第二敞口区以及所述第三敞口区的开口方向两两垂直,所述滤芯沿所述第一敞口区装入所述第一安装位,所述即热装置沿所述第二敞口区装入所述第二安装位,所述增压泵沿第三敞口区装入所述第三安装位,所述换热保温组件自上至下装入所述安装缺口。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净热一体机,包括滤芯、增压泵、即热装置、第一水箱、第二水箱、半导体换热装置,其中,第一进水口和第二进水口分别能够与滤芯的净水出口连通,半导体换热装置包括半导体换热模块、用于传递半导体换热模块冷量的制冷端组件、及用于向第一水箱内传递半导体换热模块热量的制热端组件,制冷端组件设有散冷液道以及分别与散冷液道连通的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第二供水口能够与流体入口连通,流体出口与第二进水口连通,第一供水口和第二供水口择一或一起与即热装置的进水口连通,即热装置的出水口分别能够与第一进水口和第二进水口连通。本申请所公开的净热一体机具有可实现多种温度出水、供水量大、节约能耗等优点。节约能耗等优点。节约能耗等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

朱泽春 金煜 吴敏杰 李刚灵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26

技术公布日:

2023/2/20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1:15: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535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水箱   装置   换热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