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时控制系统、延时控制方法及计算机程序产品与流程



1.本技术属于延时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延时控制系统、延时控制方法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背景技术:



2.目前,延时功能在软件应用中使用的十分普遍,如果期望在某个功能完成后一段时间再去执行另外一个功能,就需要进行延时控制。常用的延时控制方法为软件计时,即针对每一次延时任务,手动写一个计时函数来进行计时。这样,一旦软件产生堵塞,将造成计时产生很大的偏差,从而造成延时控制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延时控制系统、延时控制方法及计算机程序产品,以解决目前的延时控制效果较差的问题。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5.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延时控制系统,包括:
6.通信模块,用于接收目标应用的延时请求,所述延时请求包括所述目标应用的延时时长和所述目标应用的标识;
7.硬件计时模块,用于计时;
8.时间管理模块,用于在所述通信模块接收到所述延时请求后,通过所述硬件计时模块对所述目标应用进行计时,并监测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状态,并在监测到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时长达到所述延时时长时,停止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
9.可选的,所述硬件计时模块包括计数器,所述计数器采用自动重载模式;所述时间管理模块通过所述计数器的计数值的变化进行计时。
10.可选的,所述计数器采用向上计数模式或者向下计数模式。
11.可选的,当所述计数器采用向上计数模式时,所述时间管理模块采用如下公式,对所述目标应用进行计时:
12.t=((c2+kc)-c1)
×
t
13.其中,t为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时长,c2为所述计数器的当前计数值;c1为初始对所述目标应用进行计时时的所述计数器的计数值;k为在对所述目标应用进行计时时,所述计数器的重载次数;c为所述计数器的总长;t为所述计数器每计一次数对应的时长。
14.可选的,所述时间管理模块还用于:在通过所述计数器初始对所述目标应用进行计时时,记录所述计数器的计数值,将所述计数值存储至所述目标应用的标识对应的缓冲器中,并在停止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时,从所述目标应用的标识对应的缓冲器中删除所述计数值。
15.可选的,所述时间管理模块还用于:判断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是否在运行,并在判断出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没有在运行时,开启通过所述计数器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
时,或者在判断出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在运行时,监测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状态。
16.可选的,所述时间管理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应用的标识对应的缓冲器中是否存储有计数值,判断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是否在运行;其中,在所述目标应用的标识对应的缓冲器中没有存储有计数值时,判断出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没有在运行,或者,在所述目标应用的标识对应的缓冲器中存储有计数值时,判断出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在运行。
17.可选的,所述时间管理模块还用于:在判断出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在运行时,周期性获取所述计数器的当前计数值,对所述当前计数值与所述目标应用的标识对应的缓冲器中存储的计数值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监测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时长是否达到所述延时时长。
18.可选的,所述时间管理模块还用于:建立注册列表,所述注册列表中包含为多个应用分配的标识,用于区分发起延时请求的应用。
19.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延时控制方法,包括:
20.接收目标应用的延时请求,所述延时请求包括所述目标应用的延时时长和所述目标应用的标识;
21.在接收到所述延时请求后,通过硬件计时模块对所述目标应用进行计时;
22.监测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状态,并在监测到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时长达到所述延时时长时,停止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
23.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2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借助引入的时间管理模块,可以通过硬件计时模块对目标应用进行计时,可以实现对目标应用的延时控制,从而相比于目前的软件计时,由于硬件计时模块具有精度高、不受软件堵塞影响等特点,因此可以提升延时控制效果。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延时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计数器的计数示意图;
27.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延时控制过程的示意图;
28.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延时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0.为了解决目前的延时控制效果较差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时间管理模块”,其独立于发起延时请求的目标应用(或称为:软件应用、应用程序等),并通过硬件计时模块对目标应用的计时,实现对目标应用的延时控制。这样相比于目前的软件计时,由于硬件计时模块具有精度高、不受软件堵塞影响等特点,因此可以提升延时控制效果。
31.此外,上述时间管理模块还可以不占用操作系统os资源和不依赖应用软件,还可以同时并行地处理多个应用的延时请求,从而统一管理对多个应用的延时控制,提升延时控制效果。
32.请参见图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延时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延时控制系统10包括:
33.通信模块11,用于接收目标应用的延时请求,所述延时请求包括目标应用的延时时长和目标应用的标识;
34.硬件计时模块12,用于计时;
35.时间管理模块13,用于在通信模块11接收到所述延时请求后,通过硬件计时模块12对所述目标应用进行计时,并监测对目标应用的计时状态,并在监测到对目标应用的计时时长达到延时时长时,停止对目标应用的计时。
36.这里,上述目标应用可选为具有延时需求的任何应用,对此不作限定。上述目标应用可以包括一个应用或多个应用;当包括多个应用时,通过硬件计时模块12可以同时对该多个应用进行计时,从而实现由时间管理模块13并行对该多个应用进行延时控制。
37.这里,上述延时请求包括延时时长和目标应用的标识,这样目标应用具有延时需求时,只需将其标识和延时时长告知延时控制系统,即可借助时间管理模块13实现延时控制,而其自身不需要再做时间累计的操作。此外,时间管理模块13还可以将延时时长到达的结果告知目标应用,以便目标应用执行后续操作。
38.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通信模块11可选为通信接口,比如rs232接口、无线接口、以太网接口等。
39.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时间管理模块13可选为软件功能模块,也可选为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可编程逻辑芯片(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cpld)等等。
40.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硬件计时模块12可以为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 unit,mcu)内部的计时模块。上述硬件计时模块12的时钟可以达到几十兆,时间精度可以达到微妙μs,不但不会产生时间误差,还不会占用系统资源。
41.这样,借助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时间管理模块13,可以通过硬件计时模块12对目标应用进行计时,可以实现对目标应用的延时控制,从而相比于目前的软件计时,由于硬件计时模块具有精度高、不受软件堵塞影响等特点,因此可以提升延时控制效果。
42.进一步的,借助本实施例中的时间管理模块13,可以并行对多个应用进行延时控制,只需具有延时需求的应用发起延时请求,即可实现对其的延时控制,从而不必每一次延时任务都设计相应的延时软件,避免设计延时软件可能导致的错误,且对于不同的延时任务也不会影响延时控制效果。
43.本技术实施例中,上述硬件计时模块12可以包括计数器,即借助计数器来实现计时。该计数器可采用自动重载模式,时间管理模块13通过该计数器的计数值的变化进行计时。这样借助自动重载模式,在计数器的计数值累计到临界值(如最大值)后,可以自动从初始值(比如0)开始继续累计,从而避免计数器中断所会造成的占用系统资源。
44.可选的,上述计数器可以采用向上计数模式或者向下计数模式。其中,向上计数模
式为计数器的计数值向上累计。向下计数模式为计数器的计数值向下累计。
45.可选的,当上述计数器采用向上计数模式时,时间管理模块13可以采用如下公式,对目标应用进行计时:
46.t=((c2+kc)-c1)
×
t
47.其中,t为对目标应用的计时时长。c2为计数器的当前计数值。c1为初始对目标应用进行计时时的计数器的计数值。k为在对目标应用进行计时时,计数器的重载次数(或称为溢出次数),其中k的初始值为0,当计数器每重载/溢出一次时,k加一。c为计数器的总长。t为计数器每计一次数对应的时长。
48.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计数器可选用32位计数器。
49.例如,若计数器每计一次数对应的时长为1毫秒ms,配置的最大计数值是0xffffffff,则如图2所示,当针对某应用,计数器的当前计数值为c2,初始计数值为c1时,根据当前计数值c2和初始计数值c1,可以获知两次计数对应的时间差为(c
2-c1)*1ms=995ms,即对该应用的计时时长为995ms。需指出的,如果计数器溢出重新开始计数,比如c2小于c1,则需考虑溢出次数来获得计时时长。
50.本技术实施例中,上述时间管理模块13还可以用于建立注册列表,所述注册列表中包含为多个应用分配的标识,用于区分发起延时请求的应用。比如,这个注册列表中所包含的标识是从0向上递增的,每注册一次就增加1,每个标识可理解为相应应用的身份id。
51.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根据上述注册列表中标识的最大值,设置内存缓冲器buffer,buffer里每个元素的长度都是计数器的长度(比如32位),这个buffer用来记录每个发起延时请求的应用的起始计时时间。
52.可选的,上述时间管理模块13还可以用于:在通过计数器初始对目标应用进行计时时,记录所述计数器的计数值(即初始对目标应用进行计时时的计数值),将所述计数器的计数值存储至所述目标应用的标识对应的缓冲器中,并在停止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时,从所述目标应用的标识对应的缓冲器中删除所述计数器的计数值。这样,在根据初始对目标应用进行计时时的计数值对目标应用进行计时时,可以简便且快捷的从对应缓冲器中获取相应计数值,而在停止计时时从缓冲器中删除相应计数值,可以避免其占用资源。
53.可选的,当监测对目标应用的计时状态时,上述时间管理模块13还可以用于:判断对目标应用的计时是否在运行,并在判断出对目标应用的计时没有在运行时,开启通过计数器对目标应用的计时,或者在判断出对目标应用的计时在运行时,监测对目标应用的计时状态。
54.可选的,上述时间管理模块13还可以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应用的标识对应的缓冲器中是否存储有计数值(即初始对目标应用进行计时时的计数值),判断对目标应用的计时是否在运行;其中,在所述目标应用的标识对应的缓冲器中没有存储有计数值时,判断出对目标应用的计时没有在运行,或者,在所述目标应用的标识对应的缓冲器中存储有计数值时,判断出对目标应用的计时在运行。这样,借助目标应用的标识对应的缓冲器中是否存储有计数值,可以简便判定计数器对目标应用的计时是否在运行。
55.可选的,上述时间管理模块13还可以用于:在判断出对目标应用的计时在运行时,周期性获取计数器的当前计数值,对获取的当前计数值与所述目标应用的标识对应的缓冲器中存储的计数值(即初始对目标应用进行计时的计数值)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监
测对目标应用的计时时长是否达到延时时长。其中,若比较结果为对目标应用的计时时长达到延时时长,则确定对目标应用的延时控制结束,停止对目标应用的计时,此时计数器是不会停止的。而若比较结果为对目标应用的计时时长没有达到延时时长,则继续对目标应用进行计时。
56.一些实施例中,在周期性获取计数器的当前计数值时,可以基于实际需求设置获取周期,比如5ms、6ms等,对此不作限定。
57.一些实施例中,在获知对目标应用的计时时长是否达到延时时长的监测结果时,可以实时将监测结果告知目标应用,以便目标应用及时获知是否达到延时时长。
58.一些实施例中,为了监测计数器的计时状态,时间管理模块13可以引入4个函数,每个函数可理解为一种功能,每个函数代表一个计时状态,比如下表1所示:
59.表1
[0060][0061]
这样,借助上述1至3个函数,可以使得时间管理模块13判断对目标应用的计时是否在运行,并在判断出对目标应用的计时没有在运行时,开启通过计数器对目标应用的计时,或者在判断出对目标应用的计时在运行时,监测对目标应用的计时状态,比如监测对目标应用的计时时长是否达到延时时长。而借助函数4,可以在监测到对目标应用的计时时长达到延时时长时,停止对目标应用的计时,此时计数器是不会停止的。需指出的,考虑到不能堵塞实时操作系统的运行,上述四个函数都必须是异步的。上述四个函数有些是条件判断,有些是单纯的执行体,可以将它们复用为应用的状态机执行具体的操作,不再需要应用自身创建。
[0062]
例如,如图3所述,若接收到应用1发送的延时请求,则时间管理模块13可以首先:判断对应用1的计时是否在运行;然后:在判断出对应用1的计时没有在运行(即“否”)时,开启通过计数器对应用1的计时,或者在判断出对应用1的计时在运行(即“是”)时,监测对应用1的计时时长是否达到延时时长;最后,在监测到对应用1的计时时长达到延时时长时,停止对应用1的计时。
[0063]
请参见图4,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延时控制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应用于如上所述的延时控制系统,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64]
步骤41:接收目标应用的延时请求,所述延时请求包括目标应用的延时时长和目标应用的标识;
[0065]
步骤42:在接收到所述延时请求后,通过硬件计时模块对所述目标应用进行计时;
[0066]
步骤43:监测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状态,并在监测到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时长达到延时时长时,停止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
[0067]
这里,上述目标应用可选为具有延时需求的任何应用,对此不作限定。上述目标应用可以包括一个应用或多个应用;当包括多个应用时,可以同时对该多个应用进行计时,从而实现并行对该多个应用进行延时控制。
[0068]
这里,上述延时请求包括延时时长和目标应用的标识,这样目标应用具有延时需求时,只需将其标识和延时时长告知延时控制系统,即可借助时间管理模块实现延时控制,而其自身不需要再做时间累计的操作。
[0069]
这样,在接收目标应用的延时请求后,通过监测硬件计时模块对目标应用的计时状态,可以实现对目标应用的延时控制,从而相比于目前的软件计时,由于硬件计时模块具有精度高、不受软件堵塞影响等特点,因此可以提升延时控制效果。
[0070]
可选的,所述硬件计时模块包括计数器,所述计数器采用自动重载模式,所述时间管理模块通过该计数器的计数值的变化进行计时。
[0071]
可选的,上述计数器可以采用向上计数模式或者向下计数模式。
[0072]
可选的,当上述计数器采用向上计数模式时,上述时间管理模块可以采用如下公式,对目标应用进行计时:
[0073]
t=((c2+kc)-c1)
×
t
[0074]
其中,t为对目标应用的计时时长。c2为计数器的当前计数值。c1为初始对目标应用进行计时时的计数器的计数值。k为在对目标应用进行计时时,计数器的重载次数(或称为溢出次数),其中k的初始值为0,当计数器每重载/溢出一次时,k加一。c为计数器的总长。t为计数器每计一次数对应的时长。
[0075]
可选的,上述延时控制方法还包括:
[0076]
在通过所述计数器初始对所述目标应用进行计时时,记录所述计数器的计数值,将所述计数值存储至所述目标应用的标识对应的缓冲器中,并在停止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时,从所述目标应用的标识对应的缓冲器中删除所述计数值。这样,在根据初始对目标应用进行计时时的计数值对目标应用进行计时时,可以简便且快捷的从对应缓冲器中获取相应计数值,而在停止计时时从缓冲器中删除相应计数值,可以避免其占用资源。
[0077]
可选的,所述硬件计时模块包括计数器时,上述监测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状态可以包括:
[0078]
判断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是否在运行,并在判断出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没有在运行时,开启通过所述计数器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或者在判断出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在运行时,监测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状态。
[0079]
可选的,上述判断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是否在运行可以包括:
[0080]
根据所述目标应用的标识对应的缓冲器中是否存储有计数值(即初始对目标应用进行计时时的计数值),判断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是否在运行;其中,在所述目标应用的标识对应的缓冲器中没有存储有计数值时,判断出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没有在运行,或者,在所述目标应用的标识对应的缓冲器中存储有计数值时,判断出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在运行。这样,借助目标应用的标识对应的缓冲器中是否存储有计数值,可以简便判定计数器对目标应用的计时是否在运行。
[0081]
可选的,在判断出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在运行时,上述监测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状态可以包括:
[0082]
周期性获取所述计数器的当前计数值,对获取的当前计数值与所述目标应用的标识对应的缓冲器中存储的计数值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监测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时长是否达到延时时长。其中,若比较结果为对目标应用的计时时长达到延时时长,则确定对目标应用的延时控制结束,停止对目标应用的计时,此时计数器是不会停止的。而若比较结果为对目标应用的计时时长没有达到延时时长,则继续对目标应用进行计时。
[0083]
可选的,上述延时控制方法还包括:
[0084]
建立注册列表,所述注册列表中包含为多个应用分配的标识,用于区分发起延时请求的应用。
[0085]
可选的,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延时控制系统,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延时控制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0086]
可选的,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能够实现上述延时控制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0087]
需指出的,上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可理解为“计算机程序”、“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不同形态,并且对于计算机程序,可以将该计算机程序加载到实体产品(如计算机/电子设备)上。
[0088]
本技术中的方法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执行本技术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网络设备、用户设备、核心网设备、oam或者其它可编程装置。
[0089]
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集成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也可以是光介质,例如,数字视频光盘;还可以是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介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两种类型的存储介质。
[009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91]
上述本技术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0092]
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延时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通信模块,用于接收目标应用的延时请求,所述延时请求包括所述目标应用的延时时长和所述目标应用的标识;硬件计时模块,用于计时;时间管理模块,用于在所述通信模块接收到所述延时请求后,通过所述硬件计时模块对所述目标应用进行计时,并监测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状态,并在监测到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时长达到所述延时时长时,停止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延时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硬件计时模块包括计数器,所述计数器采用自动重载模式;所述时间管理模块通过所述计数器的计数值的变化进行计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延时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计数器采用向上计数模式,所述时间管理模块采用如下公式,对所述目标应用进行计时:t=((c2+kc)-c1)
×
t其中,t为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时长,c2为所述计数器的当前计数值;c1为初始对所述目标应用进行计时时的所述计数器的计数值;k为在对所述目标应用进行计时时,所述计数器的重载次数;c为所述计数器的总长;t为所述计数器每计一次数对应的时长。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延时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间管理模块还用于:在通过所述计数器初始对所述目标应用进行计时时,记录所述计数器的计数值,将所述计数值存储至所述目标应用的标识对应的缓冲器中,并在停止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时,从所述目标应用的标识对应的缓冲器中删除所述计数值。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延时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间管理模块还用于:判断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是否在运行,并在判断出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没有在运行时,开启通过所述计数器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或者在判断出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在运行时,监测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状态。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延时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间管理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应用的标识对应的缓冲器中是否存储有计数值,判断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是否在运行;其中,在所述目标应用的标识对应的缓冲器中没有存储有计数值时,判断出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没有在运行,或者,在所述目标应用的标识对应的缓冲器中存储有计数值时,判断出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在运行。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延时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间管理模块还用于:在判断出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在运行时,周期性获取所述计数器的当前计数值,对所述当前计数值与所述目标应用的标识对应的缓冲器中存储的计数值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监测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时长是否达到所述延时时长。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延时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间管理模块还用于:建立注册列表,所述注册列表中包含为多个应用分配的标识,用于区分发起延时请求的应用。9.一种延时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收目标应用的延时请求,所述延时请求包括所述目标应用的延时时长和所述目标应用的标识;
在接收到所述延时请求后,通过硬件计时模块对所述目标应用进行计时;监测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状态,并在监测到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时长达到所述延时时长时,停止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10.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延时控制系统、延时控制方法及计算机程序产品,属于延时控制技术领域。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延时控制系统包括:通信模块,用于接收目标应用的延时请求,所述延时请求包括所述目标应用的延时时长和所述目标应用的标识;硬件计时模块,用于计时;时间管理模块,用于在所述通信模块接收到所述延时请求后,通过所述硬件计时模块对所述目标应用进行计时,并监测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状态,并在监测到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时长达到所述延时时长时,停止对所述目标应用的计时。由此,可以实现对目标应用的延时控制,提升延时控制效果。果。果。


技术研发人员:

陈子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北京集度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13

技术公布日:

2022/12/30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9:40: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512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目标   计数器   数值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