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冷式散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用于计算机、计算机的散热系统,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水冷式散热系统。


背景技术:



2.水(液)冷系统主要包含有水箱、贴接发热元件的水冷头(coldplate)、连通水箱的水泵(pump)、水冷排(heat dissipator)和连接管路等元件,其中水冷头贴接在发热元件的表面以进行热交换,水冷头接收的热量藉由工作流体的流动而传递到水冷排,经由水冷排与外界冷空气的热交换作用来降低工作流体的温度,最后再将冷却后的工作流体回流至水冷头,借以达到对发热元件进行散热的目的。
3.然而,水箱、水冷头、水泵、水冷排的布设可能会因发热元件位置的不同而必须以不同角度和方向设置,惟此举在腔体内部的水量不足或水位较低时会令空气进入流体管道及水泵中,造成水泵抽入空气而发生减速或阻塞;此外,水泵亦可能因为空气而造成空转及毁损,对水冷系统的运转稳定性及可靠性影响甚巨,故亟待加以改善。
4.有鉴于此,本发明人遂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尽力解决上述的问题点,即成为本发明人开发的目标。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提供一种水冷式散热系统,其利用工作流体与空气经过导液件时,空气会滞留在夹角空间而与工作流体分离,使水冷式散热系统具有运作稳定及延长使用寿命等优点。
6.于本发明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一种水冷式散热系统,包括:一水冷头;一水冷排;一水泵,设置在该水冷头与该水冷排之间;一循环导管,连通于该水冷头、该水冷排与该水泵;以及至少一储水组件,设置为一体化部件的一部分,该一体化部件包含该水冷头、该水冷排及该水泵其中之一,该储水组件包含一储液腔及连通于该储液腔的至少一导液件,该储液腔的内部具有一内壁面,该导液件一端具有伸入该储液腔的一突管端,该突管端突出于该内壁面且与该内壁面之间形成一夹角空间。
7.基于上述,水冷头、水冷排及水泵内部设置有储水组件,因导液件一端具有伸入储液腔的突管端,突管端突出于储液腔的内壁面且与内壁面之间形成夹角空间,当工作流体水量不足或水位较低,工作流体与空气进入储液腔及经过导液件时,工作流体只需覆盖过突管端,空气就会向上滞留在夹角空间内而与工作流体分离,藉此避免空气进入水泵中形成阻塞,降低水泵因为空气而造成空转及毁损的机率,使水冷式散热系统具有运作稳定及延长使用寿命等优点。
8.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9.图1为本发明水冷式散热系统的立体组合图。
10.图2为本发明水冷式散热系统的剖面示意图。
11.图3为本发明水冷式散热系统的另一剖面示意图。
12.图4为本发明水冷式散热系统的又一剖面示意图。
13.图5为本发明水冷式散热系统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14.图6为本发明水冷式散热系统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15.图7为本发明水冷式散热系统又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16.图8为本发明水冷式散热系统又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17.其中,附图标记:
18.10:水冷式散热系统
19.1:水冷头
20.11:水冷头壳体
21.111:分隔件
22.1111:透空口
23.1112:盖体
24.1113:通孔
25.112:热交换腔
26.113:第一入水管
27.114:第一出水管
28.12:散热鳍片组
29.2:水冷排
30.21:水冷排壳体
31.23:热交换流道
32.231:散热鳍片
33.24:入液室
34.241:第二入水管
35.25:出液室
36.251:第二出水管
37.3:水泵
38.31:泵壳体
39.311:隔板
40.3111:贯穿口
41.3112:中空管
42.312:容泵腔
43.3121:遮蔽底板
44.3122:枢轴
45.313:第三入水管
46.314:第三出水管
47.315:斜向导流道
48.32:泵组件
49.321:定子
50.322:转子
51.323:叶轮
52.4:循环导管
53.41、41’、41”:第一导管
54.42、42’、42”:第二导管
55.43、43’、43”:第三导管
56.44:第四导管
57.5:储水组件
58.51:储液腔
59.511:内壁面
60.52:导液件
61.521:突管端
62.6:水箱
63.61:第四入水管
64.62:第四出水管
65.7:一体化部件
66.l1、l2:轴向
67.s:夹角空间
68.θ: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6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70.请参考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水冷式散热系统,此水冷式散热系统10主要包括一水冷头1、一水冷排2、一水泵3、一循环导管4及一或多个储水组件5。
71.如图1至图2、图4所示,本发明水冷式散热系统10更包括一水箱6,水泵3与水箱6分别设置在水冷头1与水冷排2之间,但不以此为限制。
72.如图1至图4所示,储水组件5设置为一体化部件7的一部分,一体化部件7包含水冷头1、水冷排2、水泵3与水箱6其中之一,储水组件5包含一储液腔51及连通于储液腔51的一或多个导液件52,储液腔51的内部具有一内壁面511,导液件52一端具有伸入储液腔51的一突管端521,突管端521突出于内壁面511且与内壁面511之间形成一夹角空间s。其中,本实施例的储水组件5的数量为多个,但不以此为限制。
73.如图1、图3至图4所示,其一储水组件5设置为水冷头1的一部分,水冷头1包含一水冷头壳体11及一散热鳍片组12,水冷头壳体11内部具有一分隔件111及被分隔件111分隔出的储液腔51及一热交换腔112,散热鳍片组12设置在热交换腔112的内部。
74.另外,分隔件111设有一透空口1111,导液件52为自分隔件111朝上储液腔51突伸且罩盖在透空口1111外周围的一盖体1112,盖体1112设有多个通孔1113。
75.再者,水冷头壳体11外部具有连通于储液腔51的一第一入水管113及连通于热交换腔112的一第一出水管114。
76.如图1至图2、图4所示,另一储水组件5设置为水冷排2的一部分,水冷排2包含一水冷排壳体21,水冷排壳体21包含多个热交换流道23及连通于多个热交换流道23的一入液室24与一出液室25,多个热交换流道23的外部延伸有多个散热鳍片231。
77.另外,水冷排2的储水组件5的数量为二,其一储液腔51形成在入液室24内部,导液件52为自入液室24上朝内、外部突伸的一第二入水管241。
78.再者,另一储液腔51形成在出液室25内部,导液件52为自出液室25上朝内、外部突伸的一第二出水管251。
79.如图1至图2、图4所示,又一储水组件5设置为水泵3的一部分,水泵3包含一泵壳体31及一泵组件32,泵壳体31内部具有一隔板311及被隔板311分隔出的储液腔51及一容泵腔312,泵组件32容置于容泵腔312。
80.另外,隔板311设有一贯穿口3111,导液件52为自隔板311上朝储液腔51突伸且围设在贯穿口3111外周围的一中空管3112。
81.再者,泵组件32包含一定子321、对应定子321设置的一转子322及受转子322驱动旋转的一叶轮323,容泵腔312具有用以分隔定子321和转子322的一遮蔽底板3121,遮蔽底板3121延伸有穿接于转子322与贯穿口3111的一枢轴3122。
82.又,泵壳体31外部具有连通于储液腔51的一第三入水管313及连通于容泵腔312的一第三出水管314。
83.此外,泵壳体31内部更具有被隔板311分隔出的一斜向导流道315,斜向导流道315一端连通于容泵腔312及另一端连通于第三出水管314,第三出水管314的轴向l1与斜向导流道315的轴向l2之间的角度θ介于120至150度之间。
84.如图1至图2、图4所示,再一储水组件5设置为水箱6的一部分,储液腔51形成在水箱6内部,导液件52的数量为二,二导液件52分别为自水箱6上朝内、外部突伸的一第四入水管61及一第四出水管62。
85.如图1至图2、图4所示,循环导管4连通于水冷头1、水冷排2、水泵3与水箱6,热交换腔112用于热贴接于发热元件(图未揭示),散热鳍片组12吸收发热元件(图未揭示)的热量后,散热鳍片组12会将热量传递至工作流体,循环导管4导引发热的工作流体依序由水冷头1、水泵3流至水冷排2,多个热交换流道23的散热鳍片231再将热量传递至外部环境而冷却工作流体,最后循环导管4导引冷却的工作流体依序由水冷排2、水箱6回流至水冷头1,以完成一热循环过程,进而帮助发热元件(图未揭示)降温。
86.详细说明如下,本实施例的循环导管4包含套接于第一出水管114与第三入水管313的一第一导管41、套接于第三出水管314与第二入水管241的一第二导管42、套接于第二出水管251与第四入水管61的一第三导管43及套接于第四出水管62与第一入水管113的一第四导管44。
87.藉此,工作流体依序由热交换腔112、第一出水管114、第一导管41、第三入水管313、水泵3的储液腔51、中空管3112、容泵腔312、斜向导流道315、第三出水管314、第二导管42、第二入水管241、入液室24、热交换流道23、出液室25、第二出水管251、第三导管43、第四入水管61、水箱6的储液腔51、第四出水管62、第四导管44、第一入水管113、水冷头1的储液
腔51、盖体1112回流至热交换腔112。
88.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水冷式散热系统10的使用状态,其利用水冷头1、水冷排2、水泵3及水箱6内部设置有储水组件5,因导液件52一端具有伸入储液腔51的突管端521,突管端521突出于储液腔51的内壁面511且与内壁面511之间形成夹角空间s,当工作流体水量不足或水位较低,工作流体与空气进入储液腔51及经过导液件52时,工作流体只需覆盖过突管端521,空气就会向上滞留在夹角空间s内而与工作流体分离,藉此避免空气进入水泵3中形成阻塞,降低水泵3因为空气而造成空转及毁损的机率,使水冷式散热系统10具有运作稳定及延长使用寿命等优点。
89.请参考图5至图6所示,为本发明水冷式散热系统10的另一实施例,图5至图6的实施例与图1至图4的实施例大致相同,图5至图6的实施例与图1至图4的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入水管241与第三出水管314结合形成同一元件。
90.进一步说明如下,第二入水管241与第三出水管314结合形成同一元件,以令第二入水管241与第三出水管314一端连通于入液室24及另一端连通于斜向导流道315。
91.另外,本实施例的循环导管4包含套接于第一出水管114与第三入水管313的一第一导管41’、套接于第二出水管251与第四入水管61的一第二导管42’及套接于第四出水管62与第一入水管113的一第三导管43’。
92.藉此,工作流体依序由热交换腔112、第一出水管114、第一导管41’、第三入水管313、水泵3的储液腔51、中空管3112、容泵腔312、斜向导流道315、第三出水管314与第二入水管241(同一元件)、入液室24、热交换流道23、出液室25、第二出水管251、第二导管42’、第四入水管61、水箱6的储液腔51、第四出水管62、第三导管43’、第一入水管113、水冷头1的储液腔51、盖体1112回流至热交换腔112,以达到相同于图1至图4的实施例的功能及功效。
93.又,第二入水管241与第三出水管314结合形成同一元件,使本实施例的水冷式散热系统10更具有简化组装元件的特点。
94.请参考图7至图8所示,为本发明水冷式散热系统10的又一实施例,图7至图8的实施例与图1至图4的实施例大致相同,图7至图8的实施例与图1至图4的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出水管114与第三入水管313结合形成同一元件。
95.详细说明如下,第一出水管114与第三入水管313结合形成同一元件,以令第一出水管114与第三入水管313一端连通于热交换腔112及另一端连通于泵壳体31内部的储液腔51。
96.另外,本实施例的循环导管4包含套接于第三出水管314与第二入水管241的一第一导管41”、套接于第二出水管251与第四入水管61的一第二导管42”及套接于第四出水管62与第一入水管113的一第三导管43”。
97.藉此,工作流体依序由热交换腔112、第一出水管114与第三入水管313(同一元件)、水泵3的储液腔51、中空管3112、容泵腔312、斜向导流道315、第三出水管314、第一导管41”、第二入水管241、入液室24、热交换流道23、出液室25、第二出水管251、第二导管42”、第四入水管61、水箱6的储液腔51、第四出水管62、第三导管43”、第一入水管113、水冷头1的储液腔51、盖体1112回流至热交换腔112,以达到相同于图1至图4的实施例的功能及功效。
98.又,第一出水管114与第三入水管313结合形成同一元件,使本实施例的水冷式散热系统10更具有简化组装元件的特点。
99.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水冷式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水冷头;一水冷排;一水泵,设置在该水冷头与该水冷排之间;一循环导管,连通于该水冷头、该水冷排与该水泵;以及至少一储水组件,设置为一体化部件的一部分,该一体化部件包含该水冷头、该水冷排及该水泵其中之一,该储水组件包含一储液腔及连通于该储液腔的至少一导液件,该储液腔的内部具有一内壁面,该导液件一端具有伸入该储液腔的一突管端,该突管端突出于该内壁面且与该内壁面之间形成一夹角空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式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储水组件设置为该水冷头的一部分,该水冷头包含一水冷头壳体,该水冷头壳体内部具有一分隔件及被该分隔件分隔出的该储液腔及一热交换腔,该分隔件设有一透空口,该导液件为自该分隔件朝上该储液腔突伸且罩盖在该透空口外周围的一盖体,该盖体设有多个通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冷式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水冷头更包含一散热鳍片组,该散热鳍片组设置在该热交换腔的内部,该水冷头壳体外部具有连通于该储液腔的一第一入水管及连通于该热交换腔的一第一出水管。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式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储水组件设置为该水冷排的一部分,该水冷排包含一水冷排壳体,该水冷排壳体包含多个热交换流道及连通于该多个热交换流道的一入液室与一出液室,多个热交换流道的外部延伸有多个散热鳍片。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冷式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储液腔形成在该入液室内部,该导液件为自该入液室上朝内、外部突伸的一第二入水管。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冷式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储液腔形成在该出液室内部,该导液件为自该出液室上朝内、外部突伸的一第二出水管。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式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储水组件设置为该水泵的一部分,该水泵包含一泵壳体,该泵壳体内部具有一隔板及被该隔板分隔出的该储液腔及一容泵腔,该隔板设有一贯穿口,该导液件为自该隔板上朝该储液腔突伸且围设在该贯穿口外周围的一中空管。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冷式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水泵更包含一泵组件,该泵组件容置于该容泵腔,该泵组件包含一定子、对应该定子设置的一转子及受该转子驱动旋转的一叶轮,该容泵腔具有用以分隔该定子和该转子的一遮蔽底板,该遮蔽底板延伸有穿接于该转子与该贯穿口的一枢轴。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冷式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泵壳体外部具有连通于该储液腔的一第三入水管及连通于该容泵腔的一第三出水管。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水冷式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泵壳体内部更具有被该隔板分隔出的一斜向导流道,该斜向导流道一端连通于该容泵腔及另一端连通于该第三出水管,该第三出水管的轴向与该斜向导流道的轴向之间的角度介于120至150度之间。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式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其更包括一水箱,该循环导管更连通于该水箱,该一体化部件更包含该水箱,该储水组件设置为该水箱的一部分,该储液腔形成在该水箱内部,导液件的数量为二,该二导液件分别为自该水箱上朝内、外部突伸的一
第四入水管及一第四出水管。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水冷式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水冷头包含一水冷头壳体,该水冷头壳体具有一第一入水管及一第一出水管,该水冷排包含一水冷排壳体,该水冷排壳体具有一第二入水管及一第二出水管,该水泵包含一泵壳体,该泵壳体具有一第三入水管及一第三出水管,该循环导管包含套接于该第一出水管与该第三入水管的一第一导管、套接于该第三出水管与该第二入水管的一第二导管、套接于该第二出水管与该第四入水管的一第三导管及套接于该第四出水管与该第一入水管的一第四导管。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水冷式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水冷头包含一水冷头壳体,该水冷头壳体具有一第一入水管及一第一出水管,该水冷排包含一水冷排壳体,该水冷排壳体具有一第二入水管及一第二出水管,该水泵包含一泵壳体,该泵壳体具有一第三入水管及一第三出水管,该第二入水管与该第三出水管结合形成同一元件,该循环导管包含套接于该第一出水管与该第三入水管的一第一导管、套接于该第二出水管与该第四入水管的一第二导管及套接于该第四出水管与该第一入水管的一第三导管。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水冷式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水冷头包含一水冷头壳体,该水冷头壳体具有一第一入水管及一第一出水管,该水冷排包含一水冷排壳体,该水冷排壳体具有一第二入水管及一第二出水管,该水泵包含一泵壳体,该泵壳体具有一第三入水管及一第三出水管,该第一出水管与该第三入水管结合形成同一元件,该循环导管包含套接于该第三出水管与该第二入水管的一第一导管、套接于该第二出水管与该第四入水管的一第二导管及套接于该第四出水管与该第一入水管的一第三导管。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关于一种水冷式散热系统,此水冷式散热系统包括一水冷头、一水冷排、一水泵、一循环导管及一储水组件,水泵设置在水冷头与水冷排之间;循环导管连通于水冷头、水冷排与水泵;储水组件设置为一体化部件的一部分,一体化部件包含水冷头、水冷排及水泵其中之一,储水组件包含一储液腔及连通于储液腔的一导液件,储液腔的内部具有一内壁面,导液件一端具有伸入储液腔的一突管端,突管端突出于内壁面且与内壁面之间形成一夹角空间。藉此,使水冷式散热系统具有运作稳定及延长使用寿命等优点。系统具有运作稳定及延长使用寿命等优点。系统具有运作稳定及延长使用寿命等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

潘冠达 彭明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冠鼎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1.06.24

技术公布日:

2022/12/26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0:15: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488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水冷   出水管   水管   导管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