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_【课堂实录】敬畏生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 ...

8.2 敬畏生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敬畏生命的原因,知道生命价值高于一切,敬畏生命也要关怀他人的生命。知道如何敬畏生命。
过程与方法:坚守对待生命的道德底线,学会珍爱自我生命,关怀和善待身边其他人的生命。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对生命的敬畏情怀。
【教学重点】:
敬畏生命的原因、为什么要珍爱他人的生命。
【教学重点】:
如何做到敬畏生命。
【教学策略】
展示清明节人们扫墓祭祖的行为,导入课题,加深对生命的理解。
通过播放汶川地震的相关图片与视频,以及“全力营救泰国12名失联少年”的新闻图片,逐步将生命这一抽象化的名词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敬畏生命的原因。学生通过对“川航20分钟紧急备降”的视频学习,体会到珍爱他人生命的原因及重要性。通过对社会热点话题“路遇老人摔倒扶不扶”的课堂讨论,联系实际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敬畏生命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增强了敬畏生命的实践性与真实性,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形式完成数据加工的学习任务。
【教学环境】:录播室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阅读。
问题:每年四月初有一个传统节日,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教师:对,清明节。清明节我们都要做什么呢?祭祀祖先。
出示清明节相关图片,学生观看。(设计意图:结合身边的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到敬畏生命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就在我们的周围。)
请大家说一说,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要对生命有一种敬畏的情怀,我们应该敬畏生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八课第二节《敬畏生命》。
二、新授课
环节一:敬畏生命的原因
展示汶川地震图片,学生观看。(设计意图:通过图片与文字,让学生直观了解生命的脆弱。)
问题:看了这些图片,你对生命有了什么感悟?
总结: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
那生命仅仅如此吗?
观看救援视频,学生说对生命的感悟。
问题:看完之后,现在你对生命的感悟又是什么呢?
总结:生命是坚强的、有力量的、崇高的、神圣的。我们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
正因为生命脆弱易逝,我们畏惧生命,生命坚强神圣,我们敬重生命。这是我们敬畏生命的第一点原因,还有什么原因呢?请大家看一下这则新闻事件。
展示“泰国少年足球队被困”材料,学生朗读。
讨论:你认为花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寻失踪的12名少年值得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体会敬畏生命的原因主要在于生命至上。)
总结:值得。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总结:敬畏生命的原因
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生命是坚强的、有力量的,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我们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
当我们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时,我们就会珍视它。我们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比金钱、权势等更重要。在这些外在的东西面前,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生命至上(板书)
环节二:为什么要珍爱他人的生命?
生命至上,不仅指自己的生命至上,他人的生命也同样重要。
播放新闻链接:《川航20分钟奇迹备降》,学生观看视频。
(设计意图:以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川航全机组面对危险,临危不惧,珍爱他人生命的具体表现。)
阅读课本,思考问题:不顾自身危险去救他人是不爱惜自己生命吗?为什么?
当所有人都不知所措时,而机长却带领机组成员临危不乱,不顾自身危险去救他人。这并非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是职责所在,更是珍爱他人生命的表现。
总结:为什么要珍爱他人的生命?
生命至上,并不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我们也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具备这样的情怀,理解这样的道理,才会让我们自觉地珍爱他人的生命,如同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环节三:如何做到敬畏生命?
知道了敬畏生命的原因,如何做到敬畏生命呢?
课堂讨论:如果在马路上遇见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
老师之前采访了几名同学,让我们先听听他们的看法。观看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校园采访,让学生认真聆听同学对此事的看法,引发讨论的兴趣)
刚才视频中几名同学的观点,你认同哪一位呢?下面小组讨论,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总结:老人摔倒,我们最正确的做法就是迅速观察老人的伤势之后再决定下一步应该如何进
行。如果老人伤势无碍,他不需要搀扶也能够站起来,如果老人伤势较重,那么,你就应该联系老人的家属并及时联系警察救护车,让他得到更专业的救护,在此期间,守护在老人身旁,替他遮阳挡雨,递上水,保护老人的安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简单的搀扶。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总结: 敬畏生命,让我们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使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
关怀他人生命,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这是敬畏生命的第一点要求。除此之外,还需做什么呢?展示危险范例的图片,问:这些是敬畏生命的行为吗?学生思考并回答。
展示正面范例图片,那这些情境呢?又分别给你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正反例的图片,让学生理解敬畏生命的具体行为包括哪些。)
总结: 我们只有不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视他人的生命,谨慎地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才会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敬畏生命,我们还应该怎样做呢?请看这张照片。学生观看。
小组讨论:赵大夫本已下班,却跪着做手术,说明了什么?
总结: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畏生命,与他人生命休戚与共。
我们对生命的敬畏是内心的自愿选择。我们对待他人生命的态度,表达着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当我们能够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时,我们就走向了道德的生活。
总结:如何做到敬畏生命?
敬畏生命,让我们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使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
我们只有不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视他人的生命,谨慎地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才会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并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的自愿选择。我们对待他人生命的态度,表达着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当我们能够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时,我们就走向了道德的生
活。
三、归纳与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敬畏生命的原因和方法,学生总结。
问题:大家觉得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做到敬畏生命呢?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生活,发散学生思维,体会到敬畏生命可以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
四、情感升华
最后,大家一起朗读一首生命的诗歌。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敬畏生命!让我们的世界更精彩!(设计意图:以诗歌的形式,让学生体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对本课内容进行升华。)
【学情分析】
现在的六年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百般呵护,逐步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缺乏对周围生命体的关爱,更不懂得珍惜其他生命,因此对他们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六年级的学生对生命世界并不陌生。一方面他们意识到生命的存在,但另一方面,他们由比较缺乏对生命领域的探索与思考。受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学生中普遍有一种及时行乐,得过且过的想法,对未来的希望、对生命的意义缺少思考,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缺少必要的责任感。这种虚度年华的现象滋生出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教育迫在眉睫。
【效果分析】
对六年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首先切入点要准。教育目标不宜放得过高,因为孩子们的阅历浅,对生命的意义理解也很有限,所以挖掘不到深处。其次,教育的着眼点,要切近孩子们的生活,激发孩子对生命的关注。基于以上两点,我把本节课的切入点,放在让学生感悟生命中来。让他们通过听、看、想,体会生命的脆弱!有了初步对生命的感悟,学生才很容易进入到课的情境中来。接下来的内容,紧紧围绕“珍爱、感恩”两方面展开。活动的内容,还是从学生的身边发生的事入手,让学生先从关注身边小事做起,学会自我保护。教育的目
的主要在于,要让学生感受到,平时拥有的一切,都需要我们去珍惜、爱护。因为生命在危难面前时那样脆弱,生死也在一瞬间,所以,不要认为我们年纪还小,有的是时间挥霍,一定要珍惜拥有,珍爱生命,才是对爱我们那些人最好的回报。
1、教育主题特鲜明。本节课,我就是要教育学生敬畏生命,题目就叫:敬畏生命。从为什么敬畏生命和怎么做到敬畏生命两方面展开教育。通过实际上课,我感觉时间超长,教学的节奏到后来就有些失衡。所以,如果再上这样的课,可以重点强调在实际生活中怎么做到敬畏生命这个角度谈。
2、课堂讨论活动积极、主动,达到了教育效果。本节课的课堂讨论“扶不扶老人”,我提前采访了6名同学表述观点,引导学生讨论的思路和方法。体现了学生从积极准备、到乐于探究、大胆表述,实现高效课堂、生命化教育的和谐统一。
【教材分析】
《敬畏生命》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二节内容。教材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认识自我”中的“自尊自强”。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体会生命的价值,知道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点滴做起”。
本节通过“全力搜救泰国失联12名少年”“川航20分钟紧急备降”等社会现实新闻,引导学生懂得生命至上的内在含义,理解为什么要敬畏生命。对“路遇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和“最美医生”等热点话题进行讨论,引领学生理解个人生命与他人、社会休戚相关的关系,进而深化对怎样敬畏生命的认识:敬畏生命既包括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还要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对生命的敬畏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的自愿选择。
【评测练习】
1.央视记者采访复旦投毒案的投毒者林森浩时,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生命只有一次,时间不能倒流。人,特别是年轻人应该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才会对生命敬畏,才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这启示我们(  B  )
①敬畏生命就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③敬畏生命,才会谨慎地对待生命关系
④敬畏生命,才能遵守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这句话告诉我们人要有      (  C  )
A.恻隐之心          B.是非之心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7:30: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4864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生命   学生   教育   生活   老人   讨论   原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