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关系

代际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发展尤其是网络社会的逐渐呈现,代际体的优势开始发生了转移。亲子或不同辈分之间的人们对周围事物和现实生活有着不同的理解,这种代际差异在局部上产生了断层;也由此,代际之间呈现出了一些隔阂与裂痕,代沟在新的时代发展条件下以新的形式出现了。因此,社会有必要及时总结代沟在转型社会中的动态发展,并有效谋求网络社会中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和谐。
                  一、代沟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的的新呈现
    伴随着经济市场化、文化多元化、农村城市化,社会呈现出急速转型发展。网络社会的同时到来,数字化生存方式使得原先集中掌握资源的社会精英体感觉自己似乎在瞬间由老鸟变成了菜鸟,他们的优势出现递减,代优势发生着转移。有人甚至创作出了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太快?的心语吟唱,它道出了一部分人对时代剧烈发展的感慨以及无奈。e时代的到来,使得时代青年与他们的父辈之间形成了巨大的代际差异、隔阂甚至冲突,同时年轻一代内部的差异也在加深。长辈作为文化传承者的权威地位开始失落,自上而下的代际文化传承模式出现了偏差,代沟问题开始以新的元素和面貌出现。 
    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促成了极大的社会思想解放,同时个体的欲望被极大地激活,个人利益
自觉意识出现空前觉醒,在价值观上,也从一维走向多元,社会的活力和自我更新能力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实用主义的流行、信息海量化和多元价值观,也使得文化在传承上出现了局部断裂,表现在新生代(又被称新新人类)身上,出现了两性交往从授受不亲到未婚同居的流行;青年成为消费主力,消费行为早熟(即即期消费提高,预期消费减低,青年中出现了月光族); 哈韩、闪婚、玩股票、网语泛滥等另类、前卫抑或反叛的行为举止使得青年体给人以标新立异的体感觉,于是很多人对青年体种种的行为也感到了不可理喻、不可适应。
                    二、新生代特征与渐深的代际不和谐
    美国人类学家在其《文化与承诺》一书中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将文化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主要是指晚辈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主要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主要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玛格丽特米德着重分析了后喻文化的模式,她指出,在社会变迁的巨大推动下,新的代际传承模式必然出现。原先处于被教化者地位的晚辈能够反客为主,充当施教者的角。这一传承模式的更新目前在我国转型社会也赫然出现了。问题是,代际角的反转也使代际发展呈现出不和谐的一面。
    如前所述,代际不和谐是与代际体相异的特征是有关的。总结上世纪70年代晚期出生的新生代的体特点大致是:独生子,提倡个性意识,网络青年,性观念开放,快餐文化的身体力行者,倾向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生活上坚持自立、自信、有主见。处于心理断乳期的他们在慢慢成长和走向社会中逐渐促成自我意识,形成了自我追求和自我认同。从时代特质和自身思想出发,代际体产生了不同风格的偶像认同,比如在我们的访谈调查中,杭州延安新村社区一位上世纪70年代前出生的老伯对雷锋及其表现的时代精神非常怀念与推崇,并热切期望在现时的青年体身上厉久弥新,而70年代晚期出生的人们(主要访问了在校大学生)则更崇尚缔造财富神话、并捐款回报社会的比尔 . 盖茨和自主创新中国芯2006年度中国经济人物奖邓中翰等新时代人物。偶像认同是反映了个体对自身进步的内心自律,显示了人们对未来成就感的渴望。在对待工作(劳动)与生活的关系上,年轻的白领王小认为工作本身就蕴藏着休闲,工作要为生活服务,消费最能体现工作价值;如果工作本身不足以促使生活质量同时提高的话,那还可以贷款消费;青春只有一次,青春意味着自由自在,不能由于收入的过分寒酸而羁绊自己对青春绚烂的追求。而步入不惑之年的丽水农民工周某(以踩黄包车载客为主业)则认为,要为生存而劳动,劳动换取的财富要积累,财富是有责任的,财富要为子女的教育成长、婚礼生育而筹备,在他看来,用财富为下一代构筑
爱巢是一件光耀的事,因此他对于在小学的儿子的日常生活消费是严格控制的。他还谈到,经受城市生活洗礼的儿子的生活理想开始发生了改变,当它的消费要求与自己的预期相离较远时,作为父亲的自己通常会冷不丁对儿子作出别在固执做梦了,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好高婺远没出息等训斥话语。但是,周某也意识到,土地价格的飙升带来城镇房产价格的飞涨,已经使他们这些栖居住城市一段时间的农民工望而却步,为生存而生活已经是他们一代乃至几代人迫不得已的生活考量。 
    管窥见豹中得出,时代触动赋予了人们对生活新的主张,代际不和谐由年龄代沟(主要显化为语言行为)逐渐演变为观念代沟(心理作用为主,隐含可以发生双向地转化、逾越和沟通);在具体的发生场域上,主要表现在家庭关系上,也反映在师生以及泛指的前辈、晚辈之间;在表现维度上,主要是两代人在价值观念、生活态度、言语交流、行为方式、情感表达、兴趣爱好、审美情趣以及自我控制等方面的差异。在亲子和不同辈分的影响层面上,由于受教育内容、职业受训和感知的时代器物标签的不同,两代人在时尚、器物的消费上开始趋向为后喻文化的主导,例如随着电脑、汽车和住宅等耐用消费品取代日常生活消费品作为生活追求的象征,上一代的人也开始放下面子与新生代对话,扮演起被子代教化的角。
三、何为代沟
    关于代沟的内涵,社会心理学研究学者周怡在吸收国内外研究观点的基础上,从实证研究出发,在《代沟现象的社会学研究》中提出了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她认为,所谓代沟是指由于时代和环境条件的急剧变化、基本社会化的进程发生中断或模式发生转型,而导致不同代之间在社会的拥有方面以及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的选择方面所出现的差异、隔阂和冲突的社会现象。
    可见,首先代沟是时代发展和环境变迁的产物,代沟是代际文化的吐故纳新,它既具有传承性又具有变迁性。代际差异与冲突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它是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其次,代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从自然属性出发,代沟主要会体现在青年、准青年与中年、老年之间;同时,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总是在社会中扮演角行为,两代人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都有着自己的希望和追求;因此,两代人通常会按照各自的角规范来塑造自己;不同角承担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而社会分工伴随着社会协作,所以不同角之间也需要交互作用,代际体之间存在着互动的空间。基于此,代沟并不天然地影响两代人的相互接纳与相互融合。第三,每一代人各自几乎都有大致相同的社会
化背景,有相似的受教育经历,并感知相同的时代气息,这种相似的成长阅历逐渐形成了各自的代文化和代内认同。代是一定社会中具有相仿的年龄和类似社会特征的人,代沟的基础是代际差异与冲突,代沟的本质是代际文化差异促成的心理隔阂。代际差异的维度主要体现在心态、思维、语言、行为(如消费)、审美等方面,当上代人的期待与年轻人的追求或年轻人的生活实际离差太大时,就容易引发代际冲突。最后,从类型上说,笔者认为,代沟有多个层面,主要体现为血缘意义上的家庭亲子代沟,自然意义上的年龄代沟(如有人把新兴文坛归纳为“80文学写作),社会意义上的辈分代沟;从日常的集中体现来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职场等级和隔代辈分上的代沟是最受人们关注的。
四、代沟何为:现实访谈与实证分析
    每一个代际体都有自身的亚文化生存方式。转型和网络发展背景下的当前我国社会中,代沟到底有多大,呈现出什么特点,这是一个需要跟进研究的现实课题。围绕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当重点考察当前新生代体的父母取向与同辈取向,即来自于父母的影响力和同辈影响力到底是怎样的。既要考察个体跟老师、父母或长辈在感觉或事实意义上的代沟(或者是否有比朋辈分之间难以沟通的许多东西),又要放大视角,集中考察年轻一代跟上一代之间的差异现状及其相互调试整饬的可能。
   个案一:在访谈中,杭州某高校英语专业大三学生鲍同学对代沟现象的认知显的较为理性;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她认为,代沟只是是端倪并终止于青春叛逆期子代对父辈的逆反现象,青春期并不是一场噩梦,它是我们个性发展的黄金时期,时代发展的前沿技术和外来新鲜的事物最能打动他们,同时这一过程也伴随着自己成长的烦恼。父母印象中这一时期的他们总是乳臭未干,嘴上无毛、办事不牢,长大未成人……”,而事实上他们已经不再是孩童,而是年轻时期的大人,父母不应该再为他们本能地创设辅助子女走出下一步的相倚性工具,因为蹑手蹑脚前行本身也是在行走。但是,应该承认的是,大学时代以前来自父母的监护,是一种生活的必需,父母始终是自己人生的导师;在中学时代的自己,时常要抵触父母的干预,感觉与父母缺乏共同语言,因为总觉的不够自由,自己坚持的常常是父母反对的;事实上到了大学才真正明白,父母的干预是基于爱心与责任,没有绝对的自由,进入大学少了父母的干预,才明白原来自由并非完全是个好东西,自由意味着自己要更加理性,更加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只有用好了自由,也才是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这个时候,也才真正领悟父母当初对自己的良苦用心了。所以,她坚持认为,代沟是具体的,但是它更多是存在于一定时期和一定年龄段的两代沟通上的心理疙瘩,随着时间的演进和两代人的继续社会化,尤其是子代也成家立业,走向生活独立时,代沟会渐渐消弭,家庭内的亲子关系也慢
慢回归融洽、民主与和谐。而进入这个时期,父辈也会呈现出更大的宽容,比如反映在生活上,父辈开始接纳一些来自正在上大学的自己的新兴技能,而且在居民区楼邻居里聊天交流时,父母亲常喜欢当众夸奖子女,还一个劲地数落着什么是女儿给教的。
    可见,当前社会年轻一代对时代器物如电脑、汽车的接纳,对消费和个人利益的看法以及审美和生活情趣等也在影响到父母,使后者的生活态度与新的时代节拍对应。社会学关于人的社会化理论认为,个体长大后一般以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为主,而长大前,主要接受家庭与学校的教化。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常常发现,一些在成长中的子代认为理性的行为实践,却始终离年轻过且已经过了青春期的局外的长者所赋予他们的成长期待有距离,这种距离掣肘着两代人的沟通理性。像鲍同学这样具有理性的后知后觉的个体是相对较为理想的,因为它是比较科学的社会化成长过程的体现,但是处于具体成长时期的人们也不乏选择他行他素
   个案二:比如笔者访问了一位高中生周某,她就认为自己始终像是父母亲手上的一颗人生的棋子;父母总是对自己在求知、求美、求乐、求爱、求职等个人追求方面进行全方位包办。为了按照父母的旨意行事,自己基本没有什么私人空间。她每天要在父母安排的家教、
钢琴、舞蹈等兴趣班的预设下紧张忙碌。这样,自己与父母的冲突源也往往就集中在父母对自己夜晚回家时间、学业成绩、社交生活、消费控制、闲暇安排、生活习惯(对美容、染发的干预)、异性交往等的要求或控制上。在她看来,父母在自己心目中的角印象主要是固执、陈旧,狭隘甚至自私,她真的希望周边的人们去开导与改造一下他们,希望父母少用命令口气,多用商量的口气,少用既定的生活意义模塑自己。因为往往当自己反问父母对当下社会阶层和贫富分化等纷繁的发展现象时,大人们自身的分析也是错乱有别的,因此大人们自己本身并不是绝对真理的化身。而在周某的父母们则认为,养不教,父之过;玉不琢,不成器,自己只有一个独生女,内心自然会有望女成凤的渴望。传统下来都是长者为尊,父辈自然要树立好自己的权威,否则社会秩序就错乱了。当然他们也认识到,作为父辈传统的技能传承等经验优势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已日渐式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社会价值观的取舍上也会有局部的模糊,但总体上作为家长的自己的代优势并未消失,子代应当多吸取、多听取父母的安排。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6:32: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4795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社会   代沟   父母   文化   代际   生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