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道组件以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风道组件以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空调的功能性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的空调送风形式单一,一般都是直接从出风口直接向外吹出,这样一来,冷风或者热风直吹人体,舒适度低,影响用户身体健康,并且出风不均,出风效果差,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实现零风感出风,避免出风气流直吹人体,提升舒适度,并且保证出风均匀,增强出风效果,提升用户体验。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5.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道组件,包括中框和面板,面板间隔设置于中框外,面板与中框之间形成辅助出风风道,中框开设有出风口,出风口与辅助出风风道连通,面板开设有与辅助出风风道连通的第一微孔,第一微孔用于供从出风口进入辅助出风风道内的出风气流向外吹出,辅助出风风道的宽度沿出风气流的进风方向逐渐减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道组件由于采用了开设有第一微孔的面板以及宽度沿出风气流的进风方向逐渐减小的辅助出风风道,所以能够实现零风感出风,避免出风气流直吹人体,提升舒适度,并且保证出风均匀,增强出风效果,提升用户体验。
6.进一步地,中框设置有前挡板,辅助出风风道设置于面板和前挡板之间,面板和前挡板均倾斜于竖直平面设置。以便于形成宽度沿出风气流的进风方向逐渐减小的辅助出风风道,从而在实现零风感出风的同时保证出风的均匀性。
7.进一步地,前挡板包括相互连接的风道部和导风部,风道部呈直线形,导风部呈弧形,导风部用于将从出风口吹出的出风气流引导至风道部,面板和风道部相对于竖直平面的倾斜方向相同,面板的上边沿和下边沿的连线为第一连线,第一连线与竖直平面之间形成第一夹角,风道部所呈直线与竖直平面之间形成第二夹角,第一夹角小于第二夹角,第二夹角小于45度。以使辅助出风风道的宽度沿出风气流的进风方向逐渐减小,从而使得辅助出风风道的体积沿出风气流的进风方向逐渐收缩,保证出风的均匀性。
8.进一步地,导风部所呈弧线相对设置有第一拐点和第二拐点,第一拐点为导风部所呈弧线与风道部所呈直线的交点,第一拐点和第二拐点的连线为第二连线,第二连线与竖直平面之间形成第三夹角,第一夹角与第三夹角的比值范围为0.2至0.6。合理的第一夹角与第三夹角的比值能够对出风气流进入辅助出风风道的进风效果进行优化,使得出风气流在进入辅助出风风道后,既能够从面板上对应位置的第一微孔溢出,又能够沿着面板向上流动,从而提高整个面板出风的均匀性,增强出风效果。
9.进一步地,辅助出风风道的最小宽度大于或者等于2毫米。以保证在辅助出风风道的最深处具有足够的气压将出风气流从面板上的第一微孔向室内压出,提高辅助出风风道
顶部的出风效果。
10.进一步地,第一微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微孔分为多行,每行中多个第一微孔的孔径相等,每行中相邻两个第一微孔的间距相等。以保证在辅助出风风道内不同深度位置的出风气流通过第一微孔向外吹出的均匀性高,出风效果好。
11.进一步地,每行中相邻两个第一微孔的间距与第一微孔的孔径的比值范围为1至2.5。合理的每行中相邻两个第一微孔的间距与第一微孔的孔径的比值能够在保证出风量的同时便于面板的生产加工,提高零风感出风的效果。
12.进一步地,第一微孔的轴线与面板在第一微孔的开设位置的法线之间形成第四夹角,第四夹角小于或者等于15度。以避免辅助出风风道内的出风气流在从第一微孔向室内吹出的过程中出风角度发生突变而影响出风效果,并且便于生产加工。
13.进一步地,第一微孔的轴线和面板在第一微孔的开设位置的法线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第一微孔的开设方向相对于面板更加向下倾斜,以使从第一微孔吹出的出风气流更加倾斜于地面,进一步地提高换热效果。
14.进一步地,风道组件还包括导风门,导风门可转动地安装于中框,导风门能够转动至与面板的底部抵持,以将从出风口吹出的出风气流导入辅助出风风道,导风门开设有第二微孔,第二微孔用于供出风气流向外吹出。第二微孔能够提高零风感出风时的出风量,从而提高换热效率,增强出风效果。
15.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风机以及上述的风道组件,该风道组件包括中框和面板,面板间隔设置于中框外,面板与中框之间形成辅助出风风道,中框开设有出风口,出风口与辅助出风风道连通,面板开设有与辅助出风风道连通的第一微孔,第一微孔用于供从出风口进入辅助出风风道内的出风气流向外吹出,辅助出风风道的宽度沿出风气流的进风方向逐渐减小,风机安装于中框内,出风口位于空调器的前下方,风机用于带动空气流动形成出风气流,并使出风气流从出风口吹出。空调器能够实现零风感出风,避免出风气流直吹人体,提升舒适度,并且保证出风均匀,增强出风效果,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的风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的风道组件中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的风道组件的数学模型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的风道组件中面板的数学模型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21.附图标记说明:
22.10-空调器;100-风道组件;110-中框;111-出风口;112-前挡板;113-导风部;114-风道部;120-面板;121-第一微孔;130-导风门;131-第二微孔;140-辅助出风风道;200-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24.第一实施例
25.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道组件100,实现出风功能。其能够实现零风感出风,避免出风气流直吹人体,提升舒适度,并且保证出风均匀,增强出风效果,提升用户体验。
26.本实施例中,风道组件100应用于空调挂机,空调挂机挂设于室内的墙壁上,且能够向室内吹出热风或者冷风,以实现制热或者制冷的功能。但并不仅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风道组件100可以应用于空调柜机,也可以应用于移动式空调,对风道组件100的应用场景不作具体限定。
27.风道组件100包括中框110、面板120和导风门130。面板120间隔设置于中框110外,面板120与中框110之间形成辅助出风风道140,面板120能够对中框110进行遮蔽和保护,以防止外界灰尘进入辅助出风风道140,并且提高美观度。中框110开设有出风口111,出风口111与辅助出风风道140连通,空调挂机产生的出风气流(热风或者冷风)能够通过出风口111流入辅助出风风道140。面板120开设有与辅助出风风道140连通的第一微孔121,第一微孔121用于供从出风口111进入辅助出风风道140内的出风气流向外吹出,从出风口111流入辅助出风风道140的出风气流能够通过第一微孔121向室内吹出,以实现零风感出风,避免出风气流直吹人体,提升舒适度。
28.需要说明的是,导风门130可转动地安装于中框110,导风门130能够相对于中框110转动,当空调挂机启动零风感出风模式时,导风门130转动至与面板120的底部抵持的位置,以将从出风口111吹出的出风气流导入辅助出风风道140,进而通过面板120上的第一微孔121向室内吹出,以实现零风感出风功能。
29.本实施例中,导风门130开设有第二微孔131,第二微孔131用于供出风气流向外吹出,第二微孔131能够提高零风感出风时的出风量,从而提高换热效率,增强出风效果。具体地,从出风口111吹出的出风气流一部分直接通过第二微孔131向室内吹出,另一部分在导风门130的作用下流入辅助出风风道140,并通过第一微孔121向室内吹出,第一微孔121和第二微孔131共同作用,以实现零风感出风,防止出风气流直吹人体,并且进一步地增强出风效果,提高换热效率,提升用户体验。
30.具体地,中框110设置有前挡板112,面板120安装于中框110外,且与前挡板112间隔设置,辅助出风风道140设置于面板120和前挡板112之间,前挡板112能够对辅助出风风道140内的出风气流进行止挡,以防止其流入中框110内。
31.本实施例中,第一微孔12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微孔121密布于面板120上,且均与辅助出风风道140连通,从出风口111流入辅助出风风道140内的出风气流能够同时通过多个第一微孔121向外溢出,以在实现零风感出风的同时保证出风量,这样一来,既避免了出风气流直吹人体,又保证了出风气流的换热效果,还降低了风噪,大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
32.本实施例中,第二微孔13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微孔131密布于导风门130上,且均与出风口111连通,从出风口111吹出的出风气流能够同时通过多个第二微孔131向外溢出,以在实现零风感出风的同时保证出风量,这样一来,既避免了出风气流直吹人体,又保证了出风气流的换热效果,还降低了风噪,大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
33.值得注意的是,辅助出风风道140的宽度沿出风气流的进风方向逐渐减小,即辅助
出风风道140的体积沿出风气流的进风方向逐渐收缩,以使辅助出风风道140内的气压沿出风气流的进风方向逐渐增大,保证位于辅助出风风道140深处的面板120上第一微孔121的出风量与位于辅助出风风道140浅处的面板120上第一微孔121的出风量相同,从而保证出风均匀,增强出风效果,提升用户体验。
34.具体地,当空调挂机启动零风感出风模式时,导风门130与面板120的底部抵持,以将出风气流从下至上地导入辅助出风风道140,即出风气流的进风方向为从下至上的方向,因此辅助出风风道140的宽度沿从下至上的方向逐渐减小,辅助出风风道140底部的宽度最大,辅助出风风道140顶部的宽度最小,辅助出风风道140深处即为辅助出风风道140内靠近其顶部的位置,辅助出风风道140浅处即为辅助出风风道140内靠近其底部的位置。在出风气流流入辅助出风风道140的过程中,由于出风气流先经过辅助出风风道140底部,所以辅助出风风道140浅处的空气流量较大,位于辅助出风风道140浅处的面板120上第一微孔121的出风量也较大,而随着出风气流不断深入辅助出风风道140,由于不断有出风气流从面板120上的第一微孔121流出,所以在出风气流深入辅助出风风道140的过程中空气流量不断减小,因此需要增大辅助出风风道140深处的气压,以保证位于辅助出风风道140深处的面板120上第一微孔121的出风量也处于较大的水平,从而使得位于辅助出风风道140深处的面板120上第一微孔121的出风量与位于辅助出风风道140浅处的面板120上第一微孔121的出风量相同,提高面板120出风的均匀性,增强出风效果。
35.进一步地,辅助出风风道140的最小宽度大于或者等于2毫米,即辅助出风风道140顶部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2毫米,以保证在辅助出风风道140的最深处具有足够的气压将出风气流从面板120上的第一微孔121向室内压出,提高辅助出风风道140顶部的出风效果。本实施例中,辅助出风风道140的最小宽度为2毫米,但并不仅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辅助出风风道140的最小宽度可以为3毫米,也可以为4毫米,对辅助出风风道140的最小宽度的大小不作具体限定。
36.需要说明的是,面板120和前挡板112均倾斜于竖直平面设置,以便于形成宽度沿出风气流的进风方向逐渐减小的辅助出风风道140,从而在实现零风感出风的同时保证出风的均匀性。
37.前挡板112包括相互连接的风道部114和导风部113。风道部114呈直线形,导风部113呈弧形,导风部113用于将从出风口111吹出的出风气流引导至风道部114,出风气流沿着导风部113向辅助出风风道140内流入,在此过程中,导风部113能够对出风气流起到引流和导向的作用,以增强出风效果。面板120和风道部114相对于竖直平面的倾斜方向相同,面板120在从下至上的方向上逐渐远离中框110,风道部114在从下至上的方向上逐渐靠近面板120,这样一来,从面板120上第一微孔121吹出的出风气流具有一个倾斜向下的角度,使得出风气流朝室内地面吹出,提高换热效果。
38.具体地,面板120的上边沿和下边沿的连线为第一连线,第一连线与竖直平面之间形成第一夹角,风道部114所呈直线与竖直平面之间形成第二夹角。第一夹角小于第二夹角,第二夹角小于45度,以使辅助出风风道140的宽度沿出风气流的进风方向逐渐减小,从而使得辅助出风风道140的体积沿出风气流的进风方向逐渐收缩,保证出风的均匀性。
39.进一步地,导风部113所呈弧线相对设置有第一拐点和第二拐点,第一拐点为导风部113所呈弧线与风道部114所呈直线的交点。第一拐点和第二拐点的连线为第二连线,第
二连线与竖直平面之间形成第三夹角,第三夹角表征出风气流进入辅助出风风道140时的进风角度。具体地,第一夹角与第三夹角的比值范围为0.2至0.6,合理的第一夹角与第三夹角的比值能够对出风气流进入辅助出风风道140的进风效果进行优化,使得出风气流在进入辅助出风风道140后,既能够从面板120上对应位置的第一微孔121溢出,又能够沿着面板120向上流动,从而提高整个面板120出风的均匀性,增强出风效果。
40.本实施例中,第一夹角与第三夹角的比值为0.4,但并不仅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夹角与第三夹角的比值可以为0.2,也可以为0.6,对第一夹角与第三夹角的比值大小不作具体限定。
41.值得注意的是,多个第一微孔121分为多行,每行中第一微孔121的数量为多个,每行中的多个第一微孔121沿面板12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行第一微孔121沿面板12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面板120的宽度方向即为辅助出风风道140的深度方向。具体地,每行中多个第一微孔121的孔径相等,每行中相邻两个第一微孔121的间距相等,以保证在辅助出风风道140内不同深度位置的出风气流通过第一微孔121向外吹出的均匀性高,出风效果好。
42.进一步地,每行中相邻两个第一微孔121的间距与第一微孔121的孔径的比值范围为1至2.5,即每行中相邻两个第一微孔121的间距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微孔121的孔径,合理的每行中相邻两个第一微孔121的间距与第一微孔121的孔径的比值能够在保证出风量的同时便于面板120的生产加工,提高零风感出风的效果。
43.本实施例中,每行中相邻两个第一微孔121的间距与第一微孔121的孔径的比值为2,但并不仅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每行中相邻两个第一微孔121的间距与第一微孔121的孔径的比值可以为1,也可以为2.5,对每行中相邻两个第一微孔121的间距与第一微孔121的孔径的比值大小不作具体限定。
44.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微孔121的轴线与面板120在第一微孔121的开设位置的法线之间形成第四夹角,第四夹角小于或者等于15度,以避免辅助出风风道140内的出风气流在从第一微孔121向室内吹出的过程中出风角度发生突变而影响出风效果,并且便于生产加工。
45.本实施例中,第四夹角为8度,并不仅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第四夹角可以为0度,此时第一微孔121的轴线与面板120在第一微孔121的开设位置的法线共线,辅助出风风道140内出风气流的吹出方向即为面板120的法向;第四夹角也可以为15度,对第四夹角的大小不作具体限定。
46.本实施例中,第一微孔121的轴线和面板120在第一微孔121的开设位置的法线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由于面板120倾斜于竖直平面设置,所以面板120上第一微孔121开设位置的法线倾斜于水平面设置,而第一微孔121的轴线也倾斜于水平面设置,且第一微孔121的轴线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程度大于面板120在第一微孔121的开设位置的法线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程度,即面板120在第一微孔121的开设位置的法线在竖直平面上转动第四夹角的度数便可与第一微孔121的轴线重合,这样一来,第一微孔121的开设方向相对于面板120更加向下倾斜,以使从第一微孔121吹出的出风气流更加倾斜于地面,进一步地提高换热效果。
47.为了便于理解,将第一夹角表示为a,将第二夹角表示为b,将第三夹角表示为c,将第四夹角表示为d,将第一拐点表示为a,将第二拐点表示为b。
4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风道组件100,面板120间隔设置于中框110外,面板120与中框110之间形成辅助出风风道140,中框110开设有出风口111,出风口111与辅助出风风道140连通,面板120开设有与辅助出风风道140连通的第一微孔121,第一微孔121用于供从出风口111进入辅助出风风道140内的出风气流向外吹出,辅助出风风道140的宽度沿出风气流的进风方向逐渐减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道组件100由于采用了开设有第一微孔121的面板120以及宽度沿出风气流的进风方向逐渐减小的辅助出风风道140,所以能够实现零风感出风,避免出风气流直吹人体,提升舒适度,并且保证出风均匀,增强出风效果,提升用户体验。
49.第二实施例
50.请参照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10,用于调控室内气温。该空调器10包括风道组件100和风机200。其中,风道组件100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和第一实施例相同,为简要描述,本实施例部分未提及之处,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相应内容。
51.本实施例中,空调器10为空调挂机,风机200安装于中框110内,出风口111位于所述空调器10的前下方,风机200用于带动空气流动形成出风气流,并使该出风气流从出风口111吹出,吹出的一部分出风气流直接从导风门130上的第二微孔131吹至室内,另一部分出风气流在导风门130的作用下流入辅助出风风道140,进而通过面板120上的第一微孔121吹至室内,第一微孔121和第二微孔131共同作用,以实现零风感出风,防止出风气流直吹人体,提升舒适度。
5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10的有益效果与第一实施例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53.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中框(110)和面板(120),所述面板(120)间隔设置于所述中框(110)外,所述面板(120)与所述中框(110)之间形成辅助出风风道(140),所述中框(110)开设有出风口(111),所述出风口(111)与所述辅助出风风道(140)连通,所述面板(120)开设有与所述辅助出风风道(140)连通的第一微孔(121),所述第一微孔(121)用于供从所述出风口(111)进入所述辅助出风风道(140)内的出风气流向外吹出,所述辅助出风风道(140)的宽度沿所述出风气流的进风方向逐渐减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110)设置有前挡板(112),所述辅助出风风道(140)设置于所述面板(120)和所述前挡板(112)之间,所述面板(120)和所述前挡板(112)均倾斜于竖直平面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挡板(112)包括相互连接的风道部(114)和导风部(113),所述风道部(114)呈直线形,所述导风部(113)呈弧形,所述导风部(113)用于将从所述出风口(111)吹出的所述出风气流引导至所述风道部(114),所述面板(120)和所述风道部(114)相对于竖直平面的倾斜方向相同,所述面板(120)的上边沿和下边沿的连线为第一连线,所述第一连线与竖直平面之间形成第一夹角,所述风道部(114)所呈直线与竖直平面之间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小于所述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小于45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部(113)所呈弧线相对设置有第一拐点和第二拐点,所述第一拐点为所述导风部(113)所呈弧线与所述风道部(114)所呈直线的交点,所述第一拐点和所述第二拐点的连线为第二连线,所述第二连线与竖直平面之间形成第三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与所述第三夹角的比值范围为0.2至0.6。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出风风道(140)的最小宽度大于或者等于2毫米。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孔(12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微孔(121)分为多行,每行中多个所述第一微孔(121)的孔径相等,每行中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微孔(121)的间距相等。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每行中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微孔(121)的间距与所述第一微孔(121)的孔径的比值范围为1至2.5。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孔(121)的轴线与所述面板(120)在所述第一微孔(121)的开设位置的法线之间形成第四夹角,所述第四夹角小于或者等于15度。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孔(121)的轴线和所述面板(120)在所述第一微孔(121)的开设位置的法线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组件还包括导风门(130),所述导风门(130)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中框(110),所述导风门(130)能够转动至与所述面板(120)的底部抵持,以将从所述出风口(111)吹出的所述出风气流导入所述辅助出风风道(140),所述导风门(130)开设有第二微孔(131),所述第二微孔(131)用于供所述出风气流向外吹出。1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风机(200)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组件,所述风机(200)安装于所述中框(110)内,所述出风口(111)位于所述空调器的前下
方,所述风机(200)用于带动空气流动形成所述出风气流,并使所述出风气流从所述出风口(111)吹出。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道组件以及空调器,涉及空调技术领域。该风道组件包括中框和面板。面板间隔设置于中框外,面板与中框之间形成辅助出风风道,中框开设有出风口,出风口与辅助出风风道连通,面板开设有与辅助出风风道连通的第一微孔,第一微孔用于供从出风口进入辅助出风风道内的出风气流向外吹出,辅助出风风道的宽度沿出风气流的进风方向逐渐减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道组件由于采用了开设有第一微孔的面板以及宽度沿出风气流的进风方向逐渐减小的辅助出风风道,所以能够实现零风感出风,避免出风气流直吹人体,提升舒适度,并且保证出风均匀,增强出风效果,提升用户体验。提升用户体验。提升用户体验。


技术研发人员:

张引 尚彬 李彬彬 牛天威 李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06

技术公布日:

2022/12/20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0:43: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479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微孔   所述   风气   风风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