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抓地力的手球球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运动装置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抓地力的手球球门


背景技术:



2.手球,指的是综合篮球和足球的特点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用手打球、以球攻入对方球门得分的球类运动。在开展手球活动时需要用到球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趋向于购买手球球门并将其放置在一些空旷地方里使用。
3.然而,手球运动的规模较小,且每个人扔球投门的力度不一,一些外界因素如人碰撞产生的外力作用或者是进球时球对球门的外力作用,容易导致球门的位置发生偏移,影响后续比赛的进程。因此,上述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提高抓地力的手球球门。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方案如下:一种提高抓地力的手球球门,包括:地撑组件、网撑组件和球网,网撑组件与球网可拆卸连接;地撑组件包括第一地撑管、第二地撑管、中衔接框、第一衔接框、第二衔接框、第一侧撑管和第二侧撑管;第一地撑管的一端容设于中衔接框内,且第一地撑管的一端与中衔接框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一地撑管的另一端容设于第一衔接框内,第一地撑管的另一端与第一衔接框转动连接;第一侧撑管的一端容设于第一衔接框内,第一侧撑管的一端与第一衔接框转动连接;第二地撑管的一端容设于中衔接框内,且第二地撑管的一端与中衔接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二地撑管的另一端容设于第二衔接框内,第二地撑管的另一端与第二衔接框转动连接;第二侧撑管的一端容设于第二衔接框内,第二侧撑管的一端与第二衔接框转动连接;第一侧撑管的外侧设有第一插地组件,第一插地组件包括第一转杆、第一横条以及间隔设置于第一横条的若干根第一插条,第一侧撑管的外侧连接有第一转轴座,第一转杆的一端与第一横条的中部连接,第一转杆的另一端与第一转轴座转动连接;第二侧撑管的外侧设有第二插地组件,第二插地组件包括第二转杆、第二横条以及间隔设置于第二横条的若干根第二插条,第二侧撑管的外侧连接有第二转轴座,第二转杆的一端与第二横条的中部连接,第二转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转轴座转动连接;网撑组件包括若干根撑网杆和用于与撑网杆的底端插接的若干个杆筒,若干个杆筒分别安装于第一侧撑管的另一端上表面、第一衔接框的上表面、第二衔接框的上表面和第二侧撑管的另一端上表面;若干根撑网杆的上端均设有环形凹槽,球网设有用于套设于环形凹槽的弹性安装圈。
6.可选的,第一地撑管的底部和第二地撑管的底部均设有摩擦垫。
7.可选的,第一衔接框的截面形状和第二衔接框的截面形状均为扇形。
8.可选的,第一地撑管的一端内设有第一弹簧和第一定位块,第一定位块的下端通过第一弹簧与第一地撑管连接,第一定位块的上端突伸出第一地撑管上表面,中衔接框的
一端设有用于与第一定位块卡接的第一定位孔。
9.可选的,第二地撑管的一端内设有第二弹簧和第二定位块,第二定位块的下端通过第二弹簧与第二地撑管连接,第二定位块的上端突伸出第二地撑管上表面,中衔接框的另一端设有用于与第二定位块卡接的第二定位孔。
10.可选的,第一侧撑管的一端内设有第三弹簧和第三定位块,第三定位块的下端通过第三弹簧与第一侧撑管连接,第三定位块的上端突伸出第一侧撑管上表面,第一衔接框设有用于与第三定位块卡接的第三定位孔。
11.可选的,第二侧撑管的一端内设有第四弹簧和第四定位块,第四定位块的下端通过第四弹簧与第二侧撑管连接,第四定位块的上端突伸出第二侧撑管上表面,第二衔接框设有用于与第四定位块卡接的第四定位孔。
12.可选的,第一地撑管分段设置,第二地撑管分段设置。
13.可选的,撑网杆分段设置。
14.可选的,撑网杆设有用于与球网卡扣连接的弹性挂扣。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6.本实用新型可以作为手球的球门,球门由地撑组件、网撑组件和球网通过组装形成,在需要使用球门时,可以将球门放置在指定位置,接着通过转动第一侧撑管和第二侧撑管,让第一侧撑管转动远离第一地撑管,让第二侧撑管转动远离第二地撑管,从而让第一侧撑管、第二侧撑管分别向外展开。接着,让第一转杆向下转动,从而让若干根第一插条插入场地,并且让第二转杆向下转动,从而让若干根第二插条插入场地,从而让球门的位置固定,增大抓地力,即使后续球门受到外力碰撞,也能够防止发生偏移的情况,有助于不影响比赛进程。接着,将撑网杆逐一插接入杆筒内,让若干根撑网杆能呈立起状态,将球网配合若干根撑网杆进行支撑展开,并将球网的网线缠绕环形凹槽实现安装固定,方便使用。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插地组件和第二插地组件均向下插入场地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图1中e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图1中f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插地组件和第二插地组件均向上脱离场地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图1中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图1中b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图1中c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4.图8为图1中d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5.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地撑组件的局部俯视图。
26.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弹簧、第一定位块和第一定位孔的剖面示意图。
27.图1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弹簧、第二定位块和第二定位孔的剖面示意图。
28.图1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三弹簧、第三定位块和第三定位孔的剖面示意图。
29.图1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四弹簧、第四定位块和第四定位孔的剖面示意图。
30.附图标记:1、第一地撑管;2、第二地撑管;3、中衔接框;4、第一衔接框;5、第二衔接框;6、第一侧撑管;7、第二侧撑管;8、撑网杆;9、杆筒;10、环形凹槽;11、第一弹簧;12、第一定位块;13、第一定位孔;14、第二弹簧;15、第二定位块;16、第二定位孔;17、第三弹簧;18、第三定位块;19、第三定位孔;20、第四弹簧;21、第四定位块;22、第四定位孔;23、第一转杆;24、第一横条;25、第一插条;26、第一转轴座;27、第二转杆;28、第二横条;29、第二插条;30、摩擦垫。
具体实施方式
31.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32.请参阅图1-图13所示,一种提高抓地力的手球球门,包括:地撑组件、网撑组件和球网,网撑组件与球网可拆卸连接;地撑组件包括第一地撑管1、第二地撑管2、中衔接框3、第一衔接框4、第二衔接框5、第一侧撑管6和第二侧撑管7;第一地撑管1的一端容设于中衔接框3内,且第一地撑管1的一端与中衔接框3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一地撑管1的另一端容设于第一衔接框4内,第一地撑管1的另一端与第一衔接框4转动连接;第一侧撑管6的一端容设于第一衔接框4内,第一侧撑管6的一端与第一衔接框4转动连接;第二地撑管2的一端容设于中衔接框3内,且第二地撑管2的一端与中衔接框3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二地撑管2的另一端容设于第二衔接框5内,第二地撑管2的另一端与第二衔接框5转动连接;第二侧撑管7的一端容设于第二衔接框5内,第二侧撑管7的一端与第二衔接框5转动连接;第一侧撑管6的外侧设有第一插地组件,第一插地组件包括第一转杆23、第一横条24以及间隔设置于第一横条24的若干根第一插条25,第一侧撑管6的外侧连接有第一转轴座26,第一转杆23的一端与第一横条24的中部连接,第一转杆23的另一端与第一转轴座26转动连接;第二侧撑管7的外侧设有第二插地组件,第二插地组件包括第二转杆27、第二横条28以及间隔设置于第二横条28的若干根第二插条29,第二侧撑管7的外侧连接有第二转轴座,第二转杆27的一端与第二横条28的中部连接,第二转杆27的另一端与第二转轴座转动连接;网撑组件包括若干根撑网杆8和用于与撑网杆8的底端插接的若干个杆筒9,若干个杆筒9分别安装于第一侧撑管6的另一端上表面、第一衔接框4的上表面、第二衔接框5的上表面和第二侧撑管7的另一端上表面;若干根撑网杆8的上端均设有环形凹槽10,球网设有用于套设于环形凹槽10的弹性安装圈。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在需要使用球门时,可以将球门放置在指定位置,接着通过转动第一侧撑管6和第二侧撑管7,让第一侧撑管6转动远离第一地撑管1,让第二侧撑管7转动远离第二地撑管2,从而让第一侧撑管6、第二侧撑管7分别向外展开。接着,让第一转杆23向下转动,从而让若干根第一插条25插入场地,并且让第二转杆27向下转动,从而让若干根第二插条29插入场地,从而让球门的位置固定,增大抓地力,即使后续球门受到外力碰撞,也能够防止发生偏移的情况,有助于不影响比赛进程。接着,将撑网杆8逐一插接入杆筒9内,让若干根撑网杆8能呈立起状态,将球网配合若干根撑网杆8进行支撑展开,并将球网的网线缠绕环形凹槽10实现安装固定,方便使用。手球的场地一般是草地、泥地或者是塑料地。第一转轴座26用于让第一转杆23转动更加灵活,第二转轴座用于让第二转杆27转动更加灵活。当需要进行运输或者搬运时,工作人员可以用力将第一插条25从场地拔起,让第一转杆23向上转动,从而让若干根第一插条25在第一横条24的带动下向上转动。接着,工作人员可以用力将第二插条29从场地拔起,让第二转杆27向上转动,从而让若干根第二插
条29在第二横条28的带动下向上转动。接着,第一侧撑管6配合第一衔接框4往靠近第一地撑管1转动,第二侧撑管7配合第二衔接框5往靠近第二地撑管2转动;接着,第一地撑管1和第二地撑管2配合中衔接框3相向转动靠近。从而完成折叠动作,起到减少占用空间的作用,方便快捷。弹性安装圈包括但不限于采用弹性橡胶圈。
33.本实施例中,第一地撑管1的底部和第二地撑管2的底部均设有摩擦垫30。这样设置,在使用球门时,可以通过摩擦垫30与场地接触,增大摩擦力,从而进一步稳固球门的位置。
34.本实施例中,第一衔接框4的截面形状和第二衔接框5的截面形状均为扇形。这样设置用于增加第一侧撑管6和第二侧撑管7的展开角度。
35.本实施例中,第一地撑管1的一端内设有第一弹簧11和第一定位块12,第一定位块12的下端通过第一弹簧11与第一地撑管1连接,第一定位块12的上端突伸出第一地撑管1上表面,中衔接框3的一端设有用于与第一定位块12卡接的第一定位孔13。具体地,在转动过程中,第一定位块12的上端与中衔接框3抵接,此时,第一定位块12对第一弹簧11向下施力,第一弹簧11受力压缩,当第一地撑管1完全展开的同时,第一定位块12转动至第一定位孔13的位置,第一定位块12在第一弹簧11的弹性力作用下向上突起,从而与第一定位孔13实现卡接,起到保持展开状态,提高稳定性的作用。
36.本实施例中,第二地撑管2的一端内设有第二弹簧14和第二定位块15,第二定位块15的下端通过第二弹簧14与第二地撑管2连接,第二定位块15的上端突伸出第二地撑管2上表面,中衔接框3的另一端设有用于与第二定位块15卡接的第二定位孔16。具体地,在转动过程中,第二定位块15的上端与中衔接框3抵接,此时,第二定位块15对第二弹簧14向下施力,第二弹簧14受力压缩,当第二地撑管2完全展开的同时,第二定位块15转动至第二定位孔16的位置,第二定位块15在第二弹簧14的弹性力作用下向上突起,从而与第二定位孔16实现卡接,起到保持展开状态,提高稳定性的作用。
37.本实施例中,第一侧撑管6的一端内设有第三弹簧17和第三定位块18,第三定位块18的下端通过第三弹簧17与第一侧撑管6连接,第三定位块18的上端突伸出第一侧撑管6上表面,第一衔接框4设有用于与第三定位块18卡接的第三定位孔19。具体地,在转动过程中,第三定位块18的上端与第一衔接框4抵接,此时,第三定位块18对第三弹簧17向下施力,第三弹簧17受力压缩,当第一侧撑管6完全展开的同时,第三定位块18转动至第三定位孔19的位置,第三定位块18在第三弹簧17的弹性力作用下向上突起,从而与第三定位孔19实现卡接,起到保持展开状态,提高稳定性的作用。
38.本实施例中,第二侧撑管7的一端内设有第四弹簧20和第四定位块21,第四定位块21的下端通过第四弹簧20与第二侧撑管7连接,第四定位块21的上端突伸出第二侧撑管7上表面,第二衔接框5设有用于与第四定位块21卡接的第四定位孔22。具体地,在转动过程中,第四定位块21的上端与第二衔接框5抵接,此时,第四定位块21对第四弹簧20向下施力,第四弹簧20受力压缩,当第二侧撑管7完全展开的同时,第四定位块21转动至第四定位孔22的位置,第四定位块21在第四弹簧20的弹性力作用下向上突起,从而与第四定位孔22实现卡接,起到保持展开状态,提高稳定性的作用。
39.本实施例中,第一地撑管1分段设置,第二地撑管2分段设置。这样让第一地撑管1和第二地撑管2起到可伸缩的作用。在展开时起到方便延长球门宽度的效果。进一步的,第
一地撑管1和第二地撑管2均呈一定弧度,使得球门的外形偏向弧形状。第一地撑管1所相邻的每一段的连接方式均为卡扣连接。第二地撑管2所相邻的每一段的连接方式均为卡扣连接。进一步的,第一地撑管1弯折设置,第二地撑管2弯折设置,这样可以提高架起展开后的球门的稳定性。
40.本实施例中,撑网杆8分段设置。这样让撑网杆8起到可伸缩的作用,在展开时起到方便延长球面高度的效果。进一步的,撑网杆8倾斜设置,杆筒9倾斜设置,这样设置可以让球网展开后的角度范围自下至上逐渐增大,方便使用。
41.本实施例中,撑网杆8设有用于与球网卡扣连接的弹性挂扣。在球网通过撑网杆8进行支撑时,通过弹性卡扣扣住球网的其中一段网线,起到辅助安装固定球网的作用。
42.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提高抓地力的手球球门,其特征在于,包括:地撑组件、网撑组件和球网,网撑组件与球网可拆卸连接;地撑组件包括第一地撑管(1)、第二地撑管(2)、中衔接框(3)、第一衔接框(4)、第二衔接框(5)、第一侧撑管(6)和第二侧撑管(7);第一地撑管(1)的一端容设于中衔接框(3)内,且第一地撑管(1)的一端与中衔接框(3)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一地撑管(1)的另一端容设于第一衔接框(4)内,第一地撑管(1)的另一端与第一衔接框(4)转动连接;第一侧撑管(6)的一端容设于第一衔接框(4)内,第一侧撑管(6)的一端与第一衔接框(4)转动连接;第二地撑管(2)的一端容设于中衔接框(3)内,且第二地撑管(2)的一端与中衔接框(3)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二地撑管(2)的另一端容设于第二衔接框(5)内,第二地撑管(2)的另一端与第二衔接框(5)转动连接;第二侧撑管(7)的一端容设于第二衔接框(5)内,第二侧撑管(7)的一端与第二衔接框(5)转动连接;第一侧撑管(6)的外侧设有第一插地组件,第一插地组件包括第一转杆(23)、第一横条(24)以及间隔设置于第一横条(24)的若干根第一插条(25),第一侧撑管(6)的外侧连接有第一转轴座(26),第一转杆(23)的一端与第一横条(24)的中部连接,第一转杆(23)的另一端与第一转轴座(26)转动连接;第二侧撑管(7)的外侧设有第二插地组件,第二插地组件包括第二转杆(27)、第二横条(28)以及间隔设置于第二横条(28)的若干根第二插条(29),第二侧撑管(7)的外侧连接有第二转轴座,第二转杆(27)的一端与第二横条(28)的中部连接,第二转杆(27)的另一端与第二转轴座转动连接;网撑组件包括若干根撑网杆(8)和用于与撑网杆(8)的底端插接的若干个杆筒(9),若干个杆筒(9)分别安装于第一侧撑管(6)的另一端上表面、第一衔接框(4)的上表面、第二衔接框(5)的上表面和第二侧撑管(7)的另一端上表面;若干根撑网杆(8)的上端均设有环形凹槽(10),球网设有用于套设于环形凹槽(10)的弹性安装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抓地力的手球球门,其特征在于,第一地撑管(1)的底部和第二地撑管(2)的底部均设有摩擦垫(3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抓地力的手球球门,其特征在于,第一衔接框(4)的截面形状和第二衔接框(5)的截面形状均为扇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抓地力的手球球门,其特征在于,第一地撑管(1)的一端内设有第一弹簧(11)和第一定位块(12),第一定位块(12)的下端通过第一弹簧(11)与第一地撑管(1)连接,第一定位块(12)的上端突伸出第一地撑管(1)上表面,中衔接框(3)的一端设有用于与第一定位块(12)卡接的第一定位孔(13)。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抓地力的手球球门,其特征在于,第二地撑管(2)的一端内设有第二弹簧(14)和第二定位块(15),第二定位块(15)的下端通过第二弹簧(14)与第二地撑管(2)连接,第二定位块(15)的上端突伸出第二地撑管(2)上表面,中衔接框(3)的另一端设有用于与第二定位块(15)卡接的第二定位孔(16)。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抓地力的手球球门,其特征在于,第一侧撑管(6)的
一端内设有第三弹簧(17)和第三定位块(18),第三定位块(18)的下端通过第三弹簧(17)与第一侧撑管(6)连接,第三定位块(18)的上端突伸出第一侧撑管(6)上表面,第一衔接框(4)设有用于与第三定位块(18)卡接的第三定位孔(19)。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抓地力的手球球门,其特征在于,第二侧撑管(7)的一端内设有第四弹簧(20)和第四定位块(21),第四定位块(21)的下端通过第四弹簧(20)与第二侧撑管(7)连接,第四定位块(21)的上端突伸出第二侧撑管(7)上表面,第二衔接框(5)设有用于与第四定位块(21)卡接的第四定位孔(2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抓地力的手球球门,其特征在于,第一地撑管(1)分段设置,第二地撑管(2)分段设置。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抓地力的手球球门,其特征在于,撑网杆(8)分段设置。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抓地力的手球球门,其特征在于,撑网杆(8)设有用于与球网卡扣连接的弹性挂扣。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动装置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抓地力的手球球门,包括:地撑组件、网撑组件和球网;地撑组件包括第一地撑管、第二地撑管、中衔接框、第一衔接框、第二衔接框、第一侧撑管和第二侧撑管;第一侧撑管设有第一插地组件,第一插地组件包括第一转杆、第一横条以及若干根第一插条,第一侧撑管连接有第一转轴座,第二侧撑管设有第二插地组件,第二插地组件包括第二转杆、第二横条以及若干根第二插条,第二侧撑管连接有第二转轴座。在需要使用球门时,让若干根第一插条插入场地,并且让若干根第二插条插入场地,从而让球门的位置固定,增大抓地力,即使后续球门受到外力碰撞,也能够防止发生偏移的情况,有助于不影响比赛进程。比赛进程。比赛进程。


技术研发人员:

曾巧真 段桂明 张晓萍 廖森 刘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广东佳佑体育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5.10

技术公布日:

2022/11/4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20:31: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474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球门   一地   弹簧   组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