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电源自动切换管理装置及设有该装置的通信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电源自动切换管理装置及设有该双电源自动切换管理装置的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2.便携式通信设备需要长时间作业时,其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非常高,如果当常用外接电源出现突发停电情况时,会导致通信中断,所以为弥补停电造成的影响,需要能够切换到设备自身的储备电源,供应便携式通信设备不间断工作,但是目前的电源切换装置并不能实现电源的有效切换,而在电源切换不及时的情况下,还是会引发通信设备出现短时掉电,从而影响通信设备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电源自动切换管理装置及设有该双电源自动切换管理装置的通信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电源切换不顺畅而导致的用电设备出现掉电的问题。
4.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对便携式通信设备进行供电的双电源自动切换管理装置,该装置包括:控制电路、自动切换电路、电池输出电路和外电输出电路;所述控制电路,用于基于预设的切换原则,采用开关切换的模式通过所述自动切换电路控制所述电池输出电路或所述外电输出电路使能,以对所述便携式通信设备进行供电;所述电池输出电路,用于在所述自动切换电路的触发下,给所述便携式通信设备进行供电;所述外电输出电路,用于在所述自动切换电路的触发下,给所述便携式通信设备进行供电。
5.可选地,所述控制电路还用于,根据外电优先级高于电池的原则,采用开关切换的模式控制所述电池输出电路或所述外电输出电路使能,以对所述便携式通信设备进行供电。
6.可选地,所述电池输出电路包括第一分压电阻r1、第二分压电阻r4、第三分压电阻r7、第四分压电阻r9、第一限流电阻r3、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第四mos管q4、第五mos管q5、第一二极管d1和第四二极管d4;
7.其中,第一分压电阻r1一端连接电池输入正极、第四mos管q4的源极、第二分压电阻r4的一端、第二mos管q2的漏极,另一端连接第四mos管q4的栅极和第四分压电阻r7的一端;
8.第四分压电阻r7的一端连接第四mos管q4的栅极和第一分压电阻r1的一端,另一端连接第五mos管q5的漏极;
9.第二分压电阻r4一端连接电池输入正极、第一分压电阻r1的一端、第四mos管q4的源极和第二mos管q2的漏极,另一端连接第四分压电阻r9的一端、第四mos管q4的漏极、第二mos管q2的栅极和第一限流电阻r3的一端;
10.第二mos管q2的源极连接第一mos管q1的源极,第二mos管q2的漏极连接电池输入
正极、第四mos管q4的源极、第一分压电阻r1的一端和第二分压电阻r4一端,第二mos管q2的栅极连接第二分压电阻r4、第四分压电阻r9的一端和第四mos管q4的漏极;
11.第一mos管q1的源极连接第二mos管q2的源极,第一mos管q1的栅极连接第一限流电阻r3的一端,第一mos管q1的漏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一端;
12.第一二极管d1的另一端连接负载接入端,另一端连接第一mos管q1的漏极;
13.第四分压电阻r9一端连接第二分压电阻r4、第二mos管q2的栅极、第四mos管q4的漏极和第一限流电阻r3的一端,另一端连接第四二极管d4一端;
14.第四二极管d4的另一端连接控制电路输出端;其中,第五mos管q5的漏极连接第三分压电阻r7一端,第五mos管q5的源极连接地,第五mos管q5的栅极连接自动切换电路控制输出端。
15.可选地,所述外电输出电路包括电感l1、第三二极管d3、第三mos管q3、第二二极管d2、第五分压电阻r6、第六分压电阻r10、第五二极管d5;
16.其中,电感l1一端连接外电输入端,另一端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一端、三极管t1的发射极、第二限流电阻r2一端、第七分压电阻r5一端和第五分压电阻r6一端;
17.第三二极管d3的一端连接电感l1的一端、三极管t1的发射极、第二限流电阻r2一端、第七分压电阻r5一端和第五分压电阻r6一端,另一端连接第三mos管q3的源极;
18.第三mos管q3的源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一端,第三mos管q3的栅极连接第五分压电阻r6一端和第六分压电阻r10一端,第三mos管q3的漏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一端;
19.第二二极管d2的一端连接第三mos管q3的漏极,另一端连接负载输入端;
20.第五分压电阻r6一端连接电感l1一端、第三二极管d3一端、三极管t1的发射极、第二限流电阻r2一端和第七分压电阻r5,另一端连接第三mos管q3的栅极和分压电阻第二r10一端;
21.第六分压电阻r10一端连接第三mos管q3的栅极和第五分压电阻r6的一端,另一端连接第五二极管d5的一端;其中,第五二极管d5的一端连接第六分压电阻r10,另一端连接控制电路输出端。
22.可选地,所述自动切换电路包括三极管t1、基准电压源u1、第二限流电阻r2、第三限流电阻r8、第七分压电阻r5、第八分压电阻r11、第九分压电阻r13和第十分压电阻r14;
23.其中,三极管t1的发射极连接电感l1的一端、第三二极管d3的一端、第二限流电阻r2的一端、第七分压电阻r5的一端和第五分压电阻r6的一端,三极管t1的基极连接第二限流电阻r2的一端和第三限流电阻r8的一端,三极管t1的集电极连接第八分压电阻r11的一端;
24.第二限流电阻r2一端连接电感l1的一端、第三二极管d3的一端、第七分压电阻r5的一端、第五分压电阻r6的一端和三极管t1的发射极,另一端连接三极管t1的基极和第三限流电阻r8的一端;
25.第三限流电阻r8一端连接第二限流电阻r2一端和三极管t1的基极,另一端连接基准电压源u1的输出端;
26.基准电压源u3的输出端连接第三限流电阻r8一端,基准电压源u1的地端连接地,基准电压源u1的输入端连接第七分压电阻r5和第十分压电阻r14;
27.第七分压电阻r5一端连接电感l1的一端、第三二极管d3的一端、第二限流电阻r2
的一端、第五分压电阻r6的一端和三极管t1的发射极,另一端连接第十分压电阻r14的一端和基准电压源u1的输入端;
28.第十分压电阻r14一端连接基准电压源u1的输入端和第七分压电阻r5,另一端连接地;其中,第八分压电阻r11一端连接三极管t1的集电极,另一端连接电池输出电路的输入端;其中,第九分压电阻r13一端连接电池输出电路的输入端,另一端连接地。
29.可选地,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第四限流电阻r15、第五限流电阻r12、第六mos管q6,其中,
30.第四限流电阻r15一端接高电平,另一端接地;
31.第五限流电阻r12一端接高电平,另一端连接第六mos管q6的栅极;
32.第六mos管q6的栅极连接第五限流电阻r12一端,第六mos管q6的源极连接地,第六mos管q6的漏极连接电池输出电路的控制输入端和外电输出电路的控制输入端。
33.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外围电路;
34.所述外围电路,用于给所述控制电路、所述电池输出电路和所述外电输出电路进行供电。
35.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通信设备,该便携式通信设备内设有上述任一种所述的双电源自动切换管理装置。
36.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如下:
37.本实用新型的双电源自动切换管理装置包括有一路外接电源输入和一路自身储备电源输入,区分使用优先级,通过自动切换电路来采用开关切换的模式自动对两路接入电源进行自动切换,且将外接电源输入的优先级设置为高优先级,在两路电源同时接入时自动切入外接电源供电模式,储备电源将作为辅助后备电源使用,当外接电源切除后自动切换入储备电源供电。从而实现对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电源的精准切换,避免用电设备出现掉电情况,并且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所有元器件均为国产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百分百,同时本实用新型的装置设计简单,体积小巧,使用方便,并且制作成本低。
38.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39.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40.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对便携式通信设备进行供电的双电源自动切换管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1.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对便携式通信设备进行供电的双电源自动切换管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2.以下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
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
43.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对便携式通信设备进行供电的双电源自动切换管理装置,参见图1,该装置包括:控制电路、自动切换电路、电池输出电路和外电输出电路;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所述控制电路,用于基于预设的切换原则,采用开关切换的模式通过所述自动切换电路控制所述电池输出电路或所述外电输出电路使能,以对所述便携式通信设备进行供电;所述电池输出电路,用于在所述自动切换电路的触发下,给所述便携式通信设备进行供电;所述外电输出电路,用于在所述自动切换电路的触发下,给所述便携式通信设备进行供电。
44.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双电源自动切换管理装置包括有一路外接电源输入和一路自身储备电源输入,区分使用优先级,通过自动切换电路来采用开关切换的模式自动对两路接入电源进行自动切换,且将外接电源输入的优先级设置为高优先级,在两路电源同时接入时自动切入外接电源供电模式,储备电源将作为辅助后备电源使用,当外接电源切除后自动切换入储备电源供电,从而实现对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电源的精准切换,避免用电设备出现掉电情况,并且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所有元器件均为国产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百分百,同时本实用新型的装置设计简单,体积小巧,使用方便,并且制作成本低。
45.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控制电路是根据外电优先级高于电池的原则,通过所述自动切换电路来控制所述电池输出电路或所述外电输出电路使能,以对所述便携式通信设备进行供电。
46.下面将结合图2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各个部分的电路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47.具体实施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电池输出电路包括第一分压电阻r1、第二分压电阻r4、第三分压电阻r7、第四分压电阻r9、第一限流电阻r3、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第四mos管q4、第五mos管q5、第一二极管d1和第四二极管d4;
48.其中,第一分压电阻r1一端连接电池输入正极、第四mos管q4的源极、第二分压电阻r4的一端、第二mos管q2的漏极,另一端连接第四mos管q4的栅极和第四分压电阻r7的一端;
49.第四分压电阻r7的一端连接第四mos管q4的栅极和第一分压电阻r1的一端,另一端连接第五mos管q5的漏极;
50.第二分压电阻r4一端连接电池输入正极、第一分压电阻r1的一端、第四mos管q4的源极和第二mos管q2的漏极,另一端连接第四分压电阻r9的一端、第四mos管q4的漏极、第二mos管q2的栅极和第一限流电阻r3的一端;
51.第二mos管q2的源极连接第一mos管q1的源极,第二mos管q2的漏极连接电池输入正极、第四mos管q4的源极、第一分压电阻r1的一端和第二分压电阻r4一端,第二mos管q2的栅极连接第二分压电阻r4、第四分压电阻r9的一端和第四mos管q4的漏极;
52.第一mos管q1的源极连接第二mos管q2的源极,第一mos管q1的栅极连接第一限流电阻r3的一端,第一mos管q1的漏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一端;
53.第一二极管d1的另一端连接负载接入端,另一端连接第一mos管q1的漏极;
54.第四分压电阻r9一端连接第二分压电阻r4、第二mos管q2的栅极、第四mos管q4的
漏极和第一限流电阻r3的一端,另一端连接第四二极管d4一端;
55.第四二极管d4的另一端连接控制电路输出端;其中,第五mos管q5的漏极连接第三分压电阻r7一端,第五mos管q5的源极连接地,第五mos管q5的栅极连接自动切换电路控制输出端。
56.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外电输出电路包括电感l1、第三二极管d3、第三mos管q3、第二二极管d2、第五分压电阻r6、第六分压电阻r10、第五二极管d5;
57.其中,电感l1一端连接外电输入端,另一端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一端、三极管t1的发射极、第二限流电阻r2一端、第七分压电阻r5一端和第五分压电阻r6一端;
58.第三二极管d3的一端连接电感l1的一端、三极管t1的发射极、第二限流电阻r2一端、第七分压电阻r5一端和第五分压电阻r6一端,另一端连接第三mos管q3的源极;
59.第三mos管q3的源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一端,第三mos管q3的栅极连接第五分压电阻r6一端和第六分压电阻r10一端,第三mos管q3的漏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一端;
60.第二二极管d2的一端连接第三mos管q3的漏极,另一端连接负载输入端;
61.第五分压电阻r6一端连接电感l1一端、第三二极管d3一端、三极管t1的发射极、第二限流电阻r2一端和第七分压电阻r5,另一端连接第三mos管q3的栅极和分压电阻第二r10一端;
62.第六分压电阻r10一端连接第三mos管q3的栅极和第五分压电阻r6的一端,另一端连接第五二极管d5的一端;其中,第五二极管d5的一端连接第六分压电阻r10,另一端连接控制电路输出端。
63.具体实施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自动切换电路包括三极管t1、基准电压源u1、第二限流电阻r2、第三限流电阻r8、第七分压电阻r5、第八分压电阻r11、第九分压电阻r13和第十分压电阻r14;其中,三极管t1的发射极连接电感l1的一端、第三二极管d3的一端、第二限流电阻r2的一端、第七分压电阻r5的一端和第五分压电阻r6的一端,三极管t1的基极连接第二限流电阻r2的一端和第三限流电阻r8的一端,三极管t1的集电极连接第八分压电阻r11的一端;第二限流电阻r2一端连接电感l1的一端、第三二极管d3的一端、第七分压电阻r5的一端、第五分压电阻r6的一端和三极管t1的发射极,另一端连接三极管t1的基极和第三限流电阻r8的一端;第三限流电阻r8一端连接第二限流电阻r2一端和三极管t1的基极,另一端连接基准电压源u1的输出端;基准电压源u3的输出端连接第三限流电阻r8一端,基准电压源u1的地端连接地,基准电压源u1的输入端连接第七分压电阻r5和第十分压电阻r14;第七分压电阻r5一端连接电感l1的一端、第三二极管d3的一端、第二限流电阻r2的一端、第五分压电阻r6的一端和三极管t1的发射极,另一端连接第十分压电阻r14的一端和基准电压源u1的输入端;十分压电阻r14一端连接基准电压源u1的输入端和第七分压电阻r5,另一端连接地;其中,第八分压电阻r11一端连接三极管t1的集电极,另一端连接电池输出电路的输入端;其中,第九分压电阻r13一端连接电池输出电路的输入端,另一端连接地。
6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自动切换电路来实现对电池输出电路和外电输出电路进行无痕切换。当外接电源断开时,电池输出电路自动打开,输出电源为储备电源。当外接电源接入时,外电输出电路自动打开,输出电源为外接电源。自动切换电路为实现双电源自动切换功能。控制电路为实现控制负载接入端是否有电。
6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所述控制电路包
括第四限流电阻r15、第五限流电阻r12、第六mos管q6,其中,第四限流电阻r15一端接高电平,另一端接地;第五限流电阻r12一端接高电平,另一端连接第六mos管q6的栅极;第六mos管q6的栅极连接第五限流电阻r12一端,第六mos管q6的源极连接地,第六mos管q6的漏极连接电池输出电路的控制输入端和外电输出电路的控制输入端。
66.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的控制电路、自动切换电路、电池输出电路和外电输出电路的电路连接关系仅仅是一个具体的例子,在具体实施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其他各种形式的电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功能,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67.进一步地,在具体实施时,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在所述装置上设置各种外围电路,如可以设置用于给所述控制电路、所述电池输出电路和所述外电输出电路进行供电的外围电路,等等。
68.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通信设备,该便携式通信设备内设有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的双电源自动切换管理装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相关内容可参见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进行理解,在此不做详细论述。
69.尽管为示例目的,已经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各种改进、增加和取代也是可能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当不限于上述实施例。

技术特征:


1.一种对便携式通信设备进行供电的双电源自动切换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电路、自动切换电路、电池输出电路和外电输出电路;所述控制电路,用于基于预设的切换原则,通过所述自动切换电路来控制所述电池输出电路或所述外电输出电路使能,以对所述便携式通信设备进行供电;所述电池输出电路,用于在所述自动切换电路的触发下,给所述便携式通信设备进行供电;所述外电输出电路,用于在所述自动切换电路的触发下,给所述便携式通信设备进行供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还用于,根据外电优先级高于电池的原则,通过所述自动切换电路来控制所述电池输出电路或所述外电输出电路使能,以对所述便携式通信设备进行供电。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输出电路包括第一分压电阻r1、第二分压电阻r4、第三分压电阻r7、第四分压电阻r9、第一限流电阻r3、第一mos管q1、第二mos管q2、第四mos管q4、第五mos管q5、第一二极管d1和第四二极管d4;其中,第一分压电阻r1一端连接电池输入正极、第四mos管q4的源极、第二分压电阻r4的一端、第二mos管q2的漏极,另一端连接第四mos管q4的栅极和第四分压电阻r7的一端;第四分压电阻r7的一端连接第四mos管q4的栅极和第一分压电阻r1的一端,另一端连接第五mos管q5的漏极;第二分压电阻r4一端连接电池输入正极、第一分压电阻r1的一端、第四mos管q4的源极和第二mos管q2的漏极,另一端连接第四分压电阻r9的一端、第四mos管q4的漏极、第二mos管q2的栅极和第一限流电阻r3的一端;第二mos管q2的源极连接第一mos管q1的源极,第二mos管q2的漏极连接电池输入正极、第四mos管q4的源极、第一分压电阻r1的一端和第二分压电阻r4一端,第二mos管q2的栅极连接第二分压电阻r4、第四分压电阻r9的一端和第四mos管q4的漏极;第一mos管q1的源极连接第二mos管q2的源极,第一mos管q1的栅极连接第一限流电阻r3的一端,第一mos管q1的漏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一端;第一二极管d1的另一端连接负载接入端,另一端连接第一mos管q1的漏极;第四分压电阻r9一端连接第二分压电阻r4、第二mos管q2的栅极、第四mos管q4的漏极和第一限流电阻r3的一端,另一端连接第四二极管d4一端;第四二极管d4的另一端连接控制电路输出端;其中,第五mos管q5的漏极连接第三分压电阻r7一端,第五mos管q5的源极连接地,第五mos管q5的栅极连接自动切换电路控制输出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电输出电路包括电感l1、第三二极管d3、第三mos管q3、第二二极管d2、第五分压电阻r6、第六分压电阻r10、第五二极管d5;其中,电感l1一端连接外电输入端,另一端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一端、三极管t1的发射极、第二限流电阻r2一端、第七分压电阻r5一端和第五分压电阻r6一端;第三二极管d3的一端连接电感l1的一端、三极管t1的发射极、第二限流电阻r2一端、第七分压电阻r5一端和第五分压电阻r6一端,另一端连接第三mos管q3的源极;
第三mos管q3的源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一端,第三mos管q3的栅极连接第五分压电阻r6一端和第六分压电阻r10一端,第三mos管q3的漏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一端;第二二极管d2的一端连接第三mos管q3的漏极,另一端连接负载输入端;第五分压电阻r6一端连接电感l1一端、第三二极管d3一端、三极管t1的发射极、第二限流电阻r2一端和第七分压电阻r5,另一端连接第三mos管q3的栅极和分压电阻第二r10一端;第六分压电阻r10一端连接第三mos管q3的栅极和第五分压电阻r6的一端,另一端连接第五二极管d5的一端;其中,第五二极管d5的一端连接第六分压电阻r10,另一端连接控制电路输出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切换电路包括三极管t1、基准电压源u1、第二限流电阻r2、第三限流电阻r8、第七分压电阻r5、第八分压电阻r11、第九分压电阻r13和第十分压电阻r14;其中,三极管t1的发射极连接电感l1的一端、第三二极管d3的一端、第二限流电阻r2的一端、第七分压电阻r5的一端和第五分压电阻r6的一端,三极管t1的基极连接第二限流电阻r2的一端和第三限流电阻r8的一端,三极管t1的集电极连接第八分压电阻r11的一端;第二限流电阻r2一端连接电感l1的一端、第三二极管d3的一端、第七分压电阻r5的一端、第五分压电阻r6的一端和三极管t1的发射极,另一端连接三极管t1的基极和第三限流电阻r8的一端;第三限流电阻r8一端连接第二限流电阻r2一端和三极管t1的基极,另一端连接基准电压源u1的输出端;基准电压源u3的输出端连接第三限流电阻r8一端,基准电压源u1的地端连接地,基准电压源u1的输入端连接第七分压电阻r5和第十分压电阻r14;第七分压电阻r5一端连接电感l1的一端、第三二极管d3的一端、第二限流电阻r2的一端、第五分压电阻r6的一端和三极管t1的发射极,另一端连接第十分压电阻r14的一端和基准电压源u1的输入端;第十分压电阻r14一端连接基准电压源u1的输入端和第七分压电阻r5,另一端连接地;其中,第八分压电阻r11一端连接三极管t1的集电极,另一端连接电池输出电路的输入端;其中,第九分压电阻r13一端连接电池输出电路的输入端,另一端连接地。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第四限流电阻r15、第五限流电阻r12、第六mos管q6,其中,第四限流电阻r15一端接高电平,另一端接地;第五限流电阻r12一端接高电平,另一端连接第六mos管q6的栅极;第六mos管q6的栅极连接第五限流电阻r12一端,第六mos管q6的源极连接地,第六mos管q6的漏极连接电池输出电路的控制输入端和外电输出电路的控制输入端。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外围电路;所述外围电路,用于给所述控制电路、所述电池输出电路和所述外电输出电路进行供电。8.一种便携式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通信设备内设有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双电源自动切换管理装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电源自动切换管理装置及设有该装置的通信设备,本实用新型的双电源自动切换管理装置包括有一路外接电源输入和一路自身储备电源输入,区分使用优先级,通过自动切换电路来采用开关切换的模式自动对两路接入电源进行自动切换,且将外接电源输入的优先级设置为高优先级,在两路电源同时接入时自动切入外接电源供电模式,储备电源将作为辅助后备电源使用,当外接电源切除后自动切换入储备电源供电。从而实现对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电源的精准切换,避免用电设备出现掉电情况,并且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所有元器件均为国产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百分百,同时本实用新型的装置设计简单,体积小巧,使用方便,并且制作成本低。制作成本低。制作成本低。


技术研发人员:

刘亚光 刘晶 田立冬 潘纯娣 王岩 于洋 张瑞 朱晶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五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

2022.07.05

技术公布日:

2022/12/16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13:23: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465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流电   所述   电路   栅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