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电池装置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载电池装置及汽车。


背景技术:



2.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对电动汽车配备的车载电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充电快、散热快和结构强度高等。
3.现有技术的电动汽车车载电池在超充18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时,车载电池的电芯热量不能及时的被带走,散热慢就必然导致车载电池的温升超标。如果通过限制充电电流来改善充电时车载电池的温升超标问题,那么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也会因此相应的变长,车载电池过长的充电时间会给车主带来极大的不便,也必然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4.现有技术的电动汽车车载电池的电芯模组通过端板螺栓锁附在车载电池的下托盘上,电芯模组和下托盘侧壁之间需要预留空间来容纳锁附螺栓等零件,在车载电池受到侧向碰撞时全靠下托盘总成来承受挤压力,而电芯模组不会与下托盘一起承受挤压力;如果车载电池受到的侧向碰撞力比较大,下托盘在遭受严重挤溃破坏后,电芯模组也会被损坏,车载电池的整体结构强度低。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载电池装置及汽车,本技术的车载电池装置通过电芯模块和下托盘总成胶接、在电芯模块两侧设置缓冲结构,可以提高车载电池装置充电时的散热速度和提高车载电池装置的结构强度。
6.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载电池装置,包括加强上盖组件、电芯模块、缓冲结构和下托盘总成,所述电芯模块和所述缓冲结构设置于所述加强上盖组件和所述下托盘总成配合后形成的车载电池内腔中;
7.所述电芯模块和所述下托盘总成胶接;
8.所述缓冲结构设置于所述电芯模块沿汽车车身长度方向的两侧。
9.优选地,所述下托盘总成包括第一液冷板、第二液冷板和下托盘本体,所述第一液冷板和所述第二液冷板连通;
10.所述第一液冷板与所述下托盘本体固定连接;
11.所述电芯模块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液冷板匹配的液冷板安装位,所述第二液冷板与所述液冷板安装位插接。
12.优选地,所述第二液冷板包括连接管道,以及与所述液冷板安装位匹配的多个液冷片,所述连接管道和所述液冷片连通。
13.优选地,所述加强上盖组件包括上盖本体和设置于所述上盖本体上的加强结构。
14.优选地,所述汽车底板上设置有上盖安装口,所述加强上盖组件与所述上盖安装口相匹配。
15.优选地,所述缓冲结构分别与所述电芯模块和所述下托盘总成胶接。
16.优选地,所述电芯模块和所述下托盘总成间设置有导热结构胶层。
17.优选地,所述下托盘本体的周侧设置有边梁,所述缓冲结构和所述边梁接触设置。
18.优选地,所述缓冲结构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液冷板匹配的插槽,所述第二液冷板的两端与所述插槽配合。
19.另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电池装置。
20.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车载电池装置及汽车,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1.本技术的车载电池装置通过电芯模块和下托盘总成胶接、在电芯模块两侧设置缓冲结构,可以提高车载电池装置充电时的散热速度和提高车载电池装置的结构强度。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电池装置爆炸图;
2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电池装置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芯模块、第一液冷板和第二液冷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下托盘本体和第一液冷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芯模块、缓冲结构和下托盘总成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28.以下对附图作补充说明:
29.1-加强上盖组件;11-上盖本体;12-加强结构;2-电芯模块;3-缓冲结构;31-插槽;4-下托盘总成;41-第一液冷板;42-第二液冷板;421-连接管道;422-液冷片;43-下托盘本体;431-边梁。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1.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技术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的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而且,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
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32.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电池装置爆炸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电池装置结构示意图,本技术实施例中,车载电池装置包括加强上盖组件1、电芯模块2、缓冲结构3和下托盘总成4,电芯模块2和缓冲结构3设置于加强上盖组件1和下托盘总成4配合后形成的车载电池内腔中;电芯模块2和下托盘总成4胶接;缓冲结构3设置于电芯模块2沿汽车车身长度方向的两侧。
33.在一个实施例中,车载电池装置包括加强上盖组件1、电芯模块2、缓冲结构3和下托盘总成4,其中,加强上盖组件1和下托盘总成4作为车载电池装置外壳的上下组成部分,加强上盖组件1和下托盘总成4配合后形成车载电池内腔,电芯模块2和缓冲结构3设置于车载电池内腔中。
34.进一步地,电芯模块2和下托盘总成4胶接;具体的,电芯模块2和下托盘总成4通过胶粘的方式固定连接,且结构胶完全填充电芯模块2的间隙,可以提高车载电池装置充电时的散热速度;固化之后的结构胶使电芯模块2形成一个实心的整体且与下托盘总成4固定连接;电芯模块2和下托盘总成4胶接的连接方式结构简单,且可以提高下托盘总成4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车载电池装置的结构强度。
35.而现有技术中的车载电池装置,电芯模块和下托盘总成的固定连接通过螺栓将电芯端板锁附在下托盘总成来实现,现有技术中的连接方式结构相对复杂,且会增加车载电池装置的重量。
36.同时,缓冲结构3对称设置于电芯模块2沿汽车车身长度方向的两侧;具体地,缓冲结构3为长方体形状的弹性件,固定设置于电芯模块2和下托盘总成4的侧壁之间;当车辆受到侧向碰撞力,对称设置于电芯模块2两侧的缓冲结构3可以对车辆受到的侧向碰撞力起到缓冲作用,从而保护电芯模块。
3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电池装置通过电芯模块和下托盘总成胶接、在电芯模块两侧设置缓冲结构,可以提高车载电池装置充电时的散热速度和提高车载电池装置的结构强度。
38.本技术实施例中,下托盘总成4包括第一液冷板41、第二液冷板42和下托盘本体43,第一液冷板41和第二液冷板42连通;第一液冷板41与下托盘本体43固定连接;电芯模块2上设置有与第二液冷板42匹配的液冷板安装位,第二液冷板42与液冷板安装位插接。
39.在一个实施例中,下托盘总成4包括第一液冷板41、第二液冷板42和下托盘本体43,其中,第一液冷板41和第二液冷板42中均容置有可以流动的液冷剂,流动的液冷剂可以带走车载电池装置充电时电芯模块2产生的热量。
40.具体地,第一液冷板41和第二液冷板42通过管道连通的形式实现并联连接。
41.同时,请参见图3,第一液冷板41为至少能够覆盖电芯模块2下表面的连续的方形的液冷板,第一液冷板41远离电芯模块2的一侧与下托盘本体43固定连接,以实现第一液冷板41的固定。
42.同时,电芯模块2上设置有与第二液冷板42匹配的液冷板安装位,具体地,液冷板安装位为电芯模块2中相邻电芯之间存在的间隙,第二液冷板42通过液冷板安装位与电芯模块2实现插接,如此,可以更好更快的带走车载电池装置充电和工作时电芯模块2产生的
热量。
43.与现有技术中车载电池装置的液冷系统相比,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电池装置增加第二液冷板42,且第二液冷板42与电芯模块2插接,可以更好更快的带走车载电池装置充电时电芯模块2产生的热量,提高车载电池装置充电时的散热速度。
44.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液冷板42包括连接管道421,以及与液冷板安装位匹配的多个液冷片422,连接管道421和液冷片422连通。
45.在一个实施例中,液冷片422与相邻电芯之间的间隙配合,多个液冷片422彼此之间通过连接管道421连通,且多个液冷片422通过连接管道421固定连接于第一液冷板41上;如此,可以缩短散热距离,提高车载电池装置充电和工作时的散热速度。
46.本技术实施例中,上盖组件1包括上盖本体11和设置于上盖本体11上的加强结构12。
47.在一个实施例中,上盖组件1包括上盖本体11和加强结构12,具体地,加强结构12为与上盖本体11固定连接的横梁或纵梁,加强结构12设置于上盖本体11远离电芯模块2的一侧,不占用车载电池装置的内部空间,且可以提高车载电池装置的结构强度。
48.本技术实施例中,汽车底板上设置有上盖安装口,加强上盖组件1与上盖安装口相匹配。
49.在一个实施例中,车载电池装置的加强上盖组件1作为车辆底板的一部分,与汽车底板上设置的上盖安装口相匹配;加强上盖组件1集成车载电池装置上盖的功能和汽车部分底板的功能,实现两个功能部件的共用,减少车用零部件的数量,从而降低整车重量和成本。
50.本技术实施例中,缓冲结构3分别与电芯模块2和下托盘总成4胶接。
51.在一个实施例中,缓冲结构3通过结构胶分别与电芯模块2和下托盘总成4固定连接;具体地,缓冲结构3通过结构胶分别与电芯模块2、第一液冷板41和第二液冷板42固定连接,且结构胶完全填充缓冲结构3、电芯模块2、第一液冷板41和第二液冷板42之间的间隙,固化之后的结构胶使得缓冲结构3、电芯模块2、第一液冷板41和第二液冷板42连接成为实心的整体,胶接的连接方式装配简单易实现,且可以提高下托盘总成4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车载电池装置的结构强度。
52.具体的,上述结构胶为导热结构胶,相应的,电芯模块2和下托盘总成4间设置有导热结构胶层。
53.在一个实施例中,电芯模块2分别与第一液冷板41和第二液冷板42间设置有导热结构胶层,电芯模块2分别与第一液冷板41和第二液冷板42通过导热结构胶层实现固定连接;固化后的导热结构胶不仅可以起到固定连接作用,而且可以有效导热;通过导热结构胶填充电芯模块2、第一液冷板41和第二液冷板42之间的间隙,加速热量传递至第一液冷板41和第二液冷板42,从而使第一液冷板41和第二液冷板42可以及时高效的带走车载电池装置充电和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实现进一步提高车载电池装置充电和工作时的散热速度。
54.本技术实施例中,下托盘本体43的周侧设置有边梁431,缓冲结构3和边梁431接触设置。
55.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见图4,下托盘本体43的周侧设置有凸起的边梁431,缓冲结构3对称设置于电芯模块2两侧,缓冲结构3与沿车辆车身长度方向的边梁431接触设置;下
托盘总成4内部的电芯模块2、第一液冷板41、第二液冷板42和缓冲结构3间的间隙填充有导热结构胶,且缓冲结构3和边梁431接触设置,如此,可以充分利用下托盘总成4的内部空间,不仅可以降低空间占用,且可以提高下托盘总成4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车载电池装置防侧向撞击的能力。
56.本技术实施例中,缓冲结构3上设置有与第二液冷板42匹配的插槽31,第二液冷板42的两端与插槽31配合。
57.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见图5,缓冲结构3上设置有与第二液冷板42中多个液冷片422匹配的插槽31,第二液冷板42对称设置,第二液冷板42靠近缓冲结构3的两端与插槽31配合,实现缓冲结构3和第二液冷板42的预装配。
58.此外,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载电池装置。
59.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汽车和车载电池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技术效果:
60.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电池装置,通过导热结构胶填充电芯模块、第一液冷板、第二液冷板和缓冲结构之间的间隙,固化后的导热结构胶将电芯模块、第一液冷板、第二液冷板和缓冲结构连接成为一个实心整体,且设置于电芯模块两侧的缓冲结构与下托盘本体的边梁接触设置,可以提高下托盘总成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车载电池装置的防侧向撞击能力;
61.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电池装置,通过导热结构胶填充电芯模块和第一液冷板间的间隙,不仅可以实现电芯模块和第一液冷板简单且紧凑的装配,导热结构胶还可以高效的将车载电池装置充电和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传递给第一液冷板,以使第一液冷板快速的带走车载电池装置充电和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提高车载电池装置的散热速度;
62.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电池装置,通过设置与电芯模块中相邻电芯之间的间隙配合的第二液冷板,并通过导热结构胶填充电芯模块和第二液冷板间的间隙,导热结构胶可以高效的将车载电池装置充电和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传递给第二液冷板,以使第二液冷板快速的将车载电池装置充电和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带走,可以进一步提高车载电池装置的散热速度;
63.4.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电池装置中的加强上盖组件集成车载电池装置上盖的功能和汽车部分底板的功能,实现两个功能部件的共用,减少车用零部件的数量,从而降低整车的重量和成本。
64.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载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加强上盖组件(1)、电芯模块(2)、缓冲结构(3)和下托盘总成(4),所述电芯模块(2)和所述缓冲结构(3)设置于所述加强上盖组件(1)和所述下托盘总成(4)配合后形成的车载电池内腔中;所述电芯模块(2)和所述下托盘总成(4)胶接;所述缓冲结构(3)设置于所述电芯模块(2)沿汽车车身长度方向的两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托盘总成(4)包括第一液冷板(41)、第二液冷板(42)和下托盘本体(43),所述第一液冷板(41)和所述第二液冷板(42)连通;所述第一液冷板(41)与所述下托盘本体(43)固定连接;所述电芯模块(2)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液冷板(42)匹配的液冷板安装位,所述第二液冷板(42)与所述液冷板安装位插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冷板(42)包括连接管道(421),以及与所述液冷板安装位匹配的多个液冷片(422),所述连接管道(421)和所述液冷片(422)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上盖组件(1)包括上盖本体(11)和设置于所述上盖本体(11)上的加强结构(1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汽车底板上设置有上盖安装口,所述加强上盖组件(1)与所述上盖安装口相匹配。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结构(3)分别与所述电芯模块(2)和所述下托盘总成(4)胶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模块(2)和所述下托盘总成(4)间设置有导热结构胶层。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托盘本体(43)的周侧设置有边梁(431),所述缓冲结构(3)和所述边梁(431)接触设置。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结构(3)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液冷板(42)匹配的插槽(31),所述第二液冷板(42)的两端与所述插槽(31)配合。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电池装置。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载电池装置及汽车,车载电池装置包括加强上盖组件、电芯模块、缓冲结构和下托盘总成,电芯模块和缓冲结构设置于加强上盖组件和下托盘总成配合后形成的车载电池内腔中;电芯模块和下托盘总成胶接;缓冲结构设置于电芯模块沿汽车车身长度方向的两侧。本申请的车载电池装置通过电芯模块和下托盘总成胶接、在电芯模块两侧设置缓冲结构,可以提高车载电池装置充电时的散热速度和提高车载电池装置的结构强度。车载电池装置的结构强度。车载电池装置的结构强度。


技术研发人员:

吕永民 张辉 潘福中 陈凯 林炜芳 牛亚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浙江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4.24

技术公布日:

2022/12/23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3:22: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465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冷板   托盘   电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