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北京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作者:杨晓丽
来源:《新材料产业》 2014年第1期
    文/ 杨晓丽北京新材料发展中心发展研究部
    新材料作为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一直受到北京市政府的重视,在多项战略规划中均将其列为北京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近年来,北京持续加强新材料领域的科技创新力度,充分发挥北京强大的科研基础优势,使得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化成效不断提高。新材料已经成为了北京继电子信息和光机电之后的第3大高新技术产业,且其支撑下游产业增长的放大效应逐步凸显。
    截至2012年底,北京市主营新材料生产、加工及服务的企业有900多家,营业收入超过1 400亿元*,总资产达到2 10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00亿元,从业人员9万多人。
    一、行业分布
    北京市新材料产业涉及行业面广,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公布的6大产业领域中均有涉及。
    从企业数量上来看,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和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是北京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目前分别有161、170、132家企业,合计占新材料企业总数的49%;前沿新材料近年在北京迅速发展,已经成立了155家企业,占新材料企业总数的17%;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有85家企业,占9%;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受北京的环境条件制约,大部分已经产能转移,目前只剩以首钢为代表的16家企业,企业数约占新材料企业总数的2%;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新材料相关服务业(包括材料检测与技术服务等第三产业),作为北京新材料的特优势产业,拥有126家企业,占新材料企业总数的13%(见图1)。通过增值的专业化服务体系,新材料相关服务业起到扩散新材料领域最新科研成果、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产业机构优化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
   
    从产值贡献上来看,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特种金属功能材料产值最大,分别达到297.6亿元、293.5
亿元,分别占北京市新材料总产值的30%、29%;先进高分子材料和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两大行业产值其次,分别达到139亿元、136亿元,分别占总产值的14%、13%;前沿新材料和新材料服务业(材料检测与技术服务类)也分别有70亿元和34.5亿元的产值(该“产值”根据各企业上报的“营业总收入”合算所得),见图2。
   
    总之,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和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是北京市的绝对优势产业。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在北京具有雄厚的研究基础,产品种类较多,且技术门槛高、产品竞争力强,是适合在北京发展的重点产业。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以新型建材类企业居多,且产值较大。虽然建材类企业技术门槛低、利润率相对较低,但受益于北京巨大的市场需求,新型建材企业仍将是新材料行业内的大户。另外,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人工晶体也是北京市的特优势产业,其主要依附于中材集团人工晶体研究院。
    前沿新材料和新材料服务业虽然产值较小,但企业数量很多,且发展迅速,是北京市新材料最具潜力的产业。前沿新材料依附于首都科技的强大支撑,接轨世界,引领全国,是北京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潜力产业。目前北京纳米科技产业和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同时超导材料、智能材料等也代表了全国领先水平。服务业一直是北京市的优势产业,同样北京新材料行业相关的检测服务、技术服务等也代表了国内的主要力量。然而,北京市2012年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6.5%,新材料服务业才占行业总产值的3%,未来材料服务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北京的城市环境要求,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和先进高分子材料理论上属于逐步转移输出或者工艺改造升级的产业。高端金属结构材料目前仅以首钢的冷轧薄板生产线为主体。先进高分子领域,由于北京拥有多年的产业基础,研发优势仍然强大,且高分子应用到多个行业领域,所以目前仍然有较多数量的企业,以精细化工、特种涂料、粘黏剂等为主。虽然北京的研发和市场等优势使得这些企业不愿远离北京,但其大部分的产能已经趋向京外布局,留在北京的多为总部、研发及销售主体(见图3)。而以前的北京焦化厂、北京化工二厂等企业已经全部搬迁,中国石化集团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简称“燕山石化”)、中国北方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北化集团”)等企业根据地方发展战略需求,完成了技术升级改造及产品结构调整。目前北京以燕山石化为主体,努力发展上下游产业链,建造了石化新材料产业基地,增加高端产品附加值。
   
    二、区域分布
    北京市新材料企业主要集中于海淀、昌平、丰台3个区,分别有企业404家、169家和134家,合计占新材料企业总数的75%;产值分别达到477.7亿元、82.8亿元和161.7亿元,合计占新材料总产值的71.9%(见图4和图5)。
   
    北京已经形成了永丰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怀柔纳米材料产业园、中关村产业园等多个新材料产业集聚地。根据“北京市新材料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北京将着力构建中关村科学城新材料创新高地,积极培育顺义高性能金属和新型建筑材料、大兴新能源材料、昌平先进电池和高端金属材料、怀柔特种金属功能和纳米材料等特材料产业聚集区。
    三、研究力量
    北京市在新材料领域拥有强大的科研力量,拥有全国30%~40%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基础设施,全国50%的两院院士、30%~40%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承担了全国40%~50%的国家有关新材料领域计划项目,具体见表1。
    北京是全国智力资源聚集的核心区,2012年北京新材料产业从业人员中,博士学历及以上人员共计1 427人,硕士学历人员5 377人,本科学历人员18 214人,大专学历人员12 948人。总体上讲,2012年新材料产业从业人员数明显上升,同比增长7.2%,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与2011年同期相比增加16.9%,高于产业总人数增长比例4.9%。
    北京技术创新十分活跃,2012年北京新材料产业领域申请专利2 034件,同比增长22.5% ;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 203项,占申请总数的59.15%。总体上看,北京新材料领域技术专利申请量仍然保持快速增长。
    四、产业政策
    北京新材料企业在享受国家和北京市政府相关优惠税收政策的同时,北京市在各类科技计划和规划中都给予了重点关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自2002年开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以来,新材料领域一直是其重点支持的7大领域之一,在纳米材料、磁性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每年都投入一定的科技经费予以重点支持。特别是在重点产业核心技术突破、应用基础研究和前瞻性技术研究等方面。
    北京市在各项战略规划中均对新材料产业给予了重点关注,见表2。
   
    五、主要问题
    1. 科技与产业要素缺乏有效整合,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
    技术基础与研发力量是北京的最大优势,但新材料的研发仍以传统材料领域专家为主,设备、工艺、用户等方面参与程度不够,导致很多新材料在研发制备过程中由于缺少其他专业技术的支撑而流产或仅处于实验室阶段,从实验室样品到工厂产品再到市场商品的过程较长,缺乏装备制造、工艺设计、品牌运营等方面专家的深度参与,新材料的研发、生产与应用之间尚未建立有效结合机制。寻求多学科、多领域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已经成为未来北京市新材料发展的迫切需求。
    2. 北京区域功能定位约束日趋明显,产业高端化发展迫在眉睫
    北京土地、人力、环保等约束较大,多个领域的新材料企业仍然难逃制造业耗能、排污等环保问题,随着北京区域环保要求的加强,一些被贴上耗能、污染标签的企业被迫停工、搬迁,传统外延式扩张难以为继。其结果必然促使北京新材料产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的高端化发展,同时也会促使一些具有较高附加值的相关产业链上的配套企业不得不将产能向区外转移。
    3. 技术创新潜能未能有效激发,配套工艺装备水平亟待提高
    北京新材料研发力量全国居首,多项科研成果国际领先,但独自实现产业化的较少,产业跟踪仿制较多,产品独创性不够。一些高附加值新材料产品依赖进口,部分产品及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缺乏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新材料产品和技术。同时北京新材料工艺技术发展滞后,配套能力差。多数关键材料、加工设备和加工技术依赖进口,配套工艺水平落后制约了北京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未来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必然要求材料、加工、应用紧密联合。
    六、展望与建议
    新材料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应用范围广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从“十二五”开始,新材料产业已被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单独产业提出,其重要性得到了空前加强。北京拥有首屈一指的强大科技资源优势,在国内新材料产业的创新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因受到北京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全产业链发展布局潜力不足等不利因素的多重制约,对北京新材料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定位要求。
    1. 进一步定位好产业发展模式
    技术创新是企业的动力之源,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就新材料产业的创新能力要素来说,北京在技术创新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面。北京需要充分运用首都研发优势,发挥政府协调能力,扶持新材料研发、材料生产制造、下游应用和设备制造等产、学、研、用多方面关键领域企业或研究机构建立产业联盟等组织,充分整合好原料、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发挥好产业联盟等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加强行业服务,加强行业自律和内部协调,避免同行业无序竞争,引导上下游核心企业进行产业联
合创新,逐步形成重大项目联合创新的内生机制。以“技术引领型新材料产业集发展模式”作为主体定位,大力促进企业联合创新协同发展,不断引领中国新材料产业科学发展。
    2. 进一步构建好产业政策体系
    突出北京地区企业发展的政策需要,围绕新材料产业政策目标、内容构成、政策手段、政策实施的主体客体和政策效果评价等要件,提出并构建符合北京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尤其是在产业政策的内容构成上,要敢于突破过去一般的仅对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布局政策等方面展开研究的局限,将产业人才政策、产业政策法、产业集政策和产业环境政策等内容纳入产业政策的内容体系中进行细分研究;在产业政策的实现形式上,要以国家产业目录对产业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3大类产业划分为基础,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研究具体的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布局政策等,并从供需两方面入手,综合运用包括经济、行政、法律和其他手段等在内的多种政策工具,采取“组合拳”的形式,积极构建适合北京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
    3. 进一步建设好产业人才高地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它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更加凸显。北京是全国高等人才最集中的地方,相对于其他地区,更容易吸引人才。但由于北京户籍等政策的限制,企业每年申请到的人才引进名额有限,无法及时有效地为企业补充新的人才力量,特别是一些技术较前沿、
还未产生收益的高新技术企业,优秀人才的引进已经成为了众多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人才留京后,高房价、高生活成本对人才的巨大物质、精神压力,已经成为了影响行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因此,要把培养、使用、留住和引进人才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要设立新材料产业关键人才引进专项资金,鼓励制定多层次的人才政策,开拓多渠道、多形式的人才引进方式;要引进一批在新材料领域拥有先进科技成果、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杰出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加快北京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人才高地建设,为不同层次的留京人才创造各种便利条件。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3:30: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4621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材料   产业   北京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