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新能源领域前沿材料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北京新能源领域前沿材料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齐颖 马晓璇 杨晓丽
来源:《新材料产业》2019年第04期
        新能源材料是在环保理念推出之后引发的对不可再生资源节约利用的一种新的科技理念,新能源材料是指具有能量储存和转换功能的,可以支撑新能源发展的功能材料或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新能源材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新能源材料可以有效进行能量转换;新能源材料可以增加能源利用的新途径。新能源材料的基础仍然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基于新能源理念的演化与发展,研究的范围涉及金属、陶瓷、高分子材料(如塑料)、半导体以及复合材料。
        新能源材料产业是形成的具有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它建立在新能源材料技术基础之上,开发生产新能源材料产品,包括新能源材料及其相關产品和技术装备,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能源材料对新能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①促成新能源系统的诞生,提高了新能源系统的效率;②直接影响着新能源系统的投资与运行成本。
        新能源前沿材料主要分为6大类,包括太阳能材料、核材料、风能材料、锂离子电池关键
材料、燃料电池材料、储氢材料。经过前期调研分析北京新能源前沿材料发展情况,太阳能材料方面:太阳能材料领域属于能耗较高项目,在北京只有示范性项目的铺设点,在北京发展优势不明显,如能解决能耗及污染等问题可在北京发展布局;核材料方面:北京的基础研究优势明显,北京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有研科技”)有金属研究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等单位;风能材料方面:风能叶片不好降解,北京环保要求较高,北京优势企业中材科技风电叶片科技有限公司已搬迁至邯郸,因此北京发展风能材料产业困难较大;锂离子电池材料方面:北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优势明显,政策上有《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科技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系列文件的通知》中明确有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领域,锂离子电池材料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北京拥有锂离子电池材料行业领域企业北京当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因此锂离子电池材料在北京开展全产业链布局具有较大优势;燃料电池方面:北京一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具有发展优势,根据《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材料产业的指导意见》,建议北京可以在房山区布局相关产业;储氢材料方面:储氢材料较其他能源材料相比,污染较少、能耗较低领域,同时北京在该领域基础研究优势明显,包括有研科技、北京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同时已有北京浩运金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产业化企业,建议北京可以大力发展储氢材料。
        综上,本文基于对北京新能源前沿材料进行梳理分析,并力争寻到适合北京重点发展的新能源前沿材料发展方向,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较适合北京发展的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燃料电池材料、储氢材料3个新能源前沿材料方向。
        1 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
        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主要由其所用电池内部材料的结构和性能来决定,包括电解液、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和隔膜等。而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的选择和质量直接决定了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与价格,正极材料的成本大约占整个电池成本的40%左右。由于目前的碳材料发展比较成熟,一般选用碳材料作为负极材料。而新的负极材料的研究方向是非碳极材料(例如钛酸锂)。制约锂离子电池性能进一步提高、价格进一步降低的重要因素是正极材料的开发。对锂离子动力电池尤其如此。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方面,研究最多的是具有α—NaFeO2型层状结构的LiCoO2、LiNiO2和尖晶石结构的LiMn2O4及它们的掺杂化合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方面,商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碳材料以中间相碳微球(M C M B )和石墨材料为代表。
        1.1 代表企业
        北京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的代表企业主要有:
        1.1.1 北京神州巨电新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北京神州巨电新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2007年8月成立于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注册资金1亿元,是新材料企业的代表之一,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高安全单体超大容量、固态聚合物、动力锂电池规模化生产工艺技术。也是国际具有智能动力锂电池产业化生产技术、纯电动汽车(公交车)集成、智能化动态实时能源管理技术、纯电动汽车运营管理商业化模式等全产业链核心技术企业之一。2016年投资25.8亿元建32亿Wh单体大容量、固态聚合物、动力锂电池规模化生产基地。神州巨电首创独特的锂电池产品已成功地应用于国防装备和纯电动汽车、大巴车、移动和风能、太阳能储能等领域。
        1.1.2 北京创亚动力电池研发有限公司
        北京创亚动力电池研发有限公司位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是一家专业致力于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的研发、生产和经营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总投资5 000万元,在国内建有2个具有业内先进技术工艺的生产工厂,具有年产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1 500t,电解液1 00
0t的生产能力。生产的负极材料包括中间相碳微球系列(MBG)、改性天然石墨(GNMG)系列、改性人造石墨系列(GHMG)和人造石墨系列(HSG)等10余个品种。生产的电解液产品包括普通型电解液、功能型电解液、动力型电解液等,能够为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量身设计市场需求的各种功能型电解液:如长寿命、高倍率、铝塑膜包装电池高温防气胀、过充型、阻燃型电解液以及与锂离子动力电池新型正负极材料相匹配的电解液等。
        1.1.3 北京当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当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当升科技”)是国内锂电正极材料的龙头企业之一,以新能源材料研发和生产为主,率先成为国内出口锂电正极材料的供应商,与全球前6大锂电巨头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于2010年4月成功登陆创业板,并于后期涉足负极材料领域,成为国内前沿的动力锂电正极材料供应商。
        2018年,当升科技新品开发卓有成效,多系列高镍产品全面推向市场。同时,加快高镍多元材料新品开发,形成了高容量、高压实、高电压、单晶形貌且性能稳定的多系列高镍产品体系。目前,公司组织专门团队加大固态锂电材料和富锂锰基材料的开发,并与国内科研机构就上述前瞻性材料的开发建立创新联合体,也为欧、美以及国内等多个具有固态锂电
领先技术的国际知名公司和科研机构进行配套开发,目前已完成对国内外多个客户送样,产品性能获得广泛认可,后续将继续开展合作开发,推动科研成果高效产业化。
        1.2 发展建议
        1.2.1 政府引导资金支持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研究
        依托优势单位,支持开展锂离子动力电池共性制备技术研究,以战略需求为导向,开展锂离子动力电池应用性研究与产品开发;以民生和产业需求为导向,开展其他锂离子动力电池应用性研究。
        1.2.2 成立锂离子动力电池全产业链联盟
        联盟成员将由锂离子动力电池全产业链的上下游科研单位、企业组成,有别于目前国内广泛存在的同领域成员组成的联盟模式。产业链联盟有利于目标一致、减少竞争,利益共享,形成利益捆綁、链条式产业联盟,有益于锂离子动力电池整体推进。
        1.2.3 大力发展电池回收市场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巨大,而电池置换成本较高,因此建立完善妥善的回收机制,合理的回收定价,同时监管层需注意规范电池回收市场运营,加强配套鼓励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电池回收市场将得到有效发展。
        1.2.4 大力推进全固态电池、锂硫电池等下一代电池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全固态电池技术被认为是电池技术的未来,采用全固态电池技术可大幅度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同时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世界各大厂商纷纷布局。宝马公司在2017年2月宣布2026年将公布采用固态电解质的突破性车载电池技术,将有利于降低重量,提高电池安全性。
        当前国内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已经基本配套,为我国离子电池产业的更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 燃料电池材料
        燃料电池不同于蓄电池,它是直接将燃料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且所用的燃料清洁无污染。传统的燃料电池的燃料多为氢气,反应后的产物是水,不产生一氧化碳、二氧
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性气体。燃料电池根据所用电解质的不同,分为碱性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磷酸盐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日韩等汽车巨头在氢能源汽车领域涉足较早,包括现代ix35 FCV、NEXO、本田Clarity、丰田Mirai等。相比纯电动汽车而言,氢燃料电池汽车具有“充氢时间短,续航持久”的特点。未来,韩国、日本也都纷纷对5~10年后的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做了具体规划与展望。氢能源车产业正吸引越来越多的车企。
        我国很早就形成了以大学研究院为主体的氢能源燃料电池研发机构,并为汽车应用打下了一定基础。企业中,上汽集团推出了荣威950插电混动燃料汽车,长城汽车此前也收购了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51%的股权,并计划在2022年推出首款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商用车领域,宇通和福田的氢燃料电池客车已经得到实际应用,中国重汽也研制出了3款氢能源燃料车型。2018年,常州国家高新区引进安泰创明新能源材料项目,签订关于氢燃料电池及氢能利用产业投资合作的框架协议,大力推动常州氢能源产业的发展。2019年西安新建10亿规模氢堆产业基地,是国内首个规模化产业落地项目,总投资 10亿元,可年产5万台氢燃料发动机。
        2.1 代表企业
        北京燃料电池相关的代表企业主要有:
        2.1.1 北京动力电池研究中心
        北京动力电池研究中心是北京有金属研究总院(以下简称“有研总院”)下属二级单位,成立于2010年9月,是由有研总院从事镍氢电池及材料、锂离子电池及材料、燃料电池材料、电池检测技术与装备等研究室组建而成。技术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其中锂离子动力电池成果转让后实现产能5亿Wh(约占全国10%),氢氧化镍材料实现产能约占全国50%、贮氢合金材料占全国40%。
        2.1.2 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先行者和领导者,自2004年以来,始终专注于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研发与产业化,致力于打造国际最具实力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制造企业。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22:25: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4568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材料   电池   北京   新能源   燃料电池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