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预锂化技术的研究

烷的还原作用,通过类似SEI 形成的反应过程,形成连续致密
的涂层,从而提高Li x Si 纳米粒子的稳定性[2]
。硅、锡和石墨用这些纳米粒子预锂化,可达到94%至100%以上的高首次循环库仑效率。Li x Si 纳米粒子(NPs)预锂化的使用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提供了新的途径。
(5)电解锂盐水溶液进行补锂:Zhou 等用预锂化的硅负极组装氧化锰/硅和硫/硅锂离子全电池,其比能量分别为349和
732Wh/kg [3]。
在不使用锂金属情况下,用两个缺锂电极制造全锂离子电池。其中硅电极可以良好控制的方式从含锂水溶液中以无锂金属的方式预锂化。在电解池中电解Li 2SO 4水溶液对硅进行补锂反应如式(1)所示:
xLi ++x/2 Cu +Si Li y Si+(x-y)Li ++ x/2 Cu 2+    (1)
这种新颖的预锂化工艺具有高可控性、无短路和丰富的锂源,有望为开发安全、绿和高功率的锂离子电
池做出重要贡献。(6)制备人工SEI 膜补锂:人工制备负极材料SEI 膜,在负极匀浆过程中,添加导电性强的成膜剂,负极后涂布烘干,成膜剂在负极表面生成SEI 膜,正常的工序制作电池,首次循环时负极材料消耗的不可逆容量明显减少。在负极材料制备过程中,将纳米负极材料与补锂添加剂、溶剂等在一定条件下混合成浆液,喷雾干燥后,将收集的粉末置于管式炉中,在气体保护环境条件下加热处理,在人造石墨表面生成SEI 膜,得到具有人造SEI 层的纳米负极材料。
2 正极补锂
正极补锂具有稳定、价格低廉、易于合成及等优点,对锂离
子电池有较高补锂能力,这些年一直受到了人们的青睐。(1)正极材料过锂化:用正丁基锂的己烷溶液或是碘化锂的乙腈溶液作为化学嵌锂的物质,正极材料长时间经过化学嵌锂物质处理后,正极材料嵌入锂离子分子式含有多个锂离子,电池初次充放电过程中嵌入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用来补偿不可逆容量损失。LiMn 2O 4和NCM 、NCA 、NCMA 、LiNi 0.5Mn 1.5O 4、均能使用化学法进行锂化。Tarascon 等使用LiI 的乙腈溶液过锂化LiMn 2O 4形成Li 1+x Mn 2O 4,过锂化后全电池具有更好的电化学性能[4]。(2)牺牲锂盐正极补锂:在锂离子充电过程,补锂材料放出
锂离子外,其他产物可排出锂离子电池,如N 2、
CO 2和CO 等。牺牲锂盐可分无机物例如Li 2O 2、Li 3N ,有机物例如二羧酸类和酰肼类等,在锂离子充电过程中阴离子会失去电子形成气体,如N 2、CO 2和CO 等,这些气体可以在锂电池生产过程中从电池中排出。经测试LiN 3、Li 2O 2、Li 2O 、Li 2C 4O 4、Li 2C 2O 4、Li 2C 3O 5和 Li 2C 4O 6的分解电位较低,适用锂电池常用的正极材料及电解液体系,对正极材料进行补锂,以补偿锂离子电池首次循环的
0 引言
锂离子电池在首次循环中,在石墨负极表面形成SEI 膜
有5%~15%的首次不可逆容量损耗,高容量硅基材料损失有15%~35%。人们研究了预锂化技术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可逆循环容量,活性锂补偿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通过预锂化技术对电极材料进行补锂,使其在充电过程中释放出的活性锂补偿首次不可逆锂损耗,用于形成负极表面SEI 膜,以提高锂电池的可逆循环容量和循环寿命。
常见的预锂化方式主要有:负极补锂、正极补锂、三电极补锂、补锂隔膜、补锂电解液、补锂铜箔等。
1 负极补锂
负极材料补锂主要从锂片、锂粉、化学嵌锂、硅化锂粉、电
解锂盐水溶液补锂、包覆SEI 膜等阐述负极补锂方法。(1)锂片负极补锂:开始直接将锂片压在负极片的表面,用于补偿首次循环过程因在负极表面形成SEI 膜而损失的活性锂,其目的是提高锂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和循环寿命。在电解液中,负极与锂片直接接触,它们之间存在电势差电子自发地向负极移动,伴随着Li +在负极的嵌入,发生自放电机制嵌锂。锂箔补锂是利用自放电机理进行补锂的技术。锂箔虽然能够对负极材料的补锂,但其预锂化的程度很难控制。不充分的锂化,不能充分提高首次库伦效率; 而补锂过度,可能会在负极表面形成金属锂。
(2)锂粉负极补锂:锂粉替代锂片补锂,具有更好的电化学活性补锂效果。锂粉在一般环境中活性强,需要在锂粉表面加上保护层,阻止其在空气中的不良副反应。SLMP 是富美实公司的商业产品,在锂粉表面包覆2%~5%的碳酸锂薄层,有效阻止锂粉在空气中发生不良副反应,可在干燥的空气中使用,其具有核壳结构比容量高达3600mAh/g 。将SLMP 用于负极补锂对锂离子电池的容量、首次库容效率和循环寿命都有提高。但SLMP 只能分散于己烷、甲苯等非极性溶剂中,SLMP 可以匀浆过程中添加或添加到负极片表面。 (3)化学嵌锂:用正丁基锂的己烷溶液或是碘化锂的乙腈溶液,碳基负极长时间正丁基锂处理后,表面形成非常稳定的SEI 层,制备锂离子电池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1]。MoO 2和 FeSe 2等过渡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均能使用化学法。 (4)硅化锂粉:纳米硅化锂粉的尺寸很小有利于其在负极中的分散。硅化锂已处于嵌锂状态,体积处于膨胀状态在极片中已经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且添加的量比较少,锂电池循环过程中其体积变化不会对极片结构造成影响。Zhao 等通过热合金化合成的Li x Si 纳米粒子(NPs),通过利用Li x Si 表面1-氟代癸
锂离子电池预锂化技术的研究
孙仲振 张静 樊培贤 张东鹏(沁新集团(天津)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津 300143)
摘要:为了提升硅基材料的首次库伦效率,人们对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进行预锂化处理。文章综述了近些年负极补锂、正极补锂、第三电极补锂、电解液补锂、隔膜补锂、集流体铜箔电沉积锂层补锂等方法,展望了预锂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关键词:锂离子电池;预锂化;库伦效率
4 电解液补锂
补锂添加剂:直接混入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中,保证生产安全,而且整个工序简单,成本较低。通过电解液进行补锂,该
电解液包括:锂盐;有机溶剂;补锂添加剂,包括Li x S y 。该补锂添加剂还可以在预充过程会生成高离子电导率,强的粘接性的物质,进而可以抑制负极的膨胀,从而提高负极的循环性能。锂片:将金属锂封装到电池特定空间,避免金属锂与正负
极大面积接触。将金属锂与正极或负极连接导通,不需要引出第三极;在首次充放电过程中,金属锂逐
渐溶解到电解液中弥补不可逆容量对应的锂离子,提升电池首次库伦效率实现对锂电池补锂的目的;在后续充放电循环过程中金属锂不断的溶解到电解液中。
补锂电解液:先注入补锂电解液,对电池进行化成获得负极表面的SEI 膜后,更换电池中的电解液,通过化成前后更换电解液也同样达到补充因SEI 膜消耗的不可逆锂的目的。
5 隔膜补锂
预制锂层隔膜:补锂隔膜包括若干的相互叠加的隔膜层,隔膜层为聚合物膜、金属锂层、保护层。补锂隔膜预置金属锂层主要是对负极进行补锂,提高锂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以及循环性能。保护层防止金属锂层被电解液、环境气氛刻蚀,避免金属锂层与负极活性层发生不可逆化学反应,提高电极的预锂化或者补锂的效率。
锂涂层隔膜:隔膜基膜层的一侧表面涂胶液涂,在40~110℃的烘箱内烘干后,基膜层的另一侧表面涂布补锂浆料,在40~110℃的烘箱内烘干后,得到补锂复合隔膜。隔膜的补锂层面朝向负极极片,补锂层中无机锂盐的锂离子沉积在负极表面形成SEI 膜。将含锂化合物以及纳米惰性无机颗粒、粘结剂和有机溶剂涂在隔膜基体上。首次充电过程中,复合隔膜能够提供锂离子,用来补偿负极形成SEI 膜。纳米惰性无机颗粒均匀分布在隔膜的表面,改善了隔膜的耐热性、热收缩性能。陶瓷复合隔膜:在基膜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陶瓷层和陶瓷-补锂层,一方面能提高隔膜的耐温性能,改善其热收缩性,减少短路事故的
发生,另一方面能及时补充消耗的锂离子,增大离子传输速率,提高锂电池循环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补锂层设置在陶瓷层表面,能避免金属锂粉直接与基膜接触,引起微孔堵塞造成安全隐患,同时陶瓷层能起到缓冲、散热的作用,有助于提高锂粉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6 集流体补锂
集流体铜箔补锂:Cao 等利用电化学方法制成活性材料/聚
合物/锂金属三层结构的负极[10]。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在电解液中溶解,锂层和负极活性物就直接接触,通过调整锂层的厚度可以控制负极补锂的程度。这种补锂不仅电极在环境空气中稳定,而且极片锂化均匀。用石墨与三层结构的铜箔制备负极,石墨负极材料中实现了99.7%的高初始库仑效率;对纯硅补锂,在硅纳米粒子负极中实现了100%以上的初始库仑效率。三层结构铜箔集流体提供了一种提高锂离子电池性能的新的预锂化方法。
不可逆容量损失。无机盐中Li 2O 2、Li 2O 和Li 3N 都有很高的理论比容量,分别可达到1168mAh/g 、1797mAh/g 和2309mAh/g ,少量添加到正极材料中补锂,产物为气体直接排除。Bie 等首先少量NCM 促进Li 2O 2分解,
5%三元NCM 加入Li 2O 2中然后经过球磨6h 得到补锂添加剂[5]。
Li 2O 2复合添加剂用于NCM/石墨全电池,在电池的首次循环过程中需要将O 2排除,减小产生气体对补锂的影响,首次循环全电池几乎没有容量损失。
(3)预嵌锂材料:补锂材料完成脱锂后材料失去活性不再参与锂电池充放电反应,脱嵌出来的锂离子用来补锂的损失,选择具有较高比容量的材料作为预嵌锂材料。
Noh 等使用Li 6CoO 4用于LiCoO 2/SiO x 全电池中。LiCoO 2/SiO x 的全电池,
不含添加Li 6CoO 4首次循环放电容量为77mAh/g ,添加重量比15%后首次循环放电容量为133mAh/g ,弥补了首次不可逆容量损失[6]。
Xin Su 等通过7%的Li 5FeO 4(LFO)加入LiCoO 2,
锂电池的首次效率提高了14%,电池的循环性能也得到改善[7]
Li 5FeO 4理论比容量700mAh/g ,脱锂后材料迅速失活,添加的几乎所有的容量不可逆,不再参与充放电反应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
Gabrielli 等用少量Li 1+X Ni 0.5Mn 1.5O 4和LiNi 0.5Mn 1.5O 4混合,Li 1+X Ni 0.5Mn 1.5O 4经过完全脱锂后转化为LiNi 0.5Mn 1.5O 4,正极电极的成分完全没有影响[8]。
Li 1+X Ni 0.5Mn 1.5O 4被认为储存了多余锂离子,通过改变材料的混合比例,准确的控制额外提供Li 的数量,以适应不同首次效率的负极材料。
Sun 等利用钴化物与熔融的锂反应[9],
经置换反应合成Co 和锂盐的纳米复合物,如Li 2S/Co 、LiF/Co 和Li 2O/Co 等,这些纳米复合物比容量分别约有650mAh/g 、520mAh/和600mAh/g 。在全电池中,含4.8%钴/氧化锂的磷酸铁锂电极比原始磷酸铁锂电极高11%的总容量。
正极补锂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正极的活性物质的比例下降,例如利用Li 5FeO 4补锂需要添加正极材料总质量的7%,首次循环补锂后产物不在参与以后的嵌锂反应,占据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含量比例比较高,影响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提高。
3 第三电极补锂
第三电极补锂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极片补锂:电池卷绕/叠片前的电解补锂,也就是创建一个电解池,首先对负极进行补锂,然后在进行电池的生产;或者正极和负极极片分别和Li 金属循环后,再将正极和负极极片组装成全电池。
(2)电芯补锂:以金属Li 电极或者高容量含Li 氧化物电极作为第三电极,加在正负极之间或者在电芯外部,在锂电池注液后,先将第三电极与负极之间组成回路,通过消耗第三极的锂形成负极表面的SEI 。极片补锂工艺,对环境控制、极片保存,电芯组装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电芯补锂,正极、负极、第三电极之间都需要隔膜,用量增加一倍会引起正负极之间的阻抗增加;电芯的外部加入第三电极Li ,与负极表面不是面对面距离较远,动力学条件较差Li +很难均匀的扩撒到电芯内部,
此方法效果不会很明显。下转第81页
the Initial Anode Irreversibility Compensation in Lithium-ion batteries[J].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7, 53(59) :8324-8327.
[6] Noh M, Cho J. Role of Li 6CoO 4 Cathode Additive in Li-Ion Cells Containing Low Coulombic Ef f i ciency Anode Material[J].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2012, 159(8):A1329-A1334.
[7] Su X, Lin C, Wang X, et al. A new Strategy to Mitigate the Initial Capacity Loss of Lithium Ion Batteries[J]. J Power Sources, 2016 (324): 150-157.
[8] Gabrielli, Giulio, Axmann, et al. A new Approach for Compensating the Irreversible Capacity Loss of High-energy Si/C Vertical Bar LiNi 0.5Mn 1.5O 4 Lithium-ion Batteries[J].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17 (351): 35-44.
[9] Sun Y, Lee H, Seh Z, et al. High-capacity Battery Cathode Prelithiation to Offset Initial Lithium Loss[J]. Nat Energy, 2016 (1): 15008-15014.
[10] Cao Z, Xu P, Zhai H, et al. Ambient-air Stable Lithiated Anode for Rechargeable Li ion Batteries with High Energy Density[J]. Nano Lett, 2016, 16(11): 7235-7240.
作者简介:孙仲振(1976-),男,天津人,汉族,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
中医,2008, 24(3): 298-301.
[7] Epstein J, Sanderson I R, Macdonald TT. Curcumin as a therapeutic agent: the evidence from in vitro,animal and human studies[J].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2010, 103(11): 1545-1557.
[8] Ramendra K Singh, Diwakar Rai, Dipti Yadav, et al. Synthesis, antibacterial and antiviral properties of curcumin bioconjugates bearin dipeptide, fatty acids and folic acid[J].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2010, 45(3): 1078-1086.
[9]苑阳阳.姜黄素化合物对急性高脂血症大鼠肝脏脂代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6.
[10]卢婉怡.姜黄素毒性作用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4, 10(12):12-14.
[11]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12]史合,库夭梅,李伟桥,等.新饲料添加剂姜黄素制备及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成果,2017 (18): 80.
[13]李曼菱,邹志余,张蕊,等.姜黄素的林场应用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43): 51.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食品水分活度的测定:GB/T 23490—2009[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15]曹玉兰.水分活度对控制食品安全和质量的稳定作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 27(4):164-166.
作者简介:①章鹏飞(1970-),男,汉族,工程师,主要从事健康食品配料的生产与研发。
②张莉华,女,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健康食品配料及保健食品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通讯作者)。
3 结语
通过对姜黄素微粒及其相关应用性评价研究得出:姜黄素微粒的松密度和紧密度都比较稳定,松密度在0.6~0.7g/cm 3之间,紧密度在0.7~0.8g/cm 3之间;姜黄素微粒产品的水分活度均小于0.60,该条件下不易滋生微生物;通过对姜黄素微粒稳定性评价得出,经过微胶囊包埋后,姜黄素得到有效地保护,稳定性好,为其广泛地应用提供了保障;姜黄素水分散液的平均粒径为346.9nm ,水分散液达到纳米级,在应用方面更容易吸收利用,更有利于产品的有效着和营养强化;姜黄素微粒水分散液的稳定性好,自然条件下保持4周无挂壁、无沉淀,可以满足姜黄素微粒产品的应用要求;姜黄素微粒的粒度主要分布在30~80目之间,其粒度分布比较集中,便于应用时混合均匀。
参考文献:
[1]范沐霞,赵塔娜,王丽敏,等.姜黄素抗纤维化研究进展[J].中医学报,2019 (11): 2343-2348.
[2]刘国安,冉苗苗,许欣欣,等.抗氧化与促氧化-姜黄素抗癌机制[J].生命的化学,2019 (3): 472-477.
[3] Guri A, Gülseren I, Corredig M.Utilization of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for enhanced delivery of curcumin in cocultures of HT29-MTX and Caco-2 cells[J].Food &Function, 2013, 4(9):1410-1419.
[4] Tizabi Y, Hurley LL, Qualls Z, et al. Relevance of the anti-inflammatory properties of curcumin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and depression[J].Molucules, 2014, 19(12): 20854-20879.
[5]陈建平,李琳,苏健裕,等.姜黄素的抗氧化及抗肿瘤活性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14, 30(12): 11-15.
[6]郑召岭.姜黄素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J].山西
上接第78页(文章题目:锂离子电池预锂化技术的研究)7 结语
未来负极补锂技术的研究应开发与工业化生产相兼容、工艺简单的技术方案;正极补锂应开发补锂容量高,使用量小、残余量小的添加剂。锂电的主要材料除了正极、负极以外还有电解液、隔膜、集流体,从锂电池的其他材料角度入手,开发其他途径补锂,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首次循环容量和循环寿命。
参考文献:
[1] 石晓蜜.煅烧金属有机物制备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9.
[2] Zhao J, Lu Z, Wang H, et al. Arti f i cial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Protected LixSi Nanoparticles: An Ef f i cient and Stable Prelithiation Reagent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5, 137(26): 8372-8375.
[3] Zhou H, Wang X, Chen D. Li-Metal-Free Prelithiation of Si-Based Negative Electrodes for Full Li-Ion Batteries[J]. Chemsuschem, 2015, 8 (16): 2737-2744.
[4] 詹元杰. 正极补锂材料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D].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8.
[5] Bie Y, Yang J, Wang J, et al. Li 2O 2 as a Cathode Additive for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9:23: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4548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负极   电池   材料   循环   表面   过程   隔膜   容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