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盖结构及用于翻盖结构中的扭簧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收纳盒产品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可用于耳机充电盒的翻盖结构及该翻盖结构中的扭簧


背景技术:



2.随着无线蓝牙技术的成熟,目前的耳塞式耳机产品的无线技术也得到较快的发展。无线耳机由于没有外接数据线,所以需要通过自身的电池供电,这样就需要经常充电。目前常见的无线耳机充电器不同于传统的充电结构对插式充电,由于其体积小,一般都采用接触式充电。即在无线耳机上设置两个充电电极点。耳机的充电盒采用盒体造型,于充电盒上成型有与无线耳机造型对应的充电容腔,于充电容腔内设置有两个充电的弹性电极柱。当把无线耳机放入充电容腔后,充电电极点与弹性电极柱接触,二者形成电性连接,从而开始进行充电。
3.为了保证耳机不会掉落,充电盒的盒体上设置有盖体。现有产品中,盖体与盒体之间采用的是枢接结构。为了保证充电盒的盖体与盒体在开启状态或合拢状态可以形成定位,即当盖体开启状态下,盖体与盒体之间的位置相对稳定,不会出现在重力作用下自动盖合的情况,反之亦然。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通常需要在盖体与盒体的枢接位置设置扭簧,通过扭簧的自身弹力维持盖体与盒体相对位置的稳定。但是常见的扭簧产生的扭力只有一个方向,其无法确保盖体与盒体在开启和合拢状态下均提供维持稳定状态的扭力,所以通常还需要结合卡扣结构,即通过卡扣结构令充电盒在合拢状态下保持稳定,通过扭簧的扭力令充电盒在开启状态下保持稳定。但是,这样当使用时间过长后,由于材料的磨损和弹性形变,导致卡扣配合失效,盖体难以稳定与盒体配合,就会导致盖体松动,而令耳机有从充电容腔掉落的风险。
4.针对上述问题,本人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用于耳机充电盒的翻盖结构。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一种翻盖结构,包括相互枢接的盖体和盒体,所述的盖体上成型有向外突出的枢接部,所述的盒体上设置有与枢接部对应的安装部,枢接部上设置有转轴,该转轴与安装部中对应的枢接孔配合实现盖体与盒体的可翻转连接,所述的枢接部与安装部之间设置有一扭簧,该扭簧的包括:与枢接部转动连接的第一转动部、与安装部转动连接的第二转动部、以及连接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的簧管部;盖体相对盒体转动实现翻盖过程中,第一转动部的位置随枢接部转动发生变化,并带动簧管部的位置发生变化,第一转动部和簧管部由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
7.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转轴由枢接部两侧分别延伸出,并插入安装部中对应的枢接孔中,于枢接部中间段形成有凸出部,所述的第一转动部可转动连接于该
凸出部上。
8.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转动部与凸出部之间采用轴孔配合或者卡嵌配合方式实现可转动连接。
9.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安装部包括:于盒体上对应枢接部位置开设的缺口、位于缺口两侧与转轴配合的枢接孔、位于缺口内用于承载扭簧第二转动部的限位部;盖体与盒体配合状态下,所述的枢接部位于缺口内,盖体与盒体之间通过转轴相互枢接,所述的扭簧的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分别可转动连接至枢接部和限位部上。
10.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第二转动部与限位部之间采用轴孔配合或者卡嵌配合方式实现可转动连接。
11.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盒体包括相互套设的内壳与外壳,所述的缺口开设于外壳上,所述的限位部设置于内壳的外壁;于所述外壳缺口的两侧分别形成有一可容纳转轴的凹槽,于内壳的外壁上对应凹槽的位置形成凸块,盖体与盒体配合状态下,所述的凸块与凹槽相互配合形成所述的枢接孔。
12.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盒体包括相互套设的内壳与外壳,于内壳与外壳之间的夹层空间中安装有电路板;电路板的一端延伸至缺口的下方;所述的枢接部上安装有一霍尔元件。
13.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扭簧的第一转动部所在的转动轴线与转轴的轴线不同心。
1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翻盖结构中的扭簧,其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翻盖结构中的扭簧,所述的扭簧包括:第一转动部、第二转动部、以及连接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的簧管部,即,所述的簧管部两端分别延伸出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所述的第一转动部通过第一连接臂末端弯折形成;所述的第二转动部通过第二连接臂末端弯折形成;其中第一转动部的转动轴线与第二转动部的转动轴线相互平行。
15.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扭簧由同一材料一体成型形成两组扭簧单元,每组扭簧单元均包括:第一转动部、第二转动部和簧管部,并且两组扭簧单元的第一转动部延伸方向相反,两组扭簧单元的第二转动部固为一体。
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扭簧可分别对盖体在开启状态下和合拢状态下均施加一个力矩,确保盖体不论在开启状态下或者合拢状态下均保持相对稳定。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开启状态立体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的分解图示意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立体分解示意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21.图5是本实用新型去掉内壳后的开启状态立体图;
22.图6是本实用新型内壳部分与扭簧配合的立体图;
23.图7是本实用新型开启状态下的剖视图;
24.图8是本实用新型合拢状态下的剖视图;
25.图9是本实用新型扭簧的工作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27.本实用新型翻盖结构以及用于翻盖结构中的扭簧。见图1-图8所示,这是本实用新型用于耳机充电盒中等收纳装置中的实施例。其包括:盖体1和盒体2。
28.作为耳机充电盒,盒体2内成型有用于放置耳机的型槽23,在型槽23底部还设置有对耳机进行充电的电极24。
29.盖体1与盒体2之间采用可转动的枢接方式,结合图2、图3所示,所述的盖体1下端向外成型突出的枢接部10,所述的盒体2上设置有与枢接部10对应的安装部20,枢接部10上设置有转轴3,该转轴3与安装部中对应的枢接孔200配合实现盖体1与盒体2的可翻转连接。
30.所述的枢接部10与安装部20之间设置有一安装有一扭簧4,该扭簧4的包括:与枢接部10转动连接的第一转动部41、与第一安装部20转动连接的第二转动部42、以及连接第一转动部41和第二转动部42的簧管部43。
31.本实用新型工作时,盖体1相对盒体2转动实现翻盖过程中,第一转动部41的位置随枢接部10转动发生变化,带动簧管部43的位置发生变化。第一转动部41和簧管部43由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结合图7和图8所示,当盖体1相对盒体2处于开启状态,所述的第一转动部41和簧管部43位于第一位置;当盖体1相对盒体2处于合拢状态,所述的第一转动部41和簧管部43位于第二位置。第一转动部41和簧管部43和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切换的过程中,第二转动部42随之转动,并保持与盒体2的相对位置不变。
32.具体而言,枢接部10与转轴3的连接方式为:在枢接部10的两侧开设转轴孔100,转轴3包括两段,其分别插接在枢接部10两侧的轴孔100中。
33.所述的安装部20包括:于盒体2上对应枢接部10位置开设的缺口220、位于缺口220两侧于转轴3配合的枢接孔200、位于缺口220内用于承载扭簧4第二转动部42的限位部211。
34.所述的缺口220用于容纳枢接部10,由于枢接部10相对于盖体1的本体向外突出,以便于伸入盒体2内,所以在盒体2上必须开设一个缺口220用于容纳枢接部10,当盖体1与盒体2在盖合状态下,枢接部10正好可将缺口220封堵,从而令整个耳机充电盒外表不会出现明显的间隙或空槽,令产品整体保持完整,提升产品美观度。
35.所述的枢接孔200位于缺口220两侧,其正好与转轴3显露出的一段配合,从而令盖体1与盒体2形成枢轴连接。
36.所述的限位部42是成型于盒体2的内部,其作用是为了承接扭簧4的第二转动部42,并对扭簧4进行限位,确保其在盖体1相对盒体2翻转过程中不会出现错位。最终实现,盖体1与盒体2配合状态下,所述的枢接部10位于缺口220内,盖体1与盒体2之间通过转轴3相互枢接,所述的扭簧的第一转动部41和第二转动部42分别可转动连接至枢接部10和限位部211上。
37.下面对扭簧4进行说明。
38.结合图3所示,所述的扭簧4包括:第一转动部41、第二转动部42、以及连接第一转动部41和第二转动部42的簧管部43,即,所述的簧管部43两端分别延伸处第一连接臂431和
第二连接臂432,所述的第一转动部41通过第一连接臂431末端弯折形成;所述的第二转动部42通过第二连接臂432末端弯折形成;其中第一转动部41的转动轴线与第二转动部42的转动轴线相互平行。
39.结合本实用新型采用的较佳实施例,扭簧4由同一材料一体成型形成两组扭簧单元,每组扭簧单元均包括:第一转动部41、第二转动部42和簧管部43,并且两组扭簧单元的第一转动部42延伸方向相反,两组扭簧单元的第二转动部42固为一体。从整体造型上来看,整个扭簧4大致呈一个“几”字造型。相对于单组的扭簧单元,采用这种双组扭簧单元结构可以确保第一转动部41与第二转动部42之间承受的扭力可以形成平衡。
40.另外,两组扭簧单元中,两第一连接臂431之间,以及两第二连接臂432之间形成有一定张开角度,这样可以令两个第一转动部41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在安装时需要压缩两个第一转动部41,从而可以形成更加稳定的连接。
41.当然,也可以将两组扭簧单元分开成型,然后结合在一起使用,结合使用时令两组扭簧单元呈镜像对称放置即可。
42.下面说明扭簧4在翻盖就中的安装结构。
43.结合图2至图6所示,于枢接部10中间段形成有两个凸出部11,于凸出部11上开设有枢接孔110,扭簧4中两个第一转动部41插入两凸出部11上枢接孔110上,这样扭簧4的一端就与盖体1之间形成了可转动连接。当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第一转动部41与凸出部11之间不仅可以采用轴孔配合,也可以卡嵌配合方式,只要令二者之间可实现转动连接即可。同理,所述的第二转动部42与限位部211之间采用轴孔配合或者卡嵌配合方式实现可转动连接。结合图4、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限位部211具有一个容腔,该容腔的中间位置形成有一个条形挡块2112,挡块2112将容腔内部的空间分隔形成一个“几”字空间,正好与扭簧4的造型对应。挡块2112的下方与容腔内壁之间形成有一开放式的转动槽2111,所述扭簧4的第二转动部42位于该转动槽2111内,这样扭簧4的另一端就与盒体2之间形成了可转动连接。
44.为了发挥扭簧4的作用,所述扭簧4的第一转动部41所在的转动轴线与转轴3的轴线不同心。
45.见图7至图9,本实用新型扭簧4的工作原理为:
46.见图7所示,这是本实用新型开启状态下的剖视图。盖体1相对于盒体2处于开启状态,此时第一转动部41和簧管部43位于第一位置,转轴3位于扭簧4第一转动部41与第二转动部42连线的下方,所以扭簧4产生的弹力沿第一转动部41与第二转动部42连线延伸,该扭簧弹力相对与转轴3产生的力矩会令盖体1具有继续打开的趋势,而盖体1由于受到结构限制无法继续开启,所以通过扭簧弹力力矩会确保盖体1始终处于最大开启角度,直至外力打破这一平衡。
47.见图8所示,这是本实用新型合拢状态下的剖视图。在外力作用下,盖体1相对盒体2转动,克服扭簧4的力矩,令盖体1与盒体2合拢。在此状态下,枢接部10绕转轴3转动,从而带动凸出部11转动,此时扭簧4的第一转动部41位置发生改变,由上向下发生了位移,第一转动部41和簧管部43位于第二位置。导致转轴3位于扭簧4第一转动部41与第二转动部42连线的上方,所以扭簧4产生的弹力沿第一转动部41与第二转动部42连线延伸,该扭簧弹力相对与转轴3产生的力矩会令盖体1具有继续合拢的趋势,即通过扭簧弹力力矩会确保盖体1
始终处于合拢状态,直至外力打破这一平衡。
48.结合图9所示,由于本实用新型中扭簧4不同于现有的扭簧安装方式,现有的扭簧通常是通过簧管部进行定位,而本实用新型中扭簧是处于变化的,如果将盒体2作为参照物,扭簧4与盒体2之间只有一个转动自由度,第一转动部41因盖体1绕转轴3的转动,从而导致第一转动部41的位置会发生改变。当转轴3、第一转动部41转轴轴线、第二转动部42转轴轴线位于一条直线上时,此时扭簧对于转轴3的扭矩为零,只要偏离这一条直线,扭簧4就会对转轴3产生一个扭矩,而这个扭矩的方向因为第一转动部41的位置变化而发生改变,即随着盖体的开启与合拢,第一转动部41和簧管部43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从而实现扭簧4对盖体1开启、闭合两个状态均产生作用。
49.另外,作为耳机充电盒,为了方便生产,以及后续的装配,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盒体2包括相互套设的内壳21与外壳22,内壳21与外壳22之间采用卡嵌或者超声波焊接等方式固定为一体。
50.所述的缺口220开设于外壳22上,所述的限位部211设置于内壳21的外壁。
51.对属于枢接孔200的构成,采用了以下方式,于所述外壳22缺口220的两侧分别形成有一可容纳转轴3的凹槽222,于内壳21的外壁上对应凹槽222的位置形成凸块212,当内壳21与外壳22套设后,凸块212正好将凹槽222的开口封堵,这样凸块212与凹槽222相互配合形成所述的枢接孔200。这种方式也方便转轴3的安装,可以先将安装有转轴3的盖体1放置在外壳22上对应位置,令转轴3落入凹槽222内后,再将内壳21与外壳22套设,利用内壳21上的凸块212将凹槽222封堵,这样就完成了转轴3与枢接孔200的安装配合。
52.见图2至图4,以及图7、图8所示,于内壳21与外壳22之间的夹层空间中安装有电路板5;电路板5的前端51延伸至缺口220的下方,于该前端51上方安装有霍尔器件52,前端51的下方安装有充电接口50,在外壳22的缺口220下方对应充电接口50的位置开设有充电口223。
53.另外,在所述的枢接部10上安装有一霍尔元件6,该霍尔元件6与电路板5上霍尔器件52对应,构成一组霍尔感应组件。当盖体1自开启状态进行合拢时,枢接部10带动霍尔元件6转动,当完成合拢后,霍尔元件6正好位于霍尔器件52上方,二者之间形成霍尔感应,电路板5通过霍尔感应信号,就可以判断盖体1所处于的状态,从而确定是否启动充电电路进行充电。
54.当然,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非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述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

技术特征:


1.翻盖结构,包括:相互枢接的盖体和盒体,所述的盖体上成型有向外突出的枢接部,所述的盒体上设置有与枢接部对应的安装部,枢接部上设置有转轴,该转轴与安装部中对应的枢接孔配合实现盖体与盒体的可翻转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枢接部与安装部之间设置有一扭簧,该扭簧包括:与枢接部转动连接的第一转动部、与安装部转动连接的第二转动部、以及连接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的簧管部;盖体相对盒体转动实现翻盖过程中,第一转动部的位置随枢接部转动发生变化,并带动簧管部的位置发生变化,第一转动部和簧管部由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翻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轴由枢接部两侧分别延伸出,并插入安装部中对应的枢接孔中,于枢接部中间段形成有凸出部,所述的第一转动部可转动连接于该凸出部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翻盖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转动部与凸出部之间采用轴孔配合或者卡嵌配合方式实现可转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翻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装部包括:于盒体上对应枢接部位置开设的缺口、位于缺口两侧与转轴配合的枢接孔、位于缺口内用于承载扭簧第二转动部的限位部;盖体与盒体配合状态下,所述的枢接部位于缺口内,盖体与盒体之间通过转轴相互枢接,所述的扭簧的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分别可转动连接至枢接部和限位部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翻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转动部与限位部之间采用轴孔配合或者卡嵌配合方式实现可转动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翻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盒体包括相互套设的内壳与外壳,所述的缺口开设于外壳上,所述的限位部设置于内壳的外壁;于所述外壳缺口的两侧分别形成有一可容纳转轴的凹槽,于内壳的外壁上对应凹槽的位置形成凸块,盖体与盒体配合状态下,所述的凸块与凹槽相互配合形成所述的枢接孔。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翻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盒体包括相互套设的内壳与外壳,于内壳与外壳之间的夹层空间中安装有电路板;电路板的一端延伸至缺口的下方;所述的枢接部上安装有一霍尔元件。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翻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扭簧的第一转动部所在的转动轴线与转轴的轴线不同心。9.用于翻盖结构中的扭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扭簧包括:第一转动部、第二转动部、以及连接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的簧管部,即,所述的簧管部两端分别延伸出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所述的第一转动部通过第一连接臂末端弯折形成;所述的第二转动部通过第二连接臂末端弯折形成;其中第一转动部的转动轴线与第二转动部的转动轴线相互平行。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翻盖结构中的扭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扭簧由同一材料一体成型形成两组扭簧单元,每组扭簧单元均包括:第一转动部、第二转动部和簧管部,并且两组扭簧单元的第一转动部延伸方向相反,两组扭簧单元的第二转动部固为一体。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翻盖结构及该翻盖结构中的扭簧,翻盖结构包括相互枢接的盖体和盒体,盖体上成型有向外突出的枢接部,盒体上设置有与枢接部对应的安装部,枢接部上设置有转轴,该转轴与安装部中对应的枢接孔配合实现盖体与盒体的可翻转连接;枢接部与安装部之间设置有一扭簧,该扭簧的包括:与枢接部转动连接的第一转动部、与安装部转动连接的第二转动部、以及连接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的簧管部;盖体相对盒体转动实现翻盖过程中,第一转动部的位置随枢接部转动发生变化,带动簧管部的位置发生变化。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扭簧可分别对盖体在开启和合拢状态下均施加力矩,确保盖体不论在开启或者合拢状态下均保持相对稳定。保持相对稳定。保持相对稳定。


技术研发人员:

陈绍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东莞市猎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11

技术公布日:

2022/12/13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3:14: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447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转轴   扭簧   实用新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