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及前景分析

当前,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主导性、战略性产业受到各国的重视。随着信息化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提升,电子信息产业跨国投资和跨国生产的发展,加深了这种趋势。我国在积极承接国际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产业规模逐步壮大,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技术、市场、资本和人才诸方面存在瓶颈约束,另外,受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化的影响,近年来还出现了成本上升和外资企业投资转移的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支柱性的产业。2007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6万亿元,同比增长18%;增加值13000亿元,同比增长18.2%;软件业务收入5800亿元,增长20.8%;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8047亿美元,同比增长23.5%。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国工业的比重为12%,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达5.27%,产品进出口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7%。总的来看,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抓住了有利时机,创新步伐加快,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2000年以来,在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始终位居领先。2001-2007年间,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4.9%,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从主要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能力来看,彩电产量从2001年的4400万台增长到2007年的8
433万台,微机产量从2001年的752万台增长到2007年12073.4万台,手机从2001年的8351万部增长到2006年的54857.9万部,均有大幅度提高。据赛迪顾问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境内生产的显示器、手机、彩电、激光视盘机、笔记本电脑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50%、31%、43%、80%和40%,程控交换机、电话机、光盘驱动器、打印机等产品也名列世界前茅。
同时,我国对全球电子产品市场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按国际同口径计算,2007年,我国电子产品产值占全球市场份额比2006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其中内销总量占全球比重提高了2个百分点;对全球电子产品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4.5%,成为推动全球电子产品增长的主要力量。
(二)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2000年以来,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迈上新台阶。“中国芯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集成电路设计水平达到0.13微米。CPU、中文Linux、第三代移动通信、集通信、数字电视等研发和产业化成效明显,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TD-SCDMA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取得重要进展。信息产业依靠知识产权,以及自主制
定标准所形成的竞争力正逐步形成,特别是百强企业起到了表率作用。据统计,电子百强企业累计申请专利已超过4万件,其中发明专利占50%以上。
在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工作方面,2003—2007年我国共颁布标准282项,其中行业标准104项,国家标准178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19项,占已颁布标准的6.74%,实现了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制定从等同等效采用国际标准向自主制定标准的历史性跨越。从2003年至今,百强企业中共有23家参加了标准工作组或中电标协标准工作委员会,有27家加入了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大唐移动在2007年6月完成“TD-SCDMA增强MBMS技术”在CCSA进行标准制订,并完成了在3GPP的立项,主要技术点已写入3GPP规范。
(三)本土企业竞争力日益提高
一直以来,外资企业一直是拉动电子信息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但这种情况在2007年发生了变化,内资企业各项指标增速均大大高于外资企业。从规模看,外资企业仍占较大份额,比重达到78%,但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内资企业,其收入和增加值增速均为19%,分别比内资企业(24%、25%)低了5和6个百分点。从效益看,内资企业利润增长42%,税金增长23%,分别比外资企业(15%、8%)高了27和15个百分点。从出口看,内资企业增长35%,比外资企业(25%)高了10个百分点。从投资看,内资企业增长38%,比外资企业(21%)高了17个百分点,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增速仅为7%。从创新看,内资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6%,比外资企业高了2个百分点以上。这种情况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国内宏观经济情况的变化导致外资企业的投资减缓,但同时也说明我国本土企业的“内功”明显增强,已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新世纪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企业“走出去”取得明显进展。截至2007底,我国本土电子企业共有27家走出国门,在国外设厂或跨国并购其它国家的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和跨国经营,全行业海外业务收入占全部主营业务收入6.4%。华为、中兴通讯、TCL等企业相继获得国家政策性金融信贷,跨国经营取得了新的进展。2003年,中兴通讯主营业务收入160.36亿元,其中海外收入19.6亿人民币,占总收入的比重为12 %,2007年,其营业收入约为510亿元,海外市场份额达53%;2003年,华为销售额317亿元,其中海外市场销售额为10.5亿美元,占总收入27%,到2007年,销售额超过160亿美元,增长率超过45%,同时海外销售额超过70%。
与“走出去”战略相应的是,随着产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大公司”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2007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上缴国家税金占全行业比重由2006年
的35.3%上升到41.9%,实现利润占全行业比重由2006年的17.3%上升到19%。
(四)区域特产业集加速形成
我国巨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市场、丰富价廉的人力资源以及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日益成为吸引跨国公司在华建立事业基地的重要因素。进入2002年后,新设外资企业数量明显增加,外商投资规模日益扩大,特别是日、韩、台湾地区的半导体、计算机配件企业也不断向大陆转移。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加大在华研发的力量,形成研发力量转移的新一轮热潮。外资转移进一步加速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带的形成,
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等地区地位愈加突出。这些地区产业基础良好,行业配套能力强,加上政府服务意识强,吸引外资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推动区域产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而且各自特愈加明显,像广东东莞的台式电脑、上海的集成电路、苏州的笔记本和液晶显示器等都呈现新的产业聚集态势。
(五)产品进出口快速增长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持续增长、全球信息化的快速提升和产品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市场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局面,加之我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明显提高,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贸易实现了高速增长,进出口总额从2001年的1241亿美元增长至2007年的8047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36.5%。其中出口额从2001年的650.2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4595亿美元,年均增速高达38.5%,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37.6%,占电子制造业销售收入的66%;进口额从2001年的590.8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3451.8亿美元,年均增长34.2%,占全国商品进口总额的36.1%。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在全国商品外贸总额中占比达到37%,在全球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额中的比重也超过18%;电子信息产品的总体贸易竞争力指数从2001年的0.05提高到2007年的0.14,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
从产品的进口来源和结构来看,主要来源地集中在亚洲,其中,中国出口产品复进口[1]占首位,其后依次是、韩国和日本,合计占电子信息产品进口额的60%以上;产品主要集中在上游原材料、关
键设备、核心元器件等领域,以集成电路、液晶显示板和印刷电路为最,三者合计占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口总额的52.2%。从出口输往国别(地区)和产品结构来看,主要市场集中在中国香港、美国和欧盟三个国家和地区,合计占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产品以笔记本电脑、手机和集成电路为主,三者合计占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总额的24.4%。值得关注的是,集成电路的出口增长较快,2007年实现出口407.07亿个,金额235.4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1%
和16.1%,这种具有较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扩大趋势,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竞争力有所加强。
二、制约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外部环境因素
从国内经济政策层面看,2007年,诸如人民币升值加快、新劳动合同法出台、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统一、出口退税率调整、加工贸易管理强化等,这些变化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加工制造的成本比较优势。由于电子信息产业中加工制造的比重很大(来进料加工贸易占全行业出口的85%),特别是一些以加工出口为主要业务的外资企业,受到较大的影响。另外,从投资环境看,由于国内成本小幅增加和投资环境的变化,很多外资企业将投资部分转移到越南、菲律宾等周边国家。2007年上半年,电子信息行业外商投资一直处于负增长的状态,下半年之后才开始由负转正,但一直保持比较低迷的态势,全年增长7%。
预计未来几年内,外商投资转移的现象会进一步扩大,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总体规模将受到一定影响。
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目前全球经济面临高油价、股市低迷和房地产行业不景气的挑战,这些都给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同时美国经济减速,全球贸易增长回落,也使得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受到影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险,对我国产生心理上和潜在性的间接影响,使得人民币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此外,我国贸易顺差呈继续扩大趋势,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将进一步加剧。也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外部制约因素。
(二)产业内部因素
从根本上来讲,制约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因素,仍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依然缺乏等,主要体现为:
1、技术瓶颈:跨国公司推行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化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是依靠引进外国技术发展起来的,产业总体技术自给率不足20%,尤其在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上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5-10年,集成电路等核心元器件、高端电子仪器设备和软件仍没有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例如在通信领域,有高通掌握着CDMA领域的大部分知识产权,思科凭借技术优势垄断全球路由器80%以上的市场,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在全球申请专利,或者推行标准全球化,通
过知识产权和标准等一系列制度性安排,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领先地位,使后起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空间受到很大制约。而且,技术水平领先国家还设置了大量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形成了对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的高门槛壁垒。
2、市场瓶颈:跨国公司对全球市场垄断进一步强化
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
,以规模经济为代表的垄断租金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最关键来源。当今国际电子信息产业市场竞争一个重要走势就是,随着国际竞争程度的加剧,国际市场垄断也得到进一步强化,集成电路、软件、互联网等行业正逐步呈现出一种全球化寡头垄断的市场形态。如英特尔、微软、思科、GOOGLE在微处理器、操作系统软件、高端路由器和搜索引擎领域占有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跨国公司为了争夺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纷纷通过内部扩张、横向并购、强强联合等形式,以获得市场垄断地位。很多国家政府也相继放松垄断政策的执行,支持本国企业抢占海外市场。
3、资本瓶颈:本土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是制约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随着信息产品创新周期缩短和技术进步步伐加快,新产品研发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大。例如微软开发一种新软件系统需要10多亿美元投入。而我国企业研发投入能力与当前全球一流的跨国公司相比仍存在巨大
差距,2007年我国电子信息全行业研发投入1000亿元,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低于2%,百强企业的这一比重也只是接近4%,尽管一些龙头企业如海尔、华为等研发投入50亿元,但与2006年美国IT公司研发经费前三名微软、IBM、英特尔(均超过50亿美元)相比仍有很大不足。此外,金融支持体系薄弱、产权交易市场不健全等因素也是影响创新投入的重要原因。
4、人才瓶颈:尖端人才匮乏,“海归”创业存在诸多不便
我国缺乏尖端人才等高级生产要素,一方面是缺乏能占领科技和市场前沿、能组织领导重大工程和攻关项目的技术带头人,以及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技术开发的人才。据统计,2004年我国与集成电路相关的本科专业点31个,目前总共有集成电路相关专业在校生7900多人,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培养高层次集成电路人才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另一方面,吸引高端人才的力度不够,关键领域的特殊人才归国创业时还有很多不方便。还面临跨国公司利用待遇优势抢夺我国高级尖端人才的挑战。
5、资源瓶颈:重要材料设备依赖国外进口
我国各类电子元器件和电子材料、尤其是TFT-LCD所必须的彩滤光片、液晶面板所需的玻璃等均要大量进口,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电子元器件出口额为486.49亿美元,进口额为1649.6亿美元,贸易逆差高达1163.11亿美元。就连生产家电产品所需要的铜、铝等原材料也要从外国进口,原材料的数量、价格和可获得性,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瓶颈制约。
三、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前景
2008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面临一定机遇,国内市场的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6:49: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4401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电子   产品   信息产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