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利工程淤泥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利工程淤泥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2.水利工程是用于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也称为水工程。水利工程清淤一般是指的是河道清淤,即治理河道底部沉积的河道淤泥,随着现代化发展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河道日积月累的淤泥早已影响到河道防洪、排涝、灌溉、供水、通航等各项更能的正常发挥,为恢复河道正常功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3.公告号为cn213625785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水利工程用淤泥清理装置,包括底座,底座底部固定设有万向轮,且底座顶部依次固定设有排水泵、处理罐和污泥泵,处理罐内壁面固定设有限位环,限位环顶部放置有分离罐于处理罐内,分离罐顶部两侧均固定设有第一把手,污泥泵的输入端连接有吸泥管,污泥泵的输出端连接有排泥管,底座两侧均固定设有支撑架。该水利工程用淤泥清理装置通过设置污泥泵用于将淤泥吸入到分离罐内,通过压杆控制压杆与压块对淤泥进行挤压,从而将淤泥中的水通过网状结构的分离罐进入到处理罐底部,并通过排水管对污水进行处理,该水利工程用淤泥清理装置便于使用,操作简单,可有效的分离淤泥和污水,减少后期淤泥的处理难度。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工作人员手动控制压块沿分离罐的竖直方向滑移,从而对分离罐内的淤泥进行挤压,上述操作需要消耗工作人员较多的体力,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故有待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本技术提供一种水利工程淤泥分离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水利工程淤泥分离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水利工程淤泥分离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表面沿水平方向依次设置有污泥泵、过滤罐,所述污泥泵的输入端连接有吸泥管,所述污泥泵的输出端连接有排泥管,所述排泥管远离污泥泵的一端连接于过滤罐的外侧壁,所述过滤罐的外侧壁设置有出水管,所述过滤罐的内部开设有用于储存淤泥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内壁设置有分离板,所述分离板设置于排泥管和出水管之间,所述容纳腔的内壁且位于分离板的上侧沿竖直方向滑动连接有压板,所述压板远离分离板的一侧设置有穿过过滤罐上表面的升降杆,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驱动升降杆沿竖直方向滑移的升降组件,所述过滤罐的外侧壁开设有出泥口,所述过滤罐上设置有密封组件,以用于密封出泥口。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泥泵通过吸泥管抽取淤泥进入过滤罐内,当过滤罐内的淤泥达到一定量时,启动升降组件,升降组件带动压板朝向分离板的一侧移动,以便通过压板对过滤罐内的淤泥进行挤压,从而将淤泥中的污水滤出至容纳腔内壁且位于分离板下侧,然后通过出水管将污水排出容纳腔内壁,过滤后积攒在分离板上的过滤后的淤泥通过
出泥口排出,上述通过升降组件控制压板上下移动的操作,节省了工作人员的体力,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8.作为优选,所述升降组件包括支架、驱动件、第一杆、第一锥齿轮组,联动杆、支撑座、第一齿轮、第一齿条,所述支架设置于底座的上表面,所述驱动件设置于支架上,以用于驱动第一杆转动,所述第一锥齿轮组用于连接第一杆和联动杆,以用于驱动联动杆转动,所述支撑座设置于过滤罐的上表面,所述联动杆转动连接于支撑座内,所述第一齿轮设置于联动杆的侧壁,所述第一齿条设置于升降杆的的侧壁,所述第一齿条和第一齿轮相互啮合。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件带动第一杆转动,第一杆带动第一锥齿轮组转动,从而驱动联动杆发生转动,联动杆带动第一齿轮发生转动,由于第一齿轮和第一齿条相互啮合,进而带动与第一齿条相互啮合的连接杆沿竖直方向发生移动,有效控制了压板的上下移动。
10.作为优选,所述吸泥管远离污泥泵的一端设置有吸淤框,所述吸淤框的外侧壁设置有吸淤电机,所述吸淤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侧壁设置有搅拌叶片,所述吸淤框的侧壁设置有连接杆,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伸缩件,以用于驱动连接杆沿竖直方向移动,所述支架的侧壁设置有稳固架,所述连接杆滑动连接于稳固架上。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吸泥管抽取淤泥时,淤泥进入吸淤框的内部,此时吸淤电机带动转动杆转动,转动杆带动搅拌叶片转动,从而对淤泥进行搅拌,使得淤泥中含有的体积较大的淤泥块分离成体积较小的淤泥块,降低了进入吸泥管内含有较大体积淤泥块的可能性,进而降低了吸泥管发生堵塞的可能性,延长了吸泥管的使用寿命。
12.作为优选,所述伸缩杆包括第二杆、第二锥齿轮组,对接杆、安装架、第二齿轮、第二齿条,所述第二杆设置于驱动件远离第一杆的一端,所述第二锥齿轮组用于连接第二杆和对接杆,以用于驱动对接杆转动,所述安装架设置于稳固架的侧壁,所述对接杆转动连接于安装架内,所述第二齿轮设置于对接杆的侧壁,所述第二齿条设置于连接杆的侧壁,所述第二齿轮和第二齿条相互啮合,所述连接杆的运动方向和升降杆的运动方向相反。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压板对储存在过滤罐内的淤泥进行挤压时,驱动件带动第二杆转动,第二杆通过第二锥齿轮组带动对接杆转动,对接杆带动第二齿轮转动,由于第二齿轮和第二齿条相互啮合,从而带动与第二齿条相互啮合的连接杆朝向远离污泥池的一侧移动,连接杆同步带动吸淤框朝向远离污泥池的一侧移动,使得当压板对过滤罐内的淤泥进行挤压时,吸淤框已经从污泥池内脱离,从而降低压板的上表面积攒有未处理的淤泥的可能性,进而提高了淤泥分离装置的工作效率。
14.作为优选,所述容纳腔内壁且远离出泥口内壁的一侧开设有置放槽,所述置放槽的内壁设置有推泥板,所述推泥板远离出泥口内壁的一侧设置有推动杆,所述置放槽的底壁开设有供推动杆滑移的连通孔。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分离板对储存在过滤罐上的淤泥过滤结束后,分离板上积攒有分离后的淤泥,然后将出泥口打开,工作人员手持推动杆,推动杆带动推泥板沿着分离板的上表面移动,从而将分离后的淤泥从出泥口排出。
16.作为优选,所述推动杆远离推泥板的一端设置有气缸,所述过滤罐的外侧壁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气缸设置于支撑架上。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缸的活塞杆带动推泥板沿着分离板的上表面移动,从
而推动分离板积攒的分离后的淤泥从出泥口排出,有效提高了工作人员对分离板上积攒的分离后的淤泥进行清理的工作效率。
18.作为优选,所述连通孔的内部设置有密封圈,所述推动杆穿过密封圈的内部。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圈的设置,提高了连通孔处的密封性,降低了过滤罐中未分离的淤泥中含有的污水从连通孔向外溢出的可能性,减少了工作人员对分离装置进行清理的频率。
20.作为优选,所述密封组件包括密封板和锁止件,所述密封板转动连接于过滤罐的外侧壁,以用于密封出泥口,所述锁止件包括锁止管、锁止杆、锁止环,所述锁止杆滑动连接于锁止管的内部,所述锁止环设置于密封板的侧壁,所述锁止杆的端部插设于锁止环内。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作人员需密封出泥口时,转动密封板,以便对出泥口进行密封,然后将锁止杆沿着锁止管的内部朝向锁止环的一侧移动,直至锁止杆的端部插设于锁止环内,从而将密封板固定住,降低了密封板发生转动的可能性。
22.作为优选,所述锁止件还包括稳固板和插块,所述稳固板设置于锁止杆的侧壁,所述插块设置于过滤罐的外侧壁,所述稳固板的侧壁贯穿开设有供插块插设的插孔。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锁止杆的端部插设于锁止环内后,转动稳固杆,直至插块插设于插孔内部,从而提高了锁止杆的端部插设于锁止环内的稳定性,进一步降低了密封板发生转动的可能性。
24.作为优选,所述过滤罐外侧壁设置安装环,所述安装环上套设有定位钩,所述定位钩远离安装环的一端插设于锁止环的内部。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出泥口打开时,转动密封板,使得密封板和过滤罐相互靠近的一侧贴合,然后将定位钩远离安装环的一端插设于锁止管的内部,从而将密封板固定住,减少了密封板转动对工作人员将淤泥从过滤罐内取出造成的阻碍,有效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污泥泵通过吸泥管抽取淤泥进入过滤罐内,当过滤罐内的淤泥达到一定量时,启动升降组件,升降组件带动压板朝向分离板的一侧移动,以便通过压板对过滤罐内的淤泥进行挤压,从而将淤泥中的污水滤出至容纳腔内壁且位于分离板下侧,然后通过出水管将污水排出容纳腔内壁,过滤后积攒在分离板上的过滤后的淤泥通过出泥口排出,上述通过升降组件控制压板上下移动的操作,节省了工作人员的体力,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27.2.当分离板对储存在过滤罐上的淤泥过滤结束后,分离板上积攒有分离后的淤泥,然后将出泥口打开,工作人员手持推动杆,推动杆带动推泥板沿着分离板的上表面移动,从而将分离后的淤泥从出泥口排出。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水利工程淤泥分离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体现过滤罐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30.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体现吸淤框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31.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体现升降组件结构的示意图。
32.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体现密封组件结构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说明:1、底座;11、污泥泵;111、吸泥管;112、排泥管;12、出水泵;121、出水管;122、排水管;13、稳固架;131、连接杆;14、滑移轮;2、过滤罐;21、容纳腔;211、分离板;22、压板;221、升降杆;23、出泥口;24、置放槽;25、连通孔;251、密封圈;26、支撑架;3、升降组件;31、支架;32、驱动件;33、第一杆;34、第一锥齿轮组;341、第一主锥齿轮;342、第一从锥齿轮;35、联动杆;36、支撑座;37、第一齿轮;38、第一齿条;4、吸淤框;41、吸淤电机;411、转动杆;4111、搅拌叶片;5、伸缩件;51、第二杆;52、第二锥齿轮组;521、第二主锥齿轮;522、第二从锥齿轮;53、对接杆;54、安装架;55、第二齿轮;56、第二齿条;6、推泥板;61、推动杆;611、气缸;7、密封组件;71、密封板;72、锁止件;721、锁止管;722、锁止杆;723、锁止环;724、稳固板;7241、插孔;725、插块;8、安装环;81、定位钩。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水利工程淤泥分离装置。参照图1和图2,淤泥分离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为长方体,底座1的下表面且位于四个顶角处均安装有滑移轮14;底座1的上表面沿底座1的长度方向通过螺栓连接有污泥泵11和过滤罐2,过滤罐2为长方体形状,污泥泵11的输入端连接有吸泥管111,污泥泵11的输出端连接有排泥管112,排泥管112远离污泥泵11的一端连接于过滤罐2的外侧壁;过滤罐2的外侧壁连接有出水管121,出水管121远离过滤罐2的一端连接有出水泵12,出水泵12远离出水管121的一端连接有排水管122;过滤罐2的内部开设有用于储存淤泥的容纳腔21,容纳腔21的内壁焊接有分离板211,分离板211上开设有若干用于淤泥中污水穿过的网孔;分离板211设置于排泥管112和出水管121之间。容纳腔21的内壁且位于分离板211的上侧沿竖直方向滑动连接有压板22,压板22远离分离板211的一侧焊接有升降杆221,升降杆221的端部穿过过滤罐2的上表面,底座1上设置有升降组件3,以用于驱动升降杆221沿竖直方向滑移;过滤罐2的外侧壁开设有出泥口23,过滤罐2上开设的出泥口23位于分离板211的上侧,过滤罐2上设置有密封组件7,以用于密封出泥口23。
36.参照图1和图2,当污泥泵11通过吸泥管111抽取污泥池内的淤泥时,淤泥通过排泥管112流入过滤罐2的内部;当过滤罐2内的淤泥储存到一定量时,通过升降组件3驱动升降杆221沿着过滤罐2的竖直方向朝向底座1的一侧移动,此时升降杆221带动压板22对分离板211上的淤泥进行挤压,淤泥中的污水滤出分离板211并储存容纳腔21的内壁且位于分离板211的下侧;当分离板211上淤泥全部挤压完成后,出水泵2通过出水管121抽取过滤罐2内的污水然后通过排水管122排出;最后通过密封组件7将出泥口23打开,使得分离板211上的分离后的淤泥通过出泥口23排出过滤罐2内。
37.参照图3,吸泥管111远离污泥泵11的一端通过抱箍连接有吸淤框4,吸淤框4是一侧带有开口的长方体框体,吸淤框4的开口处朝向远离底座1的一侧;吸淤框4的外侧壁通过螺栓连接有吸淤电机41,吸淤电机41为防水电机,吸淤电机41的输出端连接有转动杆411,转动杆411远离吸淤电机41的一端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于吸淤框4的内侧壁,转动杆411的侧壁一体成型有搅拌叶片4111;以便工作人员通过吸泥管111抽取污泥池内的淤泥时,淤泥
先进入吸淤框4的内部,此时转动杆411的转动,带动搅拌叶片4111发生转动,有效对吸淤框4内体积较大的淤泥进行分离,从而降低了体积较大的淤泥进入吸泥管111内部的可能性,进而降低了吸泥管111发生堵塞的可能性。
38.参照图3和图4,吸淤框4的上表面焊接有连接杆131,底座1上通过螺栓连接有稳固架13,底座1上设置有伸缩件5,以用于驱动连接杆131沿竖直方向转动,伸缩件5包括第二杆51、第二锥齿轮组52、对接杆53、安装架54、第二齿轮55、第二齿条56,第二锥齿轮组52包括第二主锥齿轮521和第二从锥齿轮522;第二主锥齿轮521焊接套设于第二杆51上,第二从锥齿轮522焊接套设于对接杆53上,第二主锥齿轮521和第二从锥齿轮522相互啮合;对接杆53转动连接于安装架54内,安装架54焊接于稳固架13上,第二齿轮55焊接套设于对接杆53上,第二齿条56焊接于连接杆131的侧壁,第二齿条56和第二齿轮55相互啮合。
39.参照图4,升降组件3包括支架31、驱动件32、第一杆33、第一锥齿轮组34、联动杆35、支撑座36、第一齿轮37、第一齿条38,支架31焊接于底座1的上表面,稳固架13焊接于支架31的侧壁;驱动件32为双头电机,驱动电机通过螺栓连接于支架31上,双头电机的其中一端连接于第一杆33,以控制升降杆221沿竖直方向向上或向下位移,双头电机其中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杆51,以控制连接杆131沿竖直方向与升降杆221相反的方向位移;第一锥齿轮组34包括第一主锥齿轮341和第一从锥齿轮342,第一主锥齿轮341焊接套设于第一杆33的侧壁,第一从锥齿轮342焊接套设于联动杆35上,第一从锥齿轮342和第一主锥齿轮341相互啮合;联动杆35转动连接于支撑座36的内部,支撑座36焊接于过滤罐2的上表面,第一齿轮37焊接套设于联动杆35的侧壁,第一齿条38焊接于升降杆221的侧壁,第一齿条38和第一齿轮37相互啮合。
40.参照图4,当过滤罐2内的淤泥存储到一定量时,双头电机带动第一杆33转动,第一杆33通过第一锥齿轮组34带动联动杆35发生转动,联动杆35通过第一齿轮37和第一齿条38带动升降杆221朝向底座1的一侧移动;升降杆221带动压板22朝向分离板211的一侧移动,从而对分离板211上的淤泥挤压,从而无需工作人员手动控制压板22移动,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41.参照图3和图4,当第一杆33发生转动时,第二杆51同时发生转动,第二杆51通过第二锥齿轮组52带动对接杆53发生转动,对接杆53通过第二齿轮55和第二齿轮55带动连接杆131朝向第二杆51的一侧移动,第二杆51带动吸淤框4朝向远离污泥池的一侧移动,从而压板22对分离板211上的淤泥进行挤压时,过滤罐2内不在继续输送淤泥。
42.参照图5,密封组件7包括密封板71和锁止件72,密封板71转动连接于过滤罐2的外侧壁且位于出泥口23内壁长度方向的一端;锁止件72包括锁止管721、锁止杆722、锁止环723、稳固板724和插块725,锁止管721可以为两端贯穿的圆形空管,锁止杆722可以为实心圆管;锁止管721焊接于过滤罐2的外侧壁且与开设有出泥口23内壁的侧壁相邻,锁止杆722滑动连接于锁止管721的内部,锁止环723焊接密封板71长度方向的一端,稳固板724焊接于锁止杆722的的侧壁,插块725焊接于过滤罐2的外侧壁且位于锁止管721的下侧;稳固板724的厚度方向的侧壁贯穿开设有供插块725插设的插孔7241,插孔7241的尺寸大于插块725的尺寸。
43.参照图4,过滤罐2的外侧壁焊接有安装环8,安装环8和锁止管721对称设置,安装环8上套设有定位钩81,定位钩81远离安装环8的一端插设于锁止环723的内部。
44.参照图4和图5,当工作人员对分离板211上的淤泥分离完成后,分离板211上会积攒有分离后的淤泥,此时转动锁止杆722,使得插块725脱离插孔7241的内部;接着将锁止杆722沿着锁止管721长度方向滑移,直至锁止杆722的端部脱离锁止环723的内部;然后转动密封板71,使得出泥口23处于打开状态;最后将定位钩81远离安装环8的一端插设于锁止管721的内部,从而当出泥口23打开时,能够将密封板71固定住,降低了密封板71对积攒在分离板211上的分离后的淤泥从出泥口23排出过滤罐2造成阻碍的可能性。
45.参照图2,分离板211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有推泥板6,容纳腔21的内侧壁开设有供推泥板6嵌设的置放槽24,推泥板6远离出泥口23内壁的一侧焊接有推动杆61,置放槽24的底壁开设有供推动杆61滑移的连通孔25;连通孔25的内壁通过胶水粘固有密封圈251,密封圈251可以是橡胶材质;过滤罐2的外侧壁且背离开设有出泥口23的一侧焊接有支撑架26,支撑架26的上表面通过螺栓连接有气缸611,气缸611活塞杆的一端连接于推动杆61远离推泥板6的一端;当需要将分离板211上分离后的淤泥从出泥口23排出时,通过气缸611活塞杆的一端带动推动杆61沿水平方向移动,推动杆61带动推泥板6沿水平方向移动,从而快速便捷地将分离后的淤泥从出泥口23排出,进而进一步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46.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水利工程淤泥分离装置的实施原理为:污泥泵11通过吸泥管111抽取淤泥进入过滤罐2内,当过滤罐2内存满有一定量的淤泥时,启动驱动件32,驱动件32带动第一杆33转动,第一杆33通过第一锥齿轮组34带动联动杆35发生转动,联动杆35通过第一齿轮37和第一齿条38带动升降杆221朝向底座1的一侧移动,升降杆221带动压板22朝向分离板211的一侧移动,从而对分离板211的上的淤泥挤压,进而无需工作人员手动推动升降杆221,节省了工作人员体力,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47.当分离板211上分离后的淤泥积攒在分离板211上时,打开密封板71,将分离后的淤泥从出泥口23排出,以便再次对淤泥进行分离。
4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水利工程淤泥分离装置,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沿水平方向依次设置有污泥泵(11)、过滤罐(2),所述污泥泵(11)的输入端连接有吸泥管(111),所述污泥泵(11)的输出端连接有排泥管(112),所述排泥管(112)远离污泥泵(11)的一端连接于过滤罐(2)的外侧壁,所述过滤罐(2)的外侧壁设置有出水管(121),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罐(2)的内部开设有用于储存淤泥的容纳腔(21),所述容纳腔(21)的内壁设置有分离板(211),所述分离板(211)设置于排泥管(112)和出水管(121)之间,所述容纳腔(21)的内壁且位于分离板(211)的上侧沿竖直方向滑动连接有压板(22),所述压板(22)远离分离板(211)的一侧设置有穿过过滤罐(2)上表面的升降杆(221),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驱动升降杆(221)沿竖直方向滑移的升降组件(3),所述过滤罐(2)的外侧壁开设有出泥口(23),所述过滤罐(2)上设置有密封组件(7),以用于密封出泥口(2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利工程淤泥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组件(3)包括支架(31)、驱动件(32)、第一杆(33)、第一锥齿轮组(34),联动杆(35)、支撑座(36)、第一齿轮(37)、第一齿条(38),所述支架(31)设置于底座(1)的上表面,所述驱动件(32)设置于支架(31)上,以用于驱动第一杆(33)转动,所述第一锥齿轮组(34)用于连接第一杆(33)和联动杆(35),以用于驱动联动杆(35)转动,所述支撑座(36)设置于过滤罐(2)的上表面,所述联动杆(35)转动连接于支撑座(36)内,所述第一齿轮(37)设置于联动杆(35)的侧壁,所述第一齿条(38)设置于升降杆(221)的的侧壁,所述第一齿条(38)和第一齿轮(37)相互啮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利工程淤泥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泥管(111)远离污泥泵(11)的一端设置有吸淤框(4),所述吸淤框(4)的外侧壁设置有吸淤电机(41),所述吸淤电机(41)的输出端连接有转动杆(411),所述转动杆(411)的侧壁设置有搅拌叶片(4111),所述吸淤框(4)的侧壁设置有连接杆(131),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伸缩件(5),以用于驱动连接杆(131)沿竖直方向移动,所述支架(31)的侧壁设置有稳固架(13),所述连接杆(131)滑动连接于稳固架(13)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利工程淤泥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杆包括第二杆(51)、第二锥齿轮组(52),对接杆(53)、安装架(54)、第二齿轮(55)、第二齿条(56),所述第二杆(51)设置于驱动件(32)远离第一杆(33)的一端,所述第二锥齿轮组(52)用于连接第二杆(51)和对接杆(53),以用于驱动对接杆(53)转动,所述安装架(54)设置于稳固架(13)的侧壁,所述对接杆(53)转动连接于安装架(54)内,所述第二齿轮(55)设置于对接杆(53)的侧壁,所述第二齿条(56)设置于连接杆(131)的侧壁,所述第二齿轮(55)和第二齿条(56)相互啮合,所述连接杆(131)的运动方向和升降杆(221)的运动方向相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利工程淤泥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21)内壁且远离出泥口(23)内壁的一侧开设有置放槽(24),所述置放槽(24)的内壁设置有推泥板(6),所述推泥板(6)远离出泥口(23)内壁的一侧设置有推动杆(61),所述置放槽(24)的底壁开设有供推动杆(61)滑移的连通孔(25)。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利工程淤泥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杆(61)远离推泥板(6)的一端设置有气缸(611),所述过滤罐(2)的外侧壁设置有支撑架(26),所述气缸(611)设置于支撑架(26)上。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利工程淤泥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孔(25)的内部设置有密封圈(251),所述推动杆(61)穿过密封圈(251)的内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利工程淤泥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组件(7)包括密封板(71)和锁止件(72),所述密封板(71)转动连接于过滤罐(2)的外侧壁,以用于密封出泥口(23),所述锁止件(72)包括锁止管(721)、锁止杆(722)、锁止环(723),所述锁止杆(722)滑动连接于锁止管(721)的内部,所述锁止环(723)设置于密封板(71)的侧壁,所述锁止杆(722)的端部插设于锁止环(723)内。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利工程淤泥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件(72)还包括稳固板(724)和插块(725),所述稳固板(724)设置于锁止杆(722)的侧壁,所述插块(725)设置于过滤罐(2)的外侧壁,所述稳固板(724)的侧壁贯穿开设有供插块(725)插设的插孔(7241)。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利工程淤泥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罐(2)外侧壁设置安装环(8),所述安装环(8)上套设有定位钩(81),所述定位钩(81)远离安装环(8)的一端插设于锁止环(723)的内部。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水利工程淤泥分离装置,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包括底座,底座的上表面沿水平方向依次设置有污泥泵、过滤罐,过滤罐的外侧壁设置有出水管,过滤罐的内部开设有用于储存淤泥的容纳腔,容纳腔的内壁设置有分离板,分离板设置于排泥管和出水管之间,容纳腔的内壁且位于分离板的上侧沿竖直方向滑动连接有压板,压板远离分离板的一侧设置有穿过过滤罐上表面的升降杆,底座上设置有用于驱动升降杆沿竖直方向滑移的升降组件,过滤罐的外侧壁开设有出泥口,过滤罐上设置有密封组件,以用于密封出泥口本申请具有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的效果。效率的效果。效率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

陆辉 施亮亮 江培春 徐振华 王晓东 赵树江 卞国林 范鸣华 陈波 潘婷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江苏水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16

技术公布日:

2022/12/19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22:34: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437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淤泥   齿轮   侧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