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病研究所导师简介

热带病研究所导师简介
中医临床基础(100502)
符林春研究员
符林春,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所所长,广东省卫生系统“五个一工程”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咨询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热带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热带病和寄生虫分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长期从事疟疾和中药抗病毒研究。主持或参与青蒿素类四个一类新药八种制剂的临床研究,参与青蒿素类复方研究,这些药物已成为最优秀的抗疟药,广泛使用于全球疟疾的防治。参与脑型疟的救治研究,使脑型疟病死亡率控制在10%以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正参与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次,省部级一等奖3次,主持和参与各级政府科研项目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曾获“全国首届杰出青年中医奖”,国家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高校青年教师研究类二等奖。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多名,博士后研究人员2名。
陈沛泉研究员
陈沛泉,男,广东省罗定市人,19499月出生。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员,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温病学(热带病)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学会会员,广东省热带医学学会常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库专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库专家。
陈沛泉研究员从事病原生物学和中医药防治热带病的教学与研究30多年,参与青蒿素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团结协作,发现了青蒿素类药的杀虫速度要比国际上常用的甲氟喹、奎宁、氯喹等快得多; 适当延迟长疗程,治愈率可达90%以上; 用于脑型疟救治,死亡率低于10%;海南南部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哌喹的抗性曾经相当严重;甲氟喹、氯喹、哌喹、奎宁等对恶性疟原虫配子体无效,在首剂给药后3-4周还可感染蚊媒,而青素类药首次给药后14天即可阻断恶性疟传播;目前海南恶性疟对青蒿琥酯和双氢青蒿素是敏感的;复方双氢青蒿素有望成为WHO一线抗疟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涉足生物技术,把体内、体外试验联系起来,对药物阻断疾病传播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有较深入的见解。当前的研究方向是以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手段对中医药防治热带病(传染病)的作用机理和实用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先后参加或主持完成WHO、国家、部(省)、厅(局)级和对外合作科研项目20多项,多次以专家身份出国进行合作研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已经培养和协助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0多名。
陈沛泉研究员教研作风严谨,成绩显著,曾被评为 “全国优秀教师” ,“南粤优秀教师”;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5项。
李常青研究员
李常青,男,1965年9月生,湖南华容人,研究员,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导师。
学术特长:中医药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脂肪肝的临床医疗实验研究工作。
教学科研成果:近年来先后主持2项省级课题和1项厅级课题、参加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1项省级课题的研究,主要开展了苦参碱靶向制剂抗乙型肝炎病毒和抗免疫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证实苦参碱靶向制剂可以提高苦参碱的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效果,并可减少用药剂量,降低其毒性作用。完成了包括叶下珠复方在内的多个中药复方抗乙型肝炎病毒、抗肝
损伤和抗肝纤维化作用的临床和药效学研究工作。
论文论著发表情况: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参加编写论著1部。
招收研究人员人数:已毕业两名,在读三名。
对外学术交流情况:06、07年先后应邀出席台湾参加海峡两岸肝病学术研讨会。
曾庆平研究员
曾庆平,男,湖南常德人,1961年4月出生。理学硕士、工学博士,研究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和广东省热带病学会会员,受聘为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生物医药评审专家库专家,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曾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局部重建及青蒿素前体的生物转化、关木通中马兜铃酸合成代谢基因敲除的研究、DNA疫苗联用转基因中草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转人α-干扰素基因苦瓜的抗病毒实验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面向高产青蒿素的代谢途径工程育种研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鲨烯合酶基因敲除与
转基因青蒿素高产植株的培育、中药复方配合DNA疫苗防治猴艾滋病的研究)、省科技计划项目(转基因青蒿氧化胁迫诱导及青蒿素前体大规模转化)、省教育厅项目(集成化艾滋病、乙型肝炎和STD基因诊断用反义探针微球的研制)及多项横向合作项目(高效低价疟疾检测试剂盒的研制等),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十篇,专著4本。曾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工作,并参访了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德国Max-Plank研究所、荷兰雷登大学和瑞士联邦技术研究所等著名学府及科研院所。曾获邀参加美国著名的Gordon科学会议(GRC)的植物代谢工程专题研讨会,并进行论文展示及开展学术交流,还与欧美多所大学及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
自1980年以来,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包括SCI论文),并在GenBank发布基因序列50余条,主编专著《植物生物反应器》(2008,化学工业出版社)、《遗传修饰植物》(2006,科学出版社)、《生物医药前沿技术》(2004,人民卫生出版社)、《人类艾滋病》(2000,人民卫生出版社),参编专著《植物生物技术原理与方法》(1990,湖南科技出版社)。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奖8项。现专业技术领域为生物工程,主要研究方向是中药生物工程(转基因中青蒿及青蒿素合成的微生物反应器研制)和分子中药学(青蒿基因组学、转录物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物组学及其网络调控),并从事重大传染病(
疟疾、AIDS、SARS、STD等)病原体快速诊断试剂盒的开发。
目前已完成或正在开展的研究项目包括青蒿紫穗槐二烯合酶基因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青蒿素前体的微生物合成及其在青蒿无细胞提取液中的生物转化、青蒿CYP基因在酵母内膜上的表达及膜结合型CYP催化青蒿素前体的转变、酵母SS基因克隆及农杆菌介导的反义SS基因转移;青蒿鲨烯合酶反义基因转化培育青蒿素高产植株的研究、基于锚定RT-PCR的青蒿EST克隆、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青蒿cDNA文库构建与CYP基因克隆及其表达的发育调节模式研究、青蒿ADS基因启动子低温诱导结合转录因子的分离与鉴定、青蒿素生物合成调控及其人工干预、环境胁迫诱导的青蒿素合成基因表达及其信号转导机制、单线态氧介导青蒿酸转变成青蒿素的体内外途径、基于PfLDH靶点的中药抗疟成分高通量筛选与生物鉴定等。
袁冬生研究员
袁冬生,男,江西乐安县人,196410月出生,医学博士,研究员,中医临床基础专业硕士生导师,广东省肝脏病学会理事,广州市科技评审专家。现主要从事中医药抗乙肝病毒、抗肝纤维化以及中医药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长期坚持消化内科、
肝炎专科临床,积累了丰富的中西医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的临床经验。发表相关论文20多篇,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主持省级课题2项,参与省级课题3项。参编《中医临床基础》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副主编《中医学基础》教材(科学出版社)。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4名。
杨瑞仪副研究员
杨瑞仪,女,广东大埔县人,1972年5月出生,1998年暨南大学免疫遗传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医临床基础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会员。曾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等科研项目20余项。在国内有影响的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参编著作3部。现专业技术领域为医药生物工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生物工程(包括转基因中药、中药活性成分的合成代谢研究、中药活性成分基因工程研究等)及中药对肿瘤的免疫调控研究。
中西医结合基础(100601)
张奉学研究员
张奉学研究员,安徽省人,1962年出生。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博士生导师。热带医学研究所病毒学研究室主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热带医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是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培养对象,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联合学者”。《生物技术通讯》 理事,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编委。
1985年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并获得学士学位,1991年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硕士学位,20028月起广州中医药大学在职博士。20031月至200312月由国家科技部选派在日本长崎大学分子免疫遗传学系进修。20056月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获得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求是优秀研究生奖”。
长期从事病毒学研究和抗病毒药物的体内外活性研究开发与评价。作为主要成员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参与2项,主持广州市中药现代化重大专项1;公开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SCI收录4篇。参编学术专著两部。负责核苷类抗乙型肝炎一类新药阿德福韦酯的药效学评价并于20037月获临床批文。另外,负责三个中药新药的主要药效学评价并已经通过省级鉴定。申请专利3项。
近年主要在抗乙型肝炎病毒研究领域和美国Thomas Jefferson 大学的Dr. Mark Feitelson教授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陈纪军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徐敏博士等建立了稳定的研究伙伴关系,并同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中心李刚教授在内啡肽类物质对SIV感染导致引起宿主细胞凋亡机制等领域进行了合作研究。
开设并主讲《病毒学理论与技术》研究生课程一门,每学年30学时,教学效果良好。并编写研究生用教材一部。已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8名并具体负责指导4名博士生学位论文实验。指导七年制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获得2003年省级二等奖。
中药学(1008)
胡英杰研究员
胡英杰研究员,男,1962年生,祖籍湖南。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兼药学研究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新药审评专家库专家,广东省、广州市科技项目评审专家。1983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药物化学专业(学士);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专业(硕士);2005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1988年起在西南林学院任教植物化学、有机化学、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学等课程,并从事多项国家级
、部省级项目植物化学方面的研究;1996年起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从事药物活性中草药研究。研究领域涉及创新中药新药研发和中草药化学成分结构与药物活性研究,特别是艾滋病中药与抗肿瘤活性天然产物研究。作为编委和副主编编写《植物化学》和《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学》等2本高校教材。参加或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Phytochemistry、化学学报、中草药等药学类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在SCI收录期刊8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项。2002年和2005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各1项。
黄玲副研究员
黄玲,女,1963年11月生,江西省赣州市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中药药理与毒理,中药对免疫性疾病的药效学和安全性评价及机制研究。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8:26: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4377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研究   中药   广东省   临床   研究所   医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