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嗽袋泡茶及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
[11]公开号CN 1403130A [43]公开日2003年3月19日
[21]申请号02133709.8[21]申请号02133709.8
[22]申请日2002.09.04[71]申请人谢亚苏
地址400039重庆市高新区石桥铺渝高广场B座2-
10-7号
[72]发明人谢亚苏 [74]专利代理机构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代理人康海燕
[51]Int.CI 7A61K 35/78A61P 11/14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54]发明名称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止嗽袋泡茶及制备方法,该袋
泡茶剂由制紫菀、制百部、白前、桔梗、荆芥、陈
皮、甘草等7味中药组成。制备方法为:取紫菀、
桔梗、陈皮分别粉碎成中粉,荆芥用水蒸气蒸馏提
取挥发油;其余3味药加水煎煮数次,过滤,合并
滤液,浓缩成一定相对密度的稠膏,与上述中粉混
匀,过筛制粒,低温干燥;再喷入荆芥挥发油,混
匀,分装成袋,即得。本发明的优点是将原方散剂
改为袋泡茶剂,既保证了中药有效成分快速、充分
溶出,又较多地保留其挥发性成分,而且服用、携
带方便。
02133709.8权 利 要 求 书第1/1页
1、止嗽袋泡茶,其特征在于由制紫菀、白前、荆芥、甘草、制百部、桔梗、陈皮7味中药组成,将其制成袋泡茶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止嗽袋泡茶,其特征在于上述原料的重量份为:
制紫菀1000、白前1000、荆芥1000、甘草500、制百部500、桔梗1000、
陈皮50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止嗽袋泡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取紫菀、
桔梗、陈皮分别粉碎成中粉,荆芥用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其余3味
药加水煎煮数次,过滤,合并滤液,浓缩成一定的相对密度的稠膏;与
上述中粉混匀,过筛制粒,低温干燥;再喷入荆芥挥发油,混匀,分装
成袋,即得。
02133709.8说 明 书第1/4页
止嗽袋泡茶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咳嗽的中成药制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止嗽袋泡茶剂及制备方法。
技术背景
止嗽散,是清代名医程钟龄创制的咳嗽的名方。具有疏风解表、止咳化痰之功,用于风寒犯肺引起的咳嗽、咽痒、咯痰不爽的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原方为调服散剂,是将药物依法炮制后研为细末,以开水或生姜汤调服。方中荆芥、陈皮所含芳香成分易于挥发,不宜久煎。因其加热时间短,故能较多地保留其挥发性成分。但是散剂用之于现代人,实为不便。故,后人将其改为片、丸、口服液、颗
粒等剂型,虽各有所长,但均存在一定的问题:止嗽丸有崩解慢、起效缓的缺点。止嗽颗粒含糖量高,中老年人及不宜多食糖类的人使用受到限制。止嗽口服液使用了防腐剂,而且携带不方便。止嗽片较原方散剂而言,虽具有携带方便,用量准确,便于服用等优点,但由于在制备过程中,除桔梗打粉外,其余6味均用水提取,君药紫菀中有效成分受热时间长,对疗效有影响,同时,对荆芥、陈皮的加热时间太长,不可避免地使其挥发性成分大量丢失,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本方的效果。另外,丸剂、片剂服后,需经胃肠道崩解、溶解,然后吸收、分布,方可起效,较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如六味地黄丸之类,而不适用于急症。正所谓“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也”。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止嗽散及其改剂而成的多种药品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止嗽袋泡茶剂及制备工艺。经现代制备工艺研究,将原方制成袋泡茶剂,既保证了中药有效成分快速、充分溶出,又较多地保留其具有功效的挥发性成分,而且服用、携带方便。
本发明采用制紫菀、白前、荆芥、甘草、制百部、桔梗、陈皮7味中药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制紫菀1000、白前1000、荆芥1000、甘草500、制
百部500、桔梗1000、陈皮500。
据研究表明,剂型对中药制剂里有效成分的溶出和吸收具有影响。袋泡茶是近年研究较多的一种新剂型,有专家从多方面证明了袋泡茶剂的水溶性浸出物高于煎剂。发明人通过研究止嗽散的处方结构、剂型特点、药效特征、功能主治及适用范围等有关资料后,认为若将止嗽散开发为成药,更适合制成袋泡茶剂,因为袋泡茶剂与散剂是最接近的。而且袋泡茶剂属中国《药典》(2000年版)收载的21种制剂之一,系指含茶叶或不含茶叶的药材或药材提取物用沸水泡服的制剂。
本发明的关键是将原方制成了袋泡茶剂,使之更接近于原方散剂。中医理论认为:“散者,散也”。前一个“散”字,指剂型;后一个“散”字,指发散。外感咳嗽,当用发散之法。同时,在制备中充分考虑到每一味药的药效的最大限度的发挥,采用了最佳工艺路线和先进的制药设备。    本袋泡茶剂制备方法如下:取紫菀、桔梗、陈皮分别粉碎成中粉;荆芥用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其余3味药加水煎煮数次,每次1小时;过滤,合并滤液,浓缩至一定相对密度的稠膏;与上述中粉混匀,过筛制粒,低温干燥,再喷入荆芥挥发油,混匀,分装成袋,即得。
原止嗽片制备工艺仅桔梗取粉,在本发明止嗽袋泡茶剂制备工艺中,考虑到6味药水煎出膏过多,桔梗吸附不完全,另外,即使浸膏全部加入,干燥后极易吸潮。为了尽可能减少君药紫菀中有效成分的损失,结合茶剂无须制成很小体积这一特点,因此增加了药物的取粉量。本方中紫菀是君药,陈皮含挥发油,水煎时易损失,因此除桔梗取粉外,紫菀及陈皮也取粉。荆芥虽然也含有挥发油,但若取粉,则全方有4味药取粉,取粉量太大,每次用药量会超过5.5g,而目前未将荆芥取粉的用药量仅为2.9g。
另据文献报道,荆芥的有效成分为挥发油,具有祛痰、平喘、镇静、镇痛等药理功效,而水煎剂无平喘、祛痰作用,因此从药效和剂型综合因素考虑,荆芥采用水蒸气蒸馏提取有效成分挥发油的工艺较合适。中医处方历来重视配伍,由于本方主治重点为咳嗽,故荆芥是佐药而非君药,荆芥的疏风解表作用在本方中非它药可以替代。为避免荆芥的挥发性成分在加热中丢失,将止嗽片改变剂型为止嗽袋泡茶,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其疏风解表的功效。
本袋泡茶剂中的药材来源、品种均符合《药典》(2000年版)标准,其中制紫菀为紫菀片,照《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密炙法炒至不粘手。制百部也是同样要求。
以下是对本发明止嗽袋泡茶剂的主要药效实验结果:
1.药理实验:
(1)小鼠经口灌服止嗽袋泡茶1.256、2.512和5.024g(生药)/k g,明    显延长由氨水引咳的咳嗽潜伏期和3分钟内咳嗽次数的减少;
(2)豚鼠经口灌服止嗽袋泡茶1.256、2.512和5.024g(生药)/k g,明    显延长由17.5%柠檬酸引咳的咳嗽潜伏期和5分钟内咳嗽次数的减少;
(3)小鼠经口灌服止嗽袋泡茶1.256、2.512和5.024g(生药)/k g,使    小鼠气管排泌酚红量明显增加。说
明止嗽袋泡茶能促进呼吸道排泌量增    加,达到祛痰作用;
(4)小鼠经口灌服止嗽袋泡茶1.256、2.512和5.024g(生药)/k g,使    正常小鼠汗液分泌数增加,说明止嗽袋泡茶能促进汗液分泌;
(5)止嗽袋泡茶对分离的临床常见的81株致病菌(革兰氏阳性和阴性需    氧菌),除大肠杆菌、类肠杆菌、微球菌和克氏肺炎杆菌无活力外,其    它菌均有一定的搞菌作用,M I C为0.15-19.3g(生药)/L,说明止    嗽袋泡茶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上述各项试验,均与止嗽片对照进行,研究表明:止嗽袋泡茶在镇咳、祛痰和排汗等方面,均优于止嗽片的作用。
2毒理研究
急性毒性试验:以止嗽袋泡茶38.6g(生药)/k g,经口灌服昆明种小鼠2次,总剂量为77.2g(生药)/k g。连续观察7天,无任何副反应和死亡。小鼠最大耐受量大于77.2g(生药)/k g。为人用临床剂量的59.3倍。结果显示止嗽袋泡茶毒性低,对人口服是安全的。
3临床研究
为客观评价止嗽袋泡茶感冒咳嗽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经批准于2000年1-6月,由重庆医科大学临床药理基地负责,在其附属一医院、二医院和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进行了I I期临床研究,共进行临床试验173例,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7:48: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4376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袋泡茶   止嗽   咳嗽   制备   具有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