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板车立管升降调节部位壳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滑板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滑板车立管升降调节部位壳体结构。


背景技术:



2.滑板车,尤其是儿童滑板车,作为一种工具或玩具深受广大儿童喜爱,对于不同身高的儿童,滑板车扶手所需高度不同,具有可调高度的扶手已成为儿童滑板车的必备功能。
3.对于高度调节结构在现有技术中已有多种实现形式,高度调节结构通常设定于滑板车立管上,而要设定相应的高度调节结构,又需要具有相应的壳体用以确定其活动路径以及覆盖相应内部结构以使整个结构更为美观。
4.现有的相关壳体因需将其定位于滑板车立管上,通常需要额外的紧固件将多个壳体部件组装成一体,而紧固件的形式通常使得紧固件部分部位外露,影响整体美观度,因此,为使整体更为美观,申请人予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整体更为简洁美观的滑板车立管升降调节部位壳体结构。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7.滑板车立管升降调节部位壳体结构,包括
8.内壳体,其配置于滑板车立管上,包括有若干第一装配位及若干第二装配位;以及
9.外壳体,其包括第一外壳体及第二外壳体,所述第一外壳体上包括有若干与所述第一装配位配合连接的第一装配单元,所述第二外壳体上包括有若干与所述第二装配位配合连接的第二装配单元;
10.当所述第一外壳体及所述第二外壳体装配于所述内壳体上时,所述第一装配单元及所述第二装配单元不可视。
11.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内壳体外周包括有外凸于其本体的凸筋,所述凸筋上包括有若干贯穿孔,所述第一装配位及所述第二装配位分别位于对应的所述贯穿孔侧边。
12.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有所述第一装配位均位于所述凸筋的一侧,所有所述第二装配位均位于所述凸筋的另一侧。
13.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外壳体包括有上下分布的两组第一装配单元组,每组所述第一装配单元组分别包括有至少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装配单元。
14.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二外壳体包括有布置于其中部且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二装配单元。
15.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装配位及所述第二装配位均为扣槽,所述第一装配单元及所述第二装配单元均包括可穿过对应所述贯穿孔的延伸臂及可与对应的所述扣槽卡接配合的卡扣。
16.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延伸臂与所述卡扣一体成型。
17.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内壳体相对应的两侧分别内凹以形成分布于其外周的凸筋,所述第一外壳体的形状及所述第二外壳体的形状分别与对应的凸筋形状相适配,以与相应凸筋的各壁相贴合。
18.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外壳体上开设有可供第一锁定件外露的第一孔,所述第二外壳体上开设有可供第二锁定件外露的第二孔,所述第一锁定件及所述第二锁定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内壳体相对应的两个侧壁上;
19.所述内壳体上部往其内侧延伸有可与滑板车立管上沿相配合的凸沿。
20.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二外壳体上包括有若干用于限位所述第一装配单元的限位筋。
2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2.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各固定连接结构的内置不外露,外部结构更为整洁、美观;
23.限位筋对第一装配单元的限定,外壳体装配的更为牢固,不易脱落。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分解示意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内壳体示意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外壳体示意图。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装配于滑板车立管上的状态示意图。
29.图6为本实用新型侧向示意图。
30.图7为本实用新型图6中a-a处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32.参见图1-图7,滑板车立管升降调节部位壳体结构,包括内壳体1及外壳体2。
33.内壳体1直接装配于滑板车立管3上,内壳体1上部往其内侧延伸有可与滑板车立管3上沿相配合的凸沿11,如图2、图5所示,结合其空心的内部,使其相对滑板车立管3定位,而其空心内部的形状大小可与相应的滑板车立管3形状大小相适配,两者可为过盈配合形式。
34.在内壳体1被定位后,外壳体2直接定位于内壳体1上即可实现外壳体2的定位,本实施例中,内壳体1上相对应的两侧分别内凹以形成分布于其外周的凸筋12,凸筋12上包括有若干贯穿孔13,本实施例中,贯穿孔13从上往下分布有三组,具体为分布于其左侧的上、中、下三个贯穿孔13及分布于其右侧的上、中、下三个贯穿孔13。
35.而在每一贯穿孔13侧边分别对应的设置有扣槽14,同时,位于上、下部位处的贯穿孔13侧边的扣槽14位于内壳体1的同一侧,而位于中部位处的贯穿孔13侧边的扣槽14位于内壳体1的另一侧。
36.结合外壳体2结构,外壳体2包括第一外壳体21和第二外壳体22,第一外壳体21包括上下分布的两组第一装配单元组,每组所述第一装配单元组分别包括有至少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装配单元211;第二外壳体22包括有布置于其中部且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二装配单
元221。
37.本实施例中,第一装配单元211及第二装配单元221均包括可穿过对应所述贯穿孔13的延伸臂23及可与对应的所述扣槽14卡接配合的卡扣24,而延伸臂23与卡扣24可为一体成型设计。
38.结合设定于不同侧的扣槽14,第一外壳体21上及第二外壳体22上分布于不同位置的延伸臂、卡扣相互间不干涉,从而顺利组装。
39.本实施例中,为使外壳体组装的更为牢固,不易脱落,在第二外壳体上包括有若干用于限位第一装配单元的限位筋5,在设定限位筋5后,安装顺序可设定为先安装第一外壳体21,后安装第二外壳体22。
40.图6为本实用新型侧向图,图7为图6中a-a向的剖面图,a-a处为第一装配单元211布局位置,在装配第一外壳体21后,第一装配单元211穿过对应贯穿孔13后与相应的扣槽14配合,而后装配上第二外壳体22,此时,位于第二外壳体22上的限位筋5如图6所示的限制了第一装配单元211往其脱开方向的移动可能,同时,限位筋5亦可设定为装配后可挤压第一装配单元211(根据相应尺寸设定即可),使其形变,以使两者装配的更为紧密。
41.本实施例中,在第二外壳体22上部及下部均设定有相应的限位筋5,即限位筋5设定的位置及数量可与第一装配单元211的位置及数量相对应,而在第一外壳体21上则可根据实际需要设定或不设定相应的限位筋或类似结构。
42.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外壳体21的形状及所述第二外壳体22的形状分别与对应的凸筋12形状相适配,以与相应凸筋12的各壁相贴合,包括与内壳体上部凸沿11形成一体的凸筋部位,当第一外壳体21及所述第二外壳体22装配于内壳体1上时,第一装配单元211及第二装配单元221不可视。
43.进一步的,第一外壳体21上开设有可供第一锁定件外露的第一孔4,第二外壳体上22开设有可供第二锁定件外露的第二孔5,第一锁定件及第二锁定件分别设置于内壳体1相对应的两个侧壁上,第一锁定件及第二锁定件分别用于滑板车立管升降部位的锁定与解锁,对于第一锁定件与第二锁定件及与两者相配合的部位为现有技术,不在本技术所涵盖范围内,不作过多赘述。
44.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技术特征:


1.滑板车立管升降调节部位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壳体,其配置于滑板车立管上,包括有若干第一装配位及若干第二装配位;以及外壳体,其包括第一外壳体及第二外壳体,所述第一外壳体上包括有若干与所述第一装配位配合连接的第一装配单元,所述第二外壳体上包括有若干与所述第二装配位配合连接的第二装配单元;当所述第一外壳体及所述第二外壳体装配于所述内壳体上时,所述第一装配单元及所述第二装配单元不可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车立管升降调节部位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外周包括有外凸于其本体的凸筋,所述凸筋上包括有若干贯穿孔,所述第一装配位及所述第二装配位分别位于对应的所述贯穿孔侧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板车立管升降调节部位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第一装配位均位于所述凸筋的一侧,所有所述第二装配位均位于所述凸筋的另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车立管升降调节部位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壳体包括有上下分布的两组第一装配单元组,每组所述第一装配单元组分别包括有至少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装配单元。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板车立管升降调节部位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壳体包括有布置于其中部且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二装配单元。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板车立管升降调节部位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装配位及所述第二装配位均为扣槽,所述第一装配单元及所述第二装配单元均包括可穿过对应所述贯穿孔的延伸臂及可与对应的所述扣槽卡接配合的卡扣。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滑板车立管升降调节部位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臂与所述卡扣一体成型。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车立管升降调节部位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相对应的两侧分别内凹以形成分布于其外周的凸筋,所述第一外壳体的形状及所述第二外壳体的形状分别与对应的凸筋形状相适配,以与相应凸筋的各壁相贴合。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滑板车立管升降调节部位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壳体上开设有可供第一锁定件外露的第一孔,所述第二外壳体上开设有可供第二锁定件外露的第二孔,所述第一锁定件及所述第二锁定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内壳体相对应的两个侧壁上;所述内壳体上部往其内侧延伸有可与滑板车立管上沿相配合的凸沿。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车立管升降调节部位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壳体上包括有若干用于限位所述第一装配单元的限位筋。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滑板车立管升降调节部位壳体结构。包括内壳体,其配置于滑板车立管上,包括有若干第一装配位及若干第二装配位;以及外壳体,其包括第一外壳体及第二外壳体,所述第一外壳体上包括有若干与所述第一装配位配合连接的第一装配单元,所述第二外壳体上包括有若干与所述第二装配位配合连接的第二装配单元;当所述第一外壳体及所述第二外壳体装配于所述内壳体上时,所述第一装配单元及所述第二装配单元不可视。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各固定连接结构的内置不外露,外部结构更为整洁、美观。美观。美观。


技术研发人员:

陈江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陈江勇

技术研发日:

2022.09.09

技术公布日:

2022/11/18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7:49: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434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壳体   单元   外壳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