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驾驶室后悬置装置及其卡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卡车驾驶室后悬置装置及其卡车。


背景技术:



2.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卡车参与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当中,其广泛应用于基础建设、物资运输等领域。
3.目前,市面上的卡车驾驶室多采用液压锁与减振器组合的减振结构,减振结构安装于底盘上。卡车驾驶室底部安装有锁栓支架,底盘上设置安装底座,液压锁与减振器组合结构的两端分别连接锁栓支架与安装底座,以使安装底座能够支撑卡车驾驶室。但,液压锁需要液压泵提供高压才能工作,在高压作用下液压系统及管路易发生渗漏,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较差,同时成本也相对较高。另外一种常见减振结构型式为固定式减震垫结构。底盘上设置安装底座,卡车驾驶室底部安装的锁栓支架与安装底座通过螺栓连接将橡胶减震垫固定在锁栓支架与悬置底座之间,用于实现对驾驶室的缓冲和减震,因受减震垫的结构和物理特性导致减震垫自身变形量极小,驾驶室的舒适性较差,该结构型式主要着重驾驶室悬置的可靠性和易维护性,成本低,但车辆的驾乘舒适性相对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顾减振性能和高可靠性、高可维护性的卡车驾驶室后悬置装置及其卡车。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卡车驾驶室后悬置装置,其设置于底盘上以支撑驾驶室,包括安装底座、支架、摆臂、减振器以及弹性衬套;安装底座设置于所述底盘的左右两侧,所述安装底座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安装底座的上端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固定轴;支架设置于所述驾驶室的底部,所述支架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固定轴;摆臂位于所述安装底座背离所述底盘的一侧;所述摆臂沿背离所述底盘的方向延伸;所述摆臂的两端均开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固定孔,两所述固定孔分别可转动的套设于所述第一固定轴及所述第二固定轴上;减振器两端分别可转动的连接所述安装底座及所述摆臂;弹性衬套位于所述摆臂的两个所述固定孔内,所述弹性衬套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弹性衬套的外周壁限位于所述摆臂上;所述弹性衬套的外周壁与所述弹性衬套的内周壁能够绕其自身的中心轴线相对转动;所述弹性衬套的左右两部分均开设有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弹性衬套的柔性孔。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柔性孔位于所述弹性衬套的内周壁及外周壁之间;两所述柔性孔绕所述固定孔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两所述柔性孔沿上下方向延伸,以使所述弹性衬套左右方向的刚性强度小于所述弹性衬套上下方向的刚性强度。
8.在一些实施例中,套设于所述第一固定轴的所述固定孔内设置有所述弹性衬套。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轴上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沿前后方向延伸;
所述弹性衬套的内周壁对应贴合于所述限位块的外周,所述弹性衬套通过所述限位块卡合于所述第一固定轴上。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块套设于所述第一固定轴上,所述限位块与所述第一固定轴键连接;所述限位块上下两端外周壁至所述第一固定轴轴线的距离大于所述限位块左右两侧外周壁至所述第一固定轴轴线的距离;所述柔性孔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固定轴轴向的截面的形状为弧形结构。
11.在一些实施例中,两所述固定孔内均设置所述弹性衬套。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还包括连接板、两支撑臂;所述连接板与所述驾驶室连接;两所述支撑臂凸设于所述连接板的下表面,两所述支撑臂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固定轴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于两所述支撑臂上;所述摆臂的一端位于两所述支撑臂之间且套设于所述第二固定轴上。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底座包括基板及两限位板;所述基板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底盘的左右两侧壁上;两所述限位板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且沿上下方向延伸;两所述限位板之间设有所述第一固定轴;两所述限位板之间容置所述摆臂的一端。
14.在一些实施例中,使得所述减振器、所述安装底座及所述摆臂形成三角形;所述第一固定轴、所述第二固定轴及所述减振器分别连接所述三角形的三个角。
15.一种卡车,包括底盘、驾驶室以及多个如如上任一所述的卡车驾驶室后悬置装置;驾驶室设置于所述底盘上;多个所述卡车驾驶室后悬置装置,其分别设置于所述底盘的左右两侧,多个所述后悬置装置均弹性连接于所述驾驶室的底部。
16.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17.本技术中,卡车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振动首先通过减振器进行减振,并传递至摆臂上。摆臂接受振动后绕第一固定轴转动,在转动过程中部分振动的动能传递至弹性衬套内,弹性衬套扭曲以起到进一步缓冲振动强度的效果。振动经过减振器及摆臂的弹性衬套消减后传递至驾驶室内,以提高卡车的减振效果。且后悬置装置的结构简单,易于拆卸和更换,可靠性高、可维护性好。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后悬置装置实施例的安装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后悬置装置实施例的爆炸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后悬置装置实施例的后视图。
21.图4是图3所示结构中a-a处的剖视图。
22.图5是图4所示结构中b-b处的局部剖视图。
23.图6是图5所示结构中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24.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25.100、底盘;200、支架;210、连接板;220、支撑臂;230、第二固定轴;300、安装底座;310、基板;320、限位板;321、延伸部;330、第一固定轴;340、限位块;400、摆臂;410、固定孔;420、弹性衬套;421、柔性孔;500、减振器。
具体实施方式
26.体现本技术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技术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技术。
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8.图1是本实用新型后悬置装置实施例的安装示意图。
29.参阅图1,为了便于参考和理解,以驾驶员驾驶卡车时的状态为参考,以驾驶员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为下文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
30.随着物流运输行业的发展,卡车已经成为运输行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卡车包括底盘、驾驶室及货箱。底盘沿前后方向延伸,其用于承载驾驶室、货箱及各种总成。驾驶室位于底盘的上方,以用于驾驶员乘坐并控制卡车。货箱设置于底盘上且位于驾驶室的后方,货箱用于承载货物。
31.图2是本实用新型后悬置装置实施例的爆炸图。
32.图3是本实用新型后悬置装置实施例的后视图。
33.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卡车,其包括底盘100、设置于所述底盘100上的驾驶室以及位于底盘100上并支撑驾驶室的卡车驾驶室后悬置装置。底盘100沿前后方向延伸。驾驶室位于底盘100的前端,驾驶室与底盘100弹性连接。后悬置装置设置于底盘100上,且用于支撑驾驶室,其具有弹性减振功能,以用于减小底盘100传递至驾驶室的振动,削弱振动的动能,增强驾驶室的平顺性和安全性能,提高驾驶员使用过程中的舒适程度。
34.后悬置装置为多个,多个后悬置装置分别位于底盘100的左右两侧。后悬置装置的下端与底盘100的左右两侧壁可拆卸的连接,以后悬置装置的上端,以使后悬置装置弹性支撑驾驶室,消减卡车在行驶过程中,自底盘100传递至驾驶室的振动动能。可拆卸的后悬置装置便于卡车维修和更换,提高了卡车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
35.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底盘100左右两侧的后悬置装置对称设置,以提高卡车的结构强度,使得驾驶室左右两侧的减振性能相同,保障卡车的稳定性。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后悬置装置还能够设置于驾驶室的后侧,以支撑驾驶室。
36.后悬置装置包括可拆卸的连接于底盘100的安装底座300、与驾驶室可拆卸连接的支架200、可转动的连接安装底座300上端和支架200的摆臂400、可转动的连接底座下端以及摆臂400的减振器500以及设置于摆臂400两端的弹性衬套420。弹性衬套420用于能够弹性连接摆臂400与安装底座300和/或摆臂400与支架200,以提高后悬置装置的消减性能。在一些实施例中,摆臂400、安装底座300以及减振器500呈三角形,以提高后悬置装置的结构强度,增强后悬置装置的振动消减性能。
37.参阅图2至图3,安装底座300能够与底盘100的左右侧壁螺栓连接,以便于安装底座300的拆卸和更换,从而增强后悬置装置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安装底座300包括基板310、限位板320以及第一固定轴330。基板310与底盘100的左右侧壁可拆卸的连接。限位板320设置于基板310背离底盘100的一侧。第一固定轴330设置于限位板320的上端,第一固定轴330与摆臂400的一端可转动的连接。
38.基板310沿前后方向延伸。在一些实施例中,基板310朝向底盘100的一侧壁与底盘100的左右侧壁贴合连接,基板310与底盘100的左右侧壁螺栓连接,以使安装底座300稳固的固定于底盘100上,且便于维修更换。
39.限位板320与基板310对应设置,限位板320为两个,两限位板320沿前后方向间隔的设置于基板310上。两限位板320均沿上下方向延伸。在一些实施例中,两限位板320焊接于基板310上。以增强安装底座300的结构强度。
40.图4是图3所示结构中a-a处的剖视图。
41.参阅图4,第一固定轴330位于两限位板320的上端,且沿前后方向穿设两限位板320。第一固定轴330固定连接于两限位板320上,以使摆臂400能够绕第一固定轴330转动。弹性衬套420套设于第一固定轴330上,弹性衬套420的内周壁限位于第一固定轴330上,以使弹性衬套420的内周壁与外周壁之间能够绕第一固定轴330的轴线相对转动。
42.第一固定轴330上还设置有限位块340。限位块340沿前后方向延伸,以使限位块340的外周壁能够贴合于弹性衬套420的内周壁。限位块340套设于第一固定轴330的上,限位块340固定于第一固定轴330上。限位块340的上下两端的外周壁至第一固定轴330轴线的距离大于限位块340左右两侧外周壁至第一固定轴330轴线的距离。以使弹性衬套420的内周壁贴合限位于于限位块340的外周壁,以增强限位块340与弹性衬套420内周壁之间的结构强度。
43.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块340与第一固定轴330之间键连接,以使限位块340固定于第一固定轴330上。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轴330为螺栓,其通过螺母固定于两限位板320上。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限位块340的外周壁在沿垂直于前后方向的截面上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星型或其他不规则形状,以使弹性衬套420的内周壁贴合并连接于限位块340的外周壁上。
44.两限位板320的下端沿背离底盘100的方向向外延伸以形成延伸部321。延伸部321在左右方向上向外超出第一固定轴330,减振器500的下端可转动的连接于延伸部321背离基板310的一侧上。在一些实施例中,两限位板320的下端与减振器500螺栓连接。减振器500能够绕其下端的螺栓的中心线转动连接。
45.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底座300设置于底盘100的中部,基板310沿左右方向延伸,两限位板320沿左右方向间隔的设置于基板310上。第一固定轴330沿左右方向延伸,以使后悬置装置位于驾驶室底部的后侧,以弹性支撑驾驶室,消减振动。
46.图5是图4所示结构中b-b处的局部剖视图。图6是图5所示结构中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47.参阅图2至图6,支架200可拆卸的连接于驾驶室的底部,以用于连接摆臂400及驾驶室。支架200包括连接板210、支撑臂220以及第二固定轴230。连接板210与驾驶室可拆卸。支撑臂220固定于连接板210上。第二固定轴230固设于支撑臂220上且沿前后方向延伸。
48.连接板210设置于驾驶室的左右两侧。连接板210与驾驶室螺栓连接,以便于后悬置装置的维修与替换。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板210为“l”型板材,其一侧壁连接于驾驶室上,另一侧壁朝向安装底座300的一侧面设置有支撑臂220。
49.支撑臂220为两个,两支撑臂220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两支撑臂220的上端固定于连接板210上。两支撑臂220沿上下方向延伸。在一些实施例中,两支撑臂220与连接板210焊接。
50.第二固定轴230沿前后方向延伸,且穿设于两支撑臂220的下端。第二固定轴230穿设摆臂400远离底盘100的一端,以使摆臂400能够绕第二固定轴230的轴线转动。第二固定轴230的外周也设置有限位块340,以能够限位相邻摆臂400的一端内的弹性衬套420。
51.参阅图2至图6,摆臂400位于安装底座300背离底盘100的一侧。摆臂400的两端均开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固定孔410,两固定孔410分别可转动的套设于第一固定轴330及第二固定轴230上。
52.摆臂400沿背离底盘100的方向延伸。摆臂400靠近安装底座300的一端的固定孔410套设于第一固定轴330,以使摆臂400可绕第一固定轴330的轴线相对转动。摆臂400远离安装底座300一端的固定孔410套设于第二固定轴230,以使摆臂400能够绕第二固定轴230的轴线相对转动。
53.摆臂400远离安装底座300的一端与减振器500可转动的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摆臂400远离安装底座300一端的上部设有固定孔410以与第二固定轴230转动连接,摆臂400远离安装底座300一端的下部与减振器500转动连接。以使的减振器500能够为支架200提供沿上下方向的支撑力,以减少摆臂400需承受的载荷。在一些实施例中,摆臂400、安装底座300以及减振器500呈三角形,第一固定轴330、第二固定轴230及减振器500分别连接三角形的三个角,以提高摆臂400的结构强度和承载能力。
54.摆臂400左右两端的固定孔410内均设置有弹性衬套420,以用于消减自底盘100传递至驾驶室的振动。两弹性衬套420分别套设于第一固定轴330和第二固定轴230上,弹性衬套420沿前后方向延伸。弹性衬套420以提高弹性衬套420的承载能力,增强弹性衬套420的结构强度。
55.弹性衬套420套设于第一固定轴330上。弹性衬套420的外周壁限位于容置第一固定轴330的固定孔410上,弹性衬套420的外周壁能够跟随摆臂400绕第一固定轴330的轴线旋转。弹性衬套420的内周壁限位于第一固定轴330上限位块340的外周壁上,以将弹性衬套420的内周壁限位于限位块340上。弹性衬套420的外周壁与弹性衬套420的内周壁能够绕其自身的中心轴线相对转动,以吸收并消减卡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振动的动能,提高驾驶室的平顺性和稳定性。
56.弹性衬套420上设置有局部镂空的柔性孔421,以减少开设柔性孔421方向的刚性强度,从而实现弹性衬套420不同受力方向的不同刚性强度,配合减振器500提高卡车驾驶室的枣粽稳定性和驾驶舒适性。
57.弹性衬套420的左右两部分均开设有柔性孔421,柔性孔421沿前后方向贯穿弹性衬套420,柔性孔421位于弹性衬套420的内周壁和外周壁之间。左右两侧的柔性孔421绕固定孔410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两柔性孔421沿上下方向延伸。一方面,柔性孔421的设置减少了弹性衬套420的生产材料,在保障弹性衬套420振动动能消减性能的同时,减少了弹性
衬套420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两柔性孔421的设置减小了弹性衬套420左右方向上的刚性强度,以使弹性衬套420左右方向上的刚性强度小于弹性衬套420上下方向的刚性强度。弹性衬套420的左右两部分易于形变而吸收动能,以提高卡车驾驶室的减振性能。弹性衬套420的上下两端承载驾驶室及摆臂400的部分重力,以提高后悬置装置的结构强度。
58.弹性衬套420的外周壁贴合于固定孔410的内周壁,以增加弹性衬套与固定孔410之间的摩擦力,使得弹性衬套420的外周壁限位于固定孔410上。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截面上,弹性衬套420的外周为圆形。弹性衬套420的内周壁贴合于限位块340的外周壁,弹性衬套420内周壁的上下两端至第一固定轴330轴线的距离大于弹性衬套420内周壁左右两端至第一固定轴330轴线的距离,以使弹性衬套420的内周壁仅贴合于限位块340的外周壁,以增加弹性衬套420与限位块340之间的摩擦力,能够使弹性衬套420的内周壁限位于限位块340上。弹性衬套420的外周壁与内周壁能够相对转动,以吸收振动动能,提高振动消减能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垂直于第一固定轴330轴线方向的截面上,两柔性孔421为绕第一固定轴330轴线对称的半月型结构,以尽可能的降低弹性衬套420在左右方向上的刚性强度,以提高弹性衬套420的振动消减性能。
59.另一弹性衬套420套设于第二固定轴230的限位块340上,其用于连接第二固定轴230的限位块340以及摆臂400远离底盘100的一端。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衬套420套设于第一固定轴330上,以实现弹性减振,动能消减。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弹性衬套420套设于第二固定轴230上。
60.参阅图1至图3,减振器500对应安装底座300设置,减振器500位于安装底座300背离底盘100的一侧,减振器500的上端连接于摆臂400背离底盘100一端的下部,减振器500的下端连接于延伸部321远离底盘100的一端。使得减振器500、摆臂400、安装底座300形成三角形,以提高后悬置装置的结构稳定性和载荷承受能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减振器500的上下两端分别可转动的连接于摆臂400及安装底座300上,以提高后悬置装置的形变能力和载荷承载能力。
61.减振器500能够承载驾驶室的部分重力,卡车在行驶过程中,减振器500能够起到减振功能,以提高驾驶室的平顺性和稳定性。减振器500与弹性衬套420构成多级减振,防止弹性衬套420受力过大以损坏,提高后悬置装置的承载能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减振器500为弹簧减振器或液压减振器,以支撑摆臂400及驾驶室。
62.参阅图1至图6,多个后悬置装置设置于卡车驾驶室的后部。多个后悬置装置沿左右方向对称设置。当卡车在行驶过程中底盘100受到冲击以产生振动时,底盘100受到的动能通过安装底座300传递至摆臂400及减振器500上,减振器500与多个弹性衬套420以形成多级减振结构,从而缓冲并消减底盘100传递至后悬置装置的动能。缓冲后的动能在传递至驾驶室上,以保障驾驶室的平顺性和稳定性。以提高卡车驾驶室后悬置装置的减振性能,增强后悬置装置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提高驾驶员驾驶卡车时的舒适程度。且该后悬置装置的成本低,能够快速拆卸以更换和维修。
63.本技术中,卡车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振动首先通过减振器500进行减振,并传递至摆臂400上。摆臂400接受振动后绕第一固定轴330转动,在转动过程中部分振动的动能传递至弹性衬套420内,弹性衬套420扭曲以起到进一步缓冲振动强度的效果。振动经过减振器500及摆臂400的弹性衬套420消减后传递至驾驶室内,以提高卡车的减振效果。且后悬置
装置的结构简单,易于拆卸和更换,可靠性高、可维护性好。
64.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技术,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技术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技术特征:


1.一种卡车驾驶室后悬置装置,其设置于底盘上以支撑驾驶室,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底座,其设置于所述底盘的左右两侧,所述安装底座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安装底座的上端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固定轴;支架,其设置于所述驾驶室的底部,所述支架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固定轴;摆臂,其位于所述安装底座背离所述底盘的一侧;所述摆臂沿背离所述底盘的方向延伸;所述摆臂的两端均开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固定孔,两所述固定孔分别可转动的套设于所述第一固定轴及所述第二固定轴上;减振器,其两端分别可转动的连接所述安装底座及所述摆臂;弹性衬套,其位于所述摆臂的两个固定孔内,所述弹性衬套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弹性衬套的外周壁限位于所述摆臂上;所述弹性衬套的外周壁与所述弹性衬套的内周壁能够绕其自身的中心轴线相对转动;所述弹性衬套的左右两部分均开设有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弹性衬套的柔性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孔位于所述弹性衬套的内周壁及外周壁之间;两所述柔性孔绕所述固定孔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两所述柔性孔沿上下方向延伸,以使所述弹性衬套左右方向的刚性强度小于所述弹性衬套上下方向的刚性强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套设于所述第一固定轴的所述固定孔内设置有所述弹性衬套。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轴上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弹性衬套的内周壁对应贴合于所述限位块的外周,所述弹性衬套通过所述限位块卡合于所述第一固定轴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套设于所述第一固定轴上,所述限位块与所述第一固定轴键连接;所述限位块上下两端外周壁至所述第一固定轴轴线的距离大于所述限位块左右两侧外周壁至所述第一固定轴轴线的距离;所述柔性孔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固定轴轴向的截面的形状为弧形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两所述固定孔内均设置所述弹性衬套。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还包括连接板、两支撑臂;所述连接板与所述驾驶室连接;两所述支撑臂凸设于所述连接板的下表面,两所述支撑臂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固定轴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于两所述支撑臂上;所述摆臂的一端位于两所述支撑臂之间且套设于所述第二固定轴上。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底座包括基板及两限位板;所述基板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底盘的左右两侧壁上;两所述限位板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且沿上下方向延伸;两所述限位板之间设有所述第一固定轴;两所述限位板之间容置所述摆臂的一端。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悬置装置,其特征在于,使得所述减振器、所述安装底座及所述摆臂形成三角形;所述第一固定轴、所述第二固定轴及所述减振器分别连接所述三角形的三个角。10.一种卡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盘;驾驶室,其设置于所述底盘上;多个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卡车驾驶室后悬置装置,其分别设置于所述底盘的左右两侧,多个所述后悬置装置均弹性连接于所述驾驶室的底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卡车驾驶室后悬置装置及其卡车,其设置于底盘上以支撑驾驶室。后悬置装置包括安装底座、支架、摆臂、减振器以及弹性衬套;安装底座设置于底盘的左右两侧;安装底座的上端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固定轴。支架位于驾驶室的底部,其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固定轴。摆臂位于安装底座背离底盘的一侧。摆臂背离底盘延伸;摆臂的两端设有固定孔以套设第一固定轴及第二固定轴。减振器的两端分别连接安装底座及摆臂。弹性衬套位于两固定孔内,弹性衬套沿前后方向延伸,其外周壁限位于摆臂上;弹性衬套的外周壁与弹性衬套的内周壁能够绕其自身的中心轴线相对转动;弹性衬套的左右两部分均设有沿前后方向贯穿弹性衬套的柔性孔。性衬套的柔性孔。性衬套的柔性孔。


技术研发人员:

周明涛 孙文博 彭勇 黄镇 杨森 胡浩春 陈刚 张郧泉 胡靖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芜湖佳景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31

技术公布日:

2022/11/18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4:21: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434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衬套   弹性   驾驶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