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和脾脏的超声表现

胰腺
一、正常超声表现:
形态:可呈蝌蚪形、哑铃形及腊肠形
大小:正常人胰头厚度小于3cm体尾部厚度小于2.5cm
内部回声:中等回声,稍高于肝脏,光点细小均匀,回声随年龄增加而增强
胰管呈线状无回声,内径1-2mm
CDFI: 胰腺实质内未见明显彩血流信号
测量切面:胰腺长轴切面
测量部位:以厚径为准,切线测量法
  胰头:在下腔静脉的前方测量,测量一般不包括钩突
  胰体:在腹主动脉的前方垂直线进行测量
  胰尾:在腹主动脉的左缘或脊柱左缘进行测量
正常值    胰头≤3.0cm
          胰体≤ 2.5cm
          胰尾≤ 2.5cm
胰头后方为胆总管
胰颈后方为肠系膜上V和脾V合成的门静脉起始处
胰体后方为脾V,脾V后方为肠系膜上A和腹主A
2、急性胰腺炎
(一)急性水肿型胰腺炎
超声表现:早期声像图可正常
典型表现:
1、形态:轻至中度肿大,多呈弥漫性肿大,似粗大的腊肠样,胰头厚>3cm,胰体厚>2.5cm,胰腺边缘光滑、清晰
2、内部回声:均质低回声(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表现为不均质)
3、胰周:可有少量积液
(2)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1、形态、大小:弥漫性肿大明显前后径可达5cm;边缘不规则,边界不清;
2、内部回声:强弱不等伴有暗区,少数呈密集不均质高回声,主胰管扩张;
3、周围结构:
(1)肠系膜上A,脾V受压移位,轮廓模糊不清
(2)可形成胰腺假性囊肿或脓肿
(3)多数伴有少量腹水,少数并发少量胸水;躲在左侧胸腔
(4)极少数可合并胰腺假性动脉瘤
(5)压迫胆总管,引起肝外胆道梗阻
(6)可继发脾静脉周围炎
(7)常并发肠麻痹
3、慢性胰腺炎
1. 胰腺大小形态的变化
    胰腺正常大小、肿大或萎缩,胰腺形态常不规则,边缘不清,与周围组织分界模糊。部分患者胰腺形态可无变化。
2. 胰腺实质回声变化
慢性胰腺炎由于胰腺纤维化而引起胰腺实质回声增强、增粗、回声不均匀。胰腺实质内钙质沉着可引起胰腺钙化或结石。
3. 胰管变化
    主胰管不规则扩张,粗细不均,可呈囊状、结节状,管壁不光滑,管腔内可伴有结石。
4. 胰腺假性囊肿
胰腺内(外)可形成假性囊肿。典型假性囊肿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无回声区,囊壁可毛糙,后方回声增强。囊肿可增大、自发破裂、缩小或消失。
4、胰腺囊肿
(一)真性囊肿
(1)先天性囊肿:单发或者多发,单房或多房,边界清晰,囊肿体积一般较小。
(2)潴留性囊肿:胰管梗阻,胰液潴留而形成。
(3)寄生虫性囊肿:囊壁不规则增厚,囊内可见子囊和头节所致的高回声。
(二)假性囊肿
假性囊肿多发生在胰腺体、尾部,多呈单房。
5、胰腺癌
直接征象
(1)大小和形态:胰腺局限性肿大,也可弥漫性肿大失去正常形态,肿块边界不清,边缘不规则,向周围呈蟹足样浸润;弥漫性胰腺癌轮廓不规则,边缘凹凸不整
(2)内部回声:多为低回声,也可为高回声或混合回声
(3)后方回声:常有衰减,当癌肿内出现液化时或黏液腺癌,后方回声可增强
(4)胰管改变:胰管呈均匀性或串珠样扩张、迂曲;癌肿也可沿胰管浸润蔓延,引起胰管闭塞
(5)CDFI:癌肿内无明显血流信号,少数病例周围血管受压可见到绕行的环状血流
2. 间接征象
(1)胆道系统扩张
(2)胰腺周围脏器或血管受压
(3)胰周脏器浸润、转移及淋巴结转移
(4)腹水
胰头癌的超声表现:
1、胰头局限性肿大,失去正常形态
2、肿块形态:呈不规则形,界限不清,边界不整,向周围组织浸润
3、肿瘤内部回声多呈低回声
4、肿瘤后方回声衰减
5、胆道及胰管扩张
6、CDFI转移征象
解剖
脾脏位于左上腹,第9~11肋骨深面,半圆形,朝向前内。
相邻结构:膈肌、肾上腺、肾、结肠脾曲
脾门:脾动脉、脾静脉(主干内径0.5~0.8cm)
探测方法:
1. 二维超声:右侧卧位,探头于左腋前线至腋后线的第7~11肋间逐一扫查,取显示脾门脾静脉的最大肋间斜切面对脾脏进行测量。脾脏的最大长径是指脾声像图上的内上缘至外下缘间的距离,其正常值范围为812cm。脾脏的厚径是以脾膈面弧度作切线到脾门处的距离,正常值范围为34cm,但不超过4.5cm
2. 彩多普勒:用于观察脾门动、静脉,脾内的血流信号。
1.二维超声  轮廓清晰,表面光滑,膈面略向外凸起,脏面凹陷,其中部即为脾门,可见血管结构。正常脾脏回声呈弥漫性略低回声 (相对肝实质),内部回声分布均匀
2.彩多普勒  彩多普勒示脾血管呈条状从脾门处进入脾实质内,并在其内分支。
3.超声造影  注射超声造影剂SonoVue约10~15s后,脾内小血管由脾门处开始呈放射状向内分枝样增强,随后脾实质开始不均匀增强。约40~50s后,脾实质呈均匀增强,持续约5~10min。
脾脏先天性异常-副脾
副脾(accessory spleen于胚胎期在背侧的胃系膜内,由一些脾组织芽胚未能融合而成,多位于脾门、脾蒂及大网膜处。副脾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萎缩。
超声表现
1. 二维超声  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包膜清晰完整,内部回声细小致密与正常脾脏回声一致,多位于脾门处。
2. 彩多普勒超声  可显示脾血管的彩血流进入副脾,脉冲多普勒可测及其血流为动脉及静脉血流频谱。
3. 超声造影  注射造影剂后,副脾与脾脏呈同步增强、同步减退,其内部回声与脾实质回声相同。
脾肿大
脾肿大(splenomegaly)的原因很多,可分为:
  1)感染性脾肿大,包括急性和慢性炎症如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等;
  2)非感染性脾肿大:淤血性脾肿大:如肝硬化门脉高压、慢性右心衰等;血液病性脾肿大:如白血病、淋巴瘤等;脾肿瘤等引起的脾肿大。
二维超声
(1)脾肿大指标:
在成人脾脏厚度超过4.5cm,最大长径大于12cm
(2)超声对脾脏肿大程度的确定:
1)轻度肿大:超声的脾测值超过正常值,在仰卧位平静呼吸时,肋缘下刚可测及脾脏,深吸气时不超过肋缘下3cm。
2)中度肿大:脾脏各径线测值明显增大,仰卧位平静呼吸时可测及脾脏,深吸气时,脾下极在肋缘下可超过3cm,但不超过脐水平线。
3)重度肿大:脾脏明显肿大,失去正常形态,脾门切迹消失,周围脏器可被肿大的脾脏推挤、移位,脾下极可超过脐水平线以下。
2.彩多普勒 
脾内彩血流亦可增多,可测得脾静脉最大血流速度多较正常值降低。当脾静脉内血栓形成时,彩多普勒可示脾静脉血流消失或变细等表现。
3. 超声造影 
表现为轻度延迟的整体增强,增强强度略低于正常脾脏,其增强早期的不均匀表现可能更明
显一些。
脾破裂
脾破裂(splenic rupture)按发病原因可分为创伤性脾破裂、自发性脾破裂和医源性脾破裂。其中创伤性脾破裂占85~90%。根据病理及破裂部位可分为:
(1)中央型脾破裂:为脾实质部分的损伤破裂。包膜和浅表层脾实质完好,而在脾实质深层形成血肿。
(2)脾包膜下破裂:为包膜下脾实质破裂。脾包膜完整,出血流至脾包膜下形成血肿。
(3)真性脾破裂:系脾实质和包膜同时破裂,为脾破裂最常见类型。
脾破裂部位最多见于脾外侧膈面,也可发生于脾上极、下极或近脾门处。
二维超声和彩多普勒
(1)中央型:脾实质内出现局部不规则的低回声区,回声可不均,后方轻度增强。如形成
明显的血肿,可呈无回声区或内含细小的点状回声。彩多普勒常显示其内部的无血流信号。
(2)包膜下型:脾外形失常,径线增大,内部回声密集增强,脾包膜光滑、完整但隆起,其与脾实质之间为无回声区所占据,呈“月牙”形;严重者,可压迫脾实质,使其表面呈凹陷状。
(3)真性破裂:显示高回声的脾包膜线局部中断或不完整,该缺损呈无回声线状结构并伸入脾实质内,并出现不规则形的稍高回声或低回声、无回声区。同时在脾周围可出现无回声区,严重者可在腹腔内出现游离的液性无回声区。彩多普勒在脾损伤区未能显示彩血流信号。
2.超声造影 
注射造影剂后,脾破裂区域显示为边缘清晰的轻度增强或不增强区,尤其在增强晚期更为明显。而脾撕裂伤病灶表现为垂直于脾脏表面的边缘清晰的低回声带。若造影剂从脾表面溢出至脾周围,常提示有活动性出血。
脾梗死
脾梗死(splenic infarction)是由于脾动脉的突然栓塞或脾静脉血栓所致的脾窦状隙的缺血、坏死、纤维化及疤痕形成等病理改变。能引发动脉栓子的疾病均可发生脾梗死。
超声表现
1.二维依脾动脉阻塞分支的分布区,脾内可出现一个或多个楔形或不规则形的低回声区,内见高回声光点。楔形的基底部朝向膈面,尖部朝向脾门。病灶边界清,内部回声随坏死程度可呈低回声或无回声,分布可均匀或呈蜂窝状结构。
2.彩多普勒  多显示病灶内部无任何彩血流,偶可见脾血管在近病灶处血流中断或绕行。
3.超声造影  与周围脾实质相比,部分脾梗死患者梗塞区未见造影剂充填,呈无回声区,其边界清晰锐利,并在增强早期可观察到梗死区旁的脾动脉分支增强时出现突然中断的现象。在梗死区周围有时可有环状轻度增强的高回声环绕。
脾囊肿
脾囊肿(splenic cyst)临床上很少见,可分为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两大类,后者又可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类。真性脾囊肿包括单纯性囊肿、表皮样囊肿、淋巴管囊肿,内为纯清浆液或粘稠液体;假性脾囊肿可为外伤、脾周围炎症、脾梗塞等因素引起。
超声表现
1.二维超声  脾内出现一个或数个无回声区,呈圆形;囊壁光滑,边界清晰,囊壁后方回声增强;真性囊肿内部经常出现分隔,而假性囊肿周边常会有钙化回声。
2.  彩多普勒  显示囊内无彩血流,部分病例可见囊壁上有点状彩血流。
3.  超声造影  显示脾囊肿内未见增强,呈无回声。
脾脏肿瘤
脾脏肿瘤(splenic tumor可分为与淋巴瘤和白血病有关的、原发性及转移性脾肿瘤三类。
(1)与淋巴瘤和白血病有关的脾脏肿瘤:淋巴瘤多发在脾脏的白髓,而白血病则多涉及红髓。其病灶小至仅切片才能发现的微小结节,大的可相互融合侵占整个脾脏。
(2)原发性脾脏肿瘤:可分良性和恶性两类。前者以脾血管瘤为最多见,其次有脾脏淋巴管瘤、脾错构瘤、脾脏炎性假瘤等。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最常见为恶性淋巴瘤,其次为脾脏血管肉瘤。
(3)脾脏转移性肿瘤:脾脏虽然是淋巴器官,但恶性肿瘤转移至脾脏者远较淋巴结、肺、骨骼为少见。其原发肿瘤可来自乳腺癌、肺癌、黑素瘤、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4:25: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4278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回声   脾脏   囊肿   血流   破裂   增强   实质   胰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