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研究

任宇涵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思政部
摘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脱离底蕴深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梳理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传承儒家文化的思想精华,最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儒家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D64;B2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370-0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①这说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通过挖掘传统儒家思想中一些经典的道德理论内涵,应用到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为高校德
育工作提供更好的历史文化背景,弥补现有道德教育观念存在的一些不足,而且,还可以切实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主张外在事功和内在修养的和谐一致,儒家文化在价值观念方面强调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个人修养联系起来;在追求精神境界方面,突出强调道德的自我修养,倡导“仁义”与“正气”,培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史责任感。这种责任意识,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振兴中华的不竭精神动力,千百年来,在这种伦理自觉和伦理共同体意识的召唤下,通过历史实践,凝聚成炽热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民族团结信念。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激励人们在履行着对国家、民族的伦理义务与责任,彰显了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
“重义轻利”是从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的高度出发的价值取向。作为中国传统伦理主流的儒家文化,在个人与社会、体的关系方面,倡导个人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主张“见利思义”,强调生与义皆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价值取向方面,坚持以体为先,这呼应了当前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教育倡导的集体主义原则。“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追求个人道德的不断完善,贬低人们对物欲的追求,鼓励人们提升精神层次,突出强调追求“生以载义”的崇高道德,并把安贫乐道作为自身修养的最高境界,这些传统思想,对我们坚持“五位一体”,科学统筹、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培养大学生崇高的品质,可以借鉴儒家主张的先义后利、以义待利、舍生取义的思想,激励大学生们能在追求幸福的同时坚守道德底线,端正价值取向。不背信弃义、不背离伦理道德、不违犯法律法规,不断强化个人道德修养,提升精神境界,塑造优秀的人格品质,积极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三)“仁爱宽容、以和为贵”的处世态度
贯穿儒家全部道德行为的处世态度是“君子仁民而爱物”,这也是儒家基本的道德思想。“以己之心,度人之心”—这种“仁爱”精神孕育出仁厚宽容的处世态度,反映了由已及人、由人及物的包容理念。儒家浓厚的“贵和”意识,有利于消除人们彼此的隔阂,协调相互矛盾和利益冲突。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和的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展示,也向世界传递了中华文化“贵和”的精神。青年学生同样要拥有“仁爱”精神,无私奉献、济困扶危的博爱思想,关心社会底层的众,大学生修身立德之本,就要自觉要维护社会公德,用仁爱的心面对世界。同时,发扬传统道德中的“仁爱宽容”精神,可以帮助青年学生直面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科学处理和合理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贵和的思想为主旨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等对处理国际关系,建立国际经济和政治新秩序,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也具有及其重要的意
义。
(四)“成人”的道德理想与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中国传统道德彰显了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自强自立的自我超越。人有创造更高层文化的能力,儒家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完成“成人”道德理想。理想人格的确立需要人自身的主观努力。儒家文化强调我们生活在天地之间,应当始终保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奋斗精神。在逆境中保持自强不息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态度,展现了人们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更体现了辩证否定、革故鼎新、开拓进取的改革精神。当代大学生应不断培养这种刚强性格和精神品质—知难而上、革故鼎新、自强自立、奋发图强,这种品质传承了儒家传统文化的精髓,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意识的内聚之核。
三、传承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深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发挥德育课的主渠道作用,适时融入儒家传统美德教育
德育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应把传统美德教育列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修课。要切实加强儒家传统文化与德育课的融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将传统美德课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并辅以足够的学时保证和规范的考核体系,用教育体制来维护传统道德的传承。第二,编写系统化、规范化的教材。组织德育教师,系统挖掘整理编写出反映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德育教材,高质量
的教材能保障传统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第三,在专业课教学中适时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在学生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上,专业课教师们可结合课程的内容和特,适时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人文社会科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利用专业特,可以系统宣讲儒家传统道德中优秀的思想宝库,如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等。自然科学虽然没有阶级性,但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讲授自然科学时,通过介绍一些卓有成效的科学家们的辉煌人生、巨大成就,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传统美德—迎难而上的进取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品质,可使学生们受到激励,对培养他们科学的三观大有裨益。
(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孔子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之说,故有孟母三迁。作为大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研究”(编号:SKL-2015-170)的阶段性成果。
 下接(第372页)
国防专利进行细化分析,根据各学科的申请和授权情况,结合该学科的市场和社会需要,引导学校专利工作的发展方向,提升专利质量,从而间接提高专利转化潜力[5];成果奖励管理岗位应当结合项目申请相关部门,对学校项目分部情况有一个宏观的掌控,对项目进展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及时与项目组对接,积极布置成果积累及收获。
2.及时调整相应政策
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不断更新,高校应当根据现今科技发展的趋势和需要及时对相应的人事和激励政策进行更新修改。
部分教师因其学科优势在SCI论文发表上无任何困难,最多的教师一年可“造”十余篇SCI论文,但是对于部分工程类学科教师,可能一个3-5年项目积累下来也无法发表出一篇SCI,这就要求论文管理者应当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学科划分不同的标准,以平衡各学科发展的需求,也促进各学科融合;同样的专利申请对于工程应用类学科和理论研究类学科来说难度大不相同,应当结合论文相关政策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政策的修改,或者直接区分对待划分不同的评价模式,也是专利管理人员需要深入考虑的;成果报奖则陷入了一个泥潭,大部分调研高校显示其报奖可以直接用论文或专利按比例替代,如某高校一个省部级1等奖可以用5个授权发明专利来等价替换,而报奖投入的金钱、精力可以说不是用5个普通授权专利便可以替代的,导致很多高校报奖需要紧跟着、求着老师,强调成果报奖的重要性,需要让老师自
发的形成成果产出—报奖的意识,也需要从政策上进行相应调整,使其具有不可替代性。许多问题:人员不足;素质不高、不专;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法律意识淡薄,面对经常出现纠纷、诉讼等推卸责任或不闻不问[6]。在目前的情况下必须要建立适应市场化运作的高校科技成果管理体制。(1)加强成果管理,一方面学校基础性科学研究工作进行总体规划,积极争取立项,加强知识资本的源头工作;(2)并通过知识资本的运作,给老师带来眼见的利益和同于,形成良性循环;(3)应当下放部分管理职能,让二级学院和学术委员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自行订立发展目标和相应规定;(4)应当建立健全长效的激励和管理机制,使各部门职责划分清晰、权利平等,调动包括教师本身在内的全体人员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陈伟.地方高校科研成果管理工作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1(05).
[2]何先美.从细节入手,提高高校科研成果管理水平——以上海交通大学申报国家最高奖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9).
[3]王鹂.论高校增强科研成果管理实效性的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
[4]郭向远.关于推进我国科技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J].行政管理改革,2010(02).
[5]聂慧慧.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3.
[6]张伟滨,李朗.我国科技成果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科学与管理,2010(01).
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的校园文化,在建设中应突出培养具有传统文化特的校园精神。比如:可以利用校训来培育传承儒家传统美德。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很好的体现;可通过悬挂名言警句来传承儒家传统美德,使大学生们在文明、健康的精神文化氛围中陶冶情操,培育爱国情感。还可通过举办校庆、展览校史等活动,传承本校优良传统,培育中华传统美德。大学校园经常性的理论讲座(如党课、团课、形势与政策报告会等)也是宣讲传统文化的窗口;学校的校报、广播站、宜传栏也可营造积极的道德教育环境,以此引导舆论营造环境,加强教育培育新人。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利用校园隐性和显性教育的双重影响,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合,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三)发挥网络教育的功能,实现传统美德德育与网络的有效结合
与时俱进探索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要实现传统美德德育与网络的有效结合,“网络德育”可以突出方面的教育:首先,从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入手。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应突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是德育教育的灵魂。价值观教育强调民族精神,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认识到当前保护和继承传统道德的重要性,扩大中华文化软实力的紧迫性,
有利于他们培养科学的三观。其次,在网络社会同样要坚守“慎独”的道德境界。“慎独”要求人们在道德操守上要注意从“隐”和“微”处着手,倡导道德自律。而网络崇尚自由与自我,网络空间交往的匿名性、网络社会的超时空性,要求大学生们强化严格自律,遵守网络道德,履行网络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所以,在网络社会,倡导道德自律,崇尚“慎独”,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倡导知行统一的道德实践,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统的道德教育理论强调知行统一,学以致用。注重引导受教育者积极参与道德实践,以受教育者的实践作为检验道德教育效果的根本标准。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克服说教为主和形式主义的弊端,使大学生们通过自身生活实践获得体验,并使之内化为认知乃至信念。比如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一,提倡“走出去”。如社会调查等,还可以让学生参观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距离利用鲜活的历史资源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第二,“请进来”的方法,请劳模、专家来学校作报告,近距离地用真实的典型事例来教育引导学生,这往往会收到理论教育无法达到的效果。通过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学生们就能够践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深化知行统一的道德实践,并有效提升道德素质。
注释:
①习近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参考文献:
[1]张瑜.儒家价值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42-46.
[2]张晓玲.儒家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探究[J].兰州理工学院学报,2015(1):10-13.
上接(第370页)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6:45: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4243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核心   教育   社会主义   价值观   传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