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工程专业本科导师制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本栏目责任编辑:王力
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
机器人工程专业本科导师制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吴羽
(广州大学实验中心,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机器人工程专业以项目驱动教学、强化理论与实践的协同互融,以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任务和基本职能。通
过调研分析和教学实践,在机器人工程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在个性化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本科生导师制在实践过程中的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并从制度建设和制度完善的角度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本科导师制;机器人工程;运行机制;应对策略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06-0160-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in Robotics Engineering WU Yu
(Guangzhou University Laboratory Center,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The major of robot engineering takes project driven teaching,strengthening the coordin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and takes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talents as its core task and basic function.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and teaching practice,the implementation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in robot engineering specialty has certain advantages in personalized training of innovative talents.Meanwhile,some deficiencies and urgent problem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actice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system improvement.Key words: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Robot engineering;Operation mechanism;Coping strategies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变革,许多高校采用本科生导师制[1]
。本科生导师制已有一段历史,该制度能很好地融入各个专业。因此,该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加学术化和严格化的精英培养方式[2]。
广州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结合广州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规划,依托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在绿智能制造、状态监测与智能维护、复杂装备振动控制等学科优势,紧跟国际机器人技术领域发展前沿,充分对接广东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机器人工程专业发展的核心战略,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机器人工程专业现代化教育体系、先进教学科研平台、机器人工程虚拟现实仿真平台等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策源地,为广东省、广州市践行“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广州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机器人工程作为多学科交叉的典型领域,是业方向涵盖机器人学、人工智能、控制理论、计算机软件编程、机器视觉等[3]。作为一门面向社会培养人才的新增创新型专业,本文将阐述本科生导师制如何更合理的运用到本专业上。力求从导师和学生的角度共同出发,让制度更合
理,让导师和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得到更大的提升。制度的合理
化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实践能力突出,具有创新精神工程技术人才。
在我国,“机器人工程”自2016年起正式成为本科新专业列入招生计划。截至目前,已有187所院校陆续开设,其中包括北京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等20所双一流大学。全球高校围绕机器人工程专业建设进行开创性的实践探索,为多学科交叉培养未来工程师提供了示范和模式参考[4]。
导师一心辅导科研项目,认为思想教育的主体并不由他们承担。教师作为育人主体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这是长期
以来制约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5-7]
本文将分析广州大学机器人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状况并提出合理意见。
1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现状分析
我校机器人工程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以来,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生在机器人产品设计、创新创业竞赛、高水平论文的发表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些不足:
收稿日期:2020-09-30基金项目:本文受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驱动下的机器人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2018GXJK138)资助作者简介:吴羽(1982—),女,江西鹰潭人,200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光电子技术专业,毕业后在广州大学实验中心担任实验师至今。
160
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
本栏目责任编辑:王
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电脑知识与技术
第17卷第6期(2021年2月)1.1本科生导师制职责不清晰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1)在机器人专业的学生角度出发,我们不难看出有些学生根本不理解本科生导师制,没有展开任何与机器人专业相关的科研项目。一些学生以为仅仅完成平常的课程任务就能达到出水准,对科研项目不闻不问。另外一些学生可能后知后觉,完成一定本科学习任务之后想参与科研项目。但是难以寻培养自己的导师。2)在机器人专业的导师出发,由于本科生导师制度制度各项规定不够明确,制度执行不够严谨。很多本科生导师不能有效的选择合适方向的学生培养与导师不能寻合适的学生,造成导师资浪费的现象。
1.2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和约束机制
受到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尽管机器人工程专业是一
个“新工科”专业,但是教师都是各个学科汇聚而来。这些教师大多是遵循传统的高校培养模式,认为本科生导师制存在对本科生加重学习任务的情况,对本科生导师制这种带有学生创新培养性质的新模式有天然的抵触情绪,且在制度监督还不够严格的情况下,本科室导师制很难有效的落实。如果导师对执行制度的懈怠,有关监督部门也不能及时的提醒导师,设立奖罚制度,作为机器人专业的学生是更加被动的,他们是本科生导师制的一个重要实施对象,但却也是弱势体,很多东西难以启齿。在对机器人项目承受的专业问题与难以寻导师指导的双重困难之下,学生们往往选择无动于衷,不能有效地展开机器人专业的科研项目。
在学生方面,由于对学生缺乏约束机制,完全按照学生的意愿随性而来,浅尝辄止,任意更换导师的情况非常严重,学生在指导期内的阶段性表现及任务完成情况,没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管理办法,缺乏相应的目标考核及合理的退出机制,致使部分学生仅仅只是被动受教,浪费指导资源。1.3没有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由于机器人专业是新专业,本科生导师制还没有能很好地
落实,在监督何考核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健全,如何评价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效果,如何考核学生的能力提升,均没有可执行的量化标准。并且学校对导师的监控力度还不够[8]。
本科生导师制中的实施过程中,导师激励环节难以得到重视,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如果说学生在科研期间能成功,那么指标可以是竞赛获奖,专利授权或者论文发表作为前进动力。但是本科生导师制这一制度没有明显地对指导导师有奖励情况,这会让导师在长时间指导学生过程中产生疲倦。以至于有些导师认为“没有工作量的事情,吃力不讨好。”难以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从而给导师从事的工作成为专门人员有保障的制度[9]。
1.4缺乏师生关系的协调机制
本科生之前由于很少接触科研,并且本科生毕业手册并不要求进行科研和创新相关的考核,参与进入科研项目由于各种不确定性,会给导师的研究进展带来一定的麻烦甚至造成损失,例如损坏仪器,泄露技术机密。因此导师很多情况下不会让本科生进入核心领域,关键部分让研究生来完成,本科生只是“打下手”的角,引起部分优秀学生的不满,觉得学不到东西。少部分拔尖的本科生能力突出,被允许进入核心领域,但又常常由于缺乏与导师沟通或无法清晰定位自己的角,严重
时候还会导致师生之间的矛盾对立情绪。由于缺乏师生关系的协调机制,难以化解相关的矛盾。
此外,本科生由于社会经历较少,没有太多的项目研究经历,难以理解导师作为平台的提供者给予的帮助,责任感稍有欠缺。容易在知识产权、工作进度、科研态度方面与导师发生冲突,又不像研究生有相应的毕业约束机制,一旦矛盾激化,容易导致本科生导师制流产。由于机器人工程专业是产业急需专业,
面对社会合作企业较多,横向课题合作也相应较多。本科生参与了各种横纵向课题带来的各种隐患,如果没有相应的协调和仲裁机制,容易给导师和学校带来经济损失。1.5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重视程度不够
本科生导师制的培养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知识产权的产
生,包括专利、著作权和一些技术资料等等。当这些能够形成经济价值的时候,有些本科生经受不住诱惑,可能会给导师造成一定的损失。由于本科生毕业不受科研的约束,而研究生受到的约束则比较大,导师在初期的时候往往惯用研究生的模式进行培养,也没有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可能会忽视签署相关的条款,事后的维权意识也比较薄弱。当师生产生知识产权纠纷时,本科生导师制将会遭受到导师们的强烈抵触。
2机器人工程专业本科导师制新型运行机制的构建
2.1建立和完善导师考核和评价机制
广州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本科生导师制要得到导师的积
极响应,应当有着优良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如在机器人工程专业可从以下三方面讨论。
首先,把评价内容做得更细致,量化一切可量化的数据。例如导师组织学生开组会的次数,组会的时长,
一个导师可以指导多少个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发明专利的申请和授权的次数、四六级通过率和分数比例、考研成功率、各大区、省、国家级竞赛获奖次数。导师可以由学生的经历与兴趣选择学生[10]。如将各个数量都做好统计并作为导师考核和评价的重要指标,并以良好的奖励制度刺激导师,导师将会更加积极的备课与指导,形成良性循环。
其次,因为机器人工程这一专业比较新颖,学生不仅可能对老师的教学风格不太适应,而且存在着学生和老师在专业知识的沟通存在着前所未有的问题。我们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多种评价方式。用纸质问卷记录学生对指导老师的看法是最直面的。在问卷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导师的建议和对导师指导不足之处加以指正,让老师在指导过程中得以进步。但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中,采取电子问卷更为高效。并且,将问卷结果直接传送给相应老师,从而避免了当面提交问卷的尴尬;而监督人员可以定期对导师进行访谈,多了解导师对学生指导的情况,必要时指出导师做得不足之处。
最后,我们要设立多个评价主体。单个评价主体始终是片面的。学生作为指导对象,有评价资格是理所当然的。学生数量庞大,不同的人对老师指导方法有不同的看法。学生对导师的评价更为客观,全面。但是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或许会只以学生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有些时候并不能很好地站在老师的立场上看问题,对导师的指导存在的偏见。所以,应建立导师的自评。导师对自己的指导方法应有详细的说明,在一次次的培养当中通过自评来改正自己的不足。毕竟人无完人,我们力求精益求精。最后导师的互评也很有必要,通过同事之间的
161
本栏目责任编辑:王力
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电脑知识与技术第17卷第6期(2021年2月)
评价,又给导师在培养本科生的质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多方面的评价,让导师的培养本科生的质量能得到保障。2.2建立新型绩效激励机制
如何调动导师的积极性是本科生导师制的关键。在高强度的创新型机器人工程专业中,建立新型的本科生导师制绩效激励机制有助于提高导师的积极性。一方面可以采取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式。因为导师的数量毕竟有限,大部分学校不可能展开一对一的独立辅导,导师通常都是带领多个学生做项目竞赛,专利申请与论文指导。可是导师也是人,难免会精力不够,导师付出了大量辛勤的劳动之后总会有疲惫倦怠的时候,此时对其进行适当的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是非常有必要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营造良好激励氛围来提升教师的积极性。良好激励氛围的形成,管理层应当制定一定的经费刺激学生,让学生更积极的响应科研项目。通过学生的积极性带动导师的积极性。单靠导师个人力量是微弱的,学校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如通过设置一定的目标,提高导师竞争意识,将导师制度纳入教师考评机制并与教师评职称、奖金等直接挂钩。最后,学生的积极配合与给予导师信心也是很重要的。2.3建立学生评
价、管理和奖惩制度
在过去只将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制评价的对象,本文认为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就应该给予重要的评价地位。学生的成就很能说明本制度实行是否有效。从学生角度来评价导师工作,加大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参与度,使得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进行重新定位。引入对学生成果评价、奖惩机制以及诚信、科研学习工作态度、学术道德一票否决权机制,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科研斗志,成为企业所需的杰出人才。
此外对学生的管理也应该有章可循的。学生在选择导师之前应该事先进行充分了解,在加入导师团队后应该尽力完成布置的科研和学习任务。完善退出机制和导师更换机制,不允许无故更换导师。通过增大更换导师的成本,只允许一次的更换机会,从而减少时间的浪费,保障导师的合法权益。对于不遵守相关的科研管理章程和实验室规则,屡教不改的学生应予以惩处,教务处应予以配合和支持,不能因为本科生修够学分就能放行让其毕业,而没有任何约束和惩罚。对于不遵守相关规则和制度,造成导师严重损失的学生应予以严惩,充分维护导师的合法权益。
2.4建立师生关系协调与仲裁机制
建立和完善师生关系协调和仲裁机制,由教务处和科研处
牵头,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规定教师和学生双方在纵向、横向课题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保障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通过设立仲裁员,搜集、整理、撰写仲裁的档案,调整师生之间等各种矛盾和纠纷。
2.5建立新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范围,重点关注本科生导师制当中产生的各种知识产权,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机器人工程专业是容易产生知识产权的专业,建立和健全保障导师作为科研的第一负责人对知识产权的归属权,以及学生非职务发明的定义和归属,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
3总结
机器人工程是一门全新的专业。我们将前沿性理论、创新
性思维、创造性实践融入机器人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具有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强,能从事机器人系统集成设计、加工制造、应用研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创造型机器人工程技术人才。
虽然,本科生导师制可能在一些方面还有所欠缺,但是,导师制是为了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而实行的学生服务与支持体系,目的是为了倡导高水平教师更多地参与本科生指导工作,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全面提升本院的学生培养质量。从而达到本科生导师制
与教育所倡导的心智相同[11]。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制度下,对
本科生思想,学习方法,选课方面都有着很大的提高[12]
。学生在与导师讨论知识的同时探讨人生[13]。
本文很好地将广州大学机器人专业情况以及本科生导师制相结合,阐述了本科生导师制的不足以及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意见。希望在未来的教育体系当中,机器人工程专业以“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将前沿性理论、创新性思维、创造性实践融入机器人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具有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强,能从事机器人系统集成设计、加工制造、应用研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创造型机器人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小敏.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渤海大学,2018.[2]陈高扬.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1(21):41.
[3]王喜文.机器人+时代的到来--从IT 到DT[EB/OL].in⁃tl.ce/specials.
[4]吴婧姗,王雨洁,朱凌.学科交叉:未来工程师培养的必由之路——以机器人工程专业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68-75,98.
[5]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5):80-84.
[6]高昀.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对我国本科生教育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4(4):59-60.
[7]何齐宗,蔡连玉.本科生导师制:形式主义与思想共识[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1):76-80,85.
[8]白健.建立本科生导师制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3(1):76-79.
[9]王金波,石善革,吴新文张岩.新形势下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40-41.
[10]张闻天.北京石化学院试行本科生导师制[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12-19(10).
[11](英)大卫·帕尔菲曼(David,Palfreyman)..高等教育何以为“高”:牛津导师制教学反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陈志忠.本科生导师制研究——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个案[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0.
[13]万丹.导师素质学生权利——对导师制的一点看法[J].云南教育,2002(18):43-47.
【通联编辑:唐一东】
162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6:43: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4193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导师   学生   机器人   导师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