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光盖板、柔性显示面板、显示屏和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一种透光盖板、柔性显示面板、显示屏和电子设备1.本技术要求于2021年05月14日提交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号为202121036994.4、发明名称为“一种全面屏及其结构”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技术中。

技术领域


:2.本技术涉及显示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透光盖板、柔性显示面板、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3.在诸如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领域,提升屏占比一直是业界的努力方向,在显示界面尺寸不变的前提下,减小屏幕黑边是提升屏占比的有效解决方案。4.为了减小屏幕左右两侧的黑边,通常弯折屏幕的左右两侧部,以使得弯折角度在75度(°)以上,屏幕盖板的内表面的最小曲率半径r在3.4毫米(mm)左右,弯折深度在4mm以上。在此基础上,为了减小屏幕上下两端的黑边,也有人尝试四曲面屏的设计,让屏幕的上下两端部以及角部也弯折。但是,由于屏幕内显示面板(英文名称:panel)在四角处因与屏幕盖板的弯折区域贴合后会存在褶皱,导致无法与该弯折区域贴合,这样使得现有技术中的显示面板在四角处几乎没有进入屏幕盖板的弯折区域,屏占比的提升受限,不能进一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技术实现要素: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透光盖板、柔性显示面板、显示屏和电子设备,用于解决如何提升电子设备的屏占比和产品竞争力的问题。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7.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透光盖板,该透光盖板包括平板部和第一弧片部。平板部包括中部区和边缘,平板部的边缘包括第一边,第一弧片部设置于第一边,且第一弧片部自第一边远离平板部的中部区延伸并向平板部的内侧弯曲,第一弧片部在垂直于平板部的方向上的高度大于或者等于2.3mm,且小于或者等于3mm,第一弧片部内表面的外轮廓处的切平面与平板部所处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或者等于75°。8.这样一来,在将第一弧片部的内表面等效成各位置曲率半径相等的标准圆弧面时,该标准圆弧面的半径较小,由此,第一弧片部的起弧线更靠近透光盖板的外轮廓,该第一弧片部的起弧线与其他部分的起弧线之间的交点更靠近角部的外轮廓,从而使得角部的双曲弧度区域范围更靠近外轮廓,柔性显示面板以及该柔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在角部也可以更往透光盖板的外轮廓延伸,从而减小了角部的视觉黑边,提升了屏占比。9.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弧片部的内表面的最小曲率半径小于或者等于2.5mm。该最小曲率半径是指第一弧片部的内表面由连接平板部的一端至外轮廓曲率半径最小位置处的曲率半径。当第一弧片部的内表面为标准圆弧面时,第一弧片部的内表面由连接平板部的一端至外轮廓的各个位置的曲率半径相等,此时,上述最小曲率半径为第一弧片部的内表面任意位置处的曲率半径。当第一弧片部的内表面由连接平板部的一端至外轮廓曲率半径变化时,比如增大减小交替,又比如逐渐减小,上述最小曲率半径是指第一弧片部的内表面的曲率半径最小位置处的曲率半径。10.示例的,上述最小曲率半径可以在1.5mm-2.5mm范围、1.8mm-2.5mm范围或者2mm-2.5mm范围内,具体的,最小曲率半径可以为1.5mm、1.6mm、1.8mm、2.0mm、2.2mm、2.4mm或者2.5mm。这样一来,第一弧片部的内表面的最小曲率半径较小。将该第一弧片部的内表面等效成各位置曲率半径相等的标准圆弧面时,该标准圆弧面的半径较小,由此,第一弧片部的起弧线更靠近透光盖板的外轮廓,该第一弧片部的起弧线与其他部分的起弧线之间的交点更靠近角部的外轮廓,从而使得角部的双曲弧度区域范围更靠近外轮廓,柔性显示面板以及该柔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在角部也可以更往透光盖板的外轮廓延伸,从而减小了角部的视觉黑边,提升了屏占比。11.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透光盖板还包括第二弧片部。平板部的边缘还包括第二边,第二弧片部设置于第二边,且第二弧片部自第二边远离平板部的中部区延伸并向平板部的内侧弯曲,第二弧片部在垂直于平板部的方向上的高度大于或者等于1.5mm,且小于或者等于3mm,第二弧片部内表面的外轮廓处的切平面与平板部所处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或者等于50°。12.这样一来,在将第二弧片部的内表面等效成各位置曲率半径相等的标准圆弧面时,该标准圆弧面的半径较小,由此,第二弧片部的起弧线更靠近透光盖板的外轮廓,该第二弧片部的起弧线与第一弧片部的起弧线之间的交点更靠近角部的外轮廓,从而使得角部的双曲弧度区域范围更靠近外轮廓,柔性显示面板以及该柔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在角部也可以更往透光盖板的外轮廓延伸,从而进一步减小了角部的视觉黑边,提升了屏占比。13.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弧片部的内表面的最小曲率半径小于或者等于2.5mm。该最小曲率半径是指第二弧片部的内表面由连接平板部的一端至外轮廓曲率半径最小位置处的曲率半径。当第二弧片部的内表面为标准圆弧面时,第二弧片部的内表面由连接平板部的一端至外轮廓的各个位置的曲率半径相等,此时,上述最小曲率半径为第二弧片部的内表面任意位置处的曲率半径。当第二弧片部的内表面由连接平板部的一端至外轮廓曲率半径变化时,比如增大减小交替,又比如逐渐减小,上述最小曲率半径是指第二弧片部的内表面的曲率半径最小位置处的曲率半径。14.示例的,该最小曲率半径r2可以在1.5mm-2.5mm范围、1.8mm-2.5mm范围或者2mm-2.5mm范围内,具体的,最小曲率半径r2可以为1.5mm、1.6mm、1.8mm、2.0mm、2.2mm、2.4mm或者2.5mm。这样一来,第二弧片部的内表面的最小曲率半径较小。将该第二弧片部的内表面等效成各位置曲率半径相等的标准圆弧面时,该标准圆弧面的半径较小,由此,第二弧片部的起弧线更靠近透光盖板的外轮廓,该第二弧片部的起弧线与第一弧片部的起弧线之间的交点更靠近角部的外轮廓,从而使得角部的双曲弧度区域范围更靠近外轮廓,柔性显示面板以及该柔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在角部也可以更往透光盖板的外轮廓延伸,从而进一步减小了角部的视觉黑边,提升了屏占比。15.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透光盖板还包括第三弧片部。平板部的边缘还包括第一拐角边,第一拐角边连接于第一边与第二边之间,第三弧片部设置于第一拐角边,且第三弧片部连接于第一弧片部与第二弧片部之间,第三弧片部自第一拐角边远离平板部的中部区延伸并向平板部的内侧弯曲。这样一来,透光盖板的角部边缘向平板部的内侧延伸一段距离,边框上对应角部位置的犄角状结构高度较小或者没有该犄角状结构,因此能够提升电子设备的外观。16.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弧片部的内表面的最小曲率半径小于或者等于2.5mm。该最小曲率半径是指第三弧片部的内表面由连接平板部的一端至外轮廓曲率半径最小位置处的曲率半径。当第三弧片部的内表面为标准圆弧面时,第三弧片部的内表面由连接平板部的一端至外轮廓的各个位置的曲率半径相等,此时,上述最小曲率半径为第三弧片部的内表面任意位置处的曲率半径。当第三弧片部的内表面由连接平板部的一端至外轮廓曲率半径变化时,比如增大减小交替,又比如逐渐减小,上述最小曲率半径是指第三弧片部的内表面的曲率半径最小位置处的曲率半径。17.示例的,该最小曲率半径可以在1.5mm-2.5mm范围、1.8mm-2.5mm范围或者2mm-2.5mm范围内,具体的,最小曲率半径可以为1.5mm、1.6mm、1.8mm、2.0mm、2.2mm、2.4mm或者2.5mm。这样一来,第三弧片部的内表面的最小曲率半径较小。将该第三弧片部的内表面等效成各位置曲率半径相等的标准圆弧面时,该标准圆弧面的半径较小,由此,在该标准圆弧面的弯折角度一定的前提下,该标准圆弧面的起弧线更靠近透光盖板的外轮廓,从而使得角部的双曲弧度区域范围更靠近外轮廓,柔性显示面板以及该柔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在角部也可以更往透光盖板的外轮廓延伸,从而进一步减小了角部的视觉黑边,提升了屏占比。18.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弧片部在垂直于平板部的方向上的高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弧片部在垂直于平板部的方向上的高度,或者第三弧片部在垂直于平板部的方向上的高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二弧片部在垂直于平板部的方向上的高度。这样一来,透光盖板的角部边缘向平板部的内侧的延伸高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弧片部的延伸高度或者第二弧片部的延伸高度,边框上对应角部位置没有犄角状结构,因此能够进一步提升电子设备的外观。19.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弧片部在垂直于平板部的方向上的高度大于或者等于1.5mm。20.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包括主视部和第一侧视部。主视部包括中部区和边缘,主视部的边缘包括第三边,第一侧视部设置于第三边,且第一侧视部自第三边远离主视部的中部区延伸并向主视部的背面侧弯曲。21.这样一来,在将该柔性显示面板设置于第一方面的透光盖板的内表面,并使得主视部与平板部层叠,第一侧视部与第一弧片部层叠时,设置于第一弧片部的内表面的等效圆弧面上的第一侧视部的起弧线更靠近柔性显示面板的外轮廓,第一侧视部的起弧线与其他侧视部的起弧线之间的交点更靠近角部的外轮廓,从而使得角部的双曲弧度区域范围更靠近外轮廓,从而减小了角部的视觉黑边,提升了屏占比。22.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柔性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侧视部。主视部的边缘还包括第四边,第二侧视部设置于第四边,且第二侧视部自第四边远离主视部的中部区延伸并向主视部的背面侧弯曲。这样一来,在将该柔性显示面板设置于第一方面的透光盖板的内表面,并使得主视部与平板部层叠设置,第一侧视部与第一弧片部层叠设置,第二侧视部与第二弧片部层叠设置时,设置于第二弧片部的内表面的等效圆弧面上的第二侧视部的起弧线更靠近柔性显示面板的外轮廓,第二侧视部的起弧线与第一侧视部的起弧线之间的交点更靠近角部的外轮廓,从而使得角部的双曲弧度区域范围更靠近外轮廓,从而减小了角部的视觉黑边,提升了屏占比。23.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柔性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三侧视部。主视部的边缘还包括第二拐角边,第二拐角边连接于第三边和所述第四边之间,第三侧视部设置于第二拐角边,且第三侧视部连接于第一侧视部与第二侧视部之间,第三侧视部自第二拐角边远离主视部的中部区延伸并向主视部的背面侧弯曲。这样一来,柔性显示面板除了在侧部和端部形成有弧面造型之外,在角部也形成有弧面造型,在此基础上,柔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也可以进入该角部的弧面造型内,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小角部的黑边宽度,提升电子设备的屏占比。24.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侧视部在垂直于主视部的方向上的高度小于或者等于第一侧视部在垂直于主视部的方向上的高度,或者第三侧视部在垂直于主视部的方向上的高度小于或者等于第二侧视部在垂直于主视部的方向上的高度。这样一来,柔性显示面板在设置于透光盖板的内表面时,柔性显示面板的角部伸入透光盖板角部的距离较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设置于透光盖板的角部的内表面的冗余量,降低褶皱,避免损坏柔性显示面板。25.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侧视部的外轮廓与第一侧视部的外轮廓、第二侧视部的外轮廓平滑过渡。这样一来,当柔性显示面板应用在电子设备中时,该电子设备的正面在边角的区域并不会出现过渡不自然的缺口或者凹陷,以更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26.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侧视部的外轮廓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第一侧视部的外轮廓连接,第二端与第二侧视部的外轮廓连接。第三侧视部的外轮廓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第二段沿第三侧视部的外轮廓由第一端至第二端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列,且当柔性显示面板处于展平状态时,沿第三侧视部的外轮廓由第一端至第二端的延伸方向,第一段向靠近主视部的方向延伸,第二段向远离主视部的方向延伸。这样一来,柔性显示面板的边缘拐角部位形成缺角造型,在将柔性显示面板设置于透光盖板的内表面时,柔性显示面板的角部伸入透光盖板角部的距离较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设置于透光盖板的角部的内表面的冗余量,降低褶皱,避免损坏柔性显示面板。27.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段远离第二段的一端形成第一端,第二段远离第一段的一端形成第二端。这样一来,柔性显示面板的边缘拐角部位形成的缺角区域较大,在将柔性显示面板设置于透光盖板的内表面时,能够较大程度地减小设置于透光盖板的角部的内表面的冗余量,降低褶皱,避免损坏柔性显示面板。28.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侧视部的外轮廓还包括第三段。第三段连接于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且第三段为向远离主视部的方向拱起的凸弧线。这样一来,当柔性显示面板应用在电子设备中时,该电子设备的正面在边角的区域显示区外轮廓也可以呈向远离中部区域的方向拱起的凸弧形,由此可以减小角部位置的黑边宽度,增大屏占比。29.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侧视部的显示区的外轮廓与第一侧视部的外轮廓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第二侧视部的显示区的外轮廓与第二侧视部的外轮廓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第三侧视部的显示区的外轮廓与第三侧视部的外轮廓之间的最小间距为第三间距。第三间距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间距,且第三间距小于或者等于第二间距。这样一来,第三侧视部中显示区的外轮廓更靠近柔性显示面板的外轮廓,由此可以进一步减小角部的视觉黑边,提升电子设备的屏占比。30.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间距小于或者等于0.8mm。这样一来,角部的视觉黑边较小,电子设备的屏占比较大。31.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侧视部和第二侧视部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第一侧视部分别设置于主视部的相对两边,两个第二侧视部分别设置于主视部的另外相对两边。第三侧视部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第三侧视部分别设置于主视部的边缘的四个拐角段,并连接于相邻的第一侧视部与第二侧视部之间。这样,柔性显示面板呈四曲面形态,能够匹配四曲面透光盖板,以形成四曲面屏,以尽可能地减小视觉黑边增大屏占比。32.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柔性显示面板的下端部还设有电路连接端,该电路连接端用于借助fpc与电路板电连接,由此借助fpc将来自电路板的视频或图像信息传输至柔性显示面板以进行显示。33.第三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显示屏,该显示屏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透光盖板以及上述第二方面内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柔性显示面板。柔性显示面板位于透光盖板的内侧;柔性显示面板的主视部与透光盖板的平板部层叠设置,且主视部的显示面朝向平板部,柔性显示面板的第一侧视部与透光盖板的第一弧片部层叠设置,且第一侧视部的显示面朝向第一弧片部。34.由于本技术提供的显示屏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透光盖板以及上述第二方面内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柔性显示面板,因此显示屏与透光盖板以及柔性显示面板能够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并达到相同的效果。35.在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透光盖板还包括第二弧片部;平板部的边缘还包括第二边,第二弧片部设置于该第二边,且第二弧片部自第二边远离平板部的中部区延伸并向平板部的内侧弯曲。柔性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侧视部。主视部的边缘还包括第四边,第二侧视部设置于第四边,且第二侧视部自第四边远离主视部的中部区延伸并向主视部的背面侧弯曲。柔性显示面板的第二侧视部与透光盖板的第二弧片部层叠设置,且第二侧视部的显示面朝向第二弧片部。这样一来,相邻两边均设有曲面造型,能够减小黑边宽度,进一步增大屏占比。36.在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透光盖板还包括第三弧片部。平板部的边缘还包括第一拐角边,第一拐角边连接于第一边与第二边之间,第三弧片部设置于第一拐角边,且第三弧片部连接于第一弧片部与第二弧片部之间,第三弧片部自第一拐角边远离平板部的中部区延伸并向平板部的内侧弯曲。柔性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三侧视部。主视部的边缘还包括第二拐角边,第二拐角边连接于第三边和第四边之间,第三侧视部设置于第二拐角边,且第三侧视部连接于第一侧视部与第二侧视部之间,第三侧视部自第二拐角边远离主视部的中部区延伸并向主视部的背面侧弯曲。柔性显示面板的第三侧视部与透光盖板的第三弧片部层叠设置,且第三侧视部的显示面朝向第三弧片部。这样一来,相邻两边以及相邻两边之间的拐角部位均设有曲面造型,能够减小拐角部位的黑边宽度,进一步增大屏占比。37.在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透光盖板中第一边的长度大于第二边的长度;柔性显示面板中第三边的长度大于第四边的长度。38.第四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如上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显示屏、结构框体、背盖和电路板。显示屏、背盖、电路板支撑于结构框体上,显示屏与背盖之间形成电子设备的内部容纳空间,电路板设置于该内部容纳空间内,且电路板与显示屏的柔性显示面板电连接。39.由于本技术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如上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显示屏,因此二者能够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并达到相同的效果。附图说明40.图1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正面结构示意图;41.图2为图1所示电子设备在a-a线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42.图3为图1所示电子设备中显示屏在b-b线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43.图4为图1所示电子设备中显示屏在c-c线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44.图5为本技术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正面结构示意图;45.图6为图5所示电子设备由方向d1看去时的立体图;46.图7为本技术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正面结构示意图;47.图8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正面结构示意图;48.图9为图8所示电子设备中透光盖板在d-d线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49.图10为图8所示电子设备内第一弧片部的截面与图1所示电子设备内透光盖板的左侧部的截面对比图;50.图11为本技术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正面结构示意图;51.图12为图11所示电子设备中透光盖板在e-e线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52.图13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透光盖板的立体图;53.图14为图13所示透光盖板由方向d2看去时的结构示意图;54.图15为图14所示透光盖板在f-f线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55.图16为图14所示透光盖板与柔性显示面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56.图17为包括图16所示显示屏的电子设备的主视图;57.图18为图17所示电子设备由方向d3看去时的结构示意图;58.图19为图18所示电子设备中柔性显示面板在展平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59.图20为图19所示展平状态下的柔性显示面板与图1所示电子设备内柔性显示面板处于展平状态时的对比图;60.图21为图19所示柔性显示面板中区域i的放大图;61.图22为图18所示电子设备的正面结构示意图;62.图23为图19所示柔性显示面板的细节图;63.图24为图23所示柔性显示面板的更进一步的细节图;64.图25为图24所示柔性显示面板中区域ii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6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6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67.为了提升电子设备的屏占比,目前市场上将电子设备的屏幕设计成瀑布屏,具体是将屏幕左右两侧部弯折至75度(°)(也即是左右两侧部外轮廓的切平面与屏幕的平面区域所处平面之间的夹角)以上,屏幕盖板的内表面的最小曲率半径r在3.4毫米(mm)左右,弯折深度在4mm以上,这样可以减小左右两侧部的黑边宽度,提升屏占比。68.在上述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升电子设备的屏占比,可以在屏幕的左右两侧部设置弧面造型的基础上,在屏幕的上下两端部以及角部也设置弧面造型,以形成四曲面屏形态。这样一来,在减小左右两侧部的黑边宽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小上下两端部以及角部的黑边宽度,从而增大了电子设备的屏占比,同时也增强了显示屏上滑和下拉操作的用户体验,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69.请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在a-a线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本技术实施例以及下文各实施例是以电子设备100是曲面屏手机为例进行说明,这并不能认为是对本技术构成的特殊限定。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也可以为平板电脑(tabletpersonalcomputer)、膝上型电脑(laptopcomputer)、个人数码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比如手表)等设备。70.电子设备100近似呈矩形平板状。为了方便后文各实施例的描述,建立xyz坐标系,定义电子设备100的宽度方向为x轴方向,电子设备100的长度方向为y轴方向,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为z轴方向。可以理解的是,电子设备100的坐标系设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71.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的形状也可以为方形平板状、圆形平板状、椭圆形平板状等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72.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电子设备100具有与z轴方向近似垂直的正面100a和背面100b。电子设备100的正面100a具有显示图像、视频的显示界面,当电子设备100处于使用状态时,电子设备100的正面100a朝向用户,以向用户呈现图像或视频。电子设备100的背面100b与电子设备100的正面100a相背对,背面100b上可以设有后置摄像头的透光窗口、摄像头装饰件等结构。电子设备100还具有相对的上端部a和下端部b,以及相对的左侧部c和右侧部d。上端部a和下端部b分别为电子设备100在y轴方向上的两端端部,左侧部c和右侧部d分别为电子设备100在x轴方向上的两端端部。当电子设备100借助正面100a向用户呈现图像或视频时,上端部a位于用户的视线上方,下端部b位于用户的视线下方,左侧部c位于用户的视线左侧,右侧部d位于用户的视线右侧。上端部a通常设置有前置摄像头、听筒、耳机孔等结构。该下端部b通常设置有扬声器出声孔、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serialbus,usb)接口等结构。右侧部d通常设置有电源侧键、音量侧键等结构。73.在上述基础上,需要说明的是,下文各实施例中,描述电子设备100中各部件所用的“上端部”是指被描述部件在应用于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内时组成电子设备100的上端部a的部分;“下端部”是指被描述部件在应用于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内时组成电子设备100的下端部b的部分;“左侧部”是指被描述部件在应用于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内时组成电子设备100的左侧部c的部分;“右侧部”是指被描述部件在应用于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内时组成电子设备100的右侧部d的部分;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74.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电子设备100包括显示屏10、结构框体20、背盖30和电路板40。可以理解的是,图1和图2以及下文相关附图仅示意性的示出了电子设备100包括的一些部件,这些部件的实际形状、实际大小、实际位置和实际构造不受图1、图2以及下文各附图的限定。75.显示屏10用于显示图像、视频等。显示屏10包括透光盖板1和柔性显示面板2(英文名称:panel)。透光盖板1与柔性显示面板2层叠设置。透光盖板1用于对柔性显示面板2起到保护以及防尘作用。透光盖板1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玻璃。柔性显示面板2为显示屏10中用于显示图像、视频的主体。柔性显示面板2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oled)显示面板,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amoled)显示面板,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显示面板,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显示面板,微型有机发光二极管(micro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显示面板,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dotlightemittingdiodes,qled)显示面板等。76.结构框体20与显示屏10连接。结构框体20用作电子设备100中电子元器件的支撑骨架,将显示屏10支撑于其上。一些实施例中,结构框体20为中框。在此基础上,一些实施例中,结构框体20包括中板21以及围绕中板21设置的边框22,显示屏10借助其边缘部位胶粘固定于边框22上。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结构框体20也可以不包括边框22,而将显示屏10支撑于中板21上。背盖30位于结构框体20远离显示屏10的一侧,且背盖30连接于结构框体20上。一些实施例中,背盖30借助其边缘部位胶粘固定于边框22上。显示屏10与背盖30之间形成电子设备100的内部容纳空间c,在一些实施例中,内部容纳空间c形成在结构框体20与背盖30之间。该内部容纳空间c用于容纳电路板40、电池、扬声器模组、摄像头模组、阵子等结构。电路板40设置于电子设备100的内部容纳空间内。电路板40可以为主电路板,也可以为副电路板。电路板40与显示屏10电连接,以向显示屏10传输图像或视频信息。77.在图1和图2所示的电子设备100中,显示屏10内透光盖板1呈四曲面形态,也即是,透光盖板1的上端部、下端部、两侧部以及角部均具有弧面造型。其中,上端部的弧面造型的起弧线为l1;下端部的弧面造型的起弧线与起弧线l1关于电子设备100在y轴方向上的中点对称设置,图中未示出;左侧部的弧面造型的起弧线为l2;右侧部的弧面造型的起弧线与起弧线l2关于电子设备100在x轴方向上的中点对称设置,图中未示出。其中,起弧线为弧面造型与中部平板部分之间的交界线。78.请参阅图3,图3为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中显示屏10在b-b线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透光盖板1左侧部的内表面的最小曲率半径r01在3.4毫米(mm)左右,透光盖板1左侧部的弯折深度h01(也即是左侧部在z轴方向上的高度)在4mm以上,透光盖板1左侧部的内表面的弯折角度α01(也即是左侧部内表面的外轮廓处的切平面与xy平面的夹角)在75°以上。透光盖板1的右侧部与左侧部的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这样,透光盖板1的左侧部以及右侧部(图中未示出)的弯折深度很深,显示屏10容易误触发,从而带来不少负面舆情。79.请参阅图4,图4为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中显示屏10在c-c线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透光盖板1上端部的内表面的最小曲率半径r02在4mm左右,透光盖板1上端部的弯折深度h02(也即是上端部在z轴方向上的高度)在1.0mm左右,透光盖板1上端部的内表面的弯折角度α02在50°左右。透光盖板1的下端部与上端部的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这样,在上下端部形成弧面造型的同时,不会干涉电子设备上端侧面的耳机孔以及下端侧面的usb口在z轴方向上的占用高度。80.在上述基础上,柔性显示面板2设置于透光盖板1的内表面,且柔性显示面板2的显示区进入了透光盖板1的左侧部、右侧部、上端部、下端部以及角部的弧面造型内,以形成四曲面屏形态。由于柔性显示面板2在设置于透光盖板1的内表面之前,呈平面片状,因此在设置于透光盖板1的内表面之后,在该内表面的四角位置存在冗余,尤其是显示区容易产生褶皱,从而导致显示不良。81.为了在满足显示屏10的四曲面屏形态的同时,避免柔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产生褶皱,请参阅图5,图5为本技术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的正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所述电子设备100与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柔性显示面板2的显示区在角部几乎没有进入透光盖板1的弧面造型,同时,透光盖板1在角部也几乎没有弯折深度,也就是说,透光盖板1在角部没有弧面造型。82.这样一来,一方面,电子设备100在角部的视觉黑边较大,屏占比较低。另一方面,请参阅图6,图6为图5所示电子设备100由方向d1看去时的立体图,电子设备100内边框22上对应显示屏10的四角位置呈犄角状,该犄角状部位用以固定显示屏10的角部。这样,影响了电子设备的外观。83.为了改善电子设备100的视觉黑边,请参阅图7,图7为本技术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的正面结构示意图,通过增大电子设备100角部的半径,减小角部边框22的宽度,能够达到减小视觉黑边的目的,但是此电子设备100的形状不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且角部的边框22仍然呈犄角状。84.在上述基础上,为了解决电子设备100屏占比低的问题,请参阅图8,图8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的正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所示电子设备100中,透光盖板1包括平板部11、第一弧片部12和第二弧片部13。85.为了方便描述,需要说明的是,除特别说明之外,下文各实施例中,描述透光盖板1以及透光盖板1内各部分所用的“内侧”是指被描述对象在应用于电子设备时,靠近电子设备100的内部空间的一侧,“内表面”是指被描述对象在应用于电子设备时,靠近电子设备100的内部空间的表面,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86.平板部11为保护柔性显示面板2的主要部分。基于此,平板部11位于透光盖板1的中部区,且相对于第一弧片部12和第二弧片部13,平板部11具有较大的面积。87.主视部21呈平板状。一些实施例中,平板部11大致呈矩形。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平板部11的形状也可以大致呈方形、三角形、棱形、多边形等等,下文各实施例是在平板部11大致呈矩形的基础上进行的说明。88.平板部11包括中部区和边缘。平板部11的边缘包括第一边111和第二边112。第一边111和第二边112均为直边,且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边111的长度大于第二边112的长度,也即是,第一边111为长边,第二边112为短边。示例的,第一边111为左侧长边,第二边112为上端短边。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边111的长度也可以小于第二边112的长度,也即是,第一边111为短边,第二边112为长边。下文实施例是在第一边111为长边,第二边112为短边的基础上作出的介绍,这不能认为是对本技术构成的特殊限制。89.第一弧片部12和第二弧片部13相对平板部11弯曲,并且在整体上呈现为圆滑过渡的弧形片状。90.具体的,请参阅图9,图9为图8所示电子设备100中透光盖板1在d-d线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第一弧片部12设置于平板部11的第一边111,且第一弧片部12自平板部11的第一边111远离平板部11的中部区延伸,并向平板部11的内侧弯曲。第一弧片部12形成透光盖板1的左侧部,该左侧部的起弧线(也即是第一弧片部12与平板部11的交界线)为l1。91.请返回参阅图8,第二弧片部13设置于平板部11的第二边112,且第二弧片部13自平板部11的第二边112远离平板部11的中部区延伸,并向平板部11的内侧弯曲。第二弧片部13形成透光盖板1的上端部,该上端部的起弧线(也即是第二弧片部13与平板部11的交界线)为l2。9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弧片部13的尺寸与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内透光盖板1的上端部的尺寸一致,也即,第二弧片部13的内表面的最小曲率半径在4mm左右,第二弧片部13的弯折深度在1.0mm左右,第二弧片部13的内表面的弯折角度在50°左右。这样一来,图8所示电子设备100中起弧线l2的位置与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的起弧线l2的位置相同或近似相同。93.请一并参阅图9和图10,图10为图8所示电子设备内第一弧片部的截面与图1所示电子设备内透光盖板的左侧部的截面对比图,第一弧片部12在垂直于平板部11的方向上的高度h1(也即是第一弧片部12的弯折深度)大于或者等于2.3mm,且小于或者等于3mm,第一弧片部12内表面的外轮廓处的切平面与平板部所处平面之间的夹角α1(也即是第一弧片部12的内表面的弯折角度)大于或者等于75°。94.这样一来,在将第一弧片部12的内表面等效成各位置曲率半径相等的标准圆弧面时,该标准圆弧面的半径较小,由此,第一弧片部12的起弧线更靠近透光盖板的外轮廓,该第一弧片部12的起弧线l1更靠近透光盖板1的左侧边缘,起弧线l1与起弧线l2之间的交点更靠近角部的外轮廓,从而使得角部的双曲弧度区域范围更靠近外轮廓,柔性显示面板2以及该柔性显示面板2的显示区在角部也可以更往透光盖板的外轮廓延伸,从而减小了角部的视觉黑边,提升了屏占比。95.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的,第一弧片部12的内表面的最小曲率半径r1小于或者等于2.5mm。该最小曲率半径r1是指第一弧片部12的内表面由连接平板部11的一端至外轮廓曲率半径最小位置处的曲率半径。其中,第一弧片部12的内表面的外轮廓是指第一弧片部12的内表面远离平板部11的边缘。当第一弧片部12的内表面为标准圆弧面时,第一弧片部12的内表面由连接平板部11的一端至外轮廓的各个位置的曲率半径相等,此时,上述最小曲率半径为第一弧片部12的内表面任意位置处的曲率半径。当第一弧片部12的内表面由连接平板部11的一端至外轮廓曲率半径变化时,比如增大减小交替,又比如逐渐减小,上述最小曲率半径是指第一弧片部12的内表面的曲率半径最小位置处的曲率半径。示例的,最小曲率半径r1可以在1.5mm-2.5mm范围、1.8mm-2.5mm范围或者2mm-2.5mm范围内,具体的,最小曲率半径r1可以为1.5mm、1.6mm、1.8mm、2.0mm、2.2mm、2.4mm或者2.5mm。96.这样一来,将该第一弧片部12的内表面等效成各位置曲率半径相等的标准圆弧面时,该标准圆弧面的半径较小,由此,第一弧片部12的起弧线l1更靠近透光盖板1的左侧边缘,起弧线l1与起弧线l2之间的交点更靠近角部的外轮廓,从而使得角部的双曲弧度区域范围更靠近外轮廓,柔性显示面板2以及该柔性显示面板2的显示区在角部也可以更往透光盖板的外轮廓延伸,从而减小了角部的视觉黑边,提升了屏占比。其中,第一弧片部12的内表面的弯折角度α1是指第一弧片部12的内表面的边缘处的切平面与平板部11所处平面之间的夹角。97.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可选的,请参阅图11和图12,图11为本技术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所示电子设备100中透光盖板1在e-e线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透光盖板1与图8所示电子设备100中透光盖板1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弧片部13在垂直于平板部11的方向上的高度h2(也即是第二弧片部13的弯折深度)大于或者等于1.5mm,且小于或者等于3mm,第二弧片部13内表面的外轮廓处的切平面与平板部11所处平面之间的夹角α2(也即是第二弧片部13的弯折角度)大于或者等于50°。98.这样一来,在将该第二弧片部13的内表面等效成各位置曲率半径相等的标准圆弧面时,该标准圆弧面的半径较小,由此,第二弧片部13的的起弧线l2更靠近透光盖板1的上端边缘,起弧线l2与起弧线l1之间的交点更靠近角部的外轮廓,从而使得角部的双曲弧度区域范围更靠近外轮廓,柔性显示面板2以及该柔性显示面板2的显示区在角部也可以更往透光盖板的外轮廓延伸,从而进一步减小了角部的视觉黑边,提升了屏占比。99.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的,第二弧片部13的内表面的最小曲率半径r2小于或者等于2.5mm。该最小曲率半径是指第二弧片部13的内表面由连接平板部11的一端至外轮廓曲率半径最小位置处的曲率半径。其中,第二弧片部13的内表面的外轮廓是指第二弧片部13的内表面远离平板部11的边缘。当第二弧片部13的内表面为标准圆弧面时,第二弧片部13的内表面由连接平板部11的一端至外轮廓的各个位置的曲率半径相等,此时,上述最小曲率半径为第二弧片部13的内表面任意位置处的曲率半径。当第二弧片部13的内表面由连接平板部11的一端至外轮廓曲率半径变化时,比如增大减小交替,又比如逐渐减小,上述最小曲率半径是指第二弧片部13的内表面的曲率半径最小位置处的曲率半径。100.示例的,最小曲率半径r2可以在1.5mm-2.5mm范围、1.8mm-2.5mm范围或者2mm-2.5mm范围内,具体的,最小曲率半径r2可以为1.5mm、1.6mm、1.8mm、2.0mm、2.2mm、2.4mm或者2.5mm。101.这样一来,在将该第二弧片部13的内表面等效成各位置曲率半径相等的标准圆弧面时,该标准圆弧面的半径较小,由此,第二弧片部13的的起弧线l2更靠近透光盖板1的上端边缘,起弧线l2与起弧线l1之间的交点更靠近角部的外轮廓,从而使得角部的双曲弧度区域范围更靠近外轮廓,柔性显示面板2以及该柔性显示面板2的显示区在角部也可以更往透光盖板的外轮廓延伸,从而进一步减小了角部的视觉黑边,提升了屏占比。102.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避免边框在角部形成犄角状,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3,图13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中透光盖板1的立体图。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平板部11除了包括第一边111和第二边112之外,还包括第一拐角边113。第一拐角边113连接于第一边111与第二边112之间。在此基础上,透光盖板1除了包括上述平板部11、第一弧片部12和第二弧片部13之外,还包括第三弧片部14。该第三弧片部14设置于第一拐角边113,且第三弧片部14连接于第一弧片部12与第二弧片部13之间,请参阅图14和图15,图14为图13所示透光盖板1由方向d2看去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14所示透光盖板1在f-f线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第三弧片部14自第一拐角边113远离平板部11的中部区延伸并向平板部11的内侧弯曲。103.这样一来,透光盖板1的角部边缘向平板部11的内侧延伸一段距离,边框22上对应角部位置的犄角状结构高度较小或者没有该犄角状结构,因此能够提升电子设备100的外观。104.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的,第一拐角边113可以为连接于第一边111与第二边112之间的过渡圆弧。这样一来,平板部11的边缘平滑过渡,设置于平板部11的边缘的第一弧片部12、第三弧片部14、第二弧片部13之间可以依次平滑过渡,防止透光盖板1在第一弧片部12与第三弧片部14之间、第三弧片部14与第二弧片部13之间以及第二弧片部13内部弯折角过大,而使得设置于其内表面的柔性显示面板2产生损坏。10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弧片部14的内表面的最小曲率半径小于或者等于2.5mm。该最小曲率半径是指第三弧片部14的内表面由连接平板部11的一端至外轮廓曲率半径最小位置处的曲率半径。其中,第三弧片部14的内表面的外轮廓是指第三弧片部14的内表面远离平板部11的边缘。当第三弧片部14的内表面为标准圆弧面时,第三弧片部14的内表面由连接平板部11的一端至外轮廓的各个位置的曲率半径相等,此时,上述最小曲率半径为第三弧片部14的内表面任意位置处的曲率半径。当第三弧片部14的内表面由连接平板部11的一端至外轮廓曲率半径变化时,比如增大减小交替,又比如逐渐减小,上述最小曲率半径是指第三弧片部14的内表面的曲率半径最小位置处的曲率半径。106.示例的,该最小曲率半径可以在1.5mm-2.5mm范围、1.8mm-2.5mm范围或者2mm-2.5mm范围内,具体的,最小曲率半径可以为1.5mm、1.6mm、1.8mm、2.0mm、2.2mm、2.4mm或者2.5mm。这样一来,第三弧片部14的内表面的最小曲率半径较小。将该第三弧片部14的内表面等效成各位置曲率半径相等的标准圆弧面时,该标准圆弧面的半径较小,由此,在该标准圆弧面的弯折角度一定的前提下,该标准圆弧面的起弧线更靠近透光盖板1的外轮廓,从而使得角部的双曲弧度区域范围更靠近外轮廓,柔性显示面板2以及该柔性显示面板2的显示区在角部也可以更往透光盖板1的外轮廓延伸,从而进一步减小了角部的视觉黑边,提升了屏占比。10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弧片部14在垂直于平板部11的方向上的高度(也即是第三弧片部14的弯折深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弧片部12在垂直于平板部11的方向上的高度h1,或者,第三弧片部14在垂直于平板部11的方向上的高度h3大于或者等于第二弧片部13在垂直于平板部11的方向上的高度h2。具体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弧片部14在垂直于平板部11的方向上的高度大于或者等于1.5mm。这样一来,透光盖板1的角部边缘向平板部11的内侧的延伸高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弧片部12的延伸高度或者第二弧片部13的延伸高度,边框22上对应角部位置没有犄角状结构,因此能够进一步提升电子设备100的外观。10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弧片部12在垂直于平板部11的方向上的高度h1、第二弧片部13在垂直于平板部11的方向上的高度h2、第三弧片部14在垂直于平板部11的方向上的高度h3相等。这样一来,边框22上对应角部位置没有犄角状结构,因此能够进一步提升电子设备100的外观。109.可以知道的是,当用户拿起手机等电子设备时,该电子设备的正面是用户主要观察的区域。而电子设备的正面的整体轮廓主要是受透光盖板的轮廓影响,相应的,中框的构造也是跟随透光盖板的形状而定。此外,对于常态的追求更高屏占比(比如:窄边框设计或者全面屏设计)的电子设备更是如此。在此基础上,透光盖板1中第一弧片部12、第二弧片部13和第三弧片部14均具有外轮廓。第一弧片部12的外轮廓121为第一弧片部12远离平板部11的边缘。第二弧片部13的外轮廓131为第二弧片部13远离平板部11的边缘。第三弧片部14的外轮廓141为第三弧片部14远离平板部11的边缘。第一弧片部12的外轮廓121、第三弧片部14的外轮廓141、第二弧片部13的外轮廓131依次连接。11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弧片部12的外轮廓121、第三弧片部14的外轮廓141、第二弧片部13的外轮廓131依次平滑过渡。这样一来,当透光盖板1应用在电子设备100中时,该电子设备100的正面在边角的区域并不会出现过渡不自然的缺口或者凹陷,以更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111.当第一弧片部12在垂直于平板部11的方向上的高度h1、第二弧片部13在垂直于平板部11的方向上的高度h2、第三弧片部14在垂直于平板部11的方向上的高度h3相等时,第一弧片部12的外轮廓121、第三弧片部14的外轮廓141、第二弧片部13的外轮廓131位于同一平面内,且三者所处的平面与平板部11平行。这样一来,能够保证透光盖板1上用于连接结构框体20的表面平整,边框22上用于连接透光盖板1的表面平整,加工难度较低,外观性较好。11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弧片部12的外轮廓121在平板部11所处平面的正投影为第一投影,第二弧片部13的外轮廓131在平板部11所处平面的正投影为第二投影,第三弧片部14的外轮廓141在平板部11所处平面的正投影为第三投影。第一投影和第二投影均为直线,第三投影为连接于第一投影与第二投影之间的过渡圆弧。这样一来,当该透光盖板1应用在电子设备100中时,该电子设备100的正面在角部呈圆角形态,能够保证美观,且更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113.一些实施例中,请返回参阅图13,第一弧片部12和第二弧片部13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第一弧片部12分别设置于平板部11的相对两边,两个第二弧片部13分别设置于平板部11的另外相对两边。第三弧片部14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第三弧片部14分别设置于平板部11的边缘的四个拐角边,并连接于相邻的第一弧片部12与第二弧片部13之间。这样,透光盖板2呈四曲面状,使用户欣赏到的画面趋向于3d的效果。114.以上介绍了电子设备100内显示屏10的透光盖板1,下面主要对显示屏10的柔性显示面板2进行介绍。115.具体的,请参阅图16,图16为图14所示透光盖板1与柔性显示面板2的装配结构示意图。柔性显示面板2包括主视部21、第一侧视部22和第二侧视部23。116.为了方便描述,需要说明的是,除特别说明之外,描述柔性显示面板2以及柔性显示面板2内各部分所用的“显示面”是指被描述对象上用于显示图像、视频的表面,该表面的至少部分用于显示图像、视频,柔性显示面板2内各部分的显示面拼接形成柔性显示面板2的显示面;“背面侧”是指被描述对象背对显示面的一侧;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117.主视部21为用户查看柔性显示面板2的主要部分。基于此,主视部21位于该柔性显示面板2的中部区,且相对于第一侧视部22和第二侧视部23,主视部21具有较大的面积,以供用户获取柔性显示面板2呈现的画面及信息。118.主视部21呈平面片状。一些实施例中,主视部21大致呈矩形。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主视部21的形状也可以大致呈方形、三角形、棱形、多边形等等,下文各实施例是在主视部21大致呈矩形的基础上进行的说明。119.主视部21包括中部区和边缘。主视部21的边缘包括第三边211和第四边212。第三边211和第四边212均为直边,且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边211的长度大于第四边212的长度,也即是,第三边211为长边,第四边212为短边。示例的,第三边211为左侧长边,第四边212为上端短边。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边211的长度也可以小于第四边212的长度,也即是,第三边211为短边,第四边212为长边。120.第一侧视部22设置于第三边211,第二侧视部23设置于第四边212。121.柔性显示面板2位于透光盖板1的内侧。主视部21与平板部11层叠设置,主视部21的显示面朝向平板部11。第一侧视部22与第一弧片部12层叠设置,第一侧视部22的显示面朝向第一弧片部12。第二侧视部23与第二弧片部13层叠设置,第二侧视部23的显示面朝向第二弧片部13。122.这样一来,借助透光盖板1限定了柔性显示面板2的形状,以使得第一侧视部22和第二侧视部23均相对主视部21弯曲,并且在整体上呈现为圆滑过渡的弧形片状。123.具体的,请继续参阅图16,第一侧视部22自第三边211向远离主视部21的中部区的方向延伸并向主视部21的背面侧弯曲。第一侧视部22与主视部21的交界线形成柔性显示面板2左侧部的起弧线。第二侧视部23自第四边212向远离主视部21的中部区的方向延伸并向主视部21的背面侧弯曲。第二侧视部23与主视部21的交界线形成柔性显示面板2上端部的起弧线。这样一来,柔性显示面板2呈曲面形态,能够提升电子设备的屏占比。124.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柔性显示面板2的曲面形态,除了可以通过设置在透光盖板1内表面形成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成型,本技术对此不做具体限定。125.这样一来,设置于第一弧片部12的内表面的等效圆弧面上的第一侧视部22的起弧线更靠近柔性显示面板2的外轮廓,第一侧视部22的起弧线与第二侧视部23的起弧线之间的交点更靠近角部的外轮廓,从而使得角部的双曲弧度区域范围更靠近外轮廓,从而减小了角部的视觉黑边,提升了屏占比。126.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由于第二侧视部23与第二弧片部13层叠设置,因此,设置于第二弧片部13的内表面的等效圆弧面上的第二侧视部23的起弧线更靠近柔性显示面板的外轮廓,第二侧视部23的起弧线与第一侧视部22的起弧线之间的交点更靠近角部的外轮廓,从而使得角部的双曲弧度区域范围更靠近外轮廓,从而减小了角部的视觉黑边,提升了屏占比。127.在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6-图18,图17为包括图16所示显示屏10的电子设备100的主视图,图18为图17所示电子设备100由方向d3看去时的结构示意图。柔性显示面板2还包括第三侧视部24。主视部21的边缘还包括第二拐角边213。第二拐角边213连接于第三边211和第四边212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拐角边213为连接于第三边211与第四边212之间的过渡圆弧。第三侧视部24设置于第二拐角边213,且第三侧视部24连接于第一侧视部22与第二侧视部23之间。第三侧视部24自第二拐角边213远离主视部21的中部区延伸并向主视部21的背面侧弯曲。这样一来,柔性显示面板2除了在侧部和端部形成有弧面造型之外,在角部也形成有弧面造型,在此基础上,柔性显示面板2的显示区也可以进入该角部的弧面造型内,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小角部的黑边宽度,提升电子设备的屏占比。128.请参阅图16和图18,第三侧视部24在垂直于主视部21的方向(也即是z轴方向)上的高度小于或者等于第一侧视部22在垂直于主视部21的方向上的高度,或者第三侧视部24在垂直于主视部21的方向上的高度小于或者等于第二侧视部23在垂直于主视部21的方向上的高度。请参阅图19和图20,图19为图18所示电子设备100中柔性显示面板2在展平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0为图19所示展平状态下的柔性显示面板2与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内柔性显示面板处于展平状态时的对比图。图20中,实线表示图19所示展平状态下的柔性显示面板2的轮廓,虚线表示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内柔性显示面板2处于展平状态时的轮廓。相比于图1中柔性显示面板2,图19所示柔性显示面板2的角部内缩设计,形成缺角造型。129.这样一来,柔性显示面板2在设置于透光盖板1的内表面时,柔性显示面板2的角部伸入透光盖板2角部的距离较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设置于透光盖板1的角部的内表面的冗余量,降低褶皱,避免损坏柔性显示面板2。130.可以知道的是,电子设备内,柔性显示面板2是用户查看图像、视频的核心部件,柔性显示面板2的轮廓受透光盖板1的轮廓的影响。对于常态的追求更高屏占比(比如:窄边框设计或者全面屏设计)的电子设备,柔性显示面板2的外轮廓需要更靠近透光盖板1的外轮廓,以利于提升屏占比。在此基础上,柔性显示面板2中第一侧视部22、第二侧视部23和第三侧视部24均具有外轮廓。请一并参阅图16和图19,第一侧视部22的外轮廓221为第一侧视部22远离主视部21的边缘。第二侧视部23的外轮廓231为第二侧视部23远离主视部21的边缘。第三侧视部24的外轮廓241为第三侧视部24远离主视部21的边缘。第一侧视部22的外轮廓221、第三侧视部24的外轮廓241、第二侧视部23的外轮廓231依次连接。131.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一并参阅图16和图19,第一侧视部22的外轮廓221、第三侧视部24的外轮廓241、第二侧视部23的外轮廓231依次平滑过渡。这样一来,当柔性显示面板2应用在电子设备100中时,该电子设备100的正面在边角的区域并不会出现过渡不自然的缺口或者凹陷,以更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132.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1,图21为图19所示柔性显示面板2中区域i的放大图。第三侧视部24的外轮廓241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d1和第二端d2。第一端d1与第一侧视部22的外轮廓221连接,第二端d2与第二侧视部23的外轮廓231连接。第三侧视部24的外轮廓241包括第一段241a和第二段241b。第一段241a、第二段241b沿第三侧视部24的外轮廓241由第一端d1至第二端d2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列,且当柔性显示面板2处于展平状态时,沿第三侧视部24的外轮廓241由第一端d1至第二端d2的延伸方向,第一段241a向靠近主视部21的方向延伸,第二段241b向远离主视部21的方向延伸。这样一来,柔性显示面板2的边缘拐角部位形成缺角造型,在将柔性显示面板2设置于透光盖板1的内表面时,柔性显示面板2的角部伸入透光盖板1角部的距离较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设置于透光盖板1的角部的内表面的冗余量,降低褶皱,避免损坏柔性显示面板2。133.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段241a和第二段241b可以为第三侧视部24的外轮廓241的中间区段241b,也可以为第三侧视部24的外轮廓241的端部区段。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1,第一段241a远离第二段241b的一端形成第一端d1,第二段241b远离第一段241a的一端形成第二端d2。这样一来,第一段241a和第二段241b分别为第三侧视部24的外轮廓241的两端端部区段。柔性显示面板2的边缘拐角部位的中部形成的缺角区域较大,在将柔性显示面板2设置于透光盖板1的内表面时,能够较大程度地减小设置于透光盖板1的角部的内表面的冗余量,降低褶皱,避免损坏柔性显示面板2。134.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的,请继续参阅图21,第三侧视部24的外轮廓241还包括第三段241c。第三段241c连接于第一段241a与第二段241b之间,且第三段241c为向远离主视部21的方向拱起的凸弧线。这样一来,当柔性显示面板2应用在电子设备中时,该电子设备的正面在边角的区域显示区外轮廓也可以呈向远离中部区域的方向拱起的凸弧形,由此可以减小角部位置的黑边宽度,增大屏占比。135.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2,图22为图18所示电子设备100的正面结构示意图。第一侧视部22的外轮廓在主视部21所处平面的正投影为第四投影e1,第二侧视部23的外轮廓在主视部21所处平面的正投影为第五投影e2,第三侧视部24的外轮廓在主视部21所处平面的正投影为第六投影e3(也即是图22中的a区段)。第四投影e1和第五投影e2均为直线,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六投影e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投影段e31、第二投影段e32和第三投影段e33。第一投影段e31连接于第四投影e1与第二投影段e32之间,且第一投影段e31由连接第四投影e1的一端到连接第二投影段e32的一端,向靠近主视部21的方向延伸。第二投影段e32也即是图22中的b区段,第二投影段e32为圆弧线,该圆弧线与透光盖板1的角部外轮廓(也即是第三弧片部的外轮廓)在平板部所处平面的正投影e4平行。第三投影段e33连接于第二投影段e32与第五投影e2之间,且第三投影段e33由连接第二投影段e32的一端到连接第五投影e2的一端,向远离主视部21的方向延伸。这样一来,柔性显示面板2的外轮廓可以更靠近透光盖板1的外轮廓,能够减小电子设备角部的黑边宽度,提升屏占比。13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投影段e32的长度占第六投影e3的总长度的1/2以上。这样一来,第三侧视部24中,内缩量最大的区域占比较大,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减小设置于透光盖板1的角部的内表面的冗余量,降低褶皱,避免损坏柔性显示面板2。137.可以知道的是,柔性显示面板2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显示区为柔性显示面板2上用于显示图像、视频的区域。换句话说,显示区也即是柔性显示面板2内布局有阵列像素点的区域。该显示区为被非显示区包围的一个确定区域,当电子设备因跌落、撞击、划伤等事故而在该显示区出现黑斑、亮线时,该黑斑区域以及亮线区域处的显示面板部分仍然属于柔性显示面板2的显示区。一般情况下,透光盖板1的与该显示区相对的部分为透光部分。也就是说,该部分透光盖板1与显示区之间未设置遮光油墨层、遮光胶带等遮光层,能够允许显示区生成的图像光穿过。由此实现图像、视频显示。非显示区为柔性显示面板2内不用于显示的区域。换句话说,非显示区也即是柔性显示面板2内未布局阵列像素点的区域。该非显示区内通常具有信号走线和封装结构。一般情况下,透光盖板1的与该非显示区相对的部分的内表面设有遮光油墨层、遮光胶带等遮光层,以防止用户观看到内部走线和封装结构,从而保证了电子设备的外观。对于常态的追求更高屏占比(比如:窄边框设计或者全面屏设计)的电子设备,柔性显示面板2的显示区的外轮廓需要更靠近柔性显示面板2的外轮廓,以利于提升屏占比,减小视觉黑边。138.在上述基础上,请参阅图23和图24,图23为图19所示柔性显示面板2的细节图,该图中显示了柔性显示面板2的外轮廓和柔性显示面板2上显示区的外轮廓,图24为图23所示柔性显示面板2的更进一步的细节图,该图中不仅显示了柔性显示面板2的外轮廓和显示区的外轮廓,还显示了主视部21的外轮廓以及第一侧视部22、第二侧视部23、第三侧视部24相互之间的交界线。由图23和图24可知,柔性显示面板2的显示区由主视部21的整个区域以及第一侧视部22的部分区域、第二侧视部23的部分区域和第三侧视部24的部分区域拼接形成,柔性显示面板2上除显示区之外的其他区域为非显示区,该非显示区包围在显示区外,且显示区的外轮廓形成该非显示区的内边缘,柔性显示面板2的外轮廓形成该非显示区的外边缘。139.为了方便后文描述,定义第三侧视部24中显示区的外轮廓与第三侧视部24的外轮廓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d1,第三侧视部24中显示区的外轮廓与第三侧视部24的外轮廓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d2,请参阅图25,图25为图24所示柔性显示面板2中区域ii的局部放大图,第三侧视部24中显示区的外轮廓与第三侧视部24的外轮廓之间的最小间距为第三间距d3。具体的,该第三间距d3为第三侧视部24中显示区的外轮廓与第三侧视部24的外轮廓之间的最小间距。在图25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三侧视部24中显示区的外轮廓与外轮廓241中第三段241c之间的间距最小,在此实施例中,第三间距d3也即是显示区的外轮廓与第三段241c之间的间距。14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间距d3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间距d1,且第三间距d3还小于或者等于第二间距d2。这样一来,第三侧视部24中显示区的外轮廓更靠近柔性显示面板2的外轮廓,由此可以进一步减小角部的视觉黑边,提升电子设备的屏占比。141.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的,第三间距d3小于或者等于0.8mm。需要说明的是,第三间距d3并非绝对小于或者等于0.8mm,当第三间距d3小于或者等于0.8mm左右一定公差范围内的任意值时,均可以认为第三间距d3小于或者等于0.8mm。示例的,第三间距d3小于或者等于(0.8mm-0.05mm)-(0.8mm+0.05mm)范围(也即是0.75mm-0.85mm)内的任意值时,可以认为第三间距d3小于或者等于0.8mm,也可以认为第三间距d3小于或者等于0.85mm。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公差也可以为±0.02mm、±0.03mm或者±0.04mm。这样一来,角部的视觉黑边较小,电子设备的屏占比较大。142.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4,第一侧视部22和第二侧视部23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第一侧视部22分别设置于主视部21的相对两边,两个第二侧视部23分别设置于主视部21的另外相对两边。第三侧视部24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第三侧视部24分别设置于主视部21的边缘的四个拐角段,并连接于相邻的第一侧视部22与第二侧视部23之间。这样,柔性显示面板1呈四曲面形态,能够匹配四曲面透光盖板,以形成四曲面屏,以尽可能地减小视觉黑边增大屏占比。143.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3和图24,柔性显示面板2的下端部还设有电路连接端2a,该电路连接端2a用于借助柔性电路板(flexibleprintedcircuit,fpc)与图2中电路板40电连接,由此借助fpc将来自电路板40的视频或图像信息传输至柔性显示面板2以进行显示。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路连接端2a还可以设置于柔性显示面板2的左侧部、右侧部或者上端部,在此不作具体限定。144.需要说明的是,显示屏10除了包括透光盖板1和柔性显示面板2之外,还可以包括设置于透光盖板1与柔性显示面板2之间的偏光片和透光胶层,以及设置于柔性显示面板2的背侧的缓冲层、屏蔽层等结构,图中未示出,且不作赘述。145.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14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当前第1页12当前第1页12

技术特征:


1.一种透光盖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平板部和第一弧片部;所述平板部包括中部区和边缘,所述平板部的边缘包括第一边,所述第一弧片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边,且所述第一弧片部自所述第一边远离所述平板部的中部区延伸并向所述平板部的内侧弯曲,所述第一弧片部在垂直于所述平板部的方向上的高度大于或者等于2.3mm,且小于或者等于3mm,所述第一弧片部内表面的外轮廓处的切平面与所述平板部所处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或者等于75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光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片部的内表面的最小曲率半径小于或者等于2.5mm。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光盖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弧片部;所述平板部的边缘还包括第二边,所述第二弧片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边,且所述第二弧片部自所述第二边远离所述平板部的中部区延伸并向所述平板部的内侧弯曲,所述第二弧片部在垂直于所述平板部的方向上的高度大于或者等于1.5mm,且小于或者等于3mm,所述第二弧片部内表面的外轮廓处的切平面与所述平板部所处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或者等于50
°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光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弧片部的内表面的最小曲率半径小于或者等于2.5mm。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透光盖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弧片部;所述平板部的边缘还包括第一拐角边,所述第一拐角边连接于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之间,所述第三弧片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拐角边,且所述第三弧片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弧片部与所述第二弧片部之间,所述第三弧片部自所述第一拐角边远离所述平板部的中部区延伸并向所述平板部的内侧弯曲。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光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弧片部的内表面的最小曲率半径小于或者等于2.5mm。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透光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弧片部在垂直于所述平板部的方向上的高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弧片部在垂直于所述平板部的方向上的高度,或者所述第三弧片部在垂直于所述平板部的方向上的高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弧片部在垂直于所述平板部的方向上的高度。8.根据权利要求5-7任一项所述的透光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弧片部在垂直于所述平板部的方向上的高度大于或者等于1.5mm。9.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视部和第一侧视部;所述主视部包括中部区和边缘,所述主视部的边缘包括第三边,所述第一侧视部设置于所述第三边,且所述第一侧视部自所述第三边远离所述主视部的中部区延伸并向所述主视部的背面侧弯曲。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柔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侧视部;所述主视部的边缘还包括第四边,所述第二侧视部设置于所述第四边,且所述第二侧视部自所述第四边远离所述主视部的中部区延伸并向所述主视部的背面侧弯曲。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柔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侧视部;所述主视部的边缘还包括第二拐角边,所述第二拐角边连接于所述第三边和所述第四边之间,所述第三侧视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拐角边,且所述第三侧视部连接于所述第一侧视
部与所述第二侧视部之间,所述第三侧视部自所述第二拐角边远离所述主视部的中部区延伸并向所述主视部的背面侧弯曲。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柔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侧视部在垂直于所述主视部的方向上的高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侧视部在垂直于所述主视部的方向上的高度,或者所述第三侧视部在垂直于所述主视部的方向上的高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侧视部在垂直于所述主视部的方向上的高度。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柔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侧视部的外轮廓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侧视部的外轮廓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侧视部的外轮廓连接;所述第三侧视部的外轮廓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所述第二段沿所述第三侧视部的外轮廓由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列,且当所述柔性显示面板处于展平状态时,沿所述第三侧视部的外轮廓由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段向靠近所述主视部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段向远离所述主视部的方向延伸。14.根据权利要求11-13任一项所述的柔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视部的显示区的外轮廓与所述第一侧视部的外轮廓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所述第二侧视部的显示区的外轮廓与所述第二侧视部的外轮廓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所述第三侧视部的显示区的外轮廓与所述第三侧视部的外轮廓之间的最小间距为第三间距;所述第三间距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间距,且所述第三间距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间距。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柔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间距小于或者等于0.8mm。16.一种显示屏,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透光盖板和权利要求9-15任一项所述的柔性显示面板;所述柔性显示面板位于所述透光盖板的内侧;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主视部与所述透光盖板的平板部层叠设置,且所述主视部的显示面朝向所述平板部,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第一侧视部与所述透光盖板的第一弧片部层叠设置,且所述第一侧视部的显示面朝向所述第一弧片部。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盖板还包括第二弧片部;所述平板部的边缘还包括第二边,所述第二弧片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边,且所述第二弧片部自所述第二边远离所述平板部的中部区延伸并向所述平板部的内侧弯曲;所述柔性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侧视部;所述主视部的边缘还包括第四边,所述第二侧视部设置于所述第四边,且所述第二侧视部自所述第四边远离所述主视部的中部区延伸并向所述主视部的背面侧弯曲;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第二侧视部与所述透光盖板的第二弧片部层叠设置,且所述第二侧视部的显示面朝向所述第二弧片部。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盖板还包括第三弧片部;所述平板部的边缘还包括第一拐角边,所述第一拐角边连接于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之
间,所述第三弧片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拐角边,且所述第三弧片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弧片部与所述第二弧片部之间,所述第三弧片部自所述第一拐角边远离所述平板部的中部区延伸并向所述平板部的内侧弯曲;所述柔性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三侧视部;所述主视部的边缘还包括第二拐角边,所述第二拐角边连接于所述第三边和所述第四边之间,所述第三侧视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拐角边,且所述第三侧视部连接于所述第一侧视部与所述第二侧视部之间,所述第三侧视部自所述第二拐角边远离所述主视部的中部区延伸并向所述主视部的背面侧弯曲;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第三侧视部与所述透光盖板的第三弧片部层叠设置,且所述第三侧视部的显示面朝向所述第三弧片部。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盖板中所述第一边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边的长度;所述柔性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三边的长度大于所述第四边的长度。2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6-1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结构框体、背盖和电路板;所述显示屏、所述背盖、所述电路板支撑于所述结构框体上,所述显示屏与所述背盖之间形成所述电子设备的内部容纳空间,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内部容纳空间内,且所述电路板与所述显示屏的柔性显示面板电连接。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透光盖板、柔性显示面板、显示屏和电子设备,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用于解决如何提升电子设备的屏占比和产品竞争力的问题。其中,透光盖板包括平板部和第一弧片部。平板部包括中部区和边缘,平板部的边缘包括第一边,第一弧片部设置于第一边,且第一弧片部自第一边远离平板部的中部区延伸并向平板部的内侧弯曲,第一弧片部在垂直于平板部的方向上的高度大于或者等于2.3mm,且小于或者等于3mm,第一弧片部内表面的外轮廓处的切平面与平板部所处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或者等于75


技术研发人员:

严斌 尹帮实 程方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4.11

技术公布日:

2022/11/15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0:34: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419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侧视   外轮   所述   盖板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