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育秧技术的历史回顾与发展

作物研究(CROPRESEARCH)2018,2(2) :163 -168
水稻育秧技术的历史回顾与发展
邹应斌
(湖南农业大学,长沙41018)
摘要:我国水稻育秧移栽可追溯到1900年以前,其中育秧既是水稻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也是最重要的生产环
节之一。回顾了水稻育秧技术的发展历史,综述了水稻各种育秧方法。
关键词:水稻;育秧;栽培
中图分类号:S51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80(2018)024163-06 DOI:10.16848/jki.issn.1001-5280. 2018. 02.18
Historical Retrospect and Development of Rice Raising Seedlings
ZOU Yingbin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128,China)
Abstract:Rice raising seedlings and the transplanting in China can be traced back to1900 years ago,which is not only the
key technolog of rice cultivation,but also on e of the m ost important production procedures.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ice production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to retrospect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raising techn seedlings and to reviewthe raising m ethods of rice seedlings.
Keywords:rice;raising seedling;cultivation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水稻生产已由 人工劳动密集型的精耕细作栽培向以机械化作业为 主的省工轻简栽培的方式转变。传统的水稻育苗移 栽或抛秧栽培逐步减少,加之机插稻发展缓慢,取而 代之的是直播栽培。直播稻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 除草剂的广泛使用和机械收割的推广应用。与移栽 稻比较,在生育期相同的条件下直播稻产量不减、省 工高效,但在生育期缩短的条件下直播稻产量下降,加之直播稻杂草防除困难,双季直播的季节矛盾突 出。因此,基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发展多熟 制作物种植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举措,育苗 移栽又是基于水稻多熟制作物生产的关键技术。本
文综述了水稻育秧方法及其育秧技术的发展,以为 水稻育苗移栽技术的应用提供借鉴。1水稻育秧的历史回顾
育秧是水稻生产的重要环节,培育壮秧是水稻 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我国水稻育秧及移栽技术历 经2000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桂慕文[1]就 我国水稻育秧的历史回顾进行了专文报道。长期以 来,“火耕水耨”一直被认为是我国祖先种植水稻的 主要方式。据文献记载,东汉时期崔富所著《四民 月令》提到了“别稻”,即拔秧移栽方法种植水稻。后来进一步考证,发现汉朝不仅发明了水稻育秧,而 且从洛阳到广东得到广泛应用。到了南北朝时期,发展绿肥种植,水稻种植面积有所扩大,育秧移栽与 直播栽培并重。北魏时期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对稻种选用、播种时间、整田方法、种子催芽、种子用 量以及出苗后的田间管理等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述,
收稿日期=2017-11-04
作者简介:邹应斌(1952-)男,教授,从事水稻栽培学研究与教学。
164作物研究(
CROPRESEARCH)2018年3月
其中有关出苗后灌水控草、中耕除草、晒田促根等田 间管理方法至今仍被普遍应用。汉晋以后,取得了
水稻育秧技术的突破,发明了延长秧龄方法(老龄 壮秧、寄秧)、拔秧方法(称为秧马)。南宋成书的 《陈"农书》中有“秧苗健壮,在于播种适时,秧田选 择得当,用肥合理三者兼顾”,书中还详细记述了防 止烂秧、水浆管理、秧田施肥等技术。到了明朝发明 了控水旱育秧的育秧方法,以培育秧龄长的晚稻秧 苗。清朝开始兴办农业学校,学习国外农业技术,开 展农业试验等,秉承了从北方向南方引种配套育苗 种植,以缩短生育期的方法发展一年两熟水稻种植。与此同时,水稻育秧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 水育秧、旱育秧、控水旱育秧等多种育秧方法。水稻 育苗移栽,促进了我国华南地区双季稻生产的发展。从民国至解放初期,农业技术已从经验型走向科学 型。在育秧方法上,早稻、中稻以水育秧为主,晚稻 以控水旱育秧技术为主,并推广应用了场地小苗带 土移栽、老龄壮秧、寄栽秧等育秧方法。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防止育秧期间的低温阴雨 冷害造成烂秧,作物栽培生理学者做了大量的科学 研究。黄永楷[2]比较了早稻湿润育秧和薄膜育秧,指出只要掌握寒潮规律和合理调节温度、水分、氧气 三者间的关系,可避免烂秧。崔微和汤佩松[]从栽 培生理上肯定了湿润育秧的优越性,指出湿润育秧 有利于保持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适宜环境条件,培育壮秧。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薄膜、无纺布 等覆盖材料的应用,生产上常采用保温育秧方法,例 如薄膜、地膜、无纺布覆盖育秧、大棚温室育秧、工厂 化设施育秧,基本上解决了我国北方一季稻育秧及 南方双季早稻育秧期间的低温烂秧问题。水稻育秧及其栽插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我国长江流域 多熟制水稻(稻一稻、稻一麦、稻一油、稻一稻一油)生产的发展。
2水稻秧苗的类型及其壮秧标准
水稻秧苗的类型多种多样,主要是由于分类方 法的不同。根据秧田的整地方法和土壤水分状况的 不同,可分为湿润育秧、旱床育秧、折衷育秧、小苗带 土育秧;根据育秧的场地不同,可分为稻田育秧、场 地育秧、大棚育秧、工厂化育秧;根据秧床覆盖保温 材料的不同,可分为薄膜育秧、地膜育秧、露地育秧; 根据育秧基质的不同,可分为泥浆育秧、基质育秧、无土育秧;根据水稻秧苗的栽插方式不同,可分为手 插秧、机插秧、抛秧/丢秧;根据秧苗栽插秧龄的不 同,可分为小苗秧、中苗秧、大苗秧。
关于水稻壮秧的标准,前人已有不少报道。大 多认为健壮的秧苗应短而粗,无病斑,生长整齐,地 上部茎叶粗而矮,地下部根系生长有力。壮秧移植 后返青快、发根力强、分蘖旺盛、枯叶少、新叶多。壮 秧的生理特点是短而粗壮,干物质积累多。在碳水 化合物和氮素含量均较高的基础上,碳/氮比高。培 育壮秧要从精选种子做起。在水稻黄熟期选种留 种,选取大而饱满的种子,其发芽势强。早在1959 年,毛礼钟[4]指出壮秧移植后发根快、氮素吸收能 力强。早稻要求生长快、返青快、分蘗早,秧苗需要 保持高的氮素含量,组织比较柔嫩,称为“嫩壮秧”。晚稻秧田期间和移植时气温高、秧苗容易徒长,要求 秧苗保持较高的碳氮比。晚稻秧龄长、生长快,称为 “老壮秧”。但是,由于不同地点水稻育秧方式和秧 苗栽插秧龄的不同,壮秧的标准也不尽一致(表1)。
表1水稻不同育秧方式的秧苗素质比较
育秧方式栽插方式叶龄苗高
(cm)
茎叶干重
(m g/株)
总根数
(条/株)
茎基宽
(mm)
资料来源
湿润育秧拔秧洗根秧手插  3.7-4. 116-1741 -4511 -1224 -27[]
6.5 -6.720-2440 -4512-1448 -53[]
旱育秧小苗带土秧手插  3.5 -4. 113-1650 -5315-1631 -43[]
5.5 -
6. 118 -2041 -4615-1743 -48[]
软盘育秧塑盘带土秧抛栽  3.1-3.510-1220 -2312-1322 -26[]
2.9 -
3. 317 -2014-1813-1429 -31[10 ]
设施育秧毯状带土秧机插  3.3-3.714-1618-2216-1818-20[11]
2.9-
3.112-1411 -128-912 -20[12 ]
近年水稻设施育秧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一是发 法[^15],使得水稻种子能够均匀定位播种,大幅度 明了印刷播种技术和真空吸喷播种技术等播种新方 降低机插水稻的种子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其次是发
第32卷第2期邹应斌:水稻育秧技术的历史回顾与发展165
明了农作物秸秆育秧板替代育秧基质或泥浆,既方 便了机插秧育秧,又降低了其育秧成本和提高了农 作物秸秆的利用率[1〜1];三是引进和创新了钵苗机 插秧技术和钵形毯状育秧技术,大幅提高了机插秧苗的栽插质量[2°〜22]。
3水稻的育秧方法
3.1湿润育秧
湿润育秧,即合式秧田,是指在秧田开沟、分厢 播种、泥浆踏谷、薄膜覆盖,播种后以湿润或浅水灌 溉为主的育秧方法。湿润育秧从20世纪60年代开 始推广应用,在前期湿润管理,苗期看天定水,整个 育秧期间保持土壤湿润的育秧方法。后来各地对湿 润育秧作了不少改进,如江苏、浙江、湖南、江西等省 实行了由密播改稀播,降低播种量的方法;改浸种不 催芽播种为保温催芽播种,提高了催芽整齐度的方 法;提出了以安全抽穗开花期和秧龄弹性来确定适 宜播种期的方法。
在低温阴雨条件下,湿润育秧播种后需要加盖 覆盖物保温。覆盖物包括地膜、薄膜、彩薄膜、无 纺布等。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研究薄膜覆 盖育秧[23],70年代初开始研究有薄膜覆盖育秧[2’2],90年代初开始研究无纺布覆盖育秧[6]。由于当时塑料制造工业落后,直到70年代末生产上 才开始应用薄膜覆盖育秧,90年代开始应用地膜覆 盖育秧。至于无纺布覆盖育秧,于近10年才应用生 产。薄膜、地膜、无纺布等覆盖保温育秧,具有提早 播种、防止烂种烂秧、提高秧苗素质、增加产量等优 点,深
受农民欢迎。
由于湿润育秧技术的普遍适应性,后来生产应 用的两段育秧、塑盘育秧(抛秧、机插秧)等都是基 于湿润育秧技术,或是沿用了湿润育秧的管理方法。值得指出的是湿润育秧由于操作方便、适用性广、加 之秧苗生长稳健,至今仍是湖南省乃至我国水稻育 秧的主体技术。
3.2早育秧
旱育秧是一种节水型的育秧方式,特点是旱整 地、旱管理,土壤中氧气多,秧苗根系发达,活力强,移栽后发根快,成活早。早在20世纪60年代,湖北 麻城、宜昌,云南路南,浙江温州、瑞安,江西乐平及 安徽至德等地农民习惯采用旱育秧,即在播种后秧 田一直保持湿润,在移植前仅仅灌一次水,使秧块变硬,便于连苗带土移植[27]。旱育秧不易烂秧,旱秧 比水秧生长快、移栽后返青快、分蘗发生早、有效分 蘗多[28]。与湿润秧苗比较,秧苗素质好、抗逆性强,还表现为矮壮、茎粗、叶宽、根多、干重大。后来,进 一步研究了简化旱育秧方法,即适应于水稻旱育秧 的大棚结构,床土改良灌溉、经济用秧及机械插秧的 育秧方法[9]。为了调控旱秧田的土壤水分,日本专 家进行了人控恒温试验,指出低温条件下比高温条 件下适宜的育秧水分含量高。方展森等[0]在早春 大棚旱育秧条件下,以中壤土盆栽,研究证明大棚旱 育秧最适宜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70%,下限为 60% ~65%,上限为80%。蔡仲锡等[1]从1965年 开始系统研究旱育秧技术,到1984年提出了水稻旱 育大、中苗稀植高产栽培技术,在辽宁省进行了较大 面积的生产应用。
旱育秧大面积应用于水稻生产最先开始于东北 三省。湖南省于1991年开始引进原正市先生的水 稻旱育秧栽培技术,1992年开始应用于早稻育秧[32]。为了加快旱育秧的生产应用,由湖南省农业 厅组织了全省旱育秧研究协作组,重点对早稻旱育 秧的生理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证明旱育秧 苗比湿润秧苗地上部矮壮、分蘗和叶片表皮毛增多,气孔开度增大、叶脉变薄、气腔变小,根系发达、总根 数、白根数、根干重、根毛和根系吸收面积增大,根尖 和叶肉细胞体积变小、排列更紧密,根尖细胞更扁 平、根尖通气组织分化延迟,根系活力、植株氮素和 碳素同化能力、植株持水能力和发根能力增强[3]。尽管旱育秧的总体效果优于塑盘育秧,塑盘育秧又 好于水育秧[4],但由于旱育秧操作繁琐,加之秧苗 容易发生立枯病,旱育秧技术至今在湖南早稻育秧 上尚未得到普遍应用。
3.3折衷育秧
折中(衷)秧是指按照水稻幼苗需水特性来调 整土壤水分状况,从而达到提高秧苗素质的一种育 秧方式,即是做好的水秧田进行旱育秧的方法,在浙 江鄞县当地农民称为“燥田秧”。“燥田秧”既不能 太湿润,又不可太干燥,要做到既没有滞水,但又是 湿润的。毛礼钟[4]指出,所谓折中秧是指旱耕水种 的第一阶段与旱育秧相同,秧苗2叶期开始灌水,以后灌溉和管理则仿照水育秧的办法。秧田后期的灌 水具有提高秧苗总的干物质重,提高碳/氮,提高秧 苗含氮量的优势。其技术要点如下:(1)选择平整
166作物研究
(CROP RESEARCH)2018年3月
的稻田冬耕,用锄头削去稻茬残根,铺一层腐熟的有 机肥。按秧厢宽1.3 m开沟做苗床,沟宽25 cm,将 土壤均匀分散在两边,沟深1cm左右。床面施基 肥,用四齿耙或平耙将土与肥料混合整平。(2)灌 水不漂子。种子处理按一般方法进行,浸种不催芽 或仅催芽破口,播种后用扫帚轻轻扫一下,或用滚轴 压平。在厢沟内慢慢放水上床面,保持浅水层。
(3)排水覆盖。晴天排水落干覆盖,看当时气候变 化情况和种子发芽长短决定,到种子开始长芽发根,就排水覆盖。气温低播种后5〜6 d,气温高2〜3 d 就可进行。(3)覆盖物的配制。土壤湿润,幼芽生 长依赖阳光和空气,可采用粉煤灰掺腐熟马粪覆盖,既能透气,又能吸热提高地温。也可采用混合的腐 熟稻草粪土,能达到保湿、透气、防雨的效果。(4) 保水施肥。覆盖后开始出苗,种子苗出齐后灌水。
折中育秧方法是指采用旱育水管的育秧方法,虽然尚未在生产上应用,但如果技术能够到位,仍然 不失为可优先选择的水稻育秧方法。
3.4场地育秧
场地育秧包括小苗带土移栽育秧和机插水稻的 基质育秧,主要采用密播、短秧龄、带土浅插,具有省 秧田、省种子、省肥、省工、增产的效果。技术要点:(1)作床。选地势高、平坦、背风向阳、浇水方便
的 空闲地、场地作苗床基地。土壤作底的苗床由于不 保水,可铺一层旧塑料布垫底。苗床场地上用粗草 绳或土做埂围成10c m宽秧睦,秧睦间隔20 cm 宽,用作走道。在秧畦上铺2〜3 c m厚的河泥或以 细碎过筛的熟土混合20%〜30%的猪粪,施适量的 硫铵及过磷酸钙。(2)播种。苗床床面平整后,浇 一次透水,抹平后即可播种。将种子浸种,露白时播 种。每公顷播种量7500 k g左右,做到匀播,泥不见 天,籽不重叠。播后覆盖细土或粉煤灰。(3)管理。浇水要少量勤浇,保持畦土湿润。在种子出苗现青 后,适当控制水分,使幼苗扎根良好,在气温变化时 要注意保温防冻,以免发生死苗。在起秧前2〜3d,停止浇水。
日本水稻小苗带上移栽,在20世纪50年代末 及60年代初是以人工手插为主的。1966年以后,随着插秧机的发展,移栽机械化的程度提高较快。其中,小苗带土移栽的机械化提高更快些[35]。湖南 省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缺少薄膜覆盖,生产上小 苗带土移栽多采用切碎的绿肥覆盖秧床保温。总之,水稻场地育秧操作方便,比大棚育秧和工厂化育 秧的成本大幅度降低,各地正在发展水稻场地育秧,以满足水稻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的需要。
3.5设施育秧
设施育秧包括工厂化育秧和塑料大棚育秧。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引进我国湖南耒阳的插秧 机及插秧技术,并于1961年大力推广温室小苗(有 土)育秧,使育苗农艺与机械工艺相结合,很快实现 了插
秧机械化。后来着手发展水稻工厂化育秧,其 育秧设备及技术要点是:①前处理。除工作室外,包 括筛土机、肥料搅拌机、水槽、催芽设备、育秧盘装土 和播种设备、育秧盘等,将育秧盘装土播种、覆土浇 水等作业实现了自动化。②出苗处理。出苗期要求 室温为30〜32°C的恒温温度,采用亮处出苗和暗处 出苗两种方式。③绿化处理。秧盘架上放置多层育 秧盘和温床中平放育秧盘,温床中平放育秧盘的方 式占地面积大,但可用喷洒器浇水,提高工效。④ “蹲苗”处理。“蹲苗”阶段摆放育秧盘的方式与绿 化阶段一样,可自动浇水。
国内湖北、江苏、湖南等省于20世纪70年代末 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工厂化育秧和机插配套的试验示 范,实现了机械化厂房无土育秧、机播、机插“三配 套”[6]。工厂化育秧是近年根据机插秧栽培的需要 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各地设计了具有高度自动化设 施的智能温室用于水稻育秧。
水稻温室育秧从70年代开始示范推广,特别是 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各地大力推广温室育秧以 培育多蘗壮秧。温室育秧有加热温室和生物能温室 两种。由于温室可以人工控制秧苗所需要的温光水 肥等条件,不受恶劣天气的影响,有效地防止了烂 种、烂芽、死苗,出苗整齐,同时具有省种、省工、省水 的特点,为寒地水稻、南方早稻育秧工厂化,播种插 秧机械化开辟了新途径。
近年,我国各地建设了智能化育秧工厂,以商品 基质替代土壤进行基质育秧,实行水稻软(硬)盘育 秧及与抛秧配套的育秧。软盘分无孔软盘和有孔软 盘两种,无孔软盘主要用于机插秧和人工插秧,有孔
软盘可用于水稻抛秧。软盘育秧能节省秧田,力争 为机械化插秧创造条件,在地多人少、劳动力紧张地 区发展很快。抛秧有两种类型:直接抛栽大田和两 段育秧过程中的抛寄。抛寄能节省两段育秧中寄栽 秧苗的用工,减轻劳动强度等。
第32卷第2期
邹应斌:水稻育秧技术的历史回顾与发展
167
水稻育秧基质板是指利用作物秸秆制成育秧 板,在育秧时将育秧板摆放在秧床上,基质板下垫放 编织袋布和无纺布,直接播种育秧。
在工厂化设施育秧的基础上,日本田坂幸平等 早在1996年就研究了长毯机插水稻无土育苗插秧 技术[37]。长毯式育秧方法采用无土栽培,育秧盘规 格为600 cm (长)X 28 cm (宽)X 5 cm (深)的育秧 盘,用循环营养液供应秧苗的生长。在育秧盘上铺 无纺布,用播种器均匀撒播经浸种消毒和催芽的种 子。为了提高长毯式秧苗运送效率,同时研发了长 毯式秧苗卷紧技术,即用P V C 管作内芯,采用回卷 法将秧苗卷成筒状。
设施育秧能满足专业化、商品化育秧的需要。 根据农民的需要安排品种和育秧数量,插秧时按要 求将
秧苗提供给农民,收取服务费。发展商品秧,育 秧技术和质量有保证,能提高育秧物资的利用率,降 低育秧成本。3. 6
其它育秧方式①
两段育秧。为了满足长秧龄、大苗栽插的需
要,生产上常采用两段育秧。两段育秧大多采用温 室、地膜育秧育成约1. 5叶的小苗,再寄栽到秧田培 育成多蘗壮秧,在南方作为多熟制水稻的主要育秧 技术得到推广应用[38’39]。两段育秧具有节省用种, 提高成秧率,增强秧苗素质,延长秧龄弹性,缓解季 节矛盾,增加稻谷产量等特点。20世纪80年代,湖 南常德在杂交晚稻生产中普遍采用“双两大”育秧 技术[40],即在水稻秧田播种,当秧苗2叶期时将秧 苗按照16的秧田与大田之比寄栽,可延长秧龄到8
叶期再移栽到大田。目前,两段育秧技术的人工寄 栽有逐渐被抛寄取代的趋势,但在人多地少、作物多 熟种植季节矛盾突出的地区仍然是值得推广应用的 水稻生产技术。
② 隔层育秧。是利用有孔薄膜、无纺布代替塑
料软盘的一种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投资少、成本低
的水稻育秧方法,包括床土及隔离膜的选择、床土配
制、种子处理、精细播种、农膜调温、肥水管理等。用 这种方法培育的秧苗干物质积累多、根系发达、成苗 率高,秧苗抛栽后分蘗早、分蘗多、够苗早。
隔层育秧实现了与秧苗机插、抛栽的衔接与配 套[41,42]。对于机插的秧苗,秧龄一般控制在25 ~40
d ,配备专用切刀将盘结一起的秧苗切成宽度28 cm 、长60 ~ 120 c m 的秧片,实现与插秧机的衔接、
配套。这对于扩大晚稻迟熟品种种植比例,延长水 稻的营养生长期,增加干物质积累,培育适龄老壮 秧、抢季节、避免“寒露风”危害均有利。参考文献:
[]桂慕文.中国水稻育秧发展史[J ].农业考古,1988
(10) :259 -266.
[]黄永楷.关于早稻育秧技术的几个同题[].农业科 学,1955(1) :21 -26.
[]崔微,汤佩松.从栽培生理上看湿润育秧的优越性
[].中国农业科学,1965(1) :1 -34.
[]毛礼钟.谈水稻育秧问题[].植物生理学通讯,1959
():42 -46.
[]张星哲,金姬善,蔡仲锡.水稻壮秧剂综合效应分析
[J ]黑龙江农业科学,1995(2):42 -45.
[6]
熊克勤.多效唑在水稻育秧上的应用[J ].广东农业 科学,1992(1)
: -9.
[]韦永月,李锦伟,李泽.水稻旱育秧施用壮秧剂试
验初报广西农学报,2000(3) :18 -22.
[]谢光辉,王宁林,苏宝林,等.武陵山区旱育秧播量及 调酸的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4(1) :0 -
22.
[]王奎武,罗喜安,黄见良,等.水稻壮秧营养剂增产机
理研究杂交水稻,2002,17(2) :8 -40.
[10]
王俊敏,陈朴顺,陈为康.壮秧剂在早稻塑盘育秧上 试验初报[].上海农业科技,2000(2) :7 -71.
[1]
王斌,吴,周永进,等.秧龄和二次化控对机插
水稻毯状育苗综合素质及产量的影响[].中国农业
科技导报,2014,16(4) :133 -142.
[2] 林育炯,张均华,胡继杰,等.不同类型基质对机插水
稻秧苗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农业工程学报,
2016,32(8)18 -22.[3] 高林,王乃康,高勇.育苗生产线气吸式播种系 统模糊控制的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007 ,9
(4) :75 -70.[4] 钟平,陈川,庄春,等.杂交稻机插秧印刷播种 技术的应用[].浙江农业科学,2012 (4) :53 -455.[5] 谢小兵,王玉梅,黄敏,等.单本密植机插对杂交稻
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作物学报,2016(6):924 -
931.
[6] 崔素萍,朱桂华,张爱武,等.以稻壳为主要成分的水
稻壮秧剂的应用研究[].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1,13(1) :23 -25.[7] 刘华招,刘延.水稻机插中苗膨软稻壳育秧基质研
究[J ].现代化农业,2010(11) :26 - 27.[8] 张金花,任金平,李启云,等.玉米秸秆营养土育秧对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1:16: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4170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育秧   水稻   秧苗   技术   播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