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十四五”打造世界一流“绿食品牌”发展规划》出炉_百度文 ...

《云南省“⼗四五”打造世界⼀流“绿⾊⾷品牌”发展规划》出炉
:滇农参考(dnnc007)
为明确“⼗四五”期间打造世界⼀流“绿⾊⾷品牌”的⽬标、任务和路径措施,突出时代性、专业性、操作性,近⽇,《云南省“⼗四五”打造世界⼀流“绿⾊⾷品牌”发展规划》制定印发。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以2020年数据为规划基期。
主要内容如下
⽬标任务
到2025年,将云南打造成为中国农业绿⾊发展先⾏区、世界绿⾊⾷品重要⽣产区、现代特⾊农业发展引领区。
——“绿⾊⾷品牌”重点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6万亿元以上,年均增幅12%左右。其中茶叶、花卉、蔬菜、⽔果、⾁⽜综合产值实现“5年翻番”,年均增幅15%左右。
——农产品加⼯产值与农业产值之⽐达到2.5:1。
——有机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全国第⼀,绿⾊⾷品认证数量跃居全国前列。
——建设有全国影响⼒的“绿⾊⾷品牌”产业基地200个、有全省⽰范带动作⽤的“绿⾊⾷品牌”产业基地2000个。
——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企业达到1000户以上,国家级重点企业实现倍增、达到80户。
——全省农产品出⼝额达到500亿元以上。
实施“⼀⼆三”⾏动
以实施“⼀⼆三”⾏动为主线,全⼒打造世界⼀流“绿⾊⾷品牌”,加快推进云南农业现代化。
(⼀)推进“⼀县⼀业”
⼀⼿抓⽰范引领,⼀⼿抓全域推进,全链全⾯提升产业市场竞争⼒。
⼀是抓⽰范创建。以规模化、专业化、绿⾊化、组织化、市场化为核⼼,抓好40个⽰范县创建和20个特⾊县培育,打造“⼀县⼀业”⽰范标杆。
⼆是抓县县推进。组织全省⽰范县、特⾊县之外的69个县(市、区)选准主导产业,聚合资源发展各具特⾊的主导产业,形成县县推进“⼀县⼀业”的良好态势。
三是抓集发展。在各县(市、区)主导产业培育发展基础上,优化产业规划布局、注重协同发⼒、强化政策激励引导,下⼤⼒培育⼀批⾼成长性、⾼关联性、⾼盈利性、多层次性、多业态类型的优势产业带,建标准化产业基地、集约化加⼯链条、⽹络化服务体系、品牌化营销渠道,实现产业链条加长、产业功能增宽、产业层次提⾼、联农带农更紧。
(⼆)做强现代种业
全⼒推进种质资源保护、特⾊品种选育、适宜新品种引进和基地建设,打好种业翻⾝仗。
抓好种质资源保护利⽤。加快推进农作物、畜禽、⽔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摸清种质资源家底。加快农业种质资源场(区圃库)建设,健全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实现特有、珍稀、濒危种质资源有效保护。到2025年,全省农作物种质资源、畜禽遗传材料、⽔产种质资源规范保存总量达16万份以上。
抓好特⾊品种选育。瞄准绿⾊优质⽔稻、抗晚疫病马铃薯、耐贮运果蔬、⾼端花卉、优质饲草和⽣猪、⾁⽜、⾁⽺、⾁(蛋)鸡、虹鳟鱼、鲟鱼等⾼品质地⽅特⾊品种,开展种源技术联合攻关。到2025年,培育优质、⾼效、绿⾊的农作物新品种200个以上,⼒争培育畜禽新品种(配套系)3个以上、渔业新品种2个以上。
新品种200个以上,⼒争培育畜禽新品种(配套系)3个以上、渔业新品种2个以上。
抓好适宜新品种引进。依托中国(云南)⾃由贸易试验区,积极推进农业种质资源中转隔离基地建设,强化国外新品种规范化引进、快捷化检验检疫、⾼效化性能测试,实现花卉、蔬菜、⽔果、⾁⽜、⽣猪等适宜新品种的引进、推⼴,快速做⼤做强⾼原特⾊现代种业。
抓好种业基地建设。围绕粮⾷安全和我省优势特⾊产业发展,遴选建设⼀批省级重点制种基地。开展省级畜禽核⼼育种场遴选,推动畜禽良种快速扩繁体系建设。多渠道筹集建设资⾦,提⾼建设标准和质量,逐步实现符合建设条件的主要作物制种基地⾼标准农⽥建设全覆盖。到2025年,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畜禽核⼼种源⾃给率达60%。
(三)拓展电商业态
以推动产销⾼效对接为核⼼,⼤⼒发展农村电商,培育农产品电商新业态,促进云南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各个环节中采购和销售的电⼦商务化。
⼀是加强平台合作。加强与国内⼤型电商平台合作,开设云南旗舰店、特产馆,促进特⾊农产品出村进城,提⾼线上销售⽐重。打造“⼀部⼿机云品荟”、中国社会扶贫⽹云南频道等本⼟销售平台,推动产地销售转型升级。
⼆是建设直采直销基地。加快建设100个以上直采基地,扩⼤“基地直采直销”覆盖⾯。⽀持⽣产企业通过⽹络平台展⽰产地环境、⽣产过程和加⼯⼯艺等实时信息,发展基地直销。
三是规范发展直播销售新业态。促进⽥间直播新业态健康发展,加强与直播团队、直播平台合作,利⽤⽹络直播带货等⽅式宣传推介云南农产品,积极策划“四季云南”直播活动,展⽰销售云南优质农产品。
四是推⼴⼩包装。适应消费者年轻化、⼩家庭和配送便捷的需要,⽀持⽣产经营主体细分市场,开发适宜电商销售、运输便捷的⼩包装产品,让更多农产品上线销售。
(四)提升设施化⽔平
以⽆⼟栽培、⽔肥⼀体化、智能温室、⾃动化采收等⽣产设施为重点,做好新设施、新设备、新技术的推⼴运⽤,提升⽣产效率、提⾼产品质量,逐步⾛出“靠天吃饭”的发展现状。
粮⾷产业重点推⼴机械化耕、播、收和加⼯设备。茶叶产业重点推进茶叶初制所规范化达标。花卉产业重点推⼴⽔肥⼀体化、⽆⼟栽培,主产区⽔肥⼀体化⽆⼟栽培⾯积达到30%以上,优质花产出⽐例提升⾄60%以上。
蔬菜产业重点推⼴应⽤⼩包装净菜加⼯设施设备,⼩包装蔬菜⽐重达到30%以上。
⽔果产业重点抓好采后处理,因地制宜布局建设20条左右标准化分拣线、10万⽴⽅⽶左右⽓调库。坚果产业重点推⼴核桃⽔洗果初加⼯,各主产区实现全覆盖。
咖啡产业重点推⼴⽣态环保分选脱⽪烘⼲设备,精品咖啡⾖⽐重由5%提⾼到20%以上。
中药材产业重点推⼴⾼效绿⾊种植设施和产地初加⼯设备,为⼤⼒发展中药饮⽚颗粒把好原料质量关。
⾁⽜和⽣猪产业加快推⼴⾃动化、智能化、信息化饲养设施设备,提⾼标准化规模养殖⽐重和质量,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0%。
(五)提升有机化⽔平
抓⽣产⽅式转变、抓绿⾊有机认证、抓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在绿⾊有机发展上实现新的突破。
⼀是全⾯推⼴绿⾊⽣产⽅式。积极应⽤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循环、再利⽤、再制造等绿⾊环保技术,⼤⼒发展低碳、清洁、⾼效、节能的⽣产模式。⼤⼒推⼴测⼟配⽅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肥⼀体化、⽆⼟栽培、农药化肥减量、病⾍害绿⾊防控、统防统治、秸秆综合利⽤,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和粪污资源化利⽤试点,全⾯提升绿⾊有机产品供给能⼒。
⼆是全⼒推动绿⾊有机认证。全⾯推进茶叶绿⾊有机发展,稳定存量、激励增量,努⼒实现全省茶园全部绿⾊化,不断扩⼤有机茶园规模。推⼴茶叶绿⾊有机发展模式和⽀持政策,加快推进花卉、蔬菜、⽔果、坚果、咖啡、中药材等产业
扩⼤有机茶园规模。推⼴茶叶绿⾊有机发展模式和⽀持政策,加快推进花卉、蔬菜、⽔果、坚果、咖啡、中药材等产业绿⾊有机化发展。
三是全链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10⼤名品”、有机产品和绿⾊⾷品质量追溯平台,汇聚⽣产、加⼯、流通各环节的数据信息,建⽴从⽥头到餐桌全流程追溯体系。加⼤获证产品抽检⼒度,及时查处不合格产品(⾏为),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为,维护绿⾊有机农产品市场良好秩序。
(六)提升数字化⽔平
推进数字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跨越式发展。
⼀是建设农业资源⼀张图。整合农业环境、⼟壤、⽓象、种质资源和农业科研、技术等涉农信息,建设农业资源⼀张图,为资源与产业匹配提供数字化⽀撑。
⼆是建设农业产业⼀张图。以“⼀库两平台”(产业发展数据库、管理平台、服务平台)为核⼼体系,开发产业布局、产业规划、产业基地、产品品牌运⽤服务平台,满⾜⽣产、管理、消费不同体需求。
三是建设农业数字化⽰范基地。以“云茶”“云花”“云菜”“云果”“云药”为重点,打造⽣产、管理、经营⽰范基地,打造数字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标杆。
四是探索推⼴数字化运⽤模式。围绕⽣产、经营、管理、服务等环节,⿎励⾼校、科研院所与各地、各类经营主体加强合作,探索⽣产智能化、经营⽹络化、管理⾼效化、服务便捷化的有效模式,以数字化创新驱动特⾊产业提质增效。
重⼤⼯程
(⼀)新型主体培育⼯程
以全产业链为⽀撑,内培外引相结合,培育⼀⼤批销售收⼊百亿级、⼗亿、亿级的龙头企业,每个产业、每个链条环节培育2⾄3个超⼤龙头,形成宝塔型企业结构。每年促成100个以上的重点招商项⽬签约、50个以上的重点招商项⽬落地,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认定、监测,普惠政策与精准扶持两⼿并重,做强做⼤农业产业化发展领军⼒量。规范内部管理、健全组织机构、拓展经营范围,提升各地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平,引导农民合作社联合发展。进⼀步健
全“双绑”机制,将⼩农户引⼊⼤市场。
到2025年,⼒争培育销售收⼊1亿元以上企业达到500户以上,超5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00户以上,超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45户以上,超5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0户以上;农民合作社规范运⾏⽔平⼤幅提⾼,服务能⼒和带动效应显著增强,县级以上⽰范社占⽐达到10%以上。
(⼆)地理标志体系⼯程
建⽴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培育和保护机制,形成省、州(市)、县(市、区)协同发展格局。进⼀步梳理全省有地域特⾊、有产业基础、有龙头⽀撑、有⽂化内涵的特⾊农产品,⿎励各地积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作,加⼤地理标志农产品宣传与推介,强化地理标志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继续组织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程、地理标志运⽤促进⼯程,积极开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区建设,⼒争重点产业全覆盖。
在茶叶、花卉、⽔果、咖啡、中药材、畜禽等产业上深⼊探索实践,弄清现状、挖掘潜⼒、探索路径,通过“地理标志+商标/版权+专利”协同运⽤和“地理标志+绿⾊⾷品或有机产品”授权⼊市等⽅式,引⼊龙头、叠加政策、强化保护、注重宣传等多措并举,全⾯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影响⼒、溢价⼒和市场竞争⼒,打造产业链⾼端公共品牌样板。
(三)⾼标准农⽥建设⼯程
积极争取国家⽀持、提⾼省级配套资⾦、引导村集体和农民积极参与,建⽴健全⾼标准农⽥建设、管理、维护长效机制,实现标准落得下去、资⾦筹得起来、作⽤发挥得好。进⼀步梳理全省⾼标准农⽥建设现状,⼀⼿抓集中连⽚⾼标准农⽥新建,⼀⼿抓已建⾼标准农⽥提升改造,严守建设标准、严抓⼯程进度、严把⼯程质量,通过“⽥、⼟、⽔、路、林、电、技、管”等综合措施,实现建⼀⽚成⼀⽚。
全⾯推⼴应⽤喷灌、微灌、管灌等⾼效节⽔灌溉技术,完善农⽥⽔利等基础设施,改善农⽥灌排条件,有重点地⽰范推⼴膜下滴灌、⽔肥⼀体化技术、精准化灌溉技术,全⼒打造集中连⽚、旱涝保收、节⽔⾼效、稳产⾼产、⽣态友好的绿
⼴膜下滴灌、⽔肥⼀体化技术、精准化灌溉技术,全⼒打造集中连⽚、旱涝保收、节⽔⾼效、稳产⾼产、⽣态友好的绿⾊⾼标准农⽥。到2025年,推进2000万亩⾼标准农⽥建设(含提升改造),把⾼标准农⽥占耕地⽐例由26%提⾼到40%以上。
(四)⽔利设施建设⼯程
着眼于防治⼲旱、根治⽔患,重点实施⽔资源配置、防洪能⼒提升、河湖保护治理、数字⽔利四⼤类⼯程,下⼤⼒破解全省⽔资源时间、空间分布不均历史难题和⼯程性缺⽔的瓶颈。坚持⼤中⼩微并举、蓄引提调结合,构建以滇中引⽔为⾻⼲、以⼤中⼩型⽔源⼯程为⽀撑、以⼤中型⽔电站综合利⽤及⽔系连通⼯程为补充、以重⼤农业节⽔⼯程为先导的云南供⽔安全保障⽹。积极推进8件已列⼊国家项重⼤⽔利⼯程项⽬建设。深化⽔利管理体制改⾰,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促进⽔利⼯程良性运⾏。
到2025年,新增蓄⽔库容23亿⽴⽅⽶、新增供⽔能⼒28亿⽴⽅⽶,⼈均供⽔能⼒提⾼到450⽴⽅⽶以上,农⽥有效灌溉率达到45%以上,农⽥灌溉⽔利⽤系数达到0.52。
(五)冷链物流⽀撑⼯程
围绕保供给、减损耗、降成本、强产业、惠民⽣,推进⽣鲜农产品由产地端“最先⼀公⾥”⾄消费端“最后⼀公⾥”全程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是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以农产品主产区、特⾊农产品优势区和脱贫地区为重点,⽀持各类经营主体建设产地仓储保鲜及清洗、分拣分级、包装等配套设施建设,从⽣产源头提升品质、降低损耗。
⼆是集配型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持⼤型龙头企业做好区域型仓储冷链集散中⼼建设,⿎励⼤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集贸市场改造提升保鲜贮藏设施,推动⼤型连锁商业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拓展冷链物流配送业务,引导企业布局建设末端冷链配送设施,完善⾯向消费者的冷链物流服务⽹络。
三是枢纽型冷链建设。⿎励⽀持冷链物流⾻⼲企业参与枢纽型冷链建设,形成专业与综合相结合、基地与交易相贯通、⽣产与消费相连接的枢纽型冷链交易中⼼,实现⼈流、物流、资⾦流、信息流聚集效应。
四是智慧供应链建设。加强与主要⽬标市场和全国知名物流、电商平台的对接,积极运⽤区块链、物联⽹等信息技术,推进云南农产品供应链创新,实现⽣产到消费的最短链路和最优配置。
到2025年,全省新增冷库容量达到300万⽴⽅⽶左右,库容总量达到800万⽴⽅⽶左右;新增⽥间地头移动式预冷设备1500台以上、移动冷库及冷藏车500辆以上,着⼒提升冷链物流集约化、专业化、⽹络化发展⽔平。
(六)交易中⼼建设⼯程
聚焦“绿⾊⾷品牌”重点产业,强化资源整合,新改扩建并重,按照⼀个类别、⼀个交易中⼼、⼀个价格指数、⼀个建设运营⽅案的思路,分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云南特⾊⼤宗商品国际现货交易中⼼建设。着⼒打造集现货交易、电⼦交易、公共信息、仓储、物流、结算等服务功能于⼀体的第三⽅交易平台,着⼒提升云南特⾊⼤宗商品的品牌竞争⼒、⾏业影响⼒和市场话语权。
积极推进茶叶、花卉、⽔果、蔬菜、坚果、咖啡、中药材、⾁⽜等交易中⼼建设,探索线上线下融合运营模式、⾦融服务创新⽅式、⾼效物流⽀撑体系,实现品牌效益更加明显、产业融合更加深⼊、供应链运作更加⾼效,⼒争形成特⾊产品的价格形成中⼼和⾏业发展的风向标。
(七)科技创新体系⼯程
通过打造科技平台、创新⽀撑机制、实施⽰范引领,形成产业发展的全新驱动。
⼀是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推进建设⼀批体制新、机制活、功能强、可持续的“绿⾊⾷品牌”现代产业技术
创新平台。切实发挥云南绿⾊⾷品国际交流合作研究中⼼作⽤,吸引世界级科研机构和团队为云南“绿⾊⾷品牌”提供技术攻关和智⼒⽀持。
⼆是构建科技⽀撑机制。聚合省内涉农⾼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系统内部科研机构、技术推⼴体系和农业龙头企业资源⼒量,加强平台、⼈才、项⽬、资⾦、政策等要素资源的统筹整合,为重点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撑。
量,加强平台、⼈才、项⽬、资⾦、政策等要素资源的统筹整合,为重点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撑。
三是实施科技⽰范引领。强化优特新品种创制、绿⾊有机⾼效种植养殖、储运保鲜与精深加⼯、功能保健与营养健康、农产品⾷品质量安全等产业发展“卡脖⼦”关键环节,进⾏“⼩切⼝”深⼊研究攻关,加快新技术、新⼯艺、新产品、新标准的推⼴运⽤。
到2025年,全省布局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平台10个左右,培育新品种150个,形成新技术50项、新产品50个、新⼯艺50项,制订推⼴绿⾊⽣产技术标准50个,全⾯提升产业核⼼竞争⼒。
(⼋)乡村振兴⽰范园建设⼯程
⼀是坚持规划引领融合发展。统筹产业基地、乡村旅游、美丽乡村,连⽚规模开发,提升融合发展能⼒,着⼒构建⼀⼆三产业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是坚持绿⾊⽣态以⼈为本。建⽴绿⾊、低碳、循环发展长效机制,着⼒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乡村产业辐射带动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三是坚持政策激励市场主导。充分发挥政策激励作⽤,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产业发展、投资建设、产品营销等⽅⾯的主导作⽤,形成政企互动⾼效推进局⾯。
四是严格标准竞争创建。按照“竞争创建、有进有出”的⽅式,重点⽀持基础条件较好、有积极意愿的县(市、区)开展创建⼯作,达到标准后挂牌命名。
2021年开始,⼒争⽤3年时间,在全省创建⼀批⽣态优、风光好、意境美、产业兴、功能完善、易达智慧、宜居宜业的典型,省级重点⽀持建设10个乡村振兴⽰范园(⽥园综合体)建设,使之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绿⽔青⼭转化为⾦⼭银⼭的⽰范样板。
(九)产业发展⽰范⼯程
采取点、线、⾯相结合的⽅式,打造要素聚集、链条完整、辐射带动⼒强的产业发展标杆⽰范。
⼀是建设产业基地。重点⽀持200个“绿⾊⾷品牌”省级产业基地建设。州(市)、县(市、区)分类推进2000个产业基地建设。
⼆是建设产业园区。按照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业集中的要求,建设⼀批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机制完善、带动⼒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试点先⾏,探索建设⼲热河⾕现代农业产业园。
三是建设产业集。积极推进花卉、蔬菜、⾁⽜等优势产业集建设。每年争取国家新增⽀持实施1个以上产业集,争取“⼗四五”内实现重点产业全覆盖。
到2025年,粮⾷播种⾯积稳定在6251万亩以上,粮⾷总产量达到1950万吨,实现“只增不减”⽬标,将云南建成全国最⼤的马铃薯周年⽣产基地、最⼤的鲜⾷⽟⽶周年⽣产基地。茶叶⾯积稳定在740万亩左右,有机茶园⾯积达300万亩,综合产值达2000亿元,将云南打造成为世界普洱茶之都、全球规模最⼤的茶树种质资源中⼼、中国有机茶第⼀省、民族⽣态茶旅融合⽰范区。花卉⾯积稳定在190万亩左右,鲜切花产量达到240亿枝,花卉综合产值达到1600亿元,将云南建设成全球优质花卉“育种天堂”、全球最⼤花卉交易中⼼、全国花卉绿⾊⽣产⽰范区和花卉旅游⾸选⽬的地。蔬菜⾯积稳定在1880万亩左右,产量达3500万吨以上,综合产值达2600亿元以上,将云南建设成以南亚东南亚为重点市场的世界优质蔬菜产区、全国最⼤的南菜北运和西菜东送基地、全国中⾼端蔬菜供应基地。⽔果⾯积稳定在1150万亩左右,产量达到1600万吨以上,综合产值达1800亿元以上,将云南建设成全国中⾼端⽔果供应基地、⾯向南亚东南亚的⽔果贸易中⼼。坚果⾯积稳定在4720万亩左右,产量336万吨,综合产值达1260亿元,将云南建成世界最⼤的优质坚果⽣产基地、亚洲深纹核桃和澳洲坚果科研创新中⼼。咖啡⾯积稳定在150万亩左右,⽣⾖产量稳定在15万吨以上,其中精品咖啡⽐重达到20%以上,综合产
值达600亿元以上,将云南建设成全球重要的精品咖啡⽣产基地、亚洲最具影响⼒的咖啡交易中⼼。中药材⾯积稳定在900万亩左右,产量150万吨以上,中药材产业综合产值达1700亿元,将云南建成全国规模最⼤的优质中药材⽣产基地、⾯向国内外“南药”主要市场的加⼯贸易中⼼。⾁⽜出栏400万头以上,⽜⾁产量50万吨以上,综合产值1600亿元以上,将云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种业创新⾼地,绿⾊养殖、屠宰加⼯基地,打造享誉国内外的“中国⽜都”。⽣猪出栏4200万头,猪⾁产量350万吨,⽣猪综合产值3000亿元以上,将云南建设成为全国最先进的⽣猪育种中⼼、全国重要的优质商品猪⽣产基地。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0:35: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4101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建设   产业   发展   农产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