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部件及具有其的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装置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风部件及具有其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新风空调器的主要目的是将室外的新鲜空气引入室内,以确保室内空气洁净。
3.然而,当室内、外温差较大时,新风管上易凝聚冷凝水,冷凝水堆积到一定程度会滴落在用户地板上,需要用户定期清理,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部件及具有其的空调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新风管上易积聚冷凝水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新风部件,包括:第一管道,与室外连通;第二管道,与室外连通;机壳,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均设置在机壳上;风道结构,可活动地设置在机壳内,风道结构具有新风风道和污风风道,新风风道具有新风出口,污风风道具有污风进口;风机组件,设置在风道结构内且与风道结构同步运动,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第一风机设置在新风风道内,第二风机设置在污风风道内;其中,新风部件具有风道结构转动至新风风道与第一管道连通、污风风道与第二管道连通的第一状态和新风风道与第二管道连通、污风风道与第一管道连通的第二状态。
6.进一步地,新风部件还包括:驱动装置,驱动装置与风道结构驱动连接并驱动风道结构转动,以使新风部件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7.进一步地,新风部件还包括:第一温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室内温度;第二温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第一管道的内壁温度;其中,在新风部件处于第一状态且第二温度检测装置与第一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值之差大于或等于预设温差值时,控制驱动装置驱动风道结构转动,以使新风部件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
8.进一步地,在新风部件处于第二状态且第二温度检测装置与第一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值之差为零时,控制驱动装置驱动风道结构转动,以使新风部件由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一状态。
9.进一步地,新风部件还包括:传动组件,传动组件与驱动装置和风道结构均连接,驱动装置通过传动组件带动风道结构绕预设轴线转动。
10.进一步地,传动组件包括:环形齿条,设置在风道结构上;齿轮结构,与驱动装置的驱动轴连接,齿轮结构与环形齿条相啮合,以带动环形齿条绕预设轴线转动;其中,齿轮结构为一个,驱动装置为一个;或者,齿轮结构为多个,驱动装置为多个,多个驱动装置与多个齿轮结构一一对应地设置,各齿轮结构的转轴相互平行设置。
11.进一步地,风道结构包括:筒状本体,环形齿条套设在筒状本体的端部上,筒状本
体的侧壁具有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新风风道通过第一过孔与第一管道或者第二管道连通,污风风道通过第二过孔与第二管道或者第一管道连通;第一隔板,设置在筒状本体内,第一隔板与至少部分筒状本体的内壁之间围绕形成新风风道;第二隔板,设置在筒状本体内,第二隔板与至少部分筒状本体的内壁之间围绕形成污风风道。
12.进一步地,环形齿条为一个且设置在筒状本体的一个端部上;或者,环形齿条为两个,两个环形齿条分别设置在筒状本体的两端。
13.进一步地,齿轮结构位于环形齿条的外侧。
14.进一步地,机壳包括:第一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设置在第一壳体上,第一管道通过第一连接部与第一壳体连接;第二壳体组件,包括第二壳体和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设置在第二壳体上,第二管道通过第二连接部与第二壳体连接;其中,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接。
15.进一步地,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开口,第一壳体组件还包括第一连通部,第一连通部设置在第一开口处,第一连通部用于与空调面板的第一过风孔连通,第一连通部具有第一导流斜面或圆锥面;和/或,第二壳体具有第二开口,第二壳体组件还包括第二连通部,第二连通部设置在第二开口处,第二连通部用于与空调后壳的第二过风孔连通,第二连通部具有第二导流斜面或圆锥面。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装置,包括空调本体、空调面板、空调后壳及新风部件,空调面板与空调后壳对接形成安装腔,空调本体设置在安装腔内,新风部件的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穿设在空调后壳上,新风部件的风道结构和风机组件均设置在安装腔内;其中,新风部件为上述的新风部件。
17.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风道结构具有新风风道和污风风道,且风道结构可活动地设置在机壳内。风机组件设置在风道结构内且与风道结构同步运动,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第一风机设置在新风风道内,以实现新风部件的进新风功能,第二风机设置在污风风道内,以实现新风部件的排污风功能。新风部件具有风道结构转动至新风风道与第一管道连通、污风风道与第二管道连通的第一状态和新风风道与第二管道连通、污风风道与第一管道连通的第二状态。这样,一个管道(第一管道或者第二管道)为新风管且用于进新风,另一个管道(第二管道或者第一管道)为污风管且用于排污风,在新风部件长时间进新风后,操作风道结构转动,以使新风管和污风管的功能对调,即进新风的管道用于排室内污风、排污风的管道用于进新风,一方面避免新风管上的温差长时间较大而积聚冷凝水;另一方面,若新风管上积聚冷凝水,穿过新风管的室内气体能够与新风管进行换热,以使上述冷凝水蒸发,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新风管上易积聚冷凝水的问题,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18.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9.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装置的实施例的爆炸图;
20.图2示出了图1中的空调装置的剖视图;
21.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新风部件的实施例与墙体装配后且处于第一状态时的剖视图;
22.图4示出了图3中的新风部件与墙体装配后且处于第二状态时的剖视图;
23.图5示出了图3中的新风部件的爆炸图;
24.图6示出了图5中的新风部件的风道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7示出了图5中的新风部件的风道结构与传动组件、机壳装配后的俯视图;
26.图8示出了图7中的风道结构、传动组件以及机壳的爆炸图;
27.图9示出了图3中的新风部件的工作原理图。
28.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9.10、第一管道;20、第二管道;30、机壳;31、第一壳体;32、第一连接部;33、第二壳体;34、第二连接部;35、第一连通部;351、第一导流斜面或圆锥面;361、第二导流斜面或圆锥面;36、第二连通部;40、风道结构;41、新风风道;411、新风出口;42、污风风道;421、污风进口;43、筒状本体;431、第一过孔;432、第二过孔;44、第一隔板;45、第二隔板;50、第一风机;60、第二风机;70、驱动装置;80、传动组件;81、环形齿条;82、齿轮结构;90、空调面板;100、空调后壳;110、空调本体;120、新风部件;130、墙体;140、蜗壳。
具体实施方式
30.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31.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技术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32.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3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新风管上易积聚冷凝水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风部件及具有其的空调装置。
34.如图1至图9所示,新风部件包括第一管道10、第二管道20、机壳30、风道结构40及风机组件。第一管道10与室外连通。第二管道20与室外连通。第一管道10和第二管道20均设置在机壳30上。风道结构40可活动地设置在机壳30内,风道结构40具有新风风道41和污风风道42,新风风道41具有新风出口411,污风风道42具有污风进口421。风机组件设置在风道结构40内且与风道结构40同步运动,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机50和第二风机60,第一风机50设置在新风风道41内,第二风机60设置在污风风道42内。其中,新风部件具有风道结构40转动至新风风道41与第一管道10连通、污风风道42与第二管道20连通的第一状态和新风风道41与第二管道20连通、污风风道42与第一管道10连通的第二状态。
35.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风道结构40具有新风风道41和污风风道42,且风道结构40可活动地设置在机壳30内。风机组件设置在风道结构40内且与风道结构40同步运动,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机50和第二风机60,第一风机50设置在新风风道41内,以实现新风部件的进新风功能,第二风机60设置在污风风道42内,以实现新风部件的排污风功能。新风部
件具有风道结构40转动至新风风道41与第一管道10连通、污风风道42与第二管道20连通的第一状态和新风风道41与第二管道20连通、污风风道42与第一管道10连通的第二状态。这样,一个管道(第一管道10或者第二管道20)为新风管且用于进新风,另一个管道(第二管道20或者第一管道10)为污风管且用于排污风,在新风部件长时间进新风后,操作风道结构40转动,以使新风管和污风管的功能对调,即进新风的管道用于排室内污风、排污风的管道用于进新风,一方面避免新风管上的温差长时间较大而积聚冷凝水;另一方面,若新风管上积聚冷凝水,穿过新风管的室内气体能够与新风管进行换热,以使上述冷凝水蒸发,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新风管上易积聚冷凝水的问题,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36.在本实施例中,在不需要使用保温手段以及其他零件的前提下,通过风道结构40的位置调整即可避免空调装置的新风管上产生凝露水。
3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管道10为新风管,第二管道20为污风管,在新风部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新风风道41与新风管连通、污风风道42与污风管连通;在风道结构40转动至新风风道41与第二管道20连通、污风风道42与第一管道10连通(新风部件处于第二状态)时,污风管与新风风道41连通且通过污风管进新风,新风管与污风风道42连通且通过新风管排污风,以使第一管道10和第二管道20的功能对调,避免第一管道10内始终进新风而导致其管道壁上产生冷凝水。
38.如图5所示,新风部件还包括驱动装置70。其中,驱动装置70与风道结构40驱动连接并驱动风道结构40转动,以使新风部件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这样,上述设置使得风道结构40的转动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用户的操作难度,也提升了新风部件的智能化程度。
39.在本实施例中,新风部件还包括第一温度检测装置和第二温度检测装置。第一温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室内温度。第二温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第一管道10的内壁温度。其中,在新风部件处于第一状态且第二温度检测装置与第一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值之差大于或等于预设温差值时,控制驱动装置70驱动风道结构40转动,以使新风部件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这样,第一温度检测装置和第二温度检测装置实时进行温度检测,初始状态时,新风部件处于第一状态,新风管用于进新风,在第二温度检测装置与第一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值之差大于或等于预设温差值时,此时极易在新风管上产生冷凝水,启动驱动装置70,驱动装置70驱动风道结构40转动,以使新风管由进新风功能切换至排污风功能、污风管由排污风功能切换至进新风功能,进而避免其管壁上产生冷凝水而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40.具体地,第一温度检测装置实时检测室内温度,第二温度检测装置实时检测第一管道10的内壁温度,若第二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值大于第一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值且二者的检测值之差大于或等于预设温差值,此时启动驱动装置70,以通过驱动装置70驱动风道结构40转动,以使新风管由进新风功能切换至排污风功能,以减小室内和第一管道10内的温差,防止第一管道10上产生冷凝水而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41.可选地,第一温度检测装置为温度传感器。
42.可选地,第二温度检测装置为温度传感器。
43.在本实施例中,在新风部件处于第二状态且第二温度检测装置与第一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值之差为零时,控制驱动装置70驱动风道结构40转动,以使新风部件由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一状态。这样,在新风管排污风的过程中,实时检测室内和第一管道10的温度,在
二者的温差值为零时,启动驱动装置70,驱动装置70驱动风道结构40转动,以使新风管由排污风功能切回至进新风功能、污风管由进新风功能切换至排污风功能。
44.如图5、图7及图8所示,新风部件还包括传动组件80。其中,传动组件80与驱动装置70和风道结构40均连接,驱动装置70通过传动组件80带动风道结构40绕预设轴线转动。这样,驱动装置70通过传动组件80驱动风道结构40转动,以使风道结构40的转动更加平稳,避免产生振动和噪声,进一步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45.如图5、图7及图8所示,传动组件80包括环形齿条81和齿轮结构82。其中,环形齿条81设置在风道结构40上。齿轮结构82与驱动装置70的驱动轴连接,齿轮结构82与环形齿条81相啮合,以带动环形齿条81绕预设轴线转动。这样,驱动装置70驱动齿轮结构82转动,以通过齿轮结构82带动环形齿条81进行自转,进而实现风道结构40的转动,以使传动组件80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新风部件的加工成本和加工难度。
46.具体地,环形齿条81的中心轴与预设轴线同轴设置,通过齿轮结构82带动环形齿条81进行自转,进而带动风道结构40进行转动,以实现新风部件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自由切换,降低了切换难度。
47.可选地,齿轮结构82为一个,驱动装置70为一个;或者,齿轮结构82为多个,驱动装置70为多个,多个驱动装置70与多个齿轮结构82一一对应地设置,各齿轮结构82的转轴相互平行设置。这样,上述设置使得齿轮结构82和驱动装置70的个数选取更加灵活,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和工况,也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加工灵活性。同时,在齿轮结构82和驱动装置70为多个时,上述设置增大了环形齿条81和齿轮结构82的啮合面积,进一步提升了环形齿条81的运转平稳性。
48.在本实施例中,齿轮结构82为两个,驱动装置70为两个,两个驱动装置70与两个齿轮结构82一一对应地设置,两个齿轮结构82均与环形齿条81相啮合。
49.需要说明的是,齿轮结构82的个数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齿轮结构82为三个、或四个、或五个、或多个。
50.如图6所示,风道结构40包括筒状本体43、第一隔板44及第二隔板45。其中,环形齿条81套设在筒状本体43的端部上,筒状本体43的侧壁具有第一过孔431和第二过孔432,新风风道41通过第一过孔431与第一管道10或者第二管道20连通,污风风道42通过第二过孔432与第二管道20或者第一管道10连通。第一隔板44设置在筒状本体43内,第一隔板44与至少部分筒状本体43的内壁之间围绕形成新风风道41。第二隔板45设置在筒状本体43内,第二隔板45与至少部分筒状本体43的内壁之间围绕形成污风风道42。这样,上述设置使得风道结构40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也降低了新风部件的加工成本。同时,上述设置确保新风风道41能够与第一管道10或者第二管道20连通、污风风道42与第二管道20或者第一管道10连通,提升了新风部件的运行可靠性。
51.具体地,第一隔板44将筒状本体43的内腔分割为相互独立的两个腔室,第二隔板45设置在一个腔室内且与至少部分筒状本体43的内壁之间围绕形成污风风道42,第一过孔431与新风风道41连通,第二过孔432与污风风道42连通,进而确保新风风道41能够与第一管道10或者第二管道20连通、污风风道42与第二管道20或者第一管道10连通。
52.可选地,环形齿条81为一个且设置在筒状本体43的一个端部上;或者,环形齿条81为两个,两个环形齿条81分别设置在筒状本体43的两端。这样,上述设置使得环形齿条81的
个数选取更加灵活,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和工况,也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加工灵活性。同时,在环形齿条81为两个时,两个环形齿条81同步转动,以带动风道结构40进行自转,进而提升了传动组件80的传动可靠性。
53.在本实施例中,环形齿条81为一个且设置在筒状本体43的上端部上。
54.在本实施例中,齿轮结构82位于环形齿条81的外侧。这样,上述设置使得传动组件80在新风部件内的布局更加合理,进而避免传动组件80与第一风机50和第二风机60之间发生运动干涉而影响新风部件的正常运行。
55.如图5、图7及图8所示,机壳30包括第一壳体组件和第二壳体组件。第一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31和第一连接部32,第一连接部32设置在第一壳体31上,第一管道10通过第一连接部32与第一壳体31连接。第二壳体组件包括第二壳体33和第二连接部34,第二连接部34设置在第二壳体33上,第二管道20通过第二连接部34与第二壳体33连接。其中,第一壳体31与第二壳体33相对接。这样,第一管道10固定设置在第一壳体31上,第二管道20固定设置在第二壳体33上,以实现新风部件的进新风和排污风。在新风部件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时,只需风道结构40进行转动即可,则第一管道10和第二管道20均可与机壳30焊接固定且三者固定不动,进而提升了第一管道10与机壳30之间、第二管道20与机壳30之间的密封可靠性。
56.具体地,第一连接部32具有第一管段,第一管道10与第一管段嵌套配合,以实现第一管道10与第一壳体31的装配。第二连接部34具有第二管段,第二管道20与第二管段嵌套配合,以实现第二管道20与第二壳体33的装配。第一壳体31具有与第一过孔431对应设置的第三过孔,气体可穿过第一过孔431和第三过孔。第二壳体33具有与第二过孔432对应设置的第四过孔,气体可穿过第二过孔432和第四过孔。
57.如图5、图7及图8所示,第一壳体31具有第一开口,第一壳体组件还包括第一连通部35,第一连通部35设置在第一开口处,第一连通部35用于与空调面板90的第一过风孔连通,第一连通部35具有第一导流斜面或圆锥面351;和/或,第二壳体33具有第二开口,第二壳体组件还包括第二连通部36,第二连通部36设置在第二开口处,第二连通部36用于与空调后壳100的第二过风孔连通,第二连通部36具有第二导流斜面或圆锥面361。这样,第一过风孔通过第一连通部35与新风风道41或者污风风道42连通,第二过风孔通过第二连通部36与污风风道42或者新风风道41连通,进而确保室外新风能够通过新风部件进入室内、室内污风能够通过新风部件排入室外。同时,第一导流斜面或圆锥面351和/或第二导流斜面或圆锥面361能够对气流进行导流,以确保气体能够在新风部件内顺畅地流动。
58.如图5所示,新风部件还包括蜗壳140。其中,蜗壳140设置在新风风道41内。
59.具体地,新风部件的工作原理如下:
60.如图9所示,新风部件开启工作时,默认空调面板90的第一过风孔为新风出风口,此时如图3所示状态,此时第一风机50旋转从室外吸入新风,并通过箭头方向将风送到室内侧(图1中位于墙体130左侧的为室内侧,位于墙体130右侧的为室外侧),第二风机60同步工作,将室内的污风排出到室外。此时风道结构40因室内外温差不同导致新风部件内部与新风管壁之间产生温差,形成凝露。当新风管内部与室内温度差高于预设温差值时,驱动装置70开始工作,带动风道结构40逆时针旋转180
°
,此时如图4所示状态,新风进风口与污风出风口位置互换,此时风经过新风部件、两侧风口以及新风管壁调节温度,直到新风管内部温
度与室内温度差值为0,驱动装置70带动风道结构40顺时针旋转到默认位置,重新达到图3所示状态,再重新判定新风管内部与室内温度差是否高于预设温差值,直到新风关闭。
61.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空调装置,包括空调本体110、空调面板90、空调后壳100及新风部件120,空调面板90与空调后壳100对接形成安装腔,空调本体110设置在安装腔内,新风部件120的第一管道10和第二管道20穿设在空调后壳100上,新风部件120的风道结构40和风机组件均设置在安装腔内。其中,新风部件120为上述的新风部件。
62.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63.风道结构具有新风风道和污风风道,且风道结构可活动地设置在机壳内。风机组件设置在风道结构内且与风道结构同步运动,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第一风机设置在新风风道内,以实现新风部件的进新风功能,第二风机设置在污风风道内,以实现新风部件的排污风功能。新风部件具有风道结构转动至新风风道与第一管道连通、污风风道与第二管道连通的第一状态和新风风道与第二管道连通、污风风道与第一管道连通的第二状态。这样,一个管道(第一管道或者第二管道)为新风管且用于进新风,另一个管道(第二管道或者第一管道)为污风管且用于排污风,在新风部件长时间进新风后,操作风道结构转动,以使新风管和污风管的功能对调,即进新风的管道用于排室内污风、排污风的管道用于进新风,一方面避免新风管上的温差长时间较大而积聚冷凝水;另一方面,若新风管上积聚冷凝水,穿过新风管的室内气体能够与新风管进行换热,以使上述冷凝水蒸发,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新风管上易积聚冷凝水的问题,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64.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65.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66.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6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管道(10),与室外连通;第二管道(20),与室外连通;机壳(30),所述第一管道(10)和所述第二管道(20)均设置在所述机壳(30)上;风道结构(40),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机壳(30)内,所述风道结构(40)具有新风风道(41)和污风风道(42),所述新风风道(41)具有新风出口(411),所述污风风道(42)具有污风进口(421);风机组件,设置在所述风道结构(40)内且与所述风道结构(40)同步运动,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机(50)和第二风机(60),所述第一风机(50)设置在所述新风风道(41)内,所述第二风机(60)设置在所述污风风道(42)内;其中,所述新风部件具有所述风道结构(40)转动至所述新风风道(41)与所述第一管道(10)连通、所述污风风道(42)与所述第二管道(20)连通的第一状态和所述新风风道(41)与所述第二管道(20)连通、所述污风风道(42)与所述第一管道(10)连通的第二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部件还包括:驱动装置(70),所述驱动装置(70)与所述风道结构(40)驱动连接并驱动所述风道结构(40)转动,以使所述新风部件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部件还包括:第一温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室内温度;第二温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第一管道(10)的内壁温度;其中,在所述新风部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且所述第二温度检测装置与所述第一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值之差大于或等于预设温差值时,控制所述驱动装置(70)驱动所述风道结构(40)转动,以使所述新风部件由所述第一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新风部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且所述第二温度检测装置与所述第一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值之差为零时,控制所述驱动装置(70)驱动所述风道结构(40)转动,以使所述新风部件由所述第二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一状态。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部件还包括:传动组件(80),所述传动组件(80)与所述驱动装置(70)和所述风道结构(40)均连接,所述驱动装置(70)通过所述传动组件(80)带动所述风道结构(40)绕预设轴线转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80)包括:环形齿条(81),设置在所述风道结构(40)上;齿轮结构(82),与所述驱动装置(70)的驱动轴连接,所述齿轮结构(82)与所述环形齿条(81)相啮合,以带动所述环形齿条(81)绕所述预设轴线转动;其中,所述齿轮结构(82)为一个,所述驱动装置(70)为一个;或者,所述齿轮结构(82)为多个,所述驱动装置(70)为多个,多个所述驱动装置(70)与多个所述齿轮结构(82)一一对应地设置,各所述齿轮结构(82)的转轴相互平行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结构(40)包括:筒状本体(43),所述环形齿条(81)套设在所述筒状本体(43)的端部上,所述筒状本体(43)的侧壁具有第一过孔(431)和第二过孔(432),所述新风风道(41)通过所述第一过孔
(431)与所述第一管道(10)或者所述第二管道(20)连通,所述污风风道(42)通过所述第二过孔(432)与所述第二管道(20)或者所述第一管道(10)连通;第一隔板(44),设置在所述筒状本体(43)内,所述第一隔板(44)与至少部分所述筒状本体(43)的内壁之间围绕形成所述新风风道(41);第二隔板(45),设置在所述筒状本体(43)内,所述第二隔板(45)与至少部分所述筒状本体(43)的内壁之间围绕形成所述污风风道(42)。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齿条(81)为一个且设置在所述筒状本体(43)的一个端部上;或者,所述环形齿条(81)为两个,两个所述环形齿条(81)分别设置在所述筒状本体(43)的两端。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结构(82)位于所述环形齿条(81)的外侧。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30)包括:第一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31)和第一连接部(32),所述第一连接部(32)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31)上,所述第一管道(10)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32)与所述第一壳体(31)连接;第二壳体组件,包括第二壳体(33)和第二连接部(34),所述第二连接部(34)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33)上,所述第二管道(20)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34)与所述第二壳体(33)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壳体(31)与所述第二壳体(33)相对接。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31)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壳体组件还包括第一连通部(35),所述第一连通部(35)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处,所述第一连通部(35)用于与空调面板(90)的第一过风孔连通,所述第一连通部(35)具有第一导流斜面或圆锥面(351);和/或,所述第二壳体(33)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壳体组件还包括第二连通部(36),所述第二连通部(36)设置在所述第二开口处,所述第二连通部(36)用于与空调后壳(100)的第二过风孔连通,所述第二连通部(36)具有第二导流斜面或圆锥面(361)。12.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本体(110)、空调面板(90)、空调后壳(100)及新风部件(120),所述空调面板(90)与所述空调后壳(100)对接形成安装腔,所述空调本体(110)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所述新风部件(120)的第一管道(10)和第二管道(20)穿设在所述空调后壳(100)上,所述新风部件(120)的风道结构(40)和风机组件均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其中,所述新风部件(120)为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部件。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风部件及具有其的空调装置。新风部件包括:第一管道,与室外连通;第二管道,与室外连通;机壳,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均设置在机壳上;风道结构,可活动地设置在机壳内,风道结构具有新风风道和污风风道,新风风道具有新风出口,污风风道具有污风进口;风机组件,设置在风道结构内且与风道结构同步运动,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第一风机设置在新风风道内,第二风机设置在污风风道内;其中,新风部件具有风道结构转动至新风风道与第一管道连通、污风风道与第二管道连通的第一状态和新风风道与第二管道连通、污风风道与第一管道连通的第二状态。本实用新型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新风管上易积聚冷凝水的问题。聚冷凝水的问题。聚冷凝水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

李智博 罗文君 林德贤 张利 骆妍 沈洪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7.22

技术公布日:

2022/12/6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5:32: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404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新风   风道   所述   管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