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道组件及热风梳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热风梳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风道组件及热风梳。


背景技术:



2.梳子是用于打理头发,使得头发柔顺美观,大部分女性都需要每天打理头发。目前热风梳产品通过吹出热风配合梳齿,利用热风吹毛发,实现造型毛发的功能,深受广大女性及造型师的喜爱,但是热风梳出风口的风力不足,使得吹发和造型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热风梳出风口风力不足问题,提供一种风道组件。
4.一种风道组件,包括: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设有导风腔,所述壳体组件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分别与所述导风腔连通;动力组件,所述动力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上,所述动力组件位于所述导风腔内;扇叶,所述扇叶设置在所述动力组件上,所述扇叶位于所述导风腔内,所述扇叶与所述壳体组件形成导风间隙。
5.本技术一种风道组件,通过设置壳体组件上设有进风口,动力组件设置在壳体组件上,扇叶位于壳体组件上并与动力组件连接,动力组件为扇叶转动提供动力,扇叶转动使空气进入空腔内流动从而形成风,进风口与扇叶相对设置,空气从壳体组件的进风口进入导风腔后,经过扇叶形成风,随后在导风腔内流动。当扇叶开始工作时,导风腔内由于扇叶的工作而处于负压状态,从而驱使空气进入,扇叶对空气产生具有径向与轴线分量的作用力后,使导风腔内的空气流动进入靠近出风口的导风腔内,壳体组件对流动的空气进一步压缩加压,提高进入导风腔后端的风压,以增大送风距离和出风强度。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包括进风组件、引流组件和导风组件,所述进风组件、引流组件和导风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上,所述进风组件开设有所述进风口,所述扇叶位于所述进风组件内,所述引流组件的一端与所述进风组件连接,所述引流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导风组件连接,所述导风组件上开设有所述出风口。通过在壳体组件上设有进风组件,进风组件位于壳体组件的进风口一端,扇叶位于在进风组件内,进风组件与扇叶相适配形成进风通道,通过设计进风组件的形状、大小以及与扇叶之间的距离能增大导风腔的进风量,引流组件设置在进风组件与导风组件之间,空气进入导风腔内先经过进风组件、扇叶、引流组件后再通过导风组件吹出,动力组件驱使扇叶转动,空气经过扇叶后的出风方向为径向与轴向之间,随后流经引流组件,引流组件能引导气流沿引流通道流出导风组件,导风组件通过对流动的空气进一步压缩加压,提高进入导风腔后端的风压,以增大送风距离和出风强度。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流组件上设有多个引流通道,多个所述引流通道沿着所述引流组件的周向间隔设置。通过在引流组件上设有多个引流通道,引流通道作为气流通过的通道,使得气流沿着引流通道的方向流动,从而起到对空气引流和导向的作用,减少流经扇叶出风端的混流现象。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流组件包括支架底座、引流件和支架套环,所述支架套环的一端与所述进风组件连接,所述支架套环的另一端与所述导风组件连接,所述引流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引流件之间分隔形成多个引流通道,多个所述引流件环绕所述支架套环间隔设置,所述引流件一端与所述支架套环内壁连接,所述引流件另一端与所述支架底座外壁连接,所述动力组件与所述支架底座相适配安装。通过在引流组件上设置有支架套环,支架套环的两端分别连接进风组件与导风组件,使得空气进入进风组件流经扇叶后经过引流组件,引流组件上设有多个引流件,引流件周向设置在支架套环上,引流件的一端与支架套环的内壁连接,另一端与支架底座的外壁连接,多个间隔设置的引流件与支架底座和支架套环之间形成多个引流通道,引流通道能对气流起到引流与导向的作用,进一步减少气流的混流现象;通过设置支架底座,支架底座与动力组件适配安装。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流件包括引流端和定向端,所述引流端与所述定向端连接,所述引流端位于所述扇叶的所在一端,所述定向端位于远离所述扇叶的一端。通过将引流件分成引流端和定向端,按照风道组件内的进风方向,引流端设置在靠近进风口一端即靠近扇叶所在一端,定向端设置在远离进风口一端即远离扇叶所在一端,风道组件内的气流先流经引流端后再经过定向端,引流端能降低经扇叶吹出的混流风进入引流组件内的阻力,降低能耗同时减少气流流经引流组件的噪音,有利于气流更顺利地进入引流通道,定向端对进入引流通道的气流进行定向,使得从定向端吹出的气流为轴向方向流动,形成直流风吹出,使得气流的出风更加集中。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流端的厚度由进风方向朝向出风方向逐渐增大;通过将引流端设计成弧片状,且引流端的厚度随着进风方向逐渐增大,使得空气经过引流片的第一端接触面积最小,相邻设置的引流端与支架底座与支架环套之间形成的通道为相应的弧状通道,使得进风端的通道体积更大,更有利于减少空气进入引流通道的阻力,使得空气更加顺利进入引流通道,并降低噪音。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流端包括迎风面与背风面,所述迎风面为朝向所述进风口方向的一面,所述背风面为朝向所述出风口方向的一面,所述迎风面与所述背风面为弧面,所述引流端迎风面的面积大于所述引流端背风面的面积;引流端包括迎风面与背风面,迎风面的面积比背风面的面积大,由于经过扇叶吹出的风为混流风,迎风面的面积比背风面的面积更大能有效地使混流风进入引流通道。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向端厚度均匀,所述定向端的中心线与所述扇叶的转动轴心平行;定向端的厚度均匀,定向端的厚度为引流端与定向端连接处的厚度,进一步地,定向端为平板形状,相邻定向端与支架组件之间形成的通道为长方体,能对进入引流通道的气流按照平行于风道组件的轴心方向吹出,加强气流的出风集中性。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流件为一体成型的l型弧片。通过将引流件设计成一体成型的l型弧片,弧形l底端设作为引流端设置在引流组件的进风处,其平行于轴心的直线端则为定向端,一体成型的l型弧片能使引流端与定向端平滑地连接,大大地减少了气流在引流通道内的流动阻力,减少动能损耗。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组件包括加压部和出风部,所述加压部与所述引流组件连接,所述加压部设有加压通道,所述加压部用于对进入所述加压通道的空气进行加压,所述出风部与所述加压部连接,所述出风部设有出风通道,所述加压通道与所述出风
通道连通。通过在导风组件设置加压部,加压通道对进入导风组件的气流进行加压,使得出风的风力更加强劲,通过设置出风部,出风通道对加压通道流出的气流进行导流,进一步加强出风的集中性,使得从导风组件吹出的气流风力更加强劲,出风更加集中。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压通道的进风处径向截面积大于所述加压通道的出风处截面积,所述加压通道的进风处与出风处形成斜面,所述加压通道的径向截面积随空气流出的方向逐渐变小;加压通道的进风处径向横截面积最大,加压通道的径向横截面积随着出风的方向逐渐变小,优选地,加压部为喇叭状,使得加压部对气流进行压缩,气流的压力随着出风方向逐渐增大,使得加压部出风端的风力与风速大于加压部进风端。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通道不同位置的径向截面积相等。优选地,出风通道为圆柱状,出风通道的各个位置径向截面积相等,能使进入出风通道的气流更加平稳,使得出风部具有更好的聚风效果。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与所述扇叶相邻的部分的截面积由进风口朝出风口的方向逐步增大。扇叶位于壳体组件内,壳体组件与扇叶相邻部分的截面积由进风口朝出风口的方向逐步增大,一方面用于适配扇叶的结构,另一方面有利于吸聚更多的空气进入导风腔内,进一步增加风量。
18.可选地,所述进风组件的截面积由进风口朝向出风口的方向逐步增大。所述进风组件为喇叭状。通过设计进风组件的进风处比出风处小,使得进风组件的后端径向截面积比进风口的大,有利于增大风量。
19.本技术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热风梳,包括:上述一种风道组件;外壳组件,所述风道组件设置在所述外壳组件上,发热组件与控制组件,所述发热组件与所述控制组件设置在所述外壳组件上,所述控制组件与所述发热组件和所述动力组件电连接,所述发热组件用于对流经风道组件的气流进行加热;梳发组件,所述梳发组件设置在所述外壳组件上,所述梳发组件导风口,所述导风口与所述风道组件连通。
20.本技术的第二个方面公开一种热风梳,风道组件设置在外壳组件上,经风道组件吹出的风量更大,风压更强,同时风道组件分成进风组件、引流组件与导风组件,不同组件对应的导风腔通道截面积采用分段设计,能减少出风紊流、噪音和震动,减少噪音实现降噪,增强出风口的出风集中性,发热组件与控制组件设置在外壳组件上,通过发热组件对风道组件形成的风进行加热,能更好地对头发进行风干或造型打造,控制组件能对发热组件以及出风量与出风强度进行控制,提高热风梳的使用性能,梳发组件设有导风口,能与风道组件连通,导风腔内的气流通过导风口在梳发组件上流出,方便使用者利用该热发梳对头发进行造型与定型。
附图说明
21.图1为风道结构的示意图;
22.图2为风道结构的爆炸图;
23.图3为风道结构的截面图;
24.图4为扇叶与引流组件的安装示意图;
25.图5为引流组件进风端的示意图;
26.图6为引流组件出风端的示意图;
27.图7为引流组件的截面图;
28.图8为导风组件的截面图;
29.图9为进风组件的示意图。
30.其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31.1壳体组件,101进风口,102出风口,11进风组件,12引流组件,121支架底座,122引流件,1221引流端,1222定向端,123支架套环,13导风组件,131加压部,132出风部;
32.2动力组件;
33.3扇叶。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5.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6.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风道组件。
37.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风道组件,包括壳体组件1,壳体组件1设有导风腔,壳体组件1上设有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进风口101与出风口102分别与导风腔连通;动力组件2,动力组件2设置在壳体组件1上,动力组件2位于导风腔内;扇叶3,扇叶3设置在动力组件2上,扇叶3位于导风腔内,扇叶3与壳体组件1形成导风间隙。
38.本技术一种风道组件,通过设置壳体组件1上设有进风口101,动力组件2设置在壳体组件1上,扇叶3位于壳体组件1上并与动力组件2连接,动力组件2为扇叶3转动提供动力,扇叶3转动使空气进入空腔内流动从而形成风,进风口101与扇叶2相对设置,空气从壳体组件1的进风口101进入导风腔后,经过扇叶3形成风,随后在导风腔内流动。当扇叶3开始工作时,导风腔内由于扇叶3的工作而处于负压状态,从而驱使空气进入,扇叶3对空气产生具有径向与轴线分量的作用力后,使导风腔内的空气流动进入靠近出风口的导风腔内,壳体组件1对流动的空气进一步压缩加压,提高进入导风腔后端的风压,以增大送风距离和出风强度。
39.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壳体组件1包括进风组件11、引流组件12和导风组件13,进风组件11、引流组件12和导风组件13设置在壳体组件1上,进风组件11开设有进风口101,扇叶3位于进风组件11内,引流组件12的一端与进风组件11连接,引流组件12的另一端与导风组件13连接,导风组件13上开设有出风口102。通过在壳体组件1上设有进风组件11,进风组件11位于壳体组件1的进风口101一端,扇叶3位于在进风组件11内,进风组件11与扇叶3相适配形成进风通道,通过设计进风组件11的形状、大小以及与扇叶3之间的距离能增大导风腔的进风量,引流组件12设置在进风组件11与导风组件13之间,空气进入导风腔内先经过进风组件11、扇叶3、引流组件12后再通过导风组件13吹出,动力组件2驱使扇叶3转动,空气经过扇叶2后的出风方向为径向与轴向之间,随后流经引流组件3,引流组件3能引导气流沿引流通道流出导风组件13,导风组件13通过对流动的
空气进一步压缩加压,提高进入导风腔后端的风压,以增大送风距离和出风强度。
40.如图4和图7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引流组件12上设有多个引流通道,多个引流通道沿着引流组件12的周向间隔设置。通过在引流组件12上设有多个引流通道,引流通道作为气流通过的通道,使得气流沿着引流通道的方向流动,从而起到对空气引流和导向的作用,减少流经扇叶3出风端的混流现象。
41.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引流组件12包括支架底座121、引流件122和支架套环123,支架套环123的一端与进风组件11连接,支架套环123的另一端与导风组件13连接,引流件12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引流件122之间分隔形成多个引流通道,多个引流件122环绕支架套环123间隔设置,引流件122一端与支架套环123内壁连接,引流件122另一端与支架底座121外壁连接,动力组件2与支架底座121相适配安装。通过在引流组件12上设置有支架套环123,支架套环123的两端分别连接进风组件11与导风组件13,使得空气进入进风组件11流经扇叶2后经过引流组件12,引流组件12上设有多个引流件122,引流件122周向设置在支架套环123上,引流件122的一端与支架套环123的内壁连接,另一端与支架底座123的外壁连接,多个间隔设置的引流件122与支架底座121和支架套环123之间形成多个引流通道,引流通道能对气流起到引流与导向的作用,进一步减少气流的混流现象;通过设置支架底座121,支架底座121与动力组件2适配安装。
42.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引流件122包括引流端1221和定向端1222,引流端1221与定向端1222连接,引流端1221位于扇叶3的所在一端,定向端1222位于远离扇叶3的一端。通过将引流件122分成引流端1221和定向端1222,按照风道组件内的进风方向,引流端1221设置在靠近进风口101一端即靠近扇叶3所在一端,定向端1222设置在远离进风口101一端即远离扇叶3所在一端,风道组件内的气流先流经引流端1221后再经过定向端1222,引流端1221能降低经扇叶2吹出的混流风进入引流组件12内的阻力,降低能耗同时减少气流流经引流组件12的噪音,有利于气流更顺利地进入引流通道,定向端122对进入引流通道的气流进行定向,使得从定向端122吹出的气流为轴向方向流动,形成直流风吹出,使得气流的出风更加集中。
43.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引流端1221的厚度由进风方向朝向出风方向逐渐增大;通过将引流端1221设计成弧片状,且引流端1221的厚度随着进风方向逐渐增大,使得空气经过引流片122的第一端接触面积最小,相邻设置的引流端1221与支架底座121与支架环套123之间形成的通道为相应的弧状通道,使得进风端的通道体积更大,更有利于减少空气进入引流通道的阻力,使得空气更加顺利进入引流通道,并降低噪音。
44.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引流端1221包括迎风面与背风面,迎风面为朝向进风口方向的一面,背风面为朝向出风口方向的一面,迎风面与背风面为弧面,引流端1221迎风面的面积大于引流端1221背风面的面积;引流端1221包括迎风面与背风面,迎风面的面积比背风面的面积大,由于经过扇叶3吹出的风为混流风,迎风面的面积比背风面的面积更大能有效地使混流风进入引流通道。
45.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定向端1222厚度均匀,定向端1222的中心线与扇叶3的转动轴心平行;定向端1222的厚度均匀,定向端1222的厚度为引流端1221与定向端1222连接处的厚度,进一步地,定向端1222为平板形状,相邻定向端1222与
支架组件231之间形成的通道为长方体,能对进入引流通道的气流按照平行于风道组件的轴心方向吹出,加强气流的出风集中性。
46.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引流件122为一体成型的l型弧片。通过将引流件122设计成一体成型的l型弧片,弧形l底端设作为引流端1221设置在引流组件12的进风处,其平行于轴心的直线端则为定向端1222,一体成型的l型弧片能使引流端1221与定向端1222平滑地连接,大大地减少了气流在引流通道内的流动阻力,减少动能损耗。
47.如图1至图3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导风组件13包括加压部131和出风部132,加压部131与引流组件12连接,加压部131设有加压通道,加压部131用于对进入加压通道的空气进行加压,出风部132与加压部131连接,出风部132设有出风通道,加压通道与出风通道连通。通过在导风组件3设置加压部31,加压通道对进入导风组件3的气流进行加压,使得出风的风力更加强劲,通过设置出风部32,出风通道对加压通道流出的气流进行导流,进一步加强出风的集中性,使得从导风组件3吹出的气流风力更加强劲,出风更加集中。
48.如图8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加压通道的进风处径向截面积大于加压通道的出风处截面积,加压通道的进风处与出风处形成斜面,加压通道的径向截面积随空气流出的方向逐渐变小;加压通道的进风处径向横截面积最大,加压通道的径向横截面积随着出风的方向逐渐变小,优选地,加压部131为喇叭状,使得加压部131对气流进行压缩,气流的压力随着出风方向逐渐增大,使得加压部131出风端的风力与风速大于加压部131进风端。
49.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出风通道不同位置的径向截面积相等。优选地,出风通道为圆柱状,出风通道的各个位置径向截面积相等,能使进入出风通道的气流更加平稳,使得出风部132具有更好的聚风效果。
50.如图1至图3,以及图9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壳体组件1与扇叶3相邻的部分的截面积由进风口101朝出风口102的方向逐步增大。扇叶位于壳体组件1内,壳体组件1与扇叶2相邻部分的截面积由进风口101朝出风口102的方向逐步增大,一方面用于适配扇叶2的结构,另一方面有利于吸聚更多的空气进入导风腔内,进一步增加风量。
51.可选地,进风组件11的截面积由进风口朝向出风口的方向逐步增大,进风组件11为喇叭状。通过设计进风组件11的进风处比出风处小,使得进风组件11的后端径向截面积比进风口101的大,有利于增大风量。
52.实施例2
53.本技术的第二个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热风梳,包括上述一种风道组件;外壳组件,风道组件设置在外壳组件上,发热组件与控制组件,发热组件与控制组件设置在外壳组件上,控制组件与发热组件和动力组件2电连接,发热组件用于对流经风道组件的气流进行加热;梳发组件,梳发组件设置在外壳组件上,梳发组件导风口,导风口与风道组件连通。
54.本技术的第二个方面公开一种热风梳,风道组件设置在外壳组件上,经风道组件吹出的风量更大,风压更强,同时风道组件分成进风组件、引流组件与导风组件,不同组件对应的导风腔通道截面积采用分段设计,能减少出风紊流、噪音和震动,减少噪音实现降
噪,增强出风口的出风集中性,发热组件与控制组件设置在外壳组件上,通过发热组件对风道组件形成的风进行加热,能更好地对头发进行风干或造型打造,控制组件能对发热组件以及出风量与出风强度进行控制,提高热风梳的使用性能,梳发组件设有导风口,能与风道组件连通,导风腔内的气流通过导风口在梳发组件上流出,方便使用者利用该热发梳对头发进行造型与定型。
55.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6.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组件(1),所述壳体组件(1)设有导风腔,所述壳体组件(1)上设有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所述进风口(101)与所述出风口(102)分别与所述导风腔连通;动力组件(2),所述动力组件(2)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1)上,所述动力组件(2)位于所述导风腔内;扇叶(3),所述扇叶(3)设置在所述动力组件(2)上,所述扇叶(3)位于所述导风腔内,所述扇叶(3)与所述壳体组件(1)形成导风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1)包括进风组件(11)、引流组件(12)和导风组件(13),所述进风组件(11)、引流组件(12)和导风组件(13)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1)上,所述进风组件(11)开设有所述进风口(101),所述扇叶(3)位于所述进风组件(11)内,所述引流组件(12)的一端与所述进风组件(11)连接,所述引流组件(12)的另一端与所述导风组件(13)连接,所述导风组件(13)上开设有所述出风口(10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组件(12)上设有多个引流通道,多个所述引流通道沿着所述引流组件(12)的周向间隔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组件(12)包括支架底座(121)、引流件(122)和支架套环(123),所述支架套环(123)的一端与所述进风组件(11)连接,所述支架套环(123)的另一端与所述导风组件(13)连接,所述引流件(12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引流件(122)之间分隔形成多个引流通道,多个所述引流件(122)环绕所述支架套环(123)间隔设置,所述引流件(122)一端与所述支架套环(123)内壁连接,所述引流件(122)另一端与所述支架底座(121)外壁连接,所述动力组件(2)与所述支架底座(121)相适配安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件(122)包括引流端(1221)和定向端(1222),所述引流端(1221)与所述定向端(1222)连接,所述引流端(1221)位于所述扇叶(3)的所在一端,所述定向端(1222)位于远离所述扇叶(3)的一端。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端(1221)的厚度由进风方向朝向出风方向逐渐增大;和/或所述引流端(1221)包括迎风面与背风面,所述迎风面为朝向所述进风口方向的一面,所述背风面为朝向所述出风口方向的一面,所述迎风面与所述背风面为弧面,所述引流端(1221)迎风面的面积大于所述引流端(1221)背风面的面积;和/或所述定向端(1222)厚度均匀,所述定向端(1222)的中心线与所述扇叶(3)的转动轴心平行;和/或所述引流件(122)为一体成型的l型弧片。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组件(13)包括加压部(131)和出风部(132),所述加压部(131)与所述引流组件(12)连接,所述加压部(131)设有加压通道,所述加压部(131)用于对进入所述加压通道的空气进行加压,所述出风部(132)与所述加压部(131)连接,所述出风部(132)设有出风通道,所述加压通道与所述出风通道连通。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通道的进风处径向截面积大于所述加压通道的出风处截面积,所述加压通道的进风处与出风处形成斜面,所述加压通道的径向截面积随空气流出的方向逐渐变小;和/或
所述出风通道不同位置的径向截面积相等。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1)与所述扇叶(3)相邻的部分的截面积由进风口(101)朝出风口(102)的方向逐步增大。10.一种热风梳,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风道组件;外壳组件,所述风道组件设置在所述外壳组件上,发热组件与控制组件,所述发热组件与所述控制组件设置在所述外壳组件上,所述控制组件与所述发热组件和所述动力组件(2)电连接,所述发热组件用于对流经风道组件的气流进行加热;梳发组件,所述梳发组件设置在所述外壳组件上,所述梳发组件设有导风口,所述导风口与所述风道组件连通。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道组件及热风梳。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设有导风腔,所述壳体组件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分别与所述导风腔连通;动力组件,所述动力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上,所述动力组件位于所述导风腔内;扇叶,所述扇叶设置在所述动力组件上,所述扇叶位于所述导风腔内,所述扇叶与所述壳体组件形成导风腔。当扇叶开始工作时,导风腔内由于扇叶的工作而处于负压状态,从而驱使空气进入,扇叶对空气产生具有径向与轴线分量的作用力后,使导风腔内的空气流动进入靠近出风口的导风腔内,壳体组件对流动的空气进一步压缩加压,提高进入导风腔后端的风压,以增大送风距离和出风强度。以增大送风距离和出风强度。以增大送风距离和出风强度。


技术研发人员:

王保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佛山市顺德区雷泰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7.27

技术公布日:

2022/11/10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9:31: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400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组件   所述   风道   通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