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中国 水润金陵(下)——南京与大运河

4<r•文史长廊
南京与大运河
卢海鸣朱明娥
三、南京是大运河的复兴地
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我国 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王朝的政治中 心与经济中心合而为一。漕运的 中心也随之发生重大改变,由元 朝的大都(今北京)转变为南京。
朱元璋下令疏浚、拓宽和开 凿胥河、胭脂河以及南河、上新河 等,沟通了太湖流域、浙东地区和 长江中上游地区,这些运河成为 我国漕运的主要航线。大运河由 往日中央政府漕运的主角变成了 配角。朱元璋规定,国都南京的 漕粮输纳任务主要由南方各省承 担,北部边防的钱粮输纳任务由 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北直隶等 华北诸省承担。
《皇明经世文编》卷63马文 升《革大弊以苏军民疏》记载:“洪武年间,建都金陵,一应京储,四方贡献,蜀、楚、江西、两广俱顺 流而下,不二三月可至京师,福 建、浙江、直隶苏松等府,虽是逆 流,地方甚迩,不一二月,可抵皇 都……所以民不受害。”另据《明史》卷85《河渠志》:“定都应天,运道通利:江西、湖广之粟,浮江 直下;浙西、吴中之粟,由转运河;凤、泗之粟,浮淮;山东、河
南之 粟,下黄河。”
朱棣即位后,情形为之一变。
韩大成著《明代城市研究》第五
章《交通运输的发展》称:“明成
祖朱棣在南京登极后,为了平定
蒙古贵族的骚乱与营建北京,需
要大量的粮食和物料”,因此,在
南京就修凿大运河做出了一系列
重要的决策,从而使南京成为大
运河的复兴地。
首先,永乐元年( 1403年),
朱棣命人在黄河边上设置专门粮
仓,储存由海路运来的南京粮饷。
清朝曹溶《明漕运志》(中华书
局1985年第1版)云:“永乐元
年三月,沈阳中屯卫军士唐顺言:
‘……距黄河百步置仓廒,受南京
所运粮饷,转致卫河交运,则公私
交便也。’上命廷臣议,俟民力稍
甦,行之。”
其次,永乐四年( 1406年),
朱棣任命平江伯陈瑄负责漕运,
沿袭元朝的海运路线和河运陆运
并用路线。《明史》卷85《河渠
志•运河》云:“永乐四年,成祖
命平江伯陈瑄督转运,一仍由海,
而一则浮淮入河,至阳武,陆挽
百七十里抵卫辉,浮于卫,所i胃陆
海兼运者也
再次,永乐九年(1411年),
朱棣命令尚书宋礼、侍郎金纯、都
督周长对京杭大运河中的淤塞河
下)
段会通河进行疏浚。《明史》卷
85《河渠志•运河》云:“九年二
月,乃用济宁州同知潘叔正言,命
尚书宋礼、侍郎金纯、都督周长浚
会通河。”
最后,永乐十三年(1415年)
罢海运,朱棣命平江伯陈瑄于湖
广、江西造平底浅船三千艘,由大
运河运粮至北京,岁运粮食三百
余万石。同时,他命令平江伯陈
瑄等开凿淮安附近的清江浦,引
管家湖水入淮以通漕,设四闸定
时启闭,大大节省了挽运之苦。
这一系列举措,为营建北京
城和明朝迁都北京提供了交通运
输上的便利。
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
将首都由南京迁到北京。中国的
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再一次分
离,漕运中心也由南京转变成北
京。《明史》卷85《河渠志•运
河》云:“明成祖肇建北京,转漕
东南,水陆兼挽,仍元人之旧,参
用海运。逮会通河开,海陆并罢。
南极江口,北尽大通桥,运道三千
余里。”从此,长达1794公里、沟
通五大水系、跨越十个维度的大
运河迎来了历史上的辉煌期,成
为明代都城北京赖以生存的生
命线。
《明史》卷79《食货志三•漕
82
2019 110
国大运河》)
运•仓库》记载,明朝大运河重 新疏通后,“江西、湖广、浙江民 运粮至淮安仓,分遣官军就近挽 运。自淮至徐以浙、直军,自徐至 德以京卫军,自德至通以山东、河南军。以次递运,岁凡四次,可三百万余石,名曰支运”。成 化八年(1472年),明朝政府正式确定漕粮运入北京的数额为400万石。《明史》卷79《食货 志三•漕运•仓库》记载:“初,运粮京师,未有定额。成化八年 始定四百万石,自后以为常。北 粮七十五万五千六百石,南粮 三百二十四万四千四百石。”明代中后期厉行海禁政策,因此大运河成为唯---条南粮北运的
水路大动脉,几乎所有中国南方 地区出产的物品都是通过大运河输送至北京。明朝程春宇《士 商类要》卷3《运粮船数》写道: “进京粮船共九千九百九十九只,每船装粮米五百石,共计四百九十九万九千五百石,系南 直隶、湖广、江西四省运。但别 省俱各水舟不便,故此不设运粮
之法。”
如果说,明朝迁都北京
后,大运河是中国经济主动
脉的话,那么,南京的一条条
运河,就像一根根血管,一方
面通过大运河沟通南北方,
通过长江连接东西部,为南
京这座城市获取滋养;另一
方面,南京作为长江中下游
的重要物资集散地和转运
地,通过大运河这条主动脉
将南方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输
送到北方,为封建王朝加强
中央集权、稳定统一和推进
中华文明可持续发展起到了
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成就
了南京自身的繁荣。诚如
明朝顾起元《客座赘语》卷2《两
都》记明朝丘濬所云:“天下财富,
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戎马盛
于西北,而金台为其枢。并建两
京,所以宅中图治,足食足兵,据
形势之要,而为四方之极者也。”
明朝中后期,长江中游湖广
地区异军突起,成为一个新的经
济区。明末吴学俨、李釜源、朱
绍本等编撰的《地图综要》“内
卷”写道:“楚故泽国,耕稳甚饶,
一岁再获,柴桑、吴楚多仰给焉。
谚曰‘湖广熟,天下足’,言其土
地广阔,而长江转输便易,非他省
比。”由此可见,明朝民间谚语对
湖广地区充满赞美,甚至认为以
今湖北、湖南为中心的长江中游
江汉平原已经取代以太湖流域
为中心的长江下游苏常地区,成
为全国商品粮的基地。实际情
况是,长江中游湖广地区北运的
物资并不能与长江下游江浙地
区相比。以漕粮为例,如宣德四
年(1429年),主持漕运的平江伯
陈瑄及尚书黄福建议恢复支运
法。关于支运法具体内容,《明
史》卷79《食货志三•漕运.仓
库》记载说:“乃令江西、湖广、浙
江民运粮百五十万石于淮安仓,
苏、松、宁、池、庐、安、广德民运粮
二百七十四万石于徐州仓,应天、
常、镇、淮、扬、凤、太、源、和、徐民
运粮二百二十万石于临清仓,令
官军接运入京、通二仓。”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从南京
经大运河到达北京,他在日记中
专门写下了《从南京到北京》一
章,其中描绘大运河时这样写道:
“为了从南京由水路到达北京皇
城,中国的皇帝从这条河(指长
江)到另一条由于它那汹涌流水
的颜而叫作黄河的河流,修建
了一条长运河。……从水路进北
京城或者出北京都要通过运河,
运河是为了运送货物的船只进入
北京而建造的。他们说有上万条
船从事这种商业,它们全都来自
江西、浙江、南京、湖广和山东五
省。这几个省每年都向皇帝进贡
大米和谷物。其他十个省则以银
子上税。除去这些进贡的船只外,
还有更大量的船都属于各级官吏
们,来往不绝,再有更多的船从事
私人贸易……每年南方各省要向
皇帝运送各种在贫瘠的北京为
生活舒适所缺少或需要的物品:
水果、鱼、米,做衣服用的丝绸和
六百种其他物品,这一切东西都
必须在规定的日期运到,否则受
雇运输的人将受重罚。”
由此可见,南京虽不是大运
河沿线城市,然而,作为留都,南
北两京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大
运河。
明朝余象斗《新刻天下四
'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明万历
二十七年余氏双峰堂刊本)卷2
《地舆门》载有《两京路程歌》,全
文如下〇
83
4-C•文史长廊
两京相去几千程,
我今逐一为歌唱,付与
诸公作记行。
南京首出龙江马曰,
舟到龙潭同一曰。
过却仪真问广陵,
邵伯盂城相继觅。
从兹界首问安平,
淮阴乃是如之名。
前途清口桃源渡,
古城舶下舟暂停。
钟吾直河下邳转,
新安房村离不远D
仰望高高是吕梁,
水势如奔真行险。
彭城渐渐到夹沟,
泗亭沙河接鲁桥。
连绵石拂从头上,
水至南城分两流。
开河河下安山马曰,
刑门崇武在观尺。
清阳清源渡口来,
甲马梁家传古昔。
此安安得良店过,
连窝新桥及砖河。
扬帆遂至乾宁下,
流河奉新名不魔。
辄上杨青杨柳渡,
高人道及河西务。
莫言和合与通津,
此去金台不多路。
已日卵名四十六,
江水湾湾盘转曲。
诸公于此駔之名,
一路往来宜熟记。
无独有偶,明朝天启年间程 春宇撰写的《士商类要》卷1《南
京由漕河至北京水路程》也详细 记载了从南京龙江关启程,经过 运河沿线城市至北京崇文门的路 程,其中的《水路捷要歌》写道。
试问南京至北京,
水程经过几州城?
皇华四十有六处,
途远三千三百零。
从此龙江、大江下,
龙潭送过仪征坝。
广陵、邵伯达盂城,
界首、安平近淮阴。
一出黄河是清口,
桃园才过古城临。
钟吾、直河连下邳,
辛安、房村、彭城期。
夹沟、泗亭、沙河
驿,鲁桥城南夫马齐。
长沟四十到开河,
安山水驿近张秋。
崇武北送清阳去,
清源水顺卫河流。
渡口相接夹马营,
梁家庄住安德行。
良店、连窝、新桥
到,砖河驿过又乾宁。
流河远望奉新步,
杨青、直沽、杨村渡。
河西、和合归潞河,
只隔京师四十路。
逐一编歌记驿名,
行人识此无差误。
如果说明代南京与长江以北
大运河的关系是“无缝对接”的
话,那么,它与长江以南的大运河
关系更是亲密无间。明朝嘉靖年
间的举人、鄞(今浙江宁波)人余
永麟在其著作《北窗琐语》中收
录有明朝永乐年间进士、鄭人张
得中写的《两京水路歌》。其中
《南京水路歌》描写他赴南京赶
考的线路,现全文迻录如下。
圣主乘龙天宇开,
鹤书飞下征贤才。
鄞江布衣忝英荐,
蒲帆早驾长风来。
长风吹帆过西渡,
赭山大隐黄公墓。
车厭丈亭并蜀山,
余姚江口停泊处。
清滩七里如严陵,
前瞻石堰为通明。
上虞东山由谢傅,
钱王庙前双树清。
蔡家庄下梁湖坝,
曹娥庙古丰碑大。
路接东关白塔兩,
樊江一曲萦如带。
绍兴城上会稽山,
蓬莱仙馆云雾间。
柯桥古寺殿突兀,
举头又见钱清关。
罗山林浦连渔浦,
钱唐(塘)江潮吼如虎。
六和塔近月轮边,
龙山闸枕胭江浒。
杭州旧是宋行宫,
凤皇(凰)飞来南北峰。
六桥三竺入天目,
西湖十里荷花风。
临平寺前通崇德,
三塔清湾照城碧。
嘉兴尚有读书台,
平望随云高八尺。
吴江八九洞相连,
苏州好在阊门前。
楓桥夜来过无锡,
横林晓凝云烟。
常州古城高岌丛,
奔牛吕城坝相接。
丹阳地势控丹徒,
舟向镇江城外涉。
金山焦山两虎骚,
龙潭瓜步依江屯。
观音阁下韩桥小,
龙江驿上金川门。
84
入门先到鸿胪寺,
奉楮殷勤报名字。
五更待漏觐楓宸,
从今愿写平生志。
歌中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浙东 运河、京杭大运河江南段与南京 段长江连为一体的画面,大运河 江南段将宁波、绍兴、杭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与南京紧紧地连 接在一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平 江伯陈瑄自永乐元年(1403年) 被任命为漕运总兵官,前后总督 漕运30年,任上颇有政绩,去世 后被封为平江侯。《明史》卷153 《陈瑄传》称:“凡所规画,精密宏 远,身理漕河者三十年,举无遗 策。”陈瑄生前在南京的府第,就 在江南贡院的东部(今贡院街与 建康路之间)。民国陈诒绂《钟 南淮北区域志•街巷》记载:“贡 院为上下江试士场,以明锦衣卫 同知纪纲没入宅为之。其中飞虹 桥、至公堂、明远楼,制同各省。惟东号舍曰平江府,则割平江伯 陈瑄宅益之。今皆拆毁殆尽矣。”南京城南的老街巷平江府,以及 新修的平江府路和秦淮河上的平 江桥,就是以他的封号而命名。陈瑄去世后葬于南京江宁区秣陵 街道境内的家族墓地。
四、南京是大运河的共荣地
清朝时期,定都北京,我国的 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依然分离。清朝中央政府的粮食和财税完全 依赖江南地区的供给,康熙大帝 《示江南大小诸吏》诗中所云“东 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就是真 实的写照。
清代的漕运也完全沿用明朝 制度。《清史稿•食货志》记载,顺治二年(1645年),清朝政府沿
袭明朝的先例,确定了岁漕江南
粮食四百万石的数额。这一定额
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康有
为(1858—1927)曾经对于当时
漕运的繁忙景象有这样的描述:
“自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至
于江淮,通以运河,迢递数千里,
闸官闸夫相望,髙樯大舸相继,
运船以数千记,船丁运夫以数万
记。” [1]
清朝时期的大运河经历了由
盛而衰的巨变。南京在清朝早中
期的 200 年(1644—1842 ),作
为江南重镇,与大运河共生共荣,
荣辱与共。
清朝康熙(1661—1722)、雍
正(1722—1735 )、乾隆(1735—
1795)三朝,大运河畅通无阻。
到了嘉庆(1796—1820 )、道光
(1S21—1850 )之后,随着 1840
年第一次战争的爆发和
1851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中国
陷入内忧外患之中,中央集权统
治受到沉重打击,大运河疏于维
护和管理,航运能力大幅下降。
到了同治年间(1862—1874),漕
粮的运输以海运取代大运河的运
输。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漕
粮全部改折,漕运停办,京杭大运
河彻底失去其中国经济大动脉的
地位。
清代的南京是江南重镇,不
仅是“八督十二抚”之一的两江
总督(地位仅次于直隶总督)的
驻地,又是江南三织造之一的江
宁织造的驻地,此外还是江宁将
军、江南布政司、江宁布政司、安
徽布政司的驻地,是江南的政治、
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更为重
要的是,清代的南京,还是江安督
粮道署所在地。江安督粮道署掌
管江苏、安徽两省漕运事务,在南
京汉西门内设有虎贲仓,在长江
边设有水次仓(又名江宁仓),用
来储存各州县解来的粮食。
清朝时期的南京有龙江水驿
和大胜水驿,统称为江宁水驿,承
担各类物资的运输任务。《康熙
江南通志》卷22《驿传•船政》
记载,康熙年间,江宁水驿配备的
各类船只有“黄快座船”78只,
“耑供南北勘合差使及运送上用
龙袍”;还有“快中划船”16只;
江宁府便民船43只;上下两江宣
楼船242只中属于江宁府的有
80只。以上各类船只共有217
只。其中,还未包括运输漕粮的
运船。在清朝政府严厉管控水运
的大环境下,江宁府的船只拥有
数量应该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了。
清朝南京与大运河的关系可
以用“休戚与共”来形容。
一方面,南京通过大运河与
北京紧密相连。清朝初期吴中孚
《商贾便览〉捲8《天下水陆路程》
记载的第一条交通线就是“江南
省城由漕河进京水路程”。这条
水路,从“江宁府龙江关”(今南
京下关)出发,沿着大运河,直达
“京城崇文门”。从17世纪中叶
清朝定都北京至19世纪中叶鸦
片战争爆发之前,南京与北京之
间始终通过大运河保持着密切的
联系。
另一方面,南京的得失直接
关系到大运河的安危,并影响到
清王朝的生死存亡。
梁廷楠《夷风闻记》卷4记
载,第一次战争时期的英
国舰队翻译官马礼逊称:“燕京
漕运,以江宁为咽喉,今但盘踞
江面,阻绝南北,即可要挟,所
求当无不如志。”参加第一次鸦
片战争的德庇时爵士(Sir John
Davis)写道:“对于一个欧洲舰
85
4<r•文史长廊
队来说,这个城市(指南京)将 是帝国内最易受损害的地区;因为运河在南京下游不远的地 方流入大江而出海。封锁运河 和长江汇合的地方,便能使帝国 感到极大的困难,尤其是北京,因为它要靠南方各省运粮来养 活。”“当德庇时爵士光荣的同胞们驻军南京城下,掌握运河的 河口时,清朝官吏们便谦恭地屈 服求和了;他们很懂得大英女王的兵掌握了中国的命脉,可 以很容易地把皇帝饿死在皇宫 里,,[2]
在第一次战争期间,英 国侵略者为了使清政府屈服,于 1842年6月,以舰船70余艘、陆军1.2万人,溯长江上犯,准备 切断中国内陆交通大动脉—
京杭大运河。7月21日攻陷镇 江。8月4日,英舰进入南京下 关江面。两江总督牛鉴大为惊 慌,他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写 道:“该逆据我咽喉之地,若再因 循岁月,使我粮艘不能归次,漕 米何以兑开?仪征不能捆盐,游 徒何所得食?兼之江苏一带,专 待川楚之米源源接济,而道路梗 塞,商贩不前,其祸患之深,诚有 不堪设想者。”道光皇帝在接到 牛鉴的奏折后,下旨:“廑念漕运 重地,敕耆英便宜从事。” [3]在 英军坚船利炮的威慑之下,为 避免英军攻占南京城,控扼中 国“漕运咽喉”,清朝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两江总督牛鉴妥 协退让,委曲求全,于1842年8 月29日被迫在南京下关江面签 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 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英军达到目的后,随即从南京撤军,京杭大运河的运输恢复常态。
1851年,太平天国农民起
义爆发,席卷东南大部分地区。
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
天京,定为首都,建立太平天国
农民政权,直到1864年天京陷
落。太平天国农民政权在定都
天京的十余年间,切断了南漕北
运的路线,使清朝的经济大动脉
陷于瘫痪,严重地影响到清中央
政府的供应系统,降低了京师官
吏和军民的生活水平。陈峰在
《漕运:集权统治的产儿》一文中
指出:“(太平天国)控制了清王
朝最主要的财赋供应地,切断了
运河漕运线,从而在经济上卡住
了清中央的脖子……随着清中
央集权政治的涣散瓦解,漕运也
陷于一蹶不振的境地。” [4]1927
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在20
世纪30年代曾有全面治理大运
河的计划,包括节水、引水、泄水
等工程,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而
未果。
综上可见,在大一统时期,
大运河上帆樯林立,百舸争流,
充满了勃勃生机;在南北分裂割
据时期,大运河上商旅中断,萎
靡不振,奄奄一息。诚如《皇明
经世文编》卷286所记明朝萧端
蒙《漕河策》所言:“盖京师,天下
腹心也,郡县犹支体也,运漕犹
咽喉也。”大运河作为统一帝国
的经济大动脉,对于维护中央集
权统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南京虽不是大运河沿线城市,但
是,作为拥有近450年建都史的
江南第一古都,它在中国历史发
展的进程中,既是大运河的催生
地,又是大运河的参与地;既是
大运河的复兴地,又是大运河的
共荣地。南京与大运河既共生
共荣,又休戚与共;既若即若离,
又水融。南京的繁荣兴盛
离不开大运河的长年滋养,大运
河的辉煌荣光更有南京的无私
奉献。南京的兴衰起伏在很大
程度上通过大运河影响到我国
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轨迹。
值得欣慰的是,在江苏省委
宣传部、江苏省大运河办的指导
下,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江苏省
水利厅、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江苏省文物局于2018年12月
至2019年4月组织开展了“寻
大运河江苏记忆”活动,2019
年6月,经推荐、推送,综合网
络热度、专家评议和部门评议排
名,最终评定出江苏最美运河地
标(共40处),其中,南京人选的
有“胥河髙淳段”“溧水胭脂河
(含天生桥套闸)”两处。这一结
果,堪称对南京与大运河关系的
最好注脚。0
参考文献:
[1 ]汤志钓.康有为政论集(上
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2](法)加勒利,伊凡.太平天
国初期纪事[M].(英)勒克森佛译
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 ]姚薇元.战争史实考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 ]陈峰.漕运与古代社会[M].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本文为南京市社会科学基
金项目“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
设视野下的南京运河文化研究”
(18Q B05)成果〕
(卢海鸣:南京出版社社长,
编审,博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
贴专家,南京城市文化研究会
会长;朱明娥:南京城墙保护管
理中心藏品保管部主任,研究
馆员)
责任编辑:彭安玉
86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4:36: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3946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南京   北京   漕运   运河   中心   江南   长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