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论文

浅 论 中 医 养 生
                                周启贤
                                生物医学工程2014级1班                       
                                    20142028330102
                                   
  摘  要: 中医防病健身有其独特之处, 仅就中医养生特作粗浅探讨, 其特点有: 天人合一, 顺应自然; 辨证施
养,药食并重; 形神统一,动静相济; 修德修道,身心并养; 调和阴阳,防患未然。
关键词:中医养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 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观念的变化, 人们对防病健身、养生保健越来越重视, 而从生活中总结提炼并验证流传的中医养生尤显其重要意义。几千年中医对人们自身的
养生措施研究至深, 开拓至广,形成了令世界感叹的根深叶茂的养生学, 它是一种在自然哲学指导下, 中医之养生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 养生的文献浩若烟海, 养生的思想包容了道、儒、佛、医、墨、法、兵、阴阳诸子百家, 可以说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中医防病健身有其独特之处,特别主张自己学会养生之道,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能力, 正如5遵生八笺6中说:“我命在我, 不在于天, 昧用者夭, 善用者延。”人的生老健病取决于自己的行为是否遵循自然规律养护身体。本文就中医养生特作粗浅探讨如下。
天人合一 顺应自然。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天人合一,天人一体的关
系,要健康长寿就应 道法自然,人防病健身的关键就是顺应自然,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要健康就应顺应这个规律,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正如素问:
“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始终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苛疾不起”。说明中医学非常强调适应四时,顺乎自然的保健养生原则。“灵枢本神,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和喜怒而安居处, 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1]”
辨证施养 药食并重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当人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未病状态、亚健康状态、疾病恢复期,中医调养深入民心, 其作用决不低于。中医调养注重人的个体差异,有按寒热分、有按阴阳分、有按五行分、有按脏腑虚实分、有按地理位置分等等,量体裁衣, 因人而异。中医调养着眼于证, 重视患者的主观感受,由症状主诉、舌、脉等进行辨证,根据证施行调养。而食物、药物均有四性五味, 如偏阳虚体质的人可以多吃苦味辛味的食品以助阳气的生发,偏阴虚体质的人则可以多吃酸甘之品以养阴。药食同源, 一般食养为先, 然后体质偏颇明显者,可用药调[2]。
3、形神统一 动静相济
中医认为形神合一, 养生不仅要注重形体的保养, 而且还要注重精神的保养, 使得形体健壮和精神充沛, 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历代养生家都重视精神情志的调摄, 主张守神全形,保形全神。神明则形安以调神为第一要义, 守神而全形就是从调神入手, 通过保护和增强心理健康而促进形体健康,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
中医养生有动以养生, 静以养神之说, 主张动静结合,
形神共养,刚柔相济。 生命在于运动是人所共知的保健格言,它说明运动能锻炼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 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防止早衰。静净养神,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说明精神宁静,神气安和, 恬淡寡欲, 就可以真气调顺,益寿延年。
修德修道 身心并养
根据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
弱现象, 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由精神因素引起的身心疾病是当代社会人类普遍存在的多发病。中医学历来重视心理保健在养生中的作用,正如杂病源流犀烛太上贵养神,其次才养形。中医思想脱胎与道儒等诸子百家养性的思想在先秦时代道儒学说中就有体现,道家提倡清心寡欲, 无欲无为, 强调的是思想的自由, 精神的超脱; 儒家提倡仁义忠义, 强调道德修养。历代养生家都重视修德修道, 修心养性,修心又称养性, 修身又称养命。如晋代养生大师葛洪倡导外求肉体生命的延续, 内求心灵的纯化,通过身心双修, 实行人的生命外在与内在的双重超越, 使之升华到一个至高的境界。并主张养生不可贪大略小,不以善小而不为。如葛洪极言治身修性, 务谨其细, 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 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凡聚小所以就大,积一所以至亿也。若能受之于微,成立于著, 则几乎知道矣。
调和阴阳 防患未然
阴阳作为哲学概念被引入中医学中, 中医学把人的正常状态看作是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的协调状态, 疾病状态看作阴阳内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双方失去平衡的结果。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无论饮食起居、精神调摄还是自我锻炼、药物调养, 均以阴阳协调为宗旨。
早在素问四气调神论篇即指出: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
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疾病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体自身, 一切有利于维护正气、抗御邪气的措施都能预防疾病和早衰, 预防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历代医家强调摄生保养于患病之先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未病防病既病防变病后防复 总之防患于未然。具有 5000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医学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 至今仍在人类的医疗保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养生有其独特之处,重视以人为本, 人是调养的中心,神是人之本。养生宜顺应自然规律,心身双修, 阴平阳秘,药食并调, 动静结合。中医养生理论是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长期观察和实践结合古代哲学思想而逐渐形成和完善的, 即使在科学高度发达的现在也具有重大意义, 值得不断的挖掘和发扬。
参考文献:
[1 ]  盛星明. 浅谈天人相与中医养生 [J ]. 中医杂志, 2003, 44( 2 ) :157.
[2 ]  邓大学. 中医养生八法 ) 献给热爱生命的人们 [J ].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2002, 14(6): 525.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5:04: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3941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养生   精神   阴阳   疾病   重视   正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