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6课 两次战争 精品教学设计

第16课两次战争
一、教学理念
依据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的要求,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坚持以问题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通过导学案,指导学生梳理基础知识。通过下达富有探究意义、激发学习兴趣的课前预习任务,调动学生查阅资料、探究历史问题的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课堂授课中坚持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课堂踊跃发言、积极展示;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小组辩论质疑的方式深入问题探究,升华素养目标。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为新授课,是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中的开篇课,其地位不言而喻。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上承晚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与危机,下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被迫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并开启近代化。
本课共三个子,第一目“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介绍战前中国与西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各领域的实力悬殊对比,即战争爆发的背景。第二目“两次战争”,讲述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经过、结果及其影响。第三目“开眼看世界”,介绍以林则徐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的探索。教材内容看似线索清晰明了,但是知识点覆盖面广、内容庞杂、内涵深邃、中西贯通,需要进行必要的整合和梳理,以主线贯穿讲解,更易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三、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新生,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与初中历史教材编写体例一以贯之,因此高一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战争前的中西实力对比、走私、虎门销烟、战争经过、战争结果、战争影响等基本史实均已掌握,同时初中教材通过“相关史事”栏目对林则徐、魏源的思想进行了介绍,通过“问题思考”栏目对战争失败原因进行了设问,基于以上分析,高一学生对本课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有一定的认知,具备整合教材的学情基础。但是高一新生对史料的解读和探究能力有限,把握历史事件的时空联系及因果分析能力有待加强,这是大容量新授课面临的难题,需要寻一条贯穿始终、易于理解的主线索进行教材整合。
四、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层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局限性。
2.素养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确定本课的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对战前中西对比探究学习,理解两次战争是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发生的。通过分析相关史料理解其爆发的根源,认识其发生的必然性。
2)通过对战争经过、战后条约、战争影响的梳理,学会在世界视角下分析历史现象,通过研读史料正视战争的影响,不拘泥于传统“灾难论”,形成用全面、客观、辩证眼光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爱国将领、爱国民众的抵抗侵略事迹,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的学习探索等史
实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世界意识,唤起责任和担当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认识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分析理解两次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归纳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分析理解其影响。
难点:战争爆发必然性、影响深远性,以及林、魏思想探索的开拓性理解。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总体思路围绕中国在与世界的交融、碰撞中由骄傲自大——被迫转变——学习探索的历程主线,将战争的具体史实融入此框架进行整合讲解,改变以往孤立讲解侵华史给学生造成战争仅仅是中华民族屈辱史开端的固化认知。整合后的设计包含四大板块:战前固步自封、战中被动转型、战后主动求索、今日感知历史。
七、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活动
1.依据导学案预习教材,掌握基本知识点。
2.搜集资料,查史料,任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角度陈述战争前晚清时期中国状况,试分析此方面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
3.查阅资料,结合所学,选取一个能感动自己、震撼心灵,亦或是让自己义愤填膺、垂手顿足的场景简单描述,展示方式不限。试分析原因。
4.根据两次战争中签订不平等条约内容,任取一条或相同类别几条,试分析其影响。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中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通过自主选择性问题设计,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通过世界角度分析,培养时空观念。
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七台河市创建全国禁毒示范城》50秒特警宣传视频。设问,的危害和禁毒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从家乡现实事件入手,突出历史与现实的融合。通过画面的震撼,让学生感
受国家力量,培养家国情怀。通过危害的分析,导入林则徐虎门销烟,分析战争的直接原因,导入新课。
课堂讲解
学习任务一  战前固步自封
教师活动:播放纪录片《复兴之路》片段,让学生在世界视角下感知东西方发展的巨大差距,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设问:你认为战争前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活动1:展示课前活动2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多方式、多角度的主动展示、交流,以及教师的引导讲解,在学生各自的兴趣点上整体感知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处境。
教师活动:通过同学们的展示,你认为战争的爆发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学生活动2:学生辩论、讨论,并结合以下材料完成中英状况对比表。
材料一 自乾隆末年以来,官吏士民,狼艰狈獗,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十将五六。……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日月,奚暇问年岁?        ——龚自珍:《西域置行省议》
材料二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所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                                               ——摘自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之国书,1793年
战争前中英两国社会状况对比表
中国
英国
经济
主流经济形态
封建自然经济
工业资本主义经济
资源
状况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市场原料相对不足
政治
专制统治黑暗腐败
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军备
装备陈旧  军备废弛
船坚炮利  军事强大
阶级关系
异常尖锐  农民起义
相对缓和  和平请愿
对外政策
闭关锁国  愚昧无知
海外侵略  殖民扩张
思想观念
闭目塞听  虚骄自大
积极开放  自信平等
社会性质
君主专制  封建国家
君主立宪  资本主义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分析以及师生辩论,能够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诸多方面认识到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而得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战败的必然性结论。
学习任务二   战中被动转型
教师活动:播放电影《战争》片段,感知战争的惨烈,教师设问:在这场对于国人来说突如其来、没有预警的战争中,最震撼你心灵的又是什么?
学生活动1:自主展示课前活动3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多种方式的展示,了解战争简单经过,感悟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将领、英雄事迹,亦或是卖国贼,理解战争的残酷以及对人性的考验。
学生活动2:结合初中所学,完成战争经过图表。
战争
第二次战争
根本原因
打开中国市场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
禁烟运动
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起止时间
1840——1842
1856——1860
侵略者
英国
英法美俄
卖国条约
《南京条约》及附件《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瑷珲条约》
设计意图】利用表格进行学习,简化知识点,使学生快速高效了解本目学习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及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教师进而引导学生进一步强化战争失败的必然性以及战争失败的原因,即中西实力对比的悬殊,落后的农业文明难以抵抗先进的工业文明。
教师活动:有人认为战争是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有人认为战争让中国确信必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你怎么看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学生活动3:小组活动、交流。根据课前活动4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整合出本组对不平等条约影响的分析,并通过抽签方式以组为单位展示,其他小组质疑、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以及小组讨论、交流、展示,深化学生对战争影响的辩证分析,便于打破传统认知。教师在此基础上总结提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近代化起步。
两次战争的影响:
1.社会性质: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矛盾,前者主要矛盾。
3.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封建。
4.政治:领土和主权遭到破坏,内部权利结构发生改变,汉族官僚地位上升。
5.经济:自然经济逐步瓦解,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并发展。
6.外交:近代外交起步,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机构。
7.社会习俗:近代社会习俗变迁,传统礼仪、衣食住行发生改变。
8.思想:开始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探索救国道路。
学习任务三  战后主动求索
教师活动:面对外来侵略,一批有识之士开始了学习西方的探索,你认为在当时的中国,他们最应该学习什么?
学生活动1:结合教材和材料,分析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内涵、影响。
他们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探头出来,开眼看世界,并能放下“天朝”的架子,平静地看待另一
种文明(徐继畬最为突出),已是石破天惊之举然中国最优秀的思想家尚未辨明中国的方向,又是整个民族的不幸。这是时代和社会依然间的落差。后来,《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浮海东瀛,识货的日本人为之翻刻,对日本维新思想的发生多有帮助,这又是魏、徐两氏始料未及的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战争再研究》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地主阶级在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的彷徨与探索,感悟其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教师通过讲解升华,开眼看世界的先进知识分子是中国人主动求索,探求救国道路,学习西方的开始,进而让学生感悟战争不仅是中华民族屈辱史的开端,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端。
学习任务四  今日感知历史
学生活动1:畅所欲言谈感受,学习本课的启示?历史会不会重演?
教师活动:播放国庆阅兵盛典视频,教师总结:战争的硝烟已经过去,但这段历史从未
过去。国耻不能忘,它使我们痛苦,让我们坚强;英雄不能忘,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国青年的精神榜样。战争赋予国人新的使命:中国必须强,必须融入世界!今天的中国,强大、自信;今天的中国,冷静、理性;今天的中国,开拓、创新;今天的中国,包容、开放。但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还很漫长,未来中国的分量和质量,就在我们青年学生的肩上。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9:28: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3931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学生   分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