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儿童膳食指南

2016年5月13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办正式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是在2007年版本的基础上,由中国营养学会组织全国上百名营养学家,按照规范程序,经过问题分析,认真询证、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后完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共有6条核心推荐,适用于2岁以上的健康人。《学龄儿童膳食指南》是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一般人膳食指南的基础上,通过对学龄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的分析,对合理膳食、饮食行为与健康状况关系的询证,起草形成,又经过征求意见,几经修改成稿。
学龄儿童是指从6岁到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学龄儿童生长发育迅速,对能量和营养素的需要量相对高于成年人。充足的营养是学龄儿童智力和体格正常发育,乃至一生健康的物质保障,因此,更需要强调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学龄期也是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家庭、学校和社会要积极开展饮食教育,培养儿童健康的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
1 膳食指南制定的背景
1.1 我国学龄儿童营养面临双重挑战
我国学龄儿童的营养状况面临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的双重挑战:一方面,营养不良依然存在,2010年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7~22岁儿童低体重检出率分别为17.3%,25.9%,20.0%,27.1%,钙、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不足或缺乏普遍存在[1]。另一方面,城市学龄儿童中超重、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1985年大城市7~22岁男女生超重肥胖检出率仅为1%;而2010年,城市男生、乡村男生、城市女生、乡村女生的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23.2%,13.8%,12.7%,8.6%[2]。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疾病正悄然威胁学龄儿童的健康。
1.2 不健康的饮食行为普遍
2012年我国15~24岁人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显示,仅9.4%具备健康素养,其中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为20.3%,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为12.0%。我国42.3%的儿童经常边吃饭边看电视。对广州1539对儿童和家长的调查发现,进餐时父母“经常”或“有时”批评教育学龄孩子的比例分别为14.8%或27.5%,5.9%或19.3%的儿童因被批评而“吃不下饭”或“勉强吃一点”。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2010~2012年)监测结果显示,6.5%的6~11岁学龄儿童不是一日三餐,12~17岁学龄儿童此比例为14.2%,其中以不吃早餐为主,即使吃早餐,早餐营养质量也较差。一项在广州、上海、济南和哈尔滨等4个城市开展的调查发现,从1998年至2008年,早餐营养质量评价“较充足”的比例由51.2%下降到22.0%,早餐中食用肉蛋类的比例由60.4%下降到31.6%。我国学龄儿童快餐食用率较高,尤其是西式快餐。2009年一项在7城市开展的调查显示,65.0%的小学生、58.5%的初中生和53.6%的高中生每月消费至少1次西式快餐,而每月消费大于5次的比例分别为13.0%,11.8%和9.6%。
城市学龄儿童吃零食、喝饮料也比较普遍,还存在饮酒的现象。城市儿童零食消费行为10年变化的分析发现,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儿童的零食消费比例一直在98%以上[3]。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2010~2012年)监测结果显示,6~11岁、12~17岁人每周至少喝1次饮料的比例分别为32.9%和42.3%,而且城乡差别不大,每周至少喝1次碳酸饮料的比例分别为32.9%和42.3%,均比2002年明显增加。2014年6个城市中学生饮酒状况调查显示,12岁以上中学生曾饮酒率高达51%,其中28%在10岁以前就尝试过饮酒。
我国学龄儿童也存在偏食、节食、暴饮暴食等不健康饮食行为。2009年在我国5个城市725
5名9~15岁儿童中的调查发现,56.8%的儿童有偏食行为。一项在我国10个城市2103名12~22岁学生中的调查显示,6.5%的女生和2.3%的男生存在暴饮暴食。
1.3 身体活动不足
我国学龄儿童存在身体活动不足、静坐及视屏时间长、睡眠不足的现象。2014年对我国10909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在过去3个月中每周平均有4.0d、每天44.9min参加中等强度身体活动[4]。2011年对我国14400名中学生开展的调查显示,分别有15.1%和58.5%在学习日和周末视屏时间超过每天2h[5]。我国是近视眼患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6-8],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显示,7~12岁儿童视力不良率为40.9%,13~15岁达到67.3%[1]。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2010~2012年)监测显示,有77.6%的13~17岁学龄儿童睡眠时间不足[1]
2 营养与健康关系的相关证据
2.1 营养素养与健康
国内外的多项研究发现,学龄儿童的营养素质越高,饮食行为越健康。一项涵盖1993~2013年10年间开展的13项研究(美国6个,欧洲4个,澳洲、中东、南非各1个;10个横断面研究、2个干预研究和1个队列研究;总人数17233名)的系统综述表明,营养素养在学龄儿童的食物摄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进餐环境和情绪影响学龄儿童的食物摄入与健康。多项研究显示,负性情绪如无聊、压抑和疲劳可导致过多的食物摄入。2007年Konttinen在6258名芬兰人中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负性情绪会引起调查对象蔬菜水果摄入的减少,含糖食物摄入的增加,还与调查对象BMI过高有关联。进餐不专注可导致食物摄入过多或进食不健康食物,增加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2013年Robinson等对1995年到2012年发表的19篇文献(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荷兰的23208名调查对象,其中9129名为儿童)进行系统综述显示,在进餐过程中受到看电视、听收音机或看书等因素的干扰,用餐时以及餐后2h的食物摄入量均增加,并且餐后的增加比用餐时更为明显。
2.2 三餐与健康
研究证实,三餐合理、吃好早餐有助于学龄儿童健康;相反,三餐进食速度过快、不吃早
餐或常吃快餐,会影响认知能力,增加发生超重肥胖的危险。不能保证一日三餐,不仅影响学龄儿童能量和营养素的摄入,还容易发生超重肥胖,并诱发胃炎、胆结石等消化系统疾病。2013年Hunty等在33205名1~18岁研究对象中进行的系统综述观察到,有规律的进食可以降低儿童发生肥胖的可能性。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如进食速度过快,会增加发生肥胖的风险。2014年一项在14820名0~14岁的中国儿童中开展的病例对照研究观察到,进食速度是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不规律进食早餐或早餐食物种类单一,会影响学龄儿童的认知能力,增加患超重肥胖及相关慢性病的风险。一项在我国9356名4~16岁的儿童中开展的早餐与肥胖关系的分析及2篇系统综述都显示,进食早餐有助于降低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9-10]。2009年Hoyland等在对儿童进食早餐与认知能力的系统综述中指出,进食早餐有提高认知能力的作用,特别是对在校儿童的影响更为明显。
国内外研究显示,长期食用高盐、高糖和高脂肪的快餐,是诱发超重肥胖的因素之一。2011年Fraser等在3620名10~19岁超重肥胖的英国儿童中进行的队列研究显示,西式快餐摄入频次与BMI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马冠生等在我国4城市中小学生中开展的研究表明,每月食用西式快餐的次数越多,肥胖的发生率也越高[11]。2009年美国Currie等一份研究结
果显示,学校与快餐营业网点间的距离每减少0.1英里,该校学生发生肥胖的可能性增加5.2%。
2.3 饮食行为与健康
系统综述、荟萃分析、队列研究以及随机对照试验等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含糖饮料的摄入会增加学龄儿童肥胖的危险,减少含糖饮料的摄入将降低肥胖的危险。2004年英国一项对1149名12岁儿童随访2年的队列研究结果显示,每天喝碳酸饮料会增加2年后龋齿发生的风险(OR=1.46)。2013年对15个队列研究(25745名儿童)进行的荟萃分析提示,每天增加1份(330~350mL)含糖饮料的摄入,持续1年可使儿童BMI增加0.06kg/m2;对5个随机对照研究(2772名儿童)的荟萃分析显示,减少含糖饮料摄入可使儿童BMI降低0.17kg/m2
由于儿童的发育尚未完全,对酒精的耐受力低,容易发生酒精中毒及脏器功能损害。儿童大脑结构和功能仍处于发育阶段,酒精摄入可导致神经发育受阻,波及认知和行为,导致学习能力下降。饮酒还会导致学龄儿童产生暴力或者攻击他人的行为。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酒精与健康全球状况报告”指出,在全球15~29岁人中,每年有32万人
的死亡和酒精有关,占该年龄组死亡总数的9%。挑食偏食对生长发育不利,会引起营养不良、贫血和维生素的缺乏,也容易伴随其他行为问题。2015年一项对我国9个地区814名7~12岁儿童的调查显示,偏食行为与儿童身高和BMI均呈负相关。过度节食容易导致贫血、神经性厌食症,继而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严重者甚至威胁生命。2012年以列一项在211名2~10岁患有神经厌食症女孩中的研究显示,她们的身高显著低于同龄儿童的期望身高。
2.4 儿童超重肥胖对健康的危害
超重肥胖的学龄儿童中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的儿童。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显示,男、女肥胖儿童发生血压偏高的风险分别为正常体重儿童的4.1和4.0倍。学龄儿童期超重肥胖更易延续至成年期,增加成年期慢性病的风险。2009~2015年加拿大、芬兰、立陶宛、中国、印度的5篇随访时间长达22~35年的队列研究显示,约83%的学龄儿童期超重者持续至成年期;学龄儿童高BMI与成年期代谢综合征、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正相关,并增加成年期内因性死亡风险。
2.5 多样化的身体活动与健康
增加身体活动对提高学龄儿童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意义。Morgan等[12]在2013年对44篇文献(包含8个纵向研究和36个横断面研究,包括澳大利亚、美国、比利时、葡萄牙、挪威、伊朗、德国、巴西、加拿大、丹麦、意大利和南非)进行的系统综述显示,身体活动与体重状态呈负相关(27/33篇),与心肺功能(12/12篇)、肌肉爆发力和肌耐力呈正相关(7/11篇)。适当身体活动尤其是户外活动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降低抑郁症状发生的风险。2014年Bursnall等[13]对10篇文献(8篇非实验队列研究、1篇随机对照实验、1篇无随机和对照的实验,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荷兰、挪威,超过25000名)进行的系统综述显示,每天超过1h运动可减少11%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2011年Thompson-Coon等[14]对6篇文献(5篇随机对照实验、1篇非随机实验和1篇观察性研究,样本人839名,包括美国、英国、瑞士和澳大利亚)进行的系统综述显示,与室内锻炼相比,户外活动对心理健康有更积极的影响,可减少紧张、困惑、愤怒、抑郁等情绪。
2.6 户外活动预防近视
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可以改善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减缓近视的发生发展。1986~2000年Giovannucci等对47800人进行的队列研究发现,高户外活动水平个体的血清25羟维生素D
含量比低活动水平者高13.5nmol/L[15]。对9篇文献(横断面研究6篇,纵向研究3篇,样本人12101人,包括中国、新加坡、美国、约旦、悉尼、澳大利亚)进行荟萃分析显示,去除混杂因素后,每天增加1h户外活动,近视发生率下降25%[16-24]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8:34: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3928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儿童   研究   学龄儿童   显示   增加   摄入   超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