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意义理解与学生经验的小学阶段“数的教学”——台湾新竹教育...

章勤琼(以下简称“章”):林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能抽时间接受我的访谈。这一次您主持的有关小学阶段算术与数的教学,在大陆,与之相关的课程内容叫作“数与代数”,不知道台湾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是如何安排的?
林碧珍(以下简称“林”):台湾的小学数学课程分以下五个主题:“数与量”“几何”“代数”“统计与几率”以及“连结”。台湾的课程纲要是九年一贯的,是将小学、初中的内容放在一起的。
章:这与大陆的做法类似。小学阶段数学课程的内容,可能全世界都是差不多的。您能不能
谈谈台湾小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大致情况?
林:1993年,台湾颁布了一个课程标准,可以被视作是从传统式教学向建构式教学的转变。由于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在
课堂教学中没法教太多的数学内容,因此将有些数学内容,如异分母加减,移到了初中。于是就有数学家担心,学生在小学阶段数学学得太少,到初中没法跟上。因此这个课程标准实施的时间并不长。到2001年又发布了《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数学学习领域》,对1993年的课
程标准进行了调整,数学课程的内容又回归正常化,将1993年往后移的内容往前移。到2003年与2008年又分别对数学进行了修订,主要是对一些内容的微调。
章:台湾的这个过程跟大陆非常像,大陆从2001年开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数学课程受到一些数学家的质疑。接着开始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现在实施的是2011年版。
林:所以,课程改革通常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不过我们也要看到,数学家往往重视的只是数基于意义理解与学生经验的
小学阶段“数的教学”
———台湾新竹教育大学教
授林碧珍访谈录
◇章勤琼
林碧珍
[林碧珍,台湾新竹教育大学数理教育研究所主任,教授,主要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第13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算术与数系的教与学(小学教育)”主题的主持人。]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数的内容在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都是特别重要的内容,数的教学除教会学生准确计算结果外,还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在第13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期间,笔者对台湾新竹教育大学的林碧珍教授就“数的教学”进行了访谈。
7
学的角度,可能他们只看重学习的结果。而我们数学教育研究者在乎的是怎么得到这个结果,因此在课堂上需要更多时间,但学校课程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只有把内容减少。还有一件事值得注意,数学家会担心这样做(把有些小学阶段数学的内容后移)会不会使得学生在国际测试中的成绩下降,但最近十年,台湾学生的测验成绩并没有下降,是保持在原来水平上的。不过当时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我们对课程进行了改革,但是教学的实例没有配套去做,所以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章:好的。刚刚是讲了一个大概的课程变革的过程,现在我们回到“数的教学”这一主题上。以您的理解,台湾课程在这块内容里面大概有哪些新的理念?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林:跟其他内容相比,数的内容在小学阶段占的比例最大。在台湾,五个主题中,“数与量”的内容比较
多,大概30%的样子。在这一内容的教学上,我们特别强调的是学生的数感;还有就是,数的教学不只是计算答案而已,我们比较强调的是问题的意义。因此,我们不希望老师只教“裸题”,要有情境。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是需要有实际情境的。如在教加法交换律时,对于数学家来说,只需要知道规律就可以了,所以只要教2+7=7+2这个结果就可以了,但是我们需要的是2+7与7+2这两个算式有什么意义。在这里,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并加型”的情境,如“这个教室里有2个男生与7个女
生”,与“这个教室里有2个男生,又来了7个女生”这个情境是不同的。后面这个情境是“添加型”的情境。添加型的情境不容易让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因为在教室中原来有2个男生,又来了7个女生,跟原来有7个女生,后来又来2个男生,是不同的。而在并加型情境中,教室中一直都有2个男生跟7个女生,不论是先数男生还是先数女生,人数都是一样的,都是原来就在教室里的9个人,这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在意义上理解2+7=7+2。
另外一个需要强调的就是表征。所谓表征,就是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与表示方式。如一年级上学期,刚入学的学生对数不是很熟悉。当需要算3+8时,那种文化刺激(林教授提到的“文化刺激”,是指学生在数学上获得的经验,下同)不够,对数的
经验不多的孩子,一开始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是一个一个地数,从1开始往上数,一直数到11,这个叫作“序列性和程运思”。而稍微有些经验的孩子,会先把3记下来,从3开始往上数,这个叫作“累
计性和程运思”。经验再多的孩子,会把8放在心里,知道从8开始往上数3个,结果是一样的,这样会更容易。他们对于3+8这个问题的表征是不同的。
我们需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解题思维,从学生使用的不同方法可以看出他们不同的思维,教师需要多去关注学生的思维,不要只关注计算的结果。再如比较复杂的两位数相加,如27+36,这个时候学生不可能用点数的,我们的目的是要教会他们一种有效的工具,叫作直式算则(类似于大陆的“竖式计算法则”)。但是,学生刚开始计算时,我们要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方法,如把它变成27+30=57,57+6=63。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一种解题记录,记录他们的思考过程。可是如果按照直式算则,就是要把这两个数按照直式对齐,先算7+6=13,再来算十位。
事实上,此时对27的理解是2个十和7个一,但对于有些学生来说,27还是27个一,这里的理解会不一样。在我们的教学中,就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帮助他们从旧经验发展到新学习的算则。这个过程,有些孩子可以一次到位,而刺激不够的孩子就没法一次到位。对于除法也是一样的,如56÷8,学生可以用表内乘法的逆运算。但如果是96÷8,学生还没有学到直式算则,由于有表内乘法的经验,他会发现,就算用了最大的8×10,也只能到80,还不够,那么再多一个8,会得到88,再多一个8,就可以得到96。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可以得出结果是12。这个过程谈不上什么算则,只是解题记录,但是在学生掌握直式算则之前,需要有这样的思维过程。
章:在台湾的课堂中,是鼓励学生有这些过程的吧?
林:对,就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到能用算则计算96÷8之前,需要由学生的旧经验过渡过来。因为96÷8,从十位开始除起的算则对学生来说是个怪物,这是大人玩的游戏。学生存在的困惑是为什么除法的记法跟前面
学的
8
计算都不一样。如果我们不帮学生把旧经验转换过来的话,学生是无法理解为什么可以这样的。
章:对,他们可能仅仅是记住了这个算则,意义上却不理解。
林:我做了20年教师专业发展,在听老师上课的时候,主要是帮助他们看到教材背后的数学本质。很多老师,拿到教材就直接教,并没有注意想办法理解背后的数学本质。刚才我们谈的是整数,还有分数,分数是一个连续量,如一个比萨,平均分给4个人,一个人可以得到
14
,大陆对这个地方的处理都叫作“全部的1
4
”。我们以前也是用“全部的
1
4
”,这个时候是没有单位的。学生在这一内容的学习上没有问题,但是在接下来学习14+1
2
的时候会出现问题,孩子的答案会是3
8。因为按照之前
学习的,一个是1
4,学生画出一
个14;加上2
4,再画出另一个2
4
,这个时候他会发现“全部”有8份,所以答案是
3
8
我们采用分数的另外一种意义:妹妹吃了
14个比萨,弟弟吃了2
4
个比萨,两个人一共吃了多少个比萨?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呢?这个时候是统一的总体单位在分的,就比较容易理解加起来的意义。这样是有助于后面的学习
的。
章:对,学生在初学分数的时候有理解上的困难,尤其是到后面跟小数的学习结合起来的时候。在大陆也是这样,如有这么一道题:一把尺子,画出了8厘米,选取了其中的3厘米,要求学生用小数与分数表示选取的有多少分米。用小数表示时,学生是没有问题的,是0.3分米,但是在用分数表示时,学生一个典型的错误是写成了38分
米,因为他对分数的理解还是“占全部的几分之几”,这里把画出的8厘米看成了全部。
林:对,我觉得这个地方,大陆的教科书可能要做一些改变,我一直希望跟大陆的教科书编者对话。对于学生而言,困难的地方在于,为什么学到后面,“总体单位”要这样看,与以前的不一样。另外,分数这里还有一个单位分量的累加。比如说
34
,如果以部分与整体关系的意义来讲,是4等份里面的3份。我们也可以看成3个
14,以1
4
为计数单位。为什么需要这个?因为后面还要引入假分数,如果没有这个,你怎么引入假分数?没法引入啊。如果用部分与整体关系的意义来理解分数,是没法引入假分数的,所以需要对分数的意义进行扩充。当然,这样的扩充还不够,如两数相除的结果,也可以用分数表示,如3÷4的结果是
3
4
,这个意义跟分割的意义是不同的,也需要有所强调,因
为后面还要学分数与小数的转化。(事实上,大陆的教科书中涉及分数的不同层级的意义,详见章勤琼、徐文彬撰写的《论小学数学中分数的多层级意义及其理解》一文,发表在《课程·教材·教法》201
6年第3期上)我们有些老师看不到这些,事实上教科书编写者也未必能看到这些。因此,老师需要去了解教学内容背后的数学本质。
章:对,我们现在有些老师认为学生学习分数的时候难,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学生的困难其实是对分数意义的不理解,而数学其实是关于理解的学科。
林:对,教师觉得学生有困难,就铆足了劲去教,但还是没能解决学生对意义理解的问题,效果还是不理想,这就会导致老师很沮丧。再如乘法的意义,也有很多种类型。有面积的意义,还有组,重复的组,如一只青蛙4条腿,那么很多只青蛙就是4的重复。再如搭配问题,这些都可以用乘法,但其意义是不一样的,然而有些老师看不到。
章:事实上,很多学生在数学上的学习困难,主要是没法通过老师的讲解获得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
林:对,最重要的是老师,老师需要对所教内容的意义与本质有深刻的把握。
章:很高兴今天我们能对数的教学内容谈这么多,我受益匪浅。希望我们今后能够就内地与台湾的数学教学有更多的交流。(作者单位:浙江温州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台湾新竹教育大学)
W
9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2:28: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1/3914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数学   内容   意义   理解   分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